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理想國讀後感(共47篇)

讀後感1.99W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7篇《理想國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理想國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理想國讀後感(共47篇)

篇1:理想國讀後感

作爲“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柏拉圖有別於一般的在象牙塔裏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哲學家,他在《理想國》中提出政治就是人民的生活,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提前預告了後世多年來爲政治作鬥爭的人類歷史。

柏拉圖想要締造一個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這也是要建立在政治統一的基礎上的。我國古代也有位與他思想相近的文人,叫陶晉,字淵明,他的《桃花源記》就體現了柏拉圖的這一思想,追求平靜美好、和諧友善的生活。對於這樣的完美,人人趨之若鶩。只是我們是否人人都能做到一輩子波瀾不驚,不與任何人產生矛盾的目標呢?試想一下,難道你能容忍別人毫無理由地指着你的鼻子唾罵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嗎?難道你能在戰爭來臨前淡定從容地將生死置之度外嗎?你不能!因爲每個個體都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而每個人生來不同,有不同的價值觀、人生境遇和思想。

所以,正如永動機的失敗,生物實驗2號的放棄,瑪雅帝國的滅亡,歷史不斷驗證:理想國是不存在的。

《理想啲風箏》,光是念題目,就有着新鮮而深刻啲涵義。每個人都有理想,這裏啲一位老師少了只腿,可他不氣餒,把理想系在風箏上,越飛越高。他一個瘸男人,比躺在病牀上埋怨着自己的腿的人強多了。身爲老師,瘸了是非常麻煩的。也許,他的理想是好好當一位老師,那麼,他的理想系在了風箏上,每次都特別的高,飛得特別的好,他的理想離他根本就不遠了。

“圓木仗”是他的好助手,沒有它,劉老師不可能那麼那麼的偉大,說不定沒了它,劉老師就還在病牀上呻吟呢!那在現實中,這根柺杖就是我們精神的支柱。劉老師瘸了還能這麼的精神,我們呢,四肢齊全,可對自己的理想根本就沒邁過一步,對嗎?

也曾試過把理想系在風箏上,讓它飛高飛遠,讓自己的理想靠自己走,自己向理想走去,可卻沒有達到:我寫過一封書信,上面的內容是懺悔,要自己好好學習,相當於計劃表,可當我想做這件事時,卻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把它給撕了。我實在想不通,劉老師的理想率已經少了一大半,他卻能挺過去,而我,懶惰得連自己條件充足了還不知足,還跟自己的理想慪氣,我真不應該呀!

但願我自己理想啲風箏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有了曲折挺胸擡頭;驕傲了,自己改過;飛高了,永不知足!朝自己的理想飛吧!!

篇2:理想國讀後感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爲復活的蘇格拉底安排了諸多精明的詭辯家作爲對手,使蘇格拉底在不斷地追問和質疑中,娓娓道出“正義”的含義。對手越是強勁,就越能夠顯示出蘇格拉底的英明,即顯現出柏拉圖的哲學思想。

《理想國》被稱爲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搞笑,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緻,資料深刻豐富,到達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

《理想國》通過蘇格拉底與對手們的談話,反覆詰難來推理尋求正義的定義。在第一卷,柏拉圖用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的問答法推翻了幾種關於正義的定義:

1、正義就是有話實說有債照還;

2、正義就是幫助朋友傷害敵人;

3、正義是強者的利益;

4、不正義比正義有利。

這四種說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圖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對於我們人生道路的選擇有深刻的啓示。針對第一種觀點,他用不能將武器還給一位瘋子朋友的例子反駁有債照還的正義說法,我們不能簡單的按照常理來辦事,應該考慮事情的結果是否會是不正義的,這種說法忽略了正義的真實本質,所以我們應在生活中多學習柏拉圖的思想方式,考慮問題不光從本身的立場出發,不能簡單照辦,還要考慮我們的對象和事情的後果。針對第三種觀點,柏拉圖指出掌權的統治者有時也會犯錯,制定出對自己不利而對被統治者有利的法規要被統治者執行,正義就變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圖提出“在任何政府裏,一個統治者,當他是統治者的時候,他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屬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爲統治者應該爲人民謀福利而不僅僅是考慮自己的利益。

如果一個人具備所假定的哲學家的天賦,並且得到了合適的教導,必定會成長而達到完全的至善,然而,這些配的上哲學的人會受到環境的敗壞,因而離棄了哲學,“使她孤獨淒涼”。所以,“剩下來配得上研究哲學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們或是出身高貴又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處於流放之中,因而沒受到腐蝕,依然在真正地從事哲學;或是一個偉大的靈魂生於一個狹小的城邦,他不屑於關注這個小國的事務;少數人或許由於天賦優秀,脫離了他所正當藐視的其他技藝,改學了哲學;還有一些人,也許是我們的朋友塞亞格斯的缺陷束縛了他們,須知就塞亞格斯而言,背離哲學的所有其他條件都是具備的,但是他病弱的身體使他脫離了政治,沒能背離哲學。

那蘇格拉底所謂的”理想國“是不是現在不會有,過去不曾有,將來也決不可能有的呢?針對衆人的疑問,蘇格拉底給出了其”理想國“存在的可能條件:”只有在某種必然性碰巧迫使當前被稱爲無用的那些極少數的未腐敗的哲學家,出來主管城邦(無論他們出於自願與否),並使得公民服從他們管理時,或者,只有在正當權的那些人的兒子、國王的兒子或當權者本人、國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愛上了真哲學時,只有這時,無論城市、國家還是個人才能達到完善。(虞興如)

篇3:理想國讀後感

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

該書是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其語言華麗,邏輯縝密,想象豐富,闡述精彩,在歷史上頗具影響力。

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麼是正義的國家,而不是什麼是正義的人,他從城邦至公民、從上往下、從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爲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爲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裏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並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衆。而這些所要體現的東西在他的《理想國》開始時候並沒有直接提出來,他是利用了正義二字逐漸將其拓展並且引申出來的。正義是一種好的表現,然而什麼是正義呢,面對這個看似很好理解的詞語,柏拉圖首先對它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拉圖的《理想國》裏面不僅有着他對理想國的闡述,也包含着一種樸素的辨證主義觀點和應變的思想,他自始至終沒有明確給出正義的定義,也暗示着人們,這裏沒有什麼正確的定義,還需要繼續的探索研究,只不過他的想法是讓人們去利用這個探索研究構造他那種柏拉圖式的理想國

柏拉圖“理想國”的宗旨就是要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他認爲國家就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就是縮小了的國家,如同人的靈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慾望三個部分一樣,最理想的國家也應由相應的三個等級組成。柏拉圖把分工看作國家的構成原則,他在《理想國》中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謊言,用於欺騙城邦中的所有人,那就是神創造三種人的說法:第一個等級是有智慧之德的統治者,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具有智慧的品德,通曉“善”的理念及治國的哲學,是國家當然的統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衛國者,他們是神用銀子做成的,具有勇敢的品德,是國家的保衛者;三是有節制之德的農民和手工業者,這些人是神用銅鐵做成的,具有節制的品德。前兩個等級擁有權力但不可擁有私產,第三等級有私產但不可有權力。孩子們通常都屬於他們父母的那一級別,有天賦的才能。即通常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孩子會打洞。”雖然他也認爲有時孩子不屬於父母的級別可升降級別,但這顯然是一種僞裝矯飾過的唯心主義的天賦論。這三個等級具有不同的德行,在國家中執行不同的職責。至於奴隸,在柏拉圖看來,根本就不算人,在《理想國》中毫無地位可言。他認爲這三個等級就如同人體中的上中下三個部分,協調一致而無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謀其事,在上者治國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亂,就達到了正義,就猶如在一首完美的樂曲中達到了高度和諧,只有這樣,整個國家纔算是取得“和諧一致”,實現了正義的原則,否則就違反了“正義”的原則,國家就要滅亡。

篇4: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是一本哲學思想與政治理想交織的煌煌鉅著,再一次我們去看過的辯論賽上,有一個同學就那裏想過這本書中的話作爲論據,老師評論時也提到這本書是短時間內讀不完的書,另一個老師也補充說這是一輩子也讀不透的大書。它通篇充斥着哲學的智慧,飽含着政治思想的精華,這體現了柏拉圖畢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應爲哲學家,哲學家應爲政治家,政治家應爲哲學王”。《理想國》一書,討論的熱點是正義哲學的問題。蘇格拉底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智者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他們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蘇格拉底一一進行了駁斥,並最終得出了正義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沒有僅僅落在關於個人正義的討論上,柏拉圖其實着眼於城邦的正義。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爲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並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爲:“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爲一個人幹他自己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然,柏拉圖的城邦是不是所謂的衆生平等,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的人人平等的國度。他所謂的城邦是分等級的,也就是城邦分爲統治者、軍人、勞動者。所謂“各守本分,各司其職”乃是統治者、軍人、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時,也有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義是柏拉圖理想國的準則,城邦沒有正義,理想國也就成爲所謂的空中樓閣了。

或許這種“各守本分,各司其職”,與現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許還有種專制專職的色彩。但是術業有專攻,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知識,所以只能對自己感興趣的,重點研究的領域有所成就。比如讓愛因斯坦去畫油畫,貝多芬去做發明,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柏拉圖是如何確立“政治家應該爲哲學王”的思想的呢?

根據史料,柏拉圖應該是經歷恩師之死後,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敗,爲此他決定進行重大的改革。在這本震古爍今的書中,柏拉圖談及了道德問題、教育問題、專政問題、民主問題、獨裁問題、共產問題、文藝問題、宗教問題等等很多,涉及面很廣,言論很深奧,讓看過的,真正能看懂的人對其言論的佩服無不膜拜。如果說亞里士多德的言論是分科性的,那麼柏拉圖的學說便是綜合性的。在這本書中有很多先進的思想,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他就好像是對現代社會的預言一樣,提出的很多關於教育方面的問題,都是現代社會人類向完善並在不斷髮展的,而他,在當時就已經提出了。我敢肯定的是,我沒有看懂這本書,正如我沒有看懂柏拉圖大多的言論一樣。只不過,可以看出的是,那的確令人無限嚮往。

篇5:理想國讀後感

最初認識柏拉圖,是在國中歷史課上。真正接觸柏拉圖著作,是前幾天在學校圖書館找到了理想國一書,說實話,對於我這樣一個哲學小白來說,讀起來很是覺得生澀拗口,當時越看越覺頭疼,於是只草草看了開頭幾章。

後來,我刷到這樣一篇文章:讀書一般可分爲三個區,舒適區內,閱讀者閱讀毫無難度的讀物,雖處於心理舒適的狀態,但進步緩慢;伸長區中,閱讀者閱讀有一定難度的讀物,感到某種程度的不適,但跳一跳還是夠得着,理解力提升明顯;恐懼區裏,閱讀者閱讀難度過大的書,由於超越能力範圍太多,感到嚴重不適,難以卒讀。

很多人都只願意待在舒適區和伸長區,不願意去挑戰恐懼區,讀完此文,我深受觸動,決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書。

在這篇文章的驅使下,我又翻開了《理想國》這本書。剛開始時依舊是難熬,整本書是按對白來寫得,我甚至都分不清誰是誰,誰說了什麼觀點。只模模糊糊感覺好像一直在說什麼是正義,我看着哲學家們把正義的定義從欠債還債就是正義到正義就是給每個人適如其份的報答再到正義即強者的利益。我彷彿就看到哲學家們在我面前激烈辯論。

慢慢的,我投入進去。

翻開下一頁,第二章出現在我眼前。我不由得一驚,第一章就這樣不知不覺的過去了。在第二章中,哲學家們依舊在討論正義。

不同的是,柏拉圖從中引伸了城邦正義,他認爲正義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則,將城邦定義爲“每個人務必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爲一個人做好自我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任何人都要服從城邦正義,個人正義應當讓位給城邦正義。

從柏拉圖關於正義的定義可以看出,他所謂的城邦是不是公平民主人人平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個人都有相應的級別職務,具有等級區分,由此城邦分爲統治者、軍人、勞動者,因此他所謂的正義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

俗話說得好:“一千個人眼裏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本書每一章都寫得十分精彩,但整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婦女兒童的問題,不得不說,柏拉圖儘管是一個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學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臘還是有其侷限性的。而這本書的侷限性就在於其對待婦女兒童的問題上。

柏拉圖式非常看重兒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婦女兒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資源。但是這樣完全將婦女兒童當成了一種附屬品的態度,侷限了其對婦女作用的正確估算。他不將婦女當成一種完全的客體,而是當成一種貴族政治的統治需要,這也表現出他對貴族生活的渴望。

而柏拉圖對貴族的渴望,最主要是表現在他提出的哲學王理論。他認爲在一個理想城邦之中,應由擁有知識的哲學家擔當統治者,並稱之爲“哲學王”。

《理想國》這本書是我接觸的第一本哲學著作,儘管我在看完這本書後也不太懂何爲正義,但其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對!一定不放棄。我想:讀完此書,我收穫的不僅僅是對哲學的理解,更是學到了哲學家們認真執着的精神。也希望這樣一種執着追求真理的動力永遠存在於我心中。

篇6:理想國讀後感

作爲“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柏拉圖有別於一般的在象牙塔裏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哲學家,他在《理想國》中提出政治就是人民的生活,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提前預告了後世多年來爲政治作鬥爭的人類歷史。

柏拉圖想要締造一個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這也是要建立在政治統一的基礎上的。我國古代也有位與他思想相近的文人,叫陶晉,字淵明,他的《桃花源記》就體現了柏拉圖的這一思想,追求平靜美好、和諧友善的生活。對於這樣的完美,人人趨之若鶩。只是我們是否人人都能做到一輩子波瀾不驚,不與任何人產生矛盾的目標呢?試想一下,難道你能容忍別人毫無理由地指着你的鼻子唾罵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嗎?難道你能在戰爭來臨前淡定從容地將生死置之度外嗎?你不能!因爲每個個體都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而每個人生來不同,有不同的價值觀、人生境遇和思想。

所以,正如永動機的失敗,生物實驗2號的放棄,瑪雅帝國的滅亡,歷史不斷驗證:理想國是不存在的。

《理想?風箏》,光是念題目,就有着新鮮而深刻?涵義。每個人都有理想,這??一位老師少了只腿,可他不氣餒,把理想系在風箏上,越飛越高。他一個瘸男人,比躺在病牀上埋怨着自己的腿的人強多了。身爲老師,瘸了是非常麻煩的。也許,他的理想是好好當一位老師,那麼,他的理想系在了風箏上,每次都特別的高,飛得特別的好,他的理想離他根本就不遠了。

“圓木仗”是他的好助手,沒有它,劉老師不可能那麼那麼的偉大,說不定沒了它,劉老師就還在病牀上呻吟呢!那在現實中,這根柺杖就是我們精神的支柱。劉老師瘸了還能這麼的精神,我們呢,四肢齊全,可對自己的理想根本就沒邁過一步,對嗎?

也曾試過把理想系在風箏上,讓它飛高飛遠,讓自己的理想靠自己走,自己向理想走去,可卻沒有達到:我寫過一封書信,上面的內容是懺悔,要自己好好學習,相當於計劃表,可當我想做這件事時,卻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把它給撕了。我實在想不通,劉老師的理想率已經少了一大半,他卻能挺過去,而我,懶惰得連自己條件充足了還不知足,還跟自己的理想慪氣,我真不應該呀!

但願我自己理想?風箏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有了曲折挺胸擡頭;驕傲了,自己改過;飛高了,永不知足!朝自己的理想飛吧!!

