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2多篇

讀後感4.34K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2多篇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1

有一種文體如和煦的春風,吹拂着讀者的臉頰,又如滔滔的江水拍打着失敗者那乾枯的心靈。咦,那是什麼?哦!原來是散文。

既然是散文,畢淑敏則是那散文中最有創作力的作者之一,在我初讀此書時,一種莫明的親切感、一種難得的求知慾也油然而生,它讓我不停斷、也不厭倦地往下讀,有時我會隨着作者的不幸而潸然淚下,或是因作者的美滿結局而歡心雀躍!

我記得我第一天讀畢淑敏的散文,它叫《我的故事》,它把自己的悲慘和她妹妹的幸福寫得淋漓盡致,它寫出了母親對她的不公,但她仍然憑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外國語附屬中學,以及後面的參軍入伍當上了軍醫,當然還有成爲博士生時的風光,這些林林總總的好事她一筆描過,文章中主要寫得還是那些淒涼的過去,但是從字裏行間根本無法看見她對生活和她父母的恨,而更多的是一種希望,是對新生活的嚮往。在我讀第二遍時,不知怎的,我讀出了另一種東西——感恩,讀出了她對周圍事物的感恩,大至世界,小到家庭,感覺她後面美好的生活都是由於她的母親。

之後的幾篇文章都讓我有深深的體會,我明白了人世間許許多多的是是非非,還真是磨難,一種對困難的堅貞不屈,當然還有愛,有母愛、父愛和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但在我看來,作者追求的是一種博愛,還有一種對生活的觀念。

在散文的旅途中有困厄和風雨、艱難和險惡,但是這不會阻止真正旅行者的腳步,散文正是以一種充滿未知的魅力激起人們不倦的嚮往。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2

在讀完這篇文章後,我真的很想大聲說出:“我很重要。”

我們自一顆受精卵開始成長爲健全的人,是由多少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華匯聚而成的,是大自然怎樣鬼斧神工的精雕細琢而成。對於我們精美的軀體來說,有什麼理由能說自己不重要呢?

之於我們的父母。我們的一舉一動,一哭一笑,無時無刻不再牽動着他們的心,我們是他們血肉的延展,生命的延伸,希望的寄託,是最獨一無二的存在。如果我們不在了,他們將會用無盡的白髮與延綿的淚水編織後半生的漫漫長路,用指數爆炸式增長的皺紋與愈加愈乾枯的軀體去承載他們生命的餘韻。

之於我們的伴侶。我們是彼此生命交織中最熱烈的火花,是進階攻略遊戲中打怪最酷炫的副本。生命中的精彩與黯淡,花兒的芬芳,天空的澄澈,全部都與之分享。如果我們不在了,另一半的生命將失去所有鮮活的色彩。

之於我們的孩童。父母是他們心中的天,是無依心靈的良藥,是受傷後母親的包紮與迷茫時父親的指引。如果我們不在了,孩子的世界將從此失去航向,漫無目的的成長,葉子會長多,枝杈會變歪,可是再不會有人爲他們修枝剪葉,填土增肥。

之於密友。我們知遇多年,在畏懼和受傷時會有你的陪伴,在收穫與成功時會有你的分享。你輕微的變化,映在對方眼中都是最明顯不過。心有所念時,對方的心情就早已明瞭。如果我們不在了,朋友深夜的訴語,提筆的信都將再不會說出口,郵出去。

面對這世間的種種牽掛與萬分的情絲,我們怎能說自己不重要呢?

對於我與整個世界的牽絆,我們都有着妙不可言的意義。我們要大聲對自己,對世界說:我很重要!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3

我們生活的世界曾是那麼地廣袤無垠、恍若沒有盡頭,然而科技使溝通變得無處不在,世界突然變成了“地球村”,破解幸福密碼讀後感。可心與心之間,卻慢慢地裂開了萬丈溝壑。所謂咫尺天涯,莫若如此!人人都在心裏追問:幸福在哪裏?

當我們的目光糾結於物質的虛榮變得遊移不定時,當我們的心靈染上世俗的塵埃變得浮躁不安時,誰是我們最值得依賴的良師益友,是書籍,書籍是安撫現代人孤獨靈魂的最好伴侶。靈魂縈繞着一片書香時,我們才能漸漸找回遺棄的自我。畢淑敏老師的心理保健著作《破解幸福密碼》或許能爲你我解答關於幸福的疑問。

書中言:有意義的快樂就是幸福。人類史上的種種,不過是爲着種族以及文明延續,具體到人,所謂生命的意義也無非是讓“生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然而我們不幸地看到,不少人對來之不易的生命,棄之如敝屣,酗酒、吸毒、暴力、自殺等惡習愈演愈烈。不僅造成自身肉體的創傷,。這絕非有意義之事,就連那片刻的快樂也如曇花一現,不值一提。但是我們又能悲哀地發現,有更多的人,爲着物質上的滿足,犧牲了精神的愉快。我們從小到大灌輸着出人頭地的思想,以爲站在權力、金錢的頂端便可達到幸福的彼岸,於是勉強自己做不願做或無法做的事。我們習慣性地加入到滾滾人流,擁擠着向前,至於方向,已無幾人認真探究。縱使他日衣錦還鄉,光耀門楣,也無法掩飾烙印在眼角的那一打無奈的滄桑。

書中言:放下包袱,持花而行。當下很多人能注意到身體的“亞健康”卻下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忽略心理的“亞健康”,現代人面前橫亙着一張巨大的網,名曰“壓力”正是這張網,束縛了人們追求個性崇尚自由的腳步。壓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當幼兒接觸家庭外的空氣開始,壓力便開始了它窒息的生命之旅。

當我們不能改變生存的環境時,只好調整自己的心態。能改變的就盡力改變,無法改變的就試着接受,並非隨遇而安而是盡力而爲。

當我們果斷放棄那些無法企及的目標時,許多不必要的壓力已經無所遁形,消解在你輕鬆的笑容中。

書中言:從自卑走向幸福!如果不試着擁抱這個世界,那麼這個世界將離你我越來越遠。畢老師告訴我們自卑是幸福最大的敵人。因爲自卑,不敢追求自己所愛,孤獨一生或者麻木一生;因爲自卑,不敢嘗試實現自己的夢想,於是碌碌無爲、平庸度日;因爲自卑,不敢大膽表現自己,壓抑了生命的激情悄悄逝去……

因爲自卑,覺得自己不配享有真正的幸福,只好任由幸福從指間流走,活在悔恨中與自責中,徹底地不幸下去。書中言:幸福不是奢侈品。是的,因爲幸福一直都在,就藏在我們的內心裏,阻擋我們不幸福的不是其他,恰恰是自己那顆不夠堅定和勇敢的心。若是封閉了內心,卻妄圖收穫全世界的愛戴,是可笑抑或是可悲?要擁抱世界,就請張開臂膀;要擁抱幸福,就請敞開心胸。我們需要一個轉身,一場靈魂的蛻變。

從今天起,做有意義的事,做一個快樂的人,釋放無謂的壓力,淡然面對,正視自卑,勇於超越。心靈強了,幸福還會遠嗎?

