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柴靜《看見》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58W

柴靜《看見》讀後感精品多篇

柴靜《看見》讀後感 篇一

看完這本書大概花了兩週,抽空寫了一點感想,但又覺得過於矯情,一字字的刪去。還是來天馬行空想到啥寫啥。柴靜說,每個生命都是有很多個個體組成,我經常聽到小學生甚至大學生輕生的現象,每每聽到這種新聞心中無限的悲憫,不禁感嘆,生命真的好脆弱。誰能擁有一帆風順的人生,要想成功,只能不斷的抗擊抗壓,只要不忘初心。

當然,說這個不只是爲了鼓勵別人,同樣說給自己,現在的生活給了我很大的壓力,有時候很想改變但是會恐懼到退縮。朋友說我很會規劃自己的生活,其實他只說對了半句,但我不會經營生活啊,走着走着,就迷失了自己。想想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是自己變得更優秀,看看這句話說的那麼沒底氣,“更”有界定嗎?還是對自己過於溫柔,事事留有餘地。

陳虻說,“不要因爲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爲什麼出發。如果哀痛中,我們不再出發,那你的離去還有什麼意義?”且行且珍惜,時光匆匆,容不得自己時時迷茫,希望這一次能把自己所決定的事堅持下去,不抱怨,不遺憾。

柴靜的《看見》也讓我感受到了人間的冷暖真情,她,溫柔平和,眼裏無限的悲憫與溫情,很好的平衡了工作與情感所需要達到的境界,我看到了她,她也看到了整個世界。現實中我總容易被太多愚昧矇蔽,所以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善良的人在公正的要求下以寬鬆的視角對待每一件事。時常勉勵自己,不嬌柔做作,不阿諛奉承,始終保持自己的個性,在這複雜美好的世界中綻放我自己的青春。

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世界,更重要的是看見了自己,我要擁有我自己的十年之期,好好經營我生活,十年之後的自己一定是幸福的。

柴靜《看見》讀後感 篇二

看見這本書是幾年前和閨蜜交換來的,一直沒有看完,這其中有一些自己的`小矯情,不願意去碰觸一些內容如:虐貓事件,家暴等等。這次呢正好藉助讀書會的機會把它重新認真的看一遍。

書作者記者柴靜序言中寫: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爲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確實如她自己所說的,這本書真的是作者身臨其境的感觸,靈魂深處的發問。

這次看的我覺得對我觸動最大的就是和現在的疫情最息息相關的第二章: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着。2003年的非典相信像我這個年紀的人都印象深刻。但是當時的我還年輕,沒有孩子。甚至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沒有什麼牽掛。只記得當時,每天上班都有一個同事揹着消毒桶給每一個辦公室消毒,不能坐公交車需要自己騎自行車上下班……但是這次疫情不一樣了,人到中年的我們上有老下有小,洶涌而至的疫情讓我們不知所措,擔心老人擔心孩子,責任產生了焦慮。隨着時間的推移,“看見”柴靜描寫的2003年非典時期,我國第一次面對大疫情既沒有經驗,各種物資醫療設備相對短缺,但是我們還是戰勝了疫情。相比今天,我們有了非典時候的防疫經驗,衛生條件和醫療技術方面更是有了長足的進步,電視節目裏不但有講述防疫的方法,更是加強了疫期的心理輔導。書符合心境更容易吸引人,白天和同事們進社區完成防疫任務,晚上和孩子們一起靜靜的看看書,充實又有力量……

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個好的心態,祝福所有的人平安。中國平安。

柴靜《看見》讀後感 篇三

《看見》發佈六年後,我終於在室友的驅動下翻開了這本書。

一週時間,我翻了近兩百頁,這可能遠不及你的閱讀量,但我得向你坦白,這已經是我最快的閱讀速度了。旁人眼裏的中文系學生是熱愛閱讀的,我是個例外。我不喜歡讀書,尤其是被翻譯過來的外國文學,那些奇奇怪怪的句子實在令我感到莫名其妙,因此,我的許多被迫買來的外國文學書籍都逃不開被拋棄在書桌一角的命運。

