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促織的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3.1W

讀促織的讀後感多篇

其中他《促織》一文變講述了考不上秀才的成名被報名上供促織,他因上供促織傾家蕩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促織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促織讀後感1

《促織》講的是:明朝宣德年間,皇宮裏很流行鬥蛐蛐兒,陝西華陰縣的縣官因送獻了一頭有本事的蛐蛐,所以被要求按時供應。縣裏有個落榜秀才叫成名,被迫充當了一名里長,專門負責徵收蛐蛐。成名幹了不到一年,本來不多的田產給賠光了。這時,又該徵收蛐蛐了,成名不敢向各戶攤派收繳,又無錢賠償,急得很。他自己設法捕捉到的三兩頭又不合標準。成名不能按時交納蛐蛐,被縣官多次用刑追逼。這時,村裏來了一位能請神算卦的神婆,成名的妻子前去問卦,得到了一張繪有蛐蛐的畫。成名覺得畫上的景象很像村東面的大佛閣,於是按畫中所指去尋找蛐蛐,結果找到了一頭體壯威猛的大蛐蛐,成名高興的把它帶回家細心供養。成名九歲的兒子趁父親不在家時去偷看蛐蛐,不慎讓蛐蛐跑了出來,等再次捉住時,蛐蛐因傷而死。兒子害怕極了,就跳了井。成名回來後由怒轉悲。天快黑了,成名發現兒子的身體有輕微的喘息。夜半時分,兒子又復活了,但神智癡呆。第二天一早,成名在門外發現了一隻又短又小的蛐蛐,不同於原來那隻。將這隻蛐蛐拿去和善斗的蛐蛐鬥,結果獲勝,這隻蛐蛐還有叮住雞冠不被雞啄的本領。這隻小蛐蛐被進貢到皇宮後,屢戰屢勝,皇帝很是高興,下令賞賜。縣官因此免去成名的苦差使,又設法讓他考中秀才。一年後,兒子精神恢復正常,告訴父親自己變成了蛐蛐,善於打鬥,成名這才明白原來那小蛐蛐是兒子的化身。從此,成名一家過上了好日子。

讀完《促織》後,我被深深的打動了。成名一家本來好好的過他們的日子,但當他不幸被迫幹上里長這份苦差後,便沒有安寧的日子過了。爲了徵收蛐蛐,許多人家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成名因爲不善徵收蛐蛐,自己又捕捉不到好蛐蛐,所以備受懲罰。好不容易捕到的一隻好蛐蛐就成了他的“救命稻草”,沒想到,這根“救命稻草”卻由於兒子的不慎而化爲烏有,成名的希望因此而破滅,甚至兒子因此而死也不能使他放在心上。當然,作者的願望是良好的.,他設想成名兒子幻化成了一隻善斗的小蛐蛐,挽救了父親及一家人的命運,從此過上了好日子。但是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在現實世界裏,這有可能嗎?當然,這是不可能的。那麼,成名的兒子因蛐蛐而死、成名一家因蛐蛐而家破人亡的命運也就在所難免了。成名一家只是一個例子,在當時,像這樣的情況又何止他們一家呢?所以說,封建統治者爲了自己尋歡作樂,置勞動人民的安危於不顧,其昏庸可見一斑。成名多年考秀才都不中,可是因爲獻蛐蛐有功而獲中秀才,不但如此,還獲得重賞。原來,一隻小小的蛐蛐就可以改變一家人甚至是許多家人的命運,對於這樣的社會,這樣的統治者,我們不由得感到深深的悲哀。通過《促織》一文,我們對封建統治的腐敗黑暗可以有一定的認識。作者的良好願望,當然也是我們的良好願望在文中也得到體現,要是這美好的願望能變爲現實那該有多好啊!

