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關於王樹增《長征》讀後感作文

讀後感1.45W

關於王樹增《長征》讀後感作文

關於王樹增《長征》讀後感作文篇1

王樹增在《長征》中,爲我們大家描繪了那段斑斕宏大的歷史。中華兒女爲了反抗強暴、尋求民主自由、探索國富民強而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他們在最艱苦的地方,遇到最複雜的危險,用生命和鮮血築起了中國人立身安命的高聳的脊樑。他們以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偉氣魄,旨在圓百年國人擺脫苦難屈辱歷史、振興中華的強國夢,唱響了一曲激動人心、催人奮進的交響樂。

從紅軍領袖,到各級將領,再到普通一兵;從革命勳臣,到巾幗英雄,再到陽光少年,作爲紅軍長征的參與者,他們用最堅強的人類意志,架構起最雄偉最堅固的信仰長城,爲了國富民強,爲了讓更多的中國人民能夠過上幸福舒適的生活,向着一切反動勢力發起自己不屈服的反抗,將革命聖火的種子播撒在大半個中華大地上,中國脊樑的形象因此而更加高大偉岸。

關於王樹增《長征》讀後感作文篇2

自幼就與紅色經典名著有着不解的情結,利用再次拜讀了由我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王樹增歷時六年、嘔心瀝血精心打造的紅色經典鉅著《長征》,書中以50多萬字的篇幅,描述了兩萬五千里長徵中艱難卓絕的各個細節。

一滴一滴的淚,像濛濛細雨一樣,灑落大地,眼前閃過的畫面讓我永無難忘,那是一場奇蹟的話劇,那是一篇難以忘懷的歷史紀錄,那更是一段辛福而痛苦的記憶!當我合上《長征》的一瞬間,那一幅幅驚天動地的畫面,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仍久久縈饒在我的眼前揮之不去,原來它已經深深震撼了我的靈魂,根植於我的心裏。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被譽爲二十世紀“最令人神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二萬五千里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軍事奇蹟,是人類戰爭史上一部大氣磅礴的英雄史詩,在歷時兩年時間裏,各路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戰勝無數的艱難險阻,縱橫十餘省,長驅二萬五千裏,終於勝利到達陝北。雄關漫道、險象環生,紅軍一共爬過18條山脈,其中5條是終年積雪履蓋的,渡過24條河流,經過14個省份,佔領過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軍隊的包圍,此外還打敗、躲過或勝過敵人派來追擊的中央各部隊。他們開進和順利穿過6個不同的少數民放地區,有些地方是中國軍隊幾十年所沒有去過的地方,但他們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帶充飢,他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同心同德、衆志成誠徵服了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是的,縱使裝備極其簡陋,給養嚴重匱乏,環境殿堂艱苦,數十倍敵軍前堵後追,但中國……人卻沒有屈服和害怕;沒有埋怨和嘆息;沒有懦弱和退縮。他們把個人命運與黨的命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一起,義無反顧肩負起拯救中華民族於危難這中的歷史重任,他們用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抒寫了一首蕩氣迴腸、感動世界、震驚歷史的英雄史詩!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歷史雖已過去,但在國際形式日益緊張、天下尚未太平的現狀下,我們依舊更需要虔誠的緬懷革命先輩的不朽功勳,繼承光榮革命傳統,發揚先輩長征精神,同心同德,艱苦奮鬥,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道上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列寧說過:慶祝偉大革命的紀念日,最好的辦法是注意力集中在還沒有完成的革命任務上。

“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強則國強”,我們就應樹立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在學校我們應把紅軍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發揚下去,孜孜不倦的學好每一科知識,用科技來強國,沿着先烈們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永遠巨人般屹立於世界強林之列。

畢竟,任何輝煌的業績都需用努力去創造,我們應從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吃皮帶”、“嚼草根”的不斷挑戰自我、挑戰極限、挑戰命運的精神中學習他們那種艱苦奮鬥精神,無怨無悔的氣概,爲理想而奮鬥的勇氣。而知識就像滿目琳琅的大寶庫,探尋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只有經過磨練的人,纔會不停地與困難做鬥爭,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如徐霞客歷經千辛萬苦終完成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就像司馬遷飽受屈辱終著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就像梵高孤獨貧窮一生卻爲後人留下價值連城的作品;就像貝多芬雙耳失聰卻撫着琴鍵譜出優美的驚世曲調。

身處太平盛事,想想那些爲了後來者的幸福義無反顧拋頭顱、灑熱血的長征英雄們,我們還有任何理由和資格去埋怨周圍的一切嗎?

