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培根隨筆讀後感(共51篇)

讀後感2.82W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1篇《培根隨筆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培根隨筆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培根隨筆讀後感(共51篇)

篇1: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爲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培根隨筆集》的許多篇目都是催人上進的,他在教導父母怎麼對兒女時,頗有見地地指出:“父母對子女在管教上要嚴,在錢財上宜鬆,這纔是上策。”他在教導父母怎麼教兒女最好時告誡人們:“人們(父母、教師或僕人無不如此)往往不夠明智,慫恿子女在年幼時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時兄弟失和,家無寧日。”培根認爲,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長宜及時爲他們確定將來從事的職業並加以培訓。也不可過分遷就兒女的心願,以爲他們會爲早年的愛好而奮鬥終生。如果子女有強烈的愛好和超人的天賦,則不妨順其自然。培根還說“子女是父母的辛勞苦中帶甜,也給他們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對生活的憂慮,卻也減輕了父母對死亡的恐懼。”只用了兩句話就把父母與兒女的關係說得那麼透竊,難怪雪萊評價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一動人的美感,他的論敘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啓迪”。

在我們學生階段的青少年,就象是一頁樹苗,總希望能夠得到春雨一般的滋潤,早晨的太陽一樣給我們的溫暖。當然對於我們自己來說必須有經歷暴風雨的思想準備。

弗蘭西・培根(1561―1626),是英國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伯特蘭・羅素說他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培根隨筆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名著中的經典著作。

篇2: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是英國哲學家配更的隨筆集,文集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內容,愛情、宗教、藝術、教育等,都是值得我們閱讀和思考的,從作者的文字中挖掘出其思想精華,不僅可以提升個人的人生境界,還可以對我們的生活給予指導性意義。而且培根的文筆非常優美,讀起來也非常賞心悅目。

在文集中,培根寫出了很多名言警句,值得我們認真賞析:

作者寫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段文字是對讀書和學習的總結與思考,概述了閱讀歷史、詩歌、數學、科學等學科對人的不同方面的知識和修養上的提升,對我的感觸很多。可見,一個人要想真正有文學,就得做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才能成爲一個真正有學識的人。

“妻子是青年時代的情人,中年時代的伴侶,暮年時代的守護。”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十分感觸,培根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對妻子和婚姻做出了總結,對妻子這個身份在人生中扮演者什麼角色給予了深刻的思考。

在文集中有這樣一句話“一無所長的人總要嫉妒別人的長處,因爲人的心靈不是靠自身的善滋養,就是以別人的惡爲食。一個人缺此,必然要吞彼;讀後感.一個人無望達到他人的長處,必然要壓制別人的幸運來打個平手。”這句話是非常有哲理性的,對於我們來說,可以從中得到很多觀點,而這些思考對我們非常有價值。絕大多數人都擁有嫉妒之心,而這些心理是人們對自身缺點的安慰罷了,但對我們來說並不是什麼好的心態,需要摒棄,學會包容和揚長避短。

培根隨筆中的文字對我的影響很深,我將用一個哲人的思考來讓自己成長的更加幸福和快樂!

篇3: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是英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他是一位人生閱歷豐富的智者,是一位科學研究和社會理論的真正的始祖。而他所創作的文章就像是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照亮無知愚昧的靈魂。《培根隨筆》,在我閱讀前聞所未聞,但是當我觸碰過這本書以後,才明白它就是人們知識文化的瑰寶。

對於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因爲這本書我對其有着濃厚的興趣。它像是未知的森林,而我就像是探險者,我渴望着征服這片無盡的森林。

《培根隨筆》分成了好幾篇隨筆,如《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每個 篇章都告訴我們重要的人生道理,語言簡潔,但不失精煉。短短的一小篇就讓我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論美》這一 篇章。是一篇談論“美”的著作。它教會了我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區別。就像一棵小草,雖然它外表看起來弱不禁風,但是體內缺隱藏了巨大力量,即使被人踐踏過無數次,也能毅然決然再次挺拔而起。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體,無知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爲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爲美麗而可愛。(中秋節作文 )

所以只有把美貌與實際行動結合起來,只有這樣,人才能展現出真正的道德光輝。

篇4:培根隨筆讀後感

剛開始接觸《培根隨筆》,是語文書上的一篇節選《談讀書》。說實話,我對他的印象並不怎麼好。總是站在貴族和男人的立場上,以宗教信仰、創世之神、以及什麼所謂的真理來提筆,說話雲裏霧裏,總是讓人費解。我帶着些許煩躁的`心情讀完了整本書。但結果卻令我驚訝。從《培根隨筆》的諸多篇章中,我看到了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一個熱衷於政治的培根;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

這本書共收錄培根隨筆59篇,篇篇標題意指鮮明,使人一目瞭然。每篇隨筆結構自由,讀者既可以通讀,也可以跳讀。在這本寶典優美的的文字及無比深刻的哲理下,我好好的領悟了一番,結果受益匪淺。

在衆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兩句話是全篇的主旨,亦是全片的精華。遭遇逆境是人生的不幸,它會讓人不思進取,消極怠工,一蹶不振,給我們帶來挫折和痛苦;同時,它也是人生的萬幸,它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從而讓一個人從默默無聞直至飛黃騰達。可以說,正是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例如屈原經歷放逐的逆境,纔有《離騷》傳世;司馬遷遭遇宮刑,乃有史家之絕唱;勾踐臥薪嚐膽,創造“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奇蹟;蘇軾歷經貶謫的鬱悶,從此留下千古辭話……他們無不是遭受逆境並且戰勝了逆境,最終名垂青史,爲後人所景仰。逆境雖然會使人痛苦,使人絕望。但不遇到逆境,何來奇蹟?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難,才能感受到天堂般的幸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是蝴蝶,就不怕翅膀上的雨水,不遇到逆境怎能成功?

一本好書猶如是一扇窗,窗戶打開,光亮就會照進來,照亮美的心靈。正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之學使人能言善辯。”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篇5:培根隨筆讀後感

作爲一箇中學生,我們可能對這個人生思考並不是很多,我們會迷惘,會犯錯,會停滯。而這本《培根隨筆》帶來了福音,這本堪稱“人生哲學”的書,會使這個階段的我們受益匪淺。

裏面有許許多多精緻的小故事,這些故事或生動,或有趣,而作者將這些深刻的哲理和感悟埋在這些小小的淺顯的故事之中,讓人一刻頓悟。這是一本充斥着哲學的寓言,是一片有着許許多多理論的童話,是讓人一讀就懂的高超散文,人們驚歎着這本書,同時也驚歎着裏面的哲理。

培根說的話是有絕對道理的,發人深省的,培根也將自己的優秀品質與人生的過程埋人了這本隨筆集裏,我們在不同的隨筆裏能看到不同的培根

或許,在這許許多多的培根中,我們感受最深的便是那個追求知識的培根。

他說,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永垂不朽,鼓勵了這世界上一代一代人的生活。

他說,學皆成性,這句話,讓我們感受到他以書人合一油然而生的感悟。

他說,知識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句話,與自然順應,與現實順應,與生活順應,真正的方法,就在爲他人做出貢獻,而非只爲書中做作。

他說,學識之完美需靠實踐,虛的事物,需用實來檢測,否則本末倒置。

這本書不僅帶來了哲學意義,也帶來了現實意義,他在這本書的領域幾乎是方方面面,政治、經濟、宗教、愛隋、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幾乎無一不全。我覺得,培根將他寫出來,無非是是想在方方面面都達到了完美,這種態度,他自己在這本書裏也有所體現,正如前面所說,在培根的文章裏,什麼樣的文字,什麼樣的哲理,就代表了什麼樣的培根,他不奢求他物,但願捨己爲人,這是貫徹整本書的真理,是在這個時代最有用的真理,他認爲美是有用的,只有奉獻的美和雙重的美才能發揮真正的色彩。

我們如今渴求着許多,而培根也早已指出,這些東西被包上了華麗的外表後,人們所見到的,根本不是本質。這給我們人類自詡的本質當頭一棒,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類在智者面前,多多少少都是貪婪的,我們只有追尋自己的自由意志,才能夠拜脫這些名號,何必爲了一些帶不走的東西而瘋狂呢?這給我們現代的道理不亞於一本哲學總集,古人的智慧,或許比現代人的智慧更加冷靜和凝實時至今日今時,我們也未曾忘記這本書的價值。時間能夠證明書的價值,如今,這本書已經成了我們這個時代不可磨滅的真理。

篇6: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是與<海底兩萬裏>一起買的,起初,我對它比對<海底兩萬裏>更沒有興趣,除了看起來古板的書名,還有剛開始翻閱時乏味的內容,都使我不願再看它第二眼,於是,它被我殘忍地扔到了亂七八糟的舊東西里。在網上,我瞭解到這是一本評價極其高的書,看了出於書中的各種真理名言,我便知道了,這是絕對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從雜物堆裏將被埋幾個星期的<培根隨筆>翻出來,沉下心,將書翻開。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作者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被稱爲“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論美>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重點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貌與美的德行結合,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一個打扮華貴的人的美是供人欣賞,轉眼便是過眼雲煙;而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永垂不朽的。

<培根隨筆>的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讀着它,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使人受益匪淺。

篇7:培根隨筆讀後感

說到培根,誰都會想起他那句遐邇傳揚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的確,當今社會,知識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在這個暑假,趁着閒暇時間,我有幸拜讀了他的著作――《培根隨筆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猶如當頭棒喝,擊醒了不知多少夢中人。