促織讀後感2

君子一跬步,關乎民命,不可忽也。或民富國強,或民不聊生。蒲松齡寫妖寫鬼入木三分,總所周知,其中他《促織》一文變講述了考不上秀才的成名被報名上供促織,他因上供促織傾家蕩產,在他經歷了尋蟲,求蟲,養蟲,失蟲,得蟲,鬥蟲,獻蟲後,意外地獲得榮華富貴,在此過程中,他甚至差點失去了他兒子。

爲什麼一隻蟲子竟有如此大的影響力,放眼看成名的社會背景,成名在當時清朝,統治者好鬥蟲,權大位高者,追逐名利者爲討好皇帝鬥蟲成風,整個統治階級政風腐敗。這一切,只因統治者個人喜好,一個人的決定,使平民爲此受盡苦難。

縱觀歷史長河,這樣的歷史教訓不止一次兩次。正因爲楚王好細腰,宮廷太監,宮女,嬪妃甚至臣子都不敢進食,只求細腰,才得以釀成宮中人並非自然死亡而是餓死的悲劇。如果王安石不提倡變法,百姓就不會淪落到有家不敢回,有田不敢耕的地步,明智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蘇東坡等才華橫溢之人便不會被貶被殺。百姓流離失所,不是在戰亂糧荒的時代,而是在五穀豐登的季節,百姓只要一回到家鄉,當地衙門變回捉拿未把欠下官府高利息還清的百姓,誰都知道,普通百姓根本無法償還天價的利息,他們,怎麼能有和平安定的生活,國家和得以國泰民安。只因王安石的一個變法,天下百姓民不聊生。正所謂,天子一跬步,關乎民命,不可忽也。統治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個個變法,一個個政策,都應謹慎,都必須以天下爲己任,以江山社稷爲重任。

促織讀後感3

早上出門前覽了一遍《促織》原文,中午回家後後開始讀畢飛宇《小說課》的第一篇——“看蒼山綿延,聽波濤洶涌。——讀蒲松齡《促織》”。兩次閱讀體驗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讀《促織》,我是粗糙的瀏覽,畢飛宇是深刻的挖掘。這二者之間的距離有多大,我下一階段要走的路就有多長。不過,習慣於放牧式閱讀的我在嘗試精讀的第一天,收穫倒是不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習慣,我的習慣是泛讀,囫圇吞棗,偶爾細細咀嚼。就好比一隻自由的羊,在水草豐茂的遼闊土地上,從不擔心,也不必安排口糧。我的閱讀是享受過程的閱讀,至於結果,我不愛花很多心思考慮。所以大學以來我雖讀了一些書,但在遙遠的記憶裏,有些書只剩下一個書名和一抹影兒。讀《促織》時,我基本上只考慮了情節和主題,這是無意的閱讀方式,大概也是我的閱讀習慣吧。我常常使用這種方式來來閱讀各種各樣的文本,所以我常常只能讀懂一篇文章最基本的深度。當我開始考慮從“閱讀”到“如何閱讀”的時候,已經是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以後。

閱讀體驗除了由閱讀習慣帶來外,剩下的就是本能的情感所產生的共鳴。早上讀《促織》時,兒化小蟲的一節形成了我情感上難以解開的疙瘩。小兒變得癡傻,小蟲卻以一種活潑可愛的方式出場,這讓人感到毛骨悚然,小兒變成了小蟲嗎?這是一種怎樣的控訴啊!下午再次讀了一遍《促織》,讀到這一節的時候不覺落下的眼淚,不僅僅因爲作者無聲的控訴,也因爲孩子的童真和對父親的愛。

促織讀後感4

一隻小小的蛐蛐兒,重要性可以遠遠地勝過一個孩子的生命;一隻小小的蛐蛐兒,可以使一家人家破人亡,也可以使一家人榮華富貴。這是寓言,是玩笑,可也是歷史的寓言,是事實的玩笑。不僅僅是在明朝,也不僅僅是因爲蛐蛐兒,同樣殘酷的玩笑在古今中外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時間都曾經發生,都有可能發生。熟悉《水滸傳》的人沒有不知道“花石綱”的:皇帝喜歡奇花異草、古木怪石,如果哪一家有什麼東西“有幸”被皇帝或者更多地打着皇帝旗號的官吏們看上,便註定了家無寧日。花木石頭要無償地乖乖獻出來不說,如果難以搬運,就連房子也會被拆得七零八落。當然,還有無窮無盡的敲詐勒索。其實,再多的例子也不用舉了,隋斷帝遊幸江都,埃及建金字塔,巴比倫修造空中花園…無論後世的評價如何,曾經有多少耗盡了人民血汗的勞役工程,純是出於君王一己享樂的私慾。