歷史的身影漸漸遠去,此刻重新聆聽《長征》的故事,感受長征先驅們創造的輝煌,體驗他們那種以天下爲己任爲使命不惜一切的精神,感動之餘無不對他們充滿了無限的熱愛和崇敬,同時也對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到更神聖和光榮。

當我真正靜下心來,雙手虔誠的捧着《長征》這部卷帙浩繁的經典名著時,才恍然體悟到那段血風腥雨史告訴我們,其實生命是一條美麗曲折的幽徑,路旁有妍花的麗蝶,也有荊棘叢生,要想人生美麗輝煌,就應該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一路虔誠地走過,一路播撒希望的種子。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彎,佈滿了荊棘,但成功者總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堅強忍韌的毅力開闢通向輝煌的康莊大道。

關於王樹增《長征》讀後感作文篇3

最近讀了軍旅作家王樹增所著的長篇紀實文學《長征》,使我對“長征”的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那是紅軍是黨的一次偉大的壯舉。

毫無疑問,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畏艱險、不畏犧牲的遠征。它跨越了中國十五個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脈,渡過了三十多條河流,走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溼地。更重要的是,在總里程超過兩萬五千裏的長征途中,中國工農紅軍始終在數倍於己的敵人的追擊、堵截與合圍之中,各路紅軍長征結束後減員都非常嚴重。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傳播理想的遠征。中國工農紅軍轉戰大半個中國,用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傳播着共產黨人改天換地的革命理想。

即使經過了漫長的歲月,長征依舊被世人追尋不已。數十年來,不斷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人出現在中國工農紅軍曾經走過的這條漫長征途上。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世人何以要忍受疲憊、勞頓和生存條件的匱乏,行走在這條蜿蜒於崇山峻嶺和急流險灘的路途上?

一九八一年,時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訪華時,帶着他的家人進行了一次“沿着長征路線”的跋涉,走上了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四年走過的路。他後來說過“長征的意義絕不只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它的意義要深刻的多。”長征是突破了國度、階級和政治界線的人類精神的豐碑!

長征的勝利是信念的堅持。當安靜的夜空被炮彈劃破,信念是反擊的長槍。長征途中過湘江、渡赤水、爬雪山、走草地,處處透着死亡的威脅,可是紅軍戰士從不退卻,是什麼讓他們做到這些的呢?信念!我們當代大學生要是有了這盞不熄的燈來照耀我們的人生,照耀我們的生活,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

長征能取得偉大的勝利不僅要有信念的支持,還要有艱苦奮鬥的精神。身處新時期的我們年輕一代,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不應僅僅是口頭上的頌揚,還要將其融入到實際生活中,身體力行,使我們的和諧社會建設不斷向前發展。

長征雖然艱苦,但全體紅軍指戰員卻很樂觀。新時代中學生學習長征精神,就要始終保持這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遇到一些困難算什麼,跌倒了,站起來,要學“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氣概。

在中學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裏,學習長征精神,理解長征精神,弘揚長征精神,尤其重要。雖然我們當代中學生面臨着學習、生活等多種挑戰,但我們應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勇敢地克服困難,刻苦學習,積極進取,讓偉大的長征精神代代相傳,在實現自我成長和民族復興的新長征路上,譜寫出更加壯麗的青春之歌!

