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孔乙己的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2.35W

孔乙己的讀後感精彩多篇

孔乙己讀後感 篇一

這篇小說以一位不諳世事的酒店小夥子的口吻,不動聲色地講述着孔乙己的悲慘遭遇,貌似平淡輕鬆,實則蘊含深沉的批評力量。 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正是作者對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諷刺,揭露以及批判。作者對孔乙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內心痛苦與悲哀,,給予了一定的同情。小夥計的笑是不經意的,“附和着笑”。鄰家孩子的笑,並非惡意,是“聽的笑聲”“趕熱鬧”的笑。短衣幫的笑。是爲孔乙己不倫不類的樣子。故弄玄虛的語言,迂腐無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無聊生活中的片刻而活。這是“病態社會”所致,反應了當時社會裏人與人的關係冷淡無情。掌櫃及穿長衫的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爲目的的笑,這是階級本性所決定的。

雖然孔乙己是酒店們取笑的對象,酒店裏的人們肆意逗笑。取笑孔乙己。有得顧忌地去戳他性靈上的隱痛。但在孔乙己的心中,“茴”字有四種寫法就是真理,無論別人如何嘲笑,多麼冷漠,他從不放棄對心中真理的執着,仍然懇切的說:“不會寫吧……我教你。”在那個落魄的時代,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需要多大的勇氣?我們可以讚頌哥白尼,讚揚華盛頓,爲什麼就不能認同孔乙己?

孔乙己讀後感 篇二

《孔乙己》一文只能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短篇小說,卻也繪聲繪色、玲瓏剔透!將孔乙己的形象突顯得孔徑分明,將事態的炎涼描寫的凌厲盡致。一發而不可收拾的牽動着我的神經!無奈!

孔乙己的出場似乎就是爲了給人們取笑逗樂,奠定了他的悲慘命運的基本色調!所以,以後他的生活再悲慘,命運再慘淡也絲毫不能引起百姓的注意了。便也只能讓孔乙己死去了。否則活在世上又能作何感想呢?——我想魯迅先生也應該是這樣想的吧。

孔乙己讀後感 篇三

讀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當時社會冷酷,人情的冷暖和事態的炎涼。因爲孔乙己是社會底層的人物,所以他註定被人瞧不起。一個善良的人沒有得到好報就死了,而丁舉人一樣的人物卻活得好好的,我真替孔乙己抱不平。同時,我也體會到了在當時那個社會有錢人和沒錢人的差別,有錢人可以一手遮天,欺壓百姓;而沒錢人卻只能受苦受難,被人欺壓。現在我才真正知道,我的生活環境與孔乙己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啊!

孔乙己讀後感 篇四

暑假裏,我無意讀到了魯迅的《孔乙己》這篇文章,認識到了一個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社會低層,受到科舉制的毒害讀書人形象,也看到了它內心深處的善良,和它那悲慘的人生。

同時,拿孔乙己當取笑的把柄那些“看客”,體現出了他們對不幸者的冷漠無情、麻木不仁,也是導致孔乙己悲慘結局的一種原因。同是我也想到我們生活的社會裏也是否存在着那種“看客”?

想到這,我聯想到看過的一則新聞:某年7月17日凌晨,23歲跳某從工地收工回家,回家路上不甚摔倒在路中央,路人鄧某看見了想上前扶一把,但旁邊的好心人的“勸誡”,沒有上去。突然一輛裝土車險些碾壓,隨後一輛出租車撞到,拖行十米遠,最後倒在血泊中,當場身亡。鄧某聽到這消息後後悔不已。

當一雙眼睛在無助的四處張望,希望能夠有一雙友愛的手幫他一把,但希望終究還是希望,最後倒在血泊中。旁邊的人就像在看一場電影,當車子把人拖到十米遠,電影到達了頂峯,最後濺了看客們一身血!

如果能及時上去扶一把;如果沒有那好心人的“勸誡”;如果能有一條到得底線。但如果,沒有如果,那一條鮮活的生命已不負存在。人們看着那血泊,可能還在慶幸那人還好不是我,不是我的親戚。那倒在血泊中的不只是一個正值花季般的生命,不只是一個沒有溫度的屍體,而是乘載着中國五千年的文明

“看客”原來只是魯迅筆下孔乙己、祥林嫂、阿Q身邊的人,現在爲何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當好心把摔倒的老人送到醫院,反過來成了肇事者,大善淪爲大惡。當兒子在機場用刀捅母親,但沒人敢上去扶一把,最後還只有外國人敢上去幫。貓小樂在他的作品中,當阿衰看到老人摔倒時,只能和老人一同倒在地上,阿衰固然好笑,但是什麼讓阿衰只能這樣做。中國的道德文明開始直線下滑,造成了人們不做好事,不敢做好事的現象。

