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吶喊讀後感800字精彩多篇

讀後感2.66W

吶喊讀後感800字精彩多篇

吶喊讀後感 篇一

書是一葉扁舟,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書是動人心絃的歌曲,讓人如癡如醉;書是一雙翅膀,帶你領略萬千的世界。在寒假裏,我讀了《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短篇小說合集,其中收錄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藥》等十四篇小說。這些小說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一直到五四時期的中國社會風貌,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在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魯迅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智慧才幹,是我們的驕傲!

在這麼多的小說中,要說我最喜歡的,莫過於《狂人日記》了。

《狂人日記》講的是一個“狂人”的故事,他覺得誰都要吃了他,殺害他:出門發現趙貴翁的眼色很怪,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自己就覺得他們要謀害他;女人打她兒子說:“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他覺得女人想咬死他;無意間聽到狼子村佃戶對大哥說,他們村裏一個大惡人被大家打死了,幾個人挖出他的心肝來炒着吃,看到大哥不住的點頭,便想到了“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事,越來越相信大哥和他們一夥要來吃自己;大哥帶來的醫生叫他多休息,他認爲醫生要把他養肥,可以多吃點肉;後來又覺得妹妹是被大哥殺害的。最後,他鼓起勇氣發出吶喊:“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要曉得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其實,我覺得文中的“狂人”,就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的舊制度。害怕和抵抗他們人吃人的慣例。

所謂的人吃人,也就是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殘害、壓抑人性,具有吃人的性質。當然,在古代也常有人吃人肉的事。可見封建社會有多麼可怕。記得那個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地上,帶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作者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點頭哈腰的。將當時人民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展露無遺。

可見魯迅先生多麼的不容易,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已筆爲武器,戰鬥了一生,只爲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這就是不屈的中華精神!

吶喊讀後感 篇二

讀中學的時候,中學課本中總會選幾篇魯迅先生的作品,有些文章還要求我們背熟、默寫,學生們對所選的作品深惡痛絕。魯迅先生的作品大多屬於時代作品,對於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學生們來說,感覺很是艱澀難懂,少年時的印象就這樣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靈深處。離開了學生時代,我再也沒有看過先生的作品了。

這兩天,把魯迅先生的《吶喊》下載來聽,透過朗讀者渾厚的聲音,我聽着聽着忍不住淚流雨下,不禁深深地感懷先生悲憫之心,以及對他對世事蒼桑、人民愚昧的無奈與憤慨。 閱讀魯迅先生的作品,真的是要歷經人生的坎坷、蒼桑,才能領會到先生深遂的思想,原來不是先生的作品艱澀難懂,而是我們年少無知,看不懂先生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讀過的書不多,《吶喊》卻是其中最能帶給我力量的書。以前總說文字是文人墨客的武器,只是信着罷了,此刻纔是真的信服了。魯迅作爲一個文豪,衆人皆知,卻覺得不過就是一個噱頭。我以前也這麼認爲,自從讀了這本書,魯迅的名稱就不僅僅是文豪,而是大家,即是文人墨客,亦是上陣衝鋒的打頭兵,還是不可多得的大家。

這本書的力量爲什麼會這麼大?能引起多年後的我,在此刻產生共鳴。

印象最深的兩篇是《孔乙己》和《狂人日記》。孔乙己展現當時文人墨客的窘境,似乎也有些批判自己。可能某一時刻自己也會有些反對自己。可就是這種逆反自我的心理,纔會使得他擁有這樣的思想。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或錯。歷史所歌頌的是勝者譜寫的樂章。

《狂人日記》看似一篇驢頭不對馬嘴的趣文,當讀它第一次也是很懵,但覺得很有趣,便再翻了一遍,有那麼一瞬警醒,原來是這樣!可這樣的感覺便轉瞬即逝。所以第三遍讀的時候參考相關文章去理解。世界上最長的,是歷史的河流,與魯迅產生的共鳴也許就在那一刻。有誰能借狂人寫出這樣深刻的思想?有誰能無所顧慮,用尖銳的筆鋒抨擊這個社會?魯迅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當時時代最重要的見證者。

