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沉思錄讀後感(推薦54篇)

讀後感8.74K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4篇《沉思錄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沉思錄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沉思錄讀後感(推薦54篇)

篇一:沉思錄讀後感

我有幸閱讀了《沉思錄》這部智慧之書,它是溫家寶總理的枕邊書,這本書是近兩千年前的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人生感悟,在書中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他在書中的說法,很多都能夠引起我的共鳴。他教會我怎樣去生活,怎樣去做人。

他教會我謙卑。

“不論我是什麼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體、呼吸和支配部分。”如果這句話由別人說出,我想我不會有這麼深刻的印象。他是古羅馬的皇帝呀!他擁有廣闊的國土,視他如天神的子民。難道他不認爲他是與生俱來的高人一等嗎?不,他是不同的。他不同於那些自認尊貴,視他人爲螻蟻的王。他的高貴,在於血液裏流淌的謙卑、平等之心。

他教會我珍惜。

他說,“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初讀這句像繞口令一樣的話,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仔細又讀了幾遍後,我似乎有所體會。的確,我們正在生活,同時,也正在失去生活。所以我們不必對於今後的生活產生好奇,在我們思考的時候,生活已經繼續了。他不正是想讓我們珍惜現有的時光嗎?

他教會我自信。

“不要去注意別人心裏在想什麼,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們自己內心的活動的人卻必然是不幸的。”“不管任何人做什麼或說什麼,我必須還是善,正像黃金、綠寶石或紫袍總是這樣說: 無論一個人做什麼或說什麼,我一定還是綠寶石,保持着我的色彩。”人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而現在,很多人做人處事都有所顧忌。悟透了這句話之後我認爲,最好的方式便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他教會我仁愛。

“對於那沒有理性的動物和一般的事物和對象,由於你有理性而它們沒有,你要以一種大方和慷慨的精神對待它們。而對於人來說,由於他們有理性,你要以一種友愛的精神對待他。”而他對於死亡的感悟簡直已經凌駕於那個年代。“死亡像生殖一樣是自然的一個祕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組合與分解,而全然不是人應當羞愧的事情,因爲它並不違反一個理性動物的本性,不違反我們的結構之理。”“很快,你就將化爲灰塵,或者一具骷髏,一個名稱,甚至連名稱也沒有,而名稱只是聲音和回聲。”“我猜想,你不會因你體重只有這麼些利特內而不是300利特內而不滿。那麼,也不要不滿於你必定只活這麼些年而不是更長時間,因爲,正像你滿足於分派給你的身體重量,你也滿足於分派給你的時間長度。”每個人都怕死。()古人因其落後的醫療技術,普遍的較低的`死亡年齡,更渴望可以活得久一些,甚至永生。因此所謂長生不老藥,煉丹便成了一項重要研究。中國的皇帝便是很好地例子。爲了永生享受榮華富貴,坐擁江山美人,便渴求長生。而同是皇帝的馬可?奧勒留卻更早的看清了生死的奧祕。人本是一堆原子的集合體,除了擁有思想,與一張桌子的區別也只是原子種類,數量,構造的不同。即使死了,也只是迴歸了創造萬物的自然。真正應當羞愧的不是死亡,而是當你的身體還沒有衰退時,你的靈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沉思錄》中教會我的遠遠不止這些。我僅選出這些做出了我的理解。它值得我天天去讀,天天去想。每多讀一遍,對人生便有了更深的感悟。

《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甜美、憂鬱和高貴。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

篇二:沉思錄讀後感

世界上很多哲學家在不間斷地探討人生問題,人活着意義和價值究竟是什麼?至今沒有答案。‘人爲財死,鳥爲食亡’好像是一個自然規律,畢竟人與動物有區別,人是有思想的,有的人爲了信仰和事業甚至爲了愛情,不惜生命,也有人苟且偷生,一輩子混日子。中國古代小說《紅樓夢》中林黛玉說過一句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強的。”這句話代表了大部分人羣思想。今天的文明社會,很多人信仰宗教,把生命和希望寄託在神靈、上帝和佛祖上,驗證了‘命與天’的關聯。2000年前一位叫馬可·奧勒留的古羅馬皇帝,在戎馬生涯中記錄了一本《沉思錄》。他崇拜神明,但在生與死問題上有其獨特的看法,他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爲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他竭力用自己的語言試圖解答‘人活着爲什麼’‘生命究竟有無意義’這些問題。這位帝王的思想對於現代人和未來的社會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樣會令後人敬仰。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在思索和尋找這三個古老的哲學命題答案。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進化的結果,是微觀物資自然結合演化的結果,它經歷了複雜的結合過程和時間考驗,也可以這樣認爲人從自然中來,最後回到自然中去。《沉思錄》作者認爲:“人生也是這樣啊,昨天或前天你出生時從宇宙那裏得到呼吸的本領,有朝一日你又要將它還回去,從哪裏得來的,便還到哪裏去”。這個觀點實際是人們對人生的一個基本認識。有了這個認識你就不會懼怕死亡。小說《紅樓夢》中的主人公賈寶玉他自己並不知道是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甚至感嘆“活着真沒有趣兒!”他是一塊多餘的石頭,最初由一僧一道帶來,最後又由一僧一道帶走,‘既從空中來,應向空中去’。單從故事表面上看覺得荒誕無稽,但它揭示了人從哪裏來還得到哪裏去深邃的哲學道理。

“人生是一場戰爭,一段旅途。”自然界裏昆蟲,出世以來就靠自己覓食,它的母親只是提供了一個有食源的環境,能否生存全靠自己去努力。人比動物要優越得多,在幼年、少年完全由父母精心照顧,但仍然避免不了疾病的侵襲。人的一生除了要與疾病磨合外,還要與自然災害相鬥,與人相鬥也是常事,特別是踏入社會後會遭遇各種風險,甚至會遇到惡人的傷害。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敘述了生物界“必得進行生存鬥爭而不免遭遇重大的死亡。”這是一場自然選擇的結果,即適者生存。人類也是一樣。“生活的藝術與其說像是跳舞,不如說更像角力,因爲人生不可預見,必須牢牢地站穩腳跟,準備應付四面八方的攻擊。”因此,從廣義上講人生確實是一場戰爭。人生也是一段旅途,人生經歷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就像行路一樣,有時很順利,有時也很艱難,當你即將走完人生時,你會感嘆:“人的生命如此短暫”。

“人生便是朝生暮死”這個論點是對生命過程的高度慨括。“人生是何等短促,何等卑微,昨天像是一灘黏液,明天也不過是一具木乃伊、一堆灰塵。”生死之間不過一線之隔。“死和生一樣,都源於自然的奧妙。”人的生命與生物界一樣是有限的,一切源於自然的一種轉換,終究會走向死亡,“生命像割刈成熟的麥穗,這一批長出來,那一批倒下了。”人一出世,就一天天向墳墓靠近,雖然有過它的旺盛期,但很快就會衰退直至死亡。美國的企業家史蒂夫·喬布斯有一句名言“記住,你即將死去”,這是在告誡人們,生命是暫短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隨你的心靈和直覺,也正是生命意義所在。

“死後最長久的名聲微不足道”“所謂的‘名垂千古’是什麼呢?只是虛無罷了。”很多人在人生中追求名利,總想留下痕跡和渴望美名,沒有想到人死了什麼也帶不去,即使留下痕跡,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也會逐漸淡忘。《沉思錄》中關於名聲有很多敘述,作者認爲追求名聲是不明智的,他既對自己要求,也是對世人告誡:“無論如何要謹記:你和別人都會很快死去,不久之後你們的名字也將被後人忘記。”中國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有一句名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人生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三國時期軍事家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如果不看淡名利,人就會失去志向。人生在世不可爲名利和名聲困惑,儘管你在世的時候名聲大噪,死後也會被人遺忘。名利也是一樣,生前獲得了巨大財富,死後你卻享受不了,即使幾代親屬繼承,最後也將散盡。人活在世界上,應該努力去探求生活的意義。

“做一個忠誠的人,一個好人”“做一個樸實、謙虛的人”。一位古代的皇帝的思想境界超過了現代受過教育的人,他努力從哲學中去尋求生命的意義,他沒有故弄玄虛,而是從生活中點滴做起,他從他身邊人和親屬中學習別人長處和優點,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成爲這樣的人吧:樸素。善良、嚴肅、高尚、不做作、愛正義、敬神明、溫柔可親、恪盡職守。”當他把生死看透後,並沒有消極對待現實,而是在儘自己的責任,把手裏的工作做好。抓緊時間奔向自己的目標。“若要使品德臻於完善,就要把每一天都當做生命的末日,既不放縱情感,也不麻木不仁,或者顯得虛僞。”“不管別人說什麼做什麼,我自己一定要做個好人”他就像一塊裴翠,始終保持着天生的光彩。

讀完了《沉思錄》,深感人生短暫。如果始終選擇在無意義的生活之中就猶如一具殭屍。其實在生命未結束時有很多事情值得人們尋求,“追求更優雅的精神生活,追求更高尚的精神,要用盡自己的才華多創造一點美。”無論結果如何,你努力了,你沒有浪費時間。人生要像一盞燈一樣,不到熄滅就不會失去光芒。

記住馬可·奧勒留留下的一句話吧:“好好把握那隻屬於你的生活,也就是你現在的生活,那麼你就能平靜、安詳地度過你的餘生,成爲一個與你內在的神明和諧一致的人。”

篇三:沉思錄讀後感

“我很煩躁,很煩躁。”最近老看到的這句話。

老Z說,我的體重經久不下,這不是心寬體胖,這叫做壓力肥。

我對於這個新名詞倒是沒怎麼去考究,大家都一笑而過了。而這壓力背後,卻總有一些讓我感慨的東西。一個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始終記得。她說:“我這一輩子都在回首,讀國小時懷念讀幼兒園,讀中學時懷念讀國小的日子,上了大學又對中學念念不忘,完了結婚了想念單身的時光,現在有孩子了常常會想起二人世界。”什麼是人生活的常態呢?有人說是平淡,也有人說是激情,有人渾渾噩噩,有人野心勃勃。

喧囂繁華與落寞感傷,如一扇虛掩的門,擋在我們之間。透過這扇門的縫隙,我們常常可以窺見迷失的自我與真實的自我。人的內心,平靜如水,還是波瀾起伏,有時候我們無從辨識。何處你靈魂的歸宿,這是很多人一直在想卻又想不通的問題。假作真時真亦假。普通人生活在天空下,名人明星生活在鏡頭下,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循着生活的軌跡,踽踽而行。

曾經的人們,讀書、寫字,讀很文藝的書,寫很青澀的情詩。人們的思想單純,滿懷熱忱。現在的人們,很多人坦言我不讀書已好多年。有些人雖然依然讀書寫字,不過讀的是很矯情的書,寫的是很露骨的字,甚至乾脆複製粘貼,習慣炒作,惡語相向,實踐着文人相輕,惡俗還是高雅,各執一詞。網絡的力量,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人們,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在匆匆流逝的歲月裏,緬懷自己的生活。

年輕的時候,青春躁動,總有顆不安分的心。

中年的時候,危機四伏,因爲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紛至沓來。

年老的時候,青燈古佛,是否可以真的無慾無求?

生活無所託,讀書是王道。這是最近的感言。

在這樣忙碌平淡的日子裏,於偶然的機會在書店瞥到了這本書——《沉思錄》。

素來對哲學書沒有研究的我,隨手翻翻了這本被稱爲溫總理枕邊書的《沉思錄》的序言。向來比較喜歡這類行文質樸、發乎內心的文字,所以決定看一看。自然、理性與德行,是斯多葛派哲學思想的精義所在,也是此書的核心所在。

作爲一代羅馬帝皇,馬克?奧勒留最終無法挽救帝國江河日下的頹勢,而《沉思錄》在歷史長河中保留了比他功業更爲長久的光芒,時勢造就英雄,他沒有作爲帝皇被很錯認熟知,卻作爲一個哲學家名留青史。這本身就給這本書增添了一點神祕感。

譯序的開頭引用了柏拉圖的一句話:“惟有哲學家爲城邦之主,城邦方有生之希望,得見天日。”惟有精通哲學的君主方能建立“理想國”。雖然羅馬帝國沒能在歷史中長久輝煌,但是其思想與哲言卻影響了後世的無數人。

《沉思錄》一改哲學書在我心中晦澀乏味的印象,給人的感覺更多的是內心的感悟與哲思,於細微之處見真知,充滿了一股浩然之氣,令人高山仰止,樸素又不失崇高。比如他在書中提及他的思想很多是源於他的祖父、父母親、養父、導師等,還有各種各樣的藝術家與哲學家。高尚的品格、平和的性情、謙虛仁愛、寬容踏實、堅韌負責、樸素感恩,這些美好的德行與品質在書中都有說到。

在卷一的末尾,他說:“這一切,都是因爲神靈與命運的眷顧。”且不說神靈在我們心裏到底是一個什麼定位,我總認爲一個有信念的人,是一個值得人們去尊敬的人,不管觀點或者意見是否不一致。“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馬可?奧勒留的一番話,想必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生活究竟給與了我們什麼。我們活着到底在追求什麼。這是很多人會思考的問題。

人生起起伏伏,沉浮,是很多人都要經歷的過程,沒有什麼是永遠一帆風順的。

其中有些言語或許在人看來過於消極與虛無,在一個論壇的帖子上還看到有人說,中國人都去看這種書,經濟都不用發展了。我笑。想必人各有志,但本人也覺得此人有一葉障目之嫌,所以不敢苟同他的觀點。這言論也間接可以反映現在很多人的心態,他們的心,沉不下來,而是一直漂浮着,爲了追逐名利,當然這也無可厚非,只是人現在這種心態讓我覺得其實還有很多東西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書中很多哲理都寫得淺顯易懂,而給我們的啓示則是深刻的。

“適應你命中註定的環境,愛那些註定與你生活在一起的人,要真誠地愛他們。”

愛從來不是放風箏。難道要等到風箏飛走了才明白什麼是自己真正珍惜的嗎?愛在當下,金玉良言。愛自己的人與自己所愛的人,值得你爲之付出。

“自己站直,不要別人扶直。”

“這並非不幸,我的勇敢承擔使它變成了幸運。”

“在冬天尋找無花果的人是瘋子;孩子已經死了,還在不斷嚎哭的人和瘋子也差不了多少。”

“青葡萄、熟葡萄、幹葡萄;每一步都是變化,不是化爲烏有,而是註定變成某種註定成爲、但尚未成爲的東西。”

人們常常在想,什麼纔是真正的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人們會失去很多東西,人生的境遇,不確定性永遠是生活的常態,計劃趕不上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學會坦然,還有堅強。眼淚從來不能說明什麼。張愛玲說:“靜候歲月,現世安穩。”我喜歡這個平靜而睿智的女人。儘管曾經她經歷了很多痛苦。而終究她說,因爲懂得,所以慈悲。生活中的變數,需要我們用更平常的心去對待。

“人們相互蔑視,同時又相互阿諛奉承;他們總是希望爬得比別人高,卻同時又匍匐在別人腳下。”“一切很快就會忘記你,你很快就會忘記一切。”

人常說現實總是殘酷的。而人們自己常常在製造這種殘酷,在爾虞我詐中掙扎折騰。如果人們記得後面一句話,或許人們可以更寬容一點,不論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時下的大環境,紛紛擾擾,人們憂心忡忡,生怕自己會被這個時代拋棄,於是乎,各種各樣的培訓蜂擁而至,人們去真正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孔子有言人當三令五申。而沉思,這個詞似乎漸漸被遺忘了。

《沉思錄》,或許在很多人看來並不是真理的代言,而其闡述的思想着實可以爲人們提供很大的參考價值。關於如何生活,關於幸福的含義。枕邊的書,在睡覺之前沉思吧。記得一個朋友說,緬懷是我每天睡覺之前做得最多的事情。沉思,安靜地思考吧。

篇四:沉思錄讀後感

我以前對《沉思錄》這本書很陌生,只因爲偶爾看到了溫家寶總理曾說的一句話“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懷着好奇之心我暑期拜讀了它,它是由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所寫。

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該書沒有過分講究辭藻,也沒有較好地去安排結構,而是任憑思想隨波逐流的一部經典哲學名著。它樸素無華,平淡無奇,卻充滿睿智和哲理,能直達心靈,更能夠引導我們用冷靜而達觀的心態去面對工作和人生。它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是一本拷問心靈的書,每一句寫給自己的話語,都是一次向着心靈的兇猛攻擊。即使是在時隔兩千年的今天,我們仍能跨越時空,隔着兩千年的時光彷彿看見作者低頭沉思,與自己內心對話。作爲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沉思錄》啓迪我,要幹好教書育人這份工作,要在三尺講臺上有所作爲,首先要從自我的內心處開始修煉。

一、善於學習

書本的開篇就能夠看到作者用長篇幅表達自己學習和感恩的過程,“從我的祖父那裏,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從我的父親那裏,我懂得了謙虛和果敢;從我的母親那裏,我濡染了虔誠和仁愛,以及遠離奢侈的簡樸生活方式;從我的老師那裏,我學會了忍受勞作、清心寡慾、事必躬親,不干涉他人事物和不輕信流言誹謗”等等。作者從不同人身上學到許多優秀的品質和寶貴的人生經驗,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正確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身邊的人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師。我們要在生活中時常發現他人的優點,善於吸收有益的經驗。每一個人都有如金子一般的閃光點,關鍵要看我們是否有一雙慧眼,有寬廣的胸懷,能否如海綿一般,拼命吸收,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善於向別人學習,使自己能力更全面,人格更健全.正如書中所說:“想想那些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德性,例如某個人的積極,另一個人的謙虛,第三個人的慷慨,德性的榜樣在與我們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展示……”,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需要我更努力地學習,不斷進取,在實踐中總結新經驗,探索新辦法,以認真負責的態度耕好手中的“責任田”。

二、勤于思考

如果缺少思考,就無法形成自己的思維,永遠只能夠跟着別人的腳步走,其靈魂就很難提升到另一個新的高度,對事物的理解也會十分侷限與狹隘。閱讀完這本書,時常會使我靜下心來思考人生,也讓自己培養出一種縱橫交錯的哲學思維,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儘可能客觀地評價事物,這樣會幫助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爲學校、爲學生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爲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爲,將會使我們忽略掉觀察我自己的缺點和行爲。

三、學會寬容

作者認爲“人們是彼此爲了對方而存在的”,“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人有優點必定就會有缺點,我們應該經常有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同樣善待別人。真正的寬容,本質上就是愛護,寬容並不等於放任其自流、撒手不管,如果對學生的缺點聽之任之,不管不顧則是一種縱容。寬容是一種心態、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技巧,其中具有豐富的內涵,代表了你心靈的充盈和思想的成熟。如果真正領悟了寬容的藝術,達到一種兼容幷蓄的境界,就能在正確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廣。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保持寬容心態,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數,而且可以爲自己贏得更寬鬆的發展空間。

四、堅定信念

一個人的新年和理想,是一個人的行爲和思想的總開關。信念決定我們人生的方向,只有堅守住信仰,在身處逆境時纔會不泄氣,不放棄,身處順境時纔可以不驕傲、不折騰。我們要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社會,克服急躁、消極和抱怨的情緒,理性地認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去做好自己的份內應做的事。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它的長度,而在於它的寬度和厚度。其實,生命的不完美就是完美,人生不要揹着過多的包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無論生命長短,都能做到無愧於自己的使命。

《沉思錄》這本書值得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地去讀,用心地去感悟作者深刻的感受,他那內心的超脫與自我的完善,不斷的反躬自責,不斷的警醒鞭策,不斷修煉和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加強道德和人文修養,保持寬廣的胸懷,以從容豁達的心態、理性清醒的認識,飽滿向上的精神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努力追求自我的不斷的完善,做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人。

最後我將書中的一段優美的語句和大家共勉:“屬於身體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屬於靈魂的一切只是一個夢幻,生命是一場戰爭,是一個過客的旅居,身後的名聲也會迅速落入忘川。那麼一個人靠什麼來指引?惟有哲學。”

篇五:沉思錄讀後感

說起這本書,所有人都知道這是溫家寶推薦的,而且是溫家寶的枕邊書,而且是讀了幾十遍的枕邊書。如果以這本書的內容來如這種媒體的炒作相比,真是讓人啞然失笑。不過,這本書倒是真合我的口味!

這本書可以說是哲學著作,也可以說是一本修身養性的著作。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斯多葛主義的哲學家,同時還是一個戎馬一生的羅馬帝國皇帝。但是,在他忙碌的一生中,卻是一心向往古希臘哲學家的生活。如是在這本《沉思錄》裏,馬可·奧勒留將斯多葛主義哲學思想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上。

在這本書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自然與本性。宇宙是發展的、循環的並遵循規律的,而人同宇宙中其他的所有事物一樣,只是宇宙所有事物中的一種,除了一點,那就是人具有理性。宇宙的規律就是最高的理性。

所以一個人沒有什麼好奢求的,一無所有的來,自應當一無所有的去,不管追求什麼,享受什麼,最終必然趨向於“無”。一個人唯一可做的事情便是按照理性活着,做理性的事情,或者是做本性要求我們做的事情。於是,基於這些觀點,產生了一整套爲人處事的道德哲學。

不管怎麼說,這本書確實是可以讓一個浮躁的心平靜下來的書。如果我們只是由一堆原子構成的複雜混合體,那還有什麼可以讓你忿忿不平與激動不已的事情呢?我們如何能夠以“人之常情”這種似是而非的回答來滿足人生的追問?在斯多葛主義中,人只是宇宙理性的棋子而已, 但是斯多葛主義畢竟描繪了人的存在的現實!

篇六:沉思錄讀後感

奧勒留基本是個完人,身居高位,知識淵博,爲人正直,清心寡慾,所以他能夠作萬年青草。斯多葛派基本上否定自由意志,認爲人和自然就是一回事,所以沒必要有什麼慾望,喜怒哀樂都是人的臆想。做事就是要符合理性就好,沒必要怕什麼,也沒必要貪戀什麼,不輕生、不畏死,一種多好的境界。跟新儒家有相似之處,心中有佛,但又捨身成儒。個人認爲這種境界比犬儒高尚,對一切都嗤之以鼻其實不難,但對一切都心懷敬意、坦然接受卻真的很難。

想做哲學家其實不難,首先把生死觀的問題解決了就可以。首先要敬畏命運和偶然性,承認自己下一秒就有死亡或災禍的可能,但也有繼續生存或得福的可能,那麼以怎樣的態度面對這種可能性對自己最有利呢?毫無疑問,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然接受命運賜予我們的一切,把它看作是幸福。而不是永遠懷揣好的可能作爲希望,同時也揹着壞的可能作爲包袱,那樣最終只有訴諸彼岸的空想或此岸的幻境。大道理好懂,理性可以理解理性,但克服自己根深蒂固的習慣認識卻太難。自己心裏揣的不是佛,往往是人,是自己,是別人,又不能一視同仁,常常是有喜歡的、有討厭的、有害怕的、有輕視的,將種.種情緒與他們的名字和外在表象、身份符號聯繫在一起。所以自己做不成哲學家,做不成佛、做不成儒、做不成大寫的人。雖然如此,但又怎能輕言放棄,去除執念,每天忘記一些錯誤,記下一些真理,也許終能在告別這副軀殼的時候平靜、坦然,毫無牽掛。

篇七:《沉思錄》讀後感

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鬆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年北京大學開學,一位學子拖着沉重的行李來北大報到註冊,當他看到一位村夫一樣的老人,就連忙喊來,請他幫着扛行李,並許諾付費。老人微笑着幫他的行李帶到了目的地就悄悄離開了。後來在開學典禮上,年輕的學子看到了那位老人竟坐在主席臺上,事後一打聽,原來還是位北大的副校長。更令他震驚的是他就是享譽中外的學者季羨林老先生。

老先生已將近百歲了,作爲一位跨世紀的賢者,他歷經了太多的滄桑,看慣了人生的榮辱,不用說其煌煌的著作,就說其自身,也是一本難得的人生教科書啊!