幸福,只有一轉身的距離,一轉身,面對陽光,陰影永遠在你身後,而幸福,洋溢在你我的臉上。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4

我很崇拜畢淑敏,特別愛讀她的散文集。有人這樣評價她:在熱鬧而浮躁的文壇,畢淑敏似乎自立門戶,不能把她歸屬於任何一個派別;她不以學問見長,也不以前衛的語言標榜;她不是江南的清山秀水,也不是草原上的黑駿馬,她似乎是從五千年的文化傳統中走來,但又不全是傳統文化的迴歸。她把日常生活中極爲平常的事物作爲審美客體,把人人都經歷的事情寫得妙趣橫生。這種樸實無華的文風,很有一點“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在暑假裏,再次讀了《畢淑敏散文》,和她一起分享了心靈的顫動,畢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詩一般的文字告訴我們“愛”是世界上最有記憶的金屬,她是那麼具有奪目的光澤,是那麼具有多豔的色彩。“愛”是人世間最最具有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愛怕什麼》是畢淑敏的散文名篇,被現代人稱爲“心理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我對文章產生了特有的激動,或許是畢淑敏在字裏行間對我的打動,第一次,我真真地對“愛”有那樣的按捺不住的衝動,肯定地說,正是畢淑敏對“愛”的深刻理解打動了我。

“愛一樁事業,就奮不顧身地投入。愛一個人,就斬釘截鐵地追求。愛一個民族,就挫骨揚灰地獻身。愛一種信仰,就至死不悔。”從畢淑敏對“愛”的詮釋中,不難看出她對“愛”那種獨有釋懷。

閱讀這篇散文,感覺畢淑敏對“愛”的解釋特別具有生活的氣息,特別具有人性的舒漫,使“愛”更具有人性之魂。在她的筆下,“愛”怕撒謊,“愛”怕沉默,“愛”怕猶豫,“愛”怕模棱兩可,“愛”怕沙上建塔,“愛”怕無源之水,“愛”怕假冒僞劣,“愛”怕刻意求工。“說了愛的許多毛病,愛豈不一無是處?”其實不然,畢淑敏在散文中用了大量的“愛是什麼”從廣泛的多視角詮釋了“愛”的博大、“愛”的堅固、“愛”的力量和宏大。文中對“愛”的強調,足以保有一份人世間的真“愛”真“情”,能使孕育萬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長出能力、勇氣、智慧、才幹、友誼、關懷……。保有一份真“愛”,就是照耀人生長明的溫暖的燈。

從閱讀畢淑敏的散文中,我更多的體味是教師應該如何對學生傾注愛,傾注多少“愛”,是“一生”還是“一時”。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傾注的是畢生的精力和愛,教師更應具有母親的博大情懷和終生的“愛”,因爲教師的職業就是以“愛”的呵護,“愛”的德行,照耀學生們前行的道路。

我在畢淑敏散文中,體味到“愛”的真諦——“愛是神奇的化學試劑能讓苦難變得香甜,能讓一分鐘永駐成永遠,能讓平凡的容顏貌若天仙,能讓喃喃細雨雅過雷鳴電閃。”

“愛”是教育者的情懷,“愛”是教師的職業特性,“愛”是靈魂工程師們的之情,“愛”是學生成長的土壤,“愛”是學生快樂的源泉。“愛”是孕育萬物的草原。在這裏,能長出能力、勇氣、智慧、才幹、友誼、關懷……所有人間的美德和屬於大自然的美麗天分,愛都會贈與你。”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5

提起作家畢淑敏老師,心中便會油然升起一股濃濃的敬意。

畢淑敏老師,是國家一級作家,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北師大心理學博士。也曾是一名出色的內科主治醫師。

喜歡畢淑敏的文章,還是緣於多年前,在我拜讀了她的精品散文集後,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一篇篇膾炙人口、發人深思的美文,似一股股清澈的泉水,迅速在周身盪漾開來。每次捧讀,都是對心靈的又一次洗滌和滋養,久久不願放下。

幸福不喜歡喧囂浮華,常常在暗淡中降臨。貧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塊糕餅,患難中心心相印的一個眼神,父親一次粗糙的撫摸,朋友一個溫暖的擁抱......這都是千金難買的幸福啊!說得多好啊!這是作者在告訴我們,要時刻《提醒幸福》啊!

在《握緊你的右手》裏,她這樣告誡女孩:在你纖細的右手裏,有一粒金蘋果的種籽。所有的人都看不見它,唯有你清楚地知道它將你的手心炙得發痛。那是你的夢想,你的期望!女孩,握緊你的右手,千萬別讓它飛走!相信自己的手,相信它會在你的手裏,長成一棵會唱歌的金蘋果樹。每次讀到此,我都由衷地感嘆,我感嘆,世上還有比這更勵志、更美妙的文字嗎?

我願用我的書握住你的手,用力、緊緊。這是一個用生命寫作的靈魂寫者,她把寫作比做是童年的延伸。你瞧,幼時的落花生,埋在我們的大腦壟溝中,一钁頭下去,幾顆果實被刨出來了。它們團結友愛,一粒得見天日的同時,帶出很多夥伴的觸鬚。寫作的人就像拾荒的人,很貪心地接着挖下去,哈,原來還有那麼多被遺忘的種子,藏在泥沙中,於是,歲月在墨水中復活......

多美啊!作者筆下的每一個字,都是鮮活鮮活的,有着頑強生命力的。我陶醉在這美妙鮮活的文字裏,無法自拔......

這,就是畢淑敏,一個用樸實、嚴謹的文字,深深震撼我們心靈的人;一個用靈魂創作美、歌頌美的寫者;一個讓讀者尊敬和愛戴的作家。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6

畢淑敏在她的散文集中說憂鬱是一隻近在咫尺的洋蔥,散發着獨特而辛辣的味道,剝開它緊密粘連的鱗片時,我們會淚流滿面。

看了《畢淑敏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讓我瞭解了怎樣去對待憂鬱。

文章講的是,一位在聯合國工作的朋友告訴畢淑敏,她到過戰火中的難民營,抱起一個小小的孩子。她緊緊地摟着這幼小的身軀,親吻她枯燥的臉頰。朋友是一位博愛的母親,很喜愛兒童,溫暖的懷抱曾攬過無數的孩子。但這一次,她大大地驚駭了。那個嬰孩就像被火烤過的蔥管,萎弱而空虛。完全不明白貼近撫愛她的人,沒有任何歡喜的迴應,只是被動地僵直地向後反張着肢體,好似一塊就要從牆上脫落的白瓷磚。

朋友很着急,找來難民營的負責人,詢問這孩子是不是有病或者飢寒交迫,爲什麼表現得如此冷漠。那個負責人回答說,因爲聯合國的經費救助,孩子的吃和穿都沒問題,也沒有病。她是一個孤兒,父母雙亡。孩子缺少的是愛,從小到大,從沒有人抱過她。因爲她不明白“抱”爲何物,所以不會反應。

朋友談起往事,感慨地說,不知這孩子長大之後,將如何走過人生。

沒有人回答,但一點能夠預見的,她的性格中必藏着深深的憂鬱。

我們都認識憂鬱。每一個人,在一生的某個時刻,都曾和憂鬱狹路相逢。

我還小,今年才14歲,沒有經歷過什麼生離死別,在我的人生中似乎一向都是很幸福的。

我也不懂什麼是憂鬱,但在我那顆小小的心裏,也藏着一些小小的憂鬱。

我的體育一向都很不好,可能是天生有哮喘的緣故,我的體育成績也一向都是班裏倒數的,我對自我很沒有信心。一想到體育成績,就很難過,感覺自我的心在不住的往下沉。我整天唉聲嘆氣,嘆氣自我的體育怎樣怎樣的不好,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去怎樣改善,只能沉浸在憂鬱中。

就如畢淑敏所說的,憂鬱如同一隻老狗,忠實而疲倦地追着人們的腳後跟,揮之不去。

可那一次,我卻挑戰了自我,擺脫了那隻“老狗”。每次在學校裏要跑800米時,我總是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來逃避,就算跑了,也會半途而廢。可那次要800米測試,我再也逃不掉了。讓我去面臨困難,這需要多大的勇氣。踏在那硃紅色的跑道上,汗水浸溼了我白色的T恤,自我的腳彷彿有千斤重,每擡起一步都要費好大的力氣。我一次次的想放棄,但都咬緊牙關堅持了下來。最終我成功了,我衝過了終點,雖然成績仍是倒數,可是那一次讓我明白了,原先我是能夠的,我是能夠堅持下來的。努力堅持了,我自我的體育成績也是能夠提高的。

從此以後,我每一天早晨都會起來跑步,讓自我的體育一點點提高。我再也不唉聲嘆氣。每當憂鬱跟隨而來,我堅持着不停步向前、向前,我明白只要我一向跑在它前面,不讓它超過我,我就能甩掉它。我相信總有一天,我的體育成績會變好……

而那篇文章的結局也是出人意料的。那個孩子長大了,就如同所有人所預見的那樣,她是憂鬱的,但她卻沒有被憂鬱嚇到,她在一點點試着擺脫它,最終她成功了,她不僅僅擺脫了童年的陰影,還成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老闆,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們總是去逃避那些令我們感到困難的事。應對挫折時,我們總是沉浸在憂鬱裏,漸漸的,變得越來越自卑,經不起任何挫折。