我最終還是希望那些所謂的“看客”始終只出現在魯迅筆下,不要在我們生活再造成血的悲劇。

《孔乙己》讀後感 篇五

做個讀書人,做個熱愛知識的人,你的尊嚴到底在哪裏?我想,不是靠知識改變了命運,也不是靠知識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更不是靠讀書寫論文當上了教授。

作爲一個讀書人,你可以沒有大學的學歷,但你需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你所伴隨的知識的意義,並且找到你伴隨這種知識的內心快樂。這種快樂就好像你會去研究茴香豆的“茴”字究竟有幾種寫法,並且分享給你身邊的人,這件事比吃茴香豆本身更加讓你覺得高興。在這個時候,你才能夠體會一個讀書人的尊嚴所在。謝謝大家!最近一期《超級演說家》裏,有個人演講的題目叫《讀書人》,他從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展開,他口中的孔乙己是一位毫無功利心的、生不逢時的可憐的讀書人形象,這與我記憶中的孔乙己有很大的差距,於是我決定重讀《孔乙己》。

確實,正如《讀書人》中的觀點,孔乙己身上有着一種對知識的執着追求,窮得沒有書可看,偷也要讀書,對知識的研究也究根究底,他知道茴字有四種寫法,這種嚴謹的學術精神的確可貴;他還是一個熱心腸的人,他教夥計茴字的四種寫法,但熱臉貼了冷屁股;他自己窮,但他買來的茴香豆也會分給小孩子們吃,說明他很善良。種種表示,他是一個本質良善的讀書人,但孔乙己的生活窮困潦倒,《讀書人》把原因歸結於他生不逢時,假若孔乙己生活在現代,他依靠他的學識可能比于丹更風靡一時。這個觀點我不敢苟同。我只能姑且認爲《讀書人》選擇性地提取了孔乙己身上的一些特質,想喚起大家不()要懷着功利心去讀書,傳達讀書的目的在於書本上的知識給我們帶來的內心的充實與快樂。如果,我們重讀《孔乙己》,瞭解孔乙己的全貌,我們不會做出這樣的判斷,假若孔乙己活在現代,以他的做事方式,他的境遇仍然不會得到改善。

孔乙己是讀書人,但沒有考上秀才,在同樣的科舉考試製度下,他至少輸給了其他的讀書人。沒考上秀才沒有關係,至少我會讀書識字,在那個時代裏,讀書識字的人很少,我依然可以找一份工作來養活自己。但他沒有去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好不容易別人給他介紹一份抄字的工作,他竟然幹了幾天就攜帶着筆墨紙硯偷跑了,估計他覺得抄字是沒有前途的事情,從而也沒有人再給他介紹工作了;他除了有點文化以外,其他什麼都不會,五穀不分,四體不勤,再加上,他固執的認爲我是個讀書人,怎麼能幹下等人乾的事情,幹體力活自然也不會去幹。這樣他基本就沒有了經濟來源,以至於他只好去偷,我想他應該不僅只是偷書,他也會去偷一些別的,不然他怎麼生活。他自視甚高但又活得卑微,成天穿着那件象徵着讀書人身份的又髒又破的長衫,手裏有點閒錢,就去咸亨酒店喝一碗酒,或吃一碟茴香豆,他不顧周圍人的嫌棄的眼光,也無論怎麼不把他當回事兒,取笑他,羞辱他,他也毫不理會,只是有時候說到痛處了,他會脹紅了臉回兩句嘴,然後在別人的笑聲中離開。你說一個人,一個讀書人,不能自己養活自己,你知道茴字有四種寫法,又能怎樣,又不能當飯吃;你說我不世俗,我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可是你現在連做人的起碼尊嚴都沒有,談什麼追求和理想。固然,在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裏,有不少社會環境的因素,也有人性的自私自利,麻木不仁,但這些問題我們個人是無法改變的,只能在罅隙中求生存。考不上科舉的人大有人在,獨獨孔乙己這類人把自己的日子混得不如丁舉人家的一條狗。

所以,要是孔乙己穿越到現代來,估計他雖不會被像丁舉人這類人打死,但他始終是被人瞧不起的。現代社會中孔乙己這樣的人大有人在,他們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四肢健全,頭腦正常,但通病就是好高騖遠、好吃懶做、不愛乾淨,而且還有抽菸、喝酒、賭博等不良嗜好,生活沒有個正形,他們大多數沒有成家或者家庭破裂,成天渾渾噩噩的生活。偶爾有人同情他們,給他出個主意謀個生路,他會有一萬個理由招呼你,怨天尤人,久而久之,同情他的人也沒有了,而他,十幾年如一日的老樣兒,生活潦倒、孤獨終老。

孔乙己,可憐又可恨,魯迅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就是一個悲劇。

孔乙己讀後感 篇六

我讀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小說集《吶喊》中的《孔乙己》。這篇文章使我略有所思。