手頭的這本《生命沉思錄》輯取了老先生各個時期著作中的哲思小語,分人生卷和學問卷兩輯,囊括爲學與爲人的多個方面,他是季老一生的足跡,像星星一樣鑲嵌在思想的天空上,閃爍着永恆的光亮,讀後感《《季羨林生命沉思錄》讀後感600字》。子曰:“四十而不惑。”照現代人的理解,認爲人到了四十歲就會擺脫名利的干擾,人生變得智慧和通達起來。但翻閱老先生的生平,讀他的人生論語,卻感覺老先生的一生都是那麼的樂觀聰穎,超越灑脫。是什麼使老先生始終那麼自知豁達?是什麼使老先生永遠那麼的清澈澄明?我在邊讀邊思中明白了那句名言───人到無求品自高。

人怎能無求?老先生說:“不管(人的)壽長壽短,都要盡力實現這僅有的一次生命的價值。”老先生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贏得了世人的尊敬。但他又是那麼的謙遜淡泊,,對待吃,他說:“食足以果腹,不就夠了嗎?”對待穿,他有老主意:“以不變應萬變。一身藍色的卡其布中山裝,春、夏、秋、冬,永不變化。”對待官,他說:“我最討厭人擺官架子,然而偏偏有人愛擺。這是一種極端低極趣味的表現。”老先生曾經坦率地說:“我決不是一個完全沒有虛榮心的人,我也決不是一個完全淡泊名利的人。”他把對學術和事業的追求放在了人生的首位,從少年到老年,不管風雲如何變幻,一直孜孜以求,不知疲倦。他說:“無爲而有爲。”他一生面臨的誘惑頗多,但一直淡然以對,他以學術涵養人品,以人品光照學術,他以爐火純青的學術和人格,展現了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永恆不變的精神品格。

先生曾經說,自己說的都是真話。我從這本書裏真切地聽到了他心靈的脈動。談世相、論佛道、說文學、懷親友、侃天與地、聊東方與西方,先生娓娓道來,三言兩語,風格委婉,見解深刻,耐人尋味。我想,這除了與先生漫長的人生經歷和豐富的學術知識以外,更與先生通達的人生觀念有關。先生學貫中西,對佛教頗有研究。先生說:“我缺少慧根,畢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卻不能成爲真正的佛教徒。但是,我對佛教的最基本教義‘萬有無常’卻異常信服。我認爲,這真正抓住了宇宙萬有的根本規律,是誰也否定不掉的。”先生研究宗教,而不信宗教,但卻從相關教義中汲取人生甘露,將佛教玄學大而化之,參見世事,洞明人生。先生於無慾無求之間從紛繁的世務中超脫,在繁雜的世相中看透了繁華與興衰,所以先生心態是那麼的平和、步履是那麼的從容,他一路走來,滿身的智慧,讓人高山仰止。

我今年三十歲了,要像先生一樣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對事業的追求中去,把煩雜的私念拋開,咬定青山不放鬆,用先生話講,就是“無爲而有爲”,淡泊名利,執着於事業。低調地做人,高調地做事,去創造價值。

篇八:《沉思錄》讀後感

讀《經營沉思錄》時,一開始覺得很乏味,可是在讀完第一章時卻發現:這都是我們明白的道理,可我們卻沒有遵循,這本書正是告訴我怎麼樣實踐它。從這本書中,我懂得了:人與人要相互體諒,不要因爲一點小事鬧翻,我們要學會忍耐,學會避讓,因爲憤怒就是在摧殘自己。像這樣的道理,這本書解釋了很多。我想,如果我們想做好這些,就一定可以做好,雖然有些有點難,但是難做不等於不能完成。松下幸之助能把最深的道理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述出來,靠的就是他的用“心”,用心工作、用心爲人、用心學習,用心領悟,只要本着正確之道去用心,所有的問題都是能迎刃而解的。《經營沉思錄》給我的啓示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條。

1、適者生存

適者生存這一法則不僅僅只適用於動物界,對我們人類也同樣適用,尤其是在當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會遺棄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殘酷的現實,如果你不想成爲社會的棄嬰,你就必須學會適應周圍環境,適應整個社會。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和市場環境,我們始終要不斷探索和學習,現在的加油站不僅僅提供加油,更加註重服務和體驗。因爲只注重加油的加油站註定會被市場淘汰,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是大自然萬物的生存法則,所以我們油站需始終秉承“客戶至高上,服務無止境”的原則。

2、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氣。我們不再是天真無知的國小生,也不再是埋頭苦讀的中學生,我們再也不需要那種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種鋒芒畢露的衝動,我們需要的是不到最後決不言敗的精神與毅力,還有在苦海中作樂的坦蕩與大度。所以,當你在苦難中倍受煎熬時,你要對自己說:堅持吧,挺一挺就過去了。在油站基層工作,是一項挑戰性極大的工作,對內我們要管理好油站內的不同性格的員工,對外我們面對的是五湖四海的客戶,這就要求我們站長時刻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情緒和平和的心態,遇到難題時不輕言放棄。

3、寡慾多福

慾望,是人的本性。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形形色色的慾望所包圍。爲了慾望,我們勞心勞力,可到頭來除了累之外,似乎並沒有得到什麼。放下你心中過多的慾望吧,我們需要只是那適當的正確的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輕鬆,活得精彩。在油站工作,我們也會面臨很多誘惑,尤其是在油卡使用和發票管理方面,作爲站長更應該以自我爲表率,遵章守紀,廉潔從業,帶領大家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爲準則。

4、辯證思考

猶如硬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遇事,要辯證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與絕對壞的事情,所以,當我們失敗時,要想想得到了什麼;成功時,要想想失去了什麼。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過得有滋有味。加油站的管理更需要換位思考,在員工有困難、有埋怨的時候不僅僅是用生硬的政策去解決,而是站在員工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工作處境和心理需求,培養員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樣員工在服務客戶時也能更加積極主動。

今天,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可是精神卻慢慢地乾涸了,而《經營沉思錄》正是澆灌精神之花的甘露!這本書在幫助我前行,引領我探索人生的意義,找到自我的價值,雖然我們難以改變周圍的世界,可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服務客戶!

篇九:《沉思錄》讀後感

近兩個月來,利用閒暇時間通讀了一遍《左手沉思錄右手智慧書》,認真研讀了戰勝自我,從絕望中尋找契機、自強自信是火焰中不可摧毀的寶物、做個大智若愚的聰明人、做個萬無一失的謹慎人等比較感興趣的章節,頗有啓發和收穫。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個茶几,有“洗具”,也有“杯具”。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直麪人生更多的是直面“杯具”。我認爲,只有永不言棄的人,纔可能在直麪人生中笑傲“杯具”,擁抱“洗具”。

1、不怨天,不尤人。“我們這代人惹了誰?我們還沒有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份餓不死人的工作做。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當我們沒找對象的時候,人家是講心的;當我們找對象的時候,人家是講金的。……”,這是調侃,也是抱怨。但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試問誰能靠抱怨取得成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生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與其用消極的心態怨天尤人,不如用積極的心態適應環境特別是消極的環境,這(來源:)樣人生將日臻完美而無往不勝,反之則望洋興嘆而難有所爲。因此,直麪人生首先就要保持積極心態,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往積極的方面思考,用積極的語言,久而久之,自然會擁有創造性的思維,樂觀向上的性格,從而體驗屬於自己的靚麗人生。

2、不拋棄,不放棄。荊棘和玫瑰相伴,艱難與完美並存是人生旅途的常態。周文王囚於?h裏而演《周易》,孔子顛沛各國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孫臏刖足成就兵法,凡高在窘迫中造就了油畫藝術的輝煌,貝多芬失聰後依然把音樂推向巔峯,這些都說明了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只有不拋棄、不放棄,人的聰明才智纔有可能發揮到極至,才能“玉汝於成”,演繹出人生輝煌。當然,付出艱辛卻得不到回報也是常有的事,但沒有排除萬難、堅韌不拔的精神,沒有經年累月、毫不鬆懈的耕耘,肯定不能取得豐富的成果。法拉第經歷十年失敗,才悟出“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愛迪生經過上萬次失敗,才發現開啓光明的鑰匙。所以,在暫時還沒有取得成功的時候,不要心浮氣躁,不要朝三暮四,不要淺嘗輒止,不要輕言放棄。也許那時離成功已經只有一步之遙,只要繼續走下去,就有希望,就有可能見到勝利的曙光;如果放棄就前功盡棄、功虧一簣,意味着曾經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和白費。退一步講,即使沒有成功,捫心自問,總可以這樣回答,我不僅努力了,更重要的是在失敗中收穫了成功的種子。

3、不驕傲,不自滿。“滿招損,謙受益”。人生在世,要有謙虛謹慎的美好品德。只有謙虛的胸懷,纔能有海納百川的吞吐之勢,在不斷吸納諸多養料中進步成長,只有謹慎的性格,才能在逆境中從容處事,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不會驚惶失措和氣餒。我們都應該具有這種美德。要有不卑不亢的處世態度。在人之上,要把人當人,不能在人之上,就高高在上,不把人當人,自高自大,過於張揚,過於猖狂。在人之下,要把己當人,不能奴顏媚骨,一味討好別人,沒有一點自尊。要有心平氣和的精神境界。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態度,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

篇十:沉思錄讀後感

一、家庭

養成我們性格的原因還有我們的自信心,我們堅信這樣一句名言:天生我才必有用。今天我常想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從孩提時代起就培養孩子們對家庭的和幸福的責任感,使他們認識到自己也是家中的勞動者貢獻者,是一個有用的人,那麼,他們一旦走上社會,就能夠主動地發揮創造性的才幹,爲國家做出貢獻。

二、理性

理性和真理是人所共具的,屬於那先說出來的人並不多於那引用的人。也不是根據柏拉圖多於根據我自己,既然他和我一樣看見和了解它。蜜蜂到處掠取各種花朵,但後來釀成蜜糖,便完全是他。

三、規律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誰說自己完全不在乎其他所有人,那純粹是瞎扯談。渴望被尊重,是人性最基本的需要,只要你的孩子是人類,他就一定不會喜歡這種感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不僅是儒家的規則,也是具有普世價值的規則。

四、生死

人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死也是一剎那的事。在我心目中,生命不僅是肉體的東西,精神東西也是有生命的,是更需要珍惜的,生命並不在於長短,行屍走肉地延長生命,不如有真摯追求、哪怕是短暫的生命。生是一所學校,在那裏,不幸比起幸福來是更好的老師。

五、做好自己

吉勒魯普說“我是自己的主人”。有勇氣做真正的自己,單獨屹立,不要想做別人。所謂活着的人,就是不斷的挑戰的人,不斷攀登命運險峯的人。

篇十一:沉思錄讀後感

如果想知道人能好到什麼程度,就去看奧勒留的《沉思錄》,如果想知道人能壞到什麼程度,就去看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

上面的話是外國文學老師上課時說的,最近看的書全是他推薦的,他說他認爲我們在大學裏必讀的兩本書是《沉思錄》和《君主論》。這學期的外國文學課換了個老師教,原來一個好的老師真的可以激發學生對一門課的興趣啊[皺眉]好吧,之前的老師也不是不好,只是上課有點照本宣科,聽完記不住他講了什麼,當然,記不住不能全怪老師啦......

摘錄兩句《沉思錄》裏的話吧

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爲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時,也歡樂吧,不尋求外在的幫助也不要別人給的安寧。這樣一個人就必然筆直地站立,而不是讓別人扶着直立。 當你做擺在你面前的工作時,你要認真地遵循正確的理性,精力充沛,寧靜致遠,不分心於任何別的事情,而保持你神聖的部分純淨,彷彿你必定要直接把他歸還似的;若你堅持這一點,無所慾望亦無所畏懼,滿足於你現在合乎本性的活動滿足於你說出的每個詞和音節中的勇敢的真誠,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沒有人能阻止這一點。

對啊,人活着總得去做點什麼,那就請好好努力吧。

篇十二:沉思錄讀後感

這是一本生活書,超脫卻直面現實。“宇宙是流變,生活是意見。”我喜歡這句話。宇宙是變化的',時間是即逝的,人生及萬物是短暫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選擇,就是珍惜和把握現在的生活。馬可?奧勒留把“生活”視作是人對外物的一種體驗。他說,“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判斷。”這些觀點,對我們這些行色匆匆、碌碌於打拼奮爭的現代人來講,未免有些超脫,但卻是一句溫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脫心靈焦灼、困楚的良藥。馬可?奧勒留認爲: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這樣,纔是真正的幸福。――這樣的生活,不正是我們所苦苦尋找的嗎?

這也是一本晦澀難讀的書。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溫總理和克林頓點睛的評語吸引人之外,以獵奇的心情也許會令人失望,內容也談不上引人入勝。有的,只是信手拈來的平鋪直敘。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澀而略顯拗口的語句,也許浸潤着譯者對原著的忠誠。但是,這絲毫不能阻礙它成爲史上最偉大的哲學經典之一。正如譯者、北大教授何懷宏先生所言,“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一定馬上讀,但一定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一定也還會有人去讀它。”

《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篇十三:沉思錄讀後感

《沉思錄》是羅馬國王馬可.奧勒留的作品,他是世界上唯一的哲學皇帝,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國王,這本書是他用一生的經歷和心血寫成的。僅僅兩個月,我就看完了這本書,但我覺得,我並沒有讀完它,也沒有完全理解,它很深,任何人都得用一生來品味這書中的道理,他不僅是一本書,也是一個人一生的嚮導。

溫總理說:“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過有100遍了,天天都在讀。”由此可見,這是一本永不過時的書,也是一本經典的書,翻開它,沒有繁華的文字,只是一句句刻骨銘心的話語,彷彿書中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聲。

“憤怒就是靈魂在摧殘自身。”這是書中的一句話,讀到這兒,我就在想,可不是嗎?有時候,爲了一點小事兒而生氣,傷心又傷人,值得嗎?於是,我又想起了一首小詩“笑”,是啊,很簡單的道理,用笑去面對人生,即使憤怒,自己又能得到什麼呢?想到這,我就決定以後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樂觀面對人生。

讀完這本書後,我終於領悟到了哲理的力量是多麼偉大,但是它卻摸不着,也看不見,其實,我們的生活不就是處處充滿着哲理嗎?因此,這本書對我受益匪淺。生活不就是這樣簡單又複雜嗎?樂觀對待他的人,生命就是快樂而簡單的,悲觀對待他的人,結果就會適得其反,所以,如果你快樂的去對待人生,對待生活,他就是完美的。

篇十四:沉思錄讀後感

讀了《沉思錄》一書,對於如何正確看待人生和待人處事頗有啓發和收穫。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

《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繫。因爲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爲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爲。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爲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

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爲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篇十五:沉思錄讀後感

在寒假裏,我閱讀了《沉思錄》這本書,讀後感(湯霏)。兩千年前,一位羅馬皇帝在他的馬背上馳騁沙場的過程中,寫下了這本《沉思錄》,這是一本他寫給自己的書。在一場戰役之前,他的知心朋友們請求他離開前留下他自己的箴言,於是這本書才得以流傳後世。現在,我的手上也拿着這本書,一個古羅馬皇帝是不會想到兩千年後他的個人想法會變成一本中文書。兩千年的人世變幻,卻並沒有改變人心的真實渴求。現代人的生活與古羅馬皇帝的生活毫無相似之處,更何況是萬里之外的中國。但是,無論時空如何變遷,即使回到萬年之前,原始人在篝火邊看着用他們的文字符號編寫的《沉思錄》時,也會若有所思的。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該書有許多閃光點、以下幾點對我有很大啓示:

1 、博採衆長,傳承美德。 正如他在《沉思錄》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我們 也要以此爲鑑,學會 善於取人之長,豐富知識、提升境界、弘揚美德。

2、正確對待自己、他人,有一種包容的心。 《沉思錄》作者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因果的織機永恆地織着與你相關聯的線。人們是彼此爲了對方而存在的。我們每天都要準備碰到各種各樣不好的人,但由於他們是我的同類,我們仍要善待他們。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這就是人的義務。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檢查自己做得對不對,不要隨意責怪他人,要有一種克己忍讓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關係結構中,首先的原則就是友愛。我們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構建文明和諧社會將起着重要的促進作用。

3 、堅持顧全大局、維護社會利益。 《沉思錄》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讓你的行爲和活動限定於有益社會行爲,因爲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於我是一部分,對於一切出於整體而分配給我的事物,我不會不滿意的。由於記住,我是整體的一部分,我就會對所有發生的事情就滿意了。這是作者顧全大局、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一種崇高精神境界。當今,我們作爲每一個社會人,很需要發揚這種精神,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維護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

4、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生死,抓緊實現人生價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種歡樂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別的,只是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個事物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元素本身並沒有受到損害,爲什麼一個人竟憂慮所有這些元素的變化和分解呢?因爲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東西都不是惡。總之,生與死之間的距離是很短暫的,看看在你之後的時間,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時間,在這種無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間有什麼差距呢?當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坦然面對它,並不是消極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視人生價值。我們必須抓緊時間,這不僅是因爲我們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爲對事物的觀照和理解能力將先行消失。這就告訴我們,人的生命不僅是短暫的、有限的,而且隨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喪失了對事物的觀察理解能力和繼續工作的能力,讀後感《讀後感(湯霏)》。因此要在有限而寶貴的生命裏,抓緊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奮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誰動了我的奶酪讀後感寒假裏,閱讀了一本很出名的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作者以寓言的形式講了一對老鼠匆匆與嗅嗅,一對小矮人唧唧與哼哼在迷宮裏尋找奶酪的故事。很顯然,奶酪只是一個象徵,一份好的工作,一幢漂亮的房子,一個至高的榮譽,甚至是一份好心情以及你的各種追求。而迷宮,代表的無疑是你的處境。在故事中,或憑着不斷的追尋,或憑着聰明的智慧,匆匆與嗅嗅,唧唧,還有哼哼,他們都曾經找到了屬於他們的奶酪,遺憾的是他們的奶酪在某一天離開了他們。對此,他們做出了不同的反應。匆匆與嗅嗅很快就做出了重新尋找的決定並且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奶酪。而唧唧與哼哼卻沒有,他們依然停在原地,憤怒與挫敗充斥着他們的生活,徒勞無功地作着垂死的掙扎。幸運的是,唧唧最終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且勇敢地戰勝了自己的恐懼,調整了自己的行爲方向,並在努力之後也擁有了自己的奶酪。相反的是,哼哼依然沒有徹悟,依然困在原地,沒有做出適應新局勢的任何變化,等待他的即將是殘酷的淘汰與毀滅。毫無疑問,當事情發生了重大變化時,匆匆與嗅嗅的決定很明智。他們很及時的調整了自己的方向,很好的適應了新局勢的變化,並且最終重新得到了新的奶酪。因爲他們時刻都關注着奶酪的變化,所以當奶酪最終失去後他們也顯得很冷靜。他們很簡單的看待問題,並且靈敏快捷地行動。他們很明白,舊的奶酪已經遠走,而新的奶酪終將來臨,於是在意識到丟了舊奶酪的時候他們毫不猶豫的投入了下一次的尋找之中。而唧唧與哼哼則不是,他們害怕變化,拒絕變化,傲慢自負的滿足擁有的一切,裹足不前,所以當變化發生時,他們的世界也就隨之倒塌。他們怨天尤人,整日無所事事,消極頹廢,深深的陷入舊的奶酪之中不可自拔。唧唧無疑也是好樣的,他最終放下了過多的疑慮,戰勝了自己的面對新局勢的恐懼,並在重新探尋奶酪的時候發現原來他所害怕的東西根本就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可怕。他開始懂得了自嘲,能夠嘲笑自己的無知與愚昧,這種嘲笑讓他變得很坦然,並且能夠從容地面對變化。他品嚐到了新的成功的喜悅,並且很輕鬆的享受着變化帶來的樂趣。與他們三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哼哼,他始終都是頑固不化,可笑的固守着陳舊無用的東西。其實,他們四個正代表着我們生活中各種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個人身上的各種表現。我們希望安寧,祝願我們擁有的好東西永遠不要離去,渴求我們的追求都能夠實現。然而,我們總是不能夠一切如願,總是面臨着各種變化。當變化來臨時,我們也就有着不同的反應,有的人做出了積極的改變成爲了領先的弄潮兒,有的人在短暫的迷惘與彷徨之後也做出了適當的調整並且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也有的人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觀念並最終被社會淘汰。即使就是同一個人,也極有伴隨着出現這幾種不同的思想並在激烈的思想鬥爭後選擇或積極或消極的反應。這個故事給過很多的人以深刻的啓示,也幫助過衆多的企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對於我們來講,它同樣能夠帶給我們深刻的啓示。無論是我們現在的大學學習還是以後出去找工作,乃至將來的生活,它都能夠給我們以引導。在我們剛剛進入大學的時候,由於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的截然不同以及自己處境的巨大差異,許多人顯得非常不適應。不少人於是變得很消沉了,很沒上進心了,他們更加情願把時間放在遊戲上面以及其它無聊的事情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哼哼;也有不少人像匆匆與嗅嗅一樣,很快的做了有效及時的調整,很好的適應了變化,從而獲得了領先地位;當然,更有不少人像唧唧學習,在迷惘與徘徊過後,他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重新主宰着自己的命運。生活中有太多的變化,有太多的變幻莫測,變化無時無處不在發生,無論我們是否害怕改變。其實如果我們能夠儘快調整自己適應變化,我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當我們面對變化時,我們無法不害怕,無法不恐懼,但是這很正常。只要我們能夠認真科學的對待畏懼,它甚至可以幫助我們避開真正的危險。因此,我們無須拒絕變化,我們完全可以改變對變化的態度,在變化中去享受變化帶來的好處。人生的藝術就在於它的變化,在於它的下一個不可預測,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能夠預見我們的未來,在我們的生活中再也沒有了變化,你說我們的人生還會有意義嗎?所以,我們應該在感謝變化的同時深深的擁抱變化,以最積極的態度去迎接它。沒有誰的奶酪是永久保險的,總是會有人不斷的拿走你的奶酪。因此,你時刻都應該預見着這些變化,儘早注意細小的變化,這將有助於你適應更大的變化並且做好奶酪被人拿走的準備。同時,你也應該經常聞聞你的奶酪,看看它是否已經變味,並且儘早放棄舊的壞的奶酪,這樣你才能更早地享用到新的奶酪。隨着奶酪的變換,你也應該不斷的改變自己的觀念,從而更好的適應變化,享受變化。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思考。

