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柺杖讀後感

讀後感2.94W

第一篇:《柺杖》讀後感

柺杖讀後感

《柺杖》讀後感

今天我們學習了《柺杖》這篇課文。我讀了這篇課文感受到了這個小姑娘是一個善良,執着,純樸,毫無私心,關愛他人的孩子。我們平時在公共汽車上有位子可以坐,這時來了一位老人。你給他讓座可是他不坐,我們多半會想好心好意給你讓座,你卻不領情,你不坐那我就坐了。然後什麼也不管了。可這個小女孩卻不是,她打算給作者讓座,可也被作者拒絕了,但小姑娘沒有放棄。小姑娘多麼善良執着啊!當然善良的不只小姑娘,還有作者也很善良,作者不想讓小姑娘傷心,所以他最後一拐一拐地下車了。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心,認真的去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第二國小五年級一班五年級:林子博

第二篇:柺杖支撐的信念

柺杖支撐的信念

――殘疾人王富強的奮鬥之路

命運多舛世事艱,男兒清淚不輕彈。胸藏一腔奮鬥志,責任使命兩肩擔。這首詩是我區一位身患殘疾的全科醫師王福強國中時寫給自己的一首勉勵詩。時隔二十多年後,他仍能到背如流。6月30日,記者在他的門診採訪他時,他對這首概括自己不幸與志向的詩進行了詮釋,娓娓訴說中,憂傷和歡欣一起灌入記者的耳際。

小兒麻痹,病魔讓他在地上爬行了三年

王福強,今年37歲,祖籍山東,生在內蒙。剛剛學會說話的時候,行醫的祖父就開始教他背《藥性歌括四百味》和《湯頭歌訣》等中醫歌謠,許是遺傳的關係,他一背就會,因此深得祖父及父母的喜愛。然而,就在全家人歡天喜地的憧憬着他的未來的時候,三歲哪年,一場高燒的病變,使他得了讓人非常苦惱的小兒麻痹,霎時,他的童年失去了快樂的色彩。祖父爲醫他的病,幾乎使盡了渾身解數,但他還是不能站起,父母爲治他的病求遍方圓名醫都說無能爲力。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王福強只得靠一條小木凳支撐,艱難地在地上學爬行,兩肘兩膝蓋常常磨地血流不止,這樣的爬行日子持續到他六歲。直到父母爲他尋到一家能治小兒麻痹症的醫院後,他才重新站起,但最終還是落下了一條動了20多刀手術的瘸腿。能走路了,他也上學了,因爲左腿不靈便,

走路一閃一閃的,同村的同學爲了羞辱他,編了這樣幾句順口溜“柺子拐,吃牛奶,牛奶上去啦,柺子氣死啦,牛奶下來啦,柺子笑死啦……”當時他的家人聽到這些歌謠氣得要死,回到家裏抱着他失聲大哭,但他卻咬緊牙關一聲不肯,默默地把淚嚥下了肚子。就這樣,他頂着世俗的偏見,頑強的讀完了國中、高中,最後終於考取了“山東中醫學院。”

就業受阻,憋氣告別故鄉來到廣州尋發展

1996年,王福強以優異的學績完成了大學學業,滿懷希望的回到生他養他的故鄉內蒙。心想,揣着這張“山東中醫學院”的金牌通行證,在當地安排一個工作並不難,沒想到他的想法和現實的距離相差太遠,縱然他跑細了腿,磨破了嘴,但就是找不到一家願意接受他的單位,究其原因,都是因爲他是一個殘疾人。當時他很委屈,“殘疾人怎麼啦?殘疾人不是人嗎?殘疾人不能幹事業嗎?你們不要我,我就不能活了?”