篇7:理想國讀後感

在該書中柏拉圖把國家分爲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鄙視個人幸福,無限地強調城邦整體、強調他一己以爲的“正義”。在柏拉圖眼中,第三階層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騙的。他賦予了統治者無上的權力,甚至統治者“爲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 《理想國》討論的主題是正義問題,首先討論國家的正義。柏拉圖認爲一個好的國家應該具備智慧、勇敢、自制、正義這4種德性。國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個國家的知識,只有少數人才具有這樣的智慧;國家的勇敢屬於保衛它的衛士;國家的自制是一種和諧,當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能夠和諧一致,這個國家就達到了自制。若一個國家有了這三種德性,也就有了正義。柏拉圖先是探討出城邦的正義,進而推及到個人。在他看來,正義是各司其職,互不侵擾。

哲學家是愛智慧的人,不過那種對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還不是真正的哲學家,只有熱忱於尋求真理的人才是哲學家,這就涉及到了真理問題。

柏拉圖把世界劃分爲可感世界與理念,那些只愛好具體事物如美的聲調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見而無知識,只有那些認識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將其與具體事物區分開,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識的人。

柏拉圖通過“太陽”的比喻說明,正如太陽是可見世界之所以可見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他又通過“線”的比喻進一步將兩個世界劃分爲4個部分:

第一,影象;

第二,影象所像的實物;

第三,數理對象。靈魂將影象的實物作爲影象來研究,它只能從假設出發下降到結論;

第四,理念。靈魂從假設出發上推到第一原理,它不再使用影象而是使用理念來作系統研究。

前兩個部分屬於可見世界,後兩個部分組成了可知世界。

與此相應,靈魂的狀態也可以分爲4個階段,這就是想象或猜測、信念、理智和理性。

柏拉圖通過“洞穴”的比喻指出,認識的4個階段並不是後天學習的發展過程,而是“靈魂的轉向”。因爲靈魂本身具有一種認識能力,教育只是使這種能力掌握正確的方向,使它從黑暗轉向光明,從現象的世界走向真實的世界,因此教育也是《理想國》的重要主題之一。

柏拉圖設計了一套理想的教育課程,除了體育和音樂這兩門初等課程之外,必須學習算術、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天文學和諧音學等5門課程,按照這個次序將靈魂從可見世界逐步引向哲學,其目的是爲了培養國家統治人才,促成他們的靈魂轉向。

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提到了共妻共子的制度。他提倡最好的男人和最好的女人結合,並將生下來的孩子由官員撫養。這個觀點即使是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也不贊同。在《政治學》一書中,亞里士多德對這個觀點進行批判。

柏拉圖的這種構建國家的思路出發點是正確的,但是有一些觀點我並不敢苟同,例如:共妻共子的理念,我認爲這有悖人倫,和動物沒有區別的人倫關係我很反對,人高於動物的區別在於自愛和愛他人、懂得尊重他人,而並非應爲是理想的國度而放棄做人的準則。總之,理想國的有些民主自由的精神是值得推崇,但是一些弊端還是要摒棄,畢竟他是有時代侷限性的。

篇8:理想國讀後感

《志向國》是柏拉圖(公元前427年―347年)的代表作,它孕於古希臘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記得導師曾今說過《志向國》不是簡簡潔單的一本如其書名的政治着作,更是一部教化着作,拜讀之後,倍感如此。其中本書闡述的對護衛者的培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聯想到當今現實,謹對此發表一點鄙薄之見。

在《志向國》構建的城邦裏,作爲守護這座城邦的人――守護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這樣一個重要的羣體是須要更多的時間,“最多的學問和訓練”來培育他們。培育這樣的一個人須要怎樣的教化呢?在此,我想用個別說明一般。

在本書中,要對護衛者進行教化。首先,要選擇有天性基礎的人,天性即天賦,有護衛者的質地,要把愛好才智和剛烈、靈敏、有力這些品質結合起來。之後,才進行對後天的培育。從教化的內容上看:第一,有選擇性,要選擇善的、真的、主動的故事,解除惡的、假的內容;其次,有序性,先進行教音樂後教體操,教音樂以使其心靈達到對美的愛,教體操已達到身體健康、熬煉他心靈的激情部分。從教化方法上看,運用講故事的方法,激勵孩子們要仿照就仿照與他們專業有關的人物,仿照那些英勇、節制、虔誠、自由的人物,不要仿照壞人和鄙夫。當然,前提是故事的內容須要經過細心選擇的。此外,在培育的過程中要留意加強監督,進行考察。

教化過程中,書中尤其強調早期教化,在此期間要重視教化內容的選擇。“凡事開頭最重要,特殊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階段,最簡單接受陶冶,你要把他鑄造成什麼形式,就能鑄造成什麼形式”。好的故事鑄造他們的心靈,要解除醜惡的假的故事,因爲它先入爲主,早年接受的見解總是根深蒂固,不簡單變更。有些好的故事從小就應當講給他們聽。柏拉圖提出“兒童階段,文藝教化最關緊要,節奏與和諧浸入了他們的心靈深處”。

反觀我們現在,值得確定的是部分年輕父母會用美麗的音樂或好聽的自然之聲進行胎教以及父母爲兒女的殷殷之心。然而一部分父母太過焦急,從小就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比誰早會認字、數數,比誰背的詩詞多,誰說的英語好。於是,重點班、輔導班氾濫成災,孩子弱小的心靈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失去了童真與應有的童年,與孩子的稱呼不相稱了。還有一些父母,不注意早期教化,忽視了家庭教化,不清晰自己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面前心情限制不好,一些不好的事務在孩子面前頻頻發生,給孩子心理留下抹不掉的陰影。

對於早期教化,我雖然不贊成柏拉圖書中的教化確定論(你要把他鑄造成什麼形式,就能鑄造成什麼形式),但其重要性也是很明顯的。我信奉環境確定論,受教化者先天條件差別不是很大,而且很好滿意。教化是一個特別的環境,在後天人的發展中起着主導作用,而早期的教化是後天教化的基礎,尤其是孩子心性的培育,我認爲一些技能的培育可以放在孩子稍大一些培育也不遲。我們的孩子們,早期接受的不應當是一串串的數字、公式,不是一首首拗口晦澀難懂的詩詞,而是讓他們的心靈得到自然的洗禮,和善的浸潤,藝術的薰陶,這樣才能與後天的培育相得益彰,讓他們自然、健康地成長、成才。

篇9: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是一種人性達到至善至美的境地,在那裏人們生活和諧、安穩,最根本的是,生活在那“理想”的國度裏,人民幾乎沒有煩惱,無憂無慮,這種心境難能可貴。就像我坐公交車一樣,車每過一個車站,車上車下,大家看到老弱病殘的幾乎都會讓座,人性美可在這個方面逐漸體現出來:每一個人將來或多或少將從事某種職業,而你選擇的職業體現的是社會的一個方向,而不是在乎你掙錢的多少。

師生的精彩對話是在充滿幽默的氛圍中進行的,在他們的對話中,你可領悟到在這其中折射出的哲理,它的周圍到處發出光芒,但最亮的往往在那“理想”的境地裏折現。

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還是在與生存作鬥爭,他們力爭讓自己的生活更上一個臺階,但是,其後會怎樣,會更穩固又更輕鬆,更安逸嗎?未必。等你達到預期目標之後,便會有更多你想追求的東西隨之而來,你的心會更加浮躁,更加不實。那種生活失去了真實的意義,因爲我們的生命是十分有限的,而物質是可以再生的。數不盡的千千萬萬的物質,數量各有差異。那悲劇性的“犧牲”便是對生命的褻瀆。生命的價值在於你能創造多少有用的價值留給後人,因爲我們現有的知識是無法解釋整個事物的鏡像的,而後人可用上帝給ta的賞賜開創了一片新天地,但可能還會犯類似的錯誤,一些我們根本解釋不同物質是上帝本能的意願。上帝給予你生命,但同時讓你的人生戲劇性地上演:你時而是小丑,時而是王子。扮演不同的角色,你天生就是一位出色的演員。

生活,究竟是怎樣的滋味?

把生活看作是一雙翅膀,一隻翅膀教會你怎樣活着,另一隻翅膀則是活得怎樣。煩惱之上的煩惱,會增添更多的煩惱。

呵呵一笑,不管別人如何看待你,那便是對自然的頓悟;敞開心胸,不管困難多麼艱險,那便是對心靈的昇華。

活着,是爲了走向更好的活,活着就仍是希望的光芒,永恆的希望。

一個具有傳奇意義的人物是國家成功後的範例,而ta則是這個國家永恆的希望。國家的人民會銘記ta,ta的豐功偉績將會永存人間,無法逝去,歲月時光是對其最好的解釋。

本書的主題是:正義

是否社會有了正義,人民就不像現在這樣處於驚恐之中?

是否正義了社會,心靈就不像現在變得虛僞?

在這路上,有太多的哲學問題值得去探討,其根本的主題便是:“心靈”。

它是人類的精神本質,因爲它可以導致我們作出各種各樣的行爲,人們往往毀於自己的行動之中,它是善的本源,同時也是惡的起始。

人性之善與之惡,平心而論,就是對於現象最好的解釋。

視野之下的鏡像,如此奇特,我不禁思考:究竟是怎樣的圖像使得這些鏡像運轉有秩序?

哲學(Phiology):“phio―”又“―logy”:knowlege“智慧”

拼起來便是“愛智慧”。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愛智慧便是愛哲學的一種基本表現。

如此多的哲學思論一步步推開來,最終只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世界(宇宙)是什麼?

三個基本問題:人從哪裏來?

世界爲何存在?

宇宙如何誕生?

篇10: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讀後感 推薦度: 《理想國》讀後感 推薦度: 《理想國》讀後感 推薦度: 《理想國》讀後感 推薦度: 《理想國》讀後感 推薦度: 相關推薦

作爲“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柏拉圖有別於一般的在象牙塔裏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哲學家,他在《理想國》中提出政治就是人民的生活,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提前預告了後世多年來爲政治作鬥爭的人類歷史。

柏拉圖想要締造一個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這也是要建立在政治統一的基礎上的。我國古代也有位與他思想相近的文人,叫陶晉,字淵明,他的《桃花源記》就體現了柏拉圖的這一思想,追求平靜美好、和諧友善的生活。對於這樣的完美,人人趨之若鶩。只是我們是否人人都能做到一輩子波瀾不驚,不與任何人產生矛盾的目標呢?試想一下,難道你能容忍別人毫無理由地指着你的鼻子唾罵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嗎?難道你能在戰爭來臨前淡定從容地將生死置之度外嗎?你不能!因爲每個個體都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而每個人生來不同,有不同的價值觀、人生境遇和思想。

所以,正如永動機的失敗,生物實驗2號的放棄,瑪雅帝國的`滅亡,歷史不斷驗證:理想國是不存在的。

《理想啲風箏》,光是念題目,就有着新鮮而深刻啲涵義。每個人都有理想,這裏啲一位老師少了只腿,可他不氣餒,把理想系在風箏上,越飛越高。他一個瘸男人,比躺在病牀上埋怨着自己的腿的人強多了。身爲老師,瘸了是非常麻煩的。也許,他的理想是好好當一位老師,那麼,他的理想系在了風箏上,每次都特別的高,飛得特別的好,他的理想離他根本就不遠了。

“圓木仗”是他的好助手,沒有它,劉老師不可能那麼那麼的偉大,說不定沒了它,劉老師就還在病牀上呻吟呢!那在現實中,這根柺杖就是我們精神的支柱。劉老師瘸了還能這麼的精神,我們呢,四肢齊全,可對自己的理想根本就沒邁過一步,對嗎?

也曾試過把理想系在風箏上,讓它飛高飛遠,讓自己的理想靠自己走,自己向理想走去,可卻沒有達到:我寫過一封書信,上面的內容是懺悔,要自己好好學習,相當於計劃表,可當我想做這件事時,卻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把它給撕了。我實在想不通,劉老師的理想率已經少了一大半,他卻能挺過去,而我,懶惰得連自己條件充足了還不知足,還跟自己的理想慪氣,我真不應該呀!

但願我自己理想啲風箏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有了曲折挺胸擡頭;驕傲了,自己改過;飛高了,永不知足!朝自己的理想飛吧!!

篇11:理想國讀後感

純美的文字,細膩的筆觸

書寫作者之理智

所見所聞、所歷所感

打動讀者之心靈

就讓我們安安靜靜的品讀

筆者感觸的世界

柏拉圖生於公元前427年,入世於公元前347年,他是古希臘哲學家,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燦爛而輝煌的古希臘文化中耀眼的星辰,照耀了整個西方大陸。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此三者被並稱爲古希臘三傑,他們被廣泛認爲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理想國》是柏拉圖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響最爲深遠的著作,這是一部典型的大綜合著作,它將哲學、政治、倫理、教育、心理、社會、家庭、宗教、藝術等諸多領域和問題集中到一起,內容錯綜複雜且思想深邃,深刻反映了柏拉圖對於諸多社會問題的獨到見解和深刻剖析。懷着無比仰慕的心情去一點點的瞭解這一著作之後,於我而言,確實是晦澀難懂且咬文嚼字艱難,然而我也略有一些感想與心得。

柏拉圖的思想觀念在中外教育學上都佔有一席之位,而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就體現在《理想國》一書中,同時這本書也是古代西方一部最早的系統教育專著。柏拉圖認爲,兒童從七歲開始,男女兒童分開居住生活,都分別進入國立初等學校接受約十年的教育。柏拉圖這一主張最早提出男女分開教育和接受國家統一初等教育,爲近現代國小、國中教育制度提供了極大的啓發作用。同時柏拉圖第一個提出學齡前的社會教育(我國當前的幼稚園教育制度),其指出遊戲在學齡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選擇童話材料,承認歌唱、講故事的教育意義。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雖然是保守的唯心主義的,但他重視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體的全面和諧發展,強調早期教育和女子教育,這些思想是可貴的,爲以後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柏拉圖這本書不僅反映了教育理念,更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訴求。柏拉圖藉助蘇格拉底的詭辯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並且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爲了三種: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三者承擔各自的責任,互相配合、各司其職才能保障國家正常運行。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着憧憬,被後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讀到此處,我也不緊嘆息,偉人也逃不出時代的禁錮,都會受到歷史的捆綁而無法掙脫,都脫離不了那個時代的氛圍和精神思想。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之作,也被稱爲關於“關於正義的學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範疇作爲討論的中心,並通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定意義,然後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柏拉圖在這本震鑠古今的書裏談及了道德問題、教育問題、專政問題、民主問題、獨裁問題、共產問題、文學問題、宗教問題以及男女參軍、男女參政、男女平權等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超前的,對於那個時代而言,柏拉圖思想本身就是震鑠古今的,有人說他這是本專著,也有人說這是本綜合性著作,在我們今天看來,柏拉圖思想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啓發作用。

有幸拜讀大作,然學藝不精,只能從這三個方面進行理解,其餘方面涉獵種種,所學有限,只能到此爲此。總的來說,柏拉圖的《理想國》所思所寫實在是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其思想光芒至今爲止仍然熠熠生輝,歷史的風沙肅殺而過,也掩不住這溫潤的明珠生輝。

篇12:理想國讀後感

理越辯越明,踮起腳尖便更靠近陽光。――題記

假期中,我第一次閱讀了柏拉圖的經典作品《理想國》,雖多有不解,但依然感觸很深。這一本書是柏拉圖的集大成之作,富含了他的哲理、經濟思考以及執政見解,讓後人可以看到這位思想家所追求的美好和節制。書中最主要的是對於正義和智慧的辯論,關於“理想國”這樣一個完美的城邦,柏拉圖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首先,何爲正義?與柏拉圖辯論的三人分別給出了“正義即是欠債還錢”“正義是給每個人付出努力相同的報答”“正義就是善給予友人,惡給予敵人”這三個答案。相比之下,柏圖認爲正義是一種特質,而不是某一種行爲體現的。如,頭腦的作用本是控制身體的行動,那麼癱瘓便是頭腦失去了這種特質;思想亦然,思想本是讓人行爲正義,那麼邪惡便是思想失去了原有的特質。自第二卷伊始,柏拉圖便開始探討一個城邦的“正義”。在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維度上講,正義的界定要複雜許多。城邦的正義需要由它人民的勇敢、智慧和節制來體現,但這相對來說絕對的正義是很難實現的。因此,柏拉圖給出了一個更爲基本的定義,那麼就是人們各司其職,守本分,不要僭越自己的領域。因爲正義的人內心的靈魂和思想本不該互相干涉,所以城邦中的人也同樣不該如此。對於柏拉圖來說,品質的協調,人民的和諧狀態便是正義的體現。每個人踮起腳尖,便能看到城邦的正義陽光。

談到節制,柏拉圖是不可忽略的一位人物。他主張節制的'生活,節制的看待自己的慾望。在談及“理想國”這個完美城邦時,他多次提及節制對於正義的重要意義,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節制呢?節制,指的便是“統治自己的快樂和慾望”,不讓貪求快感成爲人生的主要成分。節制可以讓人的靈魂獲得一種統治的力量和正確的秩序,柏拉圖的幸福論的整體框架也是基於如此。讓靈魂中較好的部分控制較惡的部分;讓理性支配感性便是節制。

“渴望認知並靠攏完美的理念或形式”這是柏拉圖所一直主張的,是他可以在城邦中儘可能看向陽光的條件。如理越辯越明,品性也是越修越真,比起一味追求渴望的事物,剋制和保持距離永遠不失一個好的選擇。

篇13:理想國讀後感

一杯的清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本好書,可以淨化1個人美好的心靈。本欄目提供了中外名著的讀後感範文和參考,希望您在此能找到您所需要的讀後感範文,對於提升自己的鑑賞和閱讀水平有所提高。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臘哲學家,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3個被廣泛認爲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理想國》是柏拉圖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響最爲深遠的著作。這是一部典型的大綜合著作,其中將哲學、政治、倫理、教育、心理、社會、家庭、宗教、藝術等等諸多問題結合在一起,錯綜複雜。

《理想國》通過蘇格拉底與對手們的談話,反覆詰難來推理尋求正義的定義。在第一卷,柏拉圖用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的問答法推翻了幾種關於正義的定義:1.正義就是有話實說有債照還;2.正義就是幫助朋友傷害敵人;3.正義是強者的利益;4.不正義比正義有利。這4種說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圖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對於我們人生道路的選擇有深刻的啓示。

柏拉圖《理想國》中提到很多教育問題,對後世教育也有深遠的影響,盧梭曾稱讚“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像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咧”也有一些說法“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縱令其它教育論著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書中的教育思想精闢深刻,讓我受益頗多。

《理想國》中強調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柏拉圖認爲,兒童階段接受了音樂文藝的教育會變得溫文有禮,對醜惡的東西反感,等到長大會受他所接受教養的影響,便會與理性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他認爲孩子應該從小實地見習戰爭,也從音樂中、遊戲中養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圖也提出,不要強迫孩子去學習,要用遊戲的方法,這樣我們可以在遊戲中更好的瞭解他們每個人的天性。

《《理想國》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倡學習音樂,藝術,文學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從而使心靈更和善美好。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更利於人的發展,學生也應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藝術的陶冶從而使心靈更充實美好。

《理想國》中提出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柏拉圖認爲,一定要給女子和男子以同樣的教育,女子也要學習音樂、體操和軍事教育,因爲“同樣的稟賦應該給以同樣職務”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打破了古代的傳統觀念,認爲男女平等,天賦和才能相當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訓練,接受相同的職務,這就爲婦女提供了學習和發展才能的機會,是很偉大的教育思想。

