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孤獨者》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59W

《孤獨者》讀後感多篇

《孤獨者》讀後感 篇一

魏連殳去世了,帶着滿腔的憤怒與悲愁。魯迅筆下的人物大都命運多舛、下場甚爲淒涼。以前我雖也明白這是爲了突出當時封建道德倫理思想對人們的戕害之深,但內心卻沒有多大的觸動,但是當我看到魏連殳“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靜的躺着”時,心中第一次因小說中的人物而感到徹骨的悲涼。畢竟,魏連殳並未做錯任何事,如果非要說他的可恨之處,我想那應該是他的懦弱。

魏連殳是一個接受過新知識的洗禮、但是卻仍被封建體制支配的人。當族人要求他爲他的祖母送殮時喪禮要一切照舊時,他也只是“簡單地回答道:‘都可以的’”,因爲懦弱,他沒有一絲反抗。但是他懂得感恩,一發工資就寄給養育了他多年的祖母,在祖母去世後將房子給了照顧祖母多年的女工;他重情重義,極富同情心,親近失意的朋友,從不慳吝金錢,儘管他自己也只是一位中學教師;他相信人心本善,格外喜愛小孩。魏連殳在舊社會中堅守着自己的信念,無所顧忌,然而這也使他與其他人與衆不同,因而招來了一些人的攻擊,最終的結果就是他失去了他賴以生存的教師工作。

魏連殳不是激進的革命者,更不是反對革命的頑固派。他只是一個雖懷着革命念頭但卻較爲懦弱的人,是大部分革命青年的一個縮影。但他不折不扣的是一個正直的好人。但就算是這樣,他也難逃頑固派的打擊迫害。

在沒有了金錢來源之後,一連串的不幸也隨之而來。之前落魄的朋友紛紛不見了蹤影;之前玩得很好的房東家的一羣孩子都開始厭煩他。他也不得不靠賣藏書來度日。但在友人被人殺了之後,懦弱的魏連殳完全失去了抵抗的勇氣,但是他並沒有選擇死亡,而選擇了比死亡更爲殘忍的方式來報復這個社會。他背棄了他一直以來堅持的信念,成爲了一名軍閥的顧問,生不如死地活着。最終,在身體和心靈的多重摧殘之下,他離開了人世,“口角間彷彿含着冰冷的微笑”。

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這篇小說中,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悲劇帶給人的一種極大的震撼力。其中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在呂緯甫看望他時,魏連殳“吞吞吐吐地說道‘我……,我還得活幾天……’”讀到這裏時心不由得像是被什麼東西揪了一般生疼。一個人只有在近乎絕望時,纔會說出這樣一番如同乞求般的話語。一個好人得不到好報,當時的社會、時代難道不應反省嗎?只有國家強大起來,有良好的社會秩序,人們的各項權益才能得到認可與保障。這一點在每個時代都不曾變過。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好時代。

《孤獨者》讀後感 篇二

書,智慧的鑰匙;書,時代的生命;書,飢餓時的“美餐”……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書。下面我就來說說我最鍾愛的書——《孤獨的倖存者》。

《孤獨的倖存者》的作者是美國暢銷書作家帕崔克·羅賓遜和美國海豹突擊隊隊員馬庫斯·魯特埃勒。小說的主人公是美國東德克薩斯州的馬庫斯·魯特埃勒,他1999年3月加入美國海豹突擊隊,進行了長達五週的海軍新兵訓練後,又接受了海豹基礎水下破壞訓練、跳傘訓練、戰地醫生訓練、海豹突擊隊資格訓練、潛艇訓練、狙擊訓練、通訊訓練、聯合戰術空中指揮訓練等一系列高強度的訓練。這些訓練極其殘酷:凌晨四點穿上水下爆破小組的帆布游泳衣到冰涼的噴水口下“沖涼”;爲了吃一盤面包片、雞蛋和燻肉就得跑兩英里,每天爲了吃飯就要跑六英里,每天除了做上千個俯臥撐外還有八英里的跑步訓練;在冰冷的太平洋裏游泳後,還要在沙灘上打滾;爬繩、六十英尺索網、障礙牆、平衡木、緬甸橋等都是每天的必修課;在荒涼的原野上花幾個鐘頭向一千碼以外的目標移動,在教官沒有發現的情況下進入最佳射擊位置並一槍命中金屬標靶的靶心,然後悄然返回……

