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關於誡子書的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59W

關於誡子書的讀後感多篇

【篇一:誡子書讀後感】

誡子書雖然寫於兩千多年前,但仍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誡子書”強調“靜”與“儉”,是學習,才幹和志向的基礎,是自我修養,自我砥礪,自我提高的關鍵。那什麼是真正的靜呢?“靜”在身體外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爲泰然,穩重,禮節,嫺靜,含蓄等等。“靜”在身體內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爲滿足,專注,快樂,充實,激情,樂觀,向上等等,凡能夠使身心達到積極和諧狀態的一切,都應稱之爲“靜”。

在“小窗幽記”中講“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將影響身心達到“靜”的最佳狀態。

我認爲諸葛亮寫的很對,我們只有認真學習,多讀書,才能成爲一個有用的人。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多看書,長大就是一個沒用的人。我長大相當老師或醫生,要實現目標,只有把大目標分成小目標,通過刻苦努力學習,一定可以達到。

【篇二:誡子書讀後感】

昨天我學了國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學家沈同。我讀完後深深體會到了中國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這個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國小的時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國》,《水滸》的影響,接觸了一篇文言文——諸葛亮的《誡子書》。這篇文章不僅僅只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更是世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就是《誡子書》的原文。

這篇文章不長,甚至很短。但只要讀懂它的人一定會說“英雄所見略同”,就一定會佩服這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作者諸葛亮。

諸葛亮就是想告訴我們學習得靜下心來,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陰,刻苦學習纔會有大作爲。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就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就能達到遠大目標。諸葛亮當年躬耕於南陽,保全性命於亂世,他不求爲諸侯做事,放棄了功名利祿。在劉備三顧草廬後,助劉備與東吳聯盟共抗曹操,後又輔助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生活,這樣的生活纔有意義。

而我也向往這種生活。

【篇三:《誡子書》讀後感作文】

諸葛老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謀略家。今天爸爸推薦我讀他寫的《誡子書》,讓我從他教育兒子的側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來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奮和學習的結果。

《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文章主張通過“靜”來個修身,通過“儉”來養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志向,並通過努力學習增長才幹來實現志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一。否則年華將隨時光而飛馳,人的鬥志也將隨歲月而流逝,最終將象枯樹一樣枯敗零落,成爲社會無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窮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無成,後悔莫及。

諸葛老師對他兒子這樣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誡子書》對我也很有教育意義,我生性好動,愛好廣泛而難以專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難就愛打退堂鼓,以至於學習成績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爲沒有“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諸葛老師之所以年僅二十八歲就當了劉備的軍師,談笑間殺敵於千里之外,並在亂世中爲劉備打下蜀國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從小“寧靜致遠”,博覽羣書。我想我如果從現在就開始專心學習,“寧靜修身”、“勤儉養德”,成不了諸葛老師,也定能比諸葛老師兒子強。

【篇四:讀《誡子書》有感】

在寒假裏,我做了許多事,也看了許多書。但讓我記憶最深、啓發最大的是讀了《諸葛亮兵法》裏的《誡子書》。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謀略家。今天爸爸推薦我讀他寫的《誡子書》,讓我從他教育兒子的側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來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奮和學習的結果。

《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文章主張通過“靜”來個修身,通過“儉”來養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志向,並通過努力學習增長才幹來實現志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一。否則年華將隨時光而飛馳,人的鬥志也將隨歲月而流逝,最終將象枯樹一樣枯敗零落,成爲社會無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窮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無成,後悔莫及。

諸葛亮對他兒子這樣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誡子書》對我也很有教育意義,我生性好動,愛好廣泛而難以專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難就愛打退堂鼓,以至於學習成績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爲沒有“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諸葛亮之所以年僅二十八歲就當了劉備的軍師,談笑間殺敵於千里之外,並在亂世中爲劉備打下蜀國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從小“寧靜致遠”,博覽羣書。我想我如果從現在就開始專心學習,“寧靜修身”、“勤儉養德”,成不了諸葛亮,也定能比諸葛亮兒子強。

【篇五:讀《誡子書》有感】

《誡子書》是我國古代三國時期蜀國的著名政治家、謀略家、被後人譽爲“智慧之化身”的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爲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的《誡子書》短小精悍,區區八十六字,卻深刻地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道理,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讀來發人深省,使人回味無窮,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

那個時代正值漢室衰微,諸侯割據,戰亂不已,諸葛亮一心爲國,光明磊落,爲匡扶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他人和自己的兒子率先垂範,顯現了高尚人格,時至今日仍然讓我們肅然起敬。