篇十六:沉思錄讀後感

馬可奧勒留是古羅馬帝國的“帝王哲學家”,於公元162年四十歲時繼承王位,他戎馬倥傯一生,美國大片《角鬥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他的“沉思錄”名副其實,是思想的沉思,是靈魂的低語,是心靈的反觀自照和去污染劑。它是鞍馬勞頓中記錄的所悟,所思,所想,故可稱《馬上沉思錄》。是斯多葛派哲學(斯多亞哲學)的一個里程碑。原書用古希臘文寫就,由一個個片段連綴而成,本來是奧勒留自己寫給自己看的。今天我們讀它,必須心平氣和的靜下來讀時,但你分明會清晰地聽見它樸實的聲音。它是多麼寧靜,甚至是喃喃細語。一種可以穿透千年的靜水深流的思想力量。真可謂水深則流緩,人高則平靜啊。瘋狂只能一時,平靜卻可致遠。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是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沉重的公共職責負擔和個人際遇的沉痛經歷使他陷入了極大的悲痛中,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深深的折磨着作者,“哲學的沉思”成爲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安寧。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因此,貫穿在《沉思錄》中最爲明顯的,是一種隱忍而無奈的恬淡和達觀,以及對人在時間的流動中展開的悲劇命運充滿憂鬱的深刻洞察。

美國一位教授、《一生的讀書計劃》的作者費迪曼認爲《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說它甜美、憂鬱和高貴。《沉思錄》具有什麼樣的魅力被很多國際領導人包括丘吉爾,克林頓將之作爲“牀頭書”,被今天的人們讚譽爲“甜美、憂鬱而高貴”?也許法國人雷郎的一席話道明瞭其中根源:“馬可?奧勒留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民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

一,反觀自照,扣問靈魂

主動的敞開自己心靈世界的大門,自覺的.擦拭自己心靈深處污垢,一種心靈與心靈的低語,一種靈魂的對白。這是一本用追求靈魂不朽的思想,精神和力量寫成的書。又是一部嚴以解剖自己,將自己做爲思索標本的自我反省的傑作。只有當我們靜下心來,五次,十次的閱讀纔能有這樣的體會。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人們總是在擦玻璃在找別人的毛病,從來不去關照自己的問題,而照顧自己只有用逆光求源的方式才能獲得,它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決不僅僅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還需要人具有入世哲學中的平靜,安寧,還需要有一個從本我到無我的跨越,一種在思想或思維上的從經驗進入到超驗的自覺,一種形而上的境界,一種大徹大悟後的空,無的淡的禪境,而又決非如此的是一種空中的無中的順理成章責任,這就是《沉思錄》一個黃帝的沉思,一個哲人的深思,一個覺悟了的人的心靈的低語,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思想,觀念和責任的對白。透過《沉思錄》,你分明看到一位深刻而又平靜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爲寧靜和更少苦惱,特別是當他在心裏有這種思想的時候,通過考慮他們,他馬上進入了完全的寧靜。”。“那擺脫了激情的心靈就是一座堡壘,因爲人再沒有什麼比這更安全的地方可以使他得到庇護,在此靜候將來。這一堡壘是不可摧毀的。而不知道這一點的就是一個無知的人,知道這一點卻不飛向這一庇護所的人則是不幸的人。”“偉人和小人、英雄和平民都將化爲塵土,死亡最終使所有人平等,但理性的人應當真誠而正直地度過一生。人生幸福,不是感性的快樂,而是一種心靈的寧靜”這是簡簡單單的平等思想嗎?這是一般的自我低語嗎?這何止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我的心裏獨白啊,這是心靈大門的敞開,這是解剖自己的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拷問。深深的觸動和震撼着我跳動不安的靈魂。我真的感覺到了一位哲人心靈寧靜,寧靜到了偉大的程度。你只能滿懷敬畏之情虔誠的凝視着頭頂上的星空,是想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承受着生命之輕,搭載着生命之重。。這個星空不就是哪靈魂的對白和敞開嗎?我象人一樣的生活在大地上難道不需要進行一次心靈的低語?難道不需要靈魂的清掃嗎?難道不需要沉思嗎?需要,需要,太需要了!

二,甜美和憂鬱的力作感人至深的偉大佳作

《沉思錄》成爲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而這種契合所構成的思想品格中充滿了甜美,夾雜着憂鬱。《沉思錄》以對人在經驗的我的世界中哪種對先驗的時間流動和空間的充拆的難以把握所形成的悲劇命運的憂鬱和對這種憂鬱的超越,一種形而上學的進入。其中所具有的美學思想比憂鬱還難以體會和感悟。這需要幾次或十幾次的閱讀和深刻的體驗才能感知。憂鬱源於思想家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自身所處的混亂世界的感受,一個承擔着國家開始衰敗治國救民的重任,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我理解書中潛存的憂鬱更多的來源於帝王的現實生活的自我的世界與哲學家哪美麗的心靈世界的矛盾的衝擊和碰撞;甜美源於哲學家心靈的安寧和靜謐了。“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爲寧靜和更少苦惱,”你能說這種退不是一種美麗,一種甜美嗎?

羅素說,“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悲愴的人,在一系列必須加以抗拒的慾望裏,他感到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隱退去過一種寧靜的鄉村生活的那種願望。但是實現這種願望的機會始終沒有來臨”,是的,人們總會情不自禁的說悲憤出詩人,卻少有人領悟到生活的現實的這位老師同樣的能促成一位偉大哲學家的思想的形成。而這個思想形成過程中從憂鬱中你看到了通過經驗感悟先驗最後到達超驗的哪種美麗,哪種從容,哪種邏輯般的順理成章的求索!

“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 文中我能感覺到哲學家的思想在憂鬱中衝破迷茫,困惑和不解後的哪位快樂,靈魂的哪種美麗,哪種求索靈魂不朽的方式和過程是哪樣的甜美和可愛,也能感覺到哲學家思想的深刻。

“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最長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爲同一。”讀了這段文字你能感覺到憂鬱嗎?你會說這是在憂鬱之中或之後形成的,是的,這種活在當下的現實主義思想多麼符合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對我們今天的思想影響也是深遠的。其實我們生活在經驗性的世界裏,只能以入世的態度來生活,來做事,來責任性的待人和處事。因爲我們沒有辦法脫離先驗性的時空,只能儘量的避免有色眼境的干擾而已。可我們卻可以從經驗的世界中去體會和求索我們建立的預設的哪個經驗性的世界得以存在的前韙和條件?當我們獲得了超驗的世界就要象奧勒留哪樣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責任性的活在當下,做在當下,在當下和自我中建立一座通達彼此的橋樑。

三,超越存在本身走向高貴豐碑

讀後的感覺是作者和我們一樣,擺脫和脫離不了經驗性世界的干擾,也不明能排除先驗性世界的存在。而他的卓越和偉大就是在於立於經驗世界,存在於當下之中卻反觀自照的敞開和解剖自已的靈魂,這種在塵世間用清掃的方式清除自己心靈上的拉圾的方式使自己智慧起來,走向了通達彼岸的形而上的世界,一種人的存在的世界,這種將自我性的屏蔽敞開,完完全全的以直接性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已經用不着我們移去眼前的有色眼境了,這樣的無私還不是一種高貴嗎?我理解《沉思錄》的高貴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純樸,思維的敏銳,意志的頑強和批判的徹底。最終落實到主題上就是對人的存在的根據,標準和尺度這一崇高的追求。多源於此;而它的甜美,則只能是由於作者的心靈的安寧和靜謐了。

篇十七:沉思錄讀後感

瑪克斯?奧勒留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法)雷朗

很少讀哲學名著,而對帝王哲學家那就更瞭解甚微了。

看到《沉思錄》還是在上海書城,那塊“西方歷史上最爲感人的偉大名著”專欄,翻閱着梁實秋先生的譯本,沒覺得像哲學著作。彩色的插圖,句句生活哲理,每一句都是那麼值得思考,當即就買了下來。

回家拜讀這後,覺得這確實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細細品味間,與兩千年的奧勒留進行一次思想接觸和交流,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

瑪克斯?奧勒留,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帝王之所以被人們銘記於心,不在於他赫赫戰功,也不在於他勵精圖治,而在於他用希臘文寫成了著名的《沉思錄》。

通過開篇梁實秋先生對原文作者的生平簡介,瞭解到在奧勒留執政的近20年間,古羅馬帝國水災、地震、瘟疫、饑荒、蠻族的入侵、軍事的反叛等天災人禍不斷,人們只知道奇蹟不會出現而一切都無可救藥。即使奧勒留以其堅定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的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而這偉大的英明的帝王,正是以“哲學”來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恬淡和安寧。因此,貫穿《沉思錄》最爲明顯的,是那種隱忍而無奈的態度,豁然而達觀的心境,以及對人在時間流動中的悲劇命運的憂鬱。

以上是對書的整體概括,而喜歡這本名著,則更多看重的是它對我們現代大學生有着導航人生方向的作用,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三點:

首先,我想最重要的是目標堅定而明確。“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而且要有助於使生活的技藝盡善盡美。”這個目標包括我們的工作,生活和人生目標。目標是基礎,是憧憬,是一切行爲的指導方向。我們入大學時,也做過職業規劃,這些都是在樹立目標。現今,我們的周圍充滿了這樣那樣的誘惑,變化和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過多的選擇讓人迷惑,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腸炎道:既要埋頭拉車,也要擡頭看路。人生的道路需要我們不斷地回頭反思和擡頭判斷,尤其是處在這樣繁雜迷亂的世界,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偏離自己的人生方向。

其次,就是奧勒留對“死”的見解。啓示我們: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死亡,抓緊實現人生價值。書中向我們闡釋,要以一種歡樂地心情對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別的,只是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個事物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元素本身並沒有受到損害,爲什麼一個人要去憂慮所有這些元素的變化和分解呢?因此死是合乎本性的,本性的就不是惡的。但我們看那破“死”之後,不是消極地等待,我們要坦然面對它,在此基礎上,珍惜生命,正視人生價值,“生命如流水,只有在急流與奔向前去的時候,才美麗,才意義。”我們需要抓緊時間,這不僅是我們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爲對事物的觀照和理解能力將先行消失,如陶淵明所說:“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在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人的生命不僅是短暫的,有限的,而且隨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喪失了對事物的觀察理解能力和繼續工作的能力。因此,我們要在有限而寶貴的生命裏,抓緊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奮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對寬容的理解更深了一步。《沉思錄》中關於寬容的思想爲我們營造和諧的社會和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了很好的啓發。普希金說:“沒有寬宏大量的心腸,就算不上真正的.英雄。”寬容是一把小巧的金鑰匙,能靈巧的打開兩顆相對封閉的心靈;寬容是一種明澈的潤滑劑,能融合兩顆相互牴觸的心靈;寬容是一縷輕柔和暖的春風,能帶給浮躁的人以寧靜、驕矜的人以謙虛。在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工作中,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優點,錯誤和缺點的,關鍵就是在於我們看待和處理問題,不管發生任何事都得往好的方面想,多看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別人的不足之處要多多幫助和開導,用和諧和寬容的心包容對方。這樣一個團隊和生活中就會多一份陽光,人與人之間多一份親切。《沉思錄》讓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做一個胸襟寬闊、互助互愛、消除嫉妒心理的人。人生因爲寬容多了太多的溫情,生命因爲有了寬容添了幾許高貴。

如果說以上是《沉思錄》對我們普遍大學生的指引,那麼《沉思錄》對於我個人來講,卻有着另一種不同凡響的意義。

我是一個常常過度焦慮的人,總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許下發展,對於過去也時常會突然泛起無法抑制的悔恨。“一個人沒有的東西,有什麼人能從他那裏奪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東西,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遠離對未來所有事情的焦慮,因爲那些事情即使發生了,不發生,我也會照樣用我對待目前時的理性,在那一日對待它。因爲知道所有的故事都會在時光裏消逝,我的記憶會消失,別人記憶中的我也會消失。

作爲哲學著作,《沉思錄》對於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啓示,而對於我們大學生,這本書則是指引我們人生道路的寶貴之書。我很慶幸在無意之中翻開了之本書,一個亂世的馬背的皇帝,用自我對話的方式,將自己帶有哲理的思想用樸實而無華麗修辭的詞句,通俗的表達方式徐徐展開。自己開始喜歡這樣的思考,爲那種文字,傳達千年、百年的緣分所感動。也相信,每一個讀過《沉思錄》的人都能熱烈的開放自己的心,去尋找他能發自內心喜愛,信賴的一切。

篇十八:《沉思錄》讀後感

這段日子,閱讀了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沉思錄》一書,這本書是馬可?奧勒留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也是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我覺得閱讀這本書對於自己浮躁的心靈有寧靜致遠的恬淡。

馬可?奧勒留是一位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爲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我是偶然借閱到這本書的,而後我花了14天的閱讀這本書,從中得到了許多思考,受到了許多啓發。這本書樸實無華的語句中流露出的一種樸實的信仰,一種寧靜淡然的心態,給我浮躁的心靈自省。漸漸地,我享受閱讀的過程,也會在閱讀的過程中摘錄對我很有啓發的句子。隨着自己思想的深入和行進,我越發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於是便有了這篇讀後感,既是我閱讀後的思考和總結,也想作爲私心推薦這本書的途徑。

「關於變化、死亡和生命的短暫」

“和我一起降生到這個世界的人,其中有多少已然逝世。”

當作者談到死亡的確定性,以及死亡將會很快來臨的時候,他並不是在無意義的哲學思考。反而,他教會我們用樂觀的心態看待死亡,並更好地珍惜生命,在有限的時間裏發揮最大的價值。他說,“死亡之神隨時注視着我們。所以,在我們尚有能力的有生之年,應該去積極行善。”他教導我們應該迅速行動起來,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好,利用短暫的存在,好好地生活。

對於如何看待變化,他說:“一些事物倉促降臨,而另一些事物則飛逝而去。即使是那些剛剛降臨的事物,其中一部分也已經歸於消亡。運動和變化在不斷地更新着這個世界,恰如連續性的世界進程在不斷地更新着歲月。”一個人短暫倉促的一生,只是蠻荒宇宙中的“一粟”,而宇宙物質纔是其巨大的“滄海”。正因爲如此,我們更應該珍視眼前,注重當下。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要坦然面對並欣然接受,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每一個當下都產生積極的動作,把握好每一個當下。

不要因想想整個人生而不安。將來和過去都無法帶給你痛苦,能帶給你痛苦的只有當下。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面臨的焦慮、壓力,有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我們的想象。我們常常容易放大事物的消極面,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情緒困擾。他雖然提醒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會死。然而,我們只會失去當下,因爲那是我們曾經擁有的一切。

“生命雖然短暫,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讓它更美好。”

「關於人際交往」

作者說,“當別人說話時,要洗耳恭聽,讓你的理解深入事情的內部深處。在你因爲別人犯錯而生氣的時候,不如馬上轉而反省自己是否犯過類似的錯誤。”對於他人的嫉妒和惡意應學會視而不見,只有這樣做纔是明智的,沒有必要爲此消耗自己的能量,嘗試做一個大度的人吧。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要確保自己的思想和言辭、行爲對那些與我們交往的人能產生積極的影響。在人際關係中明確自己的責任,學會寬容地對待他人、學會觀察與傾聽。

「只所力所能及的事」

“只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因爲它是我們能夠控制的。”不要因爲天氣不適宜就心煩意亂,我們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意志,讓我們能夠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地去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吧。其次,專心致志做與你有關的事情,充分的扮演好你應該扮演的角色。讀者要好好閱讀,作者要好好寫作。換言之,我們作爲學生,也要好好學習。

「避免追逐名利」

“有多少生前聲名遠播的人死後被遺忘,而那些誇讚別人之人,也早已不在人世。”

作者反覆解釋了爲什麼追求名聲和讚美是愚蠢的,爲什麼我們尤其不應該在意自己死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名聲,無論多麼偉大,總會被人遺忘,追求名聲只是表明自己的虛榮心。對名聲的渴望乃是生活中的陷阱之一。還有許多其他慾望,所有這些慾望都有可能導致我們採取不道德的行爲。

我們要明白,只有內心的快樂與平靜纔是好的生活。學會自制,養成平靜,不輕易生氣的習慣,就能獲得快樂而平靜的生活。

「遵循宇宙本性的安排」

“愛自己的本性和及其隨之而生的意志”。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會在意很多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總是去猜測別人心裏在想什麼,琢磨別人心思,然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作者說,“切莫挖空心思去探知別人的言行準則,而要多關心一下你自己的本性所在。”泰然處之不可控制的事物,不應該希冀我們力所不及的事物,因爲幸福就在你依循本性而爲的事情中。

其次,就是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眼光。我們應該對符合自然本性的一言一行,都做出是否適合自身的判斷;切莫因爲別人的關係或者別人言語上的譴責而偏離了原來的正道。作者呼籲我們,“如果你有力量,就趕緊行動起來,不要環視別人是否注意到你的行爲。”無人能阻擋你依天性而活。有些不屬於我們的事物強求不來,我們應該學會接受命中註定的一切,接受那些命中註定你必要與之生活在一起的人,還要去真誠的愛他們。

作者還提醒我們,“對宇宙本性以及發生在其中的各種事務要做通盤的考慮。”有時候,我們覺得看起來是真相的現象其實並不是真相,所以我們每說一句話,下一個定論時,都要三思,勿受感官刺激的左右,對似是而非的表面現象做出正確的判斷。切記,“讚美可以脫口而出,詆譭要三思而行。”

這本書憂鬱、高貴、恬靜,它所涵蓋的哲學思想讓我受益匪淺,這篇讀後感太短,若你也想去書中探索更多作者有趣的哲學思考,希望這本書能給處於迷茫期的你給予一些方向感,或者在你彷徨不安的時候給你帶來一絲溫暖。

篇十九:沉思錄讀後感

《季羨林生命沉思錄》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季羨林生命沉思錄》讀後感600字。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明瞭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啓迪之意非同尋常。

季老先生提出了“不完滿纔是人生”,這是他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儘管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在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學習中都會或多或少的遺憾,我想沒有幾個人會喜歡它,但是它確確實實又是生命中的收穫,可以入心且無聲,象長了翅膀,在偌大的心靈世界裏自由飛翔。它可以是美好的回憶,也可以是痛苦的煎熬,帶給人的是對生命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沒有經歷過遺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遺憾是一種感人的美,一種破碎的美,因爲有它,人世間一切的真善美將更值得稱頌;因爲有它,生命將更值得去回味;因爲有它,就有了遠走天涯的念想。

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其實是人的一生中最脆弱的。在有生之年,要學會生氣勃勃地生活,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在這個世上,我們不應當太多的在乎和顧豈別人怎麼樣評別自己,只要你認爲做的對,你就堅持去做。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應當有一個自足的內心精神世界,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自己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你雖說不能脫離這個社會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地攀援在社會建築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紮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拋下屬於自己的錨,有了它們,你的心中就擁有了一個對你來說最安全的場所,就會珍藏住你心中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

篇二十:《沉思錄》讀後感

《沉思錄》這本書我已經讀過一次,這次是第二次,讀的是不同的版本,但是在圖書館的書架上隨便一翻,不管是哪個版本,每一本的前言和簡介都是這個評價。真的覺得有必要寫出來,因爲這段話也是說出了我對它的認識及見解。雖然《沉思錄》這本書我已經讀過一次,但是覺得再讀一次還是可以得到不同的感受,還是可以更好的加強自己的思想修養。

一部流傳了兩千多年的經典之作。本書中古羅馬皇帝、斯多葛派哲學家奧勒留於戎馬倥傯間對善惡、榮辱、真假、美醜、工作態度、治學方法、爲人處世和宇宙天性等進行了富有哲理的思考。這是一部樸素無華而又真誠無比的書。沒有冗長的說教,晦澀的思辨,有的只是發自靈魂深處的思索。這是一本啓迪智慧,安頓靈魂的書,讀讀本書,人們可以在喧囂煩躁的現實世界中收穫心靈的寧靜。兩千多年前的書今天很多人都在讀,相信兩千多年後還會有很多人在讀這本《沉思錄》。

第一卷中寫道:從阿帕尼厄斯那裏,我學會了自由的意志,也懂得了要想達成目的,就要一往無前、堅定不移。第二卷中也寫道:將所有私心雜念從你的頭腦中剔除;要是你將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當成是最後一件來做,把一切的粗心大意,一切偏離理性的激情、一切的虛僞和自戀,和一切對自己分得的那一份的不滿之情都丟得一乾二淨,那麼你就能得到解脫。不要再無所事事,到處閒逛!馬上朝着你現在制定的目標進發吧,放棄空洞的幻想吧,一切要仰賴自身,如果你還在意的話,那就趕緊行動,趁你現在還有力量。人生有些事事需要抗爭的,需要自己的努力去爭取的,如果沒有了爭取的激情與目標,那麼,人生的意義又何在了呢?所以,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是我們必須用它去堅持我們的目標與夢想,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的體會到意志的自由。

就像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實,一切事物的發生都是平常和熟悉的。那麼也要用平常心來看待疾病、死亡、誹謗、欺詐以及任何使愚人歡喜和憂愁的事情。

如果你沒能做到次次都按照正確的理性行事,請不要泄氣和沮喪,也不要怨天尤人。當沒有做到時,只要你做的事大部分都能與人的天性保持一致,那就應該感到心滿意足,重新回頭做起,並享受這個過程。若是你能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職責,那麼不論你是凍得發抖還是備感溫暖,不管你是昏昏欲睡還是睡眠充足、精神抖擻,不論你是招人惡意中傷還是受人百般讚賞,不論你是生命垂危還是忙於別的事務,對你來說,這些都沒有什麼分別。因爲死亡也是人生中的一種常態;因此在死亡之前,我們只要把我們手裏的事情做好就足矣。這有點像道家的中庸,但是這又是我們一種生活應該有的態度,人生在世,真正在乎的應該是什麼,難道是那些虛名嗎?還是那些無關痛癢的虛榮感?我想,都不是的,真正的是我們內心的安靜與平和,是我們身心的愉悅與安謐。

不要老想着你還沒有得到的那些東西,夢想有一天能擁有它們。想想你擁有的最好的東西吧,想想看,如果你還沒有得到它們,你是多麼渴求得到啊!然而,同時你也要注意不要因爲擁有它們而過於高興,不要沉溺於這些東西,不然,當你失去它們的時候,你會更加痛苦。其實人生處處都需要哲理,只有自己真的看的清楚自己的內心的時候,纔是最幸福的時候,也是我們最富哲理性的時候。沉思能給我們帶來生命的思考,能給我們帶來生活的喜悅與滿足,讓我們更好地沉思吧,跟着它,走進一個心的淨地,走進一個新的世界!