培根,他是命運多舛的一個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時就受盡了功名利祿的薰陶,長大後也就順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經歷浮沉的宮廷政變後,他最終被罷去官職。在滄桑的歲月裏,他的人生受盡了苦難的歷練,也就越顯得芬芳。讀他的文章,就像在聽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賜教,須耐心傾聽,反覆揣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爲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爲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爲美麗而可愛。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信手拈來的一句話,甚是耐讀,索性將它摘下來。細細咀嚼一番後,竟被我品出幾分味道來,我想不僅厄運能發現美德,它還能使自己更透徹的看待自身缺點。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爲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爲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篇8:培根隨筆讀後感

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人們獨具或退隱的時候,最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談話的時候,最能表現出讀書的文雅;判斷和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

耗費過多的時間去讀書便是遲滯,過分用學問自炫便是矯揉造作,而全憑學理判斷一切,則是書呆子的癖好。學問能美化人性,經驗又能充實學問。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類的本性也需要學問誘導,而學問本身又必須以經驗來規範,否則便太迂闊了。

讀書不是爲着要辯駁,也不是要盲目信從,更不是去尋談話的資料,而是要去權衡和思考。有些書只需淺嘗,有些書可以狼吞,有些書要細嚼爛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說,有的書只需選讀,有的書只需瀏覽,有的書卻必須全部精讀。有些書不必去讀原本,讀讀它們的節本就夠了,但這僅限於內容不大重要的二流書籍;否則,刪節過的書,往往就像蒸餾水一樣,淡而無味。

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如果一個人很少寫作,他就需要有很強的記憶力;如果他很少辯論,就需要有急智;如果他很少讀書,就需要很狡猾,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裝知道。

那些有實際經驗而沒有學識的人,也許能夠一一實行或判斷某些事物的細枝末節,但對於事業的一般指導、籌劃與處理,還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勝任。

篇9:培根隨筆讀後感

勤於學習才能樂於施教。每當我們看到一本好書的時候,內心總是會忍不住記錄內心的啓發和感想,那些從著作中所冥思震撼人心的話語,那些從著作中所觸摸感動靈魂的文字,我們都能通讀後感傳遞出來。愛學習,愛分享,盡在。讀後感欄目爲精心爲大家提供各類著作的優秀讀後感,分享快樂!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繫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 《培根隨筆》爲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的讀後感。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纔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篇10: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不同於其他隨筆,大部分隨筆都是十分簡潔明瞭。有什麼說什麼,就如同一個小冊子一般。但培根的隨筆卻不同,他這個看似隨筆卻又存在不同。培根是位哲學家,他的隨筆這更像是一位思考着對這個社會進行種種考察,最後發表在這個本子裏,通讀這本書,我們能受益匪淺,跟隨着哲學的腳步,看清當時的社會。

培根隨筆篇幅極其小而且精悍,可以說十分的靈動。據古論今,引用了種種故事,《聖經》,甚至是笑話來增加自己文章的嚴謹和邏輯的嚴密。在這種種事物中,孕育着十分深刻的道理,令人看後不禁沉思下去,那可是古代的觀點,但卻於現在又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任然脫離不了時代的背景,但我們仍可感受時代的魅力。在這其中,作者運用了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妻子是青年時的情人,中年時的伴侶,老年時的保姆。這就很準確的說明妻子在現實生活中所發揮出的重要作用。以及象:德行猶如寶石,鑲嵌在素淨出最佳。“寶石人人都喜歡,而把德行於寶石相提並論,由此可見德行十分重要。”

培根在談這些事物是,而不僅僅是描述他,更重要的是分析他產生的原因,可能性。最後是在根據這些解決方法方案,將其徹底的根除。從這點上看,這隨筆就像某種建議書,告誡人們要以史爲鑑,不可以重蹈覆轍。這些隨筆都是俱有實用性,這種客觀冷靜的筆調,在其中是看不出作者的情感,而更像是一位高人正在敘述高招。

例如《談君權》中,就十分明確地指出君權是一種很複雜,很難維持的東西。二君權的統治之法就是要在危難即將發生降臨時僥倖躲避,設法轉移。君主最喜歡臣子間分派系,相互對立,這樣就很難形成有效力量來對抗君權。這就是根據大量的史冊得出的。例如唐朝的李世明,他就是在太子時候在齊王等人的埋伏圈設法轉移,更早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當上皇帝。

但他不是神,他要受時間的侷限,這也就說有些觀點和思想是不可取的。例如:無神論就徹底否定無神論,主張信仰上帝。在現在看來就是一種謬論。但我們要取其精華。提起早報。吸取其中的寫作方法,中心思想,纔算徹底讀懂這本書。

篇11: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至今暢銷不衰。1985年被美國《生活》雜誌評選爲“人類有史以來的20種最佳書”之一;同年入選美國《優良讀物指南》的推薦書目。”

正如這一段新聞所說的一樣,《培根隨筆》這本書是英國哲學大家弗朗西斯〃培根在受到官場和人生、利益、名聲等多重打擊的暮年編成的。

培根出生於官宦家庭,自小被功名利祿薰陶,爭強好勝。而當他暮年時卻遭受如此打擊。在這影響下,《培根隨筆》這本書給人帶來的感覺像是一位垂暮的老者用那滄桑,且蘊含芬芳和真理的聲調向你緩緩的賜教,傳授知識。像這種文章,不像現在的微信那樣讓人直觀的理解其中的道理,正相反,讀這本書,你需要耐下性子,靜下心來

仔細的反覆的品讀,才能抓住些許先賢那超脫常人的智慧。讀這種書,我們會領略許多的人生道理,也會由衷的敬佩先賢那崇高的思想。而《培根隨筆》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們不得不對先賢的學識淵博感到驚歎。

培根的書蘊含着大道理,培根也是一名高尚的忠於自己的事業和理想的人,查閱資料,我們可以發現,這位偉大的先賢的死因是這樣的:

“1626年3月底,培根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當路過一片雪地時,他突然想作一次實驗,他宰了一隻雞,把雪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於他身體孱弱,經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於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這位偉大的先賢就連死,也是爲了科學而死,可見其精神的偉大,靈魂的崇高。

在《培根隨筆》這本書中,你聽不到幽默風趣的打鬧,聽不到自諷自嘲的可笑,聽不到朋友間閒聊的輕鬆,聽不到優美抒情的句子。你所能聽到的,只是一個冷漠、客觀的聲音向你述說真理,這些真理無一不使你震撼。

作爲一部17世紀早期編著的哲學性著作,《培根隨筆》有着一股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它所經歷的歷史,它由一名垂暮的先賢撰寫,蘊含着先賢一生所領悟的道理,又經歷了數百年的時光,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世人。這種力量使這本書並沒有在歲月中消失,反而在今日仍然被許多人閱讀,讓很多人沉思、領悟。這種力量是偉大的,而使這種能夠影響人們命運的力量出現的人是我們所必須敬佩的。讓我們向這位偉大的先賢――培根致敬。

篇12:培根隨筆讀後感

在《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篇就可讓人受益匪淺,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據說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

我挑一篇來說吧!“談讀書”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爲怡神曠心,二爲增趣添雅,三爲長才益智。又說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嚐,慢慢消化。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說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

培根認爲,讀書可以使人心曠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連身體上的各種痛苦,都可以通過讀適當之書而令其開豁。全書立意高遠,描述了培根先生一生的種種經歷,不得不看。

《培根隨筆》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說,《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閱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爲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第二篇是《論美》,這一篇不得不說同樣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麼,其實沒人能真正說清。我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論未來如何,但見到一個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馬探究他(她)的內在。培根的想法應該也是如此,但在他寫的《論美》中卻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的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不錯,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卻是如此――每天關注着自己形體和顏色之美,對於自己的內在的美卻一點也不關心,就出現了很多很美麗的女生卻出口髒話連篇,讓人覺得很沒教養,很不穩重的情況了。正如培根所說:“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根能對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並寫下來讓後人們一代一代傳閱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樣成爲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話,也要多讀、多練,讓自己的作品也成爲作爲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語”。

