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學習中的創造讀書筆記

讀後感1.27W

第一篇:學習中的創造讀書筆記

學習中的創造讀書筆記

學習中的創造讀書筆記

最近讀了《學習中的創造》一書,得到了不受啓示。大家都知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

在充滿創造力的課堂中,小組合作與師生互動成爲重要的組織形式。這些班級中學生的人數都控制在30人以內,分成5——6個組,每組5——6人。每組中有組長負責,根據學習任務開展自學、探究和討論。每個組中每位成員都有一個牌號,發言完的同學將牌號放到小組中間的一個塑料小框中,以確保討論和發言的有序和有效。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各小組採取適合自己小組的學習和研討方式,教師在每個小組中穿梭,言簡意賅地參與小組成員的學習討論,分享每個小組的學習成果。在小組充分學習和討論的基礎上,教師讓每個小組派代表作充分的陳述和展示,教師則作進一步地評價和引導。

在充滿創造力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個性品格得到有效培養。人們對素質有一種經典的表述:“素質就是把所學的知識忘光後剩下的東西”。在這幾節語數課當中,教師通過一個主題或一篇課文的學習,留給學生的不是知識或規律本身,或者至少不僅僅是知識和規律,而更重要的是獲得知識和揭示規律的過程與方法。在學生主動參與體驗、探究與合作的過程中,他們的學科素養得到了有效培養,譬如在數學方面,問題意識、觀察視角、邏輯推理、舉一反三等重要數學素養得到鍛鍊;在語文方面,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體驗感悟水平得到提高。在充滿生命力的課堂中,學生主體精神得到張揚,學習興趣得到激發,人文情感得到薰陶,合作意識得到增強,從而使個性品格得到塑造。

很多年以來,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一直成爲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學習中的創造》一書,從豐富而獨特的視角闡述了學習中創造力的培養方法和技巧,給一線教師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論指導。

第二篇:《學習中的創造》讀後感

創設教學環境,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那麼,在時間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因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呢?

1.建立民主的師生關係,營造輕鬆地課堂氣氛

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爲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最佳氛圍。兒童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兒童心理是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只有當學生的心理處於一種自由、安全和愉悅的狀態時,學生才能真正大膽自主地進行探索,其創造性才能夠較好的發揮。這就需要教師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重視課堂上的師生情感交流。教師態度要親切,語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慾,激勵學生勇於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是學生在課堂中既感到積極緊張,又感到輕鬆愉快,讓學生的學習建立在對話的基礎之上,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教師的教,歸根到底是一種環境的創設,環境創設得恰到好處,就能實現教師和學生的雙向飛躍。

2.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爲: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識、理解新知和掌握新知,讓學生如同“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發展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時刻思考如何將學生的思維從已知引向未知,這就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當中對自己的教學不斷地進行反思和完善。

總之,教師在創設教學環境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這樣就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三篇:《學習中的創造》讀後感

《學習中的創造》讀後感

2014-1-20 14:00:00

推薦走向創造——新課程的實踐情懷。本書不但對新課程理念進行了一次詳細的解讀,還向讀者介紹了新課程改實施的一些新發現,將10年課改的歷程的一些寶貴經驗介紹給了我們,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啓示。從問題與問題意識——學習創造的基點,學習方式的變革——在探究中創造,積極課堂環境——學習創造的支持條件,無形與有形——多元化的創造成果,預設與生成:共同演繹學習中的創造等五個方面。理論概念的闡述過程中還結合一些生動的教育故事和教學案例,讓我感同身受,受益匪淺。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我們孩子擁有創造和想像力,以適應日益強調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地時代。正如開篇所言:“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動力??,創造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結合自己的教學,談談關於學習方式變革。課程的實施離不開學習方式的變革,沒有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就沒有新課程的真正落實。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是新課程的目標之一,也是反思傳統學習方式的必然結果。學習方式變革,我覺得大方向上要以探究爲基調。無論是發現式學習、接授式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都要在探究上做文章,學生學習方式的綜合化必然促使教師角色的變革,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慶幸自己是一名信息技術老師。信息技術作爲一門新興的課程,幾乎與新課程同時出爐,它區別於傳統的學科課程,新課程將其定義爲綜合實踐過程,這給學生的學習老師教學提供了一個大舞臺,師生可以將多元豐富的學方式帶到信息課上,體驗、模仿、遊戲、實驗、任務等多種方式,進行個人的,小組的、集體的多種相互融合的學習活動。事實己證明,信息課是孩子最喜歡的上得課之一。