或許這就是專制的必然結果。想想古代的皇帝,“授命於天”,整個江山掌握在一個人的手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的權力可以支配國家的任何一個關節,有什麼辦法可以不讓皇帝只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於是,上面所有的玩笑都不再顯得荒唐、一個人操縱着國家,本來進行的就是以天下爲賭注的遊戲,因而,朝代流水般地更替興亡,也就一點不再奇怪。在這種沒有什麼約束規則的遊戲裏,任是誰也不可能堅持得長久。然而,可以令我們舒一口氣的是,這種遊戲正在逐漸地消失。

促織讀後感5

《紅樓夢》是由小及大,而《促織》的寫法是由大及小。《促織》通過一隻蟋蟀引出了當時的背景和社會現象,更諷刺了當時的時政與讀書的無用。《促織》開頭僅用85個字交代緣由,畢飛宇又提到一個概念“小說的格局和小說體量沒有對等關係,只和作家的才華有關。”這點是認同的。

也就是說高手一般很惜墨,沒有一句廢話,用最少的字寫最精煉的故事。文章中開始就寫“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接着又說“歲徵民間”。先不管宮中爲什麼興起玩蟋蟀,皇帝玩蟋蟀本與老百姓沒什麼關係,但一下“徵民間”就牽扯到老百姓,就由大及小,後文又從小拉動全文格局。接着,還給這個“徵”增加難度係數,一是“此物故非西產”,二是“有華陰令欲媚上宮”。本來這個蟋蟀就不是這裏產的,還要在這裏徵收,這是爲文章內容製造的一個矛盾點。畢飛宇把這個點稱爲命運,即文化——人們爲悲劇找的藉口。

這點,我倒不完全認同。這個悲劇不是天災,主觀原因是人禍,客觀原因“此物故非西產”只是推波助瀾的作用。爲什麼上面的人“尚蟋蟀”下面的人就得不吃不喝找蟋蟀,這是人性的關節點。“成名,爲人拘謹,不善說話。”一個老實的讀書人被騙着當了里正的差事,家產已經賠光了,成名逼得四處拔土找蟋蟀,這已經是生活所迫到低點(一挫)。

成名找不到蟋蟀想死,老婆又讓他去求巫婆(二挫,又是一大諷刺),期間都是老婆在勸說成名做這些,成名心裏是不樂意的,不樂意有什麼辦法,還得養家餬口。成名藉着巫婆的地圖找到一隻漂亮的蟋蟀,小心翼翼的供養起來,不料被自己的小兒子拿來玩耍,小兒不知輕重不小心弄死了。小兒知道這個蟋蟀對於他爹很重要,害怕被打,一時驚慌跳了井,成名看到小兒屍體化憤怒爲悲痛,這時還加了句“家徒四壁窮得沒米下鍋”,雪上加霜,成名走到絕境。這時蒲松齡挫中有揚,發現孩子有氣還沒死只是昏迷了。(三挫四揚)

成名又開始擔心怎麼上交蟋蟀,這時院落裏出現一隻小蟋蟀,通過對蟋蟀反常的白描,讀者就猜到這隻蟋蟀是他兒子變的。爲什麼變,爲了增加故事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直白點說就是諷刺意義。兒子知道父親的難處,兒子想給父親解決困難,因愛捨己。成名上交蟋蟀的從此命運改變了,讀後感兒子變成蟋蟀成全了父親。而這個命運是因爲老百姓的“欲媚”?不是,老百姓在這種情況下只想活命解決溫飽問題,還沒想到升官發財,就像我們剛出社會上班工作,你溫飽、房租都沒解決哪還有時間做白日夢嘛?這時的“欲媚”更多體現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吏,小到收攤費的城管,大到巡撫高閣。最後交代皇帝只是偶爾喜歡某件東西,下面的人就開始挖空心思討好皇帝,導致下面貪婪暴虐,百姓明不聊生,成名只是個悲劇的縮影。

最後成名有錢之後也會變得“欲媚”,那是後話。每個人都深藏着“欲媚”和“奴性”,只是深淺不同,有的變得變本加厲,有的還能控制個底線,不爲五斗米折腰。一層一層的“欲媚”環境滋養着奴性的成長,直到爲自己的利益根深蒂固。這個奴性一直都在,五千年前存在,現在也在,只是形式上更高級罷了,不易發現,本質上沒有區別。成名的命運表面上是由蟋蟀決定了沉浮,其實大部分歸功於各級大小官吏的“欲媚”和“奴性”,最後讓成名變得和他們一樣有錢,一樣欲媚和奴性,這便是成名另一個悲劇的開始。

促織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