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教育機會解放心靈》讀後感2篇

讀後感7.67K

讓心靈自由飛翔

《教育機會解放心靈》讀後感2篇

《教育機會解放心靈》讀後感1

與《教育機會解放心靈》這本書結緣,是因爲我的曼陀羅導師冉然老師的推薦,她曾經是一所私立學校的德育校長,後辭職專攻心理學。爲期三天的曼陀羅之旅和同學們一起認識自己遇見更好的自己,對冉然老師有所崇拜,心裏像長了草一樣想讀這本書。所以當紅燕讓報假期閱讀書目的時候就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它,然後立刻從噹噹上購買。

說到這本書,我們不得不先說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克里斯那穆提,我沒有時間去看他的傳記,就從網上做了簡單瞭解: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年)是印度的著名哲學家,14歲留學英國,中年以後定居在美國。據說,他童年時對於學校的功課沒有多大興趣,時常喜愛夢想,在看似迷糊的背後,有着驚人的剖析力。學校裏的老師完全無法理解這個孩子,都認定他智能不足,時常體罰他。但是他似乎從來沒有把這些事放在心上過。他形容自己就像“一個破了很多洞的瓦罐,任何東西進來,很快就會流出去”。也許,兒童時代的經歷,讓他對於教育有了後來的認識。

克里希那穆提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他主張真理純屬個人的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來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從恐懼和無明中解脫,體悟慈悲與至樂的境界。因此,佛教徒肯定他是“中觀”的導師,印度教徒認爲他是徹底的“覺者”,神智學者則認爲他是道道地地的“禪”師。他的40本著作,全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講和談話集結而成。目前,已譯成了47國文字,在歐美、印度及澳洲有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爲此,他備受歐美近現代知識分子的尊崇。蕭伯納稱他爲最卓越的宗教人物,又說:“他是我所見過最美的人類。”亨利·米勒說:“和他相識是人生最光榮的事!”赫胥黎則說:“他的演說是我所聽過最令人難忘的!就像佛陀現身說法一樣具有說服力。” 紀伯倫甚至這樣形容:“當他進入我的屋內時,我禁不住對自己說:‘這絕對是菩薩無疑了!’”

而他曾這樣一語中的地述說自己的思想:“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觀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後加以超越。你不是去了解克的教誨,你只是在瞭解自己罷了。”原來,他始終強調要自己去覺醒,換言之,要從根本上改變社會與人生,必須先改變個人自我的意識。。

對此,我不禁會想:真正的教育是什麼?所以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的翻閱起來,此書實際是一本書信集,原本是克里希那穆提寄給一些學校的信件,共72封。從目錄看,均以我們常見的“善”、“責任”、“習慣”、“勤奮”、“紀律”等常見的語言爲話題,看似簡單,可是扉頁上那些優美得文縐縐,深邃得類似指教的語言瞬間就把我擊垮了。裏面所闡述的很多觀點有些拗口難懂,如果不能平心靜氣,細細地品、慢慢地悟,恐怕無法深入其中。就這樣我的興趣日益減退,直到今天我還沒有讀完。

但是無論糾結、退縮還是堅持,始終有收穫的驚喜。那些由心底涌上來的話語令我彷彿遇到了知音,它們一點一點地把我帶入了另外一個浩渺的思想空間。

不過,最震撼我的還是書中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話題。例如:“在所有的職業當中,教育是最偉大的。”“教師的最高職責是面對事實、現在和恐懼。不只是要帶來學術上的優秀,更爲重要的是帶來學生和他自己心靈的自由。”因爲,“教育就是要把心靈從‘自我’的有限能量中解放出來”。

按照克里希那穆提的觀點,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孩子填塞知識,而是在適當的時機喚醒孩子來自靈魂和內在的某些能力,“當理智、情感、身體處於完全的和諧時,心靈就會自然地、不費力地、完美地綻放”。如果能夠這樣,孩子們應該是越學越精神,越學越有創意,越學越會質疑的。

然而聯繫到現實生活,我們不得不承認:當前的教育體系,學校大多將教育的重點放在獲取知識、技能、競爭力等上面,缺失了讓孩子們解放心靈的教育方式。孩子們忙於把師長們灌輸的東西塞進大腦,忙於應付各種作業和考試,忙於參加各種競賽活動,以致沒有時間獨自冥思或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日積月累,他們的內心得不到安靜,心靈被禁錮起來,變得麻木、順從,不同的孩子甚至變成了同一條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相同產品。

再反思我自己的教學方式。雖然始終堅持要以學生爲本,發揮學生的特長,讓學生在自身的基礎上突破自我、不斷成長,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仍然越俎代庖似地按着自己的主觀意願去引導學生:我告訴學生生活的舞臺有多大,語文的天地就有多寬廣,但在課堂教學中卻只是對教材上的課文讀讀背背寫寫;我提倡學生輕鬆快樂地學習語文,可在課堂上卻無法不讓他們一遍一遍的重複練習。

