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實踐論讀後感 優選15篇

讀後感1.9W

【導語】

實踐論讀後感 優選15篇

實踐論讀後感 優選15篇 由本站會員“善良的人們”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實踐論讀後感篇2:實踐論讀後感篇3:實踐論讀後感篇4:實踐論讀後感篇5:實踐論讀後感篇6:實踐論讀後感篇7:實踐論讀後感篇8:實踐論讀後感篇9:實踐論讀後感篇10:實踐論讀後感篇11:實踐論讀後感篇12:實踐論讀後感篇13:實踐論讀後感篇14:實踐論讀後感篇15:實踐論讀後感

【正文】

篇1: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論》一文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1937年7月的論文著作。現收集於《毛澤東選集》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章。

時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革命戰爭即將到來。在中國共產黨內,以往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人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否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個真理,而只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書籍中的隻言片語,去嚇唬人們;還有另一部分經驗主義的人長期拘守於自身的片斷經驗,不瞭解理論對於革命實踐的重要性,看不見革命的全局,雖然也是辛苦地―但卻是盲目地在工作。這兩類人的錯誤思想,異常是教條主義思想,以往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國革命受了極大的損失,而教條主義者卻是披着馬克思主義的外衣迷惑了廣大的同志。爲了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異常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於1937年7月毛澤東寫了《實踐論》這篇文章。毛澤東曾以這篇文章的觀點在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演講,目的在於揭露輕視實踐的教條主義觀點,教育披着馬克思主義迷惑廣大羣衆的同志,使他們理論聯繫到具體的革命實踐中來。

《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即“知”與“行”的辯證關係爲中心全面系統地闡和發揮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首先,文章闡明瞭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和認識的關係及實踐在認識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馬克思主義認爲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的社會實踐,不限於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形式,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藝術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人所參與的。所以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位,認爲人的實踐一點也離不開、排斥一切否認實踐的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並且,“無論從認識的源泉,認識的發展動力,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來看,都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總之,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其次,文章闡述了認識的發展過程,指出認識過程要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和由理論到實踐兩次飛躍。實現兩次飛躍之後,認識運動“既完成了,又沒有完成”,因爲認識的發展過程是無限的,是階段性和無限性的統一。

再次,闡述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強調絕對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於相對真理之中,離開相對真理的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並着重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開闢和認識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任務,指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了實現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自我的主觀世界的任務”。

此外,文章還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要資料作了高度概括。指出經過實踐來發現真理,又經過實踐而證實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資料,都比較地進行了高一級的程度。

《實踐論》爲我們供給了認識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裏,全面觀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間的區別聯繫,大膽假設,細心求證,循環往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具體地說就是在對任何事情沒有做出深入瞭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於作出任何結論。

在應對、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先要觀察事物的外在屬性,儘可能多地從不一樣側面觀察事物的特性,詳細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從感性上對其進行整體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觀察事物的內在屬性,探尋事物的內在屬性,儘可能地多舉事物內在特性之間的各個要素。任何一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外因相結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內因是其根本性的東西。我們在認識事物發展的時候,不僅僅要分清事物發展所處的階段、地位,運用普遍的、聯繫的、全面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之。對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東西進行觀察、分析進而上升到事物內部特性的認識,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認識論實踐的第一次飛躍。

在實現實踐論第一次飛躍之後,我們應當將實踐認識理論回到的實踐中去,理解實踐的考驗,進一步去指導實踐。我們學習、認識、觀察事物過程就是理論聯繫指導實踐的過程。我們學習別人的正確的東西,用之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反之,我們在實踐的同時也檢驗了別人理論的正確與否?重複往返,不斷深入。正確的理論不斷指導我們的生活實踐,影響着整個人類社會的認識和發展。

在認識的過程中,理性認識還依靠於感性認識,我們必需堅持反對“唯理論”即只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驗的實在性,以爲僅有理性靠得住,經驗是靠不住的。“經驗論”錯誤在於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觀外界的真實反映,這兩種認識錯誤多我們都是不利的。而認識有待於深化認識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規律性,這就需要我們用腦子思考,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僞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正如《實踐論》所述的,認識與實踐是相互統一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定。我們在生活、學習實踐中要用到這一原理,必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言之有物,不說空話。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全面貫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首先要認識自我。僅有“認識你自我”才能改造你自我,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給我們的任務,這過程中我們要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因爲此兩者是相互依靠,彼此制約的。我們認識世界就是爲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確地認識世界。這需要我們提高自我觀察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本事,尤其是實踐本事,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勿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堅持自我的立場,不能人云亦云。

爲了更好地認識自我、改造自我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包括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要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當然真理是相對的。這需要我們努力做到以正確的理論爲指導,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必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做到堅持和發展的統一。僅有創新,才能不斷髮展,創新又是堅持和繼承爲前提的。把繼承和創新統一齊來,理論才能真正順應時代和實踐的呼喚,體現於時俱進的要求。

《實踐論》是一篇傑出的具有創造性的貢獻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既豐富和發展了《反對本本主義》關於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思想。深刻地闡明瞭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中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科學地解決了幾千年來中國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行、知問題,爲中國哲學的發展增添了極其光輝的一頁。它與《矛盾論》等爲我們黨確立了科學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爲延安整風作了理論準備,也爲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作爲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我們必需應當努力學習理論知識,並不斷進取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面落實行動,用知識武裝自我,在實踐中檢驗自我。注重理論實踐創新,激發自我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實踐的活力,不斷拓展自我的新視野。不斷探索科學真理,弘揚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我的素質,做到看清對象,有的放矢,對自我,對社會生活的夢想付諸行動。不斷提高認識和實踐的素質的本事,爭取做有爲的青年,成爲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篇2:實踐論讀後感

我看了一本關於黨的書《實踐論》,故事講的是毛澤東在實踐基礎上的認識發展和確定錯誤的處理方式,這本書讓我們體會到毛澤東不顧一切的爲黨和人民服務,並且對事物發展錯誤有正確的處理方式,使我黨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我從這本書中能看出來毛澤東的辛苦,黨的艱辛,我深深地明白了我們生活中歡樂,幸福從哪來的,是黨是黨把靈魂的火焰注入到下一代子孫身上,這種捨己爲人的精神令人讚歎不已。我以後必須要好好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生活。

認真追溯黨的發展歷程後,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中國共產黨不愧爲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愧爲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創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

篇3:實踐論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實踐論讀後感!