要成爲海豹突擊隊員需要付出多麼大的代價呀!他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也從來沒有終止過訓練。正如書中所說:“每個海豹突擊隊員都極其自信,因爲我們的信念就是不惜一切代價贏得勝利,堅信世界上沒有什麼力量能夠抵擋我們雷霆般的攻擊。”這是最值得我們欣賞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缺乏的。

這本書全景式地展露了美國特種兵的生存狀態和作戰能力。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明白了:在這種完全孤立的處境中,面對最絕望的生存環境,即使有最壓抑的恐懼,面對困難,也應該永遠自信、永不言棄地堅持下去。

《孤獨者》讀後感 篇三

我所讀的《孤獨者》是被選入《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節選,選文節選自《孤獨者》的第一、四、五節。第一節講訴了“我”與魏連殳的相識,以及魏連殳的種種“古怪”。第一節中塑造了第一個孤獨者——魏連殳的祖母的形象,“聽說她先前也曾經吃過許多苦,現在可是安樂了。但因爲他沒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從此處可看出魏連殳的祖母是一個人居住多年,而且也不常與人交往,至少在精神和肉體上是一個孤獨者。“山村僻陋,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聽的大新聞,第二天便轟傳她病勢已經極重,專差也出發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嚥了氣,最後的話,是:‘爲什麼不肯給我會一會連殳的呢?……’”,寒石山的村民竟要等到她的病勢極重,纔派專差去叫連殳,由此可見,她的孤獨並非一般,而她最後的話“‘爲什麼不肯給我會一會連殳的呢?……”也帶着些對那些村民的譴責,“爲什麼不肯”,帶着些怨恨,也夾雜些無奈,她親手造成孤獨,又放在嘴裏去咀嚼。

第一節的第二段中講到“一領薪水卻一定立即寄給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從此處可以看出魏連殳對祖母的孝順,或者說,在世人眼中,他是個孤獨者,可是他還有祖母可以依偎,此時的他並非十分孤獨,無論是精神抑或是肉體上,制止他祖母的去世,纔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他的精神是與其祖母相承傳的,祖母的去世,無疑是告訴他一個事實——他,現在是一個孤獨者,文中的“他們就姓魏,是連殳的本家。但他們卻更不明白他,彷彿將他當作一個外國人看待,說是“同我們都異樣的”。

從這句話中也可以看出,作爲先覺者的魏連殳,是不被社會上的庸衆所容,在精神和肉體上均孤獨無依的孤獨者形象。魏連殳回到家,“一進門,向他祖母的靈前只是彎了一彎腰”,直至後來,族人商議祖母的後事,他只是簡單的回答道——“都可以的”,然後他靜靜地給祖母穿衣,井井有條,只是默默地,遇見怎麼挑剔怎麼改,神色也不動,在葬禮上,“連殳就始終沒有落過一滴淚,只坐在草荐上,兩眼在黑氣裏閃閃的發光”,“但連殳卻還坐在草荐上沉思”……如此種種,“暴風雨前的平靜”,都爲之後的“暴雨”坐下了鋪墊,“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着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裏夾雜着憤怒和悲哀。”,此時的魏連殳怕是真正的孤獨了吧!選文的第四節講訴了,在一個下雪之夜,“我”收到了魏連殳的來信。第四節中有兩處連殳說到了“我都可以的”,給我的感覺就是他在努裏奮鬥卻什麼收穫都沒有之後,歸於無力,很無奈的一種說法,對現實生活或是說對一些庸衆的無力的反駁,對一切都無所謂了。“我已經躬行我以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首先要說明的是魏連殳在被現實徹底擊敗以後,不再爲愛他的人而活,而是以表面上的敷衍於現存體制而復仇與他的敵人,付出了戕害自己身體以及靈魂的代價。因此也就可以理解連殳所說的“我已經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相同手法的還有“我現在已經‘好’了”,都運用了反語,表達了連殳此刻的孤獨和無比的諷刺……隨後的第五節中,“我”在陽山呆不下去了,輾轉大半年回到S城,去拜訪魏連殳。