當時的科舉制度殘害了一個封建知識分子。孔乙己的科舉道路沒有走通,這就意味着他數十年的寒窗苦讀,沒有絲毫成果。他只會死讀書,讀死書。又不會“營生”,成了一個徹底的廢物,等待他的,只有滅亡。相反,文中的“丁舉人”,僥倖通過科舉,獲得了社會地位,同爲讀書人的他,便可以肆無忌憚的“嚴懲”一個“偷書賊”。他私設公堂,將孔乙己吊打了大半夜,導致孔乙己在悲痛孤獨中死去。晚清的科舉制度,只會把更多的讀書人,變成一個又一個“孔乙己”,而把少數的“成功者”變成“吃人的惡魔”!

封建社會通過八股取士。讀書人爲了通過科舉,他們費盡心血,但所研究,所掌握的都是些毫無用處的、酸腐的東西,他們還如獲至寶。諸如茴香豆“茴”的四種寫法。晚清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異常冷漠。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自私麻木,孔乙己這樣一個被科舉制度所摧殘的知識分子,境遇是如此悲慘,不但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相反,被衆人所挖苦嘲笑。

《孔乙己》這部短篇小說,寫成於1919年三月份,離著名的運動僅有兩個月之差。作爲新文化運動先行者的魯迅先生,他的這篇文章振聾發聵,敲響了封建社會制度的喪鐘,用之鋒利的筆刃刺下了致命的一擊!

《孔乙己》讀後感 篇七

爲什麼你總甩不掉那破舊的長衫、甩不掉滿口的“之乎者也”呢?是你愛慕虛榮?好逸惡勞?還是環境所迫?經過作者魯迅的眼光,你的身影,總在我心中縈繞,揮之不去……

我無法理解你,你總是想把自我“包裝”起來,讓別人承認你是一位“讀書人”但你是否明白,你其實是在欺騙自我,既然是“讀書人”那爲什麼學不到“自食其力”的道理呢?爲什麼要捨棄謀生的機會而去“偷”呢?又爲什麼要爲自我的“偷”而找藉口呢?你確實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但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得不到提高,就連“我”小時候都向你投去鄙夷的目光,試問,你還有什麼理由墮落下去呢?我忘不了你乞求“掌櫃”時的眼神,更忘不了你悽慘的結局,世態的炎涼,你的路,也更是難走。

我同情你,當我明白你是怎樣一個人的時候,我沒理由同情你,卻又無法不一樣情你,“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你爲了追求功名而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是上天對你的不滿,還是你命運早就註定?若時光能夠倒流,我會對你說:“其實是科舉考試害了你。”可是,你,一個愚蠢的舊社會的潦倒讀書人,能相信我嗎?能擺脫功名利祿的誘惑而去相信我嗎?我同情你,可你什麼時候能清醒過來,擺脫科舉對你的殘害?

可是,我同樣敬佩你、尊重你,當別人拿你取笑、消遣你的時候,你沒有逃避,而任由他們去說、去笑,儘管那使你難堪,難道應對這些不需要勇氣嗎?難道這份勇氣不值得我去敬佩嗎?你向孩子們分發茴香豆的那份善良,想教“我”識字的那份誠懇,以及被打折腿後活下來的那份堅持、那份勇氣都值得我去敬佩、尊重,然而,你的路,卻走到了盡頭。

“年關”已過,又一年端午的時候,粉板上的“十九個大錢”依然還在,這意味着你走了,在世的時候,受盡了生活的困苦,世人的奚落、嘲笑,以及社會對你深深的折磨。願你走得安息,來世的時候,也期望你能永遠脫下那破舊的“長衫”,做一回真正的自我。

文章到此,我的內心深受感觸,彷彿遺憾什麼、惋惜什麼、又彷彿虧欠孔乙己什麼。在作者魯迅的“神筆”之下,我認識到了一位悽慘的人,更認識到一個世態炎涼、人性醜陋的社會。

《孔乙己》讀後感 篇八

孔乙己的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爲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願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餘人。

穿着破舊長衫的高大體型,青白的面色,深陷的帶着傷痕和蓬亂的白色鬍子,這就是魯迅所描繪的孔乙己的樣貌了,一口的之乎者也和愛面子就是它的特點,這種人物,是不值一看乃至一提的,但在別人提起他的時候,卻總能記起他,讓人感覺那是一種微妙的存在,不用特別去記住它,也不用刻意去忘記它。

但是,孔乙己就是孔乙己,不會把他和別的長衫文人混爲一談,個性鮮明,喜歡在別人面前顯擺自己,好吃懶做,死要面子,這似乎也跟別的文人沒什麼兩樣,但卻似乎沒有其他文人如此高傲。說是平易近人,也有那麼點差距。總之,這是一個很特殊的人。

就是這樣的一個孔乙己啊,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那個時代人的冷漠讓我感到震驚,無法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可以對死亡這麼的輕描淡寫,就連孩童都如此的自私,而人們關心着的是自己的腰包,從不會關心到別人,就像老闆想起了孔乙己,也只是因爲那十九文錢罷了。

不過,這也不怪他們罷,那些領導,可曾有一個關心過民衆?或是沒有空,正在忙着往腰包裏塞錢,或是根本不願意去管了。試問,在這樣的領導下的人民,又怎能關心到別人呢?