在這個假期我拜讀了毛主席的《實踐論》和《矛盾論》,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他不但以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的實踐,改寫了中國的歷史,並且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哲學家的創造,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而毛澤東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變革社會的革命實踐、和他一生刻苦的讀書生活分不開的。

《矛盾論》和《實踐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兩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澤東哲學思想構成的主要標誌,在假期仔細閱讀了這兩篇著作,它們分別從辯證法和認識論兩個方應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做出了哲學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與認識論。在《矛盾論》中,毛澤東精闢地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問題矛盾的問題,矛盾的複雜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問題,異常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絕對性,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對立統一關係,是關於事物矛盾的精髓。毛澤東言簡意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就是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觀察世界,主張從事物的內部以及從一個事物同其它事物的關係中去研究事物的發展。事物在矛盾中相互作用從對立走向統一,同時又用矛盾的特殊性,用來反對教條主義。經過闡述認識的發展過程,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瞭解到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產生,而又服務於實踐。因爲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

首先,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經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繫,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着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繫,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爲理性認識。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無不基於實踐這一基礎。無產階級對於資本主義的認識,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以及戰爭的領導者對於戰爭的認識等等皆是如此。可是,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於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並要迴歸實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在獲得理性認識之後,還有更重要的過程,那便是從理性的認識到指導實踐又一個飛躍。經過得來的認識指導實踐,並且在實踐中檢驗的發展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繼續。理論是否貼合於客觀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運動過程中是不能完全解決的。要完全地解決,僅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到達預想的目的”。對這個的理解我想起了我們學期末的實踐活動,電廠實習便是這樣,在學校裏我們學習了很多的理論知識,在電廠實習中我們把理論認識再轉回到社會實踐中,將我們所學的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單個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

發展階段內的認識中,經過實踐發現真理,又經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又能夠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以至無窮,並且每個新的循環都代表着更高的資料。

認識運用於實踐並得到證實之後,人們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運動便是完成了,對於過程的推移來說認識並沒有完成。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踐活動也會跟着變化發展,所以,認識同樣要不斷變化和發展。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向另一階段變化發展時,認識就要繼續,就要適應新的情景。客觀過程的發展充滿着矛盾和鬥爭,因而人的認識運動的發展同樣充滿矛盾和鬥爭;社會實踐過程是無窮的,人的認識過程也應當是無窮的。

在閱讀這兩篇文章的時候自我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也只能是讀懂了這兩篇文章的毛皮,可是在讀完《實踐論》、《矛盾論》後我覺得自我的世界觀更爲清晰,對辯證唯物觀點的理解更爲透徹。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範之作,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奠定了哲學基礎。認真研究“兩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華的貢獻,對於我們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請組織繼續考察我。

篇4:實踐論讀後感

也許是出於完成教師佈置的作業,也許是源於自小接收的教育理論——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也許是高中的思政課堂上,曾多次聽教師提到毛澤東的《實踐論》。故在教師說看一篇馬列恩毛全集,寫一篇讀後感時,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毛澤東的《實踐論》。[由本站網友投稿]

也許是今日無事,也許是出於想盡快完成任務的目的便從百度搜來讀了一下,沒想到爲完成一個任務卻讓自我感觸頗深。從客觀的角度,從大的方面來說,我個人覺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初步的瞭解及把握了《實踐論》的基本內涵。總的來說毛澤東的《實踐論》是一部關於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著作,是以社會實踐爲基礎,系統地論證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學文的都明白: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以實踐爲基礎的認識的辨證過程包括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從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第二次飛躍是從理性認識——實踐。所以,認識的辯證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在感性認識中獲得的豐富的材料,經過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加工整理,將貼合實際的部分上升爲理性認識,去指導實踐活動和理解實踐的檢驗。

下頭我想就此闡述一下個人觀點:

〈一〉《實踐論》的世界觀意義

從毛澤東的《實踐論》的創作背景我們能夠看出這篇文章的重大理論意義,不僅僅在於它革新了我們的世界觀,更在於它對中國革命的巨大推動作用。從高中的文綜課程中,我們能夠了解到它批判了當時歷史背景下的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從中我們也能夠舉一反三:例如,

一、《實踐論》對經驗主義的批判。學了中國近代史及現代史的都能瞭解經驗主義所帶來的不良後果。舉例來說,如一隊科研人員要到某雪山頂上探險。一位專家指出,高山頂上酷寒,煤氣孔容易被凍住,需多帶幾根鋼針以防不測。可是負責裝備的是個老隊員,他僅憑經驗認爲,一根鋼針就足夠了,因而沒有聽從專家的勸告。結果這羣人全部被凍死在山頂,就因爲那根鋼針不細心弄斷了,煤氣孔堵塞,無法取暖。這個例子能夠極好的說明,好的經驗能夠給我們的實踐帶來益處,但經驗主義是卻會在不經意中令你萬劫不復。

二、《實踐論》對教條主義的批判。從字面我們就能夠了解到與經驗主義者相反,教條主義者是隻講理論,不聯繫實際,一切硬往理論上套。這也就讓我想到我們高中學思政時教師的舉例:我們學生往往容易如此,學校爲我們安排了社會實踐活動和實習活動,就是爲了要我們多聯繫實際,少說空話,避免教條主義。同時,實踐又有利於加深對理論的認識。這也就是我們學習了關於數據庫的理論同時還要做實驗的原因,即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與把握。

當然理解這些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理解到,實踐固然重要,但實踐不是一切。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經過理解外部信息,經過主動觀察,構成了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即感性認識,再積累必須資料的同時對其加以整理、歸納和總結,便會得到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即規律。構成了對規律的認識,這纔到了理論層面。當然理論還需經過實踐的檢驗。正如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一樣,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不必須是正確的理論。這也就是我們從書本上所瞭解到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綜上,我們不難發現《實踐論》在世界觀上的重要性。從而我們不難理解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當然,實踐論還有其重大的方法論意義。

〈二〉《實踐論》的方法論意義

在閱讀《實踐論》和一些對《實踐論》的觀點及看法的同時,我個人認爲,這篇文章的方法論意義有於兩點,即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認識都具有其時代侷限性。毛澤東同志就指出:“無論何人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或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不可能生活在封建社會就預先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規律,因爲資本主義還未出現,還無這種實踐。馬克思主義只能是資本主義的產物。馬克思不能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就預先具體地認識帝國主義時代的某些特異的規律,因爲帝國主義這個資本主義最終階段還未到來,還無這種實踐,僅有列寧和斯大林才能擔當此項任務。”再比如說我們中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全國人民一道,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實踐。但在當時,許多事情無先例可循(實踐已經證明,蘇聯的經濟模式不適合中國國情,並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實踐由於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還處於摸索階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這難免犯一些錯誤,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及大躍進運動。並且由於政治路線的偏差,讓一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導致了反右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從而使本已困難的經濟雪

