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孔乙己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6.57K

孔乙己讀後感【精彩多篇】

孔乙己讀後感 篇一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講述了一場充滿歡笑的悲劇。生活在封建社會,魯鎮的孔乙己,常去咸亨酒店飲酒,他也是酒店裏一個陪同短衣幫站在一起的長衫顧客。孔乙己雖然曾受過教育,卻好吃懶惰,導致他最後的慘境。孔乙己是一個讓讀者們感到既可悲,又可憐的人物。

孔乙己爲了顯示自己是讀書人,便時刻不忘地提起那些“之乎者也”之詞,讓人們感到十分厭倦。可是,他那“又髒又破”的衣衫,又不得不讓讀者們對他產生同情。孔乙己從“竊書”,到最後被人打斷腿,讓我感到了一絲憐惜。然而,一個遊手好閒,落魄不堪的“君子”,竟然會冒着生命危險來“竊書”,此事讓我既驚訝,又敬佩。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好學的精神。然則,當人們取笑他“撈不到秀才時”,我便深深地體會到了孔乙己作爲一名書生卻無法得到社會和同胞認可的無奈和悲傷。

即使他變得多麼卑不足道,分文不值,他也要估計自己的臉面,依然保持着自傲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態度來面對世人,這讓我感到無比的悲哀,這也偏偏體現出了人性的弱點,在孔乙己生活的年代裏,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掌控自己命運的。雖然孔乙己有能力,但是因爲缺乏勤勉和毅力,才造成他一無所有的悲劇。

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比孔乙己生活的那個年代條件好多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財富及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卻有許多靠着父母的溺愛,家境優勢而生活的人,這些人大多數都會選擇懶惰,工作時常拈輕怕重,挑肥揀瘦。也就是這種人,最後必將會落到像孔乙己的下場。

現實生活中,同樣會有很多像孔乙己這樣矛盾的人,雖然有學歷,但是找不到謀生手段的人,相反,也有許多沒有學歷,照樣可以致富的人。比如,麥當勞現任總裁是查理·貝爾,因爲家境貧困,15歲便輟學,來到一家麥當勞餐廳做清潔工。他的勤奮好學被老闆看賞,很快就被公司提拔去培訓,實習。磨鍊幾年後的貝爾,僅僅19歲的他,成爲麥當勞澳大利亞店的經理。之後,他更加努力不懈地工作,最終成爲麥當勞公司的總裁、首席執行官。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纔去努力。如果孔乙己能夠像貝爾一樣努力,他的前程必定是遠大的。可惜,孔乙己只做到了貝爾的一半,只好學但不勤奮。我領悟到了只有好學和勤奮兩者並存纔能有成功的到來。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同時也反映出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人們對事態的淡漠造成了社會的殘酷,最後我們最終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魯迅把孔乙己設定爲一個被同胞冷漠,被社會拋棄的標誌性人物,這讓我們明白了,社會對不努力者坎坷際遇的不忍。這也讓我們深深地反省自己,當自己放棄一個機會時,有多少人爲了這個機會而付出慘痛的代價,當我們偷懶時,有多少人在外面嘔心瀝血地工作。如果,就因爲我們的"懶”,而像孔乙己放棄自己的夢想,放棄謀生的機會,那我們永遠都不會看到希望的到來,也將會逐漸地毀掉自己。

孔乙己讀後感 篇二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力作,這是一篇充滿悲涼意味的小說,這是一出充滿笑聲的悲劇。初讀起來許多學生都覺得孔乙己這個人物很可笑,其實作品的意味很冷峻,很深沉。誠然孔乙己的本身是可笑的,但他塑造的形象卻是可悲的,作者是要借用這一形象的塑造對封建科舉制度和孔乙己生活的病態社會進行嘲笑與諷刺,因而“笑”是魯迅用來塑造人物的一個手法。那麼如何深刻、透徹地理解《孔乙己》這一小說的內涵,我認爲應該抓住笑聲中的悲劇,具體表現爲笑聲中的四“悲”:

一、悲慘的結局——笑聲中淒涼地死去

孔乙己一生貧困潦倒,好喝懶做,穿在衆人面前的永遠是一件“又髒又破的長衫”,說着別人聽不懂也懶得理會的“之乎者也”,爲了生存便免不了偷竊,被丁舉人打折了腿,成爲一個徹底的“廢人”,斷絕了一切生活來路,“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着兩條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時近初冬,孔乙己衣不蔽體,受飢捱餓,最後一次在酒店出現,他的出現只能引起周圍毫無同情心的人們鄙薄的笑聲,他“在人們的說笑中”,窘迫地喝着酒,“坐着用這手慢慢地走去了”,至此再也沒有在人們的視線中出現。在人們眼裏,孔乙己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多餘人”,即使他有一天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人們也不會去想他是否還活着,就是掌櫃的提及,也只不過是惦念着孔乙己欠着他的那十九文錢。可悲呀,孔乙己的生命竟然不及那十九文錢。

