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18W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多篇】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篇一

讀了文章《我的叔叔于勒》,我認識了19世紀的法國社會。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那個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純粹是金錢關係的本質。

一封來自美洲的書信,改變了昔日被逐出家門的“流氓”、“壞蛋”的于勒的形象,他成了全家人翹首盼歸的“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了,使原本因家境拮据而無人垂青的二姐終於有了求婚者,使一個小小職員家庭竟充胖子去鄰國哲爾賽島度假,但是當菲利普夫婦發現那個衣裳襤褸的老水手竟然是弟弟于勒時,他們一下子從驚喜的企盼跌入極度的恐慌之中。生怕孩子們知道這個狼狽不堪的賣牡蠣的老人就是親叔叔。他們如躲瘟神,避之猶恐不及。涉世未深的若瑟夫給了于勒10個銅板的小費,也受到母親嚴厲的斥責。于勒在兄嫂的眼裏又成了“流氓”、成了“賊”。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菲利普夫婦前後截然不同的態度呢?是金錢!只要有錢,于勒就會受到全家的歡迎,菲利普不是總重複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嗎?“如果於勒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就連人間最純潔的愛情也會隨着金錢而降臨,要是沒錢,哪怕是手足至親也會被遺棄。真是六親不認啊!當我們撕下那層罩在菲利普家庭上面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時,看到的分明是“金錢”那既誘人又猙獰的真面目。

19世紀的法國,正是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度的時期,資本的不斷積累,工業的畸形發展,使兩極分化更爲嚴重。金錢萬能的黑雲籠罩市井,物慾橫流的毒霧瀰漫城鄉。金錢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第一要素,它能使人癡迷、使人瘋狂、使人騰達、使人墮落。對金錢的頂禮膜拜改變了親情、友情、改變了整個社會,金錢主宰了一切。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當時的社會“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繫”這種現實使富有正義感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憤然提筆,讓我在金錢離散骨肉的慘狀中感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

我們有幸生活在處處有真情的社會主義的中國,沒有感受到像于勒所遭遇過的那種炎涼世態,我們要把《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作爲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一面鏡子,時時告誡自己:千萬不要讓金錢吞噬了人格和靈魂。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篇二

今天,我隨意翻開一本《莫泊桑小說集》,看見目錄裏面有我們課本上所說的《我的叔叔于勒》,趕忙打開看了看。看完之後,我深有感觸,滿感交集。明白了莫泊桑爲何以批判形小說家著稱於世。

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莫泊桑家裏很窮,他們一心的希望就是莫泊桑爸爸的弟弟于勒。其實這個于勒以前很不受他們的歡迎。他是一個敗類,總是不顧一切的消費。當他把自己得到的那份遺產揮霍的一乾二淨的時候,他的哥哥——莫泊桑的爸爸的那份遺產,也就會受到影響,這常常使莫泊桑的媽媽十分生氣。按照那時的規矩,他們把于勒送上了一條去紐約的船。後來,于勒來信說,他在那裏發了大財,很快就要來和他們團聚。並且想把以前欠他們的錢加倍還給他。這讓莫泊桑一家樂開了花。特別是莫泊桑的母親,也不停的說“好心的于勒”。可是後來,他們在一次旅遊的時候,看見幾個人在吃一種叫做牡蠣的東西,這種東西很貴。莫泊桑的爸爸說:“大家要吃牡蠣嗎?”他的媽媽很不高興,想:“又要破費了。”可兩個女兒一致答應,又當着女婿的面,不好拒絕,只好推脫說自己不吃,也不讓莫泊桑吃。

莫泊桑的爸爸發現這個買牡蠣的人很像自己的弟弟于勒,便對妻子說:“怎麼那個買牡蠣的人這麼像于勒呢?要不是知道他已經發了大財,我還真以爲就是于勒。”他的媽媽正在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等於勒來了,就要用他的錢買一棟大別墅,過上美好的生活……”她很不快的說:“那個賣牡蠣的老傢伙,衣衫襤褸,怎麼是好心的于勒?”可是後來,他們真的知道了那個就是于勒。他們很生氣,特別使莫泊桑的媽媽,說:“我就知道他還是個敗類!幸好他還沒有發現我們!要不,又要來佔我們的便宜!……”可憐的于勒,只好還在那裏繼續買牡蠣,一家人連理都不理他,走了。

毫無疑問,莫泊桑是借自己的爸爸媽媽,批判當時殘酷的主義和人類的自私,心胸的狹窄。這畢竟是莫泊桑的叔叔,他的親叔叔。當他有錢的時候,被稱爲“好心的于勒”,屁顛屁顛的跟在他後面,想佔他便宜。當他賠本了沒有錢的時候,又被稱爲敗類。這時,他們的義務就是給於勒一些安慰!