斗膽地說時下就算你能寫出洋洋灑灑的精美小說未必就能寫出上乘的類似於《誡子書》的傳世名篇。君不見《誡子書》八十六字,字字珠璣,闡述了敬業精神,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雖說《誡子書》是一千多年前的諸葛亮寫給其兒子諸葛瞻的,但其內容流逝至今卻也不乏爲我們領導幹部的座右銘。

文章開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內心淡泊才能豁達雅量,內心寧靜才能戒驕戒躁,心胸開闊乃能登高,登高方能望遠。涵養淡泊,甘守寧靜,以超然心態對待眼前一切,少一點計較,多一點包容,多一點公心,少一點私人,這是我們領導幹部必須做到的,在其位,便要謀其政,不要忘乎所以,不計民生民本,要踏踏實實的幹一番事業,才能得到百姓稱讚。

古人都知道以靜思來反省使自己盡善盡美,一儉樸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而我們現在有些幹部卻因一時的名利得失滿腹牢騷,那些“翻身落馬”者就因不善於修身養性,於是乎守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讓金錢、美色、私利突破了自己的道德防線,成爲“糖衣炮彈”的俘虜,淪爲黨和人民的罪人。

社會再發展,時代再變化,人也再變,任何時候,都要靜心反思才能保持平和心態是,哪怕你崗位調換,職位升遷,都要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泄氣,堂堂正正爲官,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踏踏實實學習,恪盡職守,不要滿腹牢騷,錙銖必較,與爲官之道大相徑庭,才能上對得起父母,下對得起百姓。

【篇六:《誡子書》讀後感】

最近,我在背《經典誦讀》上的《誡子書》,感到寫的特別好。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爲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著。

我覺的文中“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說得特別好。這句話的意思︰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我認爲諸葛亮寫的很對,我們只有認真學習,多讀書,才能成爲一個有用的人。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多看書,長大就是一個沒用的人。我長大相當老師或醫生,要實現目標,只有把大目標分成小目標,通過刻苦努力學習,一定可以達到。作文

【篇七:《誡子書》讀後感】

《誡子書》是54歲的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書信。信中諸葛亮諄諄教誨兒子,殷切期望兒子將來能成爲一名君子。

何爲君子?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講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就是說,既有文采,又具備優秀品質的人才能稱得上君子。說白了,君子必須德才兼備,有才無德、有德無才都不算君子。

怎樣才能成爲君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學以廣才,志以成學。如果放縱自己、懶散消極、精神不能振奮,輕薄浮躁、性情不能陶冶;那麼,大好的年華就會隨着時間飛馳,意志願望一天一天的流逝,最後像枯葉衰落,被社會所拋棄。到那時悲傷地困守在窮家破舍裏,後悔就來不及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爲德才兼備、對社會有用的優秀人才呢?但是,教育的方法正確與否值得商榷;更有甚者,相當數量的家長對於怎樣教育孩子感到非常迷茫。那麼,諸葛亮的《誡子書》無疑是一劑良方!

【篇八:誡子書讀後感】

兒子上七年級年級,週末帶回老師大人佈置的作業,一張4A紙的正面複印着諸葛亮寥寥百餘字的傳世之作《誡子書》,背面是兒子歪歪扭扭寫上的“感想”兩個字。並且特別說明,這是給你的作業,快點寫好,我週一要交給老師。

怎麼寫呢,這不是出難題嗎?我問兒子,幸虧你老爸還看得懂這幾個常用字組成的文言文,要是有的家長看不懂,怎麼寫讀後感?兒子說,老師給我們全都講解了,如果老爸看不懂,可以問我們。

無言,苦思,老婆在旁邊竊笑。

三國羣雄逐鹿,除了曹操及其後人之大名傳於後世外,其他好象沒幾個老子英雄兒好漢的例子。隨便問一下,諸葛亮的兒子是誰,你知道嗎?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誡子書》在當世當時也沒起到多大作用,千百年後還想教育我的下一代成爲風雲人物?我看有點懸。

但文章不能這麼做,讀後感也不能這樣寫,何況兒子還眼巴巴的盼着老爸寫好一點以便他能夠在同學中出點風頭掙點面子——俺老爸雖然沒錢但還有點文化吧?!嘿嘿。

於是提起若干年來少有握過的鋼筆,鄭重寫下讀後感的標題:

一紙誡子書,千載爲父情。

然後從做人、立志、治學等幾個方面結合現代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因素,既深入又淺出的談了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一篇紙寫完,居然有意猶未盡的意思。

兒子拿去看了半天,說我沒看懂,不過老師肯定看得懂。

老婆說,你也應當能看得懂,只是你爸的字寫得難看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