他的筆是揮豪的,是飄逸的,是沉重的,也是凝重的。

《吶喊》讀後感 篇三

從國中我們就開始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近段時間按重溫了《吶喊》這部小說集,中學階段我們學過裏面的《孔乙己》,《朝花夕拾》、《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篇目,當時也就爲了應付學習而讀一下,根本沒體會到其中的含義,現在仔細一讀,才知道魯迅先生吶喊的真諦。

《吶喊》給我們描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他希望人們振作起來,希望清醒的中國人民能夠喚醒麻木的其他民衆,故而以吶喊爲名。

《吶喊》都是以貧苦大衆爲主人公,而且不同的篇目樹立的形象也不一樣,都是當時社會中的典型,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乙己》一篇,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譴責。本篇的藝術特色在於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境和氣氛;其次發展,介紹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說中心——提示了社會的冷酷無情。小說經營謀篇,工於匠心。特色之二在於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夥計耳聞目睹的情況來寫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劃,對話,經歷,都通過“我”的概括敘述來表現,由此塑造的人物,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的栩栩如生。吶喊,在這個時代,同樣需要;吶喊,在這個時代,同樣重要。

魯迅先生小說裏的主人公形象在我們的社會不復存在,也讓先生的遺願得以實現。我們這一代要繼續努力,更好的建設祖國,把中國變成民主富強的世界大國。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回來的吶喊讀後感啦,希望大家會喜歡!如果喜歡小編整理的這篇文章的話,就分享給你們的小夥伴們吧!歡迎繼續關注我們網站()的後續更新,謝謝大家!

吶喊讀後感 篇四

《吶喊》小說集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後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

《狂人日記》,“瘋言瘋語”可所說的卻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裏,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裏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爲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爲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纔有權利擁有純淨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 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爲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爲了功名盡折腰。

《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後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爲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戶曉,因爲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魯迅《俄文譯本

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裏,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銳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爲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說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都來吶喊吧!都來反抗吧!

《吶喊》讀後感 篇五

魯迅先生他所寫的小說,我的感觸最大的是,他就是寫的自己。今天我也寫寫自己。

香灰,就是給菩薩點香燃盡之後的粉狀物。極容易造成肺病。就是這麼一種東西,我記得小時候就曾經見過我我母親,在生病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就曾經泡水服過。當然後來病是好了。當時,我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香灰真起了什麼作用。後來出來讀書之後,有次回家,我我母親也有拿出過這麼一小包東西,她告訴我這是求菩薩時得的,但是我我母親說她稍微喝點,你就不要喝了。我當時跟我我母親說不要喝這種東西,但是我我母親還是堅持抿了一小口。

前段時間,我我母親身體一直不適,她跟我提的第一個事情就是,她已經去醫院掛過水了,可是還是沒有好,還要再掛一段時間的水。後來我帶她去醫院做了個比較全面的身體檢查,她很質疑那個醫院,連藥都不配,身體麼又不見好,這些醫生到底會不會看病。

後來我媽的一個小姨,那時候兄弟姊妹多,我叫她外婆的這個小姨不辭辛勞特地從南京打聽,幫忙着介紹了一個蘇州的專家醫生,她家的一個親戚也跟我媽差不多的'情況的,身體好多了。而我呢,也爲此專門打了這位外婆電話瞭解了這位醫生,跟我媽檢查出來的症狀其實是毫無關係的另一病症的專家。我就一直推着拖着。最終也是不了了之。估計我媽會嘀咕,她不嘀咕,這些親朋好友也不會饒了我。