這是某些人心的真實寫照,這就是社會的一個缺點,這就是人心靈的醜惡。但願像莫泊桑母親這樣的人,天下無存!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四 篇三

《我的叔叔于勒》主要說的是:他本是一個“花花公子”,後被送到美洲去,後來他發財了,我們便盼望他回家,可是卻在遊船上遇上,他落魄了,全家人不理睬。

這篇小說雖看似平常,但卻充分說明了當時人們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小說情節波瀾起伏,張馳有致,讓人回味無窮。

小說人物刻畫生動,語言雖然樸實,卻句句充滿了嘲諷。“浪子回頭”本來應該實一件好事,可卻在本文中顯得如此“恐怖”。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可是文中卻真切大的寫出了人類因金錢而不認親觸目驚心的慘相。但作者卻“我”的一雙青清純的眼睛;真實的攝入了19世紀法國社會的世態人情,讀來讓認感到真切生動而又悲涼。

作者結尾很令人尋味,他不僅寫出了小說的結局,也簡介批評了當時的世態。小說雖通俗易懂,作者以這小小故事,揭露當時世態,讓我敬佩,也由此讓我感到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中國,也許就會是另一種結局。

其實我覺得錢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只是一家人快快樂樂的生活罷了,錢沒了可以掙,如果家人沒了,就再也不會有了。可是我們卻總是一直固執的認爲只有掙夠了錢才能使家人幸福,可什麼時候纔算是掙夠了呢?要知到慾望是永遠不止境的,也許只有在失去時,我們纔會有一絲察覺,也許有人會深感慚愧,有人會立即醒悟,也許有人會毫不在意……要知到金錢、權利只不過是過眼雲煙,也許這些現在是你的,可是可能下一秒就是別人的了,親愛的朋友們,醒來吧!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500字 篇四

寒假裏,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叫《我的叔叔于勒》,它的作者是莫泊桑。讀完後,我有許多深刻的感受。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一家人生活很苦,但父親知道他的一個兄弟—于勒在美國致富了,而且“我”的二姐也要結婚了。在二姐結婚前,“我”的全家去一個島上旅行。在去小島的船上,有一個賣牡蠣的人。許多人都買了,父親帶着姊姊去吃牡蠣。父親走向他的攤前,無意中發現他是于勒。父親向船長打聽情況,進一步證實了那個賣牡蠣的人就是自己的親弟弟—于勒。因爲他的頭髮亂糟糟的,身上髒兮兮的。他還很貧窮、一無所有、處境落魄,父母親怕他連累自己,所以父母親和姊姊們都避的遠遠的,不願意理他。

我覺得,文章中的那個賣牡蠣的人雖然衣着不得體,但是他做的牡蠣卻非常美味。我覺得雖然他可能很窮,但是他願意把牡蠣做的很美味,還物美價廉。

但是,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像于勒叔叔一樣,很貧窮,很苦。但是地位稍稍優越一點的人,稍稍有錢的人卻看不起他們。爲什麼?因爲他們嫌窮人髒,窮人沒錢,就唾棄他們。人是需要幫助的,爲什麼那些瞧不起窮人的人不好好想一想:你們就沒有過過窮苦的日子?

我們應該努力工作,改善我們的生活。

我們更不應該瞧不起那些窮人,應該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幫助他們,只有這樣,世界纔會變成一個友好的世界。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篇五

讀了《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心中有太多太多說不出的感觸。

文章講述了一個有關於金錢的故事。法國有兩個親兄弟,哥哥叫菲利普,弟弟叫于勒。年輕的弟弟無所事事又愛惹禍,給家裏欠下了一大筆債務,哥嫂都很討厭他。於是他便到了美洲生活。當他的哥哥聽說他在美洲發了財後,于勒在他哥嫂心目中的地位就改變了很多,成了全家人的希望。菲利普夫婦日夜期盼于勒能早日歸來,但當他們得知賣牡蠣的骯髒老頭就是于勒時,便像躲瘟疫一樣逃到了另一條船上。

這便是莫泊桑筆下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不禁對於勒心生憐惜。是啊,金錢的誘惑已衝昏了許多人的頭腦,爲了錢不擇手段,甚至拋棄親情也在所不惜。哎,金錢對人們來說真的如此重要嗎?真的可以使人六親不認嗎?不,絕對不行,我們不能利慾薰心,背信棄義!我們不能在金錢的誘惑下,喪失人性!讓我們抵抗住金錢的誘惑,還心靈一份純淨吧!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篇六

