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理想》讀後感(精選多篇)

讀後感9.91K

第一篇:《理想》讀後感

《理想》讀後感(精選多篇)

有時候,常常會覺得,自己其實只是一艘船舶,而生活則好比是一片茫茫的大海,當我們行駛在茫茫的大海上,眼前一片迷茫.因爲沒了理想,就彷彿徘徊在海中央,找不到方向……

人生,我們人的這一輩子,就是那麼一條路,一條坎坷曲折漫長無盡的路,而每當我們茫然地走在十字路口,卻不知向哪走,只因爲我們的心中卻少了那份不可拋棄的理想!沒有了理想,便沒了希望,沒了目標,沒了目標,也就沒了前進的方向,只能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碌碌終生.

其實,一個有理想的人,就不會有空虛的時間用來荒廢,作者流沙河,在自己的寫作生涯中,曾屢次"碰壁",也曾多次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在種種原因的迫使下,流沙河被迫停止了他的寫作生活.但流沙河並沒有放棄他所愛的,理想之花也儘管暫時被無情地摧殘了,可那份信念,那份執着,依然支持着他,因爲理想已在他的心裏紮下了深根!!

是啊,人的一生就是爲理想而奮鬥,爲理想而存活,當理想已在你的心中不復存在的時候,那麼,你的生命也將失去其本身的意義與價值,把握住現在所擁有的理想,就是把握住了現在的生命!

當我們依靠理想而得到了榮譽,也請你集註,千萬別被理想衝昏了頭,一但沉浸在榮譽的海里,便無法自拔,忘記了自己本身的理想,也便墮落了……

第二篇:理想讀後感

轉眼18年過去,我離開了我的家鄉,我的父母,來到了北京,開始了我的大學生活。原以爲大學生活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自己想幹什麼就可以隨時隨地幹什麼,但現實總是無情的把我從美夢中拽出來。

激烈的競爭完全不亞於高中,全國各地優秀的學生匯聚在林大,生活學習都要自己打理,自己要考慮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俞敏洪從a班被調到c班,一開口就被老師誤認爲在說日語,自己的讀書量完全比不上其他同學……每個人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我必須養成一種良好的心態,雖然自己的聰明比不上別人,但我還有一種能力,那就是不懈的努力。別人五年幹成的事情我幹十年,十年幹成的我幹二十年,二十年幹成的我們幹四十年。我們做不成雄鷹,我們可以做蝸牛,一樣可以到達金字塔頂端,一樣可以實現我們的理想。

理想,我的理想是什麼?僅僅是幾年後抱得研究生回嗎?考完研究生呢?萬一考不上呢?進了大學就是大功告成嗎?未來的路就一定平坦嗎?俞敏洪說,實現理想這個過程要有艱苦奮鬥、忍受挫折和失敗的能力,要不斷地把自己的心胸擴大,才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

其實一開始大學生活給我的印象不是麻煩,而是感動。感動學姐每天都陪着我們,不怕頭頂着烈日;感動班委毫無怨言的組織班級活動,做好班級工作;感動室友們的噓寒問暖。。。。。。俞敏洪說過,“如果我們的生命不爲自己留下一些讓自己熱淚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是白過的”。我在大學收穫了很多感動,收穫了就應該有所奉獻,把自己的感動傳給更多更多的人。

俞敏洪定義了良心的概念,他說,良心就是要做好事,要做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的事情,要有和別人分享的姿態,要有願意爲別人服務的精神。有良心的人會從你具體的生活中間做的事情體現出來,而且你所做的事情一定對你未來的生命產生影響。其實分享很簡單,分享你所擁有的東西,感情、思想、財富,哪怕是一個蘋果也可以分成六瓣大家一起吃。大學讓我體會到了分享的幸福。

大學裏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看書。俞敏洪用五年時間讀了八百多本書,幾乎是一個圖書館。學校爲我們提供瞭如此好的資源,我們沒有理由拒絕,沒有理由不屑。進大學不是僅僅來學專業知識的,要讀大量大量的書,才能夠有資格把自己叫做大學生。

大學絕不是我們學習的終點,而是我們生命的起點。人的進步是一輩子的事情,在挫折中進步,在感動中進步,在奮鬥中進步。俞敏洪說,如果我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們一定能把很多瑣碎的日子堆砌起來,變成一個偉大的生命。