當然《理想國》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圖認爲,爲了使城邦一直強大,就要控制他們下一代的出生,他認爲,最好的男人必須和最好的女人盡多結合在一起,最好結合者的下一代必須培養成長,而最壞者的下一代則不予養育。首先我對這種夫妻的結合方式不認同,這種結合方式對於人們並不公平,其次對於小孩的處理方式太過殘忍,生命本就是可貴的,一生下來就要被處理掉,我們沒有這樣的權利,而且這樣太過重視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後天教育和環境影響的作用。還有,不讓親生媽媽照顧自己的孩子,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都缺乏親情和母愛,1個缺少愛的國家是很可怕的,而且這也違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確實蘊藏了智慧和思想,它對後世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理想的國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東西無法實現,但是柏拉圖同樣認爲這是有價值的。所以我們不能因爲1個國家不能在現實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樣好就否定這些理論。理想國是我們的1個目標,1個美好的目標。

所以,正如永動機的失敗,生物實驗2號的放棄,瑪雅帝國的滅亡,歷史不斷驗證:理想國是不存在的。

篇14: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爲“關於正義的學說”,同時《理想國》也被後人譽爲震古爍今之書。原書共分爲十卷,以“理想”爲定義,主要涉及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

在這本書中,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他透過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託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我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裏,統治者務必是哲學家,他認爲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裏“哲學家”有着特殊的內涵。這種構思,不但顯示出哲學家的膽略,更顯示出思辨的智慧。在這資料龐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講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兩點談談自我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說,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所以,能夠這樣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範疇作爲討論的中心,並透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後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什麼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裏,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

從第二捲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並認爲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務必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衛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後,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爲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係。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我靈魂裏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

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我的事情,首先到達自我主宰自我,自我內秩序井然,對自我友善。”同時,“在掙錢、照料身體方面”或“在某種政治事務或私人事務方面”,持續貼合協調的和諧狀態的行爲,就是正義的好的行爲。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

當柏拉圖的理想國——正義的城邦建立完畢,他最後能夠提出自我思想的核心了:“哲學家就應爲政治家,政治家就應爲哲學家。哲學家不就應是躲在象牙塔裏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就應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就應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地追求自我在哲學上的進步,並利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衆。”

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是柏拉圖和他的《理想國》仍然散發着光芒,爲現代政治指點迷津。世界政治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遷,雖然並沒有構成理想國的最終模樣,但其中所論述的許多方面已成爲現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裏,理想國將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夠讓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沒好國度。

篇15:理想國讀後感

“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人間的根下,千年古蒼,再度延長,長得從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歲月中,從零到無窮大的英雄人物與哲學勇士,用自我的熱血灑磨了光陰,薰暖了人間煙火,來染出他們追求的正義與智慧。

凝聚着對正義與善的追求,將它們用文字對話的形式來躍然紙上,這新穎的模式,也構成了柏拉圖的一大獨特風格,才能被後世遠遠流傳。

《理想國》採用了獨特的寫作手法,以蘇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的串聯出一章章有規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樣雋永。全書大致闡述了柏拉圖關於對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資料的思考,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小說裏的人物透過深思的對話表達了自我對真善美的嚮往和理想國度的臆想藍圖。

而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對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

蘇格拉底:如果那麼有一個人,在心靈裏有內在的精神狀態的美,在有形的體態舉止上也有同一類的與之相應的調和的美……這樣一個兼美者,在一個能夠沉思的鑑賞家眼裏豈不是一個最美的景觀?

格勞孔:那麼是最美麗的了

蘇格拉底:再說,最美的老是最最可愛的

格勞孔:當然了

蘇格拉底:那麼,真正的受過樂的教育的人,對於同道,氣味相投,一見如故,可對於渾身不和諧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勞孔:對心靈上有缺點的人,他當然厭惡,但對於身體有缺點的人,他還是能夠愛慕的

詼諧幽默的溫婉的對話,很有張力,對人性的可愛和心靈的交融,是簡單中的華麗。不明白可不能夠將它和孔子的“……擇其善者而從之。”相聯繫上,人正是擁有對真善美的追求,纔會熠熠生光。

心靈就像裹着一層柔軟的漿汁,溫熱的如同糖漿般的黏稠,人在不斷地選取着和自我志同道合的人來獨善其身,彼此靈魂間的溝通是最最美麗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種超越時間、空間的只存在於靈魂間的,而實際上柏拉圖式的真諦指的是一種對節制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

雖小說的主題資料是關於對理想國的建立構想,揹負着腦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對人類的柏拉圖式靈魂間的感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卻遠遠超過了我對理想國度和哲學城邦的感悟,讓靈魂能夠有所依靠,讓肉體找到歸宿。

當歷史的車輪載着這些幾千年前的哲人們用心鑄就的講稿駛入二十一世紀,是這樣薄的一本書,記載着對理想國邦和美的託念,卻讓我們感受到了其中無法承受的重量,這是日日夜夜用心疊加出來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舊延續,延續着我們世世代代對心靈最深處的那種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澀的魅力……

篇16:理想國讀後感

我懷着畏懼的心理捧着《理想國》,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澀的文字,最後把《理想國》讀完了,但此時我對辯論所固有的偏執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間或是《理想國》中那精彩的辯論與一般的辯論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蘇格拉底之論幾乎不存在偏執的問題,難道這是助產術所產生的效果?

讀經典的書猶若製作和品茗我們雲南的“功夫茶”,不經過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國》就是這樣的書。

經過三五遍的“泡”,我寫下了這一點讀書筆記,膚淺一讀而構成的井蛙之見,自然還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發上來,也就是期望有更多的人來品茗《理想國》。

一、作者與作品

先附上一則柏拉圖小傳:柏拉圖,男,出生於希臘,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柏拉圖從師於蘇格拉底,一生至於鑽研哲學,並遊歷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創辦了“柏拉圖學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他一生忙於研究、教學和著述工作,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一生著述頗豐,《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此書成書於他不惑之年,被稱爲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搞笑,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緻,資料深刻豐富,到達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在讀書時我選用了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這個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語言簡單明瞭,雖不華麗,但意境表到達位。

同時,書中是蘇格拉底與辨友的辯論。蘇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紹,但有一點務必說明,蘇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透過柏拉圖之筆得以傳承,僅存19篇,《理想國》一書觀點是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思想尚待考證,亦無從考證,但能夠確定的是這本書應是兩者思想的融合,是蘇格拉底之語,又是柏拉圖之筆,但更多的人則傾向於是柏拉圖把自我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下面就得品鑑這本“震古鑠今”之書的魅力了。

二、“論財產與老有所福”淺析及現實好處

書的開篇是論“財產與老有所福”。這一節概述了柏拉圖對財產的態度,個性的闡述了老人與財產的關係。正如最後那句話:“錢財固然能給人帶來許多好處,但對於一個有理智的人來說,明白事理纔是最重要的。”柏拉圖集中的論證了老人除了財產以外,還要擁有一個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時每個人獲取財產的手段要是正義的。

正如中國那句古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樣,柏拉圖認爲一個人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卻充滿了邪惡,邪惡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寧的,因爲人老了就會反思自我一生所爲,並對上天堂和下地獄產生想法,於是生前做了壞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寧,“人老了,就應多一份寧靜與自由感。”因爲一切慾望都消退了。說到老人問題,與中國恰恰相反,中國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長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卻相反的擁有迂腐之年的孤獨,瞭解了這一點,書中的“年老不是問題,真正會出現問題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個樂觀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會因爲年歲的增長而增加壓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紀在輕,他活着也是負擔。”這段話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後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最關鍵的是在於你的態度

對於這天的中國而言,柏拉圖給予我們最大的啓示在於:對所有人而言,我們不要僅會把一生用來忙忙碌碌的追求錢財,而更要會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對於老人而言,你應當處理好你和金錢的關係;又告誡每一個人,你就應對你的一切行爲負責,到老來不要因爲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懼和自責,但這對中國人來說效果是不怎樣明顯的,因爲中國人是徹徹底底的無神論者,由這一思中國也該是宗教精神迴歸的時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國人不會有多少反思與畏懼,相對而言,財產於老人的關係,中國人做得不錯,早就傳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現實中中國人又太經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當我們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寫“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問卷時,她們會毫不猶豫的寫下“金錢”,我們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來,中國人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精神世界,中國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樣”。

三、理想國與理想政治

柏拉圖構建了自我的理想國家模式,並宣稱理想的國家就應是有着學家萊領導的,在這一章節中他具體的論述了理想國家的模式,從尋求正義出發,來闡述了幸福國家的模型。

首先,談到了生產者應自覺的、全心全意爲國家生產糧食服務;其次談到了商人的貿易;最後闡述了戰士應當勇敢的保衛自我的國家;同時也談到了每個人就應掌握好自我行業的技能。歸根到底,各個行業的人都應當爲自我的國家做貢獻,從而使生活在這個國度的人感到幸福,運用各個行業與國家的關係及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說明:國家大於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爲了國家和政治的建構,我們就應服從於國家的需要。

這一章節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學好處,馬克思的國家觀也頗近似於柏拉圖,但時代不一樣,這種國家觀產生於城邦之間分散的時代,而今我們的國家過於膨大、強盛,對於個人的壓制太多,我們國家需要的是怎樣在當下尋找強大的國家下的解放人性,這就使得本章節對中國的現實具有了深刻的好處。

四、國家力量與法律、教育問題

上一章節僅僅是理想國的開始,這一章則繼承了上一章對理想國的論述。進一步的闡述了理想國家的幸福觀,這種國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爲極少數人打造幸福,正如書中寫到:“不要按照你自我的意思去接是受爲我們稱幫的人的幸福觀,否則他們就不是什麼守衛者了?”我們就應勸導其他職業的人以國爲榮,這樣一來,整個國家將得到有序且和諧的發展,並且整個國家各行業的人都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觀與國家幸福融爲一體。

爲了國家的發展,每個人就應加強本行業得技藝。搞笑的是柏拉圖發現:貧窮和財富使人的技藝退化。“人因爲財富而奢侈,卻因爲貧困而懶惰”。同時就以衛士爲例,說了軍事科學和素質方面的問題,並從政治學的角度說明了國家的本質,即:國家施工民的集合體。

進而,就是一場精彩的關於教育問題的論述:“國家用人要因人而異,全國公民無一例外。每個人的天賦適合什麼,就就應派他去完成什麼任務,以便大家都能發揮所長。”這段話與這天的“因材施教”(準確的說是古代孔老夫子的)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更近似於馬克思的“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聯合體”得論述,這些足於說明柏拉圖的教育思想也是很“摩登”的,“如果我們的我們的民衆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是成爲明辨事理的人,那麼他們處理所有這些事情還沒有此刻我們還沒有談及別的事情都能得心應手”。又“一個人從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響他的發展方向,這就叫做‘同林鳥效應’”。從中我們能夠看出柏拉圖認爲改造社會應從教育入手,把每一個公民教育成爲明辨事理的人、國家的棟樑之才,那麼,我們的國家也就強大了。

下面則是法律問題,柏拉圖認爲法律就應更多的參考以往的藍本來制定,並在很多方面給人們的行爲做了一個限定,凡違反法律的人應當受處罰,法律是正義的,違法必然是非正義的,“任何公民有違反國家制度的行爲都要被處於極刑。”可見柏拉圖對於法律的作用是贊成的,並認爲在政治井然有序的還是雜亂無章的國家裏法律都是務必的,柏拉圖在政治學上的法治思想不言而喻。

柏拉圖關於教育及法律的觀點至今還是經典,雖不能夠全套照搬,但這些思想對這天的中國也是十分有益、有用的。

五、論“安邦定國”和中國穩定

這一節的辯論更爲經典,開篇就是一句:“對於一個欲求安定的國家而言,能有什麼比團結更爲善,比分裂更爲惡呢?柏拉圖認爲:國家要存在和發展,必然欲求穩定,而穩定務必團結並結束核打擊分裂。

他首先論證了國家與個人脣亡齒寒的關係,這個國家的任何一個公民遇到任何一種遭遇,不管是好還是壞的,他的國君都會說:“受苦的都算是國家的一分苦,有福的自然也是國家的榮耀。”柏拉圖如是說,同時柏拉圖認爲國家不應有私心,而應竭盡全力的爲國家做貢獻,領導者就應善於團結,這樣城邦纔會穩定。

中國向來是:“穩定壓倒一切。”這是我們國家的政治基調,我們首先求得了穩定,所以我們才能夠發展的很好,我們追求的是和諧的發展。總之,一個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國家都是:有穩定纔有存在和發展。

六、論希臘內訌與戰爭

那裏柏拉圖說明了國家內部不能發生內訌,在對外上則要有戰爭的實力和準備,這樣才能守衛好我們的國家,才能排除一切外憂內患,使理想國家得以生存和發展。

衛國者使國家的每一個公民幸福,柏拉圖寫到:“守衛者是要求他們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守衛者,以確保整個國家公民的幸福,而不是爲謀求一個特殊階級或特殊階層的幸福。”從中能夠看出柏拉圖的一個信念:爲了我們的理想國,每一個人就應恪守本職,爲國效力。而且爲了保衛好國家,就應用勇敢的精神來激勵或影響下一代人,同時,那些勇敢的英雄還就應得到下一代的敬仰。倘有人在戰場上犧牲就就應爲其設烈士墓,以供後人瞻仰,這樣也就能夠保證公民會爲國家而儘自我的本職,推而廣之,每個行業都這樣,那希臘就會強大,也就不怕戰爭的到來,希臘的一切生活纔會有保障,希臘纔會強盛。

內訌問題旨在說明:希臘人務必團結起來,齊心協力抵抗野蠻人入侵,自我的同胞不應相互爭鬥,“希臘人不應當巴西拉人當作自我的奴隸,並把這個用心願望成爲希臘人的各城邦之間共同遵守得法則。”這是柏拉圖構建的希臘民族在關係上的合理規則,他認爲希臘人與希臘人之間的事屬於民族內部的事,是內部,就就應團結起來,共同對付外族的入侵,這樣外族也就不容易入侵希臘了,那麼,不管什麼是希臘人總會協調。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回顧一下中國近代史,在近代中國受列強入侵,內有各種勢力間的鬥爭,正是按柏拉圖所說:內訌沒有了,外族的入侵就不容易了,國共合作就是消除了內訌,即便這是暫時的,但我們的確是推翻了小日本的入侵;說到當代,內訌又起,臺獨、疆獨、藏獨勢力興盛一時,一霎間,國家又面臨了內訌,只有中華民族內部消除內訌,一個強大的中國纔會崛起。

七、從寡頭到無政府的政體形勢

震撼,絕對的,這一章節讓我明白了很多,因爲我也發現自我有些無政府主義的傾向,透過這一章,我的觀點也潛默化得改變了。

柏拉圖首先說明了寡頭政體的弊病,很形象的把寡頭政體下的人形容爲“叫花子”。進而透過對金錢追求例子來展開辯論,最終確定爲:那些吝嗇無比的、只想攥錢而不花錢的人,和國家的寡頭政體相類似,寡頭政體就應是我們這天所說的專政政體,在這種體制下,只有這個寡頭會擁有的愈來愈多,他的任何方面都沒有限制,從而對國家產生危害,於是我們務必消除寡頭政體,並找到一種適當的體制取而代之,那麼,我們就應用何種政治體制呢?