憋着這口氣,第二年春節過後,他就隻身南下廣州,抱着壯士一去不復返的心態,在這個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城市找起了工作。由於初來乍到,語言不通,加上腿腳殘疾,許多單位都不接受他的求職。沒辦法的情況下,他只得降低求職標準,以最廉價的勞動去做藥店銷售員,甚至在大街拖着一條瘸腿幫銷售公司發傳單。這期間,遠在內蒙的家人多次打電話讓他回家,還說“不要在外折騰了,找不到工作家裏也

能養得起你。”可王福強卻倔犟地告訴家人,“在廣州幹不出名堂我決不回家。”

2014年,一直想做醫生的王福強,終於通過尋尋覓覓,在花都艱難地借錢開辦了一處不大的診療所,本想從此一展宏圖,誰知道此舉又遭不測,幹了不到幾個月被迫關門了,原因是他沒有社會醫療機構上崗證。這一次他損失了8萬多元。

誓不回頭,考取上崗證之後重回花都開診所 初次自己興業的夢幻破滅後,按理說他賠了錢就該撒手,但王福強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跑到廣州去考社會醫療機構上崗證,他認爲“從那裏跌倒從那裏爬起,這纔是真正的男子漢。”抱着這種堅強的信念,2014年,他拿到上崗證之後,又重新回到花都,在花都區衛生局、殘疾人聯合會的關心和支持下,創辦了一所只有三人的“福強中醫診所。”開始生意特別清淡,有時候一天才接診一兩個人,但王福強沒有因此而心灰意冷,雖然賠錢,他還是咬緊牙關堅持着。直到一年後,他的診所纔有了起色,才被周圍羣衆認可了。到今天爲止,他的診所由原來的幾十平方米,發展到現在的900平方米的門診部,醫務人員由原來的3人,增加到現在的20多人。回想起當年創業的艱辛,王福強感慨的說“我的成長之路,處處都烙印着血淚和汗水的痕跡,但我無怨無悔,因爲人生在世命運之神安排給你的並不都是順利,有許多不幸

需要你正確去面對,有許多坎坷需要你拼力去跨越。我努力了,我奮鬥了,所以我纔有了現在的成績。”

面對病人,他只有一個選擇真心爲其解除痛苦 真誠換真誠,愛心換愛心。這是王福強多年來爲自己訂立的一條行醫準則。這條準則看起來非常簡單,簡單的只是一句話,但做起來卻特別難,可王福強不但這樣說了,而且還堅持不懈的這樣做了。凡是在他的診所就診的患者,不論是有錢人還是無錢人,他都一樣去對待,儘量不在醫療費用上給患者增加負擔,甚至一些孤寡老人、特困戶和拾荒養家的外地人,他都儘量減免醫藥費。身邊的醫生多次提醒他,“你辦這個門診不容易,這樣下去不但不能賺到錢還要虧本的。”王福強聽後笑了笑說“他們比我更困難,面對他們我別無選擇,首先爲其解除痛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區一位叫阿輝的大學生,因爲一場車禍做了高位截肢,癱瘓在牀,某醫院醫生斷言,他最多能活半個月,得到這個結論後,阿輝一家陷入到極度的痛苦中,阿輝幾次都想自殺。爲了能讓阿輝在這個世界多活幾天,阿輝的姐姐在沒辦法的情況下,抱着試一試的心態找到了王福強,王福強二話沒說就提着藥箱來到阿輝的身邊,開始爲阿輝治療。休息時間,王福強給阿輝講了自己身患殘疾的種種艱辛,阿輝很受感動,慢慢地他們二人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幾乎隔兩天他們就要見次面。就這樣,阿輝在王福強的

精心治療和精神鼓勵下,不但邁過了死神判給他半個月生命的門檻,而且還奇蹟般的活了四年。彌留之即,阿輝在醫院的病牀上還拉着王福強的手,流着淚用最後的一點力氣叫了一聲“強哥……”阿輝去了,王福強非常痛苦,他恨自己沒有回天之力讓阿輝繼續活下去。

王福強是一個不幸的人,童年時代小兒麻痹就無情的奪走了他奔跑如飛的權力;王福強是一個幸運的人,不停的進取最終使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健康的人啊,以王福強爲楷模吧,挺起胸膛,無畏地走過長夜,明天的太陽一定會爲你盛開一片燦爛。

夏舒問

第三篇:快樂的柺杖哥

快樂的殘疾人

鶴崗市殘聯專職委員 劉小林

“我市工農區育才辦事處飛鶴社區,每天都能看到一位拄着柺杖忙碌工作的小夥兒,他雖然從小就患有先天性腦癱,但其自強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着社區的羣衆,樂於助人的品質更是感動了很多被他幫助過的人,他就是身殘志堅的27歲小夥兒劉小林。”在鶴崗晚報我們看到這樣一則報道。