篇13:培根隨筆讀後感

善戲謔的彼拉多曾說:“真理是什麼呢?”說了之後並且不肯等候回答。世上盡有一般人喜歡把意見變來變去,並且認爲固定了一種信仰即等於上了一套枷鎖;在思想上和在行爲上他們都一樣地要求意志底自由。並且雖然這一流的各派哲學家已成過去,然而仍有些心志遊移的說者和他們同聲同氣,――雖然這般人比起古人來血氣薄弱一點。但是使人們好僞說的原因,不僅是人們找尋真理時的艱難困苦,亦不是找尋着了真理之後真理所加於人們底思想的約束,而是一種天生的,雖然是惡劣的,對於僞說本身的愛好。希臘晚期哲學學派中有人曾研究過這個問題,他不懂得僞說之中有什麼東西竟會使人們爲僞說底本身而愛它,因爲僞說既不能如詩人之所爲,引人入勝;亦不能如商人之所爲,導人得利。我亦不懂得這是什麼緣故:可是“真理”這件東西可說是一種無隱無飾的白晝之光,世間的那些歌劇、扮演、慶典在這種光之下所顯露的,遠不如燈燭之光所顯露的莊嚴美麗。真理在世人眼中其價值也許等於一顆珍珠,在日光之下看起來最好;但是它決夠不上那在各種不同的光線下顯得最美的鑽石和紅玉底價值。攙上一點僞說的道理總是給人添樂趣的。要是從人們底心中取去了虛妄的自是,自諛的希望,錯誤的評價,武斷的想象,就會使許多人底心變成一種可憐的、縮小的東西,充滿憂鬱和疾病,自己看起來也討厭。對於這一點會有人懷疑麼?早期的耶教著作家中有一位曾經很嚴厲地把詩叫做“魔鬼底酒”,因爲詩能佔據人底想象,然而詩不過是僞說底影子罷了。害人的不是那從心中經過的僞說,而是那沉入心中,盤據心中的僞說,如前所言者是也。然而這些事情,無論其在人們墮落的判斷力及好尚中是如何,真理(它是隻受本身底評判的)卻教給我們說研究真理(就是向它求愛求婚),認識真理(就是與之同處),和相信真理(就是享受它)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當上帝創造宇宙的那幾日中,他所創造的頭一件東西就是感官底光明;他所創造的末一件東西就是理智底光明;從那以後直到如今在他工作完畢而休息的期間內,他底作爲全是以他底聖靈昭示世人。最初他在物或渾沌底面上吹吐光明;然後他由人底面目中吹入光明;到如今他還在往他的選民面目之中吐射光明。有一派哲學在別的方面都不如他派,可是有一位詩人爲這派哲學增光不少。這位詩人曾說:“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簸盪是一件樂事;站在一座堡壘底窗前看下面的戰爭和它底種種經過最一件樂事;但是沒有一件樂事能與站在真理底高峯(一座高出一切的山陵,在那裏的空氣永遠是澄清而寧靜的)目睹下面谷中的錯誤、漂泊、迷霧和風雨相比擬的”;只要看的人對這種光景永存惻隱而不要自滿,那末以上的話可算是說得好極了。當然,一個人底心若能以仁愛爲動機,以天意爲歸宿,並且以真理爲地軸而動轉,那這人的生活可真是地上的天堂了。

從教義中的真理和哲學中的真理再說到世事上的真理。即使那些行爲並不坦白正直的人也會承認坦白正直地待人是人性底光榮,而真假相混則有如金銀幣中雜以合金一樣,也許可以使那金銀用起來方便一點,但是把它們底品質卻弄賤了。因爲這些曲曲折折的行爲可說是蛇走路的方法,蛇是不用腳而是很卑賤地用肚子走路的。沒有一件惡德能和被人發現是虛僞欺詐一般使人蒙羞的。所以蒙泰涅在他研究爲什麼說人說謊算是這樣的一種羞辱,一種可恨之極的罪責的時候,說得極好。他說:“仔細考慮起來,要是說某人說謊就等於說他對上帝很大膽,對世人很怯懦”。因爲謊言是直對着上帝而躲避着世人的。曾經有個預言,說基督重臨的時候,他將在地上找不到信實;所以謊言可說是請上帝來裁判人類全體的最後的鐘聲。對於虛假和背信底罪惡再不能比這個說法揭露得更高明瞭。

篇14:培根隨筆讀後感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爲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爲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爲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爲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爲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 讀《培根隨筆》有感。

2.《培根隨筆》讀後感

從小媽媽就會買很多文學雜誌給我,但每次讀到第一頁的“卷首語”時,我總會隔過去,因爲我覺得那些文章讀得太累。所以,媽媽常常在我不想讀卷首語時說:“這些文章都是文學佳作,要在心情靜如止水的時候讀,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真諦。”我便常在最平靜時翻看這些文章,真的大有所獲。暑假,我讀了弗蘭西斯・培根的《培根隨筆》,覺得它就是我們人生這本書的“卷首語”。

《培根隨筆》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說,《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閱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篇15: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爲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有人說,你可以把《培根隨筆》當做生活交友的教科書,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混跡官場的厚黑學。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識的一生,也是追求權力的一生。作爲一個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的培根,也許就是世事的複雜,造就了他的思想複雜,面目多變。手裏的這本小小的書,我彷彿穿越時空,看到培根的思想,嚐到它不同的味道。

無論從哪個角度,我都比較喜歡培根的《論真理》,《論死亡》,《論天性》。從這三篇文章中,我看到了我所喜歡的培根對哲學的激情。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 “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爲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爲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爲美麗而可愛。

誤迷惘,雲遮霧障。……如果所思所念能以仁慈爲主宰,以天道爲歸宿,以真理爲樞紐,那簡直是身居塵世樂比天堂。”我看到激情的培根充滿希望。我看到他對天堂的嚮往,他不甘於沉浸塵世的渾流中,就像是一名佩帶重劍的騎士,有着無法剋制的慾望,所以我看到他在戰鬥,灰飛煙滅,轟轟烈烈。

他參透生死:“復仇之慾壓倒死亡,愛戀之情蔑視死亡,榮譽之尊高於死亡,悲傷之極嚮往死亡,畏懼之心期待死亡。……死亡開啓榮譽之門,熄滅嫉妒之心。”我看到多情的培根對人世的感慨。死亡,這個令人恐懼的字眼,而培根正闡述了人內心的對這種情感的恐懼的原因。不同的心態面對同一件事,是完全不同的結果。

他直指人性:“德以善爲首,此乃上帝的特性。若無這種品性,人將淪爲蠅營狗苟,惹事生非,無可救藥的賤,貨。”我看到清高的培根踞於塵世之上,俯瞰滄桑變故。高高在上,那麼遙不可及。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爲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看到的培根,儒雅,激情四射,冷靜,驕傲……多面而豐富。

《培根隨筆》猶如一杯濃茶,苦澀難懂,卻朦朧中好似一股清泉流過心田……

篇16:培根隨筆讀後感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着功利主義思想、深諳於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爲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爲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爲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爲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爲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爲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科學家,出生於豪門,自修獲得律師資格並步入政界,幾經波折後成爲了國家重臣,最後又因一樁受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培根隨筆》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本書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對於各種方面的內容培根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從字裏行間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他在這篇隨筆中寫到: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朋友是一個可靠的支柱,讓我們可以得到依賴;當我們跌倒時,朋友是一枝柺杖,扶助我們站起來,並告訴我們:從哪裏跌倒就從那裏站起來!當我們做事想半途而廢時,朋友是一本備忘錄,提醒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當我們獲得成功時,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們下一步應該怎樣做,且時刻告戒我們勝不驕,敗不餒。朋友是可以傾訴、可以依賴、可以尋求幫助的人,我們應該珍惜身邊所有的朋友,他們不僅是一種角色,他們還是我們的良

師益友。

在這五十八篇隨筆中,我們可以看出各有各蘊涵的深遠意義,而且弗朗西斯培根曾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一個好學深思的讀書人,往往是一個才情並茂,文采飛揚的人。而培根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隨筆展現了他的文采,展現了他的人格,也展現了他的論點。

篇17:培根隨筆讀後感

幸運並非沒有諸多恐懼的災殃,厄運也不是沒有安慰和希望。談厄運

開頭的這句話是我的座右銘,它選自《培根隨筆》,這本書是一部很好的名著,雖不是小說,但內涵比小說反映得更加直接,更加突出,毫不含蓄,而且,每篇的篇幅都較短,爲什麼?

培根曾在《談快捷》一文中說:“冗長而玄妙的講話不利與快捷,就像長袍拖裙不利於賽跑一樣。”所以培根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擺明事實,講清道理,擯棄那種空洞、膚淺、繁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練、沉穩有力,幾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層見疊出。

此書共收錄了58篇文章,衆多精彩的文章中,我最喜愛的,就是此文開頭的《談厄運》。在這篇文章中,培根將幸運與厄運放在一起,進行對比。

“如果奇蹟就是統攝自然,那麼它們大多在厄運中出現。”“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因爲幸運最能揭露惡行,而厄運則能發現美德。”這,便是培根的思想,也是這篇文章的中心。

如培根所言,如果一個人,他的人生如通向天堂的大道,由金子鋪路,周圍都是沒有刺的、開得姿態盎然的鮮花,溢滿馨香,可這些,卻都是由“幸運”所造就的,那他的人生,將了無意義。同樣,他的人生,也是由金子鋪路,鮮花縈繞,但是,在此之前,他已翻越了刀山,橫跨了火海,雖傷痕累累,幾乎體無完膚,但他所擁有的金子,更閃耀,他所擁有的鮮花,更誘人!那是因爲,上帝在給予他厄運的同時,還贈送了一份禮物堅忍,可前一個人,卻只有幸運,沒有贈品,偶爾的禮物,就是節制,全然不敵堅忍,更加有英雄的氣概!

話說回來,幸運並非都是美妙,有時候,我們都是在經歷了一些困苦才獲得它,就像刺繡,正面是令人賞心悅目的圖畫,而反面,卻是五彩線條無規律交錯成圖,並未贏得人們的歡心。

而厄運也並非都是可怕,前文已述,上帝還贈送了堅忍,同時還有安慰、希望,所以,不要害怕厄運,也許,它能帶給你,更多的美麗。

猶記得小升中之際,我天天都優哉遊哉,因爲是高校子弟,根本不愁上不了好學校,所以,天天看着同學們拼了命地學,心裏一點也不着急,就這樣,我順利上了一所每個學生都眼紅的好學校,這也算是“幸運”吧!這件事甚至成了我炫耀的資源!

而現在,我面臨會考,面臨考高中的壓力,試卷、分數、作業……很多很多的東西,壓在我的肩膀上,砸在我的胸口上,蓋在我的鼻子上,使我呼吸困難,有時,連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都成了奢望,可同學們卻不這麼累,那是因爲,他們早已經歷過這種痛苦,對他們而言,這只不過又是一次畢業,可對我卻不一樣,少時少了這份必要的磨難,使我現在,要比人家加倍地辛苦,加倍地累!這,又怎能不算是對我的“厄運”呢?