克里希那穆提說:“你要了解一朵花兒,就得非常細心地觀察它的花瓣、它的莖、它的顏色、它的芬芳和它的美。課堂中,一位學生觀察一片在陽光下飛舞的葉子是警覺的,在那個時刻強迫他回到書本是在妨礙專注,而幫助他全然觀察那片葉子會使他意識到沒有分心的深刻的專注。同樣地,因爲他已經瞭解專注意味着什麼,他將會回到書本上或者無論什麼正在講授的東西上。在這種專注中沒有強迫,也沒有順從。”也許,我的當務之急就是了解學生的學習困惑和專注點,再據此設計出切合其特點和需求的大語文教學方案吧?

靜靜地端詳着書本封面上克里希那穆提微笑着的側臉,我的心情漸漸地平和下來。一個新的念頭浮上腦海:人在教育他人的同時,更貴在自我教育;教師在解放學生之前,應該首先從自己的固有意識中突圍出來。只有這樣,教育才能真正成爲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靈都能自由飛翔的廣袤天空啊!

《教育機會解放心靈》讀後感2

閱讀《教育就是解放心靈》這本經典著作,對我而言,不是一次簡單的邂逅,而是一段一波三折的經歷,更是一番常讀常新的體驗。

第一次在博客上聽好友提及這本書,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一直認爲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還是心靈的引導、生命的啓迪。所以,當“教育就是解放心靈”這八個字赫然出現在我的眼前時,我不禁充滿了期待。從“引導”到“解放”,這不是兩點之間的連線,不是一馬平川,中間必定要跨越許多溝壑。我預感到這條教育的反思之路會如同一場思想革命,刷新我原有的教育理念。

隨後,我到噹噹網上查找了這本書。1800多條一邊倒的商品評論,99.6 % 的強烈推薦率,實在讓我歎爲觀止。印象最深的是某位網友的留言:“所謂教育,並不是只有上學。學習外在的事物,僅僅學習一項技能,那樣是不全面的,要深入內心,要學習自我,認清當下的危機,唯有認清這種危機才能行走於世。克里希那穆提是一位不斷探索內在的智者,能夠與他相遇,是非常幸運的。”

受其影響,我打算知人論世,先對作者克里希那穆提作一番瞭解。瀏覽了胡因夢翻譯推薦的《克里希那穆提傳》後,我漸漸地知道: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年)是印度的著名哲學家,14歲留學英國,中年以後定居在美國。據說,他童年時對於學校的功課沒有多大興趣,時常喜愛夢想,在看似迷糊的背後,有着驚人的剖析力。學校裏的老師完全無法理解這個孩子,都認定他智能不足,時常體罰他。但是他似乎從來沒有把這些事放在心上過。他形容自己就像“一個破了很多洞的瓦罐,任何東西進來,很快就會流出去”。也許,兒童時代的經歷,讓他對於教育有了後來的認識。

克里希那穆提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他主張真理純屬個人的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來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從恐懼和無明中解脫,體悟慈悲與至樂的境界。因此,佛教徒肯定他是“中觀”的導師,印度教徒認爲他是徹底的“覺者”,神智學者則認爲他是道道地地的“禪”師。他的40本著作,全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講和談話集結而成。目前,已譯成了47國文字,在歐美、印度及澳洲有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爲此,他備受歐美近現代知識分子的尊崇。蕭伯納稱他爲最卓越的宗教人物,又說:“他是我所見過最美的人類。”亨利·米勒說:“和他相識是人生最光榮的事!”赫胥黎則說:“他的演說是我所聽過最令人難忘的!就像佛陀現身說法一樣具有說服力。” 紀伯倫甚至這樣形容:“當他進入我的屋內時,我禁不住對自己說:‘這絕對是菩薩無疑了!’”

而他曾這樣一語中的地述說自己的思想:“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觀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後加以超越。你不是去了解克的教誨,你只是在瞭解自己罷了。”原來,他始終強調要自己去覺醒,換言之,要從根本上改變社會與人生,必須先改變個人自我的意識。。事實上,這與古希臘德爾菲神廟牆壁上的那句箴言:“人啊,要認識你自己”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對此,我不禁陷入了沉思。那麼,這是否表明:作爲教師,最關鍵的一步是引導學生認識自己?或者說,真正的教育就是指幫助學生認識自己並解放自己呢?