第三篇:《我的教育理想》讀後感

“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用心的前提是什麼?無非就是“愛”,愛這一職業,愛自己的崗位。我們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的東西是他的職業。你不愛這個職業,這個職業也不會愛你。沒有了“愛”,你就不能從教師這個職業中獲得樂趣。 教書會枯燥?是以前的我不曾用心,不曾將愛付諸於行動中;不懂將學習與生活接軌。教師要創造什麼?教師創造知識,教師創造人生。知道自己的職業無尚崇高美好,所以一開始熱情高漲。更把這一切看作是一個瑰麗的夢,決心在其中描繪出燦爛的未來。可日復一日糾纏在“對”與“錯”中,一次次在苦口婆心的勸說中走來,對學生終有了恨鐵不成鋼的無奈與苦惱,遭遇這樣或那樣的困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校園的生活很無奈。”我們竟和重重壓力下的學生髮出了同樣的感慨……再來回憶當時的想法,是覺得自己太計較於“得與失”之間的平衡,卻忘了教師是一個講究奉獻的職業,忘了要“夢想成真”首先必須要對夢進行投資,而再來對照自己所謂的付出

“許多的文學著作和社會科學作品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滲透着一種無形的德育力量……”“如果一個孩子愛讀書,那麼他會從書籍中尋找到生活的榜樣,從書籍中得以淨化自己的心靈,書中的道理往往就成爲他人生的座標。”是啊,讀書不僅能提高孩子們的寫作能力,增長他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陶冶情操,淨化靈魂,昇華人格,而這不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最重要的任務嗎?鼓勵孩子們讀書,也許會使學生的負擔加重一些,但是當孩子們從書中找到了榜樣、當孩子們從書中學會了做人,當孩子們的心靈受到了陶冶,那麼這種所謂的負擔能使他們受益終身,這樣的好事爲什麼不堅持呢?

“學生階段是人生讀書的黃金時光,學校要採取一定的措施,鼓勵學生去多讀書,讀好書……”我想,今後我不僅要堅持鼓勵孩子多讀書讀好書,還要在這方些面加強指導,比如讀什麼書、怎樣讀、要創造性地組織孩子們進行讀書比賽,如把他們所讀書的概況講給同學們聽、指導他們寫讀書心得等等。總之,要像朱市長所說的那樣,“採取一定的措施,鼓勵學生去多讀書,讀好書。”

第四篇:我的教育理想讀後感

“只要我們有夢想,只要我們在行動,我們就會不斷地前行。只要我們不斷地前行,我們就會實現我們的夢想。”這是我最近在讀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書,給我留下的極其深刻的印象。

朱教授說,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與無私的奉獻;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義的情懷;教育需要機智,需要把握每一個轉瞬的機遇;教育需要恆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與探索。激情、詩意、機智、恆心的源頭活水就是理想。我願意跟隨有夢想的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行走在充滿理想和希望的新教育之路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爲最終改變我們目前的教學環境而不懈努力。

朱教授在書中談到了他理想中的學校,理想的校長,理想的教師,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而我對朱教授所談到的他理想中的校長,有很強的共鳴(本文來自本站)。是的,校長就應該是一個能夠清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與使命,具有奉獻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校長;應該是一個珍惜學校的名譽勝過愛護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生命的校長;應該是一個不斷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辦學理念,具有獨特辦學風格的校長;應該是一個具有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具有極強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校長;應該是一個善於協調上下左右關係,能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以促進學校發展的校長;應該是一個十分重視教育科學研究,並能成爲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組織者和身體力行的校長;應該是一個能夠給教師創造一個輝煌的舞臺,善於讓沒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校長;應該是一個能夠使學校具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的校長。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就應該以此爲一面鏡子,事事對照,時時對照,日臻完善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第五篇:《大學的理想》的讀後感

簡談讀《大學的理想》的感受

看了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著名神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和語言學家約翰·亨利·紐曼的《大學的理想》,感受頗多,最深的莫過於讓我想到我所經歷的教育以及在我身邊的教育及學習生活的種種現象。

我們知道,紐曼是19世紀自由教育的偉大倡導者。他主張大學應該平等、完整地傳授各種知識。大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理智能力。在《大學的理想》裏,紐曼積極闡述了他對自由教育的觀點,對大學性質、職能等的看法。其中很多觀點,對今天依舊有許多積極的意義。這或許也是《大學的理想》一書出版過百年依舊沒被淘汰的原因所在吧。

一、全面發展

紐曼認爲,或許我們多數人也會認爲,“大學首先是個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個能從衆多學科中獲取大量知識的地方。”這讓我想起剛開始進入中南民族大學時,不管是教我們教育學的老師,還是其他公共課的老師,都勸我們教育學的學生要多看其他領域的書,拓展知識面。特別是教我們必修課的老師,更是建議我們有機會就多看些哲學方面的書。我們不可否認:各科知識間是相通的。學習哲學是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教育學的。但是,一個擁有哲學思想的人更善於邏輯思考,在今後的學習、生活、工作中能更好地處理各類困難,更能表現出一種紳士風度??