不要嘲笑憂鬱,憂鬱是一種應對失落的正常情緒。不要否認我們的憂鬱,憂鬱會使我們成長。不要長久地被憂鬱圍困,憂鬱會使我們萎縮。不要被憂鬱嚇倒,擺脫了憂鬱的我們,會更加柔韌且剛強。

如果憂鬱是一顆洋蔥,那麼我們就去把它切開,去正視它,不要被它嚇到,淚水過後的我們會變得更堅韌,擁有更美麗的一片天空。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7

讀了畢淑敏的散文名篇《愛怕什麼》,想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愛是什麼?愛怕什麼?愛需要什麼?正如宋黎老師在評論中所言:它是理性的洞察,也是感性的體悟;是深刻的人生哲學,也是我們生活的指南。

“愛”這個千古不變的話題總是讓人百談不厭!可“愛”到底是什麼?卻沒有一個準確的詞,一句完整的話能形容它。

在父母眼裏愛是牽掛,即使走得再遠也不會感到孤單;愛是給予,即使再辛苦也都覺得值得;愛是包容,即使犯錯也都會原諒你;愛讓你在父母眼裏永遠都是孩子。

在戀人眼裏愛是感受,即使痛苦也會覺得幸福;愛是體會,即使心碎也會覺得甜蜜;愛是經歷,即使破碎也會覺得美麗;愛讓你願意與愛的人相守一輩子。

在老師眼裏愛是關心,即使一句簡單的問候也會讓學生感到親切;愛是嚴格,即使做得很好也會想如果能做得更好。愛是鼓勵,即使他有了一點點進步也同樣需要;愛讓你的學生更加愛你。

在孩子眼裏愛是調皮,即使過分也是想更加親近你;愛是小動作,即使搗亂也是想引起你的注意;愛是活潑,即使有時誇張那也是喜歡你的表現。愛讓你願意永遠跟這羣天使在一起。

對於愛的定義太多太多,平時提到愛,更多看到的是愛的堅強,愛的博大,愛的化腐朽爲神奇,很少去想愛其實也是十分嬌氣的,它害怕許多東西。

對於父母,愛怕你長大,長大後你會有自己的家庭,但你缺少了與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愛怕孤單、不聞不問,人老了其實跟小孩子一樣,需要的不僅僅是問候,還需要你的照顧,你的陪伴,你的關愛。想想當你剛剛降臨在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怎樣照顧得你,你需要做的就是把父母做過得這些重新做一邊就可以了。

對於戀人,愛怕想念、思念,因爲它會讓你徹夜難眠,即使在夢中也不會忘記跟他一起的那段美好時光。愛怕心痛,因爲愛得刻骨而撕裂。愛怕失去,曾經的海誓山盟轉瞬間徹底瓦解,剩下的只有孤單的身影和曾經的回憶。

對於學生愛怕冷漠、不受重視,十個指頭有長有短,學生也會參差不齊,請關照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吧!尤其是那些默默無聞、毫不起眼的學生。愛怕批評,雖然適度的批評有助於學生的成長,但批評從來就是一個容易走極端的傢伙,稍不留意,批評就變成了挖苦、諷刺。相對於批評來說,愛更喜歡鼓勵與表揚,請對自己的學生說:別怕,你行,你真棒,相信真心實意的鼓勵,會使孩子變成天使。愛怕距離,距離會產生隔膜,只要有可能,師生不妨靠得近點,再近點,千萬不要上完課一拍屁股就走人,請創造一切機會和學生接觸吧,心與心的碰撞,你會聽到愛破土、發芽的歡笑。

“保有一份真愛,就是照耀人生得以溫暖的燈。”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有一份真愛,相信只有這樣在人生的旅途中你的心纔不會寂寞、不會孤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羣,變化的空間,變化的容顏,變化的語言,不變的也許只有那保存在心裏的真愛吧。

愛似乎是最簡單的,哪需那麼多煩瑣的思慮;想過之後,愛似乎又不那麼簡單,各種形式的愛的深層又有內涵深意。

愛是什麼?愛怕什麼?愛需要什麼?( )

愛相對於孩童來說是單純的。愛是父母的呵護,是一年一度的生日禮物,是生病時的撒嬌,是生氣時的耍賴……;愛是老師的激勵,是一年一度的操行評語,是表現好時的表揚,是犯了錯時的一個眼神……;愛是夥伴的友誼,是一年一年的相伴成長,是相處時的彆扭、歡樂,是回味時的感慨、意味深長……

愛相對於成人來說有時卻是出人意表。愛是憧憬時的美好;愛是追求時面對壓力、流言的執着,愛是曾經滄海後的海枯石爛,愛也是多年後的平凡和輕易分手……愛是經歷之後的感嘆,只需曾經擁有,又何必天長地久。

愛相對於苦難的人來說是雪中送炭;愛相對於幸福的人來說是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

愛是短暫的,哪怕是轉瞬即逝,也不能斷絕人們的孜孜以求;愛也可以成爲永恆,哪怕是瞬間,也有人爲之赴湯蹈火。

所以,愛怕什麼!

從來就沒離開過愛,從來也不想缺失愛,人人都需要愛。

愛需要什麼?需要在得到時別忘了付出。

因爲愛,所以愛!

回味我們工作的對象,愛怕什麼?的確是——愛怕撒謊。當我們不愛的時候,假裝愛,是一件痛苦而虛僞的事。記得有一位優秀班主任曾講過這樣一件事:在一年級新生入學不久,這位老師就發現班中有一個很特殊的孩子,很喜歡親近老師,下課時總是在老師跟前說東說西,很是可愛,但在學習上卻很吃力,是屬於要拖平均分的那種。剛到半期時,這孩子在家不小心摔傷了腿,需要休學,這位老師聽了嘴上沒說什麼,心中卻不免有一點點竊喜,畢竟少了一個低差生嘛,所以很快就幫他辦理了休學手續,這事就算完啦。不曾想到,在第二學年開學時,剛到學校,這位教師就遇到了來重讀一年級的他,老師遠遠地就叫他,可他卻冷冷地看了一眼就跑開啦,老師正感到很奇怪、疑惑時,孩子爺爺的一番話道出了事情的緣由。原來,這孩子住院的時候非常想念老師,總想着老師能來看看他,或是打個電話,每天都要爺爺到醫院大門口去看看老師來了沒有,要不就叫爺爺到醫生的值班室看看老師打電話來了沒有,結果卻讓孩子非常的失望。這位老師聽後,一種深深的負疚感一下子涌上心頭,感覺自己對孩子做了多麼可怕的事啊,老師回想起在休學的中途孩子確實是找人帶來了電話號碼,而老師自己卻什麼也沒有做,甚至把他忘記啦,把他當包袱一樣給丟啦,只爲了那一已私利……

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老師的愛,正在學會如何判斷什麼是真愛,什麼是假愛,並學着愛別人,他們的心靈是那麼的純潔無瑕,而如果此時教師給學生的愛是虛假的,那學生會從中學會什麼呢?我們不敢想象。

回味我們的生活,愛怕什麼?的確是——愛怕沉默。太多的人,以爲愛到深處是無言。其實,愛是很難描述的一種情感,需要詳盡的表達和傳遞。不是嗎,在“開心詞典”中那位少女雖然與她的媽媽都彼此深愛着對方,但就是因爲母女間從不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愛意,而誤會叢生。愛是需要表達的,就像耗費太快的電器,每日都得充電,用我們的行動,用我們的語言,用我們的智慧。

生和死之間是孤獨的人生旅程,而愛是孕育萬物的草原,小揚帆的生命雖然是短暫的,她的父母雖然是不幸與痛苦的,但他們所付出的愛以及社會給予他們的愛卻削減了苦難,萌生出了更多的勇氣、友誼、關懷……讓人們爲之動容。

愛需要營養,需要保鮮,更需要真誠與博大,擁有這些,愛就不再脆弱,可以在天地間成爲永恆。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8

有時候,正是因爲幸福將我們包圍,就讓我們麻木了幸福的存在。

每天吃完飯,我總能接到外公外婆的電話,電話那頭是充滿愛意的關心,電話這頭卻是心不在焉的答覆。我總是嫌外公外婆太囉嗦,卻忽略了外公外婆對我的愛。直到一次我親眼目睹了車禍,纔想到人生避免不留奧生離死別,幸福也會有遠去的那一天,難道我們不應該趁幸福還在,好好珍惜身邊的人嗎?《孝心無價》讀後感(四)