於是,人們轉向了無政府主義,冰過上了他們的自由生活,那真的自由了嗎?言論也好、行爲也好、都能夠隨心所欲了嗎?這樣的日子不是很完美?於是每個人隨心所欲的過上自我鎖認爲的完美生活,自由成爲這個國家的總稱,他包括了一切制度,於是一切就將混亂,本來的罪犯會成爲可愛的代名詞……柏拉圖對這些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從表面上看是很迷人的,很快樂的,很自由得,殊不知因此也充滿了變化和混亂。因此能夠說這是無政府狀態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它無法區分人的平等與不平等。由此可見,這種制度雖然有寬容精神,但缺乏建設理想國家得原則,這種狀態是人類社會的倒退,因此,寡頭政體和無政府主義都不是我們的追求。

對中國而言,我們得政治禮貌還不夠高,我國自古皆專制,偶有民主,卻終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那在這天中國政治面臨了一個大的'變革瓶頸,我們的政體是人民民主專政,這天的西方民主已是今非昔比,中國只有在原有的框架下用心探索,最爲主要的還是學習西方的政治禮貌,中國一點會追尋到適合我們自我的政體,同時,也期望我國政治禮貌能夠生根、發芽、開花和結果。

柏拉圖《理想國》到處是經典,個性是在其中篇,但因爲上篇經常翻到,故斷章取義,僅寫了上篇的讀後感,讀後感寫完了,我卻打算用一輩子來讀這本書。

這並不是結束,恰恰相反,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間或是尚未開始

篇17:理想國讀後感

在柏拉圖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國》是最成系統的一部。在這部對話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詳細地討論了人性、政治、哲學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了自我的看法,爲之後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礎,指明瞭方向。以後的西方哲學,無論是繼承柏拉圖思想的,還是反對柏拉圖思想的,都不可能繞過柏拉圖的思想,尤其不能繞過《理想國》所表達的對人性和政治問題的深刻看法。《理想國》透過蘇格拉底與對手們的談話,反覆詰難來推理尋求正義的定義。在第一卷,柏拉圖用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的問答法推翻了幾種關於正義的定義:1。正義就是有話實說有債照還;2。正義就是幫忙朋友傷害敵人;3。正義是強者的利益;4。不正義比正義有利。這四種說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圖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對於我們人生道路的選取有深刻的啓示。針對第一種觀點,他用不能將武器還給一位瘋子朋友的例子反駁有債照還的正義說法,我們不能簡單的按照常理來辦事,就應思考事情的結果是否會是不正義的,這種說法忽略了正義的真實本質,所以我們應在生活中多學習柏拉圖的思想方式,思考問題不光從本身的立場出發,不能簡單照辦,還要思考我們的對象和事情的後果。針對第三種觀點,柏拉圖指出掌權的統治者有時也會犯錯,制定出對

自我不利而對被統治者有利的法規要被統治者執行,正義就變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圖提出“在任何政府裏,一個統治者,當他是統治者的時候,他不能只顧自我的利益而不顧屬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爲統治者就應爲人民謀福利而不僅僅僅是思考自我的利益。

柏拉圖從國家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兩方應對正義進行了討論。他構建了一個正義的城邦,規定了一條總的原則:每個人務必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柏拉圖認爲,正義就是有自我的東西幹自我的事情。他認爲國家由統治者、被統治者和輔助者三部分組成,國家應有四種品質,分別是智慧、勇敢、節制、正義。在一個國家中,人數最少的那個部分和這個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這些領導着和統治着他的人們所具有的知識才配稱作智慧,具有這種知識的人總是最少數。柏拉圖主張的勇敢是一種關於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貼合法律精神的正確信念的完全持續的精神潛力。節制是一種好秩序或對某些快樂與慾望的控制。關於節制,在那裏,有一點讓我有深刻啓示,他提到:“人的靈魂裏面有一個好的部分和壞的部分,而所謂‘自我的主人’就是說較壞部分受天性較好部分的控制。這無無疑是一句稱讚之詞。當一個人由於壞的教養或者和壞人交往而使其較好的同時也是較小的那個部分受到較壞的同時也是較大的那個統治時,他便要受到譴責而被稱爲自我的努力和沒有節制的人了??”[2]這讓我有些感觸,我們時常提到要做自我的主人,而實際上我們既是自我的主人又是自我的奴隸,而我們要突破自我主宰自我,就就應深刻懂得節制,學會控

制自我,讓自我靈魂中較好的一部分控制較壞的從而主導自我,做到自身內秩序井然,成爲自我的主人。在個人的正義方面,柏拉圖認爲,人的心靈有三部分組成:理性、慾望、激情。柏拉圖主張個體靈魂的這三部分也就應是各行其是,持續和諧,這樣的人方爲正義的個體。這種內在的分工與和諧,不是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一種內在的和諧有序。「3」當整個國家得到十分和諧的發展時,各個階級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那一份幸福,當一個國家最最像一個人的時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國家,而管理的最好的國家最像各部分痛癢相關的機體。張竹明總結《理想國》的推理過程是一種逆向思維,即:“國家的大治取決於少數精英人物的主導作用,他們的主導作用又取決於理性在他們心靈裏的主導作用;理性的主導作用又取決於它對善理念的把握;而善理念的把握又取決於辯證法的學習,歸根到底國家的大治取決於正確的教育。”

柏拉圖《理想國》中提到很多教育問題,對後世教育也有深遠的影響,盧梭曾稱讚“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像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咧”也有一些說法“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縱令其它教育論著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書中的教育思想精闢深刻,讓我受益頗多。《理想國》中強調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兒童階段音樂文藝教育最關緊要”“先入爲主,早年理解的見解總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爲了培養美德,兒童們最初聽到的就應是最美最善的故事。”柏拉圖認爲,兒童階段理解了音樂文藝的教育會變得溫文有禮,對醜惡的東西反感,等到長大會受他所理解教養的影響,便會與理性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他認爲孩子就應從小實地見習戰爭,也從音樂中、遊戲中養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圖也提出,不要強迫孩子去學習,要用遊戲的方法,這樣我們能夠在遊戲中更好的瞭解他們每個人的天性。而這也讓我們思索,此刻的教育是否帶給孩子給多的是強迫,我們的教育讓人迷茫和不知所措。柏拉圖認爲對兒童的教育開發的越早越好,“凡事開頭最重要,個性是生物。在有效柔嫩的階段,最容易滲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麼形式,就能生成什麼形式”他提倡長者給兒童們講述一些規矩,如要

盡孝道,注意髮式體態舉止等等。他認爲,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裏引導,卻能決定他之後往哪裏走。隨着社會的進步,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越尊重兒童,關愛兒童,人們也已經建立起全新的兒童觀,這些關於兒童的看法中有一條是“幼兒的才能的發展存在逆減法則,開發得越早,就開發得越多”「7]這與柏拉圖提倡的對兒童的開發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見柏拉圖和《理想國》對早期教育的深遠影響。《理想國》中很重視教育對象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柏拉圖認爲,我們首先要理解音樂和體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愛智和激情這兩部分張弛得宜配適宜當才能到達和諧。他也提出務必重視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和辯證法的學習。個性重視辯證法的學習。“如果提前是不明白的東西,結論和到達結論中間步驟也就是由不明白的東西組成的。這種狀況下結果的一致又怎能變成真正的知識呢?”所以這種學習是不夠的,還要學習辯證法,只有掌握了辯證法擁有了善理念的哲學家纔有潛力以善理念爲原型,塑造人間的理想國並護衛着它。在《國小教育學》中有介紹,國小教育的具體特點包括了全面性,所謂全面性,是指對於每一個特定的個體而言,當代國小教育都就應促進他們在各個方面的充分發展。所以,教育就應注重全面性,對人各方

面的潛力進行發掘和培養,才能和諧的發展。

《理想國》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倡學習音樂,藝術,文學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從而使心靈更和善完美。“人的全面發展最本質的涵義是指人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發展。與科學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體現和反映人全面發展的本質內涵,是人全面發展的價值座標和精神動力。”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更利於人的發展,學生也應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藝術的陶冶從而使心靈更充實完美。

《理想國》中提出女子也就應理解教育。柏拉圖認爲,必須要給女子和男子以同樣的教育,女子也要學習音樂、體操和軍事教育,因爲“同樣的稟賦就應給以同樣職務”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打破了古代的傳統觀念,認爲男女平等,天賦和才能相當的人就理解相同的教育、訓練,理解相同的職務,這就爲婦女帶給了學習和發展才能的機會,是很偉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國》中也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圖將人出生到死亡的每個階段應學習的資料都做了規劃。他認爲,先用五年的時間學習辯證法和體操訓練,然後用十五年的時間到“地洞”裏理解考驗,積累經驗,到五十歲以上,那些透過了的優秀的人還要理解最後的考驗,要求他們講靈魂的目光轉移向上方,注視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這時候他們會看見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來管理國家和人民,剩下的歲月裏他們用大部分時間來研究哲學,走上統治者的崗位。可見,人的一生是要不斷的努力學習,磨練自我,不斷理解考驗最終纔會看到善,走向頂峯。柏拉圖的終身教育論讓教育不僅僅僅侷限與學校教育時間,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時間都就應不斷學習和理解教育。這種觀點此刻也越來越受到重視。197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主任達夫把終身教育理論概括爲20條,使終身教育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1994年,羅馬召開的首屆全球終身學習大會上,歐洲終身學習促進委員會爲會議準備的報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這讓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視。終身教育的思想,讓我們有潛力自身發展,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另外,我認爲《理想國》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圖認爲,爲了使城邦一向

強大,就要控制他們下一代的出生,他認爲,最好的男人務必和最好的女人盡多結合在一齊,最好結合者的下一代務必培養成長,而最壞者的下一代則不予養育。他們的統治者首先要設計出抽籤的方法從而使優秀的男人和優秀的女人結合,他們爲了持續治理者品種的純潔,對於優秀的者的孩子帶到託兒所進行撫養,竭力不讓母親認清自我的孩子,而對一般或其他人生下來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們將祕密加以處理,有關狀況誰都不清楚。首先我對這種夫妻的結合方式不認同,這種結合方式對於人們並不公平,其次對於小孩的處理方式太過殘忍,生命本就是可貴的,一生下來就要被處理掉,我們沒有這樣的權利,而且這樣太過重視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後天教育和環境影響的作用。還有,不讓親生母親照顧自我的孩子,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都缺乏親情和母愛,一個缺少愛的國家是很可怕的,而且這也違背了人的本能。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確實蘊藏了很多閃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對後世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理想的國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東西無法實現,但是柏拉圖同樣認爲這是有價值的。就好比美麗畫中的風景人物並不真實存在,但我們不能說這幅畫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們不能因爲一個國家不能在現實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樣好就否定這些理論。理想

國是我們的一個目標,我們儘可能實現。

在《理想國》的最後,柏拉圖給大家的忠言:“靈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惡和善。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我們自我的神和愛,無論是今世活在那裏還是我們死後得到報酬的時候。我們才能夠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那裏還是將來在我們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讓我們在靈魂上永遠持續一種向上的姿勢吧,隨時不忘心中的理想國,不忘我們肩上這份神聖的使命,傾聽柏拉圖的思想,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國家。越來越清晰的世界,我們還需要一向追尋!

篇18: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和散文體著作之一,作者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創始人柏拉圖。在這本書中,柏拉圖闡述了自我貶低感性認識,擡高理性認識的哲學觀念,評價了荷馬史詩的藝術價值。他認爲雅典貴族統治的古希臘前期是民主政體,是“理想國”,而“理想國”的國王必需由哲學家來擔任。

本書開篇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什麼是正義?”,正義是“將他人的東西歸還給他嗎?”,正義是“將善給予朋友,把惡給予敵人嗎?”。柏拉圖認爲,正義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着城邦正義,或者說,還存在着國家制度的正義。這對之後人們在思考國家正義、法律正義過程中產生重大影響。柏拉圖的正義提醒我們,重要的不僅僅是計算我們從社會獲得了什麼,而且還要計算我們爲社會的順利和成功帶給了什麼。

智慧是真理和知識的源泉,最高知識就是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就是最高智慧。這就是《理想國》中的柏拉圖密碼。這本書給我的啓示是:以全新的目光認識自我和世界,明確認識到自我要走的路、世界已經走過和正在走的路。

篇19: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我沒想到,我隨意讀的一本書,竟讓我邂逅了這位古希臘大哲學家;我也沒想到,正是他,讓我從新對身邊的很多東西有了新的認知;甚至讓我對快樂,幸福,痛苦,善,正義,勇敢,激情,慾望,智慧,感情等有了新的定義,而正是這些新的定義,讓我多多少少地掃去了那些舊的理念,開始往另一條曲徑去通幽,而且,因爲我不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是個無神論者,我能夠更真切的去選取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勞孔,總是贊成蘇格拉底的,理想國讀後感。

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樂的,正義是善的,慾望與激情是惡的,而理念與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組合,愛要是蘇格拉底或伯拉圖的似的愛,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義的事,不做獨裁者,但我不贊成天堂與地獄會接納好人與壞人,靈魂也不會脫離肉體而存在,更不會不朽,而且統治者不必須是哲學家,雖然他可能不是指我們此刻的哲學家,但絕對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此刻能夠說爲什麼要感謝他了,其實我那兩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認同着物質與金錢是最好的快樂,另一方面,我又把自我放在一個不屬於此刻大多數人所默認的幸福之上,並把他作爲一種追求。怎樣說呢,就象伯拉圖在理想國所寫的,我是金,銀,銅的混合體,雖然這是不成立的,但是能夠把他看作是一個最好的比喻,他們在我靈魂裏不協調的運作。但是,蘇格拉底說,能夠讓善駕御其他兩種,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東西,就是那種,當然,哪一種,這是我的一個理念。

篇20: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這本書讀的差點讓我抽過去,要不是我們那個操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話的熊老師笑眯眯的給了我七八本書,而且規定每本書要寫至少一千五百字的讀後感,要不不給學分,我是打死都不會讀這些書的,但是你看。但是英雄氣短呀,爲了不重修這門課,我只能忍了。

初讀這本書時,因爲書中有的字句拗口,再加上哲人的思想和思維着實讓人捉摸不透,便沒堅持下來。但是,在仔細讀了關於柏拉圖的生平以及他所生活的時代,便重讀。雖然有很多地方還是不求甚解,但是仍舊被他的一些先進思想,還有他所向往的那個理想世界,深刻震撼着了。不得不承認柏拉圖確實是朵奇葩。

柏拉圖是古希臘的哲學家,他的老師則是與他同樣舉世聞名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在西方歷史上最早創立了完整的哲學體系。他的一生致力於鑽研哲學。他的最高理想便是哲學家應爲政治家,政治家應爲哲學家。他更強調學以致用,將所學付諸實踐。之後,他更是創辦了“學園”。在講學之餘,柏拉圖筆耕不輟,著書立說。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以對話形式所作的《理想國》·《法律篇》等。其代表作《理想國》不僅僅是哲學家的宣言書,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是人類思想史上的鉅作,對西方乃至全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書以蘇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談話開始,在某一方面他們倆達成了共識,他們都認爲,痛苦的源泉不在於年紀,而是在於人的性格及內心。他們更認爲,對於通情達理的人來說,萬貫家財的最大好處便是用不着存心作假而不得已騙人便可心安理得。接下來便提出了本書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即“什麼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恰如其分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並且批駁和辯論了關於色拉敘馬霍斯的“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

爲了證明正義是一種有好處的生活,在第二卷中他們繼續討論了關於正義的本質和起源的問題。並且開始討論怎樣的正義纔是城邦的正義。認爲城邦的正義與個人正義是一致的。他認爲。城邦中要注重對守衛者的教育問題。所謂教育就是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並且討論了故事與兒童的早期教育問題。

在第三卷中,他們着重討論了在兒童階段文藝教育的重要。其中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到達對美的愛,而體育鍛煉的目的是體質到達最好。

在第四卷中,他認爲一個理想的城邦都有管理者守衛者和勞動者。三個階層的人,應當合理分工,各司其職。當到達這種狀態時,這個城邦就是一個具有正義美德的城邦。而在這個城邦中,每個人靈魂都有理性’意志和情感三種因素。與之相呼應的三種美德是智慧勇敢和節制這三種美德。當這三種因素協調一致時,就是一個正義的人。

第五卷中,柏拉圖着重談論了關於婦女兒童的問題。他認爲婦女和兒童應公有。在兒童方面應重視其教育。在婦女的權力方面,他認爲,女子和男子有同等的權利,不僅僅在教育方面,就應同男子一樣出征打仗,辛苦練兵。並且還討論了什麼是真正的哲學家以及國王就應是哲學家。認爲只有哲學家才具有治理國家的知識與天賦。

在第六卷中,用一小部分討論了關於哲學家所具備的天賦:敏於學習強於記憶勇敢大度。並且在對哲學家的培養時,在相應階段應給以相應的訓練。並且務必確定哲學家是最完美的護衛者。以及讓那些人明白正義和美,怎樣纔是善。

在第七卷中,他用一些奇特的比喻來說明那些受過教育與沒受過教育人的本質不一樣。把洞穴囚室比喻爲可見世界,把火光比喻爲太陽的潛力。而透過後天的教育和實踐能使靈魂儘可能容易轉向的技巧。同時他們又說,計算潛力和理性來努力研究靈魂傳來的信息。他們又說算學這個學問看來是最有資格被用法律規定下來的,因爲他能迫使靈魂使用純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幾何學則大概能把靈魂引向真理並且或許能使哲學家的靈魂轉向上面,況且對學習其他學科還有必須的好處。同時,還應注重天文學。他們還認爲只有辯證法有潛力讓人看到實在。他還認爲得用用法律規定他們要個性注意訓練培養自我能用最科學的方法提問和回答問題的潛力。在關於孩子的學習方法上,他認爲身體上的被迫勞累對身體無害,但是被迫進行學習卻是不能在心靈上生根的。因此,不要強迫孩子學習,要用做遊戲的方法。同時,要獲得永久知識的唯一途徑是將各種課程資料加以綜合,研究他們相互間的聯繫以及他們和實物本質的聯繫。他始終認爲只要讓真正的哲學家掌握這個國家的政權並用自我制定的習慣和法律培養城邦中的善良公民,那麼便能透過促進和推崇正義使自我的城邦走上軌道並給人民帶來最大福利的最便捷途徑。

第八卷中,他談到在一個十分理想的國家裏務必實現婦女·兒童和全部教育的公有;他認爲習慣促使制度的產生,而且習慣的傾向決定了它的一切方向;他還談到,用一些幾何數來決定在生育方面的優生,以便在適宜的時節裏來挑選優秀者來管理國家;他還談到了四種政制,並且充分地描述了民主政治是如何向機主政治轉變的,以及ji主政治的本質是什麼。

在第九卷中,他們主要談論了關於各種慾望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影響。並且,還討論了王者型、貪圖名譽者型、寡頭型、民主型、ji主型這五種人,那種人最幸福,並且幸福的次序也是美德的次序。還討論了在哲學家或愛智者、愛勝者和愛利者這三種人的基本類型中,擁有快樂最多經驗的就應是哲學家,應爲他是唯一有知識和經驗結合在一齊的人。同時,他認爲受到充實的東西和用以充實愈是實在,我們所感到的快樂也就愈是真實;反之,如果比較地缺少實在,我們也就比較地不能得到真實可靠。同時,他還說所謂完美的和可敬的事物乃是那些能使我們天性中獸性部分受制於人性部分的事物,而醜惡和卑下的事物乃是那些天性中的溫馴部分受奴役於野性事物的部分。