上加霜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較之當時與中國處於同等地位的國家使中國倒退五十年。這是一個極大的損失。衆所周知,東南亞乃至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就是在這段時間完成經濟騰飛的。又觀1980年代鄧小平理論的提出,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促進了中國經濟的振興。爲什麼呢?其原因就在於鄧小平理論不是空想的結果,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經歷了先試驗後推廣這一認識過程的正確的理論,是經歷了實踐和時間檢驗的思想的結晶。有目共睹,鄧小平理論不僅僅解決了中國經濟中的一些沉痾痼疾,使國民生產總值突飛猛進,更重要的,使它將中國帶入了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爲中國進入世界市場供給前提,更確切的說爲中國經濟指明瞭發展方向。這些都無不證明:實踐與真理不是憑空捏造的,實踐是需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實踐需要真理的指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爲,從建國以來所確定的理論性認識最重要的是在於與時俱進。從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來看,我們就要不斷的經歷一個“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在這個不斷進行的過程中,認識才能不斷深化,理論才能日趨完善,並構成真理指導實踐。

讀了這篇《實踐論》彷彿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課,感觸頗多,既是對歷史的一種感悟,也是對當今社會的一種思考,更是對我們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態度、學習態度的一種深思,一種領悟。

篇5:實踐論讀後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十分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妨害着革命的發展。爲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通觀全篇,此文幾乎是一篇完美無缺的哲學論文,到處閃耀着思辯的哲學光芒;同時又因爲毛澤東是文學家,身上流着中國文人的血,理所當然地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文學氣息。

實踐是尋求真知的唯一途徑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

馬克思主義者認爲,僅有人們的社會實踐,纔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僅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鬥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到達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必須要使自我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中取得教訓,改正自我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爲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內在實質,“認識--實踐--再認識”是《實踐論》的實踐路線。

實踐要注意方法

實踐,就是一個怎樣驗證真理是否貼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本來面目的過程。談實踐的方法,我想從實踐的特性開始說起。

一則,實踐具有時間性和地點性:實踐的資料會隨時間、隨場合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被前期、他地的實踐所證明的東西不必須適用於當時(以及未來)、當地。“刻舟求劍”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二則,實踐具備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種局部實踐的結論不必須適用於全局實踐,某種偶然實踐的結果不必須體現基本的、普遍的規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三則,實踐具有層次性:此一層次實踐的結論不必須適用於其他層次和全部層次。

四則,實踐具有主觀性: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不可能絕對擺脫實踐主體主觀因素的制約;絕對客觀的人類實踐,是不存在的。主體能動發揮程度的不一樣,必會影響到實踐的具體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則構成了人類實踐的“隱蔽性”,或曰侷限性。正因如此,僅僅依靠一時一地的、個別的、局部的具體實踐,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那是不充分的;僅僅依靠具體實踐所得出的具體結論,而不給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總結,卻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同樣是不充分的。

具體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具體結論,基本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基本結論,普遍實踐則可用以證明普遍結論;而唯有藉助於人類的理性思維本事(能動),把人類的全部實踐從局部上升到基本、從基本上升到普遍、進而抽象地構成人類的普遍實踐(絕對實踐),才能足夠地證明客觀事物的真理。

另外,還要預防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這篇文章,對當時中國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它批判了當時革命中存在的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有什麼害處呢不妨舉一例說明。一隊科研人員要到某雪山頂上探險。一位專家指出,高山頂上酷寒,煤氣孔容易被凍住,需多帶幾根鋼針以防不測。可是負責裝備的是個老隊員,他僅憑經驗認爲,一根鋼針就足夠了,因而沒有聽從專家的勸告。結果這羣人全部被凍死在山頂,就因爲那根鋼針不細心弄斷了,煤氣孔堵塞,無法取暖。這個例子能夠極好的說明,經驗是要得的,但經驗主義是萬萬要不得的。我想,犯經驗主義的結果就是,決策前“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實踐後“鼻子一酸眼淚流下來”。

實踐要注意總結

總結的過程是一個認識飛躍的過程。要善於在總結自我的實踐經驗中學習,在再認識的環節上下功夫。不論是學習還是總結,都要找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在結合中昇華,在結合中創新,在結合中發展。爲此,要把調查與研究結合,既弄清情景,又理出頭緒;把經驗與教訓結合,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失敗的教訓更可貴,從教訓中學習往往使人更聰明;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既要有豐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質;把集中起來與堅持下去結合,既要善於集中正確的意見構成科學的決策,又要持之以恆的抓好落實。這樣,經常不斷地昇華,使零碎的變成系統的,樸素的上升爲理性的,又回到實踐中運用,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展。從而,構成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再認識、再總結的良性循環。

人類的活動,本質上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一個認識的過程。實踐和認識的統一,纔是人類發展的根本。沒有認識過程的提高和積累,人類的實踐永遠是猴子的實踐生存過程。沒有實踐的提高和積累,人類的認識只能是天上漂移的雲。所以,正確對待實踐與認識過程中的辨證關係,纔是觀看人類及自然無窮真理的前提。

曾有學者讀了《實踐論》後,感慨之餘,寫了一首詩,形象的闡述了實踐與認識的關係,“行路要識道,道通在於行。行後要知理,理通便於行。”

篇6:實踐論讀後感

初看毛澤東的實踐論,我看了很久,不是因爲難懂,而是裏面的許多觀點讓我聯繫到了自我的人生髮展中遇到的一切及自我將來發展的道路。

是啊!人生的發展道路又何嘗不象一個社會的發展,只是範圍縮小了,複雜程度減小了。其實人生的發展也貼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馬克思主義者認爲,生產活動決定一切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我們不訪這麼認爲我們的學習活動決定一切日常活動,是最基本的行爲活動。高爾基談到,書是人類提高的階梯。既然學習活動對我們這麼重要,那麼書自然要成爲我們自身發展的源泉。此刻大學裏很多學長學姐及教師說學習要擺在首要地位,這一說法原先是有依據的。然而進入到大學我們的日常生活形式多樣化了。不僅僅要學習課內的,更要參加社團活動來鍛鍊自我。有的學生重在校內發展自我,有的相反。在校內校外的發展形式又有很多種。所以,基於發展自我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就形同於實踐論中所說的,人的社會實踐,不限於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的活動。然而根據我本人的發展情景來看,與以前相比,已經構成了一個和有主見很有勇氣很有思想的大學生。這一切都是因爲我從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和書本中學到的。校內參加過各種面試,幹過多個社團活動,校外做各種促銷活動和宣傳活動,並且從書上學到許多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東西。不僅僅自我,並且發現班上其他許多同學比剛來學校都要強。所以我認爲並