文中第二段首尾都提到了:“一切是死一般靜,死的人和活的人。”,與臧克家所說的:“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經死了。”有異曲同工之妙,既惋惜了先覺者魏連殳的死,又痛恨於活着的庸衆。第三段中:“大良們的祖母談的可高興了,說話滔滔的泉水似的涌出……”,在連殳的葬禮上,大良們的祖母仍談得如此高興,不可以說不是一種悲哀,先覺者的去世,對這些庸衆來說不過是少了一個茶餘飯後可談論的話題而已,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的關切,是如此的諷刺。“到入棺,是連殳很不妥帖的躺着……”中的“很不妥帖”也是對魏連殳的諷刺,作爲先覺者、孤獨者的他,連死後都是如此的不安穩、很不妥帖的躺着,也寫出了他的孤獨,正是因爲沒有親人,少了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關切,所以他纔會以如此的姿勢入棺、長眠……“三個親人扶着棺沿哭了一場,止住拭淚”“口角上彷彿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着可笑的死屍”連殳的一生都是如此的孤獨與悲劇,連最終圍繞着他冰冷的微笑的死屍的,依然是那些庸衆以及那些並不理解者的虛假的哭泣,除了“我”。最後要講到的就是第三個孤獨者——“我”,“我”是一個處處與魏連殳遭遇相似,一樣受時代新潮流的影響試圖改革、反抗舊社會、反抗庸衆,而不被社會所容的知識分子、先覺者的形象。

魏連殳在祖母的葬禮上出人意料的哭,就如“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裏夾雜着憤怒和悲哀。”而在送別魏連殳後,在潮溼的石路上走着的“我”,耳邊響着的正是“長嗷,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裏夾雜着憤怒和悲哀。”這暗示着什麼呢?或者說魯迅如此寫作的原因是什麼呢?或許從某個角度上來說,“我”就是魏連殳,甚至可以說“我”和魏連殳都是魯迅的`不同側面的所幻化出來的,各自表達着魯迅的不同思想,傳承者異樣的態度。當時的魯迅,由於對現實狀況的思考與探索,內心世界充滿苦悶、孤寂而又渴望衝破這種桎梏尋求希望,從而陷入迷惘、困惑、虛空的孤獨的世界中。文章最後一句寫到:“我的心地就輕鬆起來,坦然的在潮溼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在祖母和魏連殳都走了以後,“我”還要繼續在“潮溼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繼續反抗絕望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魯迅在四面受敵,“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的情況下的一種態度,“心的就輕鬆起來”是否可以理解爲此時魯迅已找到一種解決當時現狀的方法?或是當時的他也僅僅是自我安慰中?但無論是哪種情況,他都會繼續反抗……

《孤獨者》是魯迅在一特定社會環境——“五四”落潮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所創作的。在我看來,文中的孤獨者,無論是魏連殳的祖母、魏連殳、亦或是“我”,都是典型的悲劇人物,在他們身上無不充斥着諷刺,在力圖改造強大飛舊勢力的這條道路上,他們儘自己的一切努力,甚至於獻出生命,只爲了一個目的。但“孤獨”卻時刻徘徊、充斥在他們身邊,使他們倍感彷徨與無奈,最終以死亡的悲劇收場。在文章中,我們能感覺到透徹心扉的寒冷感,“寒石山”、“冷靜的月光”、“冰冷的死屍”、“人與人之間的虛僞”、“潮溼的石路”,形成了整篇小說透骨的冷……

孤獨者作文 篇四

總有那樣的人,有時孤立別人,也孤立自己。這樣的人,表面看起來或許比一些孤苦無依的人要幸福得多,然而在我眼中他們纔是真正的孤獨者。

在他睜開眼的時候,一天就開始了。他摸到了牀沿,用力一撐,半眯着眼望着整理牀鋪的同學:“急什麼?晚出寢也就那麼回事。”隨後緩緩的伸出腳,用腳尖抵了抵地板,“咦?我的鞋呢?”又探了幾下,“我鞋怎麼不見了,唉,胖子,你把我鞋穿走?”然後擺出一副及其厭惡的樣子。