“厄運”之後,也許,我就會更加理解“厄運造就的美德是堅忍”這句話了。

《培根隨筆》,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

篇18: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爲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纔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剛開始接觸《培根隨筆》,是語文書上的一篇節選《談讀書》。說實話,我對他的印象並不怎麼好。總是站在貴族和男人的立場上,以宗教信仰、創世之神、以及什麼所謂的真理來提筆,說話雲裏霧裏,總是讓人費解。我帶着些許煩躁的心情讀完了整本書。但結果卻令我驚訝。從《培根隨筆》的諸多 篇章中,我看到了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一個熱衷於政治的培根;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

這本書共收錄培根隨筆59篇,篇篇標題意指鮮明,使人一目瞭然。每篇隨筆結構自由,讀者既可以通讀,也可以跳讀。在這本寶典優美的的文字及無比深刻的哲理下,我好好的領悟了一番,結果受益匪淺。

在衆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兩句話是全篇的主旨,亦是全片的精華。遭遇逆境是人生的不幸,它會讓人不思進取,消極怠工,一蹶不振,給我們帶來挫折和痛苦;同時,它也是人生的萬幸,它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從而讓一個人從默默無聞直至飛黃騰達。可以說,正是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例如屈原經歷放逐的逆境,纔有《離騷》傳世;司馬遷遭遇宮刑,乃有史家之絕唱;勾踐臥薪嚐膽,創造“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奇蹟;蘇軾歷經貶謫的鬱悶,從此留下千古辭話……他們無不是遭受逆境並且戰勝了逆境,最終名垂青史,爲後人所景仰。逆境雖然會使人痛苦,使人絕望。但不遇到逆境,何來奇蹟?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難,才能感受到天堂般的幸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是蝴蝶,就不怕翅膀上的雨水,不遇到逆境怎能成功?

一本好書猶如是一扇窗,窗戶打開,光亮就會照進來,照亮美的心靈。正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之學使人能言善辯。”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篇19:培根隨筆讀後感

對於這一本書,我還很陌生,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一本書,所以這一本書,我是懷着一種好奇的心理去閱讀的,而再讀過這一本書之後,我從這一本書中獲得了很多,其中許多語句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一本好書,這是我讀完之後的感覺。

這一本書所涉及的範圍非常的廣,語言簡潔,而常常有名言警句是我猛然驚醒,在驚醒過後,往往能夠引發我深深的思考,這一本書有這非常多的分類,<論美>,<論善與性善>,<論真理>,<論家庭>,<論友誼>,單看名字就可以看出這一本書所說的內容範圍之廣,而且這些只是這本書的一部分,還有許多的書目分佈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在不同的角度給我們不同的警示,所以這本書着實適合我這樣的人去閱讀,相信不光是我,任何中學生在閱讀完這一本書之後,都會受益匪淺,從中能斬獲非常多的道理,同時能夠下意識地與我們的生活作比較,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查漏補缺的方法,從而讓我們乾煸一些生活習慣的可能性提到最大,所以,這是一本好書,所以,這一本書可以在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散發着那特殊的,不可改變的光輝,一直在影響着後人,不曾改變。

總的來說,這一本書讀完之後給了我非常多的警示,相信這一本書也會影響的我的生活,讓我更加註意生活中的細節,這一本書,也給了我的生活一些指引,雖然在我的一生中,這些道理如九牛一毛,但這一些道理在這個事件所給我的,是我一生都不能忘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哲理書籍,也是一份我值得回憶的回憶錄,這是一本好書,無可爭議。

篇20:關於培根隨筆讀後感

不久前,經朋友推薦拜讀了著名學者何新先生翻譯的《培根人生論》,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培根人生論》兼有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意義。它不僅文筆優美而且論述精闢。用其敏銳的洞察力把複雜的人生問題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一下讓原本枯燥無味的人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這確是讓我的精神爲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論》優美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兩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將其推薦給更多的朋友,正謂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但又不免猶豫,因爲《培根人生論》這本書中也有些 篇章存在着爭議。如《論韜晦》、《論野心》等 篇章中敘述的做人之道,實際上是典型的市儈哲學。《論帝王》、《論貴族》等篇幅中則旨在向君王介紹統治經驗和權術。但畢竟小瑕難掩大瑜,《培根人生論》以一種優美與莊嚴的韻律,以超人智慧的論述,給人以深刻的啓迪而廣爲讀者所喜愛。因而,我認爲《培根人生論》的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在《培根人生論》之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 篇章如《論讀書》、《論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爲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一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爲,一定要善於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裏有'金礦'。還有一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爲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後悔失去了它。

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素質:第一,要隨時做好準備,不要機遇來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不僅要儘可能的獲取各種各樣的廣搏的知識,還要儘可能鍛煉出很強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取得成功,關鍵是要有創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讀書能力。'如果時間已使事物腐敗,而人卻無智慧使之革新,那麼其結局將只有毀滅'(《論革新》)。有些人非常刻苦,很愛學習,但是遇到新問題總是一籌莫展,這就是創新能力不足。 第二,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簡單,機遇總是突然地、不知不覺地出現,有時你甚至一輩子也不知道哪個是機遇。 第三,一旦出現機遇的時候,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地抓住它。我國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容國團所說的'人生能有幾回搏!'就是很好的詮釋。 第四,要鍛煉出敏銳的洞察力,善於在複雜的情況下發現機遇。許多學生唸書時成績很好,但後來,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卻一事無成。關鍵在於面對新出現的複雜局面時,能否發現機遇。

篇21:關於培根隨筆讀後感

在《培根人生論》之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 篇章如《論讀書》、《論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爲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一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爲,一定要善於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裏有'金礦'。還有一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爲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後悔失去了它。

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素質:第一,要隨時做好準備,不要機遇來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不僅要儘可能的獲取各種各樣的廣搏的知識,還要儘可能鍛煉出很強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取得成功,關鍵是要有創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讀書能力。'如果時間已使事物腐敗,而人卻無智慧使之革新,那麼其結局將只有毀滅'(《論革新》)。有些人非常刻苦,很愛學習,但是遇到新問題總是一籌莫展,這就是創新能力不足。第二,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簡單,機遇總是突然地、不知不覺地出現,有時你甚至一輩子也不知道哪個是機遇。第三,一旦出現機遇的時候,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地抓住它。我國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容國團所說的'人生能有幾回搏!'就是很好的詮釋。第四,要鍛煉出敏銳的洞察力,善於在複雜的情況下發現機遇。許多學生唸書時成績很好,但後來,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卻一事無成。關鍵在於面對新出現的複雜局面時,能否發現機遇。

機遇難得,然而不可以創造機遇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抓住機遇不是被動的,真正聰明的人會創造機遇。其次,創造機遇要找那種適合自己,到機遇多的崗位和地方去。據介紹,美國人很喜歡換工作崗位,一生中大概要換四次。中國人恰好相反,慣性大,幹一件事就想一輩子呆在這兒。換工作崗位有什麼好處呢?你不是一錘定終身,你可以多次換,找準最適合自己的、機會最大的地方和位置。再次,要得到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機遇,或者讓那些屬於自己機遇不要失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人要誠實守信。有好多年輕人,爲了短期利益和行爲做假,考試作弊、說假話,就是不誠信,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害了自己。中國某個地方曾經一度是商業非常發達的地區,而現有卻不然。原因很簡單,也是缺乏誠信。第四,要善於與人相處和交流。交流對一個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國作家蕭伯納說過,'兩個人交流思想和兩個人交換蘋果完全不一樣,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只有一個蘋果,而交流思想,每個人同時有兩個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學會與人相處和交流,博採衆家之長,那麼你就具備了得到機遇的一個非常好的素質。最後,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對創造機遇非常重要。一旦工作出現問題,要很快調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以上是我對《培根人生論》部分章節的一點膚淺認識,由於水平所限難免存在偏頗。深望各方予以改正。

篇22:培根隨筆讀後感參考

培根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他是16世紀著名的文學家,暑假我有幸在網上拜讀了的隨筆——《培根隨筆》

這篇隨筆包括了《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七篇從這些篇目當中可以看出培根的哲學才能和政治天賦。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培根認爲:只有用知識豐富的美,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無不由得想起了今天,這個濃妝豔抹的時代有太多的美因爲沒有了而失去靈魂,只有美與德行結合起來再能綻放最美的光輝!