問題與結症。我覺得學習方式、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受傳統學科教學,特別是授受式學習方式的影響,學生在信息課堂上表爲缺乏主動性,“等”老師現像也非常嚴重。“老師接來做什麼?”“出來一個對話框,我是按‘是’還是‘否’?”“老師,我找不到??”我也特別希望和孩子相處最多的學科教學老現能將探究理念的學習方式融進自己日常的教學中,從小培養孩子們全新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在探究中創造。

第四篇: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不同的創造模式 讀書筆記

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不同的創造模式

本書收集了傑出的天體物理學家s·錢德拉塞卡教授的七篇演講。它們都涉及到共同的問題:動機、創造和美。這些演講大致上有兩方面的內容。前4 篇主要闡述美學和動機的問題。其餘冠有米爾恩、愛丁頓和史瓦西講座的3 篇演講,雖然其部分內容是介紹他們各自的經歷,但也都間接地談到了上述一般問題。特別是在卡爾·史瓦西講座的演講中,主要討論的是廣義相對論的美學基礎,它是前面《美與科學對美的探求》討論的繼續。

從1946 年作《科學家》的演講到1976 年作《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不同的創造模式》的演講,中間相隔30 年。前面已說過,這是由特殊環境形成的。科學家一般都認爲,科學追求的動機或這種追求的美學基礎,是不值得認真討論的;而且對認真討論這些問題的科學家,他們也往往持懷疑態度,認爲不屑一顧。在1945 年大致上也持有這種觀點。但是,當時任芝加哥大學校長的哈欽斯卻給我寫了一封信,邀請他在他組織的系列講座中作有關《科學家》的演講,他在信中解釋道:這次系列講座的目的是激發大學生的批評能力,使他們瞭解什麼是優秀的工作,引導他們盡力把各自的工作做好。希望每位演講人談談他自己從事本行工作的體驗,通過闡述其特性、總結其目的以及解釋其技巧,來說明各自工作的價值。開始,他不大願意接受邀請,因爲對這些問題我沒有認真思考過。此外,哈欽斯邀請的其他演講人的名單中還有賴特、勳柏格、恰卡爾、馮·諾伊曼等。 德國的偉大詩人歌德在論莎士比亞時指出:“使莎士比亞偉大的心靈感到興趣的,是我們這世界內的事物:因爲雖然像預言、瘋癲、夢魘、預感、異兆、仙女和精靈、鬼魂、妖異和魔法師等這種魔術的因素,在適當的時候也穿插在他的詩篇中,可是這些虛幻形象並不是他著作中的主要成分,作爲這些著作的偉大基礎的是他生活的真實和精悍,因此,來自他手下的一切東西,都顯得那麼純真和結實。”莎士比亞在馬克思的心目中所佔的位置也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其他作家可以與之相比。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僅以數量來說,引用或談到莎士比亞竟有三四百處之多。所以有人說,莎士比亞是馬克思科學研究過程中從始至終的最好伴侶。他爲馬克思的科學理論提供例證、模型和歷史內容.提供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雛形和趨勢,也爲革命理論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論據。甚至對人類未來的美好理想也是不謀而合.基本一致的。

而貝多芬一生坎坷。因爲聽力的問題,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是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裏,依然堅守“民主、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爲共和理想而奮臂吶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啓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貝多芬的心無時不充滿熱情,他總是交替地經歷着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但是不解風情的朱列塔·圭恰迪爾

十分不理解貝多芬崇高的靈魂。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爾與伽侖堡伯爵結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貝多芬曾寫下遺書。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他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崇高加以概括。正如他的英雄史詩般的交響曲創作,反映了那個革命時期人們的精神狀態。貝多芬的音樂受到了廣大人民羣衆的喜愛與肯定。他的作品既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爲聽衆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鬥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着人們,鼓舞着人們的鬥志,直到如今也依舊使人們感到莊嚴、神聖和鼓舞。