“不就在你牀底麼?”被稱爲胖子的同學把手一伸,一雙鞋子孤獨地躺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裏。

他喜歡和時間賽跑,當然,如果不這樣便會關在寢室中。當時間快到時,他就抓起衣服罩在身上,慌張地扯幾下牀單,再捋幾下頭髮,拋出一句“XX,幫我搞下衛生。”聲音還在,人已不見——或許,有時會突然折回來,撲到鏡子前再瞟一眼。

他非常愛乾淨,所以在外頭時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學校食堂的筷子總覺着髒。便有時扯出一大把,如無其事地選出兩根最“乾淨的,然後偷偷地把其它的甩在桌子上,沒辦法,準讓其它的不乾淨呢。

他是很喜歡學習的,熟讀小說三百本,不會背來也會編,絕不放棄任何一秒的學習時間。“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擠一擠總是會有的。“同時,他也爲學習就像海綿,只要往裏面加水,總是會變重的,管它黑水、白水還是礦泉水呢。

“交作業了。”組長催促,他快速地將桌子上的書攤平,又把書包翻了個底朝天,然後哦:“怎麼找不到了?”

“得了吧。”

“這次是真的!”

組長便揚揚手中的其它作業:“那這些?”

“哎呀!”他一副追悔莫及的樣子,“數學放寢室了,語文借同學了,生物找不到了,英語落在家裏邊了,地理還沒有發,物理爛了一頁,還有一個歷史政治。”

“沒有寫。.。.。.”組長乾脆一本也不收他的。

下課後一個人跑到買零食的地方,四下望了望,望見一個手上有紅章的同學,皺了皺眉頭,挪到一個低年級同學的前面,趁紅章不注意,大聲嚷嚷:“借過一下。”一隻腳便擠了過去,然後整個人就立在了隊伍中。“你。.。.。.”他眼睛一瞪,雙手握緊,低年級同學不敢吭聲,前面的高年級看不下去了:“你在幹什麼?”“大哥,我幫老師買晚飯,急,麻煩借個地,謝了”

當晚就寢,別人都要睡覺,他便一個人碎碎念個不停。當老師來,便時刻準備推卸責任。

真正意義的孤獨者,是精神與靈魂的孤獨。

《孤獨者》讀後感 篇五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孤獨者》這篇文章,孤獨者寫了主人公魏連殳的對劇。從文章的一開始他就不被別人所理解,所學的是動物學,卻到中學堂去做歷史教研,對人總是愛理不理的,卻常喜歡管別人的閒事,常說家庭應該破壞,一領薪水,卻一定寄給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這是行爲在別人眼裏是古怪的。可是我們才能從這字裏行間中感受到主人公魏連殳的精神。

其實在文章的一開始主人公魏連殳心中對這個世界還是有些熱愛與留戀的。雖然他知道像他這樣的人必定不被別人所理解,但他仍然熱愛着合做自己所喜愛的事情。如,和小孩子們一塊兒玩耍,喜歡發表文章,喜歡看些書……可到後來他這樣的生活完全被打亂了。

在他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之後,主人公魏連殳看似在活着,其實內心早已死亡,早已麻木,只剩一個沒有靈魂的殘缺的軀殼了。一開始是聯繫“我”去做抄寫的工作,後來又求過許多人。最終他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去躬行自己之前所憎惡,所痛心的一切事物。魏連殳一點一點被迫的成爲了人人所稱讚,所羨慕的杜師長的顧問,每月的薪水也不知道翻了幾倍。可魏連殳並不快樂,從他每日流水似的花錢就能看出來。以至於最後葬禮都沒有花大價錢,葬禮也是隻有零星幾個人。孤孤單單的去了。也正好契合了題目——孤獨者。

我從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魏連殳看到了當時時代的縮影,以及當時五四運動中千千萬萬個熱血奮鬥,想要推翻封建禮教的青年們。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一定要學習他們的精神,不懼權威,有錯就要指出來!