在第十卷中,他們首先探討了模仿者的本質以及究竟誰纔是真正的模仿者。而作爲杯具詩人既然是模仿者他們自然地就和王者或真實隔着兩層。然後,他們還討論了什麼事物都有使用者的技術、製造者的技術三種技術。同時他們還認爲計量活動室心靈理性部分的工作,而信賴度量與計算的那個部分應是心靈最善的部分,與此相反地那個部分應屬於我們心靈最低賤的部分。他們還談到,人們更傾向於在哪種場合剋制自我的悲痛,最終他們認爲促使一個人剋制的是理性與法律,慫恿他們應對悲傷讓步的是純感情的本身。他還認爲人們最善的部分是願意遵從理性的指導。他還認爲一個正義的人不論遭到怎樣不幸,只要他願意並且熱切地追求正義,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實踐神一般的美德,這樣的人是神必須不會忽視的。而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所在就是那些能使靈魂本性更正義的生活名爲較善的生活,因而能在較善的生活和較惡的生活之間做出合乎理性的抉擇,並且要堅定不移的堅定自我的此種信念。在本書的最後,他給出世人忠告,他相信靈魂石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的善和惡,我們只有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我們自我和神的愛,只要是這樣,那麼無論生死,我們便能夠諸事順利。

不管對於我們自身,還是對於我們的國家,發展遠遠不夠成熟,對於《理想國》中的思想,我們要在自身原有的框架下,不斷探索和改善,對於西方的政治思想更是要吸其精華,去其糟粕,爲己所用。

柏拉圖思想的博大精深,當然不是這麼些話能夠說的清楚的,關於對其思想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是它帶給我們每個人的啓示,它其中蘊含的關於教育的完美理念,關於“善”的理念,以及對正義的深刻理解,值得我們銘記借鑑和思考。願我們沿着前人思想理性的光輝,去不斷探索人生的真理,實現自我的理想。

篇21: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最近選讀了一本由張子菁譯註的(2006年版),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心感略有所得,以記之。

柏拉圖,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出身雅典貴族家庭,年輕時師從蘇格拉底,後與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他試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一生著作頗豐,《理想國》集中了他主要的教學思想。他生活在雅典國家的衰落時期,混亂的局勢、人與人之間的廝殺、社會流行的瘟疫、城邦之間的戰爭等等。他熱愛自我的國家,傾向於維護雅典的貴族奴隸制社會,隨着蘇格拉底在民主政權的統治下被處於極刑,他親眼目睹了貴族政治墮落爲寡頭政治的現實,深感到哲學走進政治與國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心目中的《理想國》便隨之誕生了。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設計了一幅正義之邦的圖景,國家的規模適中,以站在城中高處能將全國盡收眼底、國人彼此相識爲度。在他看來,國家起源於勞動分工,因此將理想國中的公民分成了治國的領導者、防衛的武士和勞動者這三個等級,他們分別代表了智慧、勇敢和慾望三種品性。領導者依靠自我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統治國家;武士們用忠誠和勇敢包圍國家的安全;勞動者則爲全國帶給物質生活資料。大家各司其職,安分守己。每個人爲了各自需要,就需要有一種聚集的羣衆,相互作爲夥伴或助手,構成一個公共生活區,這就是城邦。柏拉圖認爲,城邦的農民、工人、商人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和推銷者,他們不適合於人事國家政務的管理,與國家政治生活相應的活動都就應有適合的管理層人員來擔任。在我看來,他心目中理想的國家就應是:擔任領導職務的人就應爲治理國家和捍衛國家榮譽盡心盡力。城邦老百姓要用自我的勞動成果來供養領導人,領導人再拿出錢爲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同時,柏拉圖還極力提倡鞏固國家的治安、國防,以及教育事業。

在“理想國與理想政治”這一篇當中,就是以蘇格拉底與阿德曼託斯的辯論進行的、對於理想國家裏正義本質來敘述柏拉圖心目中理想國家的演化。開始,最簡單的國家就只需要四五個人分別負責生產、建築、織布等生活必需品,但是,由於人的慾望和精力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就會有人願意騰出一些空閒的時間來幹些他所感興趣的別的事情,比如做鐵匠、做羊毛牛皮、進出口經商、唱歌劇、製作香水、糕點······因此,一個國家由於勞動和生產的不斷擴大,所需的原材料、土地和勞動力就會越來越多,所以國家就要不斷擴充領地,就需要有更加專業的人員來各司其職管理好整個國家以持續正常運作。在柏拉圖的眼裏,理想的國家“天下爲公”,老有所福,有國家的力量和完善的法律,城邦婦女兒童各自有相應的公有制度,是無政府的正義世界,更加談及了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樣的權利,存在着完全的平等,每個人就應去做自我的的事情而不要去打擾到他人。就像我國古代的“天下大同”。

理念的世界,就是超脫於現實世界的高端存在。在古代希臘哲學家的眼裏,我們的世界並非我們所能看到的世界這樣,這一切只是上天理念的投影,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陽光下的影子而已,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了外部事物。也許在我們這天看來,柏拉圖眼裏的理想世界反倒像是個真實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這樣的世界裏到處就只剩下理性和冰冷。事實上,這本書寫在了雅典城邦衰落混亂之際,在雅典民主政治不知何去何從的環境下,它確實爲統治者設計了一個理想的治理國家的完美“藍圖”。

篇22: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重要的對話著作之一。一般學術界認爲這是屬於柏拉圖的中期對話,全書分成十卷。在柏拉圖的著作中,這是篇幅最長的,而且是內容最豐富的,設計哲學的各個方面。通過對《理想國》的閱讀,讓我初步瞭解了柏拉圖在哲學、政治、倫理道德等方面的觀點,也認識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內容,更彷彿看到了柏拉圖給後人展現的完美優越的城邦…… 讀後讓我受益匪淺。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並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 理想國” 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爲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爲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纔有利於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並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爲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係,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着憧憬,被後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理想國》展現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問題,他爲理想國設定的很多規矩、禮儀、道德,都沒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於通過從小時候開始的教育來引導人的行爲和方向。正如書中所說:“ 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裏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裏走。” 柏拉圖認爲理想國的教育應從人小時候開始,包括質樸的音樂教育和體育教育,“ 樸質的音樂文藝教育則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制,樸質的體育鍛煉產生身體的健康。” 他希望監督詩人、強迫他們在詩篇裏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時監督其他的藝人,禁止描繪邪惡、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過這樣,讓城邦的護衛者遠離罪惡的形象,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薰陶,從童年時,就和優美、理智融合爲一。這些從小抓教育的理念,無疑是有遠見的,並抓到了問題的關鍵之處。從一個人的童年開始施加影響,將服從統治的信念根植於心中,必然是最徹底、最有效、最穩定的統治方法。這些教育理念,對後世的教育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理想國》詮釋了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柏拉圖認爲理念社會和現實社會構成我們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會真實存在而且處於永恆不變的狀態之中,但人類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會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實。人們感受到的世界由現象組成,時刻在時間、空間的作用下不斷變化。以這個理論爲基礎,柏拉圖提出了與衆不同的一種認識論,囊括理念論和認識論,以此來指導他的哲學教程。柏拉圖作爲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書寫並流傳了豐富的哲學著作,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對後世哲學影響尤甚。《理想國》幾乎是一部“ 哲學大全” ,大部分由對話體寫成,文體之優美,思維縝密。柏拉圖認爲我們我們生活的世界分爲可感世界與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識的人才能將具體事物與理念事物準確區分開,因爲他們能真正認識到美。柏拉圖覺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爲一個唯物主義者,我始終覺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聯繫的處於發展變化之中,人能主觀能動的認識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認識會受立場、知識、世界觀等不同因素的影響。雖然我和柏拉圖的世界觀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對於善、對於美,我們都是心懷感恩並敏銳感受着的,對於它們的歌頌我們有一顆同樣的心。

《理想國》一書在哲學史乃至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本書不僅是對柏拉圖的哲學思想作了最完整的表述,而且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個完整系統的理想國家的方案,構成了以後各種作爲社會政治理想而提出的烏托邦方案的開端。所以,《理想國》這本書很值得我們去慢慢去品味。

篇23:理想國讀後感

以前總是在課上聽老師講《理想國》,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此刻我自我完整的讀過《理想國》之後,我產生了自我的一套明白。基於自我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我個性關注了書中涉及的教育問題。結合自身所學,我針對書中的某些觀點提出了自我的一些看法。

《理想國》被稱爲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搞笑,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緻,資料深刻豐富,到達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

《理想國》一書開篇交代了這場辯論發生的地點:比雷埃夫斯港,大海與雅典城之間。這個位置顯然是柏拉圖故意交代給讀者的,將關於“政治”“正義”的討論設置在遠離塵囂的城外,顯現出他的用心。哲人是超脫於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氣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夠以“局外人”的視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礎,審視“正義”和“善”本身,正因沒有城邦是絕對正義的。

篇24:《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創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全書主要論述了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構建、治理和正義,主題是關於國家的管理。

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思想博大精深,幾乎代表了整個希臘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國》在英國“學術圖書周”中,被評爲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之一。

-------------------------------------------------------------------------------------------------

篇25:《理想國》讀後感

柏拉圖生於雅典城邦衰落的時期。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後,雅典城邦危機四伏。這時,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更加尖銳,而且奴隸主民主派與奴隸主貴族派之間也開始爭權奪勢。柏拉圖堅決反對民主政體,極力主張奴隸主貴族來把持國家政權。柏拉圖爲了鞏固奴隸主貴族派的統治地位,從而設計了理想國。

-------------------------------------------------------------------------------------------------

篇26:《理想國》讀後感

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臘哲學家,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個被廣泛認爲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理想國》是柏拉圖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響最爲深遠的著作。這是一部典型的大綜合著作,其中將哲學、政治、倫理、教育、心理、社會、家庭、宗教、藝術等等諸多問題結合在一起,錯綜複雜。

《理想國》通過蘇格拉底與對手們的談話,反覆詰難來推理尋求正義的定義。在第一卷,柏拉圖用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的問答法了幾種關於正義的定義:

1、正義就是有話實說有債照還;

2、正義就是幫助朋友傷害敵人;

3、正義是強者的利益;

4、不正義比正義有利。這四種說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圖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對於我們人生道路的選擇有深刻的啓示。

柏拉圖《理想國》中提到很多教育問題,對後世教育也有深遠的影響,盧梭曾稱讚“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像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咧”也有一些說法“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縱令其它教育論著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書中的教育思想精闢深刻,讓我受益頗多。

《理想國》中強調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柏拉圖認爲,兒童階段接受了音樂文藝的教育會變得溫文有禮,對醜惡的東西反感,等到長大會受他所接受教養的影響,便會與理性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他認爲孩子應該從小實地見習戰爭,也從音樂中、遊戲中養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圖也提出,不要強迫孩子去學習,要用遊戲的方法,這樣我們可以在遊戲中更好的瞭解他們每個人的天性。

《理想國》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倡學習音樂,藝術,文學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從而使心靈更和善美好。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更利於人的發展,學生也應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藝術的陶冶從而使心靈更充實美好。

《理想國》中提出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柏拉圖認爲,一定要給女子和男子以同樣的教育,女子也要學習音樂、體操和軍事教育,因爲“同樣的稟賦應該給以同樣職務”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打破了古代的傳統觀念,認爲男女平等,天賦和才能相當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訓練,接受相同的職務,這就爲婦女提供了學習和發展才能的機會,是很偉大的教育思想。

當然《理想國》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圖認爲,爲了使城邦一直強大,就要控制他們下一代的出生,他認爲,最好的男人必須和最好的女人盡多結合在一起,最好結合者的下一代必須培養成長,而最壞者的下一代則不予養育。首先我對這種夫妻的結合方式不認同,這種結合方式對於人們並不公平,其次對於小孩的處理方式太過殘忍,生命本就是可貴的,一生下來就要被處理掉,我們沒有這樣的權利,而且這樣太過重視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後天教育和環境影響的作用。還有,不讓親生母親照顧自己的孩子,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都缺乏親情和母愛,一個缺少愛的國家是很可怕的,而且這也違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確實蘊藏了智慧和思想,它對後世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理想的國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東西無法實現,但是柏拉圖同樣認爲這是有價值的。所以我們不能因爲一個國家不能在現實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樣好就否定這些理論。理想國是我們的一個目標,一個美好的目標。

所以,正如永動機的失敗,生物實驗2號的放棄,瑪雅帝國的滅亡,歷史不斷驗證:理想國是不存在的。

篇27:《理想國》讀後感

在理想國裏一直有個叫色拉敘的人是對不正義推崇的。可能我爲了簡述結論,所以寫的只有那麼簡要。關於色這個的想法,bella當時的說法是此人很像尼采。說色這個人有最早的尼采的思想,其實還挺有意思的。

色拉敘提出的是不正義的人總是會獲得較多的利益。蘇格拉底反駁,有了著名的牧羊人例子,牧羊人如果只想着吃羊肉而不好好牧羊,那麼其實不會是真正的獲得利益,同理統治者亦是。然後色拉敘提出,比如在簽訂合同的時候,遵守約定的正義之人所得到的利益並不如不遵守約定的利益正義者。

這段其實也是我很喜歡的,正義的人獲得利益總是從不正義之人尋求,而不正義之人是去找任何人尋求利益。可以說,正義之人需勝過異類,而不正義之人需要勝過世界。因此,不正義之人需要的聰明和好,卻比正義之人仍然要多很多。可是聰明又好得人,並不是總是渴求着超越他人,而是希望差不多即可,比如醫生並不會要求自己在廚藝超過廚師,如果能和醫生。而只有蠢人,纔會想超越聰明人和蠢人,因爲不自知。那麼這樣的結論就是,正義反而是有益的。

雖然不正義的城邦會一開始靠不正義來征服,但是最後卻需要的是正義來維穩。同理盜賊團雖然會不正義的方式搶奪,但是他們在分配財務的時候卻是最正義的,否則也無法維穩。因此不正義,與個人會使人結下仇怨,與團體,會彼此爲敵。

蘇格拉底是真心誠意的認爲正義是比不正義本身要好的,然而一個格勞的人想反駁蘇格拉底,色拉敘已經失敗。他問蘇格拉底是否承認,有一種善,只是要它本身,而不是要它的後果。比如快樂本身,我們要的就是快樂的歡愉。而第二種善,是爲了本身和後果,比如明白事理。但是仍然存在第三種善,那就是賺錢之類。雖然賺錢中會獲得痛苦,比如有勞作的痛苦等等,可是我們並不是爲了賺錢本身,而是爲了報酬帶來的利益。

於是格認爲,正義是沒有人想要的,他們想要的是追求正義中獲得的名和利,可是並不是想要獲得正義本身,是儘量迴避的。格對合同契約其實有其他的看法,他認爲自古以來人們會遇到不正義之事後想要規避,遇到正義的甜頭後想要繼續,因此人們纔想要簽訂合約,才需要守法。正義並不是最好,當然不是最壞,正義是折中的,。因爲它本身不爲善,而只是防止做惡,但其實這個條約本身是對不作惡的人的束縛,因爲真正會作惡的人不會和任何人簽訂條約。做正義的事情的人只是因爲被限制所以不去做罷了。如果沒有條約,任何人都會做不正義之事,爲了從正義之人拿取更多利益。

之後格一直不斷重複不正義的必要,最後蘇格拉底覺得沒有必要爭執個人的正義,轉而爭執城邦的正義,想以大見小。我每次讀的時候都覺得很有意思,就是從正義可以瞭解到最初的三權分治思想。

篇28:《理想國》讀後感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對話引出:理想國是由衛國者、士兵、普通公民組成的;三類人各司其職,爲了城邦的利益而努力。這句話還可以說得更加通俗:每個人的價值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爲國家、爲整個人類的發展做貢獻。

這真的是一種偉大的思想!但是,或許是這句話太過宏大,或許是我的思想境界不夠,也或許是在這個社會分工高度發達的時代里人們已經很難從自己的職業中找到滿足,我總是感到自己無法像柏拉圖說的那樣,一直懷有這樣高尚的信念,不動搖地度過自己的人生;也總是感到困惑,感到痛苦,總是在想什麼纔是一個人真正的意義。

柏拉圖說,爲城邦正義而活;霍布斯說,爲金錢享樂而活;釋迦牟尼說,爲普度衆生而活;曹雪芹說,爲人間真情而活……城邦正義,普度衆生讓人望而生畏,難以操作堅持,我無法把我們每天的工作和城邦、和正義聯繫在一起,我也不知道什麼可以讓社會和人類變得更好;而金錢享樂只能給我們生存上的滿足,在生存之後又是無盡的困惑;真情看似是一個切實的可操作的意義,實質上卻是他人身上的對自我的投射,是一種轉移了的顧影自憐。這些答案都無法讓人滿足。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了很多意義,長大後我們駁倒了這些意義,卻也駁倒了自己,最後陷入無限的困惑之中。路漫漫兮,無處求索。

篇29:《理想國》讀後感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以故事爲題材,敘述蘇格拉底到貝爾斯禱神,歸途被派拉麥克邀往家中,賓主滔滔談論起來。兩人的辯論從各個角度暴露奴隸主階級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藝術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蘇格拉底是虛擬的、假託的,實際上就是柏拉圖的代言人。文中借蘇格拉底之口和人討論正義,分析個人正義與城邦正義之間的互通性,系統地闡述了正義的概念。柏拉圖設計並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國度的藍圖,提出在“理想國”中才能真正實現正義。

《理想國》共十卷。第一、二卷討論公道正義問題。因爲在柏拉圖的思想中,國家的建立是爲求實現公道正義,所以這兩章概括了全書的主旨。從第二卷後半到第三卷,討論衛國者的教育,也是執政者的初級階段教育。第四卷討論教育的效能與領導,還談及節制、勇敢、睿智、正義等的意義。第五卷討論學前教育和婦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討論哲學家的培養,也就是執政者的高級階段教育。第八卷、九卷談論政體。第十卷談論藝術。

-------------------------------------------------------------------------------------------------