孔乙己只能在人們的笑聲中淒涼地、孤獨地死去,這真是他的悲劇。

二、悲哀的性格——笑聲中的不覺醒

孔乙己是一個受封建文化的毒害深至骨髓,被科舉制度摧殘得不輕的人。也正是這些因素,使孔乙己形成了迂腐不堪、好喝懶做、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性格。他想成爲科舉制度的受益者,但始終不能如願;又不肯面對現實,不屑用自己的勞力養活自己,認爲這是低賤的。這種現實生活與思想意識的不相協調,就註定了他是一個悲劇人物。孔乙己的本身是可笑的,但他塑造的形象是可悲的。

中國幾千來封建文化的積澱鑄就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徵,熱衷科舉,讀死書,死讀書,不會營生,輕視勞動,不屑於與人民爲伍,一心向上爬,爬不上去,只能跌入社會的最低層,而他卻自視清高,以讀書人自居,即使一副窮酸相,落魄相,也從未使他想過以勞動自食其力,不是有閒階級而又與勞動人民隔離,鑄成了他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讀後感 篇三

寒假中我讀了孔乙己這篇文章。

《 孔乙己》主要寫了:

孔乙己經常到一家酒店喝酒,爲了體現自己的身份,穿着長袍(不同於穿短衫的工人),站着喝酒(和短衫工人一樣),用手一個一個的排錢,來顯示自己的身份。並且喜歡炫耀自己的學問,問人家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是否知道。

他有一次爲別人代筆,在別人家偷走了一些書,結果被人打殘。但他仍然顯示自己的身份,經常成爲他人的笑料。他還經常賒帳。最後一次,被人打的只能靠雙手撐着蒲團走路了,又賒帳買了酒。從那以後,就再也沒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裏。

孔乙己讓我感到可憐可笑,但他悲涼的一生、悲慘的結局,無疑是當時社會的那種弱肉強食、冷漠無情、愚昧封建的舊社會的真實寫照,而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用他精闢的語言、犀利的筆鋒對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進行鞭打和諷刺。讓我們瞭解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也激勵着我們祖國的新一代勿忘國恥,好好學習,建設強大的祖國。

孔乙己讀後感 篇四

《吶喊》是魯迅先生所作短篇小說的結集,它真實描繪了中國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孔乙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典範之作。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下層知識分子---穿着又髒又破的長 衫,說起話來滿口的“之乎者也”,時刻不忘在人們面前顯示自己是與衆不同的讀書人,甚至當別人戲弄他時,他還一再表現出自己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傲氣,只有當人們觸及到他內心的傷痕時:“孔乙己,你怎的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呢?”,他纔會顯出頹唐不安的神色。

在《孔乙己》中,有一處描寫的故事讓我感受頗深:孔乙己到丁舉人家偷書,結果被打折了腿。孔乙己是個讀書人,丁舉人同樣也是一個讀書人,既然都是讀書人,丁舉人怎會打孔乙己呢?孔乙己窮困潦倒,受人譏諷,被人嘲笑。但同爲讀書人的丁舉人卻橫行霸道,作威作福。孔乙己和他的對比,使人深刻感受到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罪惡。

這篇文章還反映了社會的冷酷無情-當掌櫃向顧客詢問孔乙己的下落時,只得到了一個模棱兩可的回答:“誰曉得?許是死了。”在這裏,人們對孔乙己的冷漠態度和當時世態的炎涼畢現無餘,令人震驚!

讀到最後,我也明白了,孔乙己因封建科舉制度的殘害而變得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終不明白自己終生窮困落魄的原因,這纔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東西。

孔乙己讀後感 篇五

曾有人問魯迅:“魯迅先生,您認爲您的作品中,最令您滿意的是哪篇?”魯迅先生既沒有回答《狂人日記》,也沒有回答《藥》,而是回答了《孔乙己》,這篇在當時大多數看來,絕對不是最好作品的《孔乙己》。

我相信在所有人在國中時都學過這篇文章,當時讀後的感受,不過是看客的麻木不仁,封建制度的黑暗而已,可在我看來魯迅先生想通過這篇文章表示出的感情絕不僅是這些。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黃酒從罈子裏舀出。”文章開頭,這看似敘事的幾段,其實早已暗中將文章中的人物劃分成了三個類別。櫃檯外的短衫主顧代表的工人們,櫃檯內的掌櫃與小夥計象徵着商人們,店內的長衫主顧象徵着有權利,有文化的人。工人們通過自己的勞動而獲得收入,來酒館往往只是爲了休息休息喝一杯酒,他們往往只花九分錢買一杯酒,買一碟茴香豆,他們和掌櫃進行交易,相互依賴,卻又不斷進行着鬥爭,雖互相理解,但又互相不信任,因此,主顧們往往要看着黃酒從酒桶裏舀出。可儘管這樣,他們卻又都敬畏那些穿長衫的人,因爲長衫代表着文化,權利和地位,這三者摻雜在一起,當然值得敬畏,可他們敬畏的'到底是什麼呢?是文化,還是權利金錢。孔乙己給出了答案。