這期間,偶然有一次,她跟我提了我阿姨給她買了一些營養保健品,說是效果非常好,建議我媽,也就是她姐姐也應該用用。營養的保健品真心貴的啊。

做兒子的實在不想像魯迅先生他那樣質押衣服首飾換錢買藥。不曉得如何跟我母親大人開口,就如當年不知道該怎樣勸解我母親不要喝那香灰泡水一般。我對母親的感受想法,就好像魯迅先生他當時暗地裏笑話閏土拿了香爐和竈臺一樣。

在瞭解了我母親的比較確切的病況後,我跟我我母親說了幾點想法,都59歲了,不要上班了,至少好好休息一段時間;第二呢,多鍛鍊鍛鍊;最重要呢,從飲食上去改變一下。大半年過去了,上個月我媽打我電話,說想去廠裏上班了。我也支持,畢竟一個人呆在家裏也會覺着悶。

前兩天,她很開心的說着,她在新廠裏面,大家之間都非常談得來。談得來就好。

吶喊讀後感 篇六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先生回憶自己童年趣事的散文集,也是魯迅早年生活、思想與當時社會風貌的反映。

阿長與《山海經》敘述了長媽樸實而又迷信、嘮叨,她是一個粗俗的人,在她睡覺的時候總是要擺成一個大字,而且還有滿肚子的麻煩禮節,比如說,人死掉了不應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正月七年級起來第一句話就得對她說恭喜,魯迅認爲長媽是一個守舊的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愚昧落後的人,卻贈送給魯迅渴望已久的繪圖《山海經》,這不得不令魯迅對她充滿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筆下的日本留學時的老師,一個黑瘦、八字須、帶着眼鏡、不允許學生有一點差錯的老師。他對學生的關懷無微不至,幫魯迅修訂講義;教學嚴謹、一絲不苟,在魯迅的眼裏和心裏,藤野先生是偉大崇高的。當然,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也有一個或幾個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師,她們或許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或許鼓勵我們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在我們心裏,她們一樣是偉大而崇高的!

《吶喊》是魯迅對悲殘生活的看法,記得我曾經學過一篇課文,是關於以前女人裹小腳的一篇文章,女人裹了小腳以後,就不會再出遠門了,而且行走起來也很不方便,但是以前竟然以腳小爲美。以前的女子,就是這樣被封建社會給迫害。這冊故事集有許多故事,寫的都是,當時人們被封建社會和迷信迫害的不成樣子。有一篇故事就是著名的《阿Q正傳》,故事的主人公阿Q因生活所迫,做出的許多不好的事情,寫出了當時世態荒涼。後來就開始走到中興路,但也因此被人猜疑,走上了末路。

當時竟然認爲人血可以治肺病,當時的劊子手就以此來騙錢,許多的人就是滿懷着希望,將自己的子女送上死亡的邊緣。當時還有吃人的習俗,當時謠傳吃掉惡人的心肝,可以壯壯膽,不少人就是因爲這個,被套上了惡人的名號,無情的被吃掉了。如果那時候的人沒有辮子,也是一種罪過,要被殺頭。從這裏也能看出政府的腐敗無能,這些封建迷信活動,也給我們後人一個警示。

魯迅先生的文章語言樸素,但很容易就把我們拉進了他的回憶,使我讀完後感到回味無窮,久久不能忘懷。卻更能吸引讀者,彷彿在給我們講故事一樣。不信大家可以品讀欣賞一下魯迅先生的作品吧!

吶喊讀後感800字 篇七

“我在青年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爲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着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完全忘卻,這不能完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吶喊》

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中無由的產生的一種陌生,那種陌生感是寒冷的。帶着這樣的感覺,我開啓了品讀《吶喊》的征程。

從《一件小事》、《狂人日記》、《故鄉》這些文章中,我感到了迷茫,我真正的不能理解,不能感受出文章中的韻味,相反我對要讀懂這本書的意念越發強。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悲慘的人生,同時也看到了造成這悲慘人生背後那黑暗的社會,我開始慢慢懂得魯迅先生爲什麼要棄醫從文,能夠治好國民的皮肉之傷是完全不足夠的,只有填滿了那內心的空白,人們纔會覺醒,纔會懂得拿起武器反抗那扭曲的黑暗。