篇30:《理想國》讀後感

洞穴比喻

柏拉圖雖然是唯心主義哲學家,但是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許多唯物主義和科學因素。這在《理想國》中也有所體現。

《理想國》中的核心比喻是“洞穴比喻”,全文的開頭和結尾都在迴應着它的隱喻。在《理想國》全書希臘文原本的第一個詞是“下降”。也就是說,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在一開始就是下降,從高於此處的“洞穴”之處下降。在蘇格拉底的談話中,構造了城邦的政體,從第一部分擺脫最低處,第二部分則開始上升到最好的政體,第三部分處於最高處,詳論最好政體的祕密,第四部分開始下降到最壞的政體乃至下降到地府。

在《理想國》的“大洞穴”的建構之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洞穴比喻”不是柏拉圖一個簡單的文學意向,它是以現實世界爲明確指歸的“隱喻”。“隱喻”是哲學的方法,它的意象的造就、運用可以視爲哲學,而隱喻的指歸所體現的隱喻的製造者的現實維度,則是現實的生活,可以視爲政治。所以,《理想國》的隱喻體現了柏拉圖的政治理想。

公民思想

“公民”一詞是個政治概念。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具有理性的人,維護城邦穩定有序。《理想國》從討論“個人正義”開始,提出了“城邦的正義”,又討論了什麼是“不正義”。對於個人來說,正義是最大的善。在批判了幾種錯誤的正義觀點之後,柏拉圖認爲,正義是最高的善,它不是某種外在的東西,而是靈魂自身的適當狀態。一個理想的國家就是要符合至善理念的、正義的國家。正義不僅是個人的德性,而且是國家和個人的共同德性,是國家和個人的雙向約束和互動,是對個人更是對國家的要求。正義是理想國的核心概念。

理念論

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的核心,理念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關係怎樣,是柏拉圖畢生探索的重要問題。

在《理想國》中,他把不變的理念看作唯一真實的原本,把變化的事物看作理念的摹本和消極的產物。爲了說明這一觀點,他提出兩個著名的比喻:一個是牀的比喻。他說理念的牀是唯一的真實的牀,是工匠製造的牀的摹本,而藝術家畫出來的牀則是摹本的摹本。另一個是洞穴的比喻。他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生活比作在陰暗洞穴裏的居留。洞穴中的人們戴着鐐銬,背向出口,只能勉強看到被火光投射在洞壁上的東西的模糊的影子。在柏拉圖看來,感性實物只不過是變幻不定的影子,人們必須擺脫這些影子,走出洞穴。這兩個比喻說明,“永久不變”的理念是第一性的,生滅變化的事物則是第二性的。這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理論。

靈魂論

柏拉圖的論述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柏拉圖賦予靈魂以人格化的神的意義。在《理想國》中,柏拉圖甚至花了近十頁的篇幅來描繪靈魂受審和輪迴的情況。這顯露出強烈的宗教神話色彩,是柏拉圖靈魂論中的糟粕。

另一方面,柏拉圖同時又賦予靈魂以理性實質。他認爲靈魂的意志及慾望部分和肉體是不可分離的。這說明靈魂不朽,實質是理性不朽。柏拉圖還進一步把靈魂的本質認作共相。他所說的靈魂不死,也就是概念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在它賴以存在的個別事物滅亡之後,它還能繼續保存下去。靈魂論的另一合理因素是強調人們在進行理性思維時,必須儘可能擺脫肉體的干擾。

回憶論

柏拉圖的回憶論一方面具有先驗主義的內容。他認爲人的靈魂進入肉體之前就具有理念知識,因此,認識的過程也就是回憶這種先驗知識的過程。同時,他認爲回憶是隻有少數人才有的本領,這就給回憶塗上了一層濃厚的神祕主義色彩。另一方面,回憶也具有反省、類比、聯想、思考的涵義。

正義觀念

正義是智慧、勇敢、節制三種美德的統一,同時,也正是由於正義這種美德的存在,國家中才會產生智慧、勇敢、節制這三種德性,並使它們得以在國家中保持。正義是一種美德,也是建立理想國家的總的原則,正義是包括被統治者在內的國家全體公民的利益。柏拉圖在《理想國》裏以相當大的篇幅試着反對別人提出的正義就是強者利益的觀點,他認爲正義應該是包括被統治者在內的國家全體公民的利益。他說,“在任何政府裏,一個統治者,當他是統治者的時候,他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屬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爲了老百姓的利益。

柏拉圖認爲,正義就是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兼做他人的事,就是爲了維持社會的普遍和諧。“正義就是在國家中做正當的事,當每一個個人只作一種對國家有關的工作,而這個工作又是最適合他的天性時,這個國家就有了正義。所以這樣一來,每個人不必兼做多種職業,而是各人做特殊適合的工作,不論老幼、男女、自由人、奴隸、手工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是這樣。”在國家一旦出現人們違反一人一事原則,國家的秩序便被打破。他認爲,國家是由具有慾望的體力勞動者,具有意志的護衛者階級以及擁有理智的統治者階級所組成的,而這三個等級應該分工合作,協調一致,只有各個等級保持分工合作的狀態時社會才能保持普遍的和諧。在柏拉圖這裏,正義既是和其他美德並列的第四種美德,又是節制、勇敢、智慧的和諧統一。

-------------------------------------------------------------------------------------------------

篇31:《理想國》讀後感

所謂理想國,是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人民三個階級組成。柏拉圖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古希臘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熱愛祖國,熱愛哲學。他的最高理想也是該書的核心思想――哲學家應爲政治家,政治家應爲哲學家。哲學家不是躲在象牙塔裏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求諸實踐,做“靠譜”的實行家,做行動上的巨人。有哲學頭腦的人,要有政權;有政權的人,要有哲學頭腦,找到自己堅強的核心――正義與美德,用哲學的思想來管理民衆。

讀《理想國》無疑打破了我對哲學家淺薄的認識――以爲只會立書著作,玩文字遊戲;以爲其文字讀來定是詰屈聱牙;以爲研究哲學只是極小部分人熱衷的事業。令人訝異的是,本以爲哲學,何況像《理想國》這樣的西方哲學史上輝煌鉅著一定玄之又玄,艱深難讀,或許使普通讀者有如墜雲端不知所蹤之感,更甚者頭昏腦脹,挫敗感頓生,不可卒讀。事實不盡然。我所拜讀的是郭斌等人的譯本,據說是青年讀者較爲喜愛的版本,不僅譯出了原書的內容,而且譯出了原書的神韻,加之原著採用一問一答的辯論形式,不急不躁,循循善誘,節奏緊湊,引人入勝。柏拉圖的辯論被稱爲詭辯,曾言“你不可能在辯論中戰勝我”。柏拉圖與師而兼友的蘇格拉底往返論證,將欲立人,先求立己,後蘇格拉底被控傳播異論毒害青年,被判死刑,蘇格拉底從容答辯,竟以身殉。柏拉圖目擊心傷,終其魂夢以之,不能忘懷。柏拉圖以繼承蘇格拉底大業自任,共著對話二十五篇。該書讀起來,文字溫暖,情感飽滿,並且令人感動。我想經典的影響力不在於振聾發聵的論斷,而在於它給世人幽暗閉塞的觀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光芒,給世人帶來的感動和信念。

柏拉圖第一卷開卷不久即開始討論究竟正義是什麼。他與形形色色的人展開辯論,正義是“有話實說,有債照還”?是“強者的利益”?柏拉圖對正義的討論是從區分城邦正義、個人正義開始的。他認爲個人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在自身內部各做各的事,而不是表現爲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這大概就是柏拉圖要表達的正義。但我想當時正義的定義已不能完全適用於當今社會,而哲學正是一門充滿哲辯的一門科學,同樣與時俱進。

正義一直都是受人們褒揚的社會話題,然而究竟什麼是正義?正因爲南京地鐵有那個正義的女生,偷偷地拍者才未得逞。因爲這個社會充滿正義,酒店女生最終未被拖走。重要的不是辯論,是你所持有的觀點是否正確。智者統治國家,武士保衛國家,平民負責生產。僅此而已。

《理想國》一書,震古爍今,爲西方知識界必讀之書。書中不僅討論到正義,還討論到優生優學問題、節育問題、家庭解體問題、婚姻自由問題、獨身問題、專政問題、獨裁問題、共產問題、民主問題、宗教問題、教育問題等等問題,柏拉圖的學問可稱爲綜合性的。

讀書,見仁見智,存乎其人。毀之譽之,各求所安。關鍵在於細讀,慎思明辨之後,卻有心得,百家爭鳴可也。否則斷章起義,遊談無根,那就了無意思了。

篇32:《理想國》讀後感

柏拉圖(約公元前429―前347年),貴族出身,是蘇格拉底的學生,雅典唯心主義者。柏拉圖認爲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認爲現實世界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反映,觀念世界是真實的存在,而現實世界不是真實的存在。柏拉圖擁護貴族奴隸主專政制度,他的理想共和國有許多地方類似斯巴達的國家制度。公元前386年,柏託罔在雅典附近的阿卡德米體育場開辦了一所學校,有很多政治家都是柏拉圖的學生,代表作是《理想國》。

-------------------------------------------------------------------------------------------------

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理想國》讀後感3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篇33:《理想國》讀後感

讀完柏拉圖的《理想國》,我對“何爲正義”陷入了深深額思考中,到底何爲正義呢?

一位波某某君認爲:正義的目標就是“物歸原主”,使每個人得到其應有之物。而實現這一目標的行爲就是正義,讓好人得到應得的,從壞人處拿回他們非分之有――也即鋤強扶弱,懲惡揚善。

但我想問:怎麼判定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呢?怎麼判定一件事物,到底是誰的應有之物呢?每個人站在自我的立場,當然會盡一切可能地謀求一切可謀求的利益。幾乎沒有人會認爲自己是“壞人”的,也幾乎很少有人認爲自己謀求利益最大化的努力是不義的。每個人所謀求的利益是有交叉的,那麼當這種衝突產生的時候,當然雙方都會認爲自己是在取得應有之物,自己是有理的一方,是正義的一方,公婆皆有理,那麼誰來仲裁呢?仲裁者以某種標準來維護了“正義”,那誰又規定了這種標準就意味着“正義”了呢?

另一位“辯手”塞某某君認爲: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

他不否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比如在涉及對外關係的問題上――像外敵入侵等,當權者或許會站到國民整體的利益代表的立場上,美其名曰代表民族或國家的利益。但這就像放羊的人跟羊羣的關係一樣,牧羊人保護羊羣是爲了更好地薅羊毛。

正義,是維護強者的利益,所以它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於是會出現“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語)的差別對待。正義是一羣人對另一羣人的暴政,是統治者們實行暴政的道義工具。

蘇格拉底的廢話我們依然不談。這個論述我其實是比較贊同的。波君談的是社會層面,或者說是道德層面的“正義”,塞君談的則是政治層面的“正義”。

我認爲呢,這個問題可以分三個角度:

一,人類社會的和諧運行勢必要求既定規則的存在。法律、倫理、道德,都是規範人際關係的制度工具,而它們都是對於是否對錯的價值判斷。這個對與錯,也即“正義”與“不義”,或許並不是統治者爲鞏固政權而設定的,是先其而存在的,統治者要明確它、捍衛它,目的是維持社會秩序。否則老百姓都坑蒙拐騙、殺人放火,什麼政權也不願見到這種亂象。

二、鑑於以往的歷史而言,階級的對立確實存在,所有政權形式確實都是一個階級對另外階級的暴政。那麼在一些根本的利益問題上,統治者所代表的階級,當然會以政治權力和國家暴力爲後盾,設立對他們有利的社會制度,將對他們有利的標榜爲正義,將對其有害的斥爲不義。

三、正義不是絕對的。成王敗寇,笑到最後的纔有話語權。歷朝歷代,哪一個造反的不說自己是替天行道,平叛的說自己是保境安民?

同樣,不義也不是絕對的。世上徹頭徹尾的不義之人是難以立足的,因爲遏制不了自己的慾望和行爲,終會衆叛親離――道上的話可能叫“不講規矩”。盜亦有道,哪怕是殺人放火的集團,其內部仍然是存在一定的規矩的,否則他們將難以成事。就像梁山好漢,他們儘可以殺人如麻,殘害無辜,彼此並不覺得這是“惡”。但如果不講義氣,壞了宋江這樣的“好漢”,那就“十惡不赦”了。

篇34:《理想國》讀後感

總是在課上聽老師講《理想國》,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現在我自己完整的讀過《理想國》之後,我產生了自己的一套理解。基於自己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我特別關注了書中涉及的教育問題。結合自身所學,我針對書中的某些觀點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理想國》被稱爲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緻,內容深刻豐富,達到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

《理想國》一書開篇交代了這場辯論發生的地點:比雷埃夫斯港,大海與雅典城之間。這個位置顯然是柏拉圖故意交代給讀者的,將關於政治正義的討論設置在遠離塵囂的城外,顯現出他的用心。哲人是超脫於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氣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夠以局外人的視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礎,審視正義和善本身,因爲沒有城邦是絕對正義的。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爲復活的蘇格拉底安排了諸多精明的詭辯家作爲對手,使蘇格拉底在不斷地追問和質疑中,娓娓道出正義的含義。對手越是強勁,就越能夠顯示出蘇格拉底的英明,即顯現出柏拉圖的哲學思想。

在仔細閱讀後,我首先是對於柏拉圖的人生觀有了一定的認知。一方面,對所有人而言,我們不應用一生來庸碌地追求錢財,在物質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應學會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考,看輕物質享受;另一方面,我們應當爲自己的一切行爲負責,有所擔當。老後更不要因爲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懼和自責,要勇於接受自己的行爲所導致的一切後果。

而對於《理想國》中所描述的理想國家,我大致可以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國的公民被分爲三類:賦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們的本性決定了他在國家中處於統治地位,他們是理想國的立法者和監護者;賦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戰的人是神用銀子做成的,他們是國家的衛士;只有情慾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銅和鐵做成的,他們安分守己,節制情慾,忍受勞苦,他們處於最下層,爲統治者及其輔助者服務。

理想的國家應該是由哲學家來領導的,從尋求正義出發,來建構幸福國家的模型。

其次,國家大於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爲了國家和政治的建構,公民應該服從於國家的需要。國家不應有私心,而應竭盡全力的爲國家做貢獻,領導者應該善於團結,這樣城邦纔會穩定。國家內部不能發生內訌,在對外上則要有戰爭的實力和準備,這樣才能守衛好國家,才能排除一切內憂外患,使理想國家得以生存和發展。

最後,一個安排得非常理想的國家,必須婦女公有,兒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國家要承擔教育的責任,無論統治者至公民,由上至下,從小都要接受教育。並且男女平等,都要接受共同的教育,做同樣的工作。

正是因爲這種國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書中提到如果我們的民衆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成爲明辨事理的人,那麼他們處理所有這些事情還沒有現在我們還沒有談及別的事情都能得心應手。又一個人從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響他的發展方向。柏拉圖從正義寫到理想國,又從理想國論及了教育問題,而我最關注的也不過如此。

《理想國》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爲其所構建的理想國家服務的。柏拉圖認爲,統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個,就是教育,即通過音樂和體育培養出優秀的公民。培養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最高知識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統治者,即集智慧與權力於一身的哲人王。

柏拉圖還爲理想國中的教育劃分了年齡段,講求階段性教學。他提出要以遊戲的方式向兒童傳授教育。在7到18歲時要給予青年普通教育,包括藝術,音樂,詩歌,舞蹈,體操及軍訓等。18到20歲要以體育鍛煉爲主,主要學習軍訓,然後是科學理論。20到30歲,要傳授給人們辯證法的思想,培養思維,以便日後能成爲統治者。少數人在30歲以後能夠學習哲學,5年後擔任國家重要領導職務,通過15年的實踐,進行考試,升爲國家統治者。由此來看,柏拉圖的這種教育思想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等還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柏拉圖有不少的教育思想是很先進的,他提到國家用人要因人而異,全國公民無一例外。每個人的天賦適合什麼,就應該派他去完成什麼任務,以便大家都能發揮所長。這與現在普遍提倡的因材施教,發展個性,是很相近的。

另外,在他的書中還涉及到了優生優選優育問題。柏拉圖規定了最佳的生育年齡,女人從24到40歲爲國家撫養兒女,男人則從過了跑步速度最快的年齡到55歲。禁止近親結婚。由立法者選出優秀品質的男女共同鍛鍊,結合培養下一代,優秀者的孩子交給國家託兒所進行公育。天生有缺陷的孩子要祕密處理掉。雖然他的有些處理方法還不夠盡善盡美,但是,從科學的角度看,他所提出的某些優生方法還是比較合理的。

他重視教育對於人的影響,強調要從小就接受教育。幼兒教育方面,他更提出了幼兒的可塑性,並指出要注意給予幼兒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其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強調音樂和體育教育,並發展故事教育。他認爲一個兒童從小受了好的教育,節奏與和諧浸入了他的心靈深處,在那裏牢牢地生了根,他就會變得溫文有禮;如果受了壞的教育,結果就會相反。而體育鍛煉自然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康結實的身體。在故事方面,他認爲要先審查故事的編者,然後選擇故事的內容,最後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鑄造兒童的心靈。