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穿長衫站着吃酒的人,他和舉人們一樣穿着長衫,可舉人們的長衫代表的是文化,金錢與權力;孔乙己的的長衫卻僅僅代表着文化,文化沒有了金錢和權力這層外殼,便如此的不堪入目,不值得人信任。可見當時人們的敬畏,人們所說的對文化的敬畏,不過是對權力和金錢的敬畏罷了,“孔乙己開口說話,講的總是之乎者也之類的東西,叫人半懂不懂。”那麼我們不妨想一想那些舉人說話又是什麼樣的呢,不過和孔乙己差不多罷了,可爲什麼他們能被人尊敬,而孔乙己卻只能被人唾棄?

讀到這兒,我不禁想:是否我也是這樣的人呢?是否我也對金錢看得太重了,是否我也會爲一次成績而氣餒,爲一次失敗而止步不前?我想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該忘本,都該牢記學習是爲了提高自己的修養,自己的精神品德,絕不是那一張張的試卷和一個個的分數。

《孔乙己》讀後感 篇六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大家都很熟悉。

在魯鎮的酒店裏,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唯一的人”,顯示多麼的另類!喝櫃檯酒,都是一些平民百姓,按現在的語言叫“草根”,無論怎麼說,你孔乙己也是個有文化的人,怎麼就與那靠出賣苦力的“短衣幫”一樣,站着在櫃檯前喝酒?豈不是有辱了“文化人”的斯文?

現在的“文化人”比孔乙己斯文多了!

女者,戴一副眼鏡——雖然有些與近視、遠視什麼視的無關,留着長長的頭髮,嗯,一定要長長的,方顯飄逸與俊美,戴一頂小帽,雙肩包是必備——雖然是徐娘半老,在一羣老男人眼裏,還是可以糊弄成“小可愛”的,雖然聲音已是出賣了年齡,臉上仍是厚厚的一層抹上,如同《小二黑結婚》裏三仙姑的臉:象驢屎蛋上下了一層厚厚的霜。打扮的的確象一根蔥,至於被誰用來蘸醬或如何蘸醬,且與“短衣幫”們無關。

男者,頭髮必須另類,方顯“英雄本色”:頭髮長到紮成一束馬尾,與人講話時,之乎者也可以沒有,卻一定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留幾根鬍鬚也未嘗不可,卻一定要弄成亂糟糟的模式,顯示不與凡衆,出“淤泥而不染”,不注重生活細節,只看重文學藝術。此等大師,往往讓“短衣幫”們望山仰止,心裏惶惶不安。

此類的“文化人”往往頭銜都很嚇人:當不了什麼協會的會長、副會長,也要弄一個什麼名譽祕書長或副祕書長之類,官癮之大,令人咋舌,至於如何做到,短衣幫們定然是不知道的,也不需知道。

更有甚者,再搞一些網絡平臺,轉載或製作一些“高大上”的東西,或者狗尾續貂,東發發,西發發,短衣幫們伸長了腦袋也看不到她的作品,惶惶之下,輕問:孔乙己,你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此時的孔乙己決不會擡起月白色的臉,來幾句“之乎者也”,只會漲紅厚厚的臉皮反嗆道:你是哪根蔥?誰拿你蘸醬帶?

此時定會引起鬨堂大笑:店內外充滿了快樂的氣氛!——短衣幫們當然知道,孔乙己的這根蔥會如何的蘸醬,蘸了誰家的醬。

雖然孔乙己的事與短衣幫無關:不發給工資,也不給短衣幫買保險什麼的。既然看不起短衣幫,可以另攀高枝啊,卻又偏偏站在櫃檯前和短衣幫們喝酒——喜歡在短衣幫面前裝裝清高與純潔,將脖子扭幾扭:自己認爲真的是上大人孔乙己了。

還有甚者,窮自己所學,唬不住短衣幫時,就會搬出洋人來:什麼馬丁什麼約翰之類,彷彿洋主子的話方爲正道,會幫她作主,然而,短衣幫也是有些見識,往往奮力一棒:何方妖孽,吃俺老孫一棒!洋人往往落荒而逃——在中華文化的巨輪之下,小小洋人的隻言片語,如一片小小的烏雲,如何遮住太陽的萬丈陽光?

魯迅先生當時明明把孔乙己寫死了,他老人家怎麼會知道“死灰復燃”?

此時,唯願那些“上大人孔乙己”一路走好,到隔壁的房間裏好好喝酒,別在“排出九文大錢”,穿着破舊的長衫,在短衣幫前裝大師喝酒了,免得又在短衣幫的鬨笑中,一邊說着什麼“者乎”之類,一邊狼狽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