,我們還可以吃到家人做的飯菜,品味團聚的甜蜜。

趁幸福還在,我們還可以聽到別人的關心,感受身邊的溫暖。

趁幸福還在,我們還可以躲進父母的懷抱,放鬆自己疲憊的心。

趁幸福還在,我們還可以做許多,別讓幸福在不知不覺中流失。

幸福就好比是糖果,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品味,可能沒等我們嚐到它的味道,它就化了。但如果我們好好珍惜,好好品味,即使它會消失。也會留給我們最好的回憶。

趁幸福還在,善待家人,結識知己,實現夢想,別讓生活留下遺憾。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9

有一種文體如和煦的春風,吹拂着讀者的臉頰,又如滔滔的江水拍打着失敗者那乾枯的心靈。咦,那是什麼?哦!原來是散文。

既然是散文,畢淑敏則是那散文中最有創作力的作者之一,在我初讀此書時,一種莫明的親切感、一種難得的求知慾也油然而生,它讓我不停斷、也不厭倦地往下讀,有時我會隨着作者的不幸而潸然淚下,或是因作者的美滿結局而歡心雀躍! 我記得我第一天讀畢淑敏的散文,它叫《我的故事》,它把自己的悲慘和她妹妹的幸福寫得淋漓盡致,它寫出了母親對她的不公,但她仍然憑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外國語附屬中學,以及後面的參軍入伍當上了軍醫,當然還有成爲博士生時的風光,這些林林總總的好事她一筆描過,文章中主要寫得還是那些淒涼的過去,但是從字裏行間根本無法看見她對生活和她父母的恨,而更多的是一種希望,是對新生活的嚮往。

在我讀第二遍時,不知怎的,我讀出了另一種東西——感恩,讀出了她對周圍事物的感恩,大至世界,小到家庭,感覺她後面美好的生活都是由於她的母親。 之後的幾篇文章都讓我有深深的體會,我明白了人世間許許多多的是是非非,還真是磨難,一種對困難的堅貞不屈,當然還有愛,有母愛、父愛和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但在我看來,作者追求的是一種博愛,還有一種對生活的觀念。 在散文的旅途中有困厄和風雨、艱難和險惡,但是這不會阻止真正旅行者的腳步,散文正是以一種充滿未知的魅力激起人們不倦的嚮往。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10

樂,一個人人都盼望的情感,而我就在讀畢淑敏散文當中感受到了樂!

畢淑敏是一個能將生活中的情感點滴帶入寫作中的淳樸作家。她的文章有滋有味,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構成,再將她的體會,她所瞭解到的背景加入其中,便成爲篇篇打動人心的散文。

她的散文有沉思篇,有人生感悟篇,有心靈處分篇等多個篇幅。一縷瀰漫着的香菸,一絲綠植芬芳,一點生機的鳥鳴,便描畫出一篇文章,一幅圖畫。

我很喜歡讀每天都冒一點險這篇散文,很有意境。文章講述的是畢淑敏的三個險事,教導我們人生因險而精彩。所以每天都冒一點險,不僅可以抗衰老,還可以活躍生活。我讀了之後感到冒險原來在人生中有這麼重要,也不禁發出感慨,多冒冒險必定會讓我增大膽量,受益匪淺。

我喜歡的另一篇文章叫精神的三間小屋。如果讓我推薦作品的話,我定會推選這篇文章爲演講主題。它貼近生活,教育我們要在心間樹立三間小屋。第一間是:盛着我們的愛與恨,第二間是:盛放着我們的事業,第三間是:安放着我們的自身。

她在文中這樣闡述道:三間小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棲息地,是智慧生靈的義務,每人都有如此的權利。是啊!安放着我們喜怒哀樂的三間小屋,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靈萬物的平和,所以,人一定心中都要有這三間精神小屋,它們是你心的核心,是你情感發泄的控制總部,是接受打擊、接受喜悅的基地。

讀久了畢淑敏老師的散文,真會不自覺地稱她爲師。散文情感濃厚,內容樸實,令我看了就脫不了身,總想多看幾篇。其實我的許多經歷都和畢淑敏老師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她說的到底我重不重要?,我曾經也有這樣的疑惑,並問過我自己這樣的問題,我在她的散文中找到了答案我很重要!

畢淑敏那平實卻激情的散文使我久久難忘,我仍不時翻翻這篇,看看那篇。那種被畢老師渲染得瑰麗多彩的、生動活潑的故事情節,相信一定會讓我難以忘懷,而那種被畢老師描述得具有感悟、具有哲理的道理也將廣爲流傳。

感謝畢老師爲我帶來的樂,雖說樂自由我,但這是樂自由書,相信這種閱讀的喜悅,將傳遞給更多的讀者!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11

看完最後一篇散文,合上書——意猶未盡。

這本散文集裏面共有70篇散文,在書中,作者有談到了生活中的諸多方面。小到個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等,大到人生選擇,文學,科學,哲學,生與死....,這本散文集給我帶來了諸多方面的啓發,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沉溺在作者縝密的思考和深刻而又細膩的文字中,與其說這本書是讓我得到更多的啓發,倒不如說帶給我更多的是內心的從容與堅定。

畢淑敏女士在多篇文章中談到“死亡”這個話題,談到“死亡”這個詞,你會想到什麼?或者說,你的第一感覺如何?是掙扎,恐懼,敬畏,迷惘,痛苦,逃避,遙遠,還是像忽然有一根魚刺卡在喉嚨裏,不痛不癢但不舒服又難以言說。

嗯,那不妨今天借題發揮一下,來簡單的探討一下死亡。

說實話,這是個確實是個沉重的話題,作爲年輕一輩,在長輩面前,我們大多對於“死亡”這個話題避口不談,不約而同的有意避之。在長輩們看來,這個話題十分忌諱,甚至不吉利,作爲年輕人,就應該像八九點鐘的太陽,生機勃勃,充滿活力,把握美好青春,而思考死亡,貌似有點操之過急之嫌。

可是,我們心裏都清楚——說到底一個人終其一生的歸宿就是死亡。人生本來就是一條向着死亡的單行道。每個人都無法阻擋死亡的前進,又何必忌諱它呢?

我也曾在萬物俱靜的深夜裏閉目凝思,假設下一秒死亡就要來臨,我將如何面對?

冥冥之中潛意識裏似乎有個聲音一直在迴響:“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死而有憾。”世上每個人最終都會面臨死亡,避不開,逃不掉,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我默許的死亡是完成了所有(至少一部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注意我說的想做的事不是指別人對你的`期許),然後帶着平靜與從容,安詳的離開這個紛繁的世界,明白死亡只是從一個有趣的地方去到另一個有趣的地方,走呀走,走呀走,最終走出時間。赤手空拳的來,也赤手空拳的走,其實也是一件很自然而又高尚的事情。就像博爾赫斯在《另一種死亡》中所說的“死亡,就像水消失在水中。”可是安然的死去好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做好了應對死亡的準備,但還是有許許多多的意料之外,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殘酷又讓人無可奈何的現實

從生走向死的過程,其實可以簡單理解爲從單純走向深邃的過程,就像貧窮和富有本不該劃分明顯的界限一樣,談到死,就不能避開生。“失神歲月,一去無返”,對於生,對於死,我們彷彿都處於被動的局面,猝不及防,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可是又近在咫尺。每分每秒都有人離世,雖然我們不得而知,可這確鑿無疑。細細想來,這世界許許多多的生離死別的發生都是意外。我猜想意外的來臨恐怕就是生神與死神在人間的惡作劇。而生死就是命運的兩極,我們夜以繼日的在這兩極間兜轉徘徊,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生的意義,而渴望自己死的更有價值。而死的更有價值,首先要做恐怕就是勇敢的正視死亡(兜兜轉轉又回到了“生”)。只可惜能真真正正做到這一點的人寥寥無幾,少之又少。

很喜歡也很贊同三毛說過的一句話“如果說出生是最明確的一場旅行,死亡難道不是另一場出發。"