自幼患有先天性腦癱,小腦發育不完全,走路都得依靠柺杖。雖然身有殘疾,但卻有一顆堅強的心,經過超乎常人的努力,考進了大慶職工醫學院學習臨牀醫學,取得中醫藥師資格。上學期間,拖着病體刻苦求學,認真鑽研,虛心求教,其撰寫的《關於治療帶狀皰疹的醫治偏方》文章曾在哈爾濱《中醫雜誌週刊》發表。

2014年8月,我成爲工農區育才辦事處飛鶴社區任殘疾人專職委員,成爲一名工作在基層的共產黨員,這更讓我找到工作的重心,就是利用一切資源爲殘疾人服務工作中,我利用所學知識,熱心幫助社區羣衆和患病老人。社區62歲的張大娘,患有多年的微循環障礙疾病,找到我後,我利用中藥配合穴位按摩治療,半個月就治好了張大娘的病。現在,社區老人一有病就先到社區諮詢小林,小林都會耐心解答,給予幫助,還對某些藥物的毒副作用及時給予提醒。

我是樂觀派,雖然身有殘疾,卻沒有過多的苦惱。因爲

一味的苦惱並沒有意義,於是我在書中找尋屬於自己的樂土。古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使我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更堅定了生活的意志。利用所學專業幫助到周圍的人,讓大家都快樂着,回想起過去的我是一個悲觀沒有方向的人,腿腳不會走,那個時候扶牆都走不了,我就知道現在能夠拄拐自獨立行走就是一種幸福。能夠通過上學改變自己的命運就是一種幸運,父母對我的辛勞就是一種感恩,所以我雖然家庭不是很富有,但是我吃穿有保障,每天都能接觸到新的事物,都有事情做,充實着自己。讓自己每天能有個快樂的心情,這樣對今後身體的康復,爲殘疾人做一個榜樣都起到了良好作用,也實現我的人生目標

雖然自己是殘疾人,但通過自身的努力,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位置,自己的工作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社區羣衆的認可。自己最想做的就是能夠幫助更多像他一樣的殘疾人,希望社會對殘疾人羣多一些關愛和理解,企業能夠爲殘疾人提供更多適合的就業崗位,讓殘疾人利用所學特長來回報社會。”這個柺杖哥的稱呼讓我快樂着、充實着、學習着、奮鬥着、我一定做一名最好的殘疾人。他利用所學專業爲社區的殘疾人家屬找工作,看到他們開心的笑容,我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踐行好黨的羣衆路線,讓殘疾人充分參與社會生活。感覺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第四篇:大山裏最動聽的柺杖聲

大山裏最動聽的柺杖聲

——《身邊的感動——柺杖老師孫克會》觀後感

在距離洛陽100多公里的汝陽縣王坪鄉孤石國小,有一位老師名叫孫克會。由於左腿殘疾,孫老師靠一根柺杖支撐起自己的身體,同時也支撐起山村孩子的夢想。單腿立教36載,把500多個孩子送出大山。他拄着柺杖護送孩子們回家的身影,成了大山深處一道最美麗的風景。

“孫老師原本只教語文,可後來學校缺了名數學老師,於是孫老師就說‘那不行我來吧。’於是,他就又開始教數學。”校長呂恆說道。孫老師教完五年級的課,又吃力地拄着拐走向四年級的教室,能看見,他的額頭上已經冒出細密的汗珠。“孫老師真的不容易啊!在這個崗位上,普通人都很難堅持下去,他卻??”幾位年輕老師談起孫克會就直感慨。

在節目中,孫老師還去給家境困難的同學送東西,送生病的孩子去醫院,自己去後山採草藥、熬涼茶。孫老師左臂夾着拐,“梆梆,梆梆”地敲在地面上。地面很硬,拐敲在上面發出清脆的聲音。噢,這是孫老師樂觀豁達的心在微笑??