孤獨者讀後感 篇六

我鬆下一口氣,終於把魯迅的《孤獨者》讀完了,這是一篇僅爲十幾頁的短篇小說,可我卻分了幾次纔讀完,不僅是因爲魯迅先生文筆的晦澀與深奧,更是文中的冷峻與黑暗讓我難以品味。

餘傑說:“我習慣在夏夜最燥熱的時候讀魯迅。沒有一絲風,室內像個蒸籠。翻開書後,黑色的方塊字一行比一行涼,如冰一般涼入骨髓裏,一行比一行苦,如黃連一般,要治病就得慢慢咀嚼。漸漸覺得靈魂被掏空了一般,欲笑卻又無可笑,欲哭亦覺無所可哭。”我同樣也是在這麼一個酷夏讀着魯迅的小說,“靈魂”真若“被掏空了一般”,空曠而迷茫,失落而無望。有時我真恨魯迅,他首先爲我們揭示一個黑暗的“現實”,然後再隱約點亮一絲希望,最後當這點零星的“希望之光”還尚爲火星之時,再迅速拈滅它,如從未出現過一般。

如《藥》中的夏瑜的墳上縱有憑空出現的花環, 但連烏鴉也不願棲在上面;又如《孤獨者》中作者借魏連殳的話表示:“孩子總是好的。他們全是天真……”然而又讓“天真”的孩子“拿着一片蘆葉”指着魏連殳道:殺!而那個孩子“還不很能走路……”。我知道這怨不得魯迅,魯迅先生是講真話的人,事實如此。只是我還像很多人一樣,即使相信這個殘酷的現實卻還要寄託一絲美好的希翼,中國人歷來喜歡圓滿。

這個故事是送殮始送殮終,“滿臉黑氣”的革命者魏連殳走了,不是死於革命,而是死於癆病。爲他送葬的一切也是“死一般靜,死的人和活的人都是”,這些是“敬”他的人,是他死前去做顧問“交運”賺來的“敬”,是的,他爲了擺脫生活的慘狀,他從事了他所反對的。他不再是孤獨者與異人,而是人們敬重的“魏大人”。這些是他“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所換來的,也就是說他放棄先前畢生所追求的崇高理想,而俯就於所反對的現實黑暗。他叫老人家爲老太太時不得敬,他溫和恭敬的請孩子們吃花生時不得敬,而他“交了運”後喚老人爲老傢伙,給孩子們東西讓他們學狗叫或磕頭時卻得了敬,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可悲?魏連殳雖然改變了自身的。生活慘狀,但用他的話說卻是“已經真的失敗”。

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失敗,身處絕境尚有生還之機,而心處絕望就無復活之望了。可怕的不是黑暗存在的本身,而是習慣黑暗並歌頌黑暗,艱難的不是爲追求理想去對抗現實,而是放棄理想俯就現實。精神上被殺死了,剩下的肉體不過只是精神的屍體。其實我們往往在夢想的追求之路上遇到“好心人”的“現實”相勸,讓我們現實一點,學會圓滑,奉迎與媚笑。但我們內心真是隻願爲生存而俯就“現實”嗎?肉體死去倒不是終結,夢想死去我們就真的如行屍了。面對現實但不是放棄夢想。魏連殳最終也未能改變什麼,他依然是孤獨者,落寞的孤獨者……

孤獨者作文 篇七

你眼角的那抹疼,重讀着黑暗的深邃,你耳邊的那縷風,奏響着寂寞的田野,你心中的那波瀾,早已幻化成孤獨的舞者,舞出黑夜中的絢爛,陰暗中的溫暖……

你出生在一個小城鎮,19個月的時候便再也看不到燦爛的陽光,聽不到大自然的樂曲,說不出心中的悄悄話。你是孤獨的,你獨自忍受這痛,直到她的出現。

她的手像媽媽的手一樣柔軟,輕握着你的小手讓你感受大自然奇特的文字。她的臉像媽媽的臉一樣光滑,吻着你的小臉,讓你感知溫暖和愛的力量。在他的幫助下,你學會用雙手去感受別人說話時嘴型的變化,以及鼻腔吸氣、吐氣的不同,來學習發音,你學會用雙手讀書,凹凸不平的奇特文字在你的指尖留下裂痕。你是孤獨的,你獨自練習生命的舞步,跌跌撞撞地前行……