現代呢,好像的確是有人關心到別人了,但是,卻有一些人比以前更加惡劣。比摻水還要過分的賺錢方法比比皆是,似乎是有人要反省一下科技帶來的是,是利還是必,科技該不該發展,文人該不該誕生,我不希望“孔乙己”越來越多,更不希望漠視人情的人越來越多,還不希望長衫文人越來越多。但是,可能嗎?

孔乙己讀後感 篇九

生活是一場戲劇,或喜或悲。這萬千的悲悲喜喜當中,不同的人,過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時代,有着不同的吶喊;有時連緘默都是不同的。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生命需要吶喊。

孔乙己,是悲劇。爲什麼?因爲他僅僅在生存着,沒有爲生活而吶喊過,他從生存的狼狽當中來,最終在生存的戲謔當中死去。他是悲哀的。他不知道,生活和生存,千差萬別。

生存,是生活的最低要求。

孔乙己不是個案,他代表了他所處的時代裏所有和他一樣只是在生存的人們。他們只關注如何過一天是一天,今天貪點便宜,明天耍點滑頭,只要能活下去,而不問問自己怎樣活得更好;他們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損,不管其他人是快要行將就木,或是窮苦潦倒揭不開鍋,也從不帶一星半點的關心、同情,似乎眼睛裏早就被蒙上了灰塵;他們只看重在自己痛楚的生存裏靠取笑他人來獲得快樂,從來不會懂得適可而止,也不會低聲安慰,只是一陣又一陣的鬨笑,即使那個人曾發出懇求,即使那個人也和他們一樣,只剩下悽苦的生存。

這樣的一生,只有生存的苟且,沒有生活的遠方。當你的目標只是生存,你也許連生存都夠不到。

生活,纔是關於生命的最好解讀。

古往今來,多少人爲了生活而吶喊過。面對殘暴的君王,我們不缺像陳勝吳廣這樣英勇頑強的吶喊;面對漸漸變得麻木的人們,面對軟弱無能的政府,面對亡國的危機,我們不缺像魯迅先生先生這樣不畏生死的吶喊;面對新時代的政治局面,我們不缺像外交官耿爽這樣威嚴理性的吶喊。我們有太多像你我一樣懂得吶喊的人。我們的吶喊也許微弱,也許渺小,但我們敢吶喊,會吶喊。我們的吶喊沒有那麼偉大的目的,只是警醒自己守住道義,告誡自己不要懶散,提醒自己有夢要追,我們只是爲自己的未來吶喊,爲了遠方的詩意吶喊。也許我們的吶喊不夠宏亮,但是不可否定,大多數你我正在爲了未來而奮鬥着,你是在爲了一個好的高中而努力,是在爲了一個好的大學而拼搏,還是在爲了一份好的工作而奔跑,那都不關緊要,重要的是,你一直在爲自己而吶喊,而這些都是你生活的通行證,都是你回首往事時的不後悔,更是你在世界上奮鬥的痕跡。

你甘於生存,還是樂於生活,那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如果你夠不上你在追求的生活時,千萬不要喪氣,也不要失去那份吶喊的勇氣,至少你擁有了生活的渴望。

相信吧!未來,當你擁有了想要的詩和遠方,你會感謝曾經吶喊過的自己!

孔乙己讀後感 篇十

孔乙己經常到一家酒店喝酒,爲了體現自己的身份,穿着長袍(不同於穿短衫的工人),站着喝酒(和短衫工人一樣),用手一個一個的排錢,來顯示自己的身份。並且喜歡炫耀自己的學問,問人家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是否知道。

他有一次爲別人代筆,在別人家偷走了一些書,結果被人打殘。但他仍然顯示自己的身份,經常成爲他人的笑料。他還經常賒帳。最後一次,被人打的只能靠雙手撐着蒲團走路了,又賒帳買了酒。從那以後,就再也沒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裏。

孔乙己讓我感到可憐可笑,但他悲涼的一生、悲慘的結局,無疑是當時社會的那種弱肉強食、冷漠無情、愚昧封建的舊社會的真實寫照,而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用他精闢的語言、犀利的筆鋒對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進行鞭打和諷刺。讓我們瞭解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也激勵着我們祖國的新一代勿忘國恥,好好學習,建設強大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