不自覺地,我想起了另外一位老師——鄭州市22中數學女老師吳玲。吳玲是河南省鄭州市22中的一名高級教師,常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從教30多年來,吳玲把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教育事業中,把數學課上得生動有趣,對學生關懷備至。由於生源的差別,吳玲老師的學生中上“清華”“北大”的並不多,但在吳玲看來,轉化一個“差生”同培養一個優等生同等重要,她從不放棄對“差生”的幫助和關愛。她的同事這樣評價她:“許多人比喻老師都喜歡用蠟燭和春蠶,可我覺得這樣的詞對吳老師遠遠不夠,太蒼白無力,她

是一個真正無愧於“人類靈魂工程師”稱號的人。”

我想,不論是孫老師還是吳老師,他們都是同樣的,都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事。事實上,很多老師也是平凡而偉大的,他們淡泊名利,嘔心瀝血,在教學一線上工作着,爲教育事業奉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他們在奮鬥着,不光爲了自己,更是爲了學生,爲了教育事業。他們用行動在教育事業的歷史上,留下了痕跡,擦不掉的痕跡??

“梆梆,梆梆”。孫克會爲大山深處的小村子,帶來了最動聽的柺杖聲,這聲音,對學生們來說,是知識的聲音,對家長們來說,是心安的聲音,而對於孫克會來說,是堅強的站立在大地之上,微笑的聲音??

第五篇:柺杖教師孫克會觀後感

《柺杖教師——孫克會》觀後感

澗西區英語學校何素娟

在汝陽縣大山深處的王坪鄉孤石國小,有一位獨腿教師。36個寒來暑往,憑着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憑着對教育事業的高度負責和對孩子們的滿腔熱情,他戰勝了自身和家庭的諸多困難,爲700 多名學生鋪平了成長之路,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愛戴。他就是孫克會,今年54 歲。他13歲時,上山砍柴,摔斷了左腿。他被送到縣城醫院時傷處已經感染,只能截肢,從此離不開柺杖。 失去了一條腿, 不僅沒有使他頹廢,反而使他更加堅強。經過艱苦的鍛鍊,孫克會用柺杖支撐着自己走路、上學、做家務、幹農活。 1976 年8月,儘管已經截肢,高中畢業的孫克會還是被錄用到孤石國小當了一名民辦教師;199年通過選招,他轉爲公辦教師。他經常說,他要懂得感恩,以優異的教學成績來回報社會。 憑着這種樸素的感情,孫克會把教學看得比什麼都重要。談起什麼事情最讓他高興時,孫克會脫口而出:“學生取得好成績!”30 多年來,在全鄉組織的考試中,孫克會所教班級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在孫克會的家裏,有厚厚一摞榮譽證書,有鄉優秀班主任、縣優秀教師、優秀輔導獎、市先進教育工作者等。孫克會說:“我愛教育事業,我離不開孩子們。只要不死,我永遠不想退休。”

他是一個不怕困難的人。他家裏有四口人,媳婦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兒子患有先天性肌肉營養不良,家裏還有一位老人需要贍養,而他也五十多歲了,他擔負着一家人的重擔,可是他不爲困難所嚇,

依然堅強地支撐着這個家。

他是一個熱愛自己事業的人。在農村的山區,教學條件非常艱苦,他所在的村子只有一個國小,學校教師也很缺乏。可他依然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依靠一根柺杖、一個破舊的三輪車,奔忙於家到學校的路上,而且他一干就是30多年。

他是一個富於愛心的人。孩子們生病了,他親自坐車,送孩子去醫院,爲孩子看病。爲了預防疾病,他經常一個人上山採草藥,給孩子們喝。爲了使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他還經常跋山涉水利用課餘時間看望留守兒童。

他是一個對未來充滿期望的人。他深信“知識改變命運。”他希望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成長爲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他願意作孩子們成長進步的階梯。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作爲一名山區教師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他展現出了河南人的精氣神,展示了新時期的河南精神。他和地震中的英雄譚鞦韆老師,爲救學生失去雙腿的年輕教師張麗莉,身患重病、撫養近百個孤兒的張桂梅老師,以及千千萬萬名工作在教育一線,默默無聞、勤勤懇懇的教師一樣,是我們新時期最可愛的人。

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孫克會就是這樣一個既平凡,又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的人。我將學習他的那種不斷進取,堅守崗位,不爲名利所動,愛生如子的工作態度,將全部的精力和熱情奉獻給我所鍾愛的教育事業!

標籤:讀後感 柺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