生死——原來如此,不過如此。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12

畢淑敏以她敏銳的目光,寬厚的心懷和理性的文字,像是在月光下,小溪邊,給我們講述一個神祕迷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帶我們找到心靈的出口。

畢淑敏的散文不一樣於張曉風。她只是給我們講述一個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瀾不驚的水。

她的特點是能夠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東西,所以她的文章帶着情感。這種情感,是在你無聊時能夠端起它一邊喝一杯熱騰騰的咖啡一邊翻頁,是在你心煩意亂時讓你靜下心來仔細品味。是在你悲傷難過時看看,找到自我的安慰。

你若能細細體會,必能發現那隱藏於故事中的一份細膩、一份溫柔、一份執着,對人生的追求及一份不變的心。

在《孩子,我爲什麼打你》中,孩子忽然反駁作者說出的“從未打過人”:“媽媽,你經常打一個人,那就是我。”

也許我們曾受到過家長的批評責怪甚至打罵。可是我們明白嗎,每一次孩子的捱打,只會在母親心中留下痛而深刻的烙印。

她把對孩子的溫柔、嚴厲、疼愛、生氣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母親爲我們整理房間時,打掃衛生時,我們心中只記得母親的嘮叨埋怨,卻忽略了她心中,對我們的在乎。

我們也能夠學着像她一樣,以一個醫生的角度、一個母親的角度、甚至一個路人的角度,去體會,觀察這個精彩的世界。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13

在寒假中我讀了《畢淑敏散文集》,其中有一篇散文《我很重要》,對我感觸極大。

對於今天這個寬廣無窮的世界來說,一個人實在是太渺小,太脆弱了。而讀了畢淑敏老師的《我很重要》之後,我改變了自己的看法。我對於我媽媽和我爸爸來說,他們有了一個兒子;我對於我們家來說,我增添了許多的歡樂;對朋友來說,他們有了一個知己;對以後的社會來說,也許我們能夠推動新時代的潮流,創造出更驚人的偉業……可見,我們的意義是多麼重要啊!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確,不管我們以後從事什麼,我們對於整個世界都有價值,我們不應該自卑,總說:我不重要。要自信地說:我很重要!我們對於親人,朋友,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不可替代的,我們都是唯一的。

我們每個人都非常重要,不論我們身處何處,不論我們的地位多麼卑微,不論我們的事業多麼坎坷,不論我們的身份多麼渺小,但這不等於我們不重要!

我們往往以對社會的貢獻來作爲自己是否重要的標準,但我不這麼認爲,只要別人因我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們就是無比幸福,無比重要的。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14

在讀《畢淑敏散文》前,因讀的是《張曉風散文》對於散文,便誤認爲是一些華麗的詞藻以及高深莫測的言語拼湊而成的,所以當閱讀畢淑敏第一篇散文,覺得有些抗拒,不像散文。但慢慢,發覺散文就似是記錄作者經歷的事,以及世間的悟,而畢淑敏就像在這世間遊走的精靈。

畢淑敏所書寫下的文字,似是在畫着一幅幅她的人生畫卷。像是我是她的一個朋友,她在我耳邊訴說這經歷。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她在西藏阿里當兵時的心情,可以感受到她在訪美后所受到的震撼,可以感受到她做爲一名母親的勇敢。裏面篇篇都是她經歷或感悟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找到的是本質的美。

讓我感觸很深的是《大雁落腳的地方》,初看標題,以爲是寫景,大雁的棲息地在她所遊覽的城市吧。可我發現我錯了,那是畢淑敏與她母親的尋故記。畢淑敏出生的小鎮巴巖岱。那是她出生的故里,她們所尋的不只是新疆巴巖岱不長憂鬱眼睛的伊犁楊,更是她母親懷她時住的俄式建築,漆黑夜裏如同鬼魅一般的榆樹。可半個世紀過去了,巴巖岱變化巨大,連母親都找不到舊時的醫院,而她卻僅憑直覺找到她睜眼第一縷陽光的地方。我心中有什麼觸動了。她與這裏有着的是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她與這裏的情是緊緊相連的!那被繩子拽着,卻又激動不已的心情,是她重歸故里時最令我震撼的,那冥冥之中的安排?那是被命運之神所連繫成的重重牽絆?我感嘆於畢淑敏如此的直觀切入,驚歎於畢淑敏與她舊時回憶的一線牽,更是詫於世間的情感與宿命的安排。

我心靈由此深深觸動了,畢淑敏的寫作風格是很實際的,現實的就像一面鏡子,我讀着讀着,總覺得它像在我身邊發生似的,最後便歸咎於鏡花水月的幻覺了。

我驚異於她是如何從索然無味的生活中尋找到那麼多的瑰麗珍珠,最後向讀者展示出一幅幅生活美景,她那敏銳的慧眼,給了我們一個不同角度的生活。就是日常生活,平凡的再也不能平凡中的哲理與普通人的心理。

我想是那精靈,帶給以世間明朗,而它遊走過的足跡,在身邊,步步芳香。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15

剛拿到這本書我就被它的封面給吸引了,乳白色的封皮上點綴着幾朵淡紫色的小花,那麼清新又充滿詩意。揭開封皮,映入眼簾的淡淡的米黃和着一點深沉的橘色。幾個着重墨色的《幸福的七種顏色》整齊地排列着,整個人好似身臨其境地穿梭在春秋兩季之間,來去自由。

這本書儘管有很多好的文章,但是我最鍾愛的是《提醒幸福》。這篇文章主要談的是畢淑敏對生活的感悟。她說:“我們要學會調節幸福,幸福就像是一個頑皮的羊羔,不知道在哪逗留,當你不留神時它卻悄悄地來了,它也時常和你唱反調,你想要它來時它不來,不想要它來時它卻來了。人生就是這麼充滿戲劇性,它有時又像是一盤不小心粘到了芥末的壽司,你總是不知道下一個會不會有芥末。

作家朵拉有一句至理名言: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滴有自己聲音的水。這句話啓發了我,我覺得幸福也正如那一滴水,是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

因爲我就是一個充滿幸福的人。在學校我是一個充滿幸福的學生,我有朋友,有同學,我和他們嬉戲、玩耍,雖然有時我會和他們吵架、拌嘴,但這讓我枯燥的學習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讓我忘記了學習的煩惱,這是友誼的幸福。

在家我是一個充滿幸福的孩子,我有最愛我的爸爸、媽媽。有最疼我的爺爺、奶奶。有時我也會被媽媽罵,但是媽媽的罵聲中也是充滿着對我的愛,這是親情的幸福。

我是幸福的,因爲我的心很大很大,大的可以裝下很多人,有老師,朋友,家人,同學,小動物,讓他們一起感受我的幸福。我仰望天空告訴自己:“我很幸福!讓我們一起發現幸福傳遞幸福,因爲幸福就在你身邊。”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16

認識畢淑敏是在上國中的時候。之前看過她的某些文章,看過她在《開講啦》節目演講,總認爲她是心靈雞湯的治癒師。但最近,看完她的一部散文,感觸頗深。也許我不能真正理解每一句話,但至少我懂得了該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

《畢淑敏散文》是由多個短篇散文收錄而成。每一篇文章都吐露了她內心最深處的呼喚。字裏行間記錄着她曾經的故事,她的生活,還有她的夢。而畢淑敏的散文是隨意的,在這個集子裏,還有一些感於人心繁複的文章,也許和畢淑敏這幾年在北師大讀心理學的碩士博士課程有關。心理學是一門年輕的門問,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它蜷縮在象牙塔內顧盼自戀c。其實,它是一門活潑生動並與每一個息息相關的學問。畢淑敏學習它的時候,常常沉浸在大的快樂和大的哀傷之中,因爲它觸動了畢淑敏心中積滿蛛網的角落。當陽光射進的那一瞬,生命因此而魅力迸射。而她選擇把它們都記錄在這本散文裏,讓讀者產生共鳴從而去尋找內心深處的另一個自己。

每每看到讓我心動的句子,總會毫不猶豫地收集下來。接着反覆品味,反覆欣賞,去了解它們想要告訴我一些什麼,讓我能從中獲得哪些受益匪淺的東西。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17