篇二十一:沉思錄讀後感

沉思錄讀後感

斯多亞派著名哲學家、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公元121-180),原名馬可?阿尼厄斯?維勒斯,生於羅馬,還在孩提時期,馬可?奧勒留就以其性格的坦率真誠得到了赫德里安皇帝(117-138年在位)的好感。當時,羅馬的帝位常常並不是按血統,而是由選定的過繼者來接替的,因此他纔有機會稱爲古羅馬帝國的皇帝。然而在他承擔皇位的近二十年中,古羅馬處於一個戰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與東方的安息人的戰爭,來自北方的馬爾克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進逼,以及內部的叛亂,因此馬克.奧勒留始終用他的堅定精神和智慧以及夙興夜寐地工作,在後十年中,他幾乎都是在邊疆或者行省的軍營裏度過。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堅毅品格,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 《沉思錄》是馬克.奧勒留用他的靈魂寫成的書,從文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 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他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 ?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繫。因爲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爲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 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 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爲。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爲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爲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作爲哲學著作,《沉思錄》是人學著作,是人的哲學。哲學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學,就是生活的,人生的,爲人處世的。奧勒留在書中沉思個人倫理、社會倫理、精神信仰、國家與人民、靈魂與死亡……字數不算多,內容卻繁雜。與一般譯本不同,梁實秋先生的導讀本,給每卷加了標題,從中可見書的概貌,比如這些:閃耀在私人生活圈的品質、做每一件事都像做最後一件事、人唯一能被剝奪的只有現在、靈魂不能爲肉體奴役、簡單樸素而愉快地生活、想要心中寧靜只做必須之事、不朽之譽不過一時虛幻、不斷地用思想去薰陶心靈、幸運的人給自己安排幸運、靈魂先於肉體屈服是可恥的、愛你命中註定所要遭遇的人、幸福就是按照本性生活、要本身正直不要被迫正直、苦痛對把舵的心靈並無傷害、靈魂乃是一個美妙的圓體、永久過最高貴的內心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費健偉

篇二十二:沉思錄讀後感

假期前學校發了一本書,是聞名於世的《沉思錄》。因爲請假提前離校,因而沒有拿到書。所以直到第一次召集日才獲此書寶。幾天來的研讀,讓我沉靜。也讓我明白了:一本書和一本好書的區別在於,好書讓你讀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通過閱讀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沉思錄》爲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它更讓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對於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纔有較爲深入和系統的思考。《沉思錄》,這是溫總理的枕邊書,這是克林頓在《聖經》之後受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這本書來自於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爲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

篇二十三:沉思錄讀後感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古訓我們都知道,但是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爲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爲家人、爲社會做些什麼,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爲,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爲。

在《沉思錄》裏,始終貫穿着瞭解剖靈魂和對自己的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也許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這樣自我批評的高度,但至少,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接受《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篇二十四:沉思錄讀後感

我以前對《沉思錄》這本書很陌生,只因爲偶爾看到了溫家寶總理曾說的一句話“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懷着好奇之心我暑期拜讀了它,它是由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所寫。

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該書沒有過分講究辭藻,也沒有較好地去安排結構,而是任憑思想隨波逐流的一部經典哲學名著。它樸素無華,平淡無奇,卻充滿睿智和哲理,能直達心靈,更能夠引導我們用冷靜而達觀的心態去面對工作和人生。它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是一本拷問心靈的書,每一句寫給自己的話語,都是一次向着心靈的兇猛攻擊。即使是在時隔兩千年的今天,我們仍能跨越時空,隔着兩千年的時光彷彿看見作者低頭沉思,與自己內心對話。作爲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沉思錄》啓迪我,要幹好教書育人這份工作,要在三尺講臺上有所作爲,首先要從自我的內心處開始修煉。

篇二十五:《沉思錄》讀後感

說起這本書,所有人都知道這是溫家寶推薦的,而且是溫家寶的枕邊書,而且是讀了幾十遍的枕邊書。如果以這本書的內容來如這種媒體的炒作相比,真是讓人啞然失笑。不過,這本書倒是真合我的口味!

這本書可以說是哲學著作,也可以說是一本修身養性的著作。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斯多葛主義的哲學家,同時還是一個戎馬一生的羅馬帝國皇帝。但是,在他忙碌的一生中,卻是一心向往古希臘哲學家的生活。如是在這本《沉思錄》裏,馬可·奧勒留將斯多葛主義哲學思想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上。

在這本書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自然與本性。宇宙是發展的、循環的並遵循規律的,而人同宇宙中其他的所有事物一樣,只是宇宙所有事物中的一種,除了一點,那就是人具有理性。宇宙的規律就是最高的理性。

所以一個人沒有什麼好奢求的,一無所有的來,自應當一無所有的去,不管追求什麼,享受什麼,最終必然趨向於“無”。一個人唯一可做的事情便是按照理性活着,做理性的事情,或者是做本性要求我們做的事情。於是,基於這些觀點,產生了一整套爲人處事的道德哲學。

不管怎麼說,這本書確實是可以讓一個浮躁的心平靜下來的書。如果我們只是由一堆原子構成的複雜混合體,那還有什麼可以讓你忿忿不平與激動不已的事情呢?我們如何能夠以“人之常情”這種似是而非的回答來滿足人生的追問?在斯多葛主義中,人只是宇宙理性的棋子而已,但是斯多葛主義畢竟描繪了人的存在的現實!

《沉思錄》讀後感(二):哲學家的心靈是一面鏡子

奧勒留基本是個完人,身居高位,知識淵博,爲人正直,清心寡慾,所以他能夠作萬年青草。斯多葛派基本上否定自由意志,認爲人和自然就是一回事,所以沒必要有什麼慾望,喜怒哀樂都是人的臆想。做事就是要符合理性就好,沒必要怕什麼,也沒必要貪戀什麼,不輕生、不畏死,一種多好的境界。跟新儒家有相似之處,心中有佛,但又捨身成儒。個人認爲這種境界比犬儒高尚,對一切都嗤之以鼻其實不難,但對一切都心懷敬意、坦然接受卻真的很難。

想做哲學家其實不難,首先把生死觀的問題解決了就可以。首先要敬畏命運和偶然性,承認自己下一秒就有死亡或災禍的可能,但也有繼續生存或得福的可能,那麼以怎樣的態度面對這種可能性對自己最有利呢?毫無疑問,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然接受命運賜予我們的一切,把它看作是幸福。而不是永遠懷揣好的可能作爲希望,同時也揹着壞的可能作爲包袱,那樣最終只有訴諸彼岸的空想或此岸的幻境。大道理好懂,理性可以理解理性,但克服自己根深蒂固的習慣認識卻太難。自己心裏揣的不是佛,往往是人,是自己,是別人,又不能一視同仁,常常是有喜歡的、有討厭的、有害怕的、有輕視的,將種.種情緒與他們的名字和外在表象、身份符號聯繫在一起。所以自己做不成哲學家,做不成佛、做不成儒、做不成大寫的人。雖然如此,但又怎能輕言放棄,去除執念,每天忘記一些錯誤,記下一些真理,也許終能在告別這副軀殼的時候平靜、坦然,毫無牽掛。

篇二十六:《沉思錄》讀後感

這大概是我在旅途中看完的第一本書,要多謝我沒有看電視的習慣,以及從孔亞到薩夫蘭博盧和薩夫蘭博盧到伊斯坦布爾的14個小時長途車。廖一梅在《柔軟》中引用了一千八百年前一個羅馬皇帝說過的話:“人生在世,一生不過一瞬,生命變幻不居,感官猶如微弱星火,肉體無非蛆蟲餌食,靈魂乃不安的旋渦,命運一片黑暗,名譽難以捉摸。到頭來,有形肉體似水循環復始,靈魂盡成夢幻泡影。”這個皇帝就是古羅馬五賢君中的最後一位,有哲學皇帝之稱的馬可·奧勒留。我們再對比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李娟、楊志翻譯的《深思錄》中的這段話:“在人類生活中,我們的一生是瞬息即逝的一個點,我們的實體在不斷變化,我們的知覺是遲鈍的,我們的身體是易朽的,我們的靈魂永無止息,我們的命運難以預測,我們的名聲也是靠不住的。總之,屬於身體的一切如同流水易逝,屬於靈魂的宛若夢幻泡影,人生是一場戰爭,一段旅途,身後的名聲也只會漸漸湮滅。”文字的優劣一目瞭然。這也是我爲什麼喜歡話劇的原因,因爲話劇語言更精緻、華麗。起初我憑着微弱的印象在網上搜索這段原文,最後搜出來的結果是《金剛經》,“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倒與《沉思錄》的思想有幾分契合。這是第二次讀《沉思錄》了,第一次是在河內還劍湖畔的咖啡館,翻了幾頁就不了了之了。這次是Kindle上買的電子版,一卷一卷讀下來,倒不覺得困頓乏味。整本書大概就是作者反思如何“與他人相處,與自己相處,與神靈相處”的碎碎念,死亡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主題,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唯理性至高無上,哲學照亮靈魂。

摘幾段譯文:

斯多葛派哲學認爲人有自殺的權力,是可以利用理性來掌控的,愛國、愛友、免除貧窮疾病之苦等都可以成爲自殺的理由。

人總是想退隱鄉間、海濱、山林,你也曾經全心向往這種生活。但這完全是一種庸俗的想法,因爲你儘可以隨時退隱到自己的內心去;沒有任何地方能比自己的心靈更爲寧靜、更無煩憂,尤其是如果這個人的內心海闊天空,他只消靜心斂神,立刻就可以獲得完全的寧靜(所謂靈魂的寧靜,我指的就是內心的秩序)。

帶着酒肉以及魔咒巫術,涉過那死亡溪谷,投奔生路。

在你和別的事物之間有三種聯繫:一種是與你的軀體的聯繫;一種是與神的聯繫,因爲一切都是神明安排好的;一種是與你一起生活的周遭的人的聯繫。

蘇格拉底曾戲稱烏合之衆的意見是“妖怪”,是用來嚇唬小孩的。

只有三樣東西能將人趕出屋子:煙霧、漏水的屋頂和吵鬧的妻子。

要像那岸邊的礁石,任憑海浪不斷地向它擊打,也巋然不動,直到暴怒的海浪變得馴服。“我多麼不幸啊,這樣的事情落到我頭上!”相反,要這樣對自己說:“我是多麼幸運啊,雖然發生了這樣的事,但我仍舊泰然自若,既沒有被現在壓垮,也不爲將來感到恐懼。”這樣的事情誰都可能遇到,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承受這種打擊。

篇二十七:《沉思錄》讀後感

暑假期間讀《C++沉思錄》的時候,老師問我有沒有讀過《沉思錄》,據他說那是一本很偉大的書,於是,抽空拿來淺讀一番,真的只是淺讀而已。

從宏觀的角度看來,這是一本哲學書,講的都是作者對於人生,對於社會的思考,這位作者也很了不得,古羅馬時期的凱撒大帝,帝王能寫出這樣一本書實在令人費解,當然也算是獨一無二了。儘管奧勒留沒有把他的帝國統治好,江河日下的局面無法挽回,但他的這本書,也可以說他的思想流傳了下來,對後人產生了意義非凡的影響。一系列巧合造就了這本書,真的可以說是神的旨意。

初讀本書發現書中雜亂無章,感覺作者寫的前後有很多重複之處,而且分卷也毫無邏輯性,估計也就是按照時期來分的。按現在的話說這本書夠無厘頭的了,但正是這一點讓這本書成爲了作者思想的真實流露,毫無修飾,毫無誇張,讓人有一種與自己對話,直達內心之感。只要我們讓我們的心靈沉靜下來,就能夠從這些樸實無華的句子中讀出許多東西。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一定馬上讀,但一定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一定也還會有人去讀它。

過多的評論顯然毫無意義,還不如直接看書,150多頁,3個多小時肯定能看完,但只能是淺讀罷了。很多思想還需要靠自己去揣摩,體會,光讀顯然遠遠不夠。

考慮到時間不多,摘抄一些段落如下,更多的內容見書:

2-2、不論我是什麼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體、呼吸和支配部分。丟開你的書吧;不要再讓你分心,分心是不允許的;但彷彿你現在瀕臨死亡、輕視這肉體吧;那只是血液、骨骼和一種網狀組織,一種神經、靜脈和動脈的結構。也看看呼吸,它是一種什麼東西?空氣,並不總是同樣的空氣,而是每一刻都在排出和再吸入的空氣。那第三就是支配部分了:這樣來考慮它,你是一個老人;不要再讓這成爲一個奴隸,不要再像線拉木偶一樣做反社會的運動,不要再不滿意你現在的命運,或者躲避將來。

2-7、你碰到的外部事物使你分心嗎?給出時間來學習新的和好的東西而停止兜圈子吧。但你也必須避免被帶到另一條道路。因爲那些在生活中被自己的活動弄得精疲力盡的人也是放浪者,他們沒有目標來引導每一個行爲,總之,他們的所有思想都是無目的的。

2-8、不要去注意別人心裏在想什麼,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們自己內心的活動的人卻必然是不幸的。

2-14、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最長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爲同一。雖然那已逝去的並不相同,但現在對於所有人都是同樣的。所以那喪失的看來就只是一單純的片刻。因爲一個人不可能喪失過去或未來-一個人沒有的東西,有什麼人能從他奪走呢?這樣你就必須把這兩件事牢記在心:一是所有來自永恆的事物猶如形式,是循環往復的,一個人是在一百年還是在兩千年或無限的時間裏看到同樣的事物,這對他都是一回事;二是生命最長者和瀕臨死亡者失去的是同樣的東西。因爲,惟一能從一個人那裏奪走的只是現在。如果這是真的,即一個人只擁有現在,那麼一個人就不可能喪失一件他並不擁有的東西。

3-12、當你做擺在你面前的工作時,你要認真地遵循正確的理性,精力充沛,寧靜致遠,不分心於任何別的事情,而保持你神聖的部分純淨,彷彿你必定要直接把它歸還似的;若你堅持這一點,無所慾望亦無所畏懼,滿足於你現在合乎本性的活動,滿足於你說出的每個詞和音節中的勇敢的真誠,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沒有任何人能阻止這一點。

4-1、那在我們心中的支配部分,當它合乎本性時是如此愛好那發生的事情,以致它總是容易地使自己適應於那可能發生和呈現於它的東西。因爲它不要求任何確定的手段,而是在無論什麼條件下都趨向於自己的目標;它甚至從它對立的東西中爲自己獲得手段,就像火抓住落進火焰中的東西一樣。爝火會被落在它上面的東西壓熄,但當火勢強大時,它很快就佔有和吞噬了投在它上面的東西,藉助於這些東西越燒越旺。

4-3、人們尋求隱退自身,他們隱居於鄉村茅屋,山林海濱;你也傾向於渴望這些事情。但這完全是凡夫俗子的一個標記,因爲無論什麼時候你要退入自身你都可以這樣做。因爲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爲寧靜和更少苦惱,特別是當他在心裏有這種思想的時候,通過考慮它們,他馬上進入了完全的寧靜。我堅持認爲:寧靜不過是心靈的井然有序。那麼你不斷地使自己做這種隱退吧,更新你自己吧,讓你的原則簡單而又基本,這樣,一旦你要訴諸它們,它們就足以完全地淨化心靈,使你排除所有的不滿而重返家園。因爲,你是對什麼不滿呢?是對人們的邪惡不滿嗎?那就讓你的心靈回憶起這一結論吧:理性的動物是互相依存的,忍受亦是正義的一部分,人們是不自覺地行惡的;考慮一下有多少人在相互敵視、懷疑、仇恨、戰鬥之後已經死去而化爲灰燼;那就會終於使你安靜下來。-但也許你是不滿於從宇宙中分配給你的東西-那麼轉而回憶一下這一思想:想想要末是神存在,要末是原子,即事物的偶然配合存在;或者想想這些論據,它們證明了這個世界是一個政治社會,那最終會使你安靜。-但也許有形的事物還是要抓住你-那麼進一步考慮一下:當心靈一旦使自己與身體分開,發現了它自己的力量,它就不論是在平緩還是激烈地活動中,都不會使自己與呼吸相混;也再想想你在痛苦和快樂方面所有你聽到的和同意的;你將最終使你安靜。-但也許對於所謂名聲的願望將要折磨你-那麼看一看一切事物是多麼快地被忘卻,看一看過去和未來的無限時間的混沌;看一看讚美的空洞,看一看那些裝作給出讚揚的人們判斷的多變和貧乏,以及讚揚所被限定的範圍的狹隘,那麼最終使你自己安靜吧。因爲整個地球是一個點,你居住的地方又是地球上一個多麼小的角落啊,在它上面存在的東西是多麼的少啊,而要讚揚你的人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4-20、在各方面都美的一切事物本身就是美的,其美是歸於自身的,而不把讚揚作爲它的一部分。因此被讚揚就不使一個事物變好或變壞。我堅信這也適用於被平民稱爲美的事物,例如,物質的東西或藝術的作品。那真正美的東西除了法則、真理、仁愛或節制之外,不需要任何別的東西。而這些事物哪一個的美是因爲它被讚揚才美,或者譴責會使它變醜呢?像祖母綠或者黃金、象牙、紫袍、七絃琴、短劍、鮮花和樹叢這樣的東西,難道沒受到讚揚就會使它們變壞嗎?

4-24、哲學家說,如果你願意寧靜,那就請從事很少的事情。但是想一想是否這樣說更好:做必要的事情,以及本性合羣的動物的理性所要求的一切事情,並且像所要求的那樣做。因爲這不僅帶來由於做事適當而產生的寧靜,而且帶來由於做很少的事而產生的寧靜。因爲我們所說和所做的絕大部分事情都是不必要的,一個人如果取消它們,他將有更多的閒暇和較少的不適。因而一個人每做一件事都應當問問自己:這是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一個人不僅應該取消不必要的行爲,而且應該丟棄不必要的思想,這樣,無聊的行爲就不會跟着來了。

4-49、要像峙立於不斷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巍然不動,馴服着它周圍海浪的狂暴。

我是不幸的,因爲這事對我發生了。-不要這樣,而是想我是幸福的,雖然這件事發生了,因爲我對痛苦始終保持着自由,不爲現在或將來的恐懼所壓倒。因爲像這樣的一種事可能對每一個人發生,但不是每一個人在這種場合都始終使自己免於痛苦。那麼爲什麼不是一件幸事而是一個不幸對我發生呢?你在所有情況下都把那並不偏離人的本性的東西稱爲一個人的不幸嗎?一個事物,當它並不違反人的本性的意志時,你會把它看成對人的本性的偏離嗎?好,你知道本性的意志,那這發生的事情將阻止你做一個正直、高尚、節制、明智和不受輕率的意見和錯誤影響的人嗎?難道它將阻止你擁有節制、自由和別的一切好品質嗎?人的本性正是在這些品質中獲得所有屬它自己的東西。記住在任何可能使你煩惱的場合都採用這一原則:即這並非是一個不幸,而高貴地忍受它卻是一個幸運。

5-11、我現在要把我自己的靈魂用於什麼事情上呢?在任何場合我都必須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在我的這一被稱爲支配原則的部分中擁有什麼呢?我現在擁有誰的靈魂呢?是一個孩子的靈魂?抑或一個年青人、一個軟弱的婦人、一個暴君、一個家畜、一個野獸的靈魂?

5-23、經常想想那存在的事物和被產生的事物變化和消失得多麼迅速。因爲實體就像一條湍急地流動的河,事物的活動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各種原因也在無限的變化之中起作用,幾乎沒有什麼是保持靜止的。考慮那接近於你的東西,那所有事物都消失於其中的過去和未來的無盡深淵。那麼,那自得於這些事物或爲它們發愁、把自己弄得很悲慘的人不是很傻嗎?因爲這些事物僅僅煩擾他一段時間,一段短暫的時間。

7-3、無意義的展覽,舞臺上的表演,羊羣,獸羣,刀槍的訓練,一根投向小狗的骨頭,一點丟在魚塘裏的麪包,螞蟻的勞作和搬運,嚇壞了老鼠的奔跑,縱操縱的木偶,諸如此類。那麼,置身於這些事物之中而表現出一種好的幽默而非驕傲就是你的職責,無論如何要懂得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就像他忙碌的事情是有價值的一樣。

7-27、不要老想着你沒有的和已有的東西,而要想着你認爲最好的東西,然後思考如果你還未擁有它們,要多麼熱切地追求它們。同時無論如何要注意,你還沒有如此喜愛它們以致使自己習慣於十分尊重它們,這樣使你在沒有得到它們時就感到煩惱不安。

7-69、道德品格的完善在於,把每一天都作爲最後一天度過,既不對刺激做出猛烈的反應,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現虛僞。

7-71、對一個人來說這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他不從他自己的惡逃開-這的確是可能的;他竟要從別人的惡逃開-而這是不可能的。

8-16、記住:改變你的意見,追隨糾正你缺點的人,這跟要堅持你的錯誤一樣,是和自由一致的。因爲這是你自己的活動,這活動是根據你自己的運動和判斷,也的確是根據你自己的理解力做出的。

8-28、痛苦或者對身體是一個惡(那就讓身體表示它的想法吧),或者對靈魂是一個惡;但是,靈魂堅持它自己的安寧和平靜,不把痛苦想做作一種惡,這是在它自己的力量範圍之內。因爲每一判斷、活動、慾望和厭惡都是發生在內心,而任何惡都不能上升得如此高。

8-36、不要通過想你的整個一生來打擾你。不要讓你的思想涉及那你可能預期將落於你的所有苦惱,而是在每個場合都問自己,在這種場合裏究竟有什麼不可忍受的東西和不能過去的東西?因爲你將會羞於承認。其次記住將來或過去都不會使你痛苦,而只有現在會使你痛苦。而如果你只是限制它,這種痛苦將縮小到一點點;如果甚至連這也不能抵住,那就叱責你的心靈吧。

8-48、記住:你的支配部分是不可征服的,如果它不做任何非它所願的事情,即使它是出於純粹的頑而進行抵制的,那麼當它自我鎮定時,它也是滿足於自身的。但是,如果它通過理性和審慎的援助形成對事物的一種判斷時,它又將怎樣呢?所以,那擺脫了激情的心靈就是一座堡壘,因爲人再沒有什麼比這更安全的。而不知道這一點的人就是一個無知的人,知道這一點卻不飛向這一庇護所的人則是不幸的人。

8-51、你的行動不要遲緩呆滯,你的談話不要缺乏條理,你的思想不要漫無秩序,不要讓你的靈魂產生內部的爭紜和向外的迸發,也不要在生活中如此忙碌以致沒有閒暇。假設人們殺死你,把你切爲碎片,詛咒你。那麼這些事情怎麼能阻止你的心靈保持純淨、明智、清醒和公正呢?例如,如果一個人站在一泓清澈純淨的泉邊詛咒它,這清泉決不會停止冒出可飲用的泉水,如果這個人竟然把泥土或垃圾投入其中,清泉也將迅速地衝散它們,洗滌它們,而不會遭到污染。那麼作爲擁有一種永恆的泉水而不僅僅是一口井的你將怎樣呢?要每時每刻地塑造你自己,達到與滿足、樸素和謙虛結爲一體的自由。

8-52、那不知道世界是什麼的人,也不知道他自己在哪裏。那不知道世界爲什麼目的存在的人,也不知道他自己是誰,不知道世界是什麼。而對這些事一無所知的人甚至不能說他自己是爲什麼目的而存在的。那麼你怎樣想那避免或尋求喝彩和稱讚的人呢,怎樣想那此不知道他們在哪裏或他們是誰的人們呢?