朱德,紅軍的總司令,在長征的過程中,他頂住一切壓力,團結一切愛黨愛軍的力量,同一切分裂黨分裂紅軍的勢力作最堅決的鬥爭。最終,他不僅帶領軍隊成功到達陝北,擺脫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圍剿,而且還將革命意志最堅決的紅軍骨幹帶到了了陝北,爲保存軍隊的實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樹增用深厚的筆力,再現了朱老總英勇的形象,同時,還將朱老總最樸實卻最典型的語言用倒敘的手法展示出來,讓我們明白,朱總司令能夠成爲我黨我軍高級指戰員,就在於他一旦抱定了參加中國革命的信念,就會爲做一個最堅定的布爾什維克而不屈戰鬥。書中插入一個細節:朱德在南昌起義爆發之後,黨的軍隊面臨分裂危機之時,他站了出來,講了最樸實同時又是最能感染人的一句話:“不願意繼續奮鬥的可以走;繼續革命的留下,我是要繼續革命的。”結果,大部分士兵選擇了留下,繼續完成他們心目中的革命事業。有了這次堅定信仰的表達,有了這次軍隊力量的保存,我們就可以理解,在長征這場考驗人心靈與身體的戰爭中,朱德是怎樣的用具有號召力的魅力感染了越來越多的人,並且堅決地同各種惡勢力包括艱險的自然條件發起最有力的一擊。

作爲紅軍長征的先遣隊,以蕭克爲首的第六軍團提前進行突圍,率先長征。他們不僅要攜帶十分珍貴的戰時用品,而且還要與兵力優勢遠遠高於自己的敵人進行最殘酷的搏殺。“組成第六軍團的絕大部分是湖南籍士兵,平均年齡不超過二十歲,其中還有十名女性,他們幾乎攜帶者根據地的一切,包括兵工廠的老虎鉗子,印刷廠的石印機,醫院的醫療設備,甚至還有病牀的牀板,發電機、脫粒機和磨面機。”這樣,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中國紅軍是在怎樣負重的情況下開始長征的,而且還要去面對殘酷兇險的敵人。

作爲我們最可愛的人,普通士兵仍然是起到了最英勇的排頭兵的作用。他們不僅要與惡劣艱難的自然條件作鬥爭,還要與兇殘的敵人

進行對陣拼殺。在行進途中,“他們沒有嚮導,沒有食物,沒有藥品,沒有彈藥,許多紅軍戰士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因爲沒有鞋而赤着腳。他們以日月星辰辨別方向,以冰冷的山泉緩解飢餓,在灌木和亂石之間開闢道路,在枯萎的草叢中躲避藏匿。”在人煙稀少、環境惡劣的地方,他們用自己的生命體溫來對抗超出生命極限的殘酷的生存條件。“紅軍士兵,手抓着陡峭的崖壁縫隙,頭頂着如雨的槍彈向上爬。不斷地有人掉下來,不斷地又有紅軍接着擁上去。”在敵人圍追堵截、重炮密彈之中,他們用自己的堅強意志來反擊兇猛的敵人的射擊。軍情緊急之時,更多的紅軍戰士,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敵人的陣地,開闢紅軍前進的道路。“三排長的身後是一條長長的血跡,他一直爬到敵人的機槍前,與這個川軍射手緊緊地抱在了一起。”像三排長這樣的紅軍戰士,用同歸於盡的方式,堵住了敵軍的強大火力的射擊,爲後續部隊的前進鋪平了道路。

軍中婦女和少年也是以昂揚的鬥志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忍受超常的痛苦而收放自如,挑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而面帶微笑,不僅震破敵膽,更讓世人肅然起敬。毛主席的伴侶賀子珍同志,在長征中受傷,“紅軍衛生員不得不就地搶救賀子珍,她身上一共嵌進了大小不一的十七塊彈片,其中的一塊彈片從她的後背一直劃到右臂,形成了一條又長又深的血口子。緊急手術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開始了,這位堅強的女紅軍在難以想象的劇痛中沒有呻吟一聲。”醫療條件那樣簡陋,自然環境那樣艱險,敵人炮火那樣兇狠,我們可愛的女紅軍在負重傷的情況下仍然如鋼鐵般屹立一旁,我們不得不歎服其精神之堅定。還有一部分人,他們還都是十幾歲的孩子,本應該享受少年的快樂生活,但是一旦選擇了紅軍,一旦參與到了長征中,他們沒有絲毫的懼色,而是更加的勇敢無畏。“這一羣衣衫破爛、面容憔悴的紅軍少年對理想和信念的執着堅守都是無與倫比的,這種堅守給予了他們超出常人想象的堅強與勇敢,從而使他們歷經一切艱難困苦依然能夠迎着敵人的子彈發起衝擊。”英雄的形象逐漸清晰地展示出來,不禁讓人深受鼓舞。