最近,我讀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它寫出了“我”的家人對待于勒叔叔前後截然不同的態度,既有趣又感人。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我”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爸爸媽媽的收入都很微薄,家裏還有兩個姐姐,于勒叔叔就到外地去做生意。他本來是個不務正業的人,後來改邪歸正了。他很長時間沒有回來,他寫信告訴“我們”說,他在外面發了財,這成了“我們”全家人的希望。一天,“我們”全家人出去旅遊時,在一條船上看到了于勒叔叔衣衫襤褸、狼狽不堪。後來,父母怕他會拖累“我們”,就遠遠地躲開了他。從此,“我們”與于勒叔叔失去了聯繫。

讀完之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究竟是金錢重要,還是親情重要呢?本文主人公的父母在得知于勒叔叔發財後十分想念他,而得知于勒叔叔身無分文、窮困潦倒時居然不認他。他們爲了金錢不顧親情,實在是可憎可恨!

我認爲,金錢固然重要,但濃濃的親情更爲重要。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纔會充滿關愛。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篇七

《我的叔叔于勒》是世界著名小說家莫泊桑的名篇。它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于勒·達勿朗詩因爲用完了自己所得的遺產,並且損害了哥哥的利益,逃到了美洲打拼。不久,傳回消息,說他工作很好,希望不久後能發財回家,與哥哥家一起過日子。這個消息使生活並不寬裕的哥哥一家大受鼓舞。他們計劃着于勒回來後的生活,甚至打算買一幢小別墅,家中待嫁的二女兒也因此確定了婚事。誰知在辦喜事的那天,他們在船上見到了于勒,一個兜售牡蠣的小販。隨後,哥哥一家急忙避開,生怕自己被于勒認出。

這篇小說的主題在文中沒有出現,(讀書筆記 )但讀完全文後略加思索就可以得出:當時的小資產者大都十分愛慕虛榮,追逐名利。整篇小說幾乎都在爲此主題服務:達勿朗詩一家明明不是很寬裕,一家人走路去碼頭準備坐船旅遊時,卻都“挺直了脊樑,伸直了腿,鄭重地走,彷彿一樁極其重要的事件要靠着他們的這種態度才能完成一樣”;母親原本十分厭惡于勒,但當她聽說于勒發了財後,卻說:“將來好心眼的于勒回來後,我們的景況自然不同了。那是一個很能幹的人!”在得知于勒就是那小販時,她又說:“我一向懷疑這個扒手做不成一點好事,並且有一天他又會落在我們脊樑上來的!一個姓達勿朗詩的怎能夠指望在他的身上盼望一點什麼!”

然而,在文末,這個家庭又似乎有些可恨了:都已明確知道那憂怨肅索、衰老可憐、生活窘困的小販就是于勒後,達勿朗詩一家卻不上前與之相認,還生怕于勒認出自己,當初的“福星”變成了“衰神”。他們在回程時乘了另一艘遊輪,就只是怕自己有這樣一個窮兄弟的消息被人知道,或多了一個需要照顧的人。不需要冗長的介紹,不需要明確指出,一個十分虛榮,在旁人看來可笑的小資產家庭就出現了。我們在生活中千萬不要像達勿朗詩先生一樣,愛慕虛榮,這樣的人是很可惡的。

莫泊桑被譽爲“短篇小說之王”,年少時師從法國文學大師福樓拜。福樓拜當初教給他的主要是寫作要肯吃苦,勤練習,善於發現。從這篇作品來看,莫泊桑的確做到了:比如,在文中有這樣一句很短小的話:“爲了我失落了鈕釦和撕破了褲子,他們就對我大嚷大鬧。”文中的“我”便是于勒的侄子。這對於一名兒童來說是很正常的事,可以說只是一個細節,但莫泊桑卻把它寫了下來,並藉此一下突出了達勿朗詩夫婦超乎一般的愛慕虛榮而又並不富裕;還有,文中達勿朗詩先生知道那小販就是于勒後,連說話都“面無人色了,啞着嗓,瞪着眼睛,一個字一個字慢吞吞地說”,這樣的姿態一般人是不大會有的,由此又突出了達勿朗詩先生非同一般的虛榮心。這樣的句子還有許多。

莫泊桑構思的精巧、肯吃苦、勤練習、關於發現的特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