8-54、不要再僅僅讓你的呼吸和圍繞着你的空氣和諧一致,現在還要讓你的理智也和那包括所有事物的理智和諧一致。因爲理智力對於願意利用它的人來說,就跟大氣對於能夠呼吸它的人一樣,也是分佈於所有部分和浸淫於所有事物的。

9-13、今天我擺脫了所有苦惱,或寧可說我逐出了所有苦惱,因爲這不是發生在外部,而是發生在內部,在我的意見中。

9-21、活動的停止、運動和意見的停止,它們在某種意義上的死亡,這些決不是惡。現在轉而考慮你的生命,你作爲一個孩子、一個青年、一個成人和一個老人的生命,因爲在這裏面每一變化也都是一種死。這是值得害怕的事情嗎?現在轉而考慮你在你的祖父體內的生命,然後是你在你母親體內的生命,你在你的父親體內的生命,當你發現許多別的差別、變化和毀滅時,問你自己,這事情值得害怕嗎?那麼,同樣,你整個生命的熄滅、停止和改變也決不是一件需要害怕的事情。

9-32、你能從那些煩擾你的事物中把許多無用的東西從這條路上清除出去,因爲它們完全在於你的意見,你將如此爲自己得到廣闊的空間:即通過在你心裏思考整個的宇宙,思考永恆的時間,觀察每一事物的瞬息萬變,觀察從生到死的短暫以及在生之前和死之後的時間的無限深淵。

9-40、神靈要末有力量要末沒有力量,那麼,如果他們沒有力量,你爲什麼向他們禱告呢?而如果他們有力量,你爲什麼不向他們禱告,祈求給你這種不畏懼任何你所畏懼的事物,或者不欲望任何你所慾望的事物,或不爲任何事痛苦的能力呢?而反要祈求這些事發生或不發生呢?因爲肯定,如果他們能與人合作,他們也能在這些方面合作。但也許你要說,神靈已把這些能力放在你的力量範圍之內。那麼好,像一個自由人一樣運用在你力量範圍內的事物不比一種奴性和下賤的方式慾望那不在你力量範圍內的事物更好嗎?誰告訴你說神靈甚至在我們力量範圍內的事情上也不幫助我們呢?那麼,去爲這樣的事情禱告吧,正如你所見,當一個人那樣禱告:我怎樣才能與那個婦人同牀共枕呢?而你卻要這樣禱告:我如何才能使自己不抱這種慾望呢?當別人那樣禱告說:我怎樣才能不喪失我的幼子呢?而你要如此禱告:我怎樣才能做到不害怕失去他呢?總之,要以這樣的方式禱告,然後再看看結果。

10-12、既然探討應當做什麼是在你的力量範圍之內,多疑的畏懼有何必要呢?如果你看得清楚,滿意地走過去而不要折回;如果你看不清楚,停下來詢問最好的顧問。但如果有什麼別的東西反對你,那麼根據你的力量謹慎明智地繼續前行,保持那看來是正當的東西。因爲達到這一目標是最好的,如果你做不到,也要讓你的失敗是嘗試的失敗。在所有事情上遵循理智的人既是寧靜的又是積極的,既是歡樂的又是鎮定的。

10-28、想像一下所有悲嘆或不滿於一切事物的人,他們就像是一隻做犧牲的豬那樣掙扎和叫喊。那在他牀上爲人們的被束縛而默默哀傷的人,也像這隻豬,考慮一下自願地順從所發生的事是僅僅給予理性動物的品質,而順從則是加於所有存在物的一種必然性。

11-18、如果有人冒犯了你,首先考慮:我和人們之間有什麼聯繫,我們是被造出來相互合作的,另一方面,我是被造出來放在他們之上的,就像一隻公羊對羊羣,一隻公牛對牛羣。要從最先的原則,從這個原則來考察這個問題:如果所有事物都不止是原子,那安排所有事物的就是自然:如果這是這樣,低等的事物就要爲高等的事物而存在,而這些高等的事物就要相互合作。

第二,考慮冒犯者他們在飯桌邊、在眠牀上等地方是什麼人,尤其是考慮他們在什麼壓力下形成意見和行動的,他們做他們所做的事帶着何種驕傲。

第三,如果人們是正當地做他們所做的,那我們不應當不愉快;但如果他們做得不正當,那很顯然他們這樣做是出於無知和不自覺。因爲正像每一靈魂都不願意自己被剝奪真理一樣,它也不願意自己被剝奪按照他的應分對每個人行動的力量。所以,當人們被稱爲是不正直、背信棄義、貪婪,總之是對鄰人行惡的人時,他們是痛苦的。

第四,考慮你也做了許多不正當的事情,你是一個和他們相仿的人,即使你戒除了某些錯誤,但你還是有犯這些錯誤的傾向,而且你戒除這些錯誤,也許或者是出於怯懦,或者是關心名聲,或者是出於別的不潔的動機。

第五,考慮你甚至不知道人們是否真的在做不正當的事情,因爲許多事情都是由於和某種環繞的關係而做出的。總之,一個人必須學習許多東西,以便他能夠對另一個人行爲做出正確的判斷。

第六,當你十分煩惱或悲傷時,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是一瞬,我們都很快就要死去。

第七,那打擾我們的不是人們的行爲,因爲那些行爲的根基是在他們的支配原則中,那打擾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的意見。那麼就先驅除這些意見,堅決地放棄你對一個行爲的判斷-彷彿它是什麼極惡的東西的判斷吧,這樣你的憤怒就會消失。那麼我怎樣驅除這意見呢?通過思考沒有哪一個別人的惡行能給你帶來恥辱,因爲,如果不是隻有自作的惡行纔是可恥的,你也必然做出許多不正當的事,變成一個強盜或別的什麼人。

第八,考慮由這種行爲引起的憤怒和煩惱帶給我們的痛苦,要比這種行爲本身帶給我們的痛苦多得多。

第九,考慮一種好的氣質是不可征服的,只要它是真實的,而不是一種做作的微笑和半心半意。因爲最蠻橫的人將會對你做什麼呢,只要你對他始終保持一種和善的態度,如果條件允許,你溫和地勸導他,平靜地在他試圖損害你的時候糾正他的錯誤,你這樣說:我的孩子,不要這樣,我們被選出來天生是爲了別的什麼事情的,我將肯定不會受到傷害,而你卻要傷害你自己,我的孩子-這樣以溫和的口吻,用如此的一般原則向他說理,並說明甚至蜜蜂也不會做像他所做的事,更不必說那些天生被造出來合作的動物了。你必須在這樣做時不帶有任何雙重的意久或以斥責的口吻進行,而是柔和的,在你的心靈裏沒有任何怨恨,不要彷彿你是在對他講演,彷彿旁觀者會給出讚揚,而是當他獨自一人的時候,如果別人在場……

記住這九條規則,彷彿它們是你從繆斯收到的一個禮物,終於在你活着的時候開始成爲一個人。但是你必須同等地避免奉承人們又不因他們而生出煩惱,因爲兩者都是反社會和導致的。在激起你憤怒時,讓這一真理出現於你的心中吧:被激情推動是缺乏男子氣概的,而和善寬厚由於是人性更欣悅的,它們卻更有男子氣概,那擁有這些品質的人也擁有力量、精力和勇敢,而那受制於激情和不滿的發怒者卻不擁有這些。因爲一個人的心靈在什麼程度上接受於擺脫激情,它也就在同樣的程度上更接近力量,正像痛苦的感覺是軟弱的一個特徵一樣,憤怒也是軟弱的一個特徵。因爲那從屬於痛苦的人那屈從於憤怒的人,兩者都受到傷害,都是屈服。

但如果你願意,也要從繆斯們的領袖(阿波羅)那裏收到第十個禮物,這就是-希望壞人們不做惡事是發瘋,因爲希望者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只許壞人對別人行惡,卻期望他們不對你做任何惡事,是沒有理性和專橫的。

12-3、你是由三種東西組成的,一個小小的身體,一點微弱的呼吸(生命),還有理智。前兩種東西屬於你是僅就照管它們是你的義務而言;而只有第三種東西才真正是你的。因此,如果你是自己,也就是說使你的理智同這些事情分開-即不管別人做或說了什麼,不管你自己做或說了什麼,不管將來可能發生什麼事情使你苦惱,不管在將你包裹的身體中,或者在天生與身體結合在一起的呼吸(生命)中,有什麼東西違揹你的意志而附着於你,不管那外部纏繞的事物旋渦是如何旋轉,爲了使免除了命運束縛的理智力自身能純粹和自由地活動,那麼去做正當的事,接受發生的事和誦出真理吧,我說,如果你使這種支配能力脫離開那些通過感官印象而附着於它的事物,脫離開那些未來的和過去的事物,你就將使自己像恩培多克勒的球體一樣:“渾圓無缺,在它歡樂的靜止中安息”如果你僅僅努力過好那真正屬於你的生活即現在的生活,那麼你就能這樣度過你所剩的那一部分生命直到你去世:不受煩擾、高貴、順從你自己的神(即在你內心的神)。

12-26、當你因爲什麼事苦惱時,你忘記了這一點:所有事物都是按照宇宙的本性發生的;你忘記了:一個人的邪惡行爲接觸不到你;你還忘記了:現在發生的一切如此發生,將來也如此發生,現在也在各個地方如此發生;你也忘記了:一個人和整個人類之間的親緣關係是多麼緊密,因爲這是一種共有,不是一點點血或種子的共有,而是理智的共有。你還忘記了:每個人的理智都是一個神,都是神性的一種流溢;你忘記了:沒有什麼東西是人自己的,他的孩子、他的身體以至他的靈魂都是來自神的;你也忘記了:一切都是意見;最後你還忘記了:每個人都僅僅生活在現在,喪失的也只是現在。

12-36、人啊,你一直是這個偉大國家(世界)裏的一個公民,五年(或三年)會對你有什麼不同呢?因爲與法相合的事情對一切都是公正的。如果沒有暴君也沒有不公正的法官把你從國家中打發走,把你打發走的只是送你進來的自然,那麼這又有什麼困苦可言呢?這正像一個執法官曾僱用一名演員,現在把他辭退讓他主離開舞臺一樣。-“可是我還沒有演完五幕,而只演了三幕,”-你說得對,但是在人生中三幕就是全劇,因爲怎樣纔是一也完全的戲劇,這決定於那個先前曾是構成這個戲的原因,現在又是解散這齣戲的原因的人,可是你卻兩方面的原因都不是。那麼滿意地退場吧,因爲那解除你職責的人也是滿意的。

《沉思錄》讀後感(五):哲學書籍初體驗

哲學書籍初體驗

柏拉圖說過:“唯有哲學家爲城邦之主,城邦方有生之希望”。馬可·奧勒留是個好的哲學家,晚期的斯多葛學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儘管奧勒留盡職盡責,並且是個哲學家,古羅馬帝國也沒有止住江河日下的境況,事實證明偉人的話也需要辯證的看。

拿到這本書的第一反應是奧勒留,哈哈哈哈哈哈哈,名字好奇怪!!

花了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看完這本書,並不是這本書有多麼晦澀,這本書只有150多頁,而且是一段一段話組成的,比一般相同頁數的小說要少很多字,內容大部分也是通俗易懂,除了一些名字不知是誰,有註釋外,基本上都很清晰,可讀性很強,只是最近事情太多,無法將精力投入到讀書上去,做不到在忙碌時、疲憊時、混亂時讀書,所以一直一天幾頁幾頁的讀,直到今天才有了一下午的清閒,抓緊時間,囫圇吞棗的講這本書看完了。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哲學書,早就對哲學的書籍非常感興趣,之後也會慢慢去讀其他類型,其他人的書。爲什麼哲學會存在,哲學對生活有什麼意義,和一個農民去談哲學,和一個土豪去談哲學的作用,基本上屬於對牛彈琴,哲學的作用到底是什麼,哲學和宗教不一樣,宗教是一種信仰,導人向善,有教義有信徒,一羣人以教義爲準則生活、學習、工作,某某宗教是一個團體,宣揚一種主張,一般各個宗教之間都有排他性。哲學也有教派,可是哲學的教派似乎與生活、學習和工作關係都不太相關,沒有場地讓你去傳道,不需要教堂道觀去修行,哲學完全在於內心而不發乎於外的,這樣哲學看似並沒有太大的用處。

哲學指導人們思考,它不是告訴我們去思考什麼,而是告訴我們怎麼去思考,它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沉思錄》中奧勒留的哲學思考錄,闡述了對靈魂、對死亡、對德行、對個人的社會責任的觀點,展現了一個成熟的哲學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中對死亡和社會責任的觀點特徵格外明顯。記得在看樑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的時候,作爲哲學專業畢業的他對哲學有一番解讀,而其中有一個觀點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顯示出了哲學對於個人的價值,那就是對死亡的豁達。中國人對於死亡這個必然結果是普遍恐懼的,有句古話叫做“好死不如賴活着”,記得在高中的時候的一次班會上,一個同學曾經分享了另一個同學的聊天話題,那就是對死亡的恐懼,也就是怕死。在讀過了這本書之後,在有人清清楚楚的告訴你這是一個必然的結局,而你渺小到如沙漠的一粒沙一樣,你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對整個人類歷史對整個宇宙不值一提,那麼你何必執着於這件事呢,這樣在生活的很多事,比如說憂愁煩惱你都可以忘了它,因爲他不值一提,它對於你來說有什麼價值呢,那麼這樣就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活着的意義,奧勒留也說了,那就是社會的責任,是神安排了這樣的過程,我們現在的無神論也可以理解爲既來之則安之,生之爲人是冥冥中註定的,你的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你自己,而在於你在這個社會上做了什麼,對於別人你給予了多少,這樣這個哲學體系就建立起來了,是一個連貫的學說,很成熟的哲學理論。

並不是說自己多麼的瞭解哲學,只是既然讀了哲學,讀了這本書,就要有一些心得,積少成多,希望自己對自己多瞭解一些,對宇宙的規律多瞭解一些,不光是外在的,物理學生理學上的,而更多的是自然的,內在的規律。以上都是自己的感受,更多的是要記錄自己成長的一步。

篇二十八:《沉思錄》讀後感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書中涵蓋了包容、平等、理性、公正、和諧等調和各種矛盾的人所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特性,《沉思錄》讀後感。要用一篇讀後感去描述這樣的一本思想鉅作,則略帶着侮辱的嫌疑,但在以完成任務爲目標的背景下,則又釋然了。奧勒留作爲古羅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歲時繼承王位,卻遇內憂外患,沒什麼好日子過。他戎馬倥傯一生,美國大片《角鬥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爲軍人,他戰功赫赫;作爲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爲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爲《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爲“偶像們的偶像”。

卷一中作者向我們列出了他通過奚心觀察,虛心地學習和發揚家人、良師、益友身上可貴的品質和閃光的精神,這不由地讓我想到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無獨有偶,奧勒留在卷二中開篇寫到“一日之始就對自己說:我將遇到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但我不可能遷怒於他們,或者憎恨他們,讀後感《《沉思錄》讀後感》。否則就是自尋煩惱。”作爲一國之君,能夠如此謙遜地學而不厭,不斷地錘鍊自己的品性,真地很令人敬佩。所謂“有容乃大”,只有胸襟寬闊的人,只有能清楚地認識自己和看清別人的人,才能夠使自己的內心獲得真正的平靜和安寧。正如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構建和諧社會,我想正是對這一理念的最好詮釋。

“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爲你織造的一切,因爲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無謂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夠承受苦難,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司馬遷,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也沒有放棄寫書。在他寫完《史記》的同時,實際也爲自己寫出了精彩的人格。在我看來,這本《史記》的歷史意義,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從窄而言,是司馬遷的精神,從廣而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而今身爲天之驕子的我們是否應該秉承先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沉靜看待過去,思索着探討現在及未來。

篇二十九:《沉思錄》讀後感

馬年七年級,我的叔叔從美國給我帶了一本《沉思錄》,我在拜讀它時,好像能夠清晰地聽見它樸實的聲音。

它是那麼的寧靜,甚至有點喃喃地細語。

一種可以穿透我的靜水深流的思想力量。

這本書是作者寫的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的對話,是在寫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深深的折磨着作者,“哲學的沉思”成爲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安寧。

作者在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

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

這與我們現實生活之中的人極爲相似,他們必須也要考慮自己的德行是不是很好!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於行動。

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一個死角那就是自己,所以要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人們總是在拿手電在找別人的毛病,卻從來不去關照自己的問題,而照自己只有用逆光求源的方式才能做到,它唯有用心靈去審視自己的過去,去反省自己的過往。

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決不僅僅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還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還需要這個人具有平靜,安寧自我反省的思想;還需要有一個自我到無我的跨越,一種在思想或思維上的從經驗進入到超常的自覺,一種大徹大悟。

透過《沉思錄》,我看到一個深刻而又平靜的人站在我的前面,同時我就告誡自己:錯待了自己,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你的靈魂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人的靈魂。

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爲寧靜,更少苦惱,擺脫了激情的心靈就是一座堡壘,因爲人再沒有什麼比這更安全的地方可以使你得到庇護。

這一堡壘是不可摧毀的,而不知道這一點的就是一個無知的人,知道這一點卻不飛向這一庇護所有的人則是不幸的人。

偉人和小人、英雄和平民都將化爲塵土,死亡最終使所有人平等,但理性的人應當真誠而正直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人生的幸福,不是感性的快樂,而是一種心靈的感覺。

這何止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就是自我的心裏獨白,這就需要將自己的心靈大門敞開,這也是解剖自己的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與囑託。

我真的感覺到了一位哲人心靈寧靜,寧靜到了偉大的程度。

我只能滿懷敬畏之情虔誠的凝視着頭頂上的北斗。

我讀後的感覺和作者一樣,擺脫和脫離不了外界的干擾,我理解《沉思錄》的高貴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純樸,思維的敏銳,意志的頑強和批判的徹底。

最終落實到主題上就是對人的存在的根據,標準和尺度這一崇高的追求。

多源於此,而它的甜美,則只能是由於作者的心靈的安寧和靜謐了。

一本書的好壞,我認爲主要看它能否觸動了你的心靈,從而能夠說服你,進而改變你,對你的生活有所助益。

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句話。

《沉思錄》就是一本對我人生有影響的書籍!

篇三十:《沉思錄》讀後感

一本充滿平靜的書,一本凝結智慧的書,一本拷問心靈的書,這就是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帝王馬克?奧勒留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沉思錄》。“《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甜美,憂鬱而高貴。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美國的費迪曼如是評價。的確如此,在時隔兩千年的今天,我們仍能跨越時空,看到作者低頭沉思,與作者內心對話。

用靈魂去思考

現在,快節奏的生活工作讓人漸漸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於應付,沒有時間安靜下來細細思考。作爲古羅馬的帝王,奧勒留在他執政的近20年間,遭遇水災、地震、瘟疫、饑荒、蠻族入侵、軍事反叛等天災不斷,公共職責的沉重負擔和個人際遇的沉痛經歷使他陷入了極大的悲觀中,而使他能忍受下來的是思考,他以“哲學的沉思”來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安寧。他就像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時常自省,對鏡子中的自己作出告誡與提醒。因此,貫穿在書中最爲明顯的是一種隱忍的恬淡,和對人的命運的深刻洞察。有人說,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人們漸漸疏遠,信仰漸漸缺失,一切都流於世俗。我認爲,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將是一劑良藥。這種思考不是無用和瑣屑的思想,而是一種深層的思考,是對自己心靈的拷問,是與自己靈魂的對話。如同長途跋涉需要小憩,我們在行進的過程,身體的勞累可以通過睡眠緩解,然而心靈的勞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爲驛站。哪怕幾分鐘的沉思,也能讓源自靈魂的潺潺溪水洗滌浮世塵埃。

用靈魂去生活

奧勒留認爲,事物不能拂亂靈魂,“外部事物使你煩躁不安,那麼請你注意,使你心情煩亂的並非事物,而是你對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願意,你是很可以將它打發掉的”。在生活中,我們容易被外界影響,讓我們躁亂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來者不善”。我認爲,“不善”的並非事物,而是內心無法抑制的“不善”。人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不是眼睛能夠做到,唯有用心靈。當繁瑣的事物壓來,你是否消極低落?當生活的不公襲來,你是否怨天尤人?奧勒留會告訴你,當你低落,當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來,有很多人所謂“看破紅塵”,便要退隱,尋找山林,尋找海濱。他們放棄了作爲一個“社會人”應肩負的責任。奧勒留教給我們,怎樣用恬靜、自然、美好的態度去對待一切。其實要相信,我們的心就是一個寧靜去處,我們可以挖掘靈魂的力量,既獲得平靜,又擔負責任,並且讓這種平靜更好地爲擔負責任而服務。所謂“大隱隱於市”,當俗世的煩囂和肩負的重任都不能讓我們煩惱退縮,我們便懂得了用靈魂去適應生活,改善生活,我們便懂得善用靈魂的力量,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靈魂去創造

奧勒留在後期很少待在羅馬,大多是在帝國的邊疆或外省的軍營裏度過。《沉思錄》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正如我們知道的,奧勒留並不像一般的隱者那樣逃避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他從不怠慢社會歷史賦予一個羅馬皇帝的使命。“……去履行一個人所負有的責任,難道我會不樂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於此世間而應該負有的責任嗎?”奧勒留對於使命,對於責任,是積極的。在靈魂與外界使命、責任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他要用寧靜之心、關懷之心創造出一個有愛的帝國。當我們懂得如何用靈魂去思考,如何用靈魂去生活,我們要勇於承擔責任,學會如何用靈魂去創造,爲這個世界創造價值,爲人類創造未來。要從周圍人們身上汲取優良品質,熱忱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化爲自身成長的精神鈣質;要時刻不忘自己作爲社會一份子的本分,致力於整個社會的利益,熱愛自己的使命,併爲之努力;要抱有創造的心態,不斷審視自己,完善人格,加強責任,讓生命脫離庸碌無爲。