紅軍是一個生死與共的共同體,他們用合力完成了中國革命事業最爲壯觀也最爲艱險的一幕。他們轉戰大半個中國,用信念點燃革命的聖火,用行動延續革命的聖火,最終把聖火燃遍全國,成燎原之勢,取得了革命最後的勝利。

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中國的脊樑。他們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仁人志士“敢爲天下先”的精神品質,並在新的時代環境中,用獨有的情操和飽滿的意志,爲了求得人民的幸福和國家的富強而去拋頭顱灑熱血,而且還將自己用鮮血和汗水鑄成的不怕犧牲、敢於克艱、迎難而上、奪取勝利的長征精神,作爲寶貴的精神遺產,留給後人,時時激勵我們,常常感動我們。

傳教士薄復禮離開中國回到英國後對全世界說:“中國紅軍那種令人驚異的熱情,對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對自己信仰的執着,是前所未有的。”我想是很能反映中國脊樑在祖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具有的那種“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武氣概,從而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關於王樹增《長征》讀後感作文篇4

王樹增的《長征》這本書讓我特別驚訝的地方,就是,它完全是一本士兵的史詩和悲歌。作者認爲每一個長征參與者,不管他是司令員還是炊事員,都是歷史的主角,所以他永遠是在描寫隊伍,隊伍在怎麼走,而不是在描寫統帥部。之前長征在我們的意識裏簡直就是一幫“神人”幹成的事兒,一幫“特殊材料製成的人”。而作者把他們從神壇上請下來,請到平地上,讓我們將心比心跟他們去比一比。我們發現這些士兵的心地是純淨的,他們單純———我就要活下來!什麼時候我都要活下來!只要不倒下,就跟着這支隊伍走!而且堅信仗打勝了,公平的世界就到來了!這種純淨令我們敬仰。雖然在書中作家描繪了很多戰鬥和戰役過程,但這部書不是一部軍事史,也不是一部黨史,是一部從絕望走向希望,從絕境走向新生的心靈史。比如瀘定橋,書中四百零四頁是這樣描述的“一座有鐵索支撐起來的空中吊橋,13根碗口粗的鐵索連接兩岸,鐵索上鋪的木板已被拆去,北岸橋頭的橋樓已被沙袋緊圍,形成了一個堅固的橋頭堡壘,從堡壘的射擊孔中伸出的機槍正對鐵索,瀘定城一半在山腰,一半緊貼河邊,城牆高約兩丈,上面的堡壘所配置的火力在橋面上形成了一張火網”。飛奪瀘定橋,從軍事上無法解釋。不要說那邊有一個營在那兒堵着,一杆機槍就全封鎖了,誰也過不來。可那22個紅軍晃晃蕩蕩就過去了,所以,到最後,與其說是打仗,不如說就是拼意氣。當你發現對方已經捨生忘死的時候,肝膽俱裂啊,使敵軍的意志瞬間垮掉了。而且瀘定勇士22人,一個落水的都沒有。我們看有些電影拍飛奪瀘定橋,不停地往下掉人,但從這本書上看來一個都沒犧牲,全過去了。