且更堅定而親身體驗到了,生活活動是有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最終人的本事到達必須高度。馬克思主義者認爲人類社會生產活動是一步又一步的向前發展的,人們的認識不論對於自然界,還是社會,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即由淺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認識到這一點,並與人生髮展類比,使我更有勇氣去發展自我,因爲那裏有哲學的觀點做支撐,無論在發展的道路上遇到多少困難,發展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趨勢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個經歷和體會,善於實踐人生。

就拿十二月二十二的國家英語四級說把,當時一口咬定,相信自我會過,而主觀認爲自我有把握,並且僥倖的認爲只要聽力越過20分,肯定是百分之百經過。另外我很喜歡那句話,沒有做不到的,僅有想不到的。所以在整個認識的過程中,我偏向了唯心主義。只是片面的主觀的認爲事態的發展會貼合預期的目的,基於思想上,意念上,而忽略了客觀實際的認識,進行實踐性的運作。在考場上出現緊張,做不完,看不懂,那是自然的。實踐論中指出,第一階段的認識只看到各個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部關係,這是印象認識,感性認識,第二階段是進行理性認識,使認識的過程發生突變,產生概念。此次考試中,從理論上認識本身的情景,因爲從時間上看,準備的不夠充分,很少花時間。從動機上來看,我主觀上有強烈的動機,但行動上的動機表現的並不強烈,經常思考其他的問題。再說詞彙量的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只是臨時磨槍打仗。基於上頭的分析,讓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實踐論裏所說的認識對生產和階級鬥爭的依靠關係這一觀點,並認識到自我應對事物發展只停於表面。毛澤東在文章裏重複了幾遍,着重討論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係及他們的轉化。理性認識依靠於感性認識,否則理性的東西句成了無猿之水,無木之本,以及主觀自

生的靠不住的東西,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發展到理性階段。這次四級考試我的認識只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這樣很容易構成唯物論中的唯心主義。這次失敗,我要從理性上充分認識,僅有這樣纔能有更大的機會經過。列寧同志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把四級考試當作革命,也就是沒有考四級的理性認識就沒有考四級的成功結果。那些存有僥倖心理,甚至作弊的學生都將因爲缺少理性認識而沒有實在的實踐而失敗。

最近我最終把自我的人生髮展計劃好了。經過一年多的苦思冥想,根據自我的實際情景,我認爲切實際。但現想起,那計劃是否一成不變,是否都在你的掌握之中?看了實踐論的基本思想,使我認識到我的人生計劃其實會在不遠的將來變化不斷,一切僅有靠自我去協調好,掌握髮展趨勢。毛澤東認爲人的認識會受到很多限制,就是這些限制纔會導致我們的預期的目的沒有定論。我們僅有隨情景的變化而急速變化,時刻做出與事實相符的任務和工作方案,並努力糾正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比如這次考試是我計劃中的關鍵步驟,失敗了僅有等明年,所以我必須再次調整我的計劃,或推遲以後的計劃,或在某一時段加大計劃量。一句話,實事求是,具體情景具體計劃。就毛澤東說的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要構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總而言之,人生的發展類似社會的發展,他們有着共同的屬性,因而有着類似的發展規律,我們在人生的發展道路上,堅定辨證唯物論的知形統一觀,理解毛澤東的實踐論,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反覆的發展形式。

篇7:實踐論讀後感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堂上,曾多次聽教師提到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便找來讀了一下,仔細思考後,覺得受益頗深。我覺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下頭我想就此闡述一下個人觀點。

一、《實踐論》的世界觀意義

這篇文章的重大理論意義,不僅僅在於它革新了我們的世界觀,更在於它對中國革命的巨大推動作用。它批判了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有什麼害處呢?不妨舉一例說明。一隊科研人員要到某雪山頂上探險。一位專家指出,高山頂上酷寒,煤氣孔容易被凍住,需多帶幾根鋼針以防不測。可是負責裝備的是個老隊員,他僅憑經驗認爲,一根鋼針就足夠了,因而沒有聽從專家的勸告。結果這羣人全部被凍死在山頂,就因爲那根鋼針不細心弄斷了,煤氣孔堵塞,無法取暖。這個例子能夠極好的說明,經驗是要得的,但經驗主義是萬萬要不得的。

重要的是《實踐論》對教條主義的批判。與經驗主義者相反,教條主義者只講理論,不聯繫實際,一切硬往理論上套。我們學生往往容易如此。學校爲我們安排了社會實踐和實習活動,就是爲了要我們多聯繫實際,少說空話,避免教條主義。同時,實踐又有利於加深對理論的認識。我們學習了關於數據庫的理論,爲什麼還要做實驗呢?就是要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與把握。

同時,我們也能夠理解到,實踐固然重要,但實踐不是一切。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經過理解外部信息,經過主動觀察,構成了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即感性認識,這是不自覺完成的。如果我們掌握了足夠的資料,並對其加以整理、歸納和總結,便會得到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即規律。構成了對規律的認識,這纔到了理論層面。而理論還需經過實踐的檢驗。正如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一樣,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不必須是正確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者認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僅有被實踐證明了是正確的理論,才能夠推廣應用。

可是,事物是在不斷髮展的,因爲運動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質的運動中,矛盾不斷推動事物之間的聯繫發生變化,從而使事物聯繫的形式——現象更加趨於複雜。經歷了實踐檢驗的理論,還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這時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已經發生變化。在不斷地檢驗中,理論也就不斷地完善和發展。比如力學的相對性原理,在牛頓的經典力學中它能夠找到足夠的支持,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卻出現了與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矛盾,於是產生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對性原理又一次被證明是正確的。

綜上,我們不難發現實踐論在世界觀上的重要性。而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所以,實踐論還有其重大的方法論意義。

二、《實踐論》的方法論意義

我認爲,這篇文章的方法論意義就在於兩點,既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堅持與時俱進。一切認識都具有其時代侷限性。毛澤東同志就指出:“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不能在封建社會就預先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規律,因爲資本主義還未出現,還無這種實踐。馬克思主義只能是資本主義的產物。馬克思不能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就預先具體地認識帝國主義時代的某些特異的規律,因爲帝國主義這個資本主義最終階段還未到來,還無這種實踐,僅有列寧和斯大林才能擔當此項任務。”下頭我想就此再舉一例,談一下自我的見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全國人民一道,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實踐。但在當時,許多事情無先例可循(實踐已經證明,蘇聯的經濟模式不適合中國國情,並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實踐由於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還處於摸索階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這難免犯一些錯誤,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躍進運動。並且由於政治路線的偏差,導致了反右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從而使本已困難的經濟雪上加霜。這是一個極大的損失。衆所周知,東南亞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就是在這段時間完成經濟騰飛的。