最後,引用一句書中的話:也許有人會問:“科學家的生活有什麼價值呢?”哈代這樣回答這個問題:“(他)給知識增添了一些東西,同時又幫助他人給知識增添了更多的東西;這些東西的價值與偉大的科學家們創造的價值相比,或者與那些身後留下了某種紀念的或大或小的藝術家們創造的價值相比,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沒有性質上的不同。”

第五篇:學習計劃及讀書筆記

學習計劃

一個學期已經過去了,新的學期已經到來,從現在起,我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學習,認真學習,努力學習.所以,從現在起,我要有一份好的計劃書來輔導我學習,那就是:

學習前先預習。要認真閱讀每一小節內容,看完之後,回過頭總結一下該節所講內容。然後在腦海中列出提綱。在重點內容中劃記。善於發現問題,不明白的要做上標記。先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未解決的問題,留在課堂上提問及做好筆記。

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課堂上要積極配合老師,做好筆記來幫助自己記住老師講授的內容,尤其重要的是要積極地獨立思考,跟得上老師的思維與節奏。

課堂上做的筆記要在課後及時複習,不僅要複習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重要內容,還要複習那些仍感模糊的認識。堅持定期複習筆記和課本,並做一些相關的題目.

找一個安靜的、舒適的地方學習。圖書館,安靜而沒有干擾。開始學習時,應該全神貫注於功課,千萬不能“身在曹營心在漢”。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改掉以往學習的粗心、邊看電視邊寫作業、邊寫邊問、不獨立思考等學習惡習。制定可行的學習計劃並嚴格遵守。

嚴格按照學校的作息時間和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除了上課時間外,晚自習時間做完各科作業,記50個英語單詞,預習下一章的數學課本,複習本章內容,做適量習題,加以鞏固.背誦所有科目必背的課文.

利用課外時間多閱讀中外名著,加強寫作,開闊視野。

上課前預習,找不懂的地方,上課時學習,解決不懂的地方,上課後複習,溫故而知新。

認真上每一節課。集中注意力,思考老師講的每一個問題,沒有聽懂的地方課後向老師提問,做到當天的知識當天融會貫通。

學習態度端正,認真改正自身的不良學習習慣,對待大小考試的成績要有正確的認識,深刻的自省,不驕不躁。

積極參加學校和班集體組織的各種活動,團結同學,樂於助人。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理想的中學。

這就是我的學習計劃書,希望我按照計劃書中的去做,期末考試可以取的優異的成績.

讀書筆記

—摘自《朝花夕拾》

1.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

範愛農》: 從此我總覺得這範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着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賞析:這兩句話是我對比着找出來的,第一句用“很”字寫出了魯迅對範愛農的憎惡,但第二句話用“愛農”表達了魯迅對範愛農的親切,文章開頭把範愛農寫得如何如何地討厭,爲後文寫作者對他的友善打埋伏,這是一種欲揚先抑的寫法,對比寫出了魯迅先生對範愛農的友誼。以至於爲範愛農寫了五首詩。

總評:文章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語言,記敘了他曾經在茶館認識範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憎惡,爲後文寫對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爲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國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

3.《無常》描述兒時在鄉間迎神會和戲劇舞臺上所見的“無常”形象,說明“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衆的喜愛,是因爲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寫到“無常”這種鬼怪。在《無常》中他比較詳盡地記述了在廟會中見到的“無常”。

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在廟會上都比較喜歡白無常,而普遍討厭黑無常,而從文字來看魯迅也比較喜歡白無常。認爲他“不但活潑而詼諧”。而且單單渾身雪白這一點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鶴立雞羣”之感。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在當時的廟會中白無常是個很出風頭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讚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

作者也是想告訴我們,連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應該怎樣呢?

4.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5.五猖會》是魯迅兒時回憶去東關看五猖會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這篇文章描述了兒時父子之間一場微妙的衝突,“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難,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孩子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

在封建統治的社會中,魯迅生在一個縣城裏的家境小康的讀書人家,遭逢社會變革和家庭的日漸敗落。魯迅被包圍在這種黑暗封建的家庭風習和社會現狀。

魯迅的童年,許多來自兒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氣都被抹殺了。我們的大人,真該反省反省了。

標籤:讀書筆記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