篇三十一:沉思錄讀後感

《沉思錄》作者是古羅馬帝國皇帝奧勒留,著名的“帝王哲學家”。這位帝王之所以被人們銘記於心,不在於他的赫赫戰功,也不在於他的勵精圖治,而在於他在鞍馬勞頓中用希臘文寫成了著名的《沉思錄》。該書不同於一般的哲學書籍,而是一位有着強烈道德感的統治者的“內心獨白”。該書不僅僅成爲西方歷史上最打動人心的鉅著,還被許多世界名人視爲人間至寶,曾被譯成拉丁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等。該書是斯多亞派哲學的重要里程碑,書中記述了作者對宇宙、個體、時間、靈魂、生死、痛苦、神、相處、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理箴言。

奧勒留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學習過希臘文學、修辭、哲學、法律與繪畫等。在他執政的近20年間,古羅馬帝國水災、地震、瘟疫、饑荒、蠻族入侵、軍事反叛等天災人禍不斷,儘管他以其堅定的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公共職責的沉重負擔和個人際遇的沉痛經歷使他陷入了極大的悲觀中,而使他能忍受下來的是哲學,他試圖以“哲學的沉思”來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安寧。因此,貫穿在書中最爲明顯的是一種隱忍而無奈的恬淡和達觀,以及對人在時間的流動中展開的杯具命運充滿憂鬱的深刻洞察。

奧勒留是斯多亞派哲學家最傑出的三人之一。根據斯多亞派哲學,人生最高理想即是按照宇宙自然之道去生活。所謂“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宇宙自然”。人生除了美德以外便無所謂善,除了罪惡之外便無所謂惡。所謂美德,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智慧,二是公道,三是勇敢,四是節制。外界之事物,如健康與疾病,財富與貧窮,快樂與苦痛,全是一些無關輕重之事。凡事有屬於我們潛力控制範圍之內的,有屬於我們不能控制的,例如愛憎之類即屬於前者,高貴尊榮即屬於後者,總之在可能範圍之內須要剋制自己。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對宇宙整體負有義務,應隨時不忘自己的本分,致力於整體的利益。如果生存下去無法盡到做人的職責,有時自殺也是正當的。奧勒留在書中對於生死大事反覆叮嚀,但是他不信輪迴。

與2000年前先哲奧勒留進行思想交流,使我的思想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作者完美的人格令人景仰。我覺得他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優秀品質:

1、仁愛寬容。在書中,奧勒留說:“我們每一天都要準備碰到各種各樣不好的人,但由於他們是我的同類,我仍然要善待他們。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這就是人的義務”。他與鄰人甚至是惡人相處,銘記“同源”之情,常懷一顆寬恕之心,學會忍耐和寬容,學會忍受一切。

2、民本情懷。在書中,奧勒留說:“我理解了一種以同樣的法對待所有人,實施權利平等和言論自由平等的政體的思想,和一種最大範圍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觀念”。這既是一代帝王對政治倫理的深刻解讀,又是其體民、愛民思想的具體體現。《沉思錄》的字裏行間,我們很難找到其對“帝王身份”的所謂認同感。因爲作爲哲學家,他在這部曠世奇書裏,始終是以“人”的身份來思考人生,以至於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一個“業餘的兼職”,這對一個身居皇位的人來說是極爲難得的。思想家羅素認爲,奧勒留的這本書“證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職責的負擔沉重,並且還爲一種極大的厭倦所苦惱着”,這就應說是相當準確的決定。儘管他總是擺脫不了想引退去一個寧靜的鄉村度過餘生的願望,但他直到死也未能如願。

3、恬淡達觀。奧勒留說:“宇宙是流變,生活是意見”。這句話是作者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完美體現,他認爲宇宙是變化的,時間是即逝的,人生及萬物是短暫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選取,就是珍惜和把握此刻的生活。他把“生活”視作是人對外物的一種體驗或決定(即意見)。他說:“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決定”。作者主張,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纔是真正的幸福。作者認爲,生命務必像成熟的麥穗一樣收割,一個人誕生,另一個人赴死,把死亡視作自然的有益運轉。他時刻告誡自己要觀照內心,不僅僅行動要高貴,而且動機要純正,認爲“一個人退隱到何處,也不如退隱到自己心靈更爲寧靜和更少苦惱”。

4、自省內練。作者好像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告誡鏡子中的自己。在書中,他這樣對自己說到“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這不是歷經滄桑之後絕望的結論,而更像是一段無奈和悲哀的喟嘆。在那樣一個戰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期,這種自省、喟嘆、沉思的好處並不低於前瞻。作者認爲要常常自省以到達內心的平衡,要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

5、勤勉謙遜。奧勒留以堅定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的工作,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裏,尤其是後十年,他很少待在羅馬,而是在帝國的邊疆或外省的軍營裏度過。《沉思錄》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他見賢思齊,從父母兄弟及周圍人們的身上汲取優良的品質,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化成自身成長的精神鈣質。他期望人們熱愛勞動,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爲之努力。

6、胸襟博大。作者以憂鬱和高貴的筆觸向我們傾訴了他對生命的感悟和對宇宙、自然與人之本質的沉思。在他看來,宇宙是一個井然有序的整體,世界中的一切相互聯繫並共同分享有一個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或真理。人作爲有理性的存在,其本質就是彼此爲了對方而存在。作者還認爲,現時中的許多力量是人力所無法抗拒的,所以我們就應欣然地接納他們。書中蘊含的那種天下一家的世界主義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和諧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篇三十二:《沉思錄》讀後感

一個人應當總是把這兩條規則作爲座右銘: 一是僅僅做那支配的和立法的理性能力所建議的有關對待人們利益的事情;另一是如果身邊有什麼人使你正確和使你擺脫意見,那就改變你的意見。

――《沉思錄》

剛剛和朋友聊完QQ,在放鬆眼睛的同時,網絡瀏覽器又打開了,看着一個個超鏈接詞條,不由得感嘆信息時代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和快捷,鼠標一按間,資源便鋪天蓋地。然而,右手握着鼠標,左手卻不知道該什麼來填充其極度的空虛了……。是啊,任重而道遠,真的應該靜下心來思考一下了,爲了明天。

《沉思錄》,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溫總理說:“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每個人都有需要讀她的時候。

本書是著名的“帝王哲學家”,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所作。。其中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寫成的。奧勒留是一個比他的帝國還有完美的人,他的勤奮工作最終並沒有能夠挽救古羅馬,但他的《沉思錄》卻成爲西方歷史上乃至世界上最爲感人的偉大著作之一。《一生的讀書計劃》的作者,美國著名作家費迪曼這樣評價此書:“《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甜美、憂鬱而高貴。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

姍姍道來,思緒爬滿了心頭,《沉思錄》值得我們沉思的,除了優美典雅的文字之外,更多的是如何讓心靈得到慰藉。以個人的知識水平和見識,有以下幾點體會最深刻了,希望能和各位分享:

良好的品質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人生值得追求的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迷糊了我們的眼睛,讓我們分辨不清什麼是自己真正最需要的和想要的。金錢、情慾、美食、職位、穿着、器重感等等的誘惑,讓我們沒有辦法靜心,以至於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再有序和安逸。當我們在已故之年回憶自己的青春和美好年華的時候都是後悔當初的選擇和判斷,但已晚矣。只有良好的品質將永垂不朽。

唯一能掌控的只有現在。人是一種最易多愁善感的動物,總會感嘆昨天的易逝和明天的迷茫,在這種感嘆和擔心中,忘卻了今天的美好和來之不易,以至於連今天也沒有好好的利用和把握。其實,每個人的腳步都是摸索前行,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但昨天已經過去,它不會再讓我們歡呼或煩惱,只有今天,還在我們手中,我們能夠掌握它、支配它。俗話說得好:“快樂活在當下,盡心就是完美。”我們要善於活在今天,我們的未來將會是無限光明的。

幸福感來源於最原始的本性。我們每天都在爲幸福的生活、幸福的愛情、幸福的家庭等等所有一切我們認爲是能夠讓我們有幸福感的事情而苦苦勞作着,但是當我們得到這些我們原本認爲是非常重要的東西的時候,我們發現,原先所想象的那種感覺現在完全沒有了,有的是更加沉重的責任和憂鬱的心情。其實,幸福感並不與你的得失有關,它僅僅來源於你的心情是否對現在感到值得珍惜和相信擁有。讓我們最原始的本性得到放鬆和舒展,幸福感便灑滿你的全身。

失敗比成功更值得我們去珍惜。有句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不錯,人非聖賢,我們不可能也沒有辦法讓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確的或完美的,更不可能掌握成功與失敗的天平,失敗了不可怕,只要我們用心去面對一切,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失敗會變成比成功更爲有價值的財富。我們要珍惜每一次失敗的感覺和滋味,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說着說着,就感覺多了,就此打住。談到的只是一牛之一毛。如此經典,不是由人來讀懂的,唯有靈魂纔可以讓其閃爍更加明朗、更加燦爛的光芒。正如譯者何懷宏所說:“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一定馬上讀,但一定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了它,再過兩千年一定也還會有人去讀它。”你也需要去讀一讀!

篇三十三:沉思錄讀後感

《沉思錄》讀後感

輕輕地,我把那個綠本子合上了,但是,此時此刻,我的情緒卻無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書,心裏塞滿了對人生的感悟。之前一向不明白爲什麼我們敬愛的溫總理那麼喜歡這本書,此刻最後懂了,它不僅僅能爲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而且能讓我們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記得,在康德的墓誌銘有這麼一句話:“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由此可見道德法則於我們的重要性。這個道理或許很多人都明白,但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這東西無色無味,既看不見,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領悟。之前,對於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向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纔有了較爲深入和系統的思考。《沉思錄》是一本能夠爲那些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靈魂階梯的好書,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學思考,也不同於羅曼羅蘭的文鈔,這是一本用靈魂寫就的不朽之書。-

《沉思錄》的詞句不顯華美,卻詞詞打動人心,句句發人深省。其中讓我最震撼的一句話是:“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爲你織造的一切,因爲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應去無謂地痛苦。既然能夠選取笑,爲什麼還要哭呢?你就應要感謝上蒼,因爲你比別人有更多的鍛鍊機會,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夠承受苦難,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光芒四射!-

當然,在《沉思錄》中,這樣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細說,恐怕要耗盡我的餘生。

《沉思錄》給我的啓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適者生存。

適者生存這一法則不僅僅僅只適用於動物界,對我們人類也同樣適用,尤其是在當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會遺棄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殘酷的現實,如果你不想成爲社會的棄嬰,你就務必學會適應周圍環境,適應整個社會。-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氣。我們不再是天真無知的國小生,也不再是埋頭苦讀的中學生,我們再也不需要那種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種鋒芒畢露的衝動,我們需要的是不到最後決不言敗的精神與毅力,還有在苦海中作樂的坦蕩與大度。所以,當你在苦難中倍受煎熬時,你要對自己說:堅持吧,挺一挺就過去了。-

第三,寡慾多福。

慾望,是人的本性。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各種形形色色的慾望所包圍。爲了慾望,我們勞心勞力,可到頭來除了累之外,似乎並沒有得到什麼。放下你心中過多的慾望吧,我們需要只是那適當的正確的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簡單,活得精彩。-

第四,辯證思考。

猶如硬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遇事,要辯證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與絕對壞的事情,所以,當我們失敗時,要想想得到了什麼;成功時,要想想失去了什麼。-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過得有滋有味。

這天,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是精神卻慢慢地乾涸了,而《沉思錄》正是澆灌精神之花的甘露!

篇三十四:沉思錄讀後感

馬克。奧勒留作爲古羅馬的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能夠經過雙眼看世界,可是有個死角就是自我,所以看清自我、與自我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我,與自我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

在這本《沉思錄》裏,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我,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我進行告誡。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忙人們去過更加完美的生活。每個人都要對自我的同類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爲。

如書中有一篇是這樣說的:“有一種人,一旦做了好事,就當作是對別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賬簿上。還有一種人雖不至於如此,可在心裏人就把別人當做受惠者,覺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種人呢,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我做了好事。這樣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結出的葡萄,並不因爲自我的果實要求什麼報酬。”

奧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異常強調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期望別人指導的,不僅僅要使行爲高貴,並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篇三十五:沉思錄讀後感

《沉思錄》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是一本記錄自我與自我對話的書,也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沉思錄》的詞句不顯華美,卻詞詞打動人心,句句發人深省。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感受一:修身養性,笑對人生。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善抑惡,修身養性,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學會理解,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應對,不受干擾,勇於承擔。正所謂知足常樂,不抱怨,朝着正確的方向勇往直前,樂觀生活,笑對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我,常常反省。“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奧勒留說,“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爲,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爲,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我的缺點和行爲。在當今,以自我爲中心,自我不斷膨脹的時代,這是一曲清涼劑,讓我們清醒,少埋怨社會,多想想自我爲社會做了什麼。

感受三:換位思考,學會諒解。《沉思錄》強調,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繫,因爲事物都是合作的。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爲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所以,作爲一名會計工作者或管理人員,我們待人處事還是應當堅持以人爲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講教條,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相互鼓勵、相互幫忙、相互促進,學會換位思考,讓每一位成員感受到組織的溫暖,自發地產生迴歸感,自然而然地增強組織的凝聚力。

總之,《沉思錄》中關於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纔是真正的幸福等觀點,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一句溫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脫心靈焦灼的良藥,因爲簡單所以歡樂。

篇三十六:沉思錄讀後感

在人的生活中,時間是瞬息即逝的一個點,實體處在流動之中,知覺是遲鈍的,整個身體的結構容易分解,靈魂是一渦流,命運之謎不可解,名聲並非根據明智的確定。一言以蔽之,屬於身體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屬於靈魂的只是一個夢幻,生命是一場戰爭,一個過客的旅居,身後的名聲也迅速落入忘川。”

讀《沉思錄》是一種折磨,如一碗味道怪異的湯,在口腔內充塞之際,只覺胃內一陣陣的酸水泛出,卻又不得不入喉,彷彿相聲裏御賜的“珍珠翡翠白玉湯”。試舉一例:“沒有一個人天性不可忍受的事情對那個人發生。同樣的事情發生於另一個人,或是因爲他沒看到他們的發生,或是因爲他表現一種偉大的精神而使他堅持堅定和不受傷害。那麼無知和欺瞞竟然壓倒智慧就是一種羞愧。”如此佶屈聱牙,讓人懷疑《沉思錄》何以作爲經典流傳千年。

在現世中存活的芸芸衆生們,整日裏爲了蠅頭小利狗苟蠅營,爲了金錢和物質的享受迷失了自我的本性。殊不知,靈魂先於身體早衰是一件讓人羞愧的事。浮生若夢,一切的虛名甚至身後的名聲都將不復。不要以爲你將活一千年,死亡時刻在窺視着你。當你活着的時候,當你的行動在你力量控制範圍之內的時候,思考一下什麼纔是值得你真正爲之努力的東西。佛說涅磐,上帝說你能夠上天堂,是否真有所謂的靈魂,在人死之後變得輕靈超脫“如果靈魂繼續存在,大氣怎樣無窮地容納它們呢大地又怎樣容納那些古往今來被埋葬的人的屍體呢在此正像這些屍體在堅持一段時間之後變化一樣,不論它們變成什麼樣貌,它們的分解都爲別的屍體騰出了空間,那移入空氣中的靈魂也是如此,在繼續生存一段時間之後便被改變和分解了,經過融入宇宙的一種再生的智慧而獲得一種如火焰一樣的性質,以這種方式爲到達那裏的具肉的靈魂騰出地方。”這是馬可·奧勒留對靈魂繼續存在的這種假設給出的回答。

《沉思錄》是一部感傷的著作,感傷隱藏在文字背後那個無法過自我夢想生活的靈魂。儘管奧勒留以高貴的姿態來描述心中的哲學,以永恆的道德與理性指引人生,然而人生終究不能完全納入理性的軌道。奧勒留站在羅馬帝國衰亡的十字路口上,即便縱馬揚鞭撫平四海,也無法挽回日落的結局。

當無法改變的現實使我們裹足不前,人要做的是遵循自我的本性,“使自我堅持樸素、善良、純潔、嚴肅、不做作、愛正義、崇敬神靈、和善、溫柔、致力於所有恰當的行爲吧”,自我道德的完善,不爲他人的行爲所左右,這是奧勒留應對的措施,退回到內心中沉思。他的功過也許要歷史學家做更系統的論述,然而應對現實的壓迫,一個高尚靈魂的深深思索仍足以令千年後的人們動容。

“所有你看到的事情都將迅速的衰朽,那些目擊其分解的人們不久也將逝去。活得最長的人將被帶到和早夭者同樣的地方。”斯人已逝,沉思仍將繼續。

靈魂的事,歸根結底可是是浮生一夢罷了。

篇三十七:沉思錄讀後感

《沉思錄》沒有過分的講究辭藻,也沒有注意交代和結構安排,而是任憑思想隨波逐流的一部經典哲學名著。“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靈更爲寧靜和更少苦惱,個性是當他在心裏有這種思想的時候,透過思考它們,他立刻進入了完全的寧靜”。但就是這些簡單的話語,讓人有一種聽古典神祕音樂時的靜謐感和認同感。

“一本溫總理讀了一百多遍的書”本以爲只是一個宣傳叫賣的噱頭,但真正閱讀過才發現它的確是一本能淨化人心靈的書籍。本書譯者何懷宏這樣說到: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必須立刻讀,但必須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必須也還會有人去讀它。我堅信這一點,因爲它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是一本拷問心靈的書,每一句寫給自我的話語,都是一次向着心靈的兇猛攻擊。即使是在時隔兩千年的這天,我們仍能跨越時空,看到作者低頭沉思,與自我內心對話。

《沉思錄》,這是一本記錄自我與自我對話的書,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用雙眼看世界,卻看不到自我,所以要先看清自我惟有用心。反省自我過往並構成對話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絕對的真誠、平和的心態和超凡的勇氣。這本書中字裏行間常常出現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對鏡子中的自我做出告誡與提醒。他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傾訴,而是自我與自我的對話,是對自我靈魂的解剖和對自我的告誡。他這樣說到“你錯待了自我,你錯待了自我,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一向這樣拷問自我。

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戰勝自我便能戰勝一切。古訓道:“待人寬、責己嚴”,這句話人人都明白,可是做起來卻很難,所以《沉思錄》裏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爲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我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爲家人、爲社會做了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不要只注意別人的缺點而忽略了審查自我的行爲。因爲僅有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然而人不是孤獨存在,人是社會性的,自我價值的實現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這也正是《沉思錄》中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每個人都向往和諧完美的生活,這就需要每個個體努力發揮自我最大的力量,不斷完善自我,以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學會理解,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應對,不受干擾,勇於承擔。維護和諧社會,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每一個人都不能忽視自我對整體的作用。《沉思錄》中多次提到,要讓自我的行爲和活動限定於有益的社會活動中,因爲這貼合人的本性。記住我是整體的一部分,纔會更加珍視整體的團結,維護整體的穩定。猶如禮貌潔淨的生活環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不亂扔垃圾或主動維護環境衛生,事雖小,但好處大。這不僅僅是個人行爲,它還影響到他人和整個社會,甚至影響到下一代的世界觀。

再如遇到不順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責怪他人,應先要檢討自我的對與錯,學會溝通和交流,凡事盡力做到以身示範、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構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圍與和諧的社會環境。以用心的心態認識社會,正是因爲一個個多樣的個體存在,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豐富多彩,與人同行,纔不再孤單寂寞。

篇三十八:沉思錄讀後感

《沉思錄》,書如其名,是一本需要人把心沉靜下來閱讀並思考的一本書,這是古羅馬哲學家帝王馬可·奧勒留的人生思考與感悟,是一部直抵人靈魂深處的西方經典哲學著作。多年前,在網上搜索時,無意中得知此書是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精讀百回的枕邊書,心中頓生好奇,是怎樣的一本書,讓總理這樣的情有獨鍾、青睞有加呢?滿懷期待,四處找尋,在文化街上的一家期望書店裏我找到了這本由北方聯合出版傳媒公司萬卷出版公司出版印製的微型書。回家後隨手翻閱,能讀懂的段落並不多,對於好多語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沒過幾天,這本書便被我遺忘在了書櫃的角落裏。時隔幾年以後整理書籍時,重又翻開了此書,細細品讀,才發現了這本書的真正價值。或許是這幾年的生活積沉,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悟,從而對這本書有了重新的認識。猶如醍醐灌頂,從前晦澀繞口的語句,而今成爲了箴言警句、諄諄教誨,點亮了我的智慧和心靈之燈。

環視星球,彷彿你是和它們一齊運行,不斷地研究元素的嬗遞變化吧,因爲這種思想將濯去你塵世生命中的污穢。

靈魂的力量在於讓人以最善的方式生活,它能對無關緊要的事物採取漠然的態度。

不要總去注意別人心裏的想法,那麼,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自我內心活動的人就必然是不幸的。

以上幾段話摘自《沉思錄》,從宇宙到人生,從靈魂到死亡,馬可·奧勒留無所逃避,真抵人心。如今,這本書已經成了我的隨身寶典,有空便翻開逐字逐句地精讀,其間的每一個字符,每一句教誨,都教導人類摒棄一切無用的思考,去正直的思考,過樸實的生活,從而抵達心靈的最大寧靜。

篇三十九:沉思錄讀後感

假期前學校發了一本書,是聞名於世的《沉思錄》。因爲請假提前離校,因而沒有拿到書。所以直到第一次召集日才獲此書寶。幾天來的研讀,讓我沉靜。也讓我明白了:一本書和一本好書的區別在於,好書讓你讀得越多,得到的越多,經過閱讀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沉思錄》爲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它更讓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對於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纔有較爲深入和系統的思考。《沉思錄》,這是溫總理的枕邊書,這是克林頓在《聖經》之後受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這本書來自於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可是卻用自我一生的思考,爲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

篇四十:沉思錄讀後感

今日最終把《《沉思錄》》讀完。

引起我讀《沉思錄》興趣的是這爲本書的作者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我很想明白帝王與一般學者著書有什麼不一樣,另一方面,據說這本書是溫總理的枕邊書,也是克林頓在《聖經》之後受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這更激起我讀這本書的慾望。本書真的有那麼強的魅力?