畢淑敏,是我最喜愛的女作家之一。當我翻開這本書時,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畢淑敏筆下的感情是真摯的,人物是鮮活的,她的散文並沒有許多華麗的詞藻來修飾,可也別有一番獨特的趣味。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蒼茫之悟》。“宇宙蒼茫,時間蒼茫。風雨蒼茫,名譽蒼茫。歷史蒼茫,未來蒼茫。天地蒼茫,生命蒼茫。”痛苦的人生,沒有權力悲哀;蒼茫的人生,沒有權利渺小;在蒼茫的田地間,我們是孤獨的行者。這種孤獨是一顆與快樂遠離的心在作一種渺茫的追尋。孤獨近乎一種悲悵的深刻,當然不能禁錮和壓抑一個頑強的生命。

我最喜歡的文章,非《我很重要》莫屬。也許你很平凡,也許你很普通,也許你沒幹出驚天動地的偉業,也不會在史冊上永垂不朽,但是,你作爲一個生命來到這世上走一趟,就註定了你在個人的歷史上也將是一片輝煌。“能大聲說出‘我很重要’,就是心靈對生命的一種莊嚴的承諾。”我們應該堅信“我很重要”,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相信自己不僅是對自我的肯定,更是源於生活本能的熱愛和尊敬。

以及那篇《提醒幸福》:我們應用善於觀察的眼睛去發現幸福,用擁抱陽光的雙手去感觸幸福,用充滿回憶的心靈去接納幸福。“幸福很矜持,遭逢它的時候,它不會誇張地提前和我們打招呼,離開的時候,也不會爲自己說明和申辯。”幸福無言,回憶過去的感動,珍惜現在的擁有,也是一種幸福。

畢淑敏,她用女人獨特的思考和細膩的筆觸來思考人生。她文字最大的特點便是自然,如同一汪水,清澈平靜,淡泊悠遠。她的作品值得我們去看,那將會受益一生。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18

打開我就被她那真實、健康、積極向上的話語吸引了。她有雙會發現的眼睛,每篇散文都切合生活實際,並總能捕捉到些人們在生活中發現不到的事情,讀的時候,就好似幅幅生活美景浮現在你的眼前,使你不得不被她那耐人尋味的散文散發出的魅力而抓住眼球,靜心欣賞她的文章。

我最喜歡她的篇文章——“我羨慕你”。“我羨慕你”這句話是出自文章中位老年婦女的口中。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作者帶兒子去公園玩,碰到了位老年婦女,這位老太太說她羨慕作者和她兒子的年齡,使作者看到了自己所擁有的財富。

其實,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寶貴的財富,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不過我們的幸福常常被別人羨慕着,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切。

可是,原來幼小無知的我卻總是仰望和羨慕着別人,每次週末,當我在被堆積如山的作業壓着埋頭苦“寫”時,媽媽總是悠閒地躺在沙發上,邊看着有趣的電視,邊喝着香味四溢的綠茶,還時不時地發出幾聲歡快的笑聲,我看着媽媽輕鬆、無憂無慮的安詳樣子,真是羨慕不已,不禁說道;“我羨慕你!”媽媽臉茫然地望着我,十分詫異:“你羨慕我什麼?我只是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年婦女。”“你不用寫作業,而且可以看電視,可以幹自己愛做的事情。”我皺着眉頭說。“我還羨慕你呢,可以坐在教室裏上課,可以與同學起學習、玩耍,可以做老師佈置的作業,而我已經到了中年,只能享受下電視帶給我的快樂!”媽媽嘆着氣說。我高興起來,原來現在我忙碌的生活也是被別人所羨慕的,我應該好好享受現在生活的每分、每秒,無論是怎樣的,都要珍惜,因爲別人也在羨慕着我的生活。

這本書裏的每篇散文都令人得以深思,心靈得以進化,使人能把自己聯繫於文中,樹立正確的觀念,這就是畢淑敏散文的獨特魅力。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19

畢淑敏的散文比較有故事性,引人入勝,通俗易懂;張曉風的散文多情溫婉,柔情似水;林清玄的散文短小精悍,蘊含哲理;就我而言,還是畢淑敏似乎更得我心。

在致不美麗的女孩子裏,畢淑敏記錄了個相貌平平的女生因父母長相好看而自卑到通徹心肺:她抱怨自己沒有繼承父母的英俊相貌,抱怨老天對自己的不公,抱怨別人的以貌取人。畢淑敏適時地端出了碗心靈雞湯,滋潤了我們這些長相不夠完美的女孩的心靈。

我也是這樣個平凡的女生。曾幾何時,我也因自己沒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而自慚形穢,甚至想過像電影明星樣在自己臉上動刀動斧。曾幾何時,我也幻想過出生於明星之家,從小就是金童玉女,受人吹捧,受人關注。可我只能帶着這張平凡的臉,懊喪的站在鏡子前埋怨着上帝。

然而,臉龐終究不是自己選擇的,不論我滿意與否,都得義無反顧地佩戴着它,直至與身俱滅。這種毫無意義的挑剔只能給我徒增煩惱。我開始不再膚淺的注重自己的臉龐,爲它的平凡而懊喪煩惱,而是努力地用內涵、品德、智慧、學識去勾勒那張無形的容顏。它不會因爲時間的沖刷而黯然失色,不會因爲任何人的摧殘而香消玉殞。臉龐是父母創造的,而這無形的容顏卻是我創造的——它纔是我的榮耀、我的驕傲!

不美麗的容貌,也能活出美麗的人生!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20

畢淑敏不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同樣是一位慈祥而又可愛的母親。在《混入北圖》這篇文章中,畢淑敏的母愛與她對兒子的教導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那時,北京圖書館是最大的圖書館,哪裏有各種各樣不同種類的圖書,但那裏卻有規定:只對成年人開放。不知是不是遺傳了畢淑敏,她的兒子從酷愛看書,對文學充滿了好奇心與求知慾。當他長到十幾歲已經是個小夥子的時候,畢淑敏在他苦苦的要求下,不得不帶兒子“混入”北圖,滿足孩子向博覽全書的願望。

本文主要講述了畢淑敏到兒子進入北圖的過程和看書的過程。其中詳寫的是進入的過程。在過程中,運用了心理描寫和生動的動作描寫,表現了母子二人害怕被識破的心情,但兒子也急切想去看書的複雜心情。在好不容易進去後,兒子恨不得把全館的書都看一遍,所以,他直到閉館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所謂: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畢淑敏的這篇文章中,充分的體現了兒子對讀書的渴望,甚至把博覽全書爲理想。的確,在我們少年時代的時光是很寶貴的,我們在學習上,不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是多多去闖闖,在豐富的經歷和閱歷下,就能夠讓你體會到世界是包羅萬象的。在青春時,何不去拓展自己的領域,爲夢想努力,像畢淑敏的兒子一樣,有志氣:“長大一定要光明正大的從正門走進北圖,因爲那是貴賓的通道!

《附耳細說》中引用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韓國的相國,微服私訪路過一片農田,在休息時,看見一農夫駕着兩頭牛耕地,隨問農夫兩頭牛哪一頭更棒呢?農夫一言不發,待將牛牽到一旁吃草時,走過來附在相國的耳邊輕聲說:“邊上那頭更好些。”相國很奇怪,問,你那麼小的聲音幹嗎?農夫回答:我若大聲回答,牛雖然不說話,但它們還是會從我的手勢聲音中看到我在評價它們,評價低的牛雖然不夠優秀,但也盡力了,它知道會難過的。

讀到此處,我心揪然,一個農夫對待一個不會說話但是任勞任怨的牛,是那樣的愛護和尊重,極力的維護着它們的自尊。牛何其有幸,遇到這樣一個仁慈惻隱、深明大義、體貼入微的主人。古人常用“對牛彈琴”的話來恥笑一個人的笨拙和愚蠢,但是,農夫用行動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牛再笨,也有感情,也有尊嚴,我們沒有理由和資格去詆譭它和輕視它。

推及到人,推及到官者與百姓、長輩與晚輩、老師與學生、父母與孩子、富有與貧窮,無不涉及到類似的相處環節,遇到這樣的處事之際,我們是否能夠心平氣和的也來個“附耳細說”呢?至少我做的不夠好。面對非常頑固的學生違規行爲,我總會情不自禁的提高嗓音。多了幾分怒氣,少了幾分理解和寬容。面對學生一次考試中覺得自己反覆強調的問題,一些學生仍然出現的時候,總是少了份耐心多了幾分憤慨,那時的言詞總會顯得有些犀利。無形中總是傷害到學生那已經意識到錯誤的學生。傷害了學生那已經因成績不理想而自責苦悶的心,我沒有做到農夫般憐惜學生那道柔弱的尊嚴。