很多當年長征中的事,我們今天讀來有時候不可思議。讀的時候我就想,很多的時刻我都絕望了,要是我,我做不到。我肯定不往下走了,沒路了。比如,四渡赤水,那麼一條小河來回走四趟,幾萬人的部隊。那肯定是絕境了。很多這樣歷史的關口,我們今天不會想得到。好比我們的人生,會碰到很多這樣的事情,好像沒有路了,絕望了。其實看看長征,我覺得世界上恐怕沒有絕望這一說,哪兒有衝不過去的口子啊?我想,認識長征不必說大話,就是結合自己人生,你就會有收益。從那些走過長征的普通士兵身上我們可以挖取一點能夠滋養我們今天心靈的東西,使我們更堅強一點、或者更快樂一點,或者更自信一點。不要輕言失敗,不要輕言放棄。有這樣一種閱讀的收穫,說大了就是民族前途,是一種民族的自信心。

關於王樹增《長征》讀後感作文篇5

我是在一次黨課上知道《長征》的,年輕的男老師講到動情處竟淚光閃閃。於是下課後就買了來讀,沒想到斷斷續續,從深秋到隆冬,竟也花了兩個月時間。

這期間,因緣際會去了趟北京,參觀了“抗日戰爭紀念館”。北方的秋已經很深了,踏出紀念館大門,發現路旁的銀杏樹有着醉人的金色,一串串樹葉如風鈴般在風中搖曳,生活竟是明晃晃的美好——我緊緊身上的衣服,猝不及防地想到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夜裏行軍、飢寒交迫……那時的紅軍,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足二十五歲,戰鬥員的年齡平均不足二十歲,十四歲至十八歲的戰士至少佔百分之四十,是什麼力量讓這樣一羣青年,甚至可以說是孩子,義無反顧地跟着黨走,哪怕窮山惡水,哪怕前途未卜。是什麼讓他們慷慨赴死?又是什麼讓看似不可能的長征最終取得了勝利?

有閒暇的夜裏,我便到書中尋找答案。記不清多少個瞬間,我放下書閉上眼,鼻子發酸,心緒難以平靜。之後,我的眼神慢慢掠過每一個英雄的名字,試圖以認真地默記表達我對他們的敬意。如果眼光和淚水能開出小雛菊,真希望他們的墳前此刻能有些許的暖意。英雄們的身影像是一組羣雕,由信念、紀律、爲民、毅力雕刻而成。假如要問,在這四種品質中,哪一種是其他品質的出發點,最終決定了長征的勝利,決定了抗戰的勝利,決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我想,是信念!“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讀完《長征》,我更深刻地讀懂了這句話。

當戰爭打響時,紅軍將領喊的是:“同志們跟我上!”而國民黨軍官喊的是:“你們給我上”;紅軍官兵捨身往死,攀懸崖架人梯,冒着槍林彈雨前進,國民黨官員則是開槍打傷自己,早早逃出狙擊陣地;紅軍不同隊伍之間相互協作,無論付出多大的犧牲,也要拖住敵人,不惜一切配合主力紅軍北進。國民黨軍隊要麼其他軍隊打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要麼乾脆讓開通道讓紅軍通過,以防國民黨其他軍隊借打紅軍之際進入他們的地盤,滅了他們當“地頭蛇”的美夢,要麼乾脆撒腿就撤,遠遠地看其他部隊是如何落入紅軍的伏擊圈的。紅軍用實際行動,表現出共產黨人大局在胸的寬廣襟懷,詮釋了理想信念的偉大作用。如果不是信念,還會有什麼力量讓兩支軍隊有着這樣的天壤之別?

面對羣衆,紅軍一心爲民,說話和氣,買賣公平,而老百姓也給了紅軍最誠摯的心意。許多細節說明了這一點:“要離開於都時,從下午起,紅軍官兵就開始打掃借宿的老鄉家的院子,把水缸裏挑滿水,甚至還上山割了些草把房東家的牛餵了。百姓們知道紅軍要走了,婦女們聚集在一起把她們做的鞋和縫補好的衣襪送給紅軍;年紀大些的婦女拿着針線站在路邊,發現哪個紅軍衣服破了就匆忙上前縫幾針;孩子們追着隊伍往紅軍的口袋裏塞上一把炒熟的豆子。”“在遵義東南有個叫桑木埡的地方,紅軍駐紮在那裏的時候,紅軍小衛生員經常給百姓看病。……小衛生員一個人上路去追趕隊伍,沒走出多遠就被國民黨保長攔住殺害了。當地的百姓們把紅軍小衛生員的遺體洗乾淨,埋在路邊,那裏從此被百姓們叫做‘紅軍墳’。……後來,國民黨軍隊來了把墳平了,但是第二天,‘紅軍墳’就被百姓重新堆了起來。”