篇23:培根隨筆讀後感參考

培根隨筆讀後感參考

2010年08月10日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着功利主義思想、深諳於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爲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爲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爲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爲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爲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 讀《培根隨筆》有感。 第一篇 《培根隨筆》爲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纔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第二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爲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 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纔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 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爲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 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第三篇 《培根隨筆》讀有感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着功利主義思想、深諳於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爲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爲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爲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爲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爲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第四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不久前,經朋友推薦拜讀了著名學者何新先生翻譯的《培根人生論》,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培根人生論》兼有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意義。它不僅文筆優美而且論述精闢。用其敏銳的洞察力把複雜的人生問題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一下讓原本枯燥無味的人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這確是讓我的精神爲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論》優美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兩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將其推薦給更多的朋友,正謂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但又不免猶豫,因爲《培根人生論》這本書中也有些篇章存在着爭議。如《論韜晦》、《論野心》等篇章中敘述的做人之道,實際上是典型的市儈哲學。《論帝王》、《論貴族》等篇幅中則旨在向君王介紹統治經驗和權術。但畢竟小瑕難掩大瑜,《培根人生論》以一種優美與莊嚴的韻律,以超人智慧的論述,給人以深刻的啓迪而廣爲讀者所喜愛。因而,我認爲《培根人生論》的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在《培根人生論》之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如《論讀書》、《論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爲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一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爲,一定要善於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裏有'金礦'。還有一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爲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後悔失去了它。 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素質:第一,要隨時做好準備,不要機遇來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不僅要儘可能的獲取各種各樣的廣搏的知識,還要儘可能鍛煉出很強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取得成功,關鍵是要有創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讀書能力。'如果時間已

篇24:《培根隨筆》讀後感

讀了《培根隨筆》,感覺自己深受教育。

培根是哲學家,遠在萬里之外的英國,還是幾百年前的古人。這三點對我來說都是距離。我對哲學家一向不怎麼感冒,總覺得哲學太深奧,我搞不懂也不想搞懂;作爲一個歐洲國家的英國,隔得那麼遠,遠不像祖國的某個省,某個城市那樣能給我親切感,所以我對這個國家也不怎麼感冒,因爲暫時也不奢望有朝一日能去牛津或者劍橋留學,所以也不想對它感冒;幾百年前的古人,我一直以爲與他們之間的代溝太大了,我對他們總是敬而遠之的。

但是,一讀《培根隨筆》才發現,所有的距離都不是問題,我和幾百年前的英國哲學家培根原來也可以親近。這實在是《培根隨筆》的魅力的功勞。

哲學是深奧難懂的,有康德的三大批判爲證,據說黑格爾的《小邏輯》也繞暈了不少聰明人的腦袋。但《培根隨筆》給人的感覺不一樣,它很好懂,沒有艱澀的哲學名詞,也不故弄玄虛。僅僅從文字的語氣看,完全是一個大叔在跟你拉家常,只不過談的不是柴米油鹽,而是人生、智慧、愛情、友誼等高雅的話題,當然這些話題也是很多哲學家喜歡討論的。要是所有的哲學書籍都這麼好懂,我一定會喜歡哲學。這感覺,完全就是一個知識廣博、生活經驗豐富的大叔在和你談心,談着談着,你就被他征服了,你也就信服他說的那些道理;聽着聽着,你不知不覺中就長了見識,明白了很多事理。

讀《培根隨筆》所長的見識之一就是,知曉了不少西方世界的事。作爲一個生活經驗豐富的人,培根在他的書中談了不少的見聞,當然談的是他所在的英國和歐洲的事情。讀他的書,彷彿就是一個歐洲通在帶着我們遊歷,歐洲各國的風士人情,歷史掌故,山川地貌,由他娓娓道來,我們再一一聽下去,如沐春風。原來遠在萬里之外的歐洲,那裏的風俗人情跟我們這裏的大同小異,好人也同樣熱心腸,壞人也同樣搗蛋。高鼻子藍眼睛的那些傢伙,其實很幽默風趣善良。

讀完《培根隨筆》,我對這幾百年前的古人也產生了親近感,不覺得有什麼代溝,除了覺得他博學、幽默、機智外,並不覺得他高高在上,也沒覺得他板起一副面孔。由此我覺得,古人並不是古板之人,在感情上與現代人完全是相通的,我先前對他們你印象,實在是偏見。

以上算是讀《培根隨筆》的感受,也算是收穫。我想,以爲有機會,我一定多讀讀這樣的.書,讀書的好處看來還真的不少呢!具體的好處肯定不止這些,培根在他的《論讀書》中,對讀書有全面的洞見,我以後一定再好好學習。

篇25:《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是在培根在多年內所創作的隨筆的精華結合,培根的許多篇目都是催人上 進的,高屋建瓴的。他在指導人們怎麼讀書時,頗有見地地指出:“有些書可只讀其章節,有些書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則須通篇細讀,並認真領悟。”他在指導人們讀什麼書最受益時告誡人們:“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學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培根認爲,讀書可以使人心曠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連身體上的各種痛苦,都可以通過讀適當之書而令其開豁。 全書立意高遠,描述了培根先生一生的種種經歷,不得不看。

《培根隨筆》爲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篇26:《培根隨筆》讀後感

“什麼是真理?”這個問題從古至今依然是困擾着人們的枷鎖。問題的答案連最偉大的哲學家都百思不得。文章開頭就提到,彼拉多當年提這個問題時,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

與真理相對立的,詭言、人們的種種幻想反而爲人所接受。明顯的褒貶中,人們卻寧願追求幻想。也許真理總是不盡人意,致使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地迴避,而幻想卻是美好的,儘管它不真實,但它卻能帶給人快樂,儘管極爲短暫。在大千世界裏,人總是渺小的,人的心靈更是脆弱的,生活總是有不盡人意的時候,如果有人這時還堅持真理,那就等於自戴枷鎖。在對真理的褒貶聲中,培根給真理下了一個定義:真理既是衡量謬誤的尺度,又是衡量自身的尺度。幻想是感性思維的產物,而真理則是理性思維的結晶。雖說沒有人能保持永久的理性,但真理就是最好的控制感性思維的武器。儘管人世腐敗,但只要人接觸到真理,還是不能不被真理所征服。對真理的探索,人類從古至今從未有停止過。當代的中國就曾經掀起過一股探尋真理的狂潮。光明日報在20xx年5月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開啓了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這場中國式的探索讓人民對真理有了更高的認識,也給人民在探索真理道路中亮起了一盞指路燈。

培根在談到實踐中的真理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僞善正如假幣,也許可以騙取到貨物,但它畢竟不能體現真正的價值。欺詐的行爲像蛇,它無法用足站立,而只能靠肚皮爬行。誠實是一種美德,美德也是一種真理。而可恥的虛僞與背叛,必將受到真理的嚴肅審判。

篇27:《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爲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 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纔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 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爲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 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爲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爲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篇28:《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最適合我這種不喜歡讀長篇大論而又想得到多點東西的人看。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論美”中,培根說道:“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爲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培根在“論讀書”中說的一句話:“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嚴謹。”讀書是一個汲取知識,充實自己的過程,我們就如同一隻只乾癟的氣球,需要用知識來充實自己,這樣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所以要爲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

這本書需要要細細品嚐,慢慢消化。這一本書讀完之後給了我非常多的警示,相信這一本書也會影響的我的生活,讓我更加註意生活中的細節。同時,這一本書,也給了我的生活一些指引。

篇29:《培根隨筆》讀後感

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從中可以知道,學習對於人的成長和個性培養十分的重要,一個人要想成才,就一定要好好學習。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朋友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從《培根隨筆》的《論真理》、《論死亡》、《說人之本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位》、《論帝王》、《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誼》、《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談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僞裝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本書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倫理等許多方面,其中有《談讀書》、《論真理》、《論嫉妒》、《論死亡》、《論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學方面的代表作,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蘊含着培根的思想精華。

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這本書有一種催人奮進的巨大力量。

《培根隨筆》

篇30:《培根隨筆》讀後感

一日,微風捲起我的發稍,掀起我隨風舞動的衣襟,我拋下一切沉重的包袱,輕輕地、慢慢地飄到了天上。透過雲層,我隱隱約約的看到一個人的身影,他在對我微笑點頭,不停地向我招手,帶着我來到了一個神祕的地方。他輕輕地推進開了第一道門……

學問——完善之門

我帶着滿心的疑惑,慢慢地跨進了門檻。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條柱子,我走近一看,發現上面清晰的字跡:天生的才能也需要學習才能完美,就像天然的植物一樣,需要陽光和雨露的滋潤。

我抱住這個柱子,把頭輕輕地依偎在它上面,感受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我懂得!我們學習不是單純的爲了考試,否則我們就是一個填裝知識的容器。我們學習要有一個目標,既要掌握知識,更要學會用知識來完善自我!充實自我!這樣學習會成爲一件無比快樂的事,我就能快樂中得到提升、擁有學問、讓人敬仰。

學問,不可或缺。

逆境——鍛鍊之門

他牽着我的手,把我帶到了一條船上。突然四周波濤洶涌的向我襲來,船上的帆也被打翻了,怎麼辦?怎麼辦?我束手無策,難道我就只能這樣等死嗎?或許我應該冷靜一點,我平復了自己的心情,平穩的操縱着手中的方向盤。沒想到,我做到了,我成功地到岸邊了。

這個神祕人就在岸邊等着我,他豎起大拇指對我說:好事屬於順境,那是人人所期盼的,但是好事屬於逆境,那就值得人敬佩——一帆風順固然令人羨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欽慕。

我被暴風雨淋溼的日子數不勝數,或許當時我很沮喪、氣餒。但我都挺過來了,我只是想通過淚水來發泄我心中的鬱悶。但哭過之後,我還是必須振作,我怎麼可能會被一場小小的暴風雨沖走了一切呢?