在看了三節內容之後,我從寢室牀上撲騰而起,衝着室友喊:“怎麼辦?!我好喜歡柴靜啊!!”“你有毒啊?”室友這樣回覆我。她們早就習慣了我的神經質。

說得沒錯,我深中這本書的毒,連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居然可以堅持讀下去。看到這本書的一半,我就迫不及待的從網上找了有關柴靜採訪和演講的視頻,看完之後,我心裏的那個聲音越來越清晰了:我好喜歡柴靜!真的。

和書名一樣,柴靜將她記者生涯中真真切切看到的東西寫進了書本。她的經歷是對她的一種獨特的歷練,面對種種,她的表現讓我肅然起敬。從她個人來講,我很佩服柴靜。在央視,巨大的工作量,領導對片子的嚴審,採訪中存在的問題都沒有讓她放棄留在央視,而是憑着一股子倔勁兒讓她逐漸在新聞這一行聲名鵲起。作爲記者,她很專業,採訪的問題層層展開,問題間蘊藏的嚴密邏輯讓她向真相靠近。更讓我感到驚訝的是,這麼瘦削的一個人居然大着膽子走進了非典病房,揭露環境污染的現狀,關注同性戀以及被家暴的女性,一個個尖銳的話題都是對她的考驗,因爲這當中的風險未可量也。我發現她已經做了超出記者本職之外的事情,因爲她有一種憫人的情懷。

柴靜就是這樣一個人,作爲普通人,她有被文靜外表遮蓋的剛毅和執着,作爲記者,她始終站在離新聞最近的地方,力圖還原真相。

我和《看見》之間隔着六年的距離,我與書中的柴靜似乎相見恨晚,柴靜滿足了我曾經對記者的期待:掛着記者證在衆多鏡頭前向新聞辦公室發言人提問,能採訪像周星馳、李連杰那樣的大咖,能氣定神閒與受訪對象侃侃而談,始終奔跑在新聞第一線……如果我能早點遇見,此刻我的身邊又會是另一番風景吧。

柴靜《看見》讀後感 篇四

我是把柴靜的《看見》當成短片小說集來讀的,仔細跟隨着一篇篇文案的主人公,去代入感受、想象還原那種場景和心情,時而悲傷,時而振奮……可是故事看久了,心中也不免會有所思,有所想。

我首先思考的是人性。《看見》一書中展現的最多的便是小人物的人性,正因爲是聚焦於對小人物的描寫,其所展現的人性便能夠躲開“政治粉底”、“宣傳修容”與“道德口紅”的擦脂抹粉,最大限度的保證真實。千百年來,人們常常對人性的善與惡爭論不休,有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亦有人講性惡論,然而透過柴靜的鏡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自私夾雜着熱情,溫馨交織着仇恨,種種情感糅合在一起的複雜。

且不說孰對孰錯,單就柴靜筆下的這些小人物:母親、病人、農民工、死刑犯、維權者……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種人性的真實與向利性。人的皮囊可以僞裝,但是人性容不得半點掩飾,它就是那樣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地待在那裏,人的種種想法與念頭皆因其所生,而推動其的力量之源便是向利性。人生的種種痛苦皆因此而來。

人生來便被教育着去分辨這世上的一切,有了分別心,便有了種種心意,也一切與深植入人性的向利性結合在一起,便產生了今世的果。

《看見》一書中,我們看到的種種感情上的悲歡離合、交往中的折衝樽俎、犯罪前的善惡心意較量,無不體現着這一點。因此,我們不妨去想想,我的身體到底是誰在控制着呢?我到底是不是我呢?

因此與其緣求外物,不如反求諸己,安禪未必需山水,滅卻心頭或自涼。當我們觀照到那顆不垢不淨地人性時,便是度化一切苦厄之日。心不爲外界所動,無謂善無謂惡,觀照當下。

見,看見,見不見也。

萬物皆自化,枯榮各有時。心定境自轉,意何強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