柏拉圖的幼兒教育思想可以說和現在的幼兒教育理論是相通的。當代的幼兒教育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幼兒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證幼兒能夠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諧發展。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的優生優育計劃,就是首先從遺傳角度來保證幼兒身體健康,其次又注意後天的體育鍛煉,這就使得幼兒能夠健康的成長。至於心靈上,他主張以音樂來陶冶幼兒的心智,使其接受美好,而厭惡醜惡,形成正確的是非觀,讓和諧融進其心靈,也保證了幼兒心理健康。最後,柏拉圖提出要從小給幼兒講故事,兒童在聽不同故事時,也便發展了其自身的語言和社會性。他又指出要給予兒童數數,計算,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和天文等方面的教育,這些也包含在科學之中。並且,又特地說明,對兒童的這些教育要在遊戲中進行,以免使其喪失學習興趣,這與當下我們講的活動以遊戲爲主是極其相似的。可見,柏拉圖的幼兒教育思想很超前,還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

對於柏拉圖的《理想國》,我的闡述還是片面而膚淺的,因爲還有很多細節之處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細閱讀書籍並清晰認識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才能更好的對其文章進行解讀。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學會了如何鑽研學問,讀懂文章,還學會了思考人生,我要成爲怎樣的人,達到什麼樣的人生目標等等。名家的哲學思想給了我許多人生啓迪。讀書,要學習書中的學問,更要從學習書中品味人生。

篇35:《理想國》讀後感

在柏拉圖的眼中,教育是理想國存在和實現的重要支柱。所以盧梭將《理想國》評價爲“不是一部關於政治的論著,而是迄今爲止關於教育的最好的論文”。在全書中,柏拉圖結合希臘城邦的實際,從自己的理論態度出發構想自己的教育體系,具體說來,《理想國》的教育思想如下:

一、它以追求正義和善爲終縱目標。理想國事依託正義這個中心建立起來的,在柏拉圖看來,正義有兩個層次:一是個人的正義;二是國家的正義。國家的正義指的是“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由正義而產生的節制、勇敢、聰明等品質,這樣的城邦才能井然有序、保持穩定。個人的正義”的含義是一個人“自身內的各種品質在自身內各起各的作用”,並且“使所有這些部分由各自分立而變成一個有節制的'整體”,“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國家正義是對個人正義的放大。

在柏拉圖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中,整個學說體系的理論基礎是理念論。他把理念看作是客觀實在的獨立本體,整個世界的“影子”。可感世界只能產生“意見”而不能形成知識,而只有理念是理性的熟悉對象,對理念的追求,才能獲得真知識,達到真理,達到善。善的理念是理念世界中最高的理念。《理想國》中,柏拉圖通過“洞__喻”形象地表達了這一思想。在其中可以看出,柏拉圖把理念看作是事物的本體,是人們熟悉的對象,也是人們追求的終極目的,他的理想國同樣也把善的理念的追求看作是最高目標。

二、針對不同對象提出不同教育任務。第一、聰明是統治者的美德,“由於它的人數少的那個部分和這個部分的最小一部分,這些領導着和統治着它的人們所具有的知識,並且,如所知道的,唯有這種知識才配稱爲聰明,而能夠具有這種知識的人按照自然規律總是最少數“,柏拉圖以爲能夠適應統治任務的,只能是哲學家。

“勇敢”是軍人必須具備的美德。柏拉圖以爲嚴格的軍事練習,可以培養出驍勇善戰的勇士。他希看把斯巴達的軍事教育與雅典的教育相結合,培養既有知識,又具有真正軍人品格的戰士,這種品格就是勇敢,亦即“保持”。

“節制”對一切人來說是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最適合於“愛利者”——勞動者。什麼是節制?“節制是一種好秩序或對某些快樂與欲看的控制”,但是節制針對不同的人又具有不同的含義。“對於一般人來講,最重要的自我剋制是服從統治者;對於統治者來講,最重要的自我剋制是抑制飲食等肉體上的快樂的欲看“。

三、主張教育

柏拉圖以爲,教育內容分爲兩大部分:一是音樂,二是體育。音樂是廣義的人文教育,注重練習兒童的“聰明”部分,體育主要是通過身體操練,不僅鍛鍊強健的身體,而且練習“勇敢”之類的心理品質。在柏拉圖看來,教育的實質在於品格練習。身體和精神是互相影響的,教育的題目無非是在於調整人的身體與精神兩者互相影響的種種因素。綜合音樂和體育,就可以使人得到完備的發展,使人的心靈__致,從而使人形成良好的品性。

柏拉圖以爲,青少年的心靈和身體一樣,是可以鍛鍊的,可以塑造的。通過音樂和體育,應當爲青少年的品格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主張階段教育

在兒童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上,柏拉圖提倡對於3歲至6歲的兒童,應准許他們遊戲,用遊戲把兒童的趣味導諸在工作方面,並陶冶兒童的品性;同時,給兒童聽最優美高尚的故事。6歲以後,應對兒童進行音樂和體育方面的教育。《理想國》對於20歲之前的教育並未詳加論述。到了20歲,就要挑選表現的最能幹的人,進行綜合學習,研究各種內容的聯繫以及它們和事物的本質的聯繫,然後做第二次選擇。從30歲起,用辯證法考他們,用5年培養他們“跟隨真理達到純實的本身”;然後用15年時間,讓他們進行實踐,接受考驗,積累實際經驗,到50歲時,那些在實際工作和知識學習的一切方面以優異成績通過了考試的人必須接受最後考驗,然後,他們就在剩下的歲月中,研究哲學,並輪流治理政治事物。

篇36:《理想國》讀後感

以前總是在課上聽老師講《理想國》,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此刻我自我完整的讀過《理想國》之後,我產生了自我的一套明白。基於自我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我個性關注了書中涉及的教育問題。結合自身所學,我針對書中的某些觀點提出了自我的一些看法。

《理想國》被稱爲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搞笑,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緻,資料深刻豐富,到達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

《理想國》一書開篇交代了這場辯論發生的地點:比雷埃夫斯港,大海與雅典城之間。這個位置顯然是柏拉圖故意交代給讀者的,將關於“政治”“正義”的討論設置在遠離塵囂的城外,顯現出他的用心。哲人是超脫於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氣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夠以“局外人”的視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礎,審視“正義”和“善”本身,正因沒有城邦是絕對正義的。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爲復活的蘇格拉底安排了諸多精明的詭辯家作爲對手,使蘇格拉底在不斷地追問和質疑中,娓娓道出“正義”的含義。對手越是強勁,就越能夠顯示出蘇格拉底的英明,即顯現出柏拉圖的哲學思想。

在仔細閱讀後,我首先是對於柏拉圖的人生觀有了必須的認知。一方面,對所有人而言,咱們不應用生命來庸碌地追求錢財,在物質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應學習並領悟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考,看輕物質享受;另一方面,咱們應當爲自我的一切行爲負責,有所擔當。老後更不好正因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懼和自責,要勇於理解自我的行爲所導致的一切後果。

而對於《理想國》中所描述的理想國家,我大致能夠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國的公民被分爲三類:賦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們的本性決定了他在國家中處於統治地位,他們是理想國的立法者和監護者;賦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戰的人是神用銀子做成的,他們是國家的衛士;只有情慾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銅和鐵做成的,他們安分守己,節制情慾,忍受勞苦,他們處於最下層,爲統治者及其輔助者服務。

理想的國家就應是由哲學家來領導的,從尋求正義出發,來建構愉悅國家的模型。

其次,國家大於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爲了國家和政治的建構,公民就應服從於國家的需要。國家不應有私心,而應竭盡全力的爲國家做貢獻,領導者就應善於團結,這樣城邦纔會穩定。國家內部不能發生內訌,在對外上則要有戰爭的實力和準備,這樣才能守衛好國家,才能排除一切內憂外患,使理想國家得以生存和發展。

最後,一個安排得十分理想的.國家,務必婦女公有,兒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國家要承擔教育的職責,無論統治者至公民,由上至下,從小都要理解教育。並且男女平等,都要理解共同的教育,做同樣的工作。

正是正因這種國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書中提到“如果咱們的民衆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成爲明辨事理的人,那麼他們處理所有這些事情還沒有此刻咱們還沒有談及別的事情都能得心應手”。又“一個人從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響他的發展方向”。柏拉圖從正義寫到理想國,又從理想國論及了教育問題,而我最關注的也但是如此。

篇37:《理想國》讀後感

這本書讀的差點讓我抽過去,要不是我們那個操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話的熊老師笑眯眯的給了我七八本書,而且規定每本書要寫至少一千五百字的讀後感,要不不給學分,我是打死都不會讀這些書的,可是你看。可是英雄氣短呀,爲了不重修這門課,我只能忍了。

初讀這本書時,因爲書中有的字句拗口,再加上哲人的思想和思維着實讓人捉摸不透,便沒堅持下來。不過,在仔細讀了關於柏拉圖的生平以及他所生活的時代,便重讀。雖然有很多地方還是不求甚解,但是仍舊被他的一些先進思想,還有他所向往的那個理想世界,深刻震撼着了。不得不承認柏拉圖確實是朵奇葩。

柏拉圖是古希臘的哲學家,他的老師則是與他同樣舉世聞名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在西方歷史上最早創立了完整的哲學體系。他的一生致力於鑽研哲學。他的最高理想便是哲學家應爲政治家,政治家應爲哲學家。他更強調學以致用,將所學付諸實踐。後來,他更是創辦了“學園”。在講學之餘,柏拉圖筆耕不輟,著書立說。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以對話形式所作的《理想國》・《法律篇》等。其代表作《理想國》不僅是哲學家的宣言書,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是人類思想史上的鉅作,對西方乃至全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篇38:《理想國》讀後感

整個理想國(這裏的國,不是國家,而是城邦)的建構基礎是靈魂的三分法(類似於休謨的“知、情、意”三分):理性,氣魄(意志)及慾望。理性的美德是智慧,氣魄的美德是勇敢,慾望的美德是節制,整個城邦的正義即是三者的協調統一。

順着這個思路展開,往上可以探究靈魂不朽,靈魂的回憶說,往下可以探討城邦各階層(統治者、武士和工商階級)及其教育,城邦政體的各種形式。這樣,柏拉圖以對話的形式,以蘇格拉底之口爲我們展示了其心中的理想國。

初讀有如下主要的質疑有幾點:

1.靈魂與城邦的同構性

2.哲學王的培養及篩選機制。

3.限制言論自由、共產共妻的必要性。

對於第一個問題,揣測柏拉圖的意思,城邦由人組成,每個人的靈魂側重不一,按其組成分爲統治者,武士和工商階級。但是,這裏有個問題,統治者就不需要勇氣和節制麼,肯定也需要,那就是三者的完備?那麼這個對應關係就不是很強了。對於其他階級也有同樣的問題。

從後文培養模式看,柏拉圖對統治階層的期望是智慧、勇敢、節制兼備的,(或者說是黃金種族的),這也就讓城邦的三分法的依據不足。

階級分析的方法,釐清了社會分工和構成,爲後面論述“正義是什麼”起到了奠基作用。其階級分析着眼於三個階級的協調,而馬克思根據財產多少,劃分無產階級(工人)和資本階級(企業主),卻着眼於其鬥爭性。都是階級分析,着眼點其實不一。大約柏拉圖的階級是人的靈魂衍生的,馬克思的階級是勞動生產和生產關係造就的,其出發點本也不一。

哲學王的培養是另一個疑點。後面論述城邦的各種政治組織模式(君主,榮譽政治、貴族政治、民主政治、僭主)的成因時,柏拉圖其實自己也揭示了其統治階級培養的不可持續性。(他描述的過程是個衰退的過程,即由君主制衰退至僭主制,而不是相反的進化過程)

首先的問題在於人口增長帶來的個體的素質降低。組織規模越大,其中的變化越多,專制而簡單的模式越難適應。其次,誰來培養第一個哲學王?柏拉圖直接將理想國視爲靜止的終極目標(可以對比其“至善”的概念),一上來就隱含着給出了哲學王和哲學王制定出的理想社會組建計劃,但是忽略了人類進化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選舉問題緊隨其後。沒有明細的選舉(或者說整個社會明晰的價值比較),理性的崇敬自然滑向武功的炫耀,金錢的追逐(越來越具體,可比較),最終淪爲享樂的泛濫(價值崩塌)

最後,大多數人對柏拉圖的質疑,還集中在限制言論自由及共產共妻兩點上,認爲這最能說明其理想國的非人性。尤其比諸於20世紀人類社會的共產主義社會實驗,更使右翼知識分子對理想國烏托邦心存忌憚。(著名的比如波普爾)。但是,我們不妨將這兩點置於理想國的整體架構中理解。限制言論主要是基於“模仿說”,着眼於防止武士階級的退化;共產共妻同理。

我們不如將限制言論自由理解爲建構理想國的手段,而非目的。當然,即使作爲手段,也是難以容忍的,歷來極權政治(中世紀基督教、近代法西斯…)恰是以神聖的名義(神、國家、民族)鉗制少數人的言論。但這是社會實踐,而非理論建構。理論建構還有的討論,但是一旦理論落地,(尤其是極端的),就容不得置喙。所以限制言論的領域及重新開啓限制領域的法則應被審慎地制定。或者說應在言論自由的基礎上限制部分言論的隨意。

至於共產共妻,首當其中的問題可能在於對社會進步動力的機制分析不足。減少慾望的同時也減少了個人上進的動力,而這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另外,也忽略了家庭重要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幼兒心理的塑造。當然,據說後來,柏拉圖在法律篇內也放棄了共產共妻的內容,更可見其只是其整個體系的附庸,而非其關鍵環節。

篇39:《理想國》讀後感

《志向國》是一部政治學經典,但在讀這本書時,我的思維經常在字裏行間靜靜的遠行,所以有時候不得不停下來想想自己的思維跑到了哪裏,是怎樣跑的。

這本書不是很簡單讀懂的,在細讀起來總是覺得在和先哲對話時少了那份開闊與氣度,多了些唯唯諾諾,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話去理解去探究可那終歸是一道很漫長且艱辛的路,所以我將漸漸的前行,那樣收穫的或許才更多。

在《志向國》裏蘇格拉底剛起先探討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正義真的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有時想與其長期的在屋裏思索理念上的正義還不如做一件正義的事,爲一些不公發發自己的聲音來的更爲實際。或許這是浮躁或許這也是心虛,因爲正義千百年來很多人都未明白,彷彿自己能恍然若悟的機率也很小。但我卻信任自己和柏拉圖一樣,對正義有着劇烈的嚮往與憧憬!可他認爲肯定的正義在神那裏,作爲一個唯心主義者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而對於自己甚至對於整代中國人來說缺乏信仰總是讓我們有時候焦慮、孤寂、無所適從,不知將來、過去,甚至不明白現在。柏拉圖最終說讓我們恆久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才智。我很喜愛,或許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愛因爲有了自己別樣的感受。

柏拉圖不僅是一位宏大的政治學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其哲學才智儘管沒有特地的哲學專著,但卻幾乎體現在他的每部著作當中。不論是從早期的《志向國》,過渡階段的《政治家》還是思想有了較大轉變的《法律篇》,都閃爍着西方哲人的才智之光。

在哲學上,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唯心主義,成爲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爲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閱讀《志向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閱歷的都是虛幻的。比如說,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麼是正義?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說、欠債還錢、把善賜予友人,把惡賜予敵人、幫助摯友,損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詳細事例,正如現在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因爲他認爲真正的學問是理念,不是存在於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可以簡潔的總結爲認爲理念是事物的永恆不變的範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詳細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志向國》的正義論與洞窟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爲一個智者與先驅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爲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一個人的哲學觀對其理論有着很大的影響,其理論也隨處可以看到其哲學觀。在《志向國》裏柏拉圖的這種理念說對其在辯論中思維的綻開、發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導作用,是這本書對話的起點也是其中的一個主導觀念。在看這本書時我常想起中國的哲學問題,想起另一位的哲學大師王陽明,或許他們觀點什麼的相關的真的很少,或許唯一的關聯就是他們都被稱作唯心主義,而唯心主義在過去思維裏,在我們從小被教育或明或暗的教育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時,我們對唯心主義或許不是厭惡反對但至少也退而遠之,不敢親近,就如王陽明大家許多人或許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句話。這句話充溢了詩意與人生很難理解的韻味,可這句話也是我們在哲學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進一步知道王陽明是餘秋雨的書裏提到了這位老鄉,這位在抗日鬥爭期間日本人特地派人爲其守墓,有個日本將軍甚至有個腰牌上寫道一生俯首拜陽明,讀到後我深深的觸動了,覺得如此對一個厲害的人物在我們厚厚的課本里竟然沒有提過,自己也知之甚少。後來也也許瞭解了一下王陽明,明白了其宏大,儘管我自認爲自己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這不能阻擋我們去觀賞他的宏大。

篇40:《理想國》讀後感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志向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具體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志向,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珍寶。這個學期,我專心的讀完了電子雜誌版的《志向國》,感覺既有啓發又有異議。

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索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速、機靈的思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辯,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並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志向國”的藍圖,向世人呈現了自己的政治志向。

《志向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志向。柏拉圖心目中的志向國實質應當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肯定是才智的、英勇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志向的城邦中,人被分爲三等:駕馭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駕馭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闊平民。柏拉圖認爲國家權力應駕馭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需是有護衛國家的才智和實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切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纔有利於城邦的正義。而代表英勇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平安,並維護統治者的任何確定。同時,他認爲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係,被統治者要聽從統治者的全部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志向藍圖,滿懷着嚮往,被後來的空想主義者所憧憬。