面對飢餓,紅軍嚴守紀律,同舟共濟。在一些連隊3天沒有一粒青稞的情況下,仍舊對所經藏區的藏民和寺廟的財物,包括糧食給予妥善保護。當在山裏發現無人看管的犛牛時,官兵們儘管無米下炊,依舊不敢殺牛,而且還割草養牛。幾天後牛主人找來,紅軍全數奉還。經過玉米地,實在餓極了,便煮點玉米葉吃。當玉米地主人——一位老阿媽揭開紅軍的鍋,看到煮的是玉米葉子,回家端來一大盆煮熟的玉米送給紅軍。連司務長給了老人三塊大洋後,官兵們才狼吞虎嚥吃起來,看得老阿媽在一旁直抹眼淚。部隊在草地裏斷糧時,大家把僅有的一點東西全部集中起來,再平均分配。

面對同志,紅軍犧牲自己,保全他人。爬雪山過草地,死亡最多的是擔架員和炊事員。擔架員的負重太大,他們因爲不願丟下那些在作戰中負了傷的紅軍戰友直至自己累死,而受重傷的戰士爲了不拖累別人,把草蓋在自己臉上佯裝已死去。炊事員死亡的原因大多是因爲違反了輕裝的規定,他們總想多帶些食物,以便日後別讓官兵們餓着。不單單對人,哪怕是對一匹戰馬,飼養員也照顧精心:“紅軍過草地時,他把身上的乾糧全給馬吃了,自己一個勁兒地掏棉衣裏的棉絮往嘴裏塞。一師走出草地的時候,老謝身上的棉衣裏面都掏空了。”

面對傷病,紅軍堅強面對,置之度外。長征途中,紅軍許多高級軍官都有負傷或患病的記錄,毛澤東、王稼祥在長征一開始就是帶病出發,周恩來更是差點兒命喪草地。然而他們都堅持隨軍,一路指揮戰鬥,從未懈怠。至於紅軍戰士們更多的小病小痛以及因戰鬥負傷的則不計其數。讓人印象很深的是“賀炳炎鋸胳膊”。“沒有麻藥。一條大鋸在開水中煮了一個小時。幾個紅軍戰士負責按住他的雙腿和身體。他們還準備了一條毛巾,把師長的眼睛蒙上了。賀炳炎清醒後把毛巾扯下來,看了看說:‘都靠邊!鋸吧!’說完把毛巾咬在嘴裏,眼睛一閉。衛生連的幾個戰士心一橫,用腳踩住他的右胳膊,鋒利的鋸齒對準槍傷傷口‘噝啦’一聲鋸下去……”

這就是信念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人的一生,總歸要有一個信念在支撐着自己,信念能讓人擁有不竭的動力,化被動爲主動。進入新時期,相信每個人仍能從“長征”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精神滋養。或是愛崗敬業、追求不懈的工作熱忱,或是英勇頑強,勇於拼搏的英勇氣概,或是踏實努力,相信未來的樂觀精神,或是嚴守紀律,團結協作的高尚品德,尤其是共產黨員和領導幹部,更應該自我叩問,是否傳承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歷史使命?

誠如作者所說:“作爲中國人,我們應該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讀懂中國工農紅軍所進行的長征。讀懂了長征,就會知道人類精神中的不屈與頑強是何等的偉大;就會知道生命爲什麼歷經苦難與艱險依然能夠擁有快樂和自信;就會知道當一個人把個體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聯繫起來時,天地將會多麼廣闊,生命將會何等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