而1980年代鄧小平理論的提出,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促進了中國經濟的振興。爲什麼呢?因爲鄧小平理論不是空想的結果,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經歷了先試驗後推廣這一認識過程的正確的理論,是經歷了實踐和時間檢驗的思想的結晶。有目共睹,鄧小平理論不僅僅解決了中國經濟中的一些沉痾痼疾,使國民生產總值突飛猛進,更重要的,使它將中國帶入了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併爲中國經濟指明瞭永恆的發展方向。

可是,如毛澤東所述,鄧小平仍不能預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成後的一些具體問題,不能預見到在當代日趨複雜的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具體爭端,異常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遇到的種種具體問題。同時,在經濟開始復甦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顯得更加迫切。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中國共產黨應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做到“三個代表”,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更將“三個代表”寫進了黨章,從而更好的指導了我們的實踐。

我個人認爲,“三個代表”思想中最本質的內涵在於與時俱進。從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來看,我們就要不斷的經歷一個“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在這個不斷進行的過程中,認識才能不斷深化,理論才能日趨完善。

篇8: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論》一文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1937年7月的論文著作。現收集於《毛澤東選集》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章。

時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革命戰爭即將到來。在中國共產黨內,以往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人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否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個真理,而只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書籍中的隻言片語,去嚇唬人們;還有另一部分經驗主義的人長期拘守於自身的片斷經驗,不瞭解理論對於革命實踐的重要性,看不見革命的全局,雖然也是辛苦地—但卻是盲目地在工作。這兩類人的錯誤思想,異常是教條主義思想,以往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國革命受了極大的損失,而教條主義者卻是披着馬克思主義的外衣迷惑了廣大的同志。爲了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異常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於1937年7月毛澤東寫了《實踐論》這篇文章。毛澤東曾以這篇文章的觀點在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演講,目的在於揭露輕視實踐的教條主義觀點,教育披着馬克思主義迷惑廣大羣衆的同志,使他們理論聯繫到具體的革命實踐中來。

《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即“知”與“行”的辯證關係爲中心全面系統地闡和發揮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首先,文章闡明瞭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和認識的關係及實踐在認識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馬克思主義認爲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的社會實踐,不限於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形式,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藝術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人所參與的。所以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位,認爲人的實踐一點也離不開、排斥一切否認實踐的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並且,“無論從認識的源泉,認識的發展動力,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來看,都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總之,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其次,文章闡述了認識的發展過程,指出認識過程要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和由理論到實踐兩次飛躍。實現兩次飛躍之後,認識運動“既完成了,又沒有完成”,因爲認識的發展過程是無限的,是階段性和無限性的統一。

再次,闡述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強調絕對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於相對真理之中,離開相對真理的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並着重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開闢和認識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任務,指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了實現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自我的主觀世界的任務”。

此外,文章還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要資料作了高度概括。指出經過實踐來發現真理,又經過實踐而證實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資料,都比較地進行了高一級的程度。

《實踐論》爲我們供給了認識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裏,全面觀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間的區別聯繫,大膽假設,細心求證,循環往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具體地說就是在對任何事情沒有做出深入瞭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於作出任何結論。

在應對、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先要觀察事物的外在屬性,儘可能多地從不一樣側面觀察事物的特性,詳細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從感性上對其進行整體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觀察事物的內在屬性,探尋事物的內在屬性,儘可能地多舉事物內在特性之間的各個要素。任何一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外因相結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內因是其根本性的東西。我們在認識事物發展的時候,不僅僅要分清事物發展所處的階段、地位,運用普遍的、聯繫的、全面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之。對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東西進行觀察、分析進而上升到事物內部特性的認識,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認識論實踐的第一次飛躍。

在實現實踐論第一次飛躍之後,我們應當將實踐認識理論回到的實踐中去,理解實踐的考驗,進一步去指導實踐。我們學習、認識、觀察事物過程就是理論聯繫指導實踐的過程。我們學習別人的正確的東西,用之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反之,我們在實踐的同時也檢驗了別人理論的正確與否?重複往返,不斷深入。正確的理論不斷指導我們的生活實踐,影響着整個人類社會的認識和發展。

在認識的過程中,理性認識還依靠於感性認識,我們必需堅持反對“唯理論”即只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驗的實在性,以爲僅有理性靠得住,經驗是靠不住的。“經驗論”錯誤在於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觀外界的真實反映,這兩種認識錯誤多我們都是不利的。而認識有待於深化認識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規律性,這就需要我們用腦子思考,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僞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正如《實踐論》所述的,認識與實踐是相互統一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定。我們在生活、學習實踐中要用到這一原理,必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言之有物,不說空話。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全面貫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首先要認識自我。僅有“認識你自我”才能改造你自我,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給我們的任務,這過程中我們要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因爲此兩者是相互依靠,彼此制約的。我們認識世界就是爲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確地認識世界。這需要我們提高自我觀察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本事,尤其是實踐本事,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勿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堅持自我的立場,不能人云亦云。

爲了更好地認識自我、改造自我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包括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要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當然真理是相對的。這需要我們努力做到以正確的理論爲指導,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必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做到堅持和發展的統一。僅有創新,才能不斷髮展,創新又是堅持和繼承爲前提的。把繼承和創新統一齊來,理論才能真正順應時代和實踐的呼喚,體現於時俱進的要求。

《實踐論》是一篇傑出的具有創造性的貢獻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既豐富和發展了《反對本本主義》關於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思想。深刻地闡明瞭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中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科學地解決了幾千年來中國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行、知問題,爲中國哲學的發展增添了極其光輝的一頁。它與《矛盾論》等爲我們黨確立了科學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爲延安整風作了理論準備,也爲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作爲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我們必需應當努力學習理論知識,並不斷進取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面落實行動,用知識武裝自我,在實踐中檢驗自我。注重理論實踐創新,激發自我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實踐的活力,不斷拓展自我的新視野。不斷探索科學真理,弘揚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我的素質,做到看清對象,有的放矢,對自我,對社會生活的夢想付諸行動。不斷提高認識和實踐的素質的本事,爭取做有爲的青年,成爲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篇9: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最傑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毛澤東同志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地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聯繫。在讀完《實踐論》全文之後,我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有了更爲深刻的瞭解。

