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青春之歌》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18W

《青春之歌》讀後感多篇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一

《青春之歌》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這一歷史時期爲背景,正面描繪北平學生愛國運動,表現了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曆程。

主人公林道靜,一個不滿於大地主家庭黑暗統治而出走的中國版娜拉,遭遇現實種種挫敗後,跌入幻滅的泥潭,以自殺來表決她對社會的不滿,適逢北京大學生余文澤,把她救回,繼而兩人相戀,但由於餘永澤平庸、自私、瑣碎、兩人的婚姻成了林道靜的牢籠,使她無法實現自身獨立的價值。兩人政見上發生了分歧,使富有正義感的林道靜毅然與餘永澤決裂,走上民族救亡的革命道路。在接觸到先進知識分子成員盧嘉川、林紅、江華等人後,逐漸使林道靜從個人遭遇和理論認識開始,從民族矛盾上升到階級矛盾,從個人奮鬥,個人英雄式的事業到參加集體階級鬥爭和樹立革命英雄主義,爲勞動人民大衆而奮鬥。

在革命戰亂的年代,人們的選擇只有兩種,一是轟轟烈烈投身革命,爲國家民族,爲勞苦大衆的自由而鬥爭,像盧嘉川,江華等先進知識分子。一是如魯迅筆下待以療救的“中國人”,他們身上有着“中國的頑症”,有些人對革命充耳不聞,這是普遍存在於人民當中;有的但求自身享樂;對國家民族命運視而不顧,如自私自利的餘永澤和白麗萍;有的甚至是更恥於這些的,以革命烈士的鮮血來療救自己,使自己平步青雲的人,如戴瑜。而主人公林道靜正是懷着正義感和對自由的追求,慢慢地從對革命的無知走向革命。

如今生活在物質充裕,和平的二十一世紀的人們,沒有經歷過三餐不繼的日子,也沒有面臨過國破家亡的危境,於是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的觀念也正漸漸地從有的人的大腦中淡化了。這些人爲了個人的利益,置國家,集體的利益於不顧。每年全國偵查出來的貪污案不計其數,他們當中有多少是“位高權重”且工資是“取之於民”的高官貴人啊!像劉志華,何閩旭,是人民哺育着他們。但他們回報給國家人民的又是什麼呢?又有多少人爲自己的腰包,置工人們的生命而不顧。每年煤礦坍塌,瓦斯爆炸,工廠火災等事故斷送多少勞苦人民的生命,但那些間接的肇事者又有多少爲此事付出代價,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吸取教訓。有人說,社會現實能扭曲一個人的人性,使之從清廉,崇高走向墮落,腐敗。無數的事例都證明了這一點,社會也確確實實是個大染缸,但是清者自清,仁者見仁,這是人性深處的道德人格問題,人性的弱點,是可以克服的,社會上也不是有牛玉儒等等的現代“林道靜”性人物用生命證明了這些嗎?

在這和平的時代,我們沒有被壓迫,被統治的困況;在這物阜民豐的時代,我們不乏物質的享受;在這張揚個性的時代,我們沒有失去自由的苦惱。我們所缺乏的不是知識,是像林道靜那樣積極拯救黨國的熱情的求知若渴的心,和對人民負責和爲人民服務的那份心,只有對追求有着這樣的熱情和這樣的心,我們纔不會對知識只停留在表面的認識,是上升到更有深度,更有高度的文學造詣層面上,也以這樣的知識回饋國家。也只有這樣的一份奉獻自我的心,我們在是非曲直、善良的十字路道口上,纔不會迷失自我,而做法正確的選擇。

《青春之歌》經過了半個世紀多的沉澱,它穿越了歷史的時空,跨越了歷史的隧道,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精神與意義依然清晰可見,仍可以引起我們這代人的深刻的反思。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二

今年的五月九號是我畢生難忘的日子,因爲在這一天我終於被黨組織批准成爲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正式成爲黨組織中的一員。在預備期內,爲了進一步提高自己,充實自己,我又重新閱讀了紅色經典小說《青春之歌》,收穫良多,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

《青春之歌》是我國著名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作者以林道靜——一位地主家庭出身的小姐,克服重重的苦難,掙脫精神的枷鎖,最終成長爲 一名勇敢堅強的共產黨員爲故事主線,描寫了從“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學生運動這段歷史時期北平一批有愛國熱情的青年人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長史和抗爭史。深刻地表現出了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昂揚的革命熱情和旺盛的青春激情。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青年學生逼人的青春活力和激情。直至今天,那火一樣的青春激情仍然在燃燒着我的心,讓我的內心激情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爲主要人物,她是一個由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爲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的成長經歷具有普遍性,代表着那個時代廣大的知識分子走過的一條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爲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她經過了一個艱苦的磨練和改造過程。她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佃農生母,慘遭迫害致死。由於深受繼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叛性格。在內心深處,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所以,爲了反抗不幸的命運而毅然選擇離家出走。這可以說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邁出的共同的第一步。但在當時,她仍然算不上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還常常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最後在盧嘉州、林紅等人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鬥爭,並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爲堅強,纔在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成爲一名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者。