時光在流逝,你也長大成爲一個美麗的少女,十年多的努力,你掌握了五種語言,變得學識淵博。後來,你走遍世界各地,幫助那些和你一樣不幸的孩子。

你用激昂的文字詮釋你孤獨的生活,而孤獨的生活也爲你搭建出華麗的舞臺。你,是孤獨的舞者——海倫·凱勒。

經典中沒有現在的陽光,就像你在風中,在田野裏孤獨的背影。你是一個天才又是一個瘋子,你是一顆隕落的星又是一束燦爛的陽光。你拿起畫筆,蘸上五顏料,渲染生命這張白紙,可無人理解;你凝視着太陽的灼熱,用熾熱的黃色勾勒出風中飄揚的向日葵,可無人理會;你躺在星空的夜,畫出了超越時空的精神世界,可無人欣賞。

你,是孤獨的。這一生註定只是一場夢境,美妙而虛幻,遊離的你一直在找尋,找尋生命的色彩。而孤獨將你一點兒一點兒吞沒。你就像那朵葵花,高傲而有個性。經過無數的聒躁,無數次的沉默後,你昂起了高傲的頭顱,然後遠去……

爲了一個理想的舞臺,你用生命去丈量。你,是孤獨的舞者——文森特·凡·高。

塵寰間,我們在仰望孤獨世界裏的海倫,在敬仰生命燃燒的凡高。也許,我們也是孤獨的,經歷着風霜雨雪的輪迴,同時追求着未來人生的舞臺。當我們真正登上舞臺,不懼沒有掌聲與喝彩,因爲,孤獨的舞者將舞出黑夜的絢爛、陰影中的溫暖……

《孤獨者》讀後感 篇八

首先來說一下,何爲“孤獨”?“孤獨”是時下較爲流行的詞語之一,這如現在正在流行的“給力”二字一樣。很多同學都喜歡把“孤獨”放在嘴邊。已沒有人陪了,就說自己孤獨,一看旁邊有個帥哥獨自經過,就說他酷,說他孤獨。漸漸地,“孤獨”似乎成爲了時下年輕人心中“fashion”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那麼一個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的時候,你還是不是一個孤獨者?問題就在這裏,真正的孤獨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嗎?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說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說明你並不孤獨。從本質上講,如果一個人真的很孤獨的話,那麼大家並不理解他,甚至並不知道他是個孤獨的人,大家可能認爲他很隨和、很幽默、真逗,那麼容易和人溝通,那麼善解人意?恰恰在這樣的人中,可能存在着真正的孤獨者,我們大家都認爲理解他了,其實我們根本就不懂,或者說我們懂了一半,懂到某個層次,再往前就不懂了,這樣的人才是孤獨者。

真正的孤獨是別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裏面洶涌着一種波濤,這種波濤別人不知道,甚至你的愛人,你的親人都不理解你,這才叫“孤獨”。正如上課時一個同學說的一樣:“真正的孤獨,是一種精神上的孤獨,是難以找到共鳴的孤獨。”

《孤獨者》基調是陰暗的,魏連殳是魯迅本人的投射。像匹荒野上的頭狼,黑色的孤獨充斥着。而魏連殳的妥協是徹底的,由於現實所迫,當了軍官的師爺,從而發達了,但是他卻說自己是“真的失敗了”,因爲放棄了自己先前信仰的一切,轉而去做自己反對過的一切事,原因只是他要“活”,這是個哈姆雷特式的命題,生存還是死亡,魏連殳選擇了苟且偷生,但是他的偷生卻是一種自殺性質的,發達後他故意糟蹋自己的身體,以驅遣自己的不平。這反映了魯迅的自我矛盾。

