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季羨林的八堂人生課讀後感

讀後感1.15W

第一篇: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季羨林的八堂人生課讀後感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一滴水可以引發千萬人的思考, 一粒沙子可以看出世界, 一張臉上可以看出一座天堂, 而好書可以無數人的命運。--題記

最近讀《季羨林談人生》引來些許感慨,片言記述。書中三部分分別介紹了季羨林老先生的人生哲學------------談人生、談讀書治學、談人生感悟。在我這個年齡,談人生是否年輕了點?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裏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爲什麼活着?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爲。因此我們年輕人都應留下一分鐘思考, 人生的目標是? 留下一分鐘領悟, 人生的意義是? 留下一分鐘感慨, 人生的價值是? 留下一分鐘, 人生的真諦是? 留下一分鐘, 細細咀嚼"人爲活着? "或人活着究竟是……

慾望,與生俱來就具備,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本質的體現,慾望的存在促進整個社會文明發展,這無可臵疑的,試想一個沒有慾望的人,更應該想想人爲什麼活着,有慾望纔有動力。同時慾望也是煩惱的根源,就是人們常說的六大煩惱:貪、嗔、癡、慢、疑、見,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要

怎麼駕馭慾望朝正確的方面實現價值?他告訴我們要追求愉快的生活,追求心態的平衡和寧靜。

他說,走的運越大,則倒的黴也越慘,二者之間成正比。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理解了這一番道理,它能夠讓我們頭腦清醒,理解禍福的辯證關係。走運時,就要想到倒黴,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黴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也。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則多半起於私心雜念,解之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樣就不會有苦惱。即使在遭逢苦難時也要以平和的心態接受這些命運,或者保持有個感恩的心,至少可以避免自己嫉妒和憤恨的心。季老的平和與淡泊也感染了我,面對發生於周圍的種種,我也學會去坦然處之。放鬆、自然的心境讓我活得不再那麼累,而且竟能將自身的潛力挖掘。人首先選擇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就要信任和喜歡自己的選擇。女人往往喜歡比來比去,爭風吃醋,東家長西家短,可我卻天生對這個沒興趣,但可能同時了丟了很多“豐富的信息”,可我卻傻乎乎地滿足於此,因爲我不想讓那些烏七八糟的東西擠滿大腦,而減少我思考的空間。我們這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還依然習慣於從別人的評價獲得對自己的肯定,尤其是名利,幾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其實所謂“名利”只是外部促進你成長的一種強化手段,可是卻被大家當成了唯一的目標,

一切都爲之所限,而忽視了最本質的東西——自我的成長。很多問題,當深陷其中時往往爲其左右,不知所爲,而當我們站在一定高度、一定角度時卻能如季老那般客觀冷靜地看待和處之。可見,爲自己尋找自己人生的基點的確重要,這時,想起最近常聽到的一句話:“眼界決定境界”。

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有些東西,我們來不及沉澱,在忙碌無爲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考慮了。慢慢品讀《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就好像與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閒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許多對我來說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他對人生的感悟洗滌着我內心的蕪雜、淺薄,如果不這麼細緻地讀他,我還真的質疑“摘帽”爲“炒作”,讀過他,悟過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聲音,是他智慧內斂人生的真實渴望。

星城地區檢察院監獄檢察處( 韓冰囡)