人的心是脆弱的、是柔軟的,不象鋼鐵一般的堅硬耐火抗烈,正因爲人心是柔軟,所以人才有別於其他事物會感動、善良、仁愛和多情,也正因爲如此,人更容易受到傷害。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優秀和卓越,十指有長短,我們不能因爲拇指的短就忽視它的作用,我們不能因爲食指的長而認爲它無所不能。我們要學會正視別人的所有優點和缺點,不鄙薄、不鄙視、不慫恿、不誇張,切合實際,用愛去感知着一切。

多學會“附耳細說”,尊重一切。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21

畢淑敏的散文比較張曉風的散文更加通俗,她的筆風也許沒有張曉風那麼優美,可她用最樸質的話語譜寫着人生的樂章。

《心境防割》一個多麼令人深思的題目啊!在生活中,傷口,真的可以不存在嗎?一個小小故事,卻引出了令人歎服的道理:一雙捻進了500根高彈鋼絲的手套,卻無法擋住小小的荊棘。所以,人的一生也是不可能是沒有創傷的。其中,我最喜歡“更不消說,人是不能無時無刻都裹在鋼絲裏面的。那樣我們將喪失對人間百態的靈敏觸碰和對風花雪月賞心悅目的嘆息。”人們,又有多少人,爲自己的心穿上了防割“衣服”,可又有什麼用呢?

不用長篇大論,一句淡淡的“蠶是被自己的絲裹住的,這是的真理。”引出下文,沒有一絲困惑,任何人都能明白。《蠶是被自己的絲裹住的》一反常態,蠶在人們的眼中,是一種勤勞,無私奉獻的動物。可文中的蠶,竟有一些自找麻煩的感覺,可你如果細細的、慢慢的去品這篇文章,你就會發現,其實並無道理。又有多少人爲這俗世中的金錢、權勢、地拉吐出的絲就那樣,緊緊的裹住,直到你窒息。當生命結束時,他們纔會恍然發覺,世界是一個繭,而他們從未爲自己而活過。

《愛的迴音壁》我們被深深的愛意蘢蓋着,可是我們又是否真正懂得愛呢?我喜歡“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迴音壁,微小的愛意反覆迴響着,折射着,變成巨大的轟鳴。”因爲,已經邁入國中的我在這句話發現,父母真很愛我。時間無情,在他們的臉上已經滿滄桑,每一根銀絲,每一條皺紋都滿是愛意和那對子女的擔憂啊!我們已經12歲了,不說別的,從我們上學開始,6年啊!我們對父母說過一句“我愛你”這三個字嗎?因爲我們成天沉浸在愛裏反而磨木了。父母不求別的,只求一句“我愛你,你辛苦了。”我們中有些人,可以將歌星的生日、愛好倒背如流,可又有多少人記得父母的生日,在那一天說一句“生日快樂!”讓我們行動出來吧!讓父母對我們的愛感到迴音吧!

畢淑敏的一生,絢麗多彩,她總在平凡的事中發現不平凡的道理。人生,也許就需要和她一樣活的有滋有味!

畢淑敏,讓我品讀人生!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22

王蒙作家評價畢淑敏:“有普度衆生的宏願,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條不紊的規章和清澈如水的醫心。不論是沈若魚還是簡方寧,她們的身上都有畢淑敏的影子。”

《紅處方》作爲小說題材我並不喜歡,它在故事的合理性方面、人物塑造方面,故事的因果關係方面不是令人太滿意,如果寫成一部警醒大家不要碰毒的實體報告文學或許會達到淋漓盡致的效果。

《紅處方》是畢淑敏的代表作。小說寫的是沈若魚因寫作爲收集素材去好朋友簡方寧的戒毒醫院臥底所看到的不爲大多數人知道的吸毒人羣鄙俗的另類生活所產生的震驚和無法控制的厭惡情緒而堅決地離開了醫院,而後也爲自己的好朋友簡方寧爲救治這些怪癖的吸毒病人願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用在醫院的治病救人上而造成了家庭的破裂甚至被病人吸毒者莊羽暗害也不屈服的高尚情操所打動又回到了醫院,繼承了簡方寧的戒毒事業前仆後繼的走上了這條艱辛的道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小說中的一個情節:秦柄的爺爺窮盡畢生的心血研製了一個戒毒方子因爲醫院買不起而落到了外國人手裏,這麼重要的事情應該通報國家參與啊,在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非常着急,後來我爲自己的認真感到傻氣,這畢竟是一部小說,很多情節是要靠作者的想象來構思的。

書中讓我疑惑的是沉着、冷靜、嚴謹、一絲不苟的簡方寧院長,對手下的工作人員暗度陳倉差點把一個醫院給毀了都全然不知,最後得到臥底的沈若魚和變態的患者莊羽的通風報信才制止了事態的擴大,這也太說不過去了吧。再一個莊羽愛誰也輪不到愛這個看上去冷冰冰的總共也沒有跟她說上幾句話的簡方寧啊,描寫的莊羽守電話的那情形簡直就像同性戀狂,雖然吸毒者的性格離奇古怪,什麼樣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那也不能安排成因這種無緣無故的愛的不得志而痛不欲生去害死簡院長甚至還和簡院長同歸於盡這樣的情節吧。

小說中放進去了大量的戒毒資料,佔的篇幅太大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卻是少的可憐,讓人沒辦法仔細推敲,使很多問題不能自圓其說。

此書最讓我欣賞的是描寫的一個個患者的切身經歷讓讀者真正瞭解到了毒品的殺傷力,恐怕只要讀到這本書的人,就是有機會和毒品接觸,也不會去碰它了。我想這部分或許就是作者真實的臨牀資料改編的,如果是的話,那實在太可貴了。

戒毒事業的艱難使得非常精明和具有奉獻精神的簡方寧院長飛蛾撲火般地走向了悲壯,她像一個先烈,激勵着人們衝破黑暗,繼續探索通往光明的戒毒道路。這個立意非常好。

默默爲戒毒事業而努力的簡方寧院長成了戒毒史上的一個祭品,這個悲劇告誡人們,吸毒病人和其他病人不同,不單單是身體戒了毒就行了,思想也要戒毒,簡方寧是用生命的代價證明了這個道理,路漫漫兮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然而小說的後面加進了景教授得到了外國有關這方面的資料,但爲時已晚,簡方寧已經染上了7號毒品,無藥可治,只有把藍斑切除同時也失去了人的快樂和痛苦感,她設想了很多種沒有快樂和痛苦的生活都是自己無法忍受的,最終走向了死亡。曾在醫學界從事過多年的畢淑敏,也許把這部小說寫成了探索戒毒道路上的一次失敗而產生的沉痛教訓,警醒人們改變戒毒的思維。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23

畢淑敏,一提起她的名字,應該在大人中是人人皆知吧。可是,對於我來說,這個名字卻非常陌生,直到一個月前。當時,班主任李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並推薦了她的幾本着作,希望我們買來閱讀,例如:《我很重要》、《人生真實》、《兒子的創意》等。就這樣,我有幸結識了畢淑敏阿姨。那個週末,爸爸帶我去書城買了畢淑敏阿姨的一本文集:《我很重要》。

這是一本濃縮了畢淑敏阿姨思想精華的哲理散文精選,收錄了105篇精美的散文,光是看看目錄中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文章題目,就已經把我的好奇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想,當你看到“我不知道今夏的流行色”、“幸福盲”、“年齡的顏色”、“奶牛的第三次哭泣”……這些題目時,你一定也會象我一樣忍不住看下去的。在之後的幾個星期裏,我象餓狼撲食似的貪婪地讀着這本書,在文學和思想的海洋中遨遊。剛開始是因爲我想看看畢淑敏阿姨的文章到底有什麼奇特之處,爲什麼這麼多人都知道她、都喜愛她。可是沒想到,我象吃甜果一樣,剛剛咬了第一口沒什麼特別感覺,再咬第二口時就嚐出甜味了,於是就不停地想要吃第三口、第四口。不知不覺地,我已經看完了散文集中的幾乎所有文章。這幾天,我每天都精神飽滿,因爲在畢淑敏阿姨的《我很重要》裏,我學到了很多對我有幫助的道理。