其實《孤獨者》可以算得上是魯迅文集中較爲反抗型的作品之一。魏連殳五一是孤獨者中最爲清醒的一個,她的掙扎是最驚心動魄的,她的復仇是最殘忍的。她早年失怙失恃,與謫居的祖母相依爲命。在愚昧保守孤獨的環境中長大。不幸的人生遭際和環境造就他孤獨性格的基調。在她心目中,只有孩子是“天真”的,並視之爲中國的希望。他對於舊文化和生存於其中的環境的激烈的“無念顧忌”的攻擊,都鮮明地體現了她作爲叛徒這的反叛態度。二終於在生活的逼迫下,放棄了了自己原來的理想和價值觀。從舊勢力的生活叛逆中迴歸到舊的營壘。生活的優越並不能避免內心的混亂。她的心靈永難平衡。不得不靠酗酒麻醉自己,以報復別人的方式報復自己。魏連殳似乎就是這樣一個殘毒的復仇者。當他在祖母的葬禮上出現時就是一個絕對的孤獨者,她隨便他們如何擺佈“都可以”。她驚心動魄地“兀坐着號哭”,“鐵塔似地動也不動”,這對看客們就是冷酷的復仇,

是他們“這得無趣地散開”。他向原視爲希望的孩子報復,對自己的生命也只是看做一種可以破壞的工具甚至必須破壞的對象。魏連殳死了,與其說死於生理的“病”,倒不如說死於心裏的“病”——自我心靈痛苦,人格分裂的痛苦折磨。他是痛苦的由反抗而至淪落的孤獨的知識者。

讀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往往可以聯想到魯迅此時此刻的內心寫照。而在“孤獨者”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彷徨,孤獨的魯迅。“五四”落潮後“因爲成了遊勇,布不成陣了”二產生“新戰友在哪裏呢”的苦悶彷徨。但作爲新文化運動的“一卒”,她仍然“獨自彷徨”,尋找新的戰友和新的出路。在魏連殳身上所體現的濃重的苦悶孤獨趕,也正折射着魯迅瓷器的心靈和思考。

我一直在嘴邊掛着“孤獨”二字,認爲沒人陪我一起上課,沒人陪我吃飯,甚至是一個人呆在寢室,我都覺得是孤獨。但從沒有想過,在我們的身邊,還有一類看似熱鬧,內心深處卻找不到共鳴,找不到知音的人。之於他們,之於魏連殳,更之於魯迅,我的孤獨似乎確實如此的微不足道。

有的人說:“只有偉大的孤獨才能造就偉大的人格。”正如我在一本書中看到的一段話寫到的:“真理的創造者,永遠是孤獨者,失敗時,他孤獨,勝利時,他同樣孤獨。他永遠凝視那最遠最遠的,向那最難於解答的問題挑戰。在這種境界,任何現實的勝利對他都是負擔,其實他太深切地追求新的勝利了,以致每一個勝利才變成紅熟的蘋果,旋又被他精神運動的大風暴搖落,墜入泥土,漸漸腐爛。於是,他又擡頭,找那更新的蘋果。”我想可能正是因爲魯迅的這份孤獨,讓他在逆境中尋找新戰友,尋找新出路的那種孤獨,才造就了她他寫出瞭如此偉大,如此令人震撼的作品,使我們能在他文章的字裏行間思考,成長。

孤獨者讀後感 篇九

魏連殳在世俗人的眼裏是一個不被理解的人,是孤獨的。就連自己的本家看來,他彷彿也是一個外國人一般。他的行爲:所學的明明是動物學,卻去做歷史教員;對人愛理不理,卻常喜歡管別人的閒事;不重視家庭,卻極孝順祖母。在別人眼裏是古怪的。以至於在他祖母的葬禮上,他們都要嚴陣以待的對付他。因爲他是“吃洋教”的新黨,向來就不講什麼道理。他這樣的命運其實是當時五四時期啓蒙者的普遍命運——不被世人理解。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禮上,用嚎啕大哭來哀悼自己的祖母,哀悼像他自己一樣不被理解的孤獨者。這哭聲裏透着淒涼,悲哀,無奈,憤怒。