在學習中,常常考試失利,我也曾抱怨爲什麼上天那麼不公,我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和努力,爲什麼沒有回報?但是,我要和上天一搏,如果他是想要挑戰我的毅力,那麼我奉陪到底。在比賽中,常常失敗,但我永不言敗。雖然這次我失敗了,但是我還是會站起來,未來要迎接我的挑戰還很多,我要做好準備去迎接,在下一次讓自己綻放光芒。

逆境,不可逃避。

真理——探索之門

神祕人又帶着我飛啊飛,飛啊飛,我們竟然飄到了意大利。我親眼目睹了,伽利略在證明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經過。本來有多少人迷信權威,不願意相信伽利略。但當親眼看到這一事實時,便是啞口無言。我也在一旁拍手感嘆,我欽佩他對真理的執著追求。神祕人笑了,慢慢的說道:“要探索真理就要像求愛求婚一樣,認識真理就要直面真理,相信真理就要與真理同在,這纔是人性中至高無上的美德。”

敢於探索真理的人是真正值得人敬佩的人,我們也應該要勇敢的探求真理。在課堂上不要一昧的聽從老師說講的內容。我們要轉動自己的腦筋,敢於質疑老師,提出疑問。這就是探索真理。

真理,勇敢追尋。

這個神祕人,在我耳邊說:“我叫培根,這本書送給你!”他便飄走了。我將這本書擁在懷裏——《培根隨筆》。

篇31:《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說,《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閱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爲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第二篇是《論美》,這一篇不得不說同樣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麼,其實沒人能真正說清。我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論未來如何,但見到一個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馬探究他(她)的內在。培根的想法應該也是如此,但在他寫的《論美》中卻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的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不錯,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卻是如此——每天關注着自己形體和顏色之美,對於自己的內在的美卻一點也不關心,就出現了很多很美麗的女生卻出口髒話連篇,讓人覺得很沒教養,很不穩重的情況了。正如培根所說: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根能對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並寫下來讓後人們一代一代傳閱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樣成爲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話,也要多讀、多練,讓自己的作品也成爲作爲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語。

篇32:《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讀後感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培根隨筆.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這是一部世界性的經典著作,它語言簡潔,直接犀利,文筆優美,格言警句迭出,大多是論述人生重大問題以及人與國家,社會的關係,思想深刻而精彩,見解獨到而精闢.這本書中講述的培根對人生的感悟,許多的處事方法和思想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絕對是青少年閱讀課外讀物的不二選擇.這本書中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有論死亡,論逆境,論友誼等.培根隨筆讀後感

讀到論死亡,我明白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規律,是人生旅途的終點,也是人生旅途的另一起點.培根從人們害怕死亡,不敢直面死亡這一個逃避心理出發討論了有關死亡的話題,論述了自古以來的一些英雄人物都直面死亡,戰勝死亡,說明了死亡其實並不可怕,也沒有那麼痛苦.我認爲人們之所以對死亡的到來感到恐懼和害怕,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爲他們在生活中受到他人及社會的.影響,根深蒂固的認爲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二是伴隨着死亡而來的東西將死亡襯托得極其可怕.其實只要我們坦然面對死亡,就會克服這種恐懼心理,就會發現死亡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而且,人類的有些精神是可以無視死亡的.愛國之心獻身死亡,勇敢之心蔑視死亡.

論逆境中的一句話使我受益匪淺,那就是塞內加的一句高論;順境的好處固然令人羨慕,但是逆境的好處則令人讚歎.培根在文中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爲和順境相比,逆境更能鍛鍊人,塑造人,而人的一些美好品質和崇高精神往往都出自逆境.而我也是如此認爲的,不經歷風雨怎能遇見美麗的彩虹,不經歷逆境怎能更好的成長.

論友誼這篇文章告訴了我朋友的重要性和友誼的可貴,朋友在陽光來臨之時陪我們一起享受溫暖,在暴風雨來臨之時和我們一同面對.所以說,朋友既可以在我們鬱悶脆弱時給我們心靈的支持,也可以是我們變得更加理性.正因爲友誼如此可貴,我才更要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使我們的友誼在前行的路上更加深厚.

培根隨筆中的文章無一不是能夠對我們青少年的成長有着深刻教育的,每讀一篇文章,我都能從中找到值得我學習的東西.如;我明白了死亡並不可怕,也不值得恐懼,那只是我們人生的另一種開端.逆境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基石,我不再抗拒逆境,我開始坦然接受它,戰勝它,將它變成我成長道路的墊腳石.友誼可以慰籍心靈和加強理性,只有與朋友一起同行,互相學習纔會更好的取得成功.

指導教師:劉娜

篇33:《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是英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寫的,內容分爲《論真理》、《論死亡》、《論健康》、《論友誼》、《論預言》、《論財富》等多篇隨筆,從多方面揭露了人生的真真切切。

五十八篇隨筆中,《論友誼》給我的印象極爲深刻,書中曾說過:“沒有真摯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獨的人。”的確如此,我們每天最快樂的時光都是與朋友共度的,倘若失去了朋友的陪伴,生活將變得晦暗而失去意義,那種與世隔絕的孤寂是永徹的無法言語的苦楚。友誼是給你溫暖和光明的太陽,只有真誠的付出,沒有虛情假意的考究;友誼是給你芬芳和溫馨的花朵,把沁人的花蕊無私地綻露,卻從沒有半句怨言;友誼是雨中的傘,默默地呵護你受傷的心靈,只爲你能開口一笑;友誼是天邊那抹永存不滅的虹……

《培根隨筆》的內容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爲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對他談及的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力量。《培根隨筆》語言優美,說理透徹清晰,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薰陶了幾代人的思想,教會了我們主動去跟隨古人的腳步尋求真正的哲理。我覺得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可以閱讀這本書,即使在封建的社會生活中,自己沒有錢,沒有權,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點厄運也無妨,因爲《培根隨筆》教會了我們坦然面對生活,有時候厄運當中也蘊含着一份讓人亢奮的幸福,培根的話語使我開闊了眼界,也使我頓悟。

一本好書就是要細細品嚐,慢慢消化,等到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雖然這只是一本隨筆,但足以讓我們明智、精細、莊重、善辯。

篇34:《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繫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爲,我認爲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要爲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爲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篇35:《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爲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論死亡”這篇隨筆。我認爲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要爲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

文天祥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們是否真的明白呢?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人生是幸福的,死又算什麼?

聾啞盲人**,這一個衆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裏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爲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爲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說,我們有能力學得比更好。

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讓我們一起奮鬥吧,珍惜生命,勇往直前。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36:《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爲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所以,我覺得大家都應該看看《培根隨筆》。

篇37:《培根隨筆》讀後感

本暑假我讀了《培根隨筆》,讀完後感觸很深。本書總共有58篇,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經過作者的不斷增刪修改,才問世於世界,本書是作者窮其畢生精力所著的一部人生隨感作品,凝聚了培根思想的精華,嚴密的邏輯思維,精闢有力的辯論,睿智的遠見等,這些鑄就了這部書是一部傳世名著,永不褪色。

其中最讓我感觸頗深的是《論生死》,培根認爲,人類恐懼的思維的原因是聽信了太多的鬼怪傳說,然而作者卻冷靜的看待死亡——將其視爲人生必不可免的歸宿,以及對塵世罪孽的償還。這種看透生死,大無畏的精神令我敬佩!這部書真的“狠”不錯,推薦大家閱讀!

篇38:《培根隨筆》讀後感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着功利主義思想、深諳於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

篇39:培根隨筆讀後感

論論論一共六十個論,把人生的各個方面都論了個明白,論哲學,論政治,論經濟,論宗教,論教育,論生活,論愛情,論友誼,論情趣,論藝術,論命運,論心計。雖然每一篇都是短短的,但這樣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了,也可以說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吧。

這本《培根隨筆集》的許多篇目都是催人上進的,他在教導父母怎麼對兒女時,頗有見地地指出:“父母對子女在管教上要嚴,在錢財上宜鬆,這纔是上策。”他在教導父母怎麼教兒女最好時告誡人們:“人們(父母、教師或僕人無不如此)往往不夠明智,慫恿子女在年幼時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時兄弟失和,家無寧日。”培根認爲,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長宜及時爲他們確定將來從事的職業並加以培訓。也不可過分遷就兒女的心願,以爲他們會爲早年的愛好而奮鬥終生。如果子女有強烈的愛好和超人的天賦,則不妨順其自然。培根還說“子女是父母的辛勞苦中帶甜,也給他們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對生活的憂慮,卻也減輕了父母對死亡的恐懼。”只用了兩句話就把父母與兒女的關係說得那麼透竊,難怪雪萊評價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一動人的美感,他的論敘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啓迪”。

在我們學生階段的青少年,就象是一頁樹苗,總希望能夠得到春雨一般的滋潤,早晨的太陽一樣給我們的溫暖.當然對於我們自己來說必須有經歷暴風雨的思想準備。

弗蘭西・培根(1561―1626),是英國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伯特蘭・羅素說他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培根隨筆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名著中的經典著作。

篇40: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爲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着。《培根隨筆》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纔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爲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篇41:培根隨筆讀後感

勤於學習才能樂於施教。每當我們看到一本好書的時候,內心總是會忍不住記錄內心的啓發和感想,那些從著作中所冥思震撼人心的話語,那些從著作中所觸摸感動靈魂的文字,我們都能通讀後感傳遞出來。愛學習,愛分享,盡在。讀後感欄目爲精心爲大家提供各類著作的優秀讀後感,分享快樂!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纔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說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培根隨筆》,《培根隨筆》讀後感1000字。在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他的文章,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繫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

對於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畢竟這是我第一次認真讀完一本書。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爲,我認爲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所以要爲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然而我還有另一種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來的。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衆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裏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爲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爲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說,我們有能力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爲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篇42:培根隨筆讀後感