主人公林道靜出身於大地主家庭,雖然家庭生活算不上幸福,只要她願意,她還是可以安心地過着衣食無憂的富足生活。然而,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不甘心平庸混沌地度過平凡的一生。於是她選擇了離家,選擇了改變,選擇了反抗。在她不斷爲個人的命運掙扎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四處碰壁……面對重重的挫折和打擊,林道靜沒有灰心失望,她沒有選擇放棄妥協。儘管前行的道路充滿坎坷,儘管她知道這條路艱辛異常,她選擇笑對坎坷,笑對挫折。憑着不服輸、不妥協的精神,她頑強的抗爭着,在抗爭中走向成熟,在抗爭中走向勝利,在抗爭中鳳凰涅槃獲得新生,從而收穫了自己別樣的青春,收穫了自己別樣的人生。這樣的人生,精彩紛呈;這樣的人生,濃墨重彩;這樣的人生,引人入勝。

讀着《青春之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或許無法擁有對抗戰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蹟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和其他愛國學生們的成長和進步過程,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他們所擁有的不一樣的“青春”。他們的青春是這麼的有力,那麼的昂揚,他們找到了青春的節拍,並緊隨其後,從而收穫了激情四射的壯麗人生,不可否認,他們是幸福的。讀這部作品的時候你就好像回到了那個時代,你不可能停下來,那個時代不讓你停下來,他催着你前進、前進!這就構成了它獨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奮進,只要你還有一點點青春的氣息,它就能點燃它,燃燒你。讓你緊跟着激情澎湃的時代脈搏盡情舞動,盡情揮灑美好青春。

青春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意義非凡,但青春對於我們每個人都太短促了,然而也正是因爲它的短促才更顯得它的彌足珍貴。每個人都擁有青春,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的回憶和遐想;而對於我們這些風華正茂的人來說,青春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憧憬嚮往。青春是首歌,面對剛剛奏響的青春樂章,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奏響青春的每一個音符,讓青春之歌響徹命運的每個章節。青春是幅畫,面對剛剛鋪開的人生畫卷,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畫好青春的每一筆,讓青春的畫面絢麗多彩。鬥爭年代的血與淚,苦與樂,是那麼深邃,讓人久久難以忘懷,擡頭看看窗外陽光明媚,春光正好,枝頭鳥兒輕吟淺唱,歲月妖嬈。如今的生活是多麼美好,多麼安詳,然而憶苦思甜,我們不能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那些英雄前輩用血肉拼出來的勝利。當然,歷史已成過眼雲煙,新的時代,還要由我們這些新時代的青年用我們多彩的青春譜出嶄新的激昂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滿戰鬥激情的動人小說,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心聲,也唱出了全國人民的心聲,我們這個時代也需要那麼一部“青春之歌”。當我們再次迷茫,再次彷徨,再次萌生放棄希望的想法,讓青春之歌來喚起那封存的激情和活力,激勵我們在生活中繼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寫下屬於自己的青春的讚歌。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三

事實上,那個年代離我們並不遙遠,依稀地,身上似乎還留有那個時代的傷痛。可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卻離我們遠去了。我們是健忘的。

可是,正如別人說,有些事情是我們不能選擇的。比如:我們是怎樣一個人,相貌[]如何,生活在什麼年代,父母親是誰等等。我們可以說我們有權選擇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又是不能選擇的,我們不可能都變成唐吉珂德去。更悲觀一點,若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壞的星球上。

我們依稀記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那段名言,可是我們對着那段名言卻無言,卻又痛。

我是個易衝動的人,儘管在表面上看着很平靜;我又是一個極易冷卻的人,我的希望能和林道靜一起,並肩走在北平的大街上,去面對凜冽的寒風和閃寒光的刺刀。但是我沒有信仰,我不會再像她一樣,看見中國共產黨的幾個字,就會像嬰兒見了母親一樣的親切和偉大,我們聽慣了什麼黨性、原則性之類的話。對黨,也是另一種感受。在《青春之歌》中我領略到林道靜對黨的真摯的依賴的像孩子見到母親一樣的情感,領略到他們那一羣像火山一樣噴發的熱血的愛國之情;領略到那個動盪的、轟轟烈烈的時代的風雲。一星期以來,每個晚上,我都沉浸在那個時代中。但是畢竟我還是從那個時代中走出來了。書看完了,我看了楊沫的再版後記。這一本書,它經過另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它聽見了衆多的意見改變了一點,增加了林道靜在鄉村農民-運動中鍛鍊的七章,這表明:革命者要與工農商相結合的革命思想,也給整部小說展示更廣闊的天地。同時,林道靜的思想發展、成熟之路也就更加合情合理。我雖然反感增寫的理由,但卻還比較喜歡這幾章。最喜歡的是開頭道靜和餘永澤生活,和盧嘉接觸的一段,寫得很成功。可是後來,卻是理解一個成功的革命者的真正的鬥爭和革命的情書。