《實踐論》文題雖爲“實踐論”,但其論述的過程卻始終不離開認識。經過不斷闡述認識與實踐的聯繫,從而更能深刻地表達實踐、解釋實踐。

《實踐論》首先說明了認識對生產和階級鬥爭的依靠關係,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裏,人的社會實踐其資料正是生產活動、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等。所以認識對社會實踐同樣有着依靠關係。

“僅有人們的社會實踐,纔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毛澤東同志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到達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此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失敗者成功之母”。

經過闡述認識的發展過程,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瞭解到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產生,而又服務於實踐。

首先,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經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繫,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着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繫,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爲理性認識。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無不基於實踐這一基礎。無產階級對於資本主義的認識,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以及戰爭的領導者對於戰爭的認識等等皆是如此。

可是,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於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並要迴歸實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在獲得理性認識之後,還有更重要的過程,那便是從理性的認識到指導實踐又一個飛躍。經過得來的認識指導實踐,並且在實踐中檢驗的發展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繼續。理論是否貼合於客觀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運動過程中是不能完全解決的。要完全地解決,僅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到達預想的目的”。

認識運用於實踐並得到證實之後,人們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運動便是完成了,對於過程的推移來說認識並沒有完成。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踐活動也會跟着變化發展,所以,認識同樣要不斷變化和發展。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向另一階段變化發展時,認識就要繼續,就要適應新的情景。客觀過程的發展充滿着矛盾和鬥爭,因而人的認識運動的發展同樣充滿矛盾和鬥爭;社會實踐過程是無窮的,人的認識過程也應當是無窮的。

於是,我們得出,在單個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中,經過實踐發現真理,又經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又能夠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以至無窮,並且每個新的循環都代表着更高的資料。

《實踐論》不僅僅深刻而又系統地論述了認識與實踐密切關係,同時也對一些與實踐相關的問題給予了精闢獨到的見解,使我深受啓發。

關於人們在面臨新的實踐活動的信心問題。通常人們都不願在沒有把握、不清楚情景的時候去進行某種實踐。在《實踐論》的論述中,談到了一個人的勇氣與信心跟他對工作的資料和環境有沒有規律性的瞭解直接相關。這對於我們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大學生在學習、研究以至將來的工作都會面臨各種機會與挑戰,而對於面臨的實踐活動我們的瞭解程度直接影響我們的信心。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本事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進取提升自我,進取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

關於正確、深刻的認識來源問題。《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說游泳、騎自行車,一個人因爲不會而不去遊、不去騎,總在一旁看別人做,那麼他永遠也不可能會。又比如說我們學英語,因爲說得差而不說,總是把話放在心裏念,那麼我們就不可能說好英語。許多事物,必須我們親身實踐才能得到真實的、正確的感知,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以旁觀者的心態,是不能學到東西的。

關於真理的絕對與相對的問題。這是一個極爲深刻的哲學問題。“沒有絕對真理”,這句話如果是正確的話,那這句話本身是否看作是絕對真理呢?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實踐論》認爲:“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於在各個必須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絕對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單獨認識,不能被某一句話闡述,因爲人們對於在各個必須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對於實踐的正確而系統的見解,對於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指導我們此刻、將來各種實踐活動都有着極爲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收穫成功。

篇10:實踐論讀後感

在高中的政治課本中就學過與實踐有關的一些理論,經過閱讀的《實踐論》,我更進一步認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的《實踐論》是其最傑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十分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妨害着革命的發展的情景下,爲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在《實踐論》中闡述了四個基本問題。第一,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第二,認識的辯證過程,即從實踐認識的過程,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第三,批判“唯理論”和“經驗論”。第四,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關係。我認真閱讀了的《實踐論》,深受啓發,以下是我讀完這篇文章的感悟。

實踐是認識的前提和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對於同一事物,不一樣的人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認識和評價,如果我們想明白正確的答案最好自我去實踐一下。就如我們想明白葡萄是酸是甜,就能夠去品嚐然後得出答案,而不是光聽被人講。認爲,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生產實踐活動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實踐活動。人類爲了生存,就必須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人類也在這種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獲得自身的發展。無論是在什麼樣的社會形態下生存,無論是什麼形式的活動,都離不開人。所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僅有從實踐中得出的認識才是有根據的認識。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人的知識、才能歸根到底來自實踐。這並不排除理解間接經驗和學習書本知識,事實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無必要事事直接經驗。就每個個人的知識而言,很多是從間接經驗、書本中學來的。但一切知識就其最初來源而言,仍然是實踐。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新的認識,豐富自我,不斷增加自我的頭腦儲備。

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人的認識是從實踐中產生,又服務於實踐的。這種能夠服務於實踐的認識是一種理性認識,是人們在頭腦中運用概念進行確定和推理,從而得出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理論是源於實踐的,僅有親身投入實踐,才能獲得對事物的理性認識。無論任何人要認識任何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否則是沒有辦法解決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親自去實踐,但我們能夠藉助前人的優秀理論成果來指導自我的實踐。但我們必須選擇正確的理論,因爲僅有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實踐,我們才能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否則,我們就會被引向歧途。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過感性認識到達的理性認識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能成爲真理,判定認識或理論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需要把它放回到實踐中去檢驗,看是否貼合預定的目的。如果預定的理論在同一實踐過程中變爲事實,這種理論就會成爲客觀真理,這個認識的過程也就隨之完成了;如果這種理論經過實踐檢驗與客觀現實不貼合,則還需要繼續認識,不斷糾正錯誤認識,最終獲得真理性認識。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如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就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

有句名言:“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重視實踐,動手實幹,因爲許多事情看明白了,行動計劃制定出來了,可是不幹就不能落實,更不能實現目標。就好像我自我經常會爲學習制定計劃,可是我並沒有毅力去實踐,所以我一向都不能享受到計劃實現的成果。於是我深深明白要勇於實踐,這就要克服畏懼情緒。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當你理解一項任務時,剛開始時可能是困難重重,就退縮。可是,如果你埋下頭,不氣餒、不抱怨、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堅持到底,就沒有幹不成的事情,這樣,我們就會有成就感了。

其實,我覺得我們的學習也是缺少實踐的,從國小到高中,我們都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考上一所好的學校,爲了取得好的成績,我們拼命學習,學習那一大堆的教科書就是爲了應付考試,但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於紙上談兵,在當時是記得很牢,可是沒有實踐,我們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爲我們沒有親身實踐。此刻到了大學還好,在學校的提倡下,我們很多學生都會在假期去進行與自我專業有關的實踐,儘管有一些是與自我專業無關,可是我們也還是能夠從中獲得認識。經過社會實踐,我們能夠從中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開闊視野,瞭解社會,體驗了生活,更使我們明白了自我的不足和要改善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確了自我今後應當努力的方向。