初看,感覺這本書沒什麼,艱澀而難讀。全書共十二卷,上下卷之間也沒什麼關聯和遞進,同一文章中段落之間也沒什麼很清晰的脈絡,甚至有時毫無關係,似乎作者思維很跳躍。語言上毫無華麗可言,十分平實、晦澀還有點反覆和拗口(其實這是精華所在),如果不靜下心來讀,或許你就把它撂在一邊了。然後當你靜心讀它時,你會發現它的思想是很深睿的,平淡中表達了一位帝王對人生的思考,排除世塵的雜念,淨化人的靈魂。

這是一本富有哲學思想的書。作者受斯多葛學派的影響,書中充滿哲學的思辯。他認爲“死亡與生殖一樣是自然的一個祕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組合與分解,而全然不是人應當羞愧的事情,因爲它並不違反一個理性動物的本性,不違反我們的結構之理。”至少那時的馬可·奧勒留對生命有一種理性的認識,而不依附於神學思想,這是難能可貴的。此外,他還認爲事物總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的,並且相互聯繫着,他說“正如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和諧地安排在一齊,新出現的事物不僅僅表現出繼續,並且表現出某種奇妙的聯繫。”“我是由形式和質料組成的,它們都不會消逝爲非存在,正像它們都不可能由非存在變爲存在一樣。那麼我的每一部分就都被變化帶回到宇宙的某一問好分,並將再變爲宇宙的另一部分,如此永遠生生不息。”由此作者發出要關愛人周邊的人。

這是一本有關道德教育的書。作爲帝王,他熱愛學習,但學的不是用人御人之術,也不沉迷於權力情慾之中,他重視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這對現代人有很大的啓發意義。我們不得不承認,隨着社會的發展,物質禮貌日益豐富的同時,現實社會的精神禮貌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的禮貌”的鑰匙。在本書首卷中,我們便能讀到這樣的話,“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從我父親的名聲及對他的追憶,我懂得了謙虛和果敢。”“從馬克西默斯,我學會了自制,不爲任何東西所左右。”他極力宏揚人性的真善美,認爲這纔是人的本性所在。“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研究,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爲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當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爲家人、爲社會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爲,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爲,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我的缺點和行爲。在當今,以自我爲中心

,自我不斷膨脹的世代,這是一曲清涼劑,讓我們清醒,少埋怨社會,多想想自我爲社會做了什麼。

這是一本對人生充滿思量的書。在馬可的時代,還是由神權所統治。但作者有勇氣挑戰自我內心,這是悟性的開啓,是人認識自我和神靈的最關鍵一步。他想到這世界如果無法改變,那麼只能選擇改變自我。他試着藉助自我的創造力,用那些哲學、倫理和邏輯來擺脫內心困境。他對善與惡的思考,痛苦與歡樂的選擇,正直與陰謀,權力與義務等,其核心思想其實就是人類的道德。在人類幾千年歷史中,真正扮演救贖主角的其實便是我們人類自身的道德。如此說來,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內心慾望戰鬥的一生,而戰鬥的終極目標,可是是道德。如果我們能戰勝自我,由一個高尚的道德所引導,那麼這個社會的醜陋面也會隨之淡去。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馬可·奧勒留他告誡人們在輕看世俗的榮譽、名聲,他說“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不要老想着你沒有的和已有的東西,而要想着人認爲最好的東西,然後思考如果你還未擁有它們,要多委熱切地追求它們。”

書中也充滿了心理學的知識,馬可·奧勒留認爲引起我們情緒變化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這與ABC理論是完全一致的。

本書的最終一章節還異常論述了死亡,提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說:“希波克拉底在治癒許多病人之後自我病死了。占星家們預告了很多人的死亡,然後命運也把他們攫走。亞歷山大、龐培、凱撒在粉碎數以萬計的騎兵和步兵、頻繁地把整個城市夷爲平地之後,他們最終也告別了人世。”作者再三向人們展現,死亡是自然規律,是每個人的必然歸宿,是天命。聖賢也好,皇帝也好,平民也好,誰都無法逃脫。必然應對的事情,恐懼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引發了我們對於死亡的思考:如何讓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價值、更精彩。要讓人生活得更有意義,就得從個人的修養着手,無論是品德修養還是業務素質,都需要不斷地自我提高。一個人僅有奉獻於社會,有益於社會,纔是有價值的。所以政府官員多讀此書很有必要。

在本書中,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我,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我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我說道:“你錯待了自我,你錯待了自我,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我。如果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自我批評的高度,那至少,我們能夠經過閱讀,理解《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篇四十一:沉思錄讀後感

一本充滿平靜的書,一本凝結智慧的書,一本拷問心靈的書,這就是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帝王馬克·奧勒留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沉思錄》。“《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甜美,憂鬱而高貴。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忙人們去過更加完美的生活。”美國的費迪曼如是評價。的確如此,在時隔兩千年的今日,我們仍能跨越時空,看到作者低頭沉思,與作者內心對話。

用靈魂去思考

此刻,快節奏的生活工作讓人漸漸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於應付,沒有時間安靜下來細細思考。作爲古羅馬的帝王,奧勒留在他執政的近20年間,遭遇水災、地震、瘟疫、饑荒、蠻族入侵、軍事反叛等天災人禍不斷,公共職責的沉重負擔和個人際遇的沉痛經歷使他陷入了極大的悲觀中,而使他能忍受下來的是思考,他以“哲學的沉思”來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安寧。他就像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時常自省,對鏡子中的自我作出告誡與提醒。所以,貫穿在書中最爲明顯的是一種隱忍的恬淡,和對人的命運的深刻洞察。有人說,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人們漸漸疏遠,信仰漸漸缺失,一切都流於世俗。我認爲,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將是一劑良藥。這種思考不是無用和瑣屑的思想,而是一種深層的思考,是對自我心靈的拷問,是與自我靈魂的對話。如同長途跋涉需要小憩,我們在行進的過程,身體的勞累能夠經過睡眠緩解,然而心靈的勞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爲驛站。哪怕幾分鐘的沉思,也能讓源自靈魂的潺潺溪水洗滌浮世塵埃。

用靈魂去生活

奧勒留認爲,事物不能拂亂靈魂,“外部事物使你煩躁不安,那麼請你注意,使你心境煩亂的並非事物,而是你對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願意,你是很能夠將它打發掉的”。在生活中,我們容易被外界影響,讓我們躁亂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來者不善”。我認爲,“不善”的並非事物,而是內心無法抑制的“不善”。人經過雙眼看世界,可是有個死角就是自我,看清自我,與自我對話不是眼睛能夠做到,唯有用心靈。當繁瑣的事物壓來,你是否消極低落?當生活的不公襲來,你是否怨天尤人?奧勒留會告訴你,當你低落,當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來,有很多人所謂“看破紅塵”,便要退隱,尋找山林,尋找海濱。他們放棄了作爲一個“社會人”應肩負的職責。奧勒留教給我們,怎樣用恬靜、自然、完美的態度去對待一切。其實要相信,我們的心就是一個寧靜去處,我們能夠挖掘靈魂的力量,既獲得平靜,又擔負職責,並且讓這種平靜更好地爲擔負職責而服務。所謂“大隱隱於市”,當俗世的煩囂和肩負的重任都不能讓我們煩惱退縮,我們便懂得了用靈魂去適應生活,改善生活,我們便懂得善用靈魂的力量,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靈魂去創造

奧勒留在後期很少待在羅馬,大多是在帝國的邊疆或外省的軍營裏度過。《沉思錄》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正如我們明白的,奧勒留並不像一般的隱者那樣逃避自我的職責和義務,他從不怠慢社會歷史賦予一個羅馬皇帝的使命。“……去履行一個人所負有的職責,難道我會不樂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於此世間而應當負有的職責嗎?”奧勒留對於使命,對於職責,是進取的。在靈魂與外界使命、職責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他要用寧靜之心、關懷之心創造出一個有愛的帝國。當我們懂得如何用靈魂去思考,如何用靈魂去生活,我們要勇於承擔職責,學會如何用靈魂去創造,爲這個世界創造價值,爲人類創造未來。要從周圍人們身上汲取優良品質,熱忱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化爲自身成長的精神鈣質;要時刻不忘自我作爲社會一份子的本分,致力於整個社會的利益,熱愛自我的使命,併爲之努力;要抱有創造的心態,不斷審視自我,完善人格,加強職責,讓生命脫離庸碌無爲。

篇四十二:沉思錄讀後感

一本書和一本好書的區別在於,好書讓你讀得越多,得到的越多,經過閱讀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沉思錄》爲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它更讓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誌銘。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並不瞭解它的本意。

對於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纔有較爲深入和系統的思考。《沉思錄》,這是溫總理的枕邊書,這是克林頓在《聖經》之後受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這本書來自於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可是卻用自我一生的思考,爲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書,它不是尼采的哲學思考,也不一樣於羅曼羅蘭文鈔,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能戰勝自我的人,便能戰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研究,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爲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當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爲家人、爲社會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爲,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爲,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我的缺點和行爲。

在這本《沉思錄》裏,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我,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我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我說道:“你錯待了自我,你錯待了自我,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我。如果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自我批評的高度,那至少,我們能夠經過閱讀,理解《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沉思錄》不僅僅是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隨着社會的發展,物質禮貌日益豐富的同時,我們的精神禮貌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的禮貌”的鑰匙。在本書首卷中,我們便能讀到這樣的話,“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在馬可的時代,還是由神權所統治。如果說,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樣的主角,都是人類慾望的救贖之路,那麼,神可是是基於道德而產生的一個具象的實體。林達在《西班牙旅行筆記》中寫到:“人們常常把基督徒看作是一羣愚民,實在是小看他們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氣挑戰自我內心的人。這是悟性的開啓,是人認識自我和神靈的最關鍵一步。他們被神靈擦亮眼睛,最終想改變的只是自我。他們和賽內加一樣,試着藉助自我的創造力,用那些哲學、倫理和邏輯來擺脫內心困境。終究如拔着自我的頭髮想離開地球那樣,無法成功。於是,他們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們,無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我。而在偉大的神明背後,其實便是宏偉的道德,在幾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贖主角的其實便是我們人類自身的道德。如此說來,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內心慾望戰鬥的一生,而戰鬥的終極目標,可是是道德。如果我們能戰勝自我,由一個高尚的道德所引導

,那麼這個社會的醜陋面也會隨之淡去。

篇四十三:沉思錄讀後感

《沉思錄》是一本需要用心慢慢品讀的書,它爲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所著,該書充滿睿智而富而哲理,樸素無華,平淡無奇,卻直達心靈。它引導我們冷靜而達觀地對待工作和人生。作爲從一名紀檢幹部,《沉思錄》啓迪我,要幹好紀檢工作,先從內心的修煉開始:

一、堅持一顆寧靜的心。

《沉思錄》告訴我們“寧靜可是是心靈的井然有序”,“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我對他的確定”。紅塵滾滾,世界喧囂,紀檢幹部要堅持一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氣質,守護心靈的淨土,歷練內心的從容。這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照照“黨章”的鏡子,學學“廉潔準則”的標準,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要求,常作思考,反省過去,審視自我,清理一下思想的污垢,找找自我的不足,看看應對名和利,能否堅持平常心,瞧瞧對待功和祿,是否迷失方向。“人到無求品自高”,紀檢幹部要始終堅持一種沉穩、寧靜和清醒的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要用平常心對待自我,以心靈的超越對待個人得失,以高貴的品質和崇高的境界不斷塑造自我。

“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靈更爲寧靜和更少苦惱”,我們要不斷地審視自我的思想,洗滌自我的靈魂,守住心靈的寧靜,不斷地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不爭名奪利,不沽名釣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爲利所動,不爲名所惑,時刻堅持清醒的頭腦和冷靜的認識,不斷磨礪情操,堅持一身正氣,做一個正直、高尚和有道德和的人。

二、常守一顆堅定的心。

“那操縱你的是隱蔽在內部的信念”。一個人的夢想和信念,是一個人的行爲和思想的總開關。一個紀檢幹部,他選擇了這個工作,他也就選擇了一種人生方式和態度,這就要求紀檢幹部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堅守內心的信念,堅持原則,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不趨利媚俗,不畏權貴。“要像峙立於不斷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巍然不動,馴服着它周圍海浪的狂暴”。

不可否認,在巨大的誘惑面前,一些幹部喪失了立場和原則,一失足成千古恨,令人痛恨和腕惜。一個人如果夢想漂浮,信念缺失,失去立場,迷失方向,《沉思錄》告訴我們,那他的結果將是“你錯待了自我,我的靈魂,你將是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

信念決定方向,我們要堅守信仰,身處逆境時不泄氣,不放棄,身處順境時不驕傲、不折騰。要堅持一種平和的心態,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社會,講黨性,顧大局,克服急躁、消極和抱怨的情緒,要堅定心中的夢想和信念,理性地認識自我的職責和義務。正確地運用好手中的權力,履行好神聖職責,以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氣概和勇氣去完成夢想,成就事業。

三、激發一顆向上的心。

紀檢工作是一種特殊的事業,應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們不能冷眼旁觀,更不能消極和泄怠。《沉思錄》告訴我們“當你做擺在面前的工作時,你要認真地遵循正確的理性,精力充沛,寧靜致遠,不分心於任何別的事情。”“只要我們遵循着理性行事,便無所畏俱,因爲只要我們是向着正確的方向前進”。對於人民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堅持着一顆進取向上的心,堅定地“懷着友愛、自由和正義之情感去做手頭要做的事情”,真正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我們要珍惜好崗位,堅持清醒,遇到詆譭不失志,遇到苦難不自卑,要榮辱不驚,經得起風浪;一份權力就是一份職責,在其位謀其職,我們要加強學習,不斷進取,在實踐中總結新經驗,探索新辦法,以認真負責的態度耕好手中的“職責田”。

引用書評的話:“《深思錄》是一本能夠安頓靈魂的書,是一本能夠啓迪智慧的書,更是一本能夠讓我們的心靈變得純淨和高貴的哲學自省書”。願各位紀檢幹部能從此書中得到啓發,不斷修煉自我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強道德和人文修養,堅持寬廣的胸懷,以從容豁達的心態、理性清醒的認識,飽滿向上的精神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創造更加完美的人生。

篇四十四:沉思錄讀後感

書桌上的白紙已經被風颳得凌亂不堪,有的安靜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關得留下一條縫隙——吃得稍肥的飛蛾無法進入的縫隙;然後,滿意地回到書桌旁,繼續沉浸在《沉思錄》中感悟人生。

“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爲你織造的一切,因爲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我所遭遇的,更不要去無謂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我能夠承受苦難,相信自我不是弱者,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

聯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貧,或長或幼,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說的那顆堅強的心。他們用自我無比堅強的意志力,將這種與苦難對抗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是英雄,偉大的英雄!

美國女作家之一海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英雄。在讀完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後,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種心潮澎湃的感覺,我至今都難以忘卻;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許。

曾在讀書筆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對於泰戈爾的‘距離論’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我極其讚賞;但海倫那一份不很優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讓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對於海倫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她自幼因病成爲盲聾啞人,但其自強不息,克服重重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成爲了家喻戶曉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開一些表面的東西,注意整個過程。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克服困難的過人毅力,沒有堅強的赤子之心,怎樣可能理解神明的安排,又怎樣可能從如此的遭遇中站起來呢?

這是一種屬於人類的潛志。它在我們內心深處存活着,時刻等待着爆發。神明對於人類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請不要抱怨或是慶幸,因爲你此刻的狀態都只是暫時的,每個人都擁有那種潛志,每個人都是有機會的,只要你去爭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國綿延的歷史長河中,也有着許許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就有着一位偉大的作者。

司馬遷,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但他並沒有所以放棄自我,也沒有放棄寫書。在他寫完《史記》的同時,實際也爲自我寫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來,這本《史記》的歷史意義,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從窄而言,是司馬遷的精神,從廣而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這條巨龍,在磨難中存活,歷經五千年的風雨,蒸蒸日上。我們能夠看到,在它的脊樑上,屹立着多少不滅的靈魂,它們將英雄的堅強詮釋,它們將英雄的精神發揚。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於苦難的壓迫,不屈於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餘,回過神,微微光暈打在《沉思錄》的其中一頁上,有一隻飛蛾,正在用自我臃腫的身體拼命往窗裏擠動……

篇四十五:沉思錄讀後感

由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這本來自於古羅馬的瑪克思奧勒留所創名著—《沉思錄》。對於本書的作者瑪克思奧勒留,我並非做過詳細的查閱,只大概明白此人曾是古羅馬的一代帝王,而對於這樣一個有如此歷史重跡的人物,或許,他的人生也比較不一般了,這一點從他所著中也足以看出。

就我而言,我感覺這本書很有吸引力,原因在於書的資料就似一個個隨筆的組合,並且是思維性極強的隨筆,很精練,許多事實能一語中的地表述出來,而非有意過多地採用少見的詞語來彰顯作者自我擁有多少知識。另外,更重要的是,書的資料很勵志,閱讀起來會讓人覺得很受用,其次,有的段落或句子也蘊含了類似於魯迅筆下的阿Q之精神,。我甚至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而已,更是一個有生命的導師,因爲,它能夠正確地開啓每一個翻開它的讀者的思緒,從而將其引向一個理性的思考中去,使之得到一個更高層次的上升。

在此之前,我瞭解到古羅馬的歷史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處於戰火中的,而瑪克思奧勒留卻能在如此不安穩的年代安穩地沉澱出這樣一本爲後人所熱衷於的書籍,這確也實屬不易,同時,從中我也明白到,他不僅僅是經歷着當時環境裏的一切,並也給自我留出了足夠用於思考的時間,從而留下了這本對於現實境遇以及對於自身的頓悟,而這樣的頓悟也必將仍然能在一千八百多年後的今日成爲人們處世的有效良方。當然,序言部分在對瑪克思奧勒留的哲學思想介紹時提到:他的這部著作不是準備藏諸名山傳之後人的,甚至根本沒有預備供人閱覽。他這樣的舉動確實讓我感到很費解,我想,或許這與他當時所處的環境和他對現實的一種處世狀態有關吧;再或者,用現代的說法,這只是他個人的日記罷了。

讀了瑪克思奧勒留的《沉思錄》以後,在我的印象中最爲深刻的是他本人擁有着十分強大的內心,以及他一貫持有的自律性,再以及並非無理的特立獨行,也許,正如他自我所說,一切都由他所出生繼而存活的良好環境下培養出來的。或許,瑪克思奧勒留有足夠充分的天資,再加上他曾被皇帝收爲義子,才爲之後他不平凡的生涯做足了充分的準備。然而,相比瑪克思奧勒留,當今社會絕大多數的孩子都生長在良好的環境裏,每一天應對着父親、母親、叔叔、阿姨,還有那孜孜不倦的良師,卻不想,在如此能充分享受教育的氛圍下,竟也出現了一些無理的特立獨行現象,不明白是不是因爲教育方式出了問題,還是這些無理的現象所暴露出的就是施教者本身

說到教育,就會讓人很輕易聯想到東西方的教育。許多人總喜歡拿東西方的教育作比較,既而從中挑一大堆所謂的教育缺陷。當然,就我個人而言,我很樂意偶爾出現這樣一些爭議,因爲,這將促使我們的教育機制得以修正並提高,使我們身後更多的來者能理解到更加嚴謹更加有效的教育。但可怕的是一人不懂謙虛。假設某個人因爲發現教育上的某個不足之處從而將其無限放大,並最終否定全盤,而不再去理解普遍教育,之後以自我的方式來對下一代言傳身教,那麼,對於這樣的人,我只能說,他確實有勇氣也很有創意,可是,我衷心的期望他的孩子在天資上異於常人,否則,這必將成爲這可憐的孩子一生的噩夢!

從《沉思錄》中不難看出瑪克思奧勒留是一個善於自我督導、寬恕自我以及別人、極爲理性的這樣一個人,如此理性的一個人,在他的靈魂深處和精神深處,至少比與他年紀相仿的人多活了近一倍,即使在他離世時僅僅59歲。

我很困惑該如何解讀“理性”,是不是儲備的知識越多,取得的學歷越高,就表示這個人是理性的呢這樣的認爲又是否理性呢我們都明白“理”,從小也都理解者父母長輩們對我們所灌輸的道理,雖然這是一件益事,但我總覺得缺少點什麼。因爲當今社會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寵愛與袒護在所難免,這也勢必造成“小皇帝”、“小公主”們的誕生。家長都怕自我的孩子受到傷害,這無可厚非,但哪一個孩子不是從受傷中走過來的呢請容我姑且說一句,世上絕對沒有任何人在童年時沒有受過任何傷害,如果真有,那麼相信這輩子他永遠都只是長不大的孩子。而對於“理性”,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同時,誰都並非能夠一朝一夕就輕易做到這個標準,這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不斷總結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做得不夠細緻都不行,正所謂“細節決定品質”。

我之所以認爲瑪克思奧勒留善於自我督導是在於他在書中所用的語言方式。在寫一段篇幅、一個語句時,他多次以“你”開頭,表面看,這是在對讀者的一種說服,當然,確也如此,但除此之外,這更是他對自我自律性的一種強調,因爲,他是一個極力追求理性的完美主義者,所以,這也是他爲了能夠加深對自我一種鞭策分量的方式。所以,或許他也不只一次地閱覽過自我的這部著作吧。

此刻,當我每每再一次翻閱起這本《沉思錄》的時候,我不僅僅感受到得是書的厚重,更感受到了書中意義的厚重,當我每一次用心去讀時,我都會發現自我每一次都會又得到新的收穫,就像此刻……

篇四十六:沉思錄讀後感

一位朋友極力推薦我《生命沉思錄》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心靈養生好書。於是上網購得細讀一遍,懷着一種謙卑、探索、仰望的心境慢慢的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被作者幽默的談吐、詼諧的文字深深吸引,更被她獨特的見解深深震撼。

《生命沉思錄》作者曲黎敏,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她的雙學歷印證了最初我對她在書中文字風格、用詞表達上的猜想:文學風格中貫穿醫學理念。品位她的文字,鑑賞她的見解,我感受到了她的樂觀、開朗、淵博、深厚、高遠。

《生命沉思錄》是一部十分趣味而充滿大智慧和深刻哲理的關於生命的感悟之作,隨手翻開幾頁,便被書中精彩美妙的解讀深深吸引住。大的道理精深的資料我沒記住多少,倒是被作者幾個異常的觀點記憶深刻,很是認同。

第一個觀點:最大最好的養生就是“和喜歡的人在一齊做喜歡的事情”。說得多好,和喜歡的人在一齊做喜歡的事情當然身心是充滿愉悅的,一個人在充滿愉悅歡樂的心境狀態下他會生病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成天山珍海味事務纏身滿心憂愁的富翁和一個歡歡喜喜思想簡單粗茶淡飯的人相比誰更健康呢不言而喻,簡單歡樂的人更健康。所以讓自我堅持愉悅的心境就是最好的養生辦法。如何讓自我堅持愉悅的心境感恩。感恩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每一朵花,每一株草。一個有着一顆感恩世界的心,他想不歡樂都難。

第二個觀點:自然的是最美的。大家認同這個觀點嗎自然的就是最美的。針對於此刻大多數女性喜歡將自我的頭髮染成各種顏色,紅的黃的甚至還有綠的藍的,先不說化學藥品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就說那五顏六色的頭髮真的好看嗎有調查顯示,中國男人有百分之九十五喜歡的還是女人自然黑黑的頭髮,順順直直的頭髮。所以女人與其又花銀子又受罪的折騰自我的頭髮,不如多花點時間和精力讀讀書陪陪愛人和孩子,陪陪老人更讓人覺得可愛和動人。