可以使人歡,可以使人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

與家人團聚必然是歡,妻離子散可以使憂,但是我覺得用“苦”或者是“悲”字來形容就更加好了。當時的社會是黑暗的,造就了這樣淒涼的文章理所當然,祥林嫂的慘死街頭,孔乙己的悲慘,外加國民的愚昧無知,營造了這樣淒涼的氛圍,從而產生了《吶喊》。

有時,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我也想吶喊,將這種不滿發泄出來,寫到書本中,但是這畢竟只是內心的暗示。有人說,時間可以使人忘卻那內心的傷痛,開始的強烈感覺會隨着時間的遷移而變得淡了,最後淡的讓你已經忘卻了曾經有過這樣的傷痛。然而,我覺得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樣的感覺就如同魯迅先生書中說描述的那樣“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着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完全忘卻。”回憶就是這麼強烈,因爲內心深處的強烈呼喚,所以造就了今日的吶喊。

今日的吶喊與昨日的《吶喊》唯一的區別就是,面對的人,所處的社會,表露的情感的不同,而這些不同並不能阻隔兩者的聯繫,這便讓我想到了一首詩《如果》,可是生命中並沒有如果,有的只有無盡的吶喊與彷徨。

《吶喊》讀後感 篇八

左手執一杯香茗,右手捧着書卷,我坐在桌前細細地品讀着《吶喊》。

《吶喊》,在那個黑暗陳腐的年代就如同平地驚雷一般,喚醒了神志早已麻木的中國人,使得黑暗的舊社會有了反抗的力量,《吶喊》就像是戰爭中激勵將士奮進的衝鋒角,就像是一劑咖啡,向沉睡者源源不盡地灌輸着鬥志與精力,讓沉睡者覺醒,讓勇士們振奮前進。

魯迅原本從事的行業是醫學,但是那在民不聊生、陳腐黑暗的年代,爲了麻麻木弱的中國人,使得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手術刀,而是提起了拯救國人,喚醒他們靈魂深處良知的筆,用他獨特的寫作手法來揭示疾病的根源,來根治人們的瘧疾。

看着魯迅寫的《狂人日記》,描寫了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對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雜糅一體,用人物自語的方式“暴露家庭制度和禮教的弊端”,狂人出身於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造成了他對社會的恐怖心理,而這一切的一切,僅僅只是因爲受家庭封建制度和禮教的迫害造成的嗎?其實不見得如此,因這種封建制度並不是僅出於這個家庭,而是源自於整個社會,源自整個社會的本質。

當中國處於盛唐時期之時,一走出國門,迎來的都是崇敬羨慕的目光,似如唐玄奘便是其中之一,外國人一聽說是中國來的,都會讚歎道:“您是從東土大唐遠道而來的高僧啊!”語氣中包含了無盡的崇拜與嚮往,不像前些年有一支中國旅遊隊去日本,導遊怕旅遊的人大聲喧譁,在其他國家人的面前麼了中國人的臉,因此都不敢發給他們頂帽,還老是提醒他們在公共場所不要大聲喧譁,不要擁擠,插隊,就連上廁所都提醒人們要注意公共衛生。可見中國人在老外的眼中是多麼的不堪一擊。是啊,面對着中國的日益狀大,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但是人們的精神文明卻沒有跟得上世界的潮流,就像是少了一隻腳的巨人是無法屹立在世界的頂端,無法從衆多的國家中脫穎而出!

作爲新時代青少年的我們,應該要多學學魯迅先生寫吶喊時的那種精神,我們要繼承祖先們深厚的優良的文化傳統,接過封建精神文明社會的大旗,努力學習,爲發揚祖國文明而奮鬥,讓中國人不再是外國人嘲諷的實際材料,我們即使是少了一隻腳的巨人,但我們一樣可以屹立在世界的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