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素養何以在課堂中生長》讀後感2篇

讀後感1.02W

《素養何以在課堂中生長》讀後感1

《素養何以在課堂中生長》讀後感2篇

讀完《素養何以在課堂中生長》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便是我們教師不能按照自己的設計好的課堂去禁錮學生的思維,應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學習結果。在課堂上,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應該達到一樣的收穫,應該讓不同的分類對象得到不同的收穫。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自己主動的提出問題,證明問題,最後得到收穫。這就是作爲一名數學人應該具備的數學思想。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了華羅庚先生的那句話:”數學的學習,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

我想:“讓孩子在課堂上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勇於正視自己的錯誤,勇於提出自己的錯誤,往往比做對一道題更可貴。”這是我最大的收穫。

素養何以在課堂中生成,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創設一個核心問題。利用這個核心問題,不斷引出一系列問題,啓發孩子自己思考,自己驗證,從而鍛鍊學生的數學思想,幫助學生更好的學好數學,並且發自內心的樂於學習數學。

首先來看,什麼是素養?世界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的概念界定是:“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它還包括在特定情境中,個體調動和利用種種心理社會資源(包括各種技能和態度)、以滿足複雜需要的能力(OECD,2005)”。目前,我校開展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屬於該素養的範疇之中。

其次,學生的素養不是先天而得,不是通過遺傳而獲取的,不像人的智力或能力傾向具有很強的遺傳性,而是通過後天的教育逐漸培養起來的。因此,學生的素養具有可塑性,可以通過科學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分層施教,使得學生的基礎素養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和培育。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呈現出來了,日常課堂中怎樣注重學生的素養生長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勢必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關注:

1.素養的生長需要我們對課堂進行科學的詮釋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爲教師教、學生學,以教師傳授爲主,學生被動地接受。換句話說,就是灌輸式教學。很顯然,這種傳統的模式已無法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變革,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無非是應試教育下的產物,對學生的素養生長有百害而無一利。

在目前的大學聯考新政下,日常課堂不能再扮演知識傳遞場所的角色,而應更多地創設成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的情景,尤其賦予豐富的社會性和認知層面的內涵,使學生在日常課堂中汲取學科的營養,逐漸爲學科素養打下基礎。

2.從學生學習的視角重建課堂教學

學生學習中,最先被觸動的往往不是知識與技能,而是學生的自我係統。他對某個學習任務的感受,他的價值判斷以及他的情感態度等多維要素都不存在問題的話,那麼學生的元認知系統纔會確定學習的方向和策略,纔會具有原動力。由此,日常課堂中學生才能做到更加專心、專注和投入,從而取得好的學習效率,基礎素養得以發展。與此同時,要做到這些,課堂中要留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通常地說,就是要有“留白”。

總的來說就是教師在課上的重任就是要在課堂中落實數學教育,應將數學教育由”教師教“向”學生學“去轉型。讀完這本書,讓我最有感悟的就是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不能制約孩子的思維,不能禁錮着孩子的思維。應該讓孩子主動提出問題。教師引領孩子自己提出問題,並小組討論交流解決問題。

《素養何以在課堂中生長》讀後感2

《素養何以在課堂中生長》是一本理論與實踐整合,本土實踐素養研究的成果著作。學習基礎素養研究作爲上海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重點項目之一,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次探索和創新。

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在真實情境下解決綜合問題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育核心素養是面向未來的教育高度重視的根本性任務。

當前正在步入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將在2030年後進入到社會,成爲城市的建設者和文化的傳承者和創造者。他們能否成功適應未來的那個時代的社會環境和職業需求。現在的信息技術、神經科學、人工智能等將會發展到一個怎樣的形態?國內外許多學者相繼給出了他們的預測。未來人工智能將會取代人類現有的百分之六十五的崗位,人類社會也一定將有更多更新的職業和行業被創造出來。在這樣一個只有變化和不確定纔是唯一確定的未來,兒童需要從當下的教育中獲得什麼?爲未來打好基礎指的究竟是什麼?這些問題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就引起了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廣泛關注,他們提出各種素養體系,近年來也逐漸爲國內教育者熟知,使素養成爲教育領域時常被提及的熱詞。

上海對培育學生素養有自己獨到的思考和見解。上海的15歲學生在2009,2012兩次全球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取得了世界第一的成績,但在這樣的成績背後,相比於其他國家所付出的壓力代價更大。在現實生活中,早學,搶學和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現象時有發生。儘管上海學生擁有較高的學業水平,但在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解決與實踐創新能力發展、與他人交流合作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上還不盡如人意。

於是在上海的現實背景下,本書對幼兒園—國小的兒童素養培育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學習基礎素養”的概念和指標體系。學習基礎素養研究項目組重點抓住所有核心素養體系中出現的頻率最高的指標關鍵詞中的本質指標,提出了包含學習能力、學習品質和身心健康三個維度的“星體模型”,並將問題解決、批判思維、溝通合作等素養指標有機融合在理論體系的構建中。

通過對芬蘭新大綱中的學習觀和構建從“教”轉化爲“學”爲中心的課程系統以及日本新大綱中未來社會與兒童學習的學習觀和對這種學習期待轉化爲實踐的例子的借鑑,詮釋了學習類素養的特徵與轉化路徑。在課堂實踐的轉化過程中,還設置了以學習爲中心,遊戲化學習和項目化學習三個教學實驗室,依靠項目學校開展了一系列課堂教學轉化的研究和實踐。我們可以發現研究團隊在這些教學方式的背後,貫穿了在真實情境中進行問題解決的設計理念。通過真實情境中具有思維挑戰性的問題、遊戲或項目的驅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夠得到激發,思維變得更加活躍,交流變得更加充分,調控變得更加有效,更符合真實世界中人的學習規律,以這樣的方式持續的開展課堂轉化,必然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形成主動、持久、靈活的學習,使他們的素養真正得以在課堂中默默生長和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