第三個觀點:自我永遠是最美的。對,每一天出門前照照鏡子,給自我一個微笑,鼓個掌,豎個拇指,我就是最美的最棒的。OK,帶着這樣的心境,你今日還有什麼辦不到的呢

看到此處,你是不是跟我一樣已經心潮澎湃了一口氣讀完這本書,作者書中就衣食、男女、婚姻、性愛、人性、生死、靈魂、宗教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作者獨到的見解、獨特的視野,會讓人思維開闊、心靈安寧、心境開解、心胸寬廣、豁然開朗、潛移默化中引導、鼓勵讀者以一種更加進取、樂觀、向上、爲善的大視野、大胸懷去應對生活、感受生活、經營生活。

篇四十七:沉思錄讀後感

沉思錄是一本好書,儘管隨着時間流逝,奧勒留寫書時的歷史背景和一些感想的來源已經不可考察,也所以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難,可是我們仍然能夠學到很多的東西。沉思錄這本書本來就由許多隻言片語組成,可是正是從這些一段一段的文字中,讓我們吸取到精神的營養。

書中闡述了很多人應當具有的可貴品質,比如,卷一中所說的奧勒留的親友們所具有的品質。有的人堅持仁愛寬厚,學會活的慢條斯理,爲他人着想。有的人善於自制,既親切和藹又莊重威嚴。有的人低調樸實,不故弄玄虛。這些良好的品格都值得我們去借鑑。可是真正最爲可貴的,不正是馬克奧勒留善於發現他人長處的個人素質嗎良好的品質,不只在於它讓生活在具有完美品質的人身邊的人生活地更愜意的環境,也在於,給擁有良好品質的人一個與環境更加適應的機會。這正是倫理的意義吧。

讀一本書,有的是學會技巧,有的雖然不能讓人學會技巧卻能夠真正的使人的內心發生改變。沉思錄是一本具有改變人內心的力量的書。

讀沉思錄,讓我改變了自我的觀念。對善良,或者對自我做人處事的方法,有影響。在之前我一向以爲,善良就是儘量讓別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此刻,慢慢的學着尊重自我的理性。將理性與道德結合起來。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樣做事情。當然,依然沒變的是時刻記得儘量不做有損他人的事情。正如書中所說,“不能被慾望驅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研究,自我是不是出於與野獸無異的慾望而去做的。要想想作爲一個人,自我將要做的事情是否對自我有益。”

對一本書,不一樣的人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有人說沉思錄是一本哲學的冊子。在我看來,它帶給我更多的是對於自我生活方式的啓迪。它教會我們做一個冷靜而又達觀的人人是感性動物,上天在給予我們感情的同時,也給我們理性。所以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先要衡量並且計算用不一樣的方式行事的得與失。

書中很多地方給我們做什麼樣的人供給指導:“時時處處只注意自我的行爲正當、高貴和良善的人,他的心靈是多麼坦然啊!不要窺探別人的內心的黑暗,不要左顧右盼,而只是筆直地一路向前。”又或者這句“在別人問到你在研究什麼事情的時候你能夠毫不猶豫地把自我正在思考的事情說出來。”我明白這些事情很難辦到,可是至少它們供給給我們一些思路,讓我們去反省自我的行爲。我常常把這些話銘記在心,常常反省自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自我的目的是什麼不可否認,人們常常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譬如無謂的抱怨之類的東西,可是,這類事情,是經過仔細研究能夠避免的。或許有成就與無成就的人的區別,很大部分就是因爲有成就的人做了更多的有意義的事情。

當然,由於自我的無知,很多地方還讀不懂,可是這並不影響自我從書中獲得一些東西。比如馬克奧勒留一向在講與神性相連通的理性,或許他本來是要討論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學的問題,可是對於我個人來說,瞭解尊重自我的理性已經是很大的收穫了。

其實自我的收穫,或因爲零散難以陳列,或因爲抽象難以表達,所以上邊說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讀完這本書,更加堅定了我讀更多的書的信念,我將會在下學期嘗試着讀更多的書籍,儘量完成自我大一時爲自我制定的讀完一百本課外讀物的閱讀計劃。

篇四十八:沉思錄讀後感

我第一次正式地接觸哲學類的書,應當是在8個月前的時候,當時讀的是《與神對話》。那個時候我還在SIOC,剛進實驗室不久,是在我做出正式退學的決定之前。那時我是很迷茫和無助的,每一天一睜眼,自我應對的就是很不喜歡的一眼就能夠望到盡頭的生活,與此同時,我所處的客觀環境也十分不支持我的發展,所以每一天都無精打采,心中不時地冒出趕緊退出的想法。但每當我想採取行動的時候,都被面臨的阻力嚇倒,這既包括退學以後去哪裏,做什麼,該怎樣說服父母,周圍的人會怎樣勸阻我等外在壓力,也包括自我從小構成的一些自我未經檢視過的信念,比如擔心別人的說法,自我不堅持下去就證明自我不是一個有毅力的人等。

那時候的我心裏是承受着很大的壓力的,但我也是很幸運的,正是這些壓力迫使我不斷去思考,而這些以往在我眼中看起來是那麼不可理解的形而上學的問題,在關鍵時候一再的拯救了我,它們迫使我去回答這些問題:“我是誰”,“我到底從哪裏來”,“我該向哪裏去”,“我到底該過怎樣的生活”以及到底“我爲什麼而活”。很多時候,當我有了思考的願望,這些答案便會慢慢地在我心底構成,最終浮出水面,告訴我屬於我自我的答案。

此刻回頭去看過去,我清楚地意識到,這個答案是彌足珍貴的。因爲這個答案不屬於其他任何人,不屬於我的父母,不屬於我朋友和同學,更不屬於其他世間的一切,它在我的父母看來是不可理解,它在我喜歡化學的同學的眼中看來是怯懦和無知,在我不喜歡化學的同學眼中看來是及早脫身,但無論它面臨多少讚美和指責,它都是我一生最爲寶貴的財富,因爲它只屬於我,幾乎不摻雜外在任何的意見,它讓我明白,我應當撇開外界的一切意見,勇敢地去過自我的人生,活出自我對人生的看法,活出自我對人生的態度,而不再活在來自外界的意見和確定之中,“拋棄意見,你將得救”,它是我壓抑許久的靈魂告訴我的抉擇,我的靈魂告訴我,你不能夠再這樣順從。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有這樣的看法“在變動的社會中,人的生命趨向從來都不確定,僅有那些追求着天賦和興趣的人才能在這些不確定中碰到美麗的意外,這就叫connectingthedots,就是收集這些點。”在未來的某一天,這些dots都會連接在一齊。他說“當然,我在大學裏不可能從這一點上看到它與將來的關係,十年之後再回頭看兩者之間關係就十分十分清楚,你們當然也不可能從此刻這個點上看到將來,僅有回頭看才能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繫,所以你必須確信那些點點滴滴會在將來你的生命裏以某種方式串聯起來,你必須相信一些東西,你的勇氣,宿命,生活,姻緣,隨便什麼,相信這點點滴,能夠一路連接,會給你帶來遵循本覺的自信,它使你遠離平凡,變得與衆不一樣。”

事實上,我到此刻也不明白喬布斯的這段話到底對不對,因爲我有記憶的人生僅有一次,沒有任何依據我是無法證明某件事的真僞的,可是儘管這句話對許許多多對未來抱着極大期望,想要複製他人成功的人來說很殘酷,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生理、心理、遺傳等各方面都不一樣,即使你採取了和喬布斯一樣的人生軌跡,誰就必須能保證你的選擇就必須能複製喬布斯的成功呢然而,誰又能證明你採取了和喬布斯一樣的人生軌跡,你就不能獲得和喬布斯一樣的成功所以,一切的一切無關乎他人,只關乎你自我,你的人生僅有你自我能夠給出答案,你的答案就是你不斷採取的行動,其他人沒有任何資格來給你的未來定下其終點。

當我仔細回顧我的過去,我發現很多事當初我在做的時候,我並不明白有沒有用,或者說當初根本就沒用,我只是遵循着我的內心去做,可是就是這些當初看起來沒用的東西,在之後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所以我們能夠說當初看起來沒有用的東西,未來就必須沒用嗎其實不是的,所以我只隨着我的本性而生活,按着自我的本性去收集我生命中的dots,我也不明白我未來走向何方,但我始終遵從內心的指引,並堅信行動的力量。

我選擇了這樣的生活態度,是因因爲我感到這樣的態度讓我很安心和歡樂,正如《博物館奇妙夜3》裏面,當主角的兒子做出了不去上大學去當DJ的時候跟他父親說的話一樣,他說“我不明白這件事適不適合我,但我明白這就是我下頭要做的事,之後我回去繼續並嘗試我的下一個選擇。”我也不明白我做的每件事在外人看來是否適合我,可是我的內心總會有一種發自心底的熱情和求知慾,讓我做我想做的事情,這種熱情和求知慾不是來自外在的事物,比如金錢、名譽什麼的,事實上這些外在東西等我進入黃土那天也就煙消雲散了,而唯一能留下的就是我不斷修煉的靈魂。所以當大人們問我這樣的選擇前途怎樣樣,能不能賺錢的時候,我總是會編出一套很好的東西來騙騙他們,告訴他們未來多麼多麼好,他們就總是會安心。

事實上,根本就沒有這回事的。我的選擇,只是因爲我遵從了自我的靈魂的召喚。《小王子》中的那句話我異常認同,“看東西要用心才能看清楚,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我做的這些選擇根本沒有太多外界的支撐,或者說就算有,我也沒有在意他們外界的支撐有多大,它也不是貪癡嗔各種慾望的誘惑,而是我逐漸感受到了我的靈魂,我的內心,它告訴了我,我應當夜以繼日做的事,它告訴了我,做什麼會讓我的靈魂更有力量。其實,我心裏一向很明白,誰也不能保證我的選擇能讓我達成一個能夠勾畫出來的成功者的偉大目標,比如名譽,地位,金錢等等,可是我的選擇的的確確地告訴了我,這麼做我能夠走在我自我想走的路上,即使這路崎嶇坎坷,我也會笑着走下去。

退學那個時候我面臨的壓力,最大部分來自我的父母,其次來自外界的說法,比如我怯懦,軟弱,習慣放棄什麼的,那個時候我還沒有一顆比較強大的內心,還不足以抵抗外界意見的衝擊,人脆弱的時候難免也渴望他人的理解和認同,可是很遺憾,渴望別人的認同無異於把自我的人生交給他人去操控,所以當我走出來時,我清醒地認識到,人的一生只由自我去選擇,“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僅有自我;裏面沒有自我,僅有別人”。之後我看到楊絳先生百歲文章的那段話,我深深地認同和感動,不禁感嘆這是一顆多麼強大的靈魂,她是這樣說的: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終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終才明白:世界是自我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當初我的很多同學都說是因爲我家境好一些,所以我能夠退學,其實,此刻想一想,如果真如我的有些同學說的那樣簡單就好了,只是因爲我的家境,所以我能夠無憂無慮地退學。但事實上,當時給我壓力最大的就是自我的內心,這對於當時的我是很難克服的,尤其在我父母很強的控制慾,以及他們把他們的未來綁定在我身上的思維的前提下。而在我突破這一切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再豐富的物質也無法讓你心靈強大,唯有強大的內心才能鑄就非凡的靈魂。

其實,我覺得我真的是很幸運,退學之後,我碰到了很多很多的人,讀了很多很多的書,他們都成爲了我的導師,讓我的各方面得到了飛速的提高。Forexman的導師們—陳教師,張教師,王教師,劉教師,MOS大田教師,51talk教師,知者在行等等,他們不是擡起頭做做模樣,以名聲來壓倒一切,而是切切實實地教會了我技能和做人的道理,他們是我一輩子的恩師。回頭看這7個月時間學到的東西,可能會比我在SIOC讀好幾年學的東西都多,我感激我的教師們,感激這一切。

到此刻,我不得不說,當初我退學的決定真是太棒了!我不僅僅找到了我人生的方向,更有了屬於我自我的人生哲學。所謂孔子的三十而立,有一種解讀就是30歲的時候擁有自我的人生哲學和原則,而不再被外界的人事物所主導、左右。而我在自我24歲這一年,逐步擁有了屬於自我的思想,擁有了屬於自我的獨立思考本事,擁有了屬於自我的哲學體系。有人說,“思想又不能當飯吃”,我的看法是,“正是因爲你沒有思想,所以你看不到它的力量。”一個屬於你自我的思想,能夠激發你深層次的潛力,讓你在你想要的生活中自由自在地拼搏與翱翔。

沉思錄卷一的開頭語是“一方面能夠堅強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堅持清醒的品質,正是一個擁有一顆完善的、不可戰勝的靈魂的人的標誌。”我想,無論什麼時候,唯有對人生清醒的思考和理智的選擇,才能不斷踏上通往高尚靈魂的路,唯有不再受慾望和外在所誘惑,才能過上真正屬於自我的人生。

正如楊絳先生鎖說:“堅持知足常樂的心態纔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歡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歡樂把忍受變爲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清醒的認識,會讓你原本痛苦的一切變得那麼的歡樂,因爲你清醒地明白它們的來意。

這是我讀完《沉思錄》的一篇讀後感,這本書是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寫給自我的話,這本他從沒有想要出版的書,卻成爲了生活在兩千年後的我們的巨大財富。以後的日子,我會在我的日誌裏把自我對於沉思錄的解讀寫下來,這是對自我人生的一種思考,如果可能的話,期望自我的淺見也能夠給他人帶來一點啓發。

篇四十九:《沉思錄》讀後感

奧勒留作爲古羅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歲時繼承王位,卻遇內憂外患,沒什麼好日子過。他戎馬倥傯一生,美國大片《角鬥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爲軍人,他戰功赫赫;作爲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爲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爲《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爲“偶像們的偶像”。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在這本《沉思錄》裏,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 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繫。因爲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爲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

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 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爲。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爲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爲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作爲哲學著作,《沉思錄》是人學著作,是人的哲學。哲學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學,就是生活的,人生的,爲人處世的。奧勒留在書中沉思個人倫理、社會倫理、精神信仰、國家與人民、靈魂與死亡……字數不算多,內容卻繁雜。與一般譯本不同,梁實秋先生的導讀本,給每卷加了標題,從中可見書的概貌,比如這些:閃耀在私人生活圈的品質、做每一件事都像做最後一件事、人唯一能被剝奪的只有現在、靈魂不能爲肉體奴役、簡單樸素而愉快地生活、想要心中寧靜只做必須之事、不朽之譽不過一時虛幻、不斷地用思想去薰陶心靈、幸運的人給自己安排幸運、靈魂先於肉體屈服是可恥的、愛你命中註定所要遭遇的人、幸福就是按照本性生活、要本身正直不要被迫正直、苦痛對把舵的心靈並無傷害、靈魂乃是一個美妙的圓體、永久過最高貴的內心生活……

篇五十:《沉思錄》讀後感

《沉思錄》,一位古羅馬時期的皇帝瑪克斯奧勒留縮寫的哲學書。

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時候,倍感吃力。於是,又細細的品讀了第二遍,讀感略有改觀。

這是我第一次能深入的啃下哲學類的書籍,書中所寫的內容有的讓我靈魂一震,有的讓我味如爵蠟,有的讓我不置可否。幾千年以前的哲學,任然能用於我們現如今的自身、世界、人際關係、自我和諧、面對死亡的態度、面對別人的態度等,這是何等的不可思議。那時候的生存、社會的發展程度、個人心智的成熟程度完全不及當代,卻從此書中能找到適用於現在的信條,讓我倍感震驚,這是何等的哲學智慧才能達到的啊。

本書內容主要討論斯多亞派哲學,以倫理學爲主。探討的是如何面對死亡、如何看待自然之道、如何理解靈魂、如何運用靈魂去做正直的人、如何用你的理智去處理煩惱、去處理人際關係、去處理靈魂與肉慾的關係。看的時候,我聯想到王陽明的心學,發現貫通之處衆多。現摘抄一小部分內容,以供鑑賞。

1,有很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絕,但一般普通人則只是探求而不能禁絕。享受而不逾度,禁絕而不以爲苦。

2,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你的生命已日薄西山,你卻仍不關照自身,而是將幸福寄予別的靈魂。(需要時刻關注自己的內心,向自我尋求答案)

3,宇宙即變化,人生即主觀。(你所面對的世界是你的主觀世界,你的主觀什麼樣,世界便是什麼樣的)

4,一切事物如果有其自己的任何美妙處,其本身便是美的,無需旁求,讚美並不算其中的一部分;受讚美並不能使它變得更好或更壞。

5,沒有一樁不幸的事,不可由於勇敢承當而便成爲幸事。(你所面對的困難是提升你自己能力、心智方面的重要臺階)

6,你時長怎麼想,你的心靈便是怎樣的模樣,因爲靈魂是受思想薰染的。不斷的用這些思想去薰染它。面容是由心支配,由心得到它的形貌與氣色,若心不能支配自己的形貌與氣色,那是可恥的。(相由心生)

7,有人做了對不起我的事了嗎?這是他的事。他的脾氣是他自己的,他的活動也是他自己的。(王陽明的心學中,也有類似的表述,你只需要關注你自己的內心,他人的所做所謂是他人的事,你無需關注。)

8,宇宙的本質是馴良而柔和的,控制宇宙的理性是無意爲惡的。(無善無噁心之體)

9,在生活中,肉體尚未屈服而靈魂先行屈服,那是一件可恥的事情。當心你的神聖的部分已屈服於那卑劣凡俗的肉體及其粗濁的樂趣。(靈魂要控制你的肉體和慾望)

10,每個人的價值和他所感興趣事情的價值是可以等量齊觀的。

11,對東西發怒時無益的,因爲他們毫不介意。(重要的是你主觀上如何看到他人,看待事情)

12,向內看。善的源泉是內在的,如果你肯發掘,它便會不斷的噴涌。

13,完美的性格應該是這樣的---過每一天就好像是過最後一天似的,不激動、不麻痹、不虛僞。

14,毫不狂妄的接受,毫不踟躇地放棄。

15,我若是痛苦的,那是不對的,因爲我從來沒有故意使別人痛苦過。(請善待自己)

16,今天我脫離了一切煩惱,也可以說是拋棄了一切煩惱,因爲煩惱不在外面,是在裏面,在我自己想像裏。(煩惱就是你主觀想象出來的,而不是強加於你的)

17,你遭遇無窮的苦惱,只因你不滿足於“理性之按照其組成部分”去行事,不必再多說。(注意你的控制慾)

18,做每一件事,逐步停下來問自己:“死亡是不是可怕的,爲了不能做這一件事?”(既然不會死,那就去做,去愛,但是要合乎道義,在不能傷害他人的基礎上)

19,老實講,對他們發怒乃是一種脆弱的象徵,和畏首畏尾受嚇讓步是一樣的。(發怒源於對自己的無能懦弱)

20,每個人追求於他自己有益之事,是可以諒解的。(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人性中必存在的,對別人有益,對你無益,是可以存在的。所以,你不必去發怒,看到背後的原因和目的,可以產生諒解的感情)

21,對“一切人生遭遇”感到驚訝的人,是何等的荒謬可笑。(兩點,一是順其自然,二是所有的遭遇都是你自己親手選擇的結果)

各位看官是否能通過上面的句子引起自己的共鳴,因爲我們中國的名族性,是以篤行實踐的孔門哲學爲其根基,益以佛學的圓通深邃和理學的玄妙超絕,可以說是把宗教與倫理溶於一爐,這樣使我們更容易接受這種哲學思想。

篇五十一:沉思錄讀後感

其實我是更喜歡讀小說的,但偶爾也會附庸風雅地讀點其他書籍,就象網絡紅人鳳姐的搞笑名言“我經常看的都是社會經濟學和一些文學類的著作!比如說《知音》和《故事會》”。

但《沉思錄》除外,這是我自覺的想去看的一本書。

這是一本好書,好書可以讓你讀得越多,收穫的越多,並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本書來自於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爲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用他的《沉思錄》爲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

這是一本哲學書,崇高卻不失質樸。它不如尼采的哲學思考深刻,也不同於《心靈雞湯》《蘇菲的世界》等速食類哲學著作琅琅上口,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這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誌銘。當n年前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只覺得這話說得好,有大師風範,但並不瞭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才忽然對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對宇宙、個體、時間、靈魂、生死、痛苦、神、相處、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語箴言,令人啓發與品味。不要說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現在,同樣會令人景仰。

篇五十二:沉思錄讀後感

讀《沉思錄》時,總感覺它不是有某種體裁的書籍,而更像是作者在戲言自語,一開始覺得很乏味,可是在讀完第一章時卻發現:這都是我們明白的道理,可我們卻沒有遵循,這本書正是告訴我怎麼樣實踐它。

從這本書中,我發現了我作爲一個青少年,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少年所應該做的、不該做的、該忍耐的、該發泄出來的……我從中懂得了:人與人要相互體諒,不要因爲一點小事鬧翻;我們要遠離奢華的生活,因爲我們不賺錢,花的都是父母的錢;我們要學會忍耐,學會避讓,因爲憤怒就是在摧殘自己……像這樣的道理,這本書解釋了很多,我想,如果我們想做好這些,就一定可以做好,雖然有些有點難,但是難做不等於不能完成,我們只有具備了這些品質才能更進一步,才能再次昇華。

《沉思錄》這本書在幫助我前行,引領我探索人生的意義,找到自我的價值,雖然我們難以改變周圍的世界,可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篇五十三:沉思錄讀後感

班主任曾推薦一本叫《沉思錄》的書,作者是馬可?奧勒留。起初看時並不認爲這本書寫得很好,可後來我對它改觀了,原因在於作者睿智而深刻的思考如和煦的春風撫平了我的焦燥的心。

“每個人都僅僅生活在現在,喪失的也只是現在。”提醒我們要把握現在,珍惜時間?r“當你十分煩惱或悲傷時,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有一瞬,我們都很快就要死去。”教會我們不要被無意義的事折磨?r“人們互相蔑視,又互相奉承,人們各自希望自己高於別人,又各自匍匐在別人面前。”警醒我們做一個真實的人……

《沉思錄》快被我讀完了,書的最後一小章節使我頗有感觸。馬可?奧勒留在書的終了談了一個人生終了會遇到的問題――死亡。《沉思錄》全書都在談理性,將死亡這個問題放在最後,是不是想告訴我們死亡是最需要理性看待的呢?也許是的。世上總有不少人看不清死亡,即使是將化爲一?g黃土。幸而我們遇到了《沉思錄》,它總結出了人生應遵循的幾個準則,也告訴我們死亡不是一件可拍的事。的確,有些人會常存在我們心中,馬可?奧勒留就是其中一位。

《沉思錄》是一本好書!

篇五十四:《沉思錄》讀後感

《沉思錄》是公元2世紀後期古代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傳下來的一部個人哲學思考錄,主要思考人生倫理問題,兼及自然哲學;是奧勒留所作的一本寫給自己的思想散文集。這本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多葛派哲學(斯多亞哲學)的一個里程碑。

-------------------------------------------------------------------------------------------------

標籤:讀後感 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