這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家。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裏,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複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閱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這本書就是他的言論集。“求知可以作爲消遣,可以作爲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唯聰明者善於運用學問。”讀書爲學底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在娛樂上學問底主要用處是幽居養靜;在裝飾上學問底用處是辭令;在長才上學問底用處是對於事物的判斷和處理。因爲富於經驗的人善於實行,也許能夠對個別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斷;但是最好的有關大體的議論和對事物的計劃與佈置,乃是從有學問的人來的。在學問上費時過多是偷懶;把學問過於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底怪癖。學問鍛鍊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經驗底鍛鍊;該人底天賦猶如野生的花草,他們需要學問底修剪;而學問底本身,若不受經驗底限制,則其所指示的未免過於籠統。多詐的人渺視學問,愚魯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因爲學問底本身並不教人如何用它們:這種運用之道乃是學問以外,學問以上的一種智能,是由觀察體會才能得到的。不要爲了辯駁而讀書,也不要爲了信仰與盲從;也不要爲了言談與議論;要以能權衡輕重、審查事理爲目的。

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則應當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些書只要讀它們底一部分就夠了,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必過於細心地讀;還有不多的幾部則應當全讀,勤讀,而且用心地讀。有些書也可以請代表去讀,並且由別人替我作出節要來;但是這種辦法只適於次要的議論和次要的書籍;否則錄要的書就和蒸餾的水一樣,都是無味的東西。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因此,如果一個人寫得很少,那末他就必須有很好的記性;如果他很少與人會談,那末他就必須有很敏捷的機智;並且假如他讀書讀得很少的話,那末他就必須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此可以強不知以爲知。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學問變化氣質”。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沒有一種是不能由相當的學問來補救的:就如同肉體上各種的病患都有適當的運動來治療似的。

“地球”有益於結石和腎臟;射箭有益於胸肺;緩步有益於胃;騎馬有益於頭腦;諸如此類。同此,如果一個人心智不專,他頂好研究數學;因爲在數學底證理之中,如果他底精神稍有不專,他就非從頭再做不可。如果他底精神不善於辨別異同,那末他頂好研究經院學派底着作,因爲這一派的學者是條分縷析的人;如果他不善於推辭知彼,旁徵博引,他頂好研究律師們底案卷。如此看來,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有一種專門的補救。

篇43:培根隨筆讀後感

《隨筆集》中包含許多洞察秋毫的經驗之談,其中不僅論及政治而且還探討許多人生哲理。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論述科學哲學的.可以說克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現代哲學家。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他那淵博的學識連同精彩的文筆與科學和技術相共鳴。

《隨筆集》中有大部分的篇章都是膾炙人口的,如《論友誼》中,“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爲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篇44:培根隨筆讀後感

這個暑假,我和孩子一起讀了《培根隨筆》。從書中我看到了培根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這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語言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人都受益匪淺。每一篇隨筆,都聯繫到了我們的生活,讓人反思,給人以智慧的啓迪。

對於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如《談拖延》這篇隨筆。因爲,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有拖延的習慣,明知道不好,卻總也改不了,往往給自己造成很被動的局面。在這篇隨筆裏,培根列舉了三個例子,告訴我們拖延的害處:西比爾的書――禿腦瓜――瓶子。因爲,再沒有比善於抓住事物的苗頭而更明智的了,真正的聰明就是知道拖延的侷限,所以,遇事我們應當機立斷,迅速行動,就像空中的飛行的子彈。希望孩子也能從這篇隨筆中受到啓發,在學習中,能夠今日事今日畢,勿將今事待明日。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爲一個懂,有禮貌的人,在《談禮貌》這篇隨筆中,培根認爲,舉止得體時時有用,就像一封永久的推薦書。同時他告訴我們舉止得體的原則:應自然而然,必要裝腔作勢;在支持別人的意見時,最好加一點自己的看法或者提一點理由;人的舉止

應當像身上的衣服,不可太緊,不可過於精當,而應該寬鬆一點,便於活動等。培根用客觀冷靜的筆調,讓我們聆聽到了一位智者的忠告,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中的許多話語都滲透了豐富的想象,透徹的智慧,因此和孩子一起靜心讀來,也是暑假的一次重要的收穫。

篇45:培根隨筆讀後感

“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不錯的,死亡只是一瞬的交錯,而他所衍生的東西卻往往使人們痛苦萬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在死亡之際,都是過往雲煙,僅存的只是面對死亡的淡然那我們在顧慮什麼?這樣看來,死亡其實並不可怕,而真正令人恐懼的是死前的掙扎,在這段痛苦的時光中,時間只是過得緩慢,而驚恐無限瀰漫,日積月累,這便成了人們對死亡的一種錯誤的認知,死亡是可怕的!

從《培根隨筆》中,我們不難看出培根對死亡的曠達,正如他所說的“生命的終結乃是自然的一種恩惠”,對死亡抱有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人總是會死的,這是一種必然的自然規律,亦是無法逃避的,倒不如泰然的面對他,或許你就不會認爲死亡有多麼恐怖了。

看淡生死,不僅消除了自己的顧慮,也是一種對自己的寬恕!

篇46:培根隨筆讀後感

弗蘭西斯・培根,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提到他,大家都會想到《培根隨筆》。上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他的文章,從書中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這本書共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友誼》、《論求知》、《論真理》、《論家庭》…… 語言簡潔,短短一小篇就讓人受益匪淺,聯繫了生活實際,與我們息息相關。

我喜歡的有兩篇。我覺得,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是友誼,所以我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十分精湛,令人折服。《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友誼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培根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

另一篇是《論美》,這一篇不得不說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麼,沒人能說清。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見到一個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馬探究他(她)的內在。培根在他寫的《論美》中着重論述了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與內在美。世界上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不錯,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顏色指五官相貌,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正如培根所說:“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

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爲,我認爲生命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人活着不能虛度年華,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得使自己的生命有意義,爲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那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很多人都在畏懼死亡。如果你的人生很充實、很美好,“死”算得上什麼呢?你會覺得人生很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個衆所皆知的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裏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被感動,甚至爲她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佔盡了上風。畏懼什麼呢?我們不如她?我們能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不可避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把握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爲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爲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就像培根所說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篇47:培根隨筆讀後感

作爲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培根隨筆》無時無刻不散發着哲學與文學相交織的魅力。在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隨筆中,我總會不斷地審視自身――好像看着一面明鏡,將自己純粹地映現出來;我又總能尋找到共鳴之處,或是一詞,亦或是一句。慢慢地,漸至佳境,便能感受到培根深刻的思維的力量,它能啓迪後輩,映射歷史,甚至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當我在閱讀《論復仇》時,我深深地沉思於“當然,採取報復行爲只能使你與對手平起平坐,而原諒敵人,將使你比敵人高出一籌”這句話中。這是何等廣闊的胸襟啊!報復的最終目的,往往不是傷害他人,而是讓敵人感到後悔莫及。既然如此,復仇有何必要?事情已經發生,時間無法返回,情勢無法逆轉,不如選擇原諒,讓這種無息的報復敲響敵人的警鐘,效果或許倍加於蠻力報復。而在背後放冷箭的,定是一些惡毒狡詐的人。

有一個故事: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鄰居是桐城另一大戶葉府,主人是張英同朝供職的葉侍郎,兩家因院牆發生糾紛。張老夫人修書送張英。張英見信深感憂慮,回覆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爲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張老夫人令家丁後退三尺築牆。葉府很受感動,命家人也把院牆後移三尺。從此,張、葉兩府消除隔閡,成通家之誼。這就是寬容的力量,勝於復仇,化解心結,對爲人處世有很大的啓迪。

審視自己,在他人犯錯時,是否會追根不放,過於苛刻?是否三思後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斟酌過後,告訴自己,原諒他吧,他一定會明白他的過失的,若此,足矣。

培根在《論作僞與掩飾》中明確地把自我掩飾分爲了三類:第一類,是祕而不宣、緘默不語和保守祕密,也就是不讓別人有機會看出或推測出他的爲人。第二類,是消極地掩飾,故意露出某些端倪和跡象,掩蓋自己真正爲人。而第三類,便是作僞,主動騙人,故意裝出與他爲人相反的行爲。然而在實際行動中,這三類之間好像沒有明確的界線。這是因爲我們熟練地掌握了自我掩飾的方法,使得我們能在情況發生時運籌帷幄地處理。然而,這並非是好事。第一類人,永遠無法敞開心扉,他人也就無法進入到他的內心中。這一類人往往沉默寡言,這使得他們在生活當中沒有真正的朋友,沒有相互信任的人,在工作上也沒有合作的人。他們的人生也就不充實了。第二類人和第三類人其實是同一個目的,只是手段不同罷了。他們可能會遭到他人的懷疑,甚至不滿、排擠。

在生活中,出於工作需要,出於隱私的保留,出於形象的塑造,我們往往都要掩飾。而掩飾總是暫時的,在時間的變革下,總會不攻自滅。而要在這方面做到萬無一失,要養成保守祕密的習慣,在涉及名譽和觀點方面開誠佈公,但是不到萬不得已,不可輕易撒謊。

書中還有一些語句讓我產生了共鳴:的確,美德猶如檀香,經燃燒或軋碾而釋放更多的芬芳,因爲幸運最能暴露邪惡,厄運最能彰顯美德。人的本性往往藏在內心深處,人們總是本能地隱藏在心,絕不將其透露。然而再密的牆也有縫隙,在遇到事情時,一個人的善惡總會露出蛛絲馬跡。往往,厄運纔會讓人暴露本性,因爲我們在厄運面前,會被迫遵循最簡單的生存法則,忘掉表面的浮沉。在這個時候,人的本性就很容易暴露出來,開始撕奪搶佔。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仍有一些人相互謙讓,也只有在這個時候,美德才會被彰顯,這是最純粹、最真實的美德。同樣,在幸運來臨時,認得自私心佔有慾會愈加膨脹,邪惡也就暴露出來了。