紐曼認爲:“知識是擴充思想不可缺少上午條件,是達到思想擴充的工具。”擴大知識面,多學多看,而不僅侷限於自己的專業知識。這樣,纔不會使自己的眼光過於狹隘。不會因爲離開自己的專業就成爲一個“無能”的人。不僅是我們學生,你看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隊建設現代化不也要求全軍指戰員一專多能,一個士兵掌握許多裝備的操作麼?當然也不能光把目光瞄向軍隊,就說普通的我們的羣衆吧。有多少人敢說自己的工作與自己的專業完全對口?難道我們的工作與專業不對口我們就不能工作了嗎?顯然是不能這樣說的。

剛來到大學的那陣子,我曾迷茫過:大學究竟能給我什麼?在這四年裏,我究竟能得到什麼?或者應該去學寫什麼?當自己的專業跟自己的想象不太符合時,該何去何從?不過現在我體會到,或者說我認爲:大學,需要給我們的不再是每次考試都得高分,不再是不斷地向我們輸灌教材上的東西,而是教會我們去自覺,去自我學習,自我成長,鍛鍊我們快速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讓我們去跟上時代的步伐。讓我們??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學好那幾本教材顯然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去擴大我們的知識面,去充分利用圖書館那260萬冊書,學好想學的,需要學的,爲以後用得着而學的。試想,我們若是一個知識充實,適應性、學習

能力強的人,全面發展的人,縱然專業不對口,又有何懼?重要的是,你符合別人的需要。當然,我們需要多看多學,擴展知識面,也不能說爲了怎麼樣怎麼樣纔去看哪方面的書,我們學習不應該過於功利性。

二、培養理智,弱化功利性

在紐曼眼裏,大學的存在既不是爲了使人變得有學問,也不是爲了工作做準備,也無法使人變得崇高神聖,而是爲了獲取知識做準備。大學的真正目的是“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並隨之帶來社會的和諧發展。“擁有知識能以習慣的方式爲我們所用,儘管從知識身上我們不會得到其他的好處,也不會對任何直接的目的有益。”“我主張,擁有知識是爲了知識本身,而不僅僅是爲了知識能做些什麼。”然而,放眼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經歷,我們現在的社會有多少人還能堅持“爲知識本身的目的而追求知識”的?我不得不承認,我身邊的同學的學習(有時我自己也如此)以及我所經歷的大部分教育階段,尤其在中學階段,我們的教育太功利化了,我們的學習太功利化了。

在國中,從七年級開始學校爲學生制定的“培養目標”就直指會考;在高中,從高一開始學校也致力於爲學生三年後的大學聯考做準備。無須去了解學生學到了什麼,只要學生三年後知道踩點拿分給學校提高升學率就行了。同樣的,我們學生自己,好多人也是以功利的思想去 學習的。哪一科關係到畢業問題,關係到獎學金,關係到升學,就只去埋頭苦練,考試的時候知道依葫蘆畫瓢就行。事實上,高中的我,也確實如此。

那麼是不是說,在大學裏就不存在功利性的學習了呢?確實不能這麼說。記得我們心理學老師就對我們說過:“我覺得你們有些同學學習太功利性了。要上的課就學,不上的課的書就不看了。可是你能保證以後你用不着嗎?你能保證你考研或是考博,有或是你參加工作的時候用不着嗎?”誠然,剛上大一的我們,還是有很多人這樣的。要上的課就去學,不上的課就不學。甚至於,對於《軍事理論》這樣的開卷考試的科目,許多同學竟也不去學了。只學“重要的”兩三門課。可是,即使是開卷考試,聽課和不聽課的效果自然是不同的。恰如心理老師說的:“很多事,你也許覺得沒必要,但做了和沒做是完全兩回事,效果肯定是不同的。”惠韋爾在1837年出版的《論英國大學教育的原則》中就提出:“考試不過是手段,不是目的,這一點應始終牢記在心。”的確,考試不過是一種形式,學沒學到東西,關鍵還得看自己。所以,我們應該在學習上少一些功利性,學到知識,提高自我素質纔是最重要的。

當然,紐曼作爲一個在自由教育領域非常優秀的大師,我們不可能簡簡單單就領略完他的精闢的見解。要吸收紐曼大師的觀點的精華,還需要我們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