第二篇:《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讀一本書就是在和作者交談,不同的作者給你不同的信服感。和季羨林這樣的大師交談,你始終會覺得他是那麼高大,那麼令人景仰,而自己又顯得那麼卑微和渺小。提到季羨林我就想到這樣的一幕,在清華園的小道上,一個穿着中式長袍的長者在散步,和他擦肩而過的人無不肅然起敬,止步敬禮。一個人的高大絕不是他身材的高大,而是精神的崇高。一個可以在北大和清華兩所名校之間選擇的人一定有他的高人之處,而他之後在研究方面的卓有研究又令人歎爲觀止。然而,就是這樣的學術偉人,他也和任何一個普通人一樣,要面對疾病,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當死亡臨近的時候,每個人似乎才能幡然醒悟,如果我的人生可以重來我會做怎樣的選擇?可是人生是線性的單程,不能任意往返,不能隨意下站,這樣的單程只有起點和終點。我信任季羨林這樣的大師,我羨慕那些能和他一起研究、學習的弟子。我接受着季老無聲的潤澤,我祈望着在身邊能出現像季老這樣學識淵博、待人誠懇、爲人謙和、潤物無聲的人物。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和季老面對面,但是我們可以在現世默默地祝福他,默默地與遠在另一個世界的季老精神相會。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欣賞季老身上的那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欣賞他的那種腳踏實地和持之以恆。人人每時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的預期,有的成功有的失敗,總之是無法界定,也無法分類。把成功的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決定的,我們無能爲力,機遇不期而來,我們也無能爲力。只有勤奮是有我們自己決定的,“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做自己要做的事,應盡便須盡,無須想的太多,盡人事而聽天命。知足知不足,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能夠知足長樂,很是不容易,人生或許就是一種平衡,有得必有失。其實最難做到的就是認識自己,尤其是自己的缺點,所以在爲人處世的同時,又要三思而後行,做到有爲有不爲,不見利忘義,不損人利己,在大是大非上有自己的原則,在小善小惡上,有自知不糊塗。

一本書,一段人生,季羨林談人生,可以說,季老就是一部人生史。90多年,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從“十年浩劫”到新千禧,從窮小的官莊到足跡遍佈幾大洲,從清華到哥廷根再到北大,從諸子百家到古印度文明。時光流轉,歲月沉澱,別人看來,季老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了不起的人物,但季老卻能用一顆平常心卻看待。對於我這個還沒過而立之年的人,沒有太多的人生經歷,沒

有豐富的積累和沉澱,實在不敢妄下什麼結論,就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吧。不完滿纔是人生,一個人活在世上,一要做人,二要做事,而做人更多的時候要務虛,凡是不可斤斤計較,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一是真,二是忍,對待壞人另當別論,做事更多的時候要務實,立足當下,做好每件小事。同時又要放眼於未來,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一切。

第三篇: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彙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爲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說教。

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夥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爲國家、爲人民、爲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爲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爲自己着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爲自己着想而不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讀後感《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正是基於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於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人民大道被叢叢的樹葉所簇擁着,連濾過的陽光也是綠色的。

在天一書店的路上,遠遠看見兩位老人在行乞,記得很久以前他們也在,穿着樸素而破舊的衣服,臉龐幹潔,微黃卻不失笑容,我都會在他們的塑料碗上放上一些硬幣,我不用理會他們是否騙我,一位活了近半個世紀的人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尊嚴,他們會出來行乞一定有他們自己的苦衷,我會盡我所能來幫助他們。

雖然我沒遇見過,但我對那些遊手好閒的人深惡痛絕,也許是出自本能,他們擁有雙手卻不努力工作,擁有頭腦卻不努力思考,擁有雙腳卻不腳踏實地,這種人更應該被指責,相比於那兩位老人,早已步入垂暮之年,生活自理已成難事,行乞只是一種不得已的手段,他們理應被我們所尊重,去幫助。

我們一些人常抱怨自己的人生。環境時,卻擠得出時間去幾趟kfc,逛幾次ktv,從他們身上我看不出什麼好得到的,我想他們才應該被指責,被批評。

但我常常只聽過乞丐被鄙視,卻從未聽說他們這類人被鄙視的。

這真是奇怪啊?

第四篇: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對印度古代語言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做出過重要貢獻。他精通英語、德語、梵語、法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多種外語,在中國傳統文化、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季羨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幕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於無形。

《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一節的小內容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後產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後讓思想得到洗理與昇華。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寫道: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做“傻瓜”的人,而是認爲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這說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的道理。他認爲:不自作聰明,不把別人當傻瓜,從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只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

他在《論壓力》一文中寫道:什麼是“壓力”?壓力是精神與身體對內在與外在事件的生理與心理反應。他認爲大至全社會,小至每一個人都會有壓力。他認爲壓力是好事。從大處來看,全球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臭氧層出洞、新疾病叢生等等,人們感覺到了,這當然就是壓力,然而壓出