總而言之,楊沫是一個成功的作家,但同時又是一個有太多責任感的作家。作品不應該爲歷史去揹負沉重的包袱。我欣賞的是那種自由的作家,他沒有任何的責任和工作的目的去寫作,他的作品就應該是他自己最強烈的感情,是他心底最強烈最高亢的呼聲。楊沫的作品,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是畢竟寫出了,成功的寫出了一代人最壯美的青春!

楊沫用他的經歷影響着人們,他的偉大將永遠留存。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四

如果說青春就是生機和活力,那麼剛出生的嬰兒才應該有青春;如果說青春就是期盼和夢想,那麼窮苦的人們更應該擁有青春。但在我眼中青春不只是這樣,青春應該是成長和綻放,還應是不斷地追求和追求過後的迷茫和失望。.。.。.我們的青春並不完美,但卻給予我們最美的回憶,它是我們一生中唱過的最動聽的歌。

關於青春的話題永遠不會過時,所以《致青春之歌》這本書爲我們講述了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和背景之下的青春故事。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同之處,但卻一樣的精彩和令人感動。

《流淌在指針間的青春》是我感觸最深的一篇文章,它也許沒有過多華麗的詞藻,也沒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但就是因爲作者文筆的那份質樸與平凡,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可以直擊到人的內心深處。文章寫了關於作者與三塊手錶之間的故事,這三塊表對於她來說都是有非常重要意義。第一塊手錶是媽媽託鄰居幫買的,花了78元錢,在當時相當於一個工人一個月的工資,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所以作者很愛惜它,但時間久了,它還是停下了腳步。第二塊手錶是作者大學聯考成功後,媽媽用爸爸的撫卹金千挑萬選買的一塊進口表。在作者眼裏不僅僅是一塊手錶,還有父母對她的愛與期盼,她小心翼翼的戴着這塊表,但沒想到在參加工作時被自己弄丟了,幸運的是最終被同事找到了。但那次並沒有那麼幸運了,手錶被作者落在了公交車上,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找到。這是朋友送給她一份禮物,是一塊和她丟的差不多的手錶,她每天都戴着它,爲了不讓媽媽擔心,也爲了自己和朋友間的友誼。

在時間過了很久,作者把自己丟手錶的事告訴了媽媽,但她不知道媽媽早已知道了這件事。作者很詫異,媽媽爲什麼沒有怪她把那麼貴重的手錶丟了。媽媽解釋說,手錶丟了你已經很難過了,我還責怪你幹什麼,讓你更難過嗎?挽回不了的事就放下吧!對,挽回不了事就放下,生活中總有些事情,時境過遷,也有太多太多的事是我們無法左右的。那就讓我們活得豁達些吧!於事無補的事就放下,有時候遺憾不完備也是種美感,也值得我們去深思。

人們總在追求完美,但世上真的存在嗎?我想應該是不存在,即使再完美的人也會有缺點,再完美的人生也會有遺憾。所以對於生活我們無需斤斤計較,因爲我們是活給自己看的,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可以了。

如果事與願爲,就相信上天一定另有安排,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五

《青春之歌》中“林道靜”就是那個時代青年大學生的縮影,對於即將踏入社會的我們,她的成長經歷也許可以在我們的心中灑下東方紅日的縷縷陽光。革命精神在和平年代似乎不再那麼鏗鏘,但是其中的精神內涵卻依舊爲青年大學生勇於承擔歷史使命提供了不竭動力。讀着《青春之歌》,或許我們沒有抗戰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蹟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與我們相同的年紀,可他們卻有着不一樣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靜出身於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在她不斷爲個人的命運掙扎時,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四處碰壁面對重重的挫折打擊,林道靜並沒有放棄,儘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儘管她知道這條路艱辛異常,可她只當這些打擊、坎坷是豐富人生的元素來對待,從沒放棄自己的命運,這種不服輸的、大無畏的精神,在現在當真是一筆無價的財寶了。

讀完此書,思索頗多。在當時這種社會環境下,革命時期的進步青年敢於投身革命鬥爭之中的熱情應該值得當代青年大學生共同學習,學習他們的信念,學習他們的無私奉獻。於是,我不禁想起毛主席對蘇聯留學生說的那句“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是早晨八、九點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這不僅是囑託,更是期許,百字不到,卻寄託了黨對於青年大學生的殷切期望。