帶着這樣的疑問,我很快就網購了《教育就是解放心靈》這本書。然而,誰也不曾料到,拿到書後,我卻忍不住有些退縮。首先,扉頁上那些優美得文縐縐,深邃得類似指教的語言瞬間就把我擊垮了。其次,我瞭解到此書實際是一本書信集,原本是克里希那穆提寄給一些學校的信件,共72封。從目錄看,均以我們常見的“善”、“責任”、“習慣”、“勤奮”、“紀律”等常見的語言爲話題,看似簡單,但裏面所闡述的很多觀點卻有些拗口難懂,如果不能平心靜氣,細細地品、慢慢地悟,恐怕無法深入其中。於是,翻看了八九頁後,我終究還是把它束之高閣,轉而投向了另外幾本妙趣橫生又跌宕生姿的小說的懷抱。

大凡放棄之後,總是有無數個理由不再撿起來吧?現在想想,倘若不是“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的研修作業要求,我該留下一個多麼重大的遺憾啊!

爲了完成這篇教育經典的讀後感,在迴避了近兩個月後,我鼓起勇氣,開始了整整一個月的“啃書”之旅。每每有空,或內心平靜時我就翻翻這本書,每封信幾乎要反覆讀好幾遍才少有小悟。應該說,這一個月,我糾結過,痛苦過,幸而最後全都蛻變成了收穫的驚喜。

曾經引起我的共鳴的是書中很多樸實得貼近生活的話語。例如:“我們已經過於強調考試和成績了,那不是建立這些學校的主要目的。”“一旦金錢成爲生活中的主導因素,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會出現失衡。”這樣的語句平和得就像一位長者在與我們促膝談心。剛開始覺得缺少激情,然而堅持聽下去,我卻猶如被磁盤吸附住了。那些由心底涌上來的話語令我彷彿遇到了知音,它們一點一點地把我帶入了另外一個浩渺的思想空間。

不過,最震撼我的還是書中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話題。例如:“在所有的職業當中,教育是最偉大的。”“教師的最高職責是面對事實、現在和恐懼。不只是要帶來學術上的優秀,更爲重要的是帶來學生和他自己心靈的自由。”因爲,“教育就是要把心靈從‘自我’的有限能量中解放出來”。

按照克里希那穆提的觀點,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孩子填塞知識,而是在適當的時機喚醒孩子來自靈魂和內在的某些能力,“當理智、情感、身體處於完全的和諧時,心靈就會自然地、不費力地、完美地綻放”。如果能夠這樣,孩子們應該是越學越精神,越學越有創意,越學越會質疑的。

然而聯繫到現實生活,我們不得不承認:當前的教育體系,學校大多將教育的重點放在獲取知識、技能、競爭力等上面,缺失了讓孩子們解放心靈的教育方式。孩子們忙於把師長們灌輸的東西塞進大腦,忙於應付各種作業和考試,忙於參加各種競賽活動,以致沒有時間獨自冥思或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日積月累,他們的內心得不到安靜,心靈被禁錮起來,變得麻木、順從,不同的孩子甚至變成了同一條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相同產品。

再反思我自己的教學方式。雖然明白要以學生爲本,發揮學生的特長,讓學生在自身的基礎上突破自我、不斷成長,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仍然越俎代庖似地按着自己的主觀意願去引導學生:我組織學生自由暢談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感受,卻常會在結束時拋出教參上的觀點作爲課堂筆記內容;我告訴學生生活的舞臺有多大,語文的天地就有多寬廣,但在課堂教學中卻只是對教材上的30篇文章條分縷析;我提倡學生輕鬆快樂地學習語文,可在課堂上卻更多地是讓他們埋頭記錄我所說的結論,直至把書本的空白處記得密密麻麻……

想到這些,真是覺得汗顏。克里希那穆提說教育者要柔弱,“沒有自我的中心,就會有非同尋常的力量和美”。意思是教師不僅僅要敏銳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傷痛、幸福,更要及時感受到學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而我的語文教學雖然也算得上活潑生動,但多數時候畢竟是以自己的感受爲中心,沒有能夠顧及到不同起點、不同層次、不同個性學生的不同學習和發展需要。

克里希那穆提說:“你要了解一朵花兒,就得非常細心地觀察它的花瓣、它的莖、它的顏色、它的芬芳和它的美。課堂中,一位學生觀察一片在陽光下飛舞的葉子是警覺的,在那個時刻強迫他回到書本是在妨礙專注,而幫助他全然觀察那片葉子會使他意識到沒有分心的深刻的專注。同樣地,因爲他已經瞭解專注意味着什麼,他將會回到書本上或者無論什麼正在講授的東西上。在這種專注中沒有強迫,也沒有順從。”也許,我的當務之急就是了解學生的學習困惑和專注點,再據此設計出切合其特點和需求的大語文教學方案吧?

靜靜地端詳着書本封面上克里希那穆提微笑着的側臉,我的心情漸漸地平和下來。一個新的念頭浮上腦海:人在教育他人的同時,更貴在自我教育;教師在解放學生之前,應該首先從自己的固有意識中突圍出來。只有這樣,教育才能真正成爲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靈都能自由飛翔的廣袤天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