通過書的橋樑,我慢慢地對畢淑敏阿姨從陌生變得越來越熟悉,也對她看問題的獨特角度、寫文章的大氣風格無比佩服。很多在我們看來平淡無奇的事情,在她的筆下卻有與衆不同的意義;一些我們不在意的東西,在她的眼中卻能品味出生命的滋味。雖然畢淑敏阿姨寫的一些文章我看得不是太懂,但是,我仍然很佩服她的才華和智慧,她能從很特殊的角度去發現愛的真諦,用那麼豐富的詞彙和美好的語言來描寫各種各樣的感情。舉個例子吧,在《我很重要》這本書中,我覺得令我最難忘的一篇文章是“非血之愛”。從我看到標題時就被它吸引了,所以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讀了好幾遍。“書讀百遍,其意自顯”這句話講的可真好,我果然從文章裏悟出了一些道理。愛,這個字對我來講並不陌生。在生活中、在學習上、在書本里經常反反覆覆的出現。可它的真正意義我卻並不怎麼了解。要說也是,一想到愛,腦海裏馬上就會浮現出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景象,或是一對情侶、一對夫婦情意綿綿的樣子。但是如果讓我們來談談“非血之愛”,那可能一時間就會不知所措,不知怎樣應答。可是畢淑敏阿姨卻用一種很傳神的方式表達了出來,不死板,讓人在輕鬆、快活的心情中理解了什麼是血緣之愛,什麼是非血之愛。特別是最後的三句話使我非常震撼:

“愛一個和你有血緣關係的人,是一種本能,一種幸福,一種責任,一種對天地造化的纏綿呼應。”

“愛一個和你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是一種需要,一種渴望,一種智慧,一種對愛與永恆的無倦追索。”

“我們一生,屢屢在血與非血的愛中沐浴,因此而成長。”

是的,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才明白,其實血緣之愛與非血之愛的本質是相同的,無論是否有血緣關係,只要用真心真誠去面對他人,那麼血緣之愛和非血之愛就是同一條水平線上了,只要沐浴在愛中,我們就是幸福的。

看完這本書,我深深體會到了畢淑敏阿姨寫作時的感受,她把她自己真實的想法寫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希望我們認清善惡,學會去愛,享受生活。我還認爲畢淑敏阿姨的寫作風格非常的大方,很大氣。看着她的文章,就像在教堂裏聽着優美的音樂聽牧師講經一樣,安靜、舒緩,又若有所思……

我喜歡畢淑敏阿姨,但是從我的內心來講,我更喜歡畢淑敏阿姨寫出來的作品,因爲我知道她是在用真心來寫的。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24

打開網頁,我搜索了畢淑敏感悟心靈文章,的確有許多感悟人生的隨筆踊躍在屏幕前,比起在以往試卷中閱讀到她的文章時,這裏更多的文章片段,使我感悟人生,直白的字句,毫不掩飾自己內心,暢快的表達心中那一剎那的感悟……

《友情如鞭》對我來說是很值得思考,從國小到現在的高中時期,我發現友情變的格外重要。也許,許多人跟我一樣,傾訴的對象由父母轉移到朋友,而在住宿的我們,同樣也需要朋友之前的相互幫助,自然覺得朋友是不可缺的。這段內容講述一個陌生人請求畢淑敏作保,而這個陌生人只是畢淑敏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中間隔着3個人,當畢淑敏證實確實有這麼一個人作了保之後,卻發現他是個見利忘義的小人。她不得不重新思考友情。然而現實中這樣的關係是到處可見的“友誼是沒有鏈的,有的只是一個個孤立的小環。”這句話深深觸動我,真正的友情只是雙方,“友誼之鏈不可承,不可轉讓,不可貼上封條保存起來而不腐爛,不可冷凍在冰箱永遠漸鮮。”友情是不可轉讓,雙方的朋友是值得相信,而換作他人的朋友誰又來保證?魚冗混雜的社會,踏進去我面對的友情,是否也容易變質?在我的理解看來,用物質名利來衡量友情不會長久,的確不妨大方點的說,那見利忘義的人,衝着畢淑敏的名而來,纔會來請求作保,然而友情鏈中間的信任關係越來越淺,能夠信任的機率也就越小。父母經常說交怎麼樣的朋友做怎麼的人。朋友的確重要,知心朋友特別珍貴,漫漫人生中,會交各式各樣的人。你要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朋友,纔算得到知己。而那個朋友要是良師諍友纔算是真正的知己。而靠着友情鏈得來的朋友,就像畢淑敏說的紅蘋果只留給灌溉果樹的人品嚐。別的人摘下來嘗一口,很可能酸倒了牙。

讀了一段,思緒萬千,認真對待身邊的朋友,友情只是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積累下來的……

畢淑敏作品讀後感 篇25

有時,愛是一塊璞玉,溫潤中訴說着懷;有時,愛是一座高山,巍然中蘊着包容;也有時,愛是一方大地,默默地托起痛苦。

走進愛時,你會發現,愛其實就是一問候,是一個眼神,一次微笑。愛是平凡的,但它卻有人的思想與靈魂。所以說,愛是父母嘴中的嘮叨,是一撓癢癢的小手,是牙刷上的牙膏,是盆暖暖的洗腳水……

愛如微塵,來時無蹤無影,去後悄無息。轉瞬間,雪中炭至,錦上花添。

愛似天穹,俯視經緯交替,日月輪換滄海桑田,斗轉星移間,悄然回望,始終如一地佇立……

愛是古老的誓言,天地玄黃,宇宙洪時其志如斯。日月盈虧,寒來暑往後——誠如斯。

愛是嶄新的承諾,鑄金刻石留下心的證,花前月下瀰漫浪漫的情懷,今也斯,明也如斯。

愛是聖賢的傳承。所以說,愛若水,物無聲。

愛是延續生命的載體,人之初,善與攜手而至,人走後,留下了“老吾老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印記,廣爲流傳。

愛是風雨後的彩虹,身心歷練,成就煌。

愛是點點星光,在黑暗中燃動着激情暢想夜的讚歌。

愛是枝頭的朵朵梅花,在凜冽中釋放力,合着冰雪的節拍奏響春的樂章。

愛如朝陽,紅彤彤的臉龐掛滿了笑容輕聲地喚醒川原和荒漠。

愛是秋收時沉甸甸的麥穗,彎下的身訴說着播種時的喜悅。

拈花微笑是心心相印的默契,愛的傳是心靈碰撞後精神的永恆。抓住了愛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字。愛是人類與動物都有的共同財富,“仁者愛人”“羊跪乳”“鴉反哺”都是對愛不同詮釋。

愛其實就是空氣和水,在平凡中承載命的重託,無怨無悔,無所希冀。

“友誼需要滋養。有的人用錢,有的人用汗,還有的人用血。友誼是很貪婪的,絕不會滿足於餐風飲露。友誼是最簡樸同時也是最奢侈的營養,需要用時間去灌溉。友誼必須述說,友誼必須傾聽,友誼必須交談的時刻雙目凝視,友誼必須傾聽的時分全神貫注。友誼有的時候是那樣脆弱,一句不經意的言辭,就會使大廈頃刻倒塌。友誼有的時候是那樣容易變質,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言,就會讓整盆牛奶變酸。”

利害關係這件事,實在是交友的大敵。我不相信有永久的利益,我更珍視患難與共的友誼。長留史冊的,不是錙銖必較的利益,而是肝膽相照的情分,和朋友坦誠的交往,會使我們留存着對真情的敏感,會使我們的眼睛抹去雲翳,心境重新開朗。”

無論是親人或是朋友,我們都會算計自己的付出與所得,而最敏感的東西或許就是錢財。我沒有經歷過,所以還不怎麼理解最後一段話。但我相信三毛曾經說過的,如果愛情無法變成柴米油鹽,那就算不得愛情。而親情或友誼,如果我們無法面對或處理錢物的交涉,友誼或親情也會變得脆弱不堪。而我相信,兩者之間最少算計的就唯獨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所以親情在我的眼裏也是最牢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