與前面一樣,讀到這裏,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圖相左的見解。柏拉圖覺得:爲加強思想統治,應當不惜限制全部藝人,阻擋他們不論在繪畫或雕刻作品裏,還是建築或任何藝術作品裏描繪邪惡、放蕩、卑鄙、齷齪的壞精神,“哪個藝人不願聽從,就不讓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認爲:世界上善與惡、美與醜、正義與邪惡,都是相對應而存在的。因爲有惡,人們纔可以感受到善;因爲有醜,人們才能體會到美;因爲邪惡的存在,人們才追求正義。摒棄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行能做到的,追求極端只會適得其反。無論是藝術還是思想,都只有豐富、全面、博大精深時纔是最有利於人才培育、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所以,或許不應當過分去追求社會思想的統一和單調,人的思想是不行能長期恆久的被壓制的。

《志向國》詮釋了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柏拉圖認爲理念社會和現實社會構成我們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會真實存在而且處於永恆不變的狀態之中,但人類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會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實。人們感受到的世界由現象組成,時刻在時間、空間的作用下不斷改變。以這個理論爲基礎,柏拉圖提出了別出心裁的一種相識論,囊括理念論和相識論,以此來指導他的哲學教程。柏拉圖作爲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書寫並流傳了豐富的哲學著作,創建了博大精深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對後世哲學影響尤甚。《志向國》幾乎是一部“哲學大全”,大部分由對話體寫成,文體之美麗,思維縝密。柏拉圖認爲我們我們生活的世界分爲可感世界與理念世界,只有有學問的人才能將詳細事物與理念事物精確區分開,因爲他們能真正相識到美。柏拉圖覺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緣由,它是最高的理念。作爲一個唯物主義者,我始終覺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相互聯繫的處於發展改變之中,人能主觀能動的相識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相識會受立場、學問、世界觀等不同因素的影響。雖然我和柏拉圖的世界觀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對於善、對於美,我們都是心懷感恩並敏銳感受着的,對於它們的歌頌我們有一顆同樣的心。

看這本書,不僅能瞭解古希臘的政治制度、經濟狀況、風俗人文等,還能跟着蘇格拉底的辯論培育一些哲學思維,肯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學家思索問題的方式和對待生命的看法,同時也能學到許多爲人處事的道理。這些對我來說都是不小的啓迪。讀這本書,我收穫良多。

篇41:《理想國》讀後感

個人的正義和城邦的正義是本質相同,大小不同的東西,所以只要證明城邦的正義是好的,就可以推出個人的正義是好的。那麼什麼樣的城邦是好的呢?由城邦的各種要素推出,一個好的城邦應是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的。

假設審理案件是爲了正義,那麼正義就是爲了讓每個人不拿別人的東西也不讓別人佔有自己的東西,所以城邦的正義就是讓每個人各司其職,擁有自己的東西,做自己的事。如果城邦內三類人物護國者,商人,輔助者相互干涉,交換地位,便將使得國家步向毀滅。反之三者各做各的,即正義,纔可以使得國家繁榮發展。此說明城邦的正義是好的。

而個人的正義同樣是指個人內部的理智,激情和慾望在自身內各司其職,理智起謀略,領導作用,激情協助和服從理智,幫助理智管理慾望,只有這三者按此分飾不同角色和職能,個人的內在才能和諧井然有序反之,如果各部分相互干涉,激情或慾望想起領導作用,則容易引發各種邪惡問題,如縱慾,怯懦,愚昧。

所以個人的正義比不正義更好。

篇42:《理想國》讀後感

實打實地說,我看的不是很懂,甚至比《愛彌兒》懂得還少。

首先,那種辯論形式的確是睿智的。但蘇格拉底也說了,辯論得以繼續的前提是對方要無條件同意他的假設。我聽着聽着就覺得蘇格拉底好像也滑入了某種詭辯似的。

然後,我覺得現在的我讀這本書是不是爲時尚早。能想象到他的思路,但並不是對每個論證過程都一樣感興趣。抽絲剝繭,層層深入,我在想,思維方式,大概也是一個需要接受訓練的課程。我想說的是,目前的我,似乎無法達到他的那種程度。

接着,我是很害怕那種對我們的實體存在產生質疑的哲學的。洞穴理論似乎有三層,上帝、影子、模仿者。哲學探討的目的在於接近“上帝”,而非僅僅成爲模仿者?讓人懷疑自己的真實存在性,這還真是件令人苦惱的事情!

最後呢,我懷疑“朋友之間一切共有”是不是就是共產主義的最終來源,也因此使人誤會了共產主義就是共妻。

篇43:《理想國》讀後感

追求幸福是人類的終極目標。

柏拉圖說:“我們建立這樣一個國家的目標,不是爲了某一個階級的單獨幸福,而是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福。要建立這樣一個理想國,首先任務是先鑄造一個幸福國家的模型,但不是支離破碎地鑄造一個爲了少數人幸福的國家,而是鑄造一個整體幸福的國家。

正義,是遍佈柏拉圖《理想國》各個領域的主題。

柏拉圖認爲:

構建一個理想國的主旨,必須是正義的、全體公民是節制的、護衛者(軍隊)是勇敢的、統治者是智慧的;

構建一個理想國的方法,必須是先認定國家的統治者和護衛者;統治者在考慮城邦的規模或要擁有的疆土大小時,也似乎應該規定一個不能超過的最大限度,即國家大到還能保持統一爲最佳;對於婦女和兒童的教育問題,一切公有;祭祀延續。

構建一個理想國的基本意圖,必須正義。

1、體現在認定統治者和護衛者時,方法是把年輕人放到貧困憂患中去,然後再把他們放到錦衣玉食的富裕環境中去,用“真金不怕火煉”的方式去考察他們,看他們受不受外界的引誘,是不是能泰然自若,無動於衷,守身如玉,做一個自己的好的護衛者,是不是能護衛已受的文化修養,維護那些心靈狀態在他身上的和諧與正真的節奏,如果從青年到成年經過了考驗,無懈可擊,必須把這種人定爲國家的統治者和護衛者。當他們生時,給予榮譽,死了以後給他們舉行公葬和其他的紀念活動。但是他們在位時,除了絕對的必需品外,他們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有財產;其次,不該擁有大家所公有的房屋和倉庫。

2、必須交給國家的護衛着一個使命:即盡一切辦法守衛者我們的城邦,讓它既不能太小,也不要僅僅看上去很大,而要讓是它夠大的又能統一的城邦。

3、還有一個正義的使命:如果護衛者的後裔變低劣了,應把他降入其他階級;如果低等階級的子孫天賦優秀,應把他升爲護衛者。這個用意在於昭示:全體公民無例外地,每個人適合做什麼,就應該派給他們什麼任務,以便大家各就各業。一個人就是一個人而不是多個人,於是整個城邦成爲一個而不是分裂的多個。

4、對於教育和培養:柏拉圖認爲,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裏引導就決定他以後往哪裏去----這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道理。

這是因爲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爲通達事理的人。這些事理通達的人在國家一旦很好地動起來就會像輪子轉動一般,已越來越快的速度前進。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的培養造就良好的身體素質,良好的身體素質再接受良好的教育,能產出比以前更好的體質,這除了有利於別的目的外,也有利於人中的進步,向其他的動物一樣。所以國家的領袖必須重視這一點。不讓體育和音樂翻新違反固有的秩序,即孩子必須參加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當遊戲。如果孩子們從一開始做遊戲起就能借助音樂養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又反過來反對不法的娛樂,那麼這種守法精神就會處處支配着孩子們的行爲,使他們健康成長,一旦國家發生變革,他們就會羣起而恢復固有的秩序。

5、對於祭祀的神廟和儀式,以及對神、半神和英雄崇拜的形式,還有對死者的殯葬以及安魂退鬼所必須舉行的儀式,可以委諸祖傳的神�o。

以上這就是城邦的基本構架。

怎樣使城邦順利的運作,必須先描繪出理想國的主旨含義。怎麼解釋?

柏拉圖認爲,這個城邦應該是善的。一個善的國家應該有智慧的領導人、勇敢的軍隊、節制的公民、和最善的制度。智慧的領導人是顯而易見的,能描繪這樣一個國家的人,其實他已經體現了足夠的智慧。無疑,柏拉圖是在說哲學家。勇敢是一個國家因爲一部分人的勇敢而被說成勇敢;

節制是做自己的主人。一種好的秩序是對某些快樂與慾望的控制,人的靈魂裏面有一個較好的部分和一個較壞的部分,節制就是較好的部分影響較壞的部分,使較壞的部分不發揮作用;正義是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是一個人自己做自己的事而不做別人的事。能使節制、勇敢、智慧在這個城邦產生,並在他們產生之後一直保持着它們的這個品質,就是正義的力量。

柏拉圖理想國的具體制度,柏拉圖認爲,一個國家最大的善,是同甘共苦。

篇44:《理想國》讀後感

儘管我未曾去過成都這個城市,但是最近所讀的阿來的《草木的理想國》讓我走入成都這個城市的某處跳動的脈搏。儘管未能親臨其處,但是通過讀書也彷彿置身於一曲最爲優雅動人的草木圓舞曲。作爲一部現當代文學作品,這是我迄今爲止讀到的比較另類的一種表達手法。裏面沒有太多人爲因素的干擾;裏面沒有太多都市喧囂的嘈雜;裏面沒有太多令人心煩意亂的雜物,裏面唯有一片清新的紅花綠葉將你我緊緊擁抱。對作者而言,他便是以一個當局者的身份靜觀着這些成都的生靈。生活在如此的一個不斷髮展的大都市,映入他眼簾的不是那些光怪陸離的城市風貌。相反的,那些無聲的,卻又有形有色有味的草木是他最爲魂牽夢繞的精靈。

感知着這些的植物們,他其實更渴望着以一種謙遜的姿態能夠深入地去了解它們。個人以爲其中的一句這是現世恐懼的美麗,還是歷史憂傷的回眸既押韻,又有深意地揭示着全書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解讀這個屬於草木的理想國,欣賞這段專屬於草木的圓舞曲,品味一個屬於成都物侯的記錄,感悟人生的某種境界和層面。本書的整體設計其實很是耐人尋味。深綠色的封面,淺綠色的頁面,結合入諸多作者想要表達和介紹的植物花朵圖片。就是在那麼一瞬間,正本書的意境變得那麼得有點純,有點味,有點美,有點舒暢------透過這些花花草草,我們跟隨着作者共同領略着那些看似隨意記載卻又有着話裏有話的弦外之音。

全書的內容通過不同花木進行着相關的介紹和分解。儘管講述的只是一些靜態的植物們,但是它們卻在作者的心意之下展現着最爲美麗的一面。有圖,有味,有歷史,有詩句,有作者的感情。所有的一切在如此和諧的意境之下作者用他的文在表他的情。欣賞着阿來和這些草木的故事,我也不知不覺地感染於草木所營建的美的意境。原來,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一個城市有着多種多樣的角度可以去滲透。成都武侯記的形式便是透過草木的理想國引導讀者進入自然的包圍之中。草木圓舞曲演出中,我們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放下以往的束縛,重新迴歸到一個和平寧靜的環境之內。我們來自於自然,卻因爲世俗的約束而奔波忙碌。可是一旦當我們某時的駐足而再次回首之時,我們依然可以感知到那片來自於草木的和諧天地。這是一種精神上的頓悟,這更是一堂人生的哲理課程。

篇45:《理想國》讀後感

西蒙尼得說“正義是欠債還債”。

蘇格拉底打比方:譬如說,你有個朋友在頭腦清楚的時候,曾經把武器交給你;假如後來他瘋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會說不能還給他。如果竟還給了他,那倒是不正義的。把整個真情實況告訴瘋子也是不正義的。當原主頭腦不正常的時候,無論如何不該還給他。

這樣看來,西蒙尼得所說的“正義是欠債還債”這句話,是別有所指的。如果雙方是朋友,又,如果把錢歸還原主,對收方或還方是有害的,這就不算是還債了。那麼,我們欠敵人的要不要歸還呢?

有人理解認爲:朋友之間應該與人爲善,不應該與人爲惡。敵人對敵人所欠的無非是惡,因爲這纔是恰如其份的。

蘇格拉底理解認爲: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這就是他所謂的“還債”。

至此一段,可看作暫時對“什麼是正義”的認可。

而接下來,則是漸進討論“正義有用與無用的時候”。

蘇格拉底得出的一觀點:正義平時在“訂立合同契約,合夥關係”在滿足這些需要,獲得這些好處上是有用的。

蘇格拉底把“正義有用的時候”趨向於“靜”的狀態,或者可以說是“和平”的狀態。他讓對話者的思想糾結:當你要妥善保管錢、盾、琴或者其他東西暫時“靜”的時候,人們合夥,正義的人才是一個較好的夥伴,但在利用這些東西的時候,商人、軍人、琴師的技術就更有用了。可以認爲,正義在你所信任的人或事物上是有用的,像聯友。

因此蘇格拉底反問道:這麼說,所有的事物統統都是這樣的嗎?――它們有用,正義就無用,它們無用,正義就有用了?如果正義僅僅對於無用的東西纔是有用的,那麼正義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了。

至此,我看的還是有點不着邊際,似是而非。難道正義不能存在於“對抗”“分歧”“戰爭”的狀態。儘管,確實很多戰爭的發生從第三方態度來說沒有誰方正義之戰說。所有戰爭的發生,都沒有“正義”存在可言?

接着,蘇格拉底從另一個側面來說明:對於那些不識好歹的人來說,傷害他們的朋友,幫助他們的敵人反而是正義的――因爲他們的若干朋友是壞人,若干敵人是好人。所以,我們得到的結論就剛好跟西蒙尼得的意思相反了。

蘇格拉底看似自然而然,毫無痕跡地把“敵人”和“朋友”放大了。這樣看來,這裏的關係是絕對的一對一,是兩邊的位置,不存在任何中立方。舉例說:A和B是對抗方,C、D、E。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在A方,要麼在B方?

篇46:《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等,與柏拉圖大多數著作一樣以蘇格拉底爲主角用對話體寫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長僅次於《法律篇》,一般認爲屬於柏拉圖中期的作品。這部“哲學大全”不僅是柏拉圖對自己此前哲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而且是當時各門學科的綜合,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等各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爲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

在這本書中,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他通過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託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裏,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他認爲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裏“哲學家”有着特殊的內涵。這種構思,不但顯示出哲學家的膽略,更顯示出思辨的智慧。在這內容龐大的十卷中,我就其中的一兩點談談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說,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所以,可以這樣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範疇作爲討論的中心,並通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後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什麼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裏,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從第二捲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並認爲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衛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後,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爲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係。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裏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同時,“在掙錢、照料身體方面”或“在某種政治事務或私人事務方面”,保持符合協調的和諧狀態的行爲,就是正義的好的行爲。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

當柏拉圖的理想國――正義的城邦建立完畢,他終於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學家應該爲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爲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裏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地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並利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衆。”

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是柏拉圖和他的《理想國》仍然散發着光芒,爲現代政治指點迷津。世界政治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遷,雖然並沒有形成理想國的最終模樣,但其中所論述的許多方面已成爲現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裏,理想國將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夠讓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沒好國度。

篇47:《理想國》讀後感

柏拉圖(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老師,關於正義的討論――柏拉圖《理想國》。柏拉圖的最高理想是哲學家應爲政治家,政治家應爲哲學家。哲學家不是躲在象牙塔的書呆,應該學以致用,求諸實踐。

《理想國》一書是從關於“正義”的討論開始的,而且全書也貫穿着這個討論。那什麼是正義呢?詩人西蒙尼得說“正義是欠債還債”,那麼他所說的“還債”是什麼呢?“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一恰如其分的報答”,這就是西蒙尼得所說的“還債”。但正義能單理解成欠債還債嗎?顯然不能的。如果正義如西蒙尼得所說,那麼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乍一看這似乎是對的,但是在人生病的時候是醫生把善給予朋友(病人),把惡給予敵人(病魔)。當人們不生病的時候醫生是沒用的,當船不遇到風浪的時候舵手也是沒用的。這麼說所有的事物統統都是這樣嗎?――它們有用正義就無用,它們無用正義就有用了?這也就說當保管盾和琴的時候,正義是有用的,因爲保管需要責任心,但是利用它們時,軍人和琴師的技術就更有用了。如果正義僅僅對於無用的東西是有用的`話,那麼正義也沒什麼了不起的。“無用”指的是不被利用,那麼爭議也不能實現其價值。

照西蒙尼得的意思“幫助朋友、傷害敵人是正義的”,蘇格拉底對這個問題問道“那麼傷害不正義的人,幫助正義的人能不能算正義?”,對於那些不識好歹的人來說,傷害他們的朋友,幫助他們的敵人反而是正義的,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他們的若干朋友是壞的,不正義的,若干敵人是好的,正義的。那麼西蒙尼得的那套就站不住腳了。蘇格拉底又交給了我們辨別朋友和敵人的方法,這對我們很有借鑑意義:我們應該說朋友不僅看起來可靠的人,而是真正可靠的人。看起來好,並不真正好的人只能當做表面上的朋友,不算做真朋友;對於敵人,理亦如此。這是對當前那些酒肉朋友的一個莫大諷刺,他們扭曲了正義,爲酒肉朋友兩肋插刀是糊塗的行爲。一個正義的人能傷害別人嗎?顯而易見,他能傷害那壞的敵人。可怎麼判斷好壞呢?人受了傷害就變壞了(不是指品德),因爲好人是受幫助的,惡人是被人傷害的。那麼正義的人能用他的正義使人變得不正義嗎?好人能用他的美德使人變壞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傷害朋友或任何人不是正義者的朋友,正義是“助友害敵”也不能成立了,因爲傷害任何人都是不正義的。通過讀這一部分文字,我認識到交友時要慎重,自己心中樹立一把正與邪的標尺,不能被外表矇蔽了眼睛。另外做事情要趨利避害,統籌規劃,不做傷害他人的事。

標籤:讀後感 理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