其實他早已看明白了,像他這樣的人,是親手造成孤獨,又放在嘴裏去咀嚼的人。所以他對別人總是冷冷的,淡淡的,因爲他對着個世界是有些絕望的。然而,他又不是徹底地絕望。他把希望寄託在孩子們的身上,就算是看到房東又髒又醜的孩子時,他的眼裏也會出現平時少見的歡喜。在他看來,孩子是天真的,是沒有大人身上的陋習的,是中國的希望。

但最後,他的這一點希望也隨之破滅了。

接踵而來的失業,讓他不得不開始逐漸向現實低頭,甚至願意去幹“鈔寫”這樣的活,此時的他還想活下去,爲自己活下去。但是生活的殘酷,卻不給他機會,使他連寫信的郵票都買不起。

他一點點的被逼是“死”了,終究向現實低了頭,得了一個杜師長顧問的職位。一個在別人眼裏是前途無量的職位。但他知道此時自己已經死了,在別人眼裏所謂的成功,在他看來他是徹底地失敗了。活着的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風光的背後有着無奈和悲傷。

其實魏連殳就是五四時期啓蒙者的縮影,他們懷着滿腔的熱情與夢想想改造這個社會。卻不被人理解。是一些在心靈上和生活中的孤獨者,世人眼中的異類。後來很多人不得不向現實屈服,過上世人眼裏的“上層生活”但他們的內心仍舊是不如意的,煎熬的,

正如魏連殳一樣,他用今天買進,明天賣出,弄破來表達他的不滿,所以最後他死了反倒是解脫了,讓他顯得十分的平靜,用含着冰冷的微笑,來嘲笑自己,嘲笑這個社會。

但魯迅先生並不是絕望的。文章的結尾用“濃雲已經散去,掛着一輪圓月,散着冷靜的光輝,說明他還是感覺到有些希望的。

孤獨者作文 篇十

沒有特別的天分,畢竟只有一張嘴,這麼感動好多人。——題記

最近好像很多人說我變了,變得冷了,變得好像只爲利益了,他們都這麼說着。一個人看着他們一羣羣的人圍在一起,我竟然一點衝動都沒有,連想走上去說的慾望也沒了,要知道,曾經的我可很愛這麼熱鬧。

我從小就把自己定義爲孤獨者,孤獨者不需要朋友的,那時候那還知道什麼孤獨者,大了後,把自己重新定義一次,孤獨者,不一樣的孤獨者。

孤獨者的心裏不需要懂,哪怕是一絲絲的開心,與傷心都不會出現,孤獨者只會誇大或全不表現,變了嗎?或許有點吧!那些說我冷的人,也許不知道,在我用心學習時,我把學習與不學習劃了一條三八線。孤獨者是不需要和他們說的。

孤獨者只會向着遠方,因爲他們正揹着行囊。我心向着那片純淨的夢想心土。所謂的什麼利益只是我打着的幌子,跟你說的對不起。怎麼說,好像確實也有點爲利益吧!但你沒把我當朋友,只是在需要時纔想起我,那麼真的抱歉,我不會伸出我的雙手,還會狠狠的踹你一腳。純的爲利益麼,不是!只是很討厭這樣的人吧!沒人和他說,因爲他不知道去問。

孤獨者是個完美主義者,因爲他們不想容下自己的缺點。我不是一個合格的完美主義者,例如:脾氣有點怪,我也在儘量改變我自己的所以缺點,哪怕努力後沒結果,可還是那麼想改正。

孤獨者有這自己的自由和方向,他不會躑躅不前,在某些事上絕然前往。所謂的表現,只是想給自己一個多一條門路吧!

很多人把自己幻想爲天之驕子,卻其實差的要死。孤獨者從不把自己幻想成任何人,在什麼位置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很多人工作裏孤獨者不一定是效率最好的那個,但他一定是最努力幹活的那個。

很多人在想爲什麼孤獨者沒有朋友,因爲他們不需要,在孤獨者的心裏只有家人。而且現在他們覺得不需要浪費口舌,叫不必要的朋友,孤獨者就是先看有什麼,才決定要什麼,他們絕不吃着碗裏的看着鍋裏的。

別說孤獨者爲什麼沒有朋友,因爲他們知道沒有特別的天分,畢竟只有一張嘴,怎麼感動好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