來卻是增強憂患意識,增強防範措施,這難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嗎?對一般人來說,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規章制度,都是壓力。如果沒有壓力,社會將會陷入混亂,人類將無法生存。壓力如何排除呢?壓力粗略可分爲倆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意外事件,屬於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能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的來源於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爲。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說話太多;二忌倚老賣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無所事事;六忌提當年勇;七忌自我封閉;八忌嘆老嗟貧;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憤世嫉俗。我認爲,老年人如果能做到這十忌,晚年會過得快樂、充實,會爲長壽增加砝碼。

總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們去思考與借鑑。例如:

“能爲國家、爲人民、爲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爲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爲自己着想,就是一個及格的人。”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完滿纔是人生。”“走運時,要想到倒黴,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黴時,要想到走運,不要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也長壽之道。”

“自己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二,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如果能處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第五篇: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六、二劉源川

也許真的是“書非借不能讀”,儘管久仰季羨林大名,儘管《季羨林談人生》就放在案頭,我卻遲遲未能細讀。年前在電視和網絡中,聞年過耄耋的季老說,請摘去他頭上的國學大師等三頂帽子。我還和多此一舉的炒作聯繫起來,至於他那句“現在總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更是讓我等常寫時評的憤青耿耿於懷。

帶着這種矛盾的心情,爲了完成暑假讀書筆記。我拭去《季羨林談人生》書面上的灰塵,一篇一篇地細讀起來。

前三篇直接談人生,季老開宗明意,首先點明瞭寫作的年齡背景,卻又“謙虛”:望九之年還不清楚什麼是人生。這樣的開頭很吸引人,一代宗師,著作等身,國家總理幾度探望,執手相慶;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設“季羨林研究所”。活到這種境地,還一口一個“吾輩凡人老百姓”,真讓我等倍感慚愧。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明瞭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啓迪之意非同尋常。

人生的真諦是什麼?這是哲學永恆的話題。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裏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爲什麼活着?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爲。他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責任感”。“有所作爲”“承擔責任”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裏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繫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並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掩卷深思,頓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歸真;世間之真理,又何需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呢?

季老先生還提出了“不完滿纔是人生”,這是他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儘管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裏事事都會讓你稱心如意呢?況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脫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麼圓圓滿滿,關鍵在於我們採取怎樣的生活態度。讀到這裏,我突然明白了他爲什麼說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評價一個時期,如果不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找準參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標準去要求,明顯屬於空想。季老經歷“文革”,進過“牛棚”,他又對誰抱怨過什麼?既然季老都無法“力挽狂瀾、改變歷史”,我們爲何不去試着改變自己的心境呢?

改變心境也就是尋求內心的和諧。溫總理曾對季老說:“有個問題我考慮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一個人內心的和諧正是一切和諧的基礎,是根本中的根本。”聯繫季老對人生的解讀,一切釋然。“積極進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極沉淪、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滿足,不保持心態平衡,又哪來內心的和諧?慢慢品讀《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他對人生的感悟洗滌着我內心的蕪雜、淺薄。如果不這麼細緻地讀他,我還真的質疑“摘帽”爲“炒作”,讀過他,悟過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聲音,是他智慧內斂人生的真實渴望。

這些天,我一有時間,就走進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實,去品味“假話全不講,真話不講全”的中國式正直。也許有人還在以“真話不講全”爲由苛求季老,其實季老是不憚講真話的:“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裏攥滿了鈔票,白天兩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

到鑽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爲什麼活這一生。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爲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即使是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於名繮、被縛於利鎖。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知道爲什麼活這一生。”如此直截了當的批判式揭露,酣暢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覺很是中的,一直渴望與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閒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許多對我來說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而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對人生的感悟分享出來,於我似久旱之甘雨,潤心潤肺。有些東西,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我們來不及沉澱,在忙碌無爲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考慮了。但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留有一個位置,存放它們。是季先生幫我拂去了存放它們的箱子上的灰塵,重新將它開啓,並確認了它們的存在與正確。季先生樂觀地相信人類會到達大同之域,爲此,我們每個人都有着爲推動人類發展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作用,只要抱有這份責任感,那麼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就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