很多東西並沒有說出來的那麼簡單,僅有自我去實踐,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真諦。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再好的認識,看似再完美的理論,不經歷實踐的洗禮,就不可能開出美麗的花朵。我們要敢於在實踐中檢驗自我的主觀認識,在實踐中得到教訓,從而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我。《實踐論》在當時就起了重大的作用,此刻它仍有進取的價值,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驗,享受成功的歡樂。

篇11: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論》不僅僅深刻而又系統地論述了認識與實踐密切關係,同時也對一些與實踐相關的問題給予了精闢獨到的見解,使我深受啓發。

關於人們在面臨新的實踐活動的信心問題。通常人們都不願在沒有把握、不清楚狀況的時候去進行某種實踐。在《實踐論》的論述中,談到了一個人的勇氣與信心跟他對工作的資料和環境有沒有規律性的瞭解直接相關。這對於我們有着重要的指導好處。我們大學生在學習、研究以至將來的工作都會面臨各種機會與挑戰,而對於面臨的實踐活動我們的瞭解程度直接影響我們的信心。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潛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用心提升自我,用心瞭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

關於正確、深刻的認識來源問題。《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說游泳、騎自行車,一個人因爲不會而不去遊、不去騎,總在一旁看別人做,那麼他永遠也不可能會。又比如說我們學英語,因爲說得差而不說,總是把話放在心裏念,那麼我們就不可能說好英語。許多事物,務必我們親身實踐才能得到真實的、正確的感知,正所謂“實踐出真知”。

以旁觀者的心態,是不能學到東西的。關於真理的絕對與相對的問題。這是一個極爲深刻的哲學問題。“沒有絕對真理”,這句話如果是正確的話,那這句話本身是否看作是絕對真理呢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實踐論》認爲:“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於在各個必須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絕對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單獨認識,不能被某一句話闡述,因爲人們對於在各個必須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對於實踐的正確而系統的見解,對於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指導我們此刻、將來各種實踐活動都有着極爲深遠的好處。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收穫成功。

篇12:實踐論讀後感

最近,按照省廳和警令部“三讀”活動的安排和要求,我認真閱讀了毛澤東的《實踐論》,深受啓發,總有一種清新之氣如春風般撲面而來的感覺,除了因一些舊事遠去的生疏感外,並不覺得煩難。

《實踐論》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我認爲,不懂得哲學的人,是無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沒有哲學思維功底做鋪墊,也是無法進行事物抽象思維的,所以,認真學習哲學十分必要。一九三七年毛澤東之所以以“實踐論”爲題闡述認識論問題,有理論和實際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和基本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主要特徵。二是黨內存在的“左”傾教條主義,輕視實踐,造成中國革命的嚴重損失,用實踐的思想教育廣大黨員和幹部,具有現實針對性。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總結出經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經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資料,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資料,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這是正確的實踐觀。“自覺投身公安工作實踐中去”,相信這也是對於我們每一個民警的要求,同時也是新時期公安工作發展的需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不但經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經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實踐是不斷髮展變化的,真理又是相對與絕對的辯證統一,所以要隨着實踐的變化而發展真理。公安工作,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教條,不能用理論去切割事實,而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地驗證、修改、補充、完善工作機制,以適應新情景,解決新問題。

堅持“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路線。“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資料,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是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根據這一基本原理,在公安工作中必須堅持“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路線,不斷提高工作水平。毛澤東指出:“理性認識依靠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從感性認識而主觀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主觀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所以,對工作對象的認識,就不能滿足於經驗層次,而要經過思考、實踐,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求得理性認識,總結規律性。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正是在長期、細緻的實踐中,到達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環狀態。

僅有在公安工作中大膽實踐,纔是我們對於公安工作認識的真理性標準。毛澤東同志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到達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

少數民警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本事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要進取提升自我,進取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引導我們此刻、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着極爲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驗。

篇13: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最傑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毛澤東同志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地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聯繫。在讀完《實踐論》全文之後,我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有了更爲深刻的瞭解。

《實踐論》文題雖爲“實踐論”,但其論述的過程卻始終不離開認識。透過不斷闡述認識與實踐的聯繫,從而更能深刻地表達實踐、解釋實踐。

《實踐論》首先說明了認識對生產和階級鬥爭的依靠關係,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裏,人的社會實踐其資料正是生產活動、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等。所以認識對社會實踐同樣有着依靠關係。

“僅有人們的社會實踐,纔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毛澤東同志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到達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此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失敗者成功之母”。

透過闡述認識的發展過程,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瞭解到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產生,而又服務於實踐。

首先,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透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繫,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着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繫,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爲理性認識。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無不基於實踐這一基礎。無產階級對於資本主義的認識,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以及戰爭的領導者對於戰爭的認識等等皆是如此。

可是,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於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並要迴歸實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在獲得理性認識之後,還有更重要的過程,那便是從理性的認識到指導實踐又一個飛躍。透過得來的認識指導實踐,並且在實踐中檢驗的發展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繼續。理論是否貼合於客觀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運動過程中是不能完全解決的。要完全地解決,僅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到達預想的目的”。

認識運用於實踐並得到證實之後,人們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運動便是完成了,對於過程的推移來說認識並沒有完成。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踐活動也會跟着變化發展,所以,認識同樣要不斷變化和發展。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向另一階段變化發展時,認識就要繼續,就要適應新的狀況。客觀過程的發展充滿着矛盾和鬥爭,因而人的認識運動的發展同樣充滿矛盾和鬥爭;社會實踐過程是無窮的,人的認識過程也應當是無窮的。

於是,我們得出,在單個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中,透過實踐發現真理,又透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又能夠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以至無窮,並且每個新的循環都代表着更高的資料。

篇14:實踐論讀後感

馬克思認爲:世界時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起能動作用。馬克思還認爲:一切從實際出發,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僅有主觀能動性,沒有客觀實踐性是無法取得成功。

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叫《小馬過河》。老馬看到小馬長大了,讓他獨自馱一袋麥子去磨坊,然而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河水是深是淺小馬發愁了,老牛個子高,認爲河水很淺,剛沒小腿。松鼠個子小,認爲河水很深,還淹死了他的一個同伴。小馬不明白怎樣辦,僅有回去問媽媽。媽媽親切地對小馬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我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明白了。"最終的結果是:河水既沒有老牛說的那樣淺,也沒有松鼠說的那樣深,小馬成功渡過河,完成了媽媽交代的任務。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毛澤東的《實踐論》,對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剖析得十分透徹,是在馬克思哲學的基礎上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是理論聯繫實際的論述。