不要因爲表面的光輝而忘記深處的永恆,就像在旅途時要牢記自己爲什麼出發。

從審視自己,再到產生共鳴,最後學會改正,培根教會我和後人的,是思想,是哲學,實實在在的,更是怎麼樣做一個“人”。

篇48:培根隨筆讀後感

睿智的人在許多事上都有與常人不同的見解。培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近,我讀了他所着的《培根隨筆》一書,對於培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瞭解和感悟。

培根的一生爲哲學和文學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本《培根隨筆》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首先,在觀念和視角上它具有獨到之處。他相信不懈的努力總能將厄運變成好運。面對許多人的迷信和盲從,他大膽提倡無神論,希望他們用理智和親情戰勝心中的專制統治等等。

出於對培根本人的敬仰,我在閱讀此書時十分專注,也從中受益匪淺,特別是在思想觀念方面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讀罷此書,我發現:其實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解決不了問題的人。只要有對待問題的正確態度,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就好比一位登山運動員在爬山,倘若他抱定信心要爬上山頂,就定能攀上頂峯。

正如培根先生一樣,他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社會中的不良風氣,用理智從根源上分析並解決問題。這顯然是做人做事應有的態度。

《培根隨筆》一書集合了培根先生一生的思想精髓,讀起來就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老人對話。我想:我應該在今後的日子裏,以正確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以及我身邊的人,把培根老先生作爲我的榜樣,做一個堅定執着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人。

篇49: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是我爸新給我買的一本書,一看作者介紹,我的媽呀!培根可是英國鼎鼎大名的大哲學家!(我以前還真不知道)這樣鼎鼎大名的人物寫的書,我一萬個看不懂,可老爸非讓我看。老爸老爸你真是“老”糊塗了呀!也忒高估我得實力了吧!誒,真是奇哉怪也……無奈之下,我翻開了此書……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此書中有論死亡,論愛情,論交友,論無神論……甚至還有論婚煙!雖說有很多論,我還是找到論讀書。裏面說,讀書可以增長見識,陶冶人的情操……

囫圇吞棗的讀完此書,我又收穫不小。是呀,哲學有時還真有用呢!!!

《培根隨筆》爲英國十七世紀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着。書籍由《論真理》、《論死亡》、《論大膽》、《論自私》等篇章組成的。書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看了《培根隨筆》,讓我感觸頗深。事實上,我並非每一篇文章的內容都能看懂,如:《論宗教統一》、《論放貸》、《論世道滄桑》我就無法體會其意旨是什麼,因爲裏面涉及到的內容實在太廣,我一個國中生怎能深刻品味一位大文豪家的傑作呢?藉助了註釋我有些仍是似懂非懂地領略了一些皮毛而已。可就是這點兒皮毛卻已經讓我感慨萬千了。

正如法國人文主義作家米歇爾·徳·蒙田所說的:”認識自己的無知,是認識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我的無知在看了《培根隨筆》之後展現得淋漓盡致。《論真理》讓我知道”人生至樂莫過於高踞清新純潔的真理之巔,俯瞰谷底種.種繆誤迷惘,雲遮霧障。“,《論死亡》讓我明白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與死亡俱來的一切。《論逆境》讓我發現原來順境容易暴露惡習,而逆境卻能展示美德,其鑄就出的品質更令人折服。《論作僞與掩飾》讓我知道有時我們竟能”說一句假話,套一句真話“。《論善與性善》讓我學會了如何正確的爲善,明白了何謂真正的正確的善。《論貴族》讓我知道新貴與世族的內在品質與分別,知道”新貴憑藉權力的烘托,世族則經受過時間的洗禮“。《論旅遊》讓我瞭解到旅遊並不單純只是一種休閒娛樂活動,旅遊對年輕人而言是一種教育,對年長的人而言是一種經歷。《論狡猾》讓我明白狡猾其實不是一種惡,也是一種充滿智慧的技巧。《論言談》讓我明白言談的措辭恰當、說話的得都勝過雄辯滔滔、美豔闊論。《論野心》讓我領悟野心的真諦,野心也會有積極的作用,它可以使人進取,但野心也不能過大。《論建築》讓我瞭解了建築選址的重要性以及其它方方面面有關建築的事情……此刻,我赫然發現我的無知竟是如無底的深淵般,種.種言論使我受感頗豐。

但我也並非是全都能理解,也有些是我的意料之外,心中困頓。如《論婚姻與獨身》中,作者爲何那麼肯定地說”有家室之累者難成大業,只能聽任命運的擺佈,無論爲善爲惡均成不了氣候,妻子兒女將成爲他行動的絆腳石“。難道真是如此嗎?如《論大膽》中,作者爲何肯定大膽就是無知之子、卑劣之子、是等而下之的伎倆呢?難道大膽就不是偉人所能具備的嗎?如《論殖民地》中,作者開頭爲何說道:”殖民是先民的英雄業績。“等等。諸多不解也許會是我錯誤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或者是我學識不夠,無法去體會出其涵義,甚至可能是作者的觀點比較不符合現在的世界……種.種疑問與分歧我想或許只能隨着我閱歷的不斷增長而會有所改變吧!

無論如何,《培根隨筆》讓我感覺到一位不受出身貴族家庭的身份的影響的人的崇高的思想意志與不凡的精神品質。他用他的心聲給予了我一場思想的盛宴與精神的昇華!

篇50:培根隨筆讀後感

近段時間,閱讀了《培根隨筆》,它是英國17世紀著名思想家、政冶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西斯、培根的重要著作,該書1657年出版,至今300多年了,讀來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它包括《論真理》、《論消費》、《論財富》、《論讀書》、《論司法》等46篇隨筆。

在《論讀書上》中培根說到“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明,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可見讀書使人聰明智慧,明事理,長見識,是成爲一個有用的人的前提條件。

在“論養生”中,培根說到“在吃飯、睡覺、運動的時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是長壽的最好祕訣之一”,又告誡年輕人在年輕時要愛惜自已的身體,他說到“因爲少壯時代的天賦的強力可以忍受許多縱慾的行爲,而這些行爲等於記在帳上,到了老年的時候,還是要還的。”培根雖是幾百多年前的人,但他關於健康養身的觀點在今天來看仍不過時。現代人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與培根的精神愉快的觀點是相符合的。

現代的年輕人,生活在信息發達的網絡時代,自已不能藥束自已的人許多,整夜熬夜的有之,大吃大喝的有之,整天不運動的有之......過度的透支自己的身體,到了老年的時候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這四十多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幸運“,在這篇隨筆中,培根告訴人們,“一個人的幸運與否主要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人從都可以成爲自己的幸運建築師”。我們常說,某人真幸運,須不知,別人是在該讀書時吃的了苦,是同年人的佼佼者,優質的資源加上自已的勤奮成就了他不一樣的人生,使他們成爲社會的精英。他們是自己造就了自己的幸運命運。

篇51:培根隨筆讀後感

說到培根,誰都會想起他那句遐邇傳揚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的確,當今社會,知識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在這個暑假,趁着閒暇時間,我有幸拜讀了他的著作――《培根隨筆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猶如當頭棒喝,擊醒了不知多少夢中人。

培根,他是命運多舛的一個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時就受盡了功名利祿的薰陶,長大後也就順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經歷浮沉的宮廷政變後,他最終被罷去官職。在滄桑的歲月裏,他的人生受盡了苦難的歷練,也就越顯得芬芳。讀他的文章,就像在聽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賜教,須耐心傾聽,反覆揣摩。《培根隨筆全集》就是一個例子。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信手拈來的一句話,甚是耐讀,索性將它摘下來。細細咀嚼一番後,竟被我品出幾分味道來,我想不僅厄運能發現美德,它還能使自己更透徹的看待自身缺點。

今年八下期末考試的結果已塵埃落定,自己馬失前蹄了。在聽到消息的那一刻,如晴天霹靂,本還抱有一絲渴望,但在那一通電話之後,便都無處尋覓了。等自己反應過來,頃刻間淚水翻涌而出,像泄了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我哭了,自記事起自己是很少哭的,因爲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太委屈了,可沒人容我傾訴。那好幾個日日夜夜只有我最清楚,“我努力了!”我敢說。而其也得到了收穫,模擬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八上那次我也失利了,我多想打個鹹魚翻身仗呀!對這次的勝利,我已經“蓄謀”很久了,可事與願違。在那幾日,我極度消沉,墮落,不敢和同學通電話,上網也常隱身。悶悶不樂幾日後,父親終於發話了,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我懂,誰都懂。但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找“錯因”,正如諸葛亮所說:欲思其成,必慮其敗。不然再多的失敗也不足爲奇,同時也是徒勞的。經過這一次的慘訓,我悟出了兩個對自己而言的真理:

一、在考試前必須調整心態,不能沉迷於昔日的成就;

二、在今後考試中必須注意的一點,匯成一句話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說能做到的人一定是“說到做到”的人,但說得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我屬於後者。考試前,我刻意的去複習了英語,做足了表面功夫,看似勤奮,卻不然,我還未深入的去複習,那時有太多的“柱子”擋在我面前。

相通這些後,我便不足爲奇會得此結果了。再說,經過這一番深思,尚且也對得住那“八二”二字(英語考試得了八十二分)。

現在回眸這件事,心中還爲有些遺憾和委屈。但豁達些看待這件事,縱觀歷史,誰無遇到過點小挫折呢?本書的主人公培根不就是嗎?只要我們在犯錯中得到進步,不也是好事,也就應了那句話:“吃一塹,長一智。”

[培根隨筆讀後感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