試想現在的我們,“青春”到底被我們浪費了多少?就在我們的身邊多少正直年少有爲、大展宏圖的青年卻是那麼“不堪一擊”。面對一兩次的打擊,有人選擇買醉,有人選擇沉淪,更有甚者竟然選擇死亡,你們難道就真的這麼脆弱嗎?你們如何對得起那隨風而逝的“青春”?買醉的人酒醒後,依然迷途不返;沉淪的人乘坐的時候,卻發現青春不在空傷感;而那些輕生者,或許你們不會再有後悔的感覺,但你們留給生者的是無盡的傷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運的交給“命運”,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寫命運,儘管這條路很艱難,可你有青春,有衝勁,有幹勁,還有什麼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來,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來再哭,繼續着自己堅定的腳步。

流過扉頁的時間總是走得急切,留下那些書、那些人塵封在讀者心中細細品味、慢慢沉澱。積澱出青年對自己、對社會的思考,思考那個年代的青年面對動盪的社會投身黨的事業是那般的豪情,思考當今青年應該從中汲取的養分,思考摒棄束縛你我的枷鎖。只有這樣,才能正確認識社會,及早做出成績。懷揣着一份鍼砭時事的不懈衝勁,敢於在社會的大潮中嶄露頭角;擁抱着一份美好青春的堅定信念,敢於在未來的挫折中堅強不屈;承載着一份飽含期許的由衷囑託,敢於在搖擺的抉擇中矢志不渝。

看一本“紅書”,猶如唱一首“紅歌”,時而激動人心,時而感慨萬千,時而爲之奮起。看完之後才知道那一份按耐不住的興奮,才知道那一種信念是人生的又一座燈塔。我是多麼想呼喚你、想向身邊的你吶喊:“讓青春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煥發更加絢麗的光彩!”

“紅書”,一杯別樣的茗。茗以品味,書以思考!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六

有人說:一本好書,是文化的積澱,智慧的顯露,語言的精髓。所以,只有多讀有益的書,才能增強自信心,更加勇敢頑強,纔會使自己擁有一對永折不斷的翅膀。

近來我閱讀了《青春之歌》這部優秀紅色經典書籍。在積累自身素養的同時,也更深入瞭解黨在各個時期的歷史和感人事蹟。閱讀過程中,我始終被書中的先進人物導引着,陪他們在成長和征戰的道路上前行,感覺像在和林道靜這樣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同呼吸,共命運。

通過仔細品我讀了解到:《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這些歷史時期的愛國學生爲背景,描寫了以此大學生爲中心的一批愛國進步青年。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塑造了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反應了在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激烈動盪的年代,知識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現中國的一代青年在黨的領導教育下,不斷更新自己,擺脫舊思想的束縛的曲折成長過程,說明了廣大青年知識分子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於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纔是唯一正確出路,才能擁抱起美好青春。主人公林道靜,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爲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是一個成長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黨和革命鬥爭中培育下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典型。林道靜具有執拗、倔強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勞動者的善良品質。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給她打上了一定的階級烙印,在她身上體現出小資產階級的溫情、狂熱,不切實際的幻想。她離家後,走的是個人反抗的道路。她和餘永澤分手,是對封建制度的大膽挑戰,表現了林道靜追求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參加革命後也熱情有餘,冷靜不足,缺乏鬥爭經驗。初見戴愉,僅憑一聲“同志”的稱呼便在驚奇之餘講出了全部祕密,這都有說明她單純、幼稚、缺乏鬥爭策略。入黨後以堅強的信念爲黨忠實、頑強地工作,克服了自身弱點,成爲一名先鋒戰士。

林道靜被寫得充實豐滿,生動感人,她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爲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讀着《青春之歌》,或許我們沒有抗戰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蹟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與我們有着不一樣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靜出身於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在她不斷爲個人的命運掙扎時,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四處碰壁……面對層層苦難的打擊,林道靜並沒有放棄,儘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艱辛異常。可她只當這些災難、痛苦是人生的調味劑,從不向命運低頭,這種永不服輸的精神、革命青年的光輝理想和勇於獻身的革命熱情,對我們當代大學生有着強大的促人奮發的感染力。

想起有位偉人說過,追求的高度決定了生命的高度。客觀上的美麗往往是短暫的,就像鮮花的爛漫與凋零,就像青草的翠綠與枯黃,就像容顏的嫵媚與憔悴;但是生命的高貴在於情感,在於精神,正如帕思卡爾所說:“人只是一根蘆葦,世界上最脆弱的東西,然而卻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人的全部高貴就在於思考。”因爲在思考的過程中,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美麗就會在心底凝固爲永恆。林道靜在黨的引導下,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思考,最終決定跟黨走,跟着中國共產黨走向康莊大道!我們一生中最美麗最燦爛的青春季節,她孕育着早春的生機,展現着盛夏的熱烈,暗藏着金秋的果實,昭示着寒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