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世說新語》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98W

《世說新語》讀後感(多篇)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一

《世說新語·文學篇》中所謂“文學”是指文章學術,辭學修養,也包括人生態、處事原則。這一時期文學雅士們以清談爲主要內容,以辯論爲主要方式,對佛、道、玄學進行了融合理解。這當中所體現的包容和學術研究精神,值得我們用心研究,用心學習。

前幾天,我讀了《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爲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爲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爲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爲什麼不可以?”後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於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爲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於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儘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後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爲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華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麼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儘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榮國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讀《世說新語》有感 篇二

暑假期間,我喜歡上了一本名叫《世說新語》的書,我被裏面的中國傳統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簡短的文字,蘊含了無窮知識,它讓我眼界大開。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編寫的志人小說,分爲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我覺得最富有哲理的是《言語》,寥寥數語的小故事卻訴說着發人深思的大道理。

《世說新語》是漢末人物品評發展到必須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於魏晉時期作品《語林》、《郭子》、《名士傳》等書的。看了《世說新語》就能瞭解魏晉南北朝時期逸事筆記的資料和形式了。也能夠說它是一部魏晉風流故事集,從而起到了名士“教科書”的作用。按馮友蘭的一句說法,風流是一種人格美。當然這種人格美是以當時士族的標準來衡量的。

名與利往往是人的動心之處,因此名利面前很容易看出一個人的品性。舉例來說,管寧與華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們共同在菜園裏種菜,勞作中他們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沒有撿起金塊,而是把金子視作土塊,繼續幹活。華韻卻把金子拿在手裏,反覆地看不忍丟棄,導致管寧對他心存芥蒂。還有一次,兩人一起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路過,引起大家圍觀。華韻丟下書本也去湊熱鬧,管寧心裏十分不滿。於是,他拿刀割斷草蓆,和華韻分席而坐,說:我們不是朋友!因爲管寧發現他們兩人的價值觀截然不同,華韻太看重金錢和名利。而華韻因此失去了一位人生路上的真正益友。這就是著名的管寧割席的故事。

這個故事雖簡單但道理很深刻。我絕不會學華韻,不是自己的東西,我絕不存佔有之心,我絕不爲名利失去自己的良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真正的人生價值。

因爲《世說新語》裏面這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我的整個暑假才變得意義非凡!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三

開始關注藍振元先生,是在孩子的家長羣裏看到他經常發表的一些言論,剛開始給我的印象是此人喜歡錶現,懷疑他是不是從哪本書裏複製一些文字下來想表現一下自己(社會上這種人太多),加之對他的一些觀點和做法不是完全贊同,性格使然,自己也是那種“死在自己那張嘴上”不吐不快的人,所以也就板了幾句,而且還比較尖銳,有些出言不遜,完全沒有想到在我們這窮鄉僻壤還能藏龍臥虎。其實我們這種“死在自己那張嘴上”的人“吐”後也會有後悔的時候,就是怕得罪了人,不成想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更加沒有想到的是他居然還能送了他的大作給我,並且認認真真的寫上“×××指正”簽名,沒有一點高高在上的姿態,我是第一次讓人搞得無地自容了。

藍振元的《試說心語》是一本文集,由散文隨筆篇、雜文篇、讀書篇、教育篇組成,讀他的文章,強烈感受到了藍振元先生的個人魅力:他是個講究認真、努力勤奮的人,他的文章猶如行雲流水、厚積薄發,紮實的文字功底彰顯了他高深的文學造詣。他眼光犀利,“善於捕捉精彩瞬間或工作生活小事來抒發感情,而且用情至深感人肺腑”(蔡笑晚語),用他一顆正直善良的心鞭撻着社會的醜惡,無時不在向我們傳達一種社會的正能量,正所謂“文如其人”,從他文章的字裏行間,我們不難看出,藍振元先生不僅是一個好父親;一個能把“孩子的教育與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的家長”(蔡笑晚語),還是一個好領導,一個“我天生就不是那塊料,不願意戴着面具生活”的領導,在當今貲欲洶涌,利益薰心,官場腐敗糜爛的社會,藍振元先生不願同流合污,光是這一種精神就十分難能可貴了。

從《姑姑如母》一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對待長輩方面藍振元先生確實不失爲一個好兒子;對待教育培養孩子方面不失爲一個好家長、好父親。但是,我們各人畢竟不是處在同一個社會階層,接觸到的社會現象也不盡相同,所以對藍振元先生的某一些看法也就不敢恭維了。爲了培養自己的孩子,藍振元先生可以“這輩子我不再做其他事情了,除了工作,我將放棄其他幻想和夢想,靜下心來,花十到十五年的時間潛心教育孩子”,可以說是準備傾其一身,嘔心瀝血了!卻忘記了自己作爲一個人、一個“大小充其量也就是個九品芝麻官”的社會責任,他生活在一個有着穩定收入的環境裏,起碼“略有結餘”,像他自己說的是個“坐機關”的人,不必爲一日三餐而操勞,安逸的生活(當然包括社會上太多的負面現象的影響)讓他對金錢、地位有了不屑一顧的資本,並且鄙視富人和官人來證明自己的清高,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爲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呢?古人尚知“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北史·顏之儀傳》);“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爲萬民”(《寒窗課子圖》),爲富不一定不仁。藍振元先生曾經感嘆“我這麼迫切地要爲人民服務,爲啥人民不讓我爲他們服務?”,不知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麼普通人對社會的貢獻大還是富人對社會的貢獻大?小官對社會的貢獻大還是大官對社會的貢獻大?你有能力做更大的官、有能力做更大的富人爲什麼不做呢?你又何必糾結於形式上的社工活動呢,我認爲富人至少對國家的稅收比普通人貢獻大,富人至少能讓更多人可以就業。英語“Wouldyoupleasegivemeahand?”的意思是“請你幫個忙好嗎?”,直譯就是“能不能請你給我一隻手”,沒有多餘的“手”你又怎麼能“迫切地要爲人民服務”呢?

至於教育孩子的方法問題上,藍振元先生爲我們總結了很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並且熱衷於把他教育孩子的心得和方法與我們分享,足以見得藍振元先生是一個非常熱心腸的人。但是,大家都知道我們是處在一個應試教育的大環境背景下面,進入大學的唯一通行證就是分數,升學率是考評教師績效的唯一指標,再說,面對的是六七十個學生,其中悟性、努力程度等等參差不齊的學生,所以老師當然有一套系統的教學計劃,不可能“可以先放一下,過一段時間可能他自己開竅,很容易就會了。”,難怪老師“死活不同意我的說法”了,別看我們盧老師長的眉清目秀、貌若天仙,猶如貂蟬在世,生起氣來那可是要命的哦。

就像藍振元先生分析的一樣,應試教育制度的確成在諸多弊端,這已經不是你我能夠左右的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種豪情壯志離我們太遠,看看廚房見底的米缸,月底大女兒催要伙食費的短信就要來了,還是早點睡吧,明天還要早起找米下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