中國有個"閉門造車"的成語,比喻做事不研究客觀情景,脫離實際。至於我們此刻所說的"閉門造車",則是形容不顧實際,也不吸取別人的經驗,一味主觀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關起門來在家裏製造車子,而完全不研究門外的實際情景和實際需要,結果就不合規格,不能適用。

當然,意識對物質起能動作用。列寧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革命運動的成功離不開實踐經驗,就象過去的戰爭,戰爭的領導者,如果是一些沒有經驗的人,不是那些經過無數次失敗的教訓,再結合具體實際,總結經驗和教訓,使得戰術和戰略上取得成功的經驗,從而再一次次的取得勝利,最終取得革命的最大勝利。

聯想到最近的""事件。日本掀起購島鬧劇後,國人喊打聲一片。異常是那些所謂的愛國者,直接把矛頭指向政府,認爲,實則是那些人不懂得從實際出發的真理,不懂得運用毛澤東的實踐論。

是列島的主島,位於中國東海,距溫州市約356千米、福州市約385千米、基隆市約190千米,距離沖繩約420公里,面積4、3平方公里,周圍海域面積約爲17萬平方公里。本島面積狹小,沒有能夠供大部隊部署的基礎設施,異常是缺乏機場設施。必須注意的是,東南方向是日本控制的琉球羣島所屬八重山列島,其中石垣島距離僅有170公里,面積到達了222、6平方公里,能夠部署大型雷達設備和機場,是日方距離最近的重要前進基地。對我方不利的是,八重山列島處於臺灣本島以東,我方空中力量若要打擊八重山列島,最佳攻擊航線會掠過臺灣,須穿越世界上防空火力密度最高的臺北防空區。儘管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利益,但目前臺灣當局明確拒絕兩岸共同保釣,戰時解放軍戰機能否借道臺灣上空攻擊八重山列島實在是難以預測的變量,也即是說日本必須程度上擁有了一個能夠不受懲罰的安全後方。

當然,有人說,直接攻擊日本本土。毛澤東的實踐論告訴我們,萬物是普遍聯繫的,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對那些手無寸鐵的百姓是無辜的傷害。所以,應對之爭,我們還得拿出更加穩妥,更加安全的辦法。

篇15:實踐論讀後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十分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妨害着革命的發展。爲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通觀全篇,此文幾乎是一篇完美無缺的哲學論文,到處閃耀着思辯的哲學光芒;同時又因爲毛澤東是文學家,身上流着中國文人的血,理所當然地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文學氣息。

實踐是尋求真知的唯一途徑“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

馬克思主義者認爲,僅有人們的社會實踐,纔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僅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鬥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到達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必須要使自我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中取得教訓,改正自我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爲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內在實質,“認識——實踐——再認識”是《實踐論》的實踐路線。

實踐要注意方法

實踐,就是一個怎樣驗證真理是否貼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本來面目的過程。談實踐的方法,我想從實踐的特性開始說起。

一則,實踐具有時間性和地點性:實踐的資料會隨時間、隨場合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被前期、他地的實踐所證明的東西不必須適用於當時(以及未來)當地。“刻舟求劍”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二則,實踐具備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種局部實踐的結論不必須適用於全局實踐,某種偶然實踐的結果不必須體現基本的、普遍的規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三則,實踐具有層次性:此一層次實踐的結論不必須適用於其他層次和全部層次。

四則,實踐具有主觀性: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不可能絕對擺脫實踐主體主觀因素的制約;絕對客觀的人類實踐,是不存在的。主體能動發揮程度的不一樣,必會影響到實踐的具體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則構成了人類實踐的“隱蔽性”,或曰侷限性。正因如此,僅僅依靠一時一地的、個別的、局部的具體實踐,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那是不充分的;僅僅依靠具體實踐所得出的具體結論,而不給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總結,卻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同樣是不充分的。

具體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具體結論,基本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基本結論,普遍實踐則可用以證明普遍結論;而唯有藉助於人類的理性思維本事(能動),把人類的全部實踐從局部上升到基本、從基本上升到普遍、進而抽象地構成人類的普遍實踐(絕對實踐),才能足夠地證明客觀事物的真理。

另外,還要預防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這篇文章,對當時中國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它批判了當時革命中存在的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有什麼害處呢?不妨舉一例說明。一隊科研人員要到某雪山頂上探險。一位專家指出,高山頂上酷寒,煤氣孔容易被凍住,需多帶幾根鋼針以防不測。可是負責裝備的是個老隊員,他僅憑經驗認爲,一根鋼針就足夠了,因而沒有聽從專家的勸告。結果這羣人全部被凍死在山頂,就因爲那根鋼針不細心弄斷了,煤氣孔堵塞,無法取暖。這個例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能夠極好的說明,經驗是要得的,但經驗主義是萬萬要不得的。我想,犯經驗主義的結果就是,決策前“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實踐後“鼻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一酸眼淚流下來”。

實踐要注意總結

總結的過程是一個認識飛躍的過程。要善於在總結自我的實踐經驗中學習,在再認識的環節上下功夫。不論是學習還是總結,都要找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在結合中昇華,在結合中創新,在結合中發展。爲此,要把調查與研究結合,既弄清情景,又理出頭緒;把經驗與教訓結合,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失敗的教訓更可貴,從教訓中學習往往使人更聰明;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既要有豐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質;把集中起來與堅持下去結合,既要善於集中正確的意見構成科學的決策,又要持之以恆的抓好落實。這樣,經常不斷地昇華,使零碎的變成系統的,樸素的上升爲理性的,又回到實踐中運用,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展。從而,構成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再認識、再總結的良性循環。

人類的活動,本質上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一個認識的過程。實踐和認識的統一,纔是人類發展的根本。沒有認識過程的提高和積累,人類的實踐永遠是猴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的實踐生存過程。沒有實踐的提高和積累,人類的認識只能是天上漂移的雲。所以,正確對待實踐與認識過程中的辨證關係,纔是觀看人類及自然無窮真理的前提。

曾有學者讀了《實踐論》後,感慨之餘,寫了一首詩,形象的闡述了實踐與認識的關係,“行路要識道,道通在於行。行後要知理,理通便於行。”

【小編簡評】

實踐論讀後感 優選15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實踐論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要多讀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