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烏托邦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2W

烏托邦讀後感【精品多篇】

烏托邦讀後感 篇一

看了托馬斯·莫爾先生作的《烏托邦》,這也是我完完整整看完的第一本書。由於時間和自己能力的關係,我對這本書也只能是淺嘗了一下,如培根先生說的“taste”。看一本不朽之作,我喜歡先看它寫作的背景。莫爾(1478——1535)先生生活的時期正是人類思想解放的高潮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觀念逐漸影響的一批知識分子,他們開始對這個社會的問題進行思考,尋求以人文主義思想爲核心的改革。這個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大都思想先進,反對中世紀的禁慾觀念和神權主義,堅持以人爲本,力求滿足人的情感和興趣,尊重個人的自由、個性。莫爾寫這本書時是英格蘭的大法官,是國王身邊的“紅人”。國王對他予以重用,這樣更使得他認識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年年的征戰,導致無盡的稅收,生產的停滯,廣大勞苦羣衆遭受到了水深火熱的痛苦。爲此莫爾藉助一個水手的口述故事,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烏有之鄉——烏托邦。“烏托邦”這個詞是根據希臘語虛造出來的,指的是不存在的客觀世界,烏托邦中所提到的“憲政”,是無法實現的空想社會主義社會。書中莫爾明確的講到現實社會痛苦的根源在於財產私有,財產私有爲社會萬惡之源。並提出了具體的辦法和措施,要一勞永逸地徹底解決當時社會的問題。然而烏托邦畢竟是個時代的產物,他的觀點帶有極大的時代侷限性。下面我將從先行的'眼光去分析當中的不足。

在烏托邦這樣一個國家裏,國家的權力是屬於公民的,公民通過選舉一層層的選出國家的領導者,他們將輔佐國王處理國家事物。這些領導者都是老年公民,他們以他們的經驗來管理人民。在家庭生活中也是以最老最有經驗的老者爲主導,甚至一起在公共食堂吃飯的時候爲了防止青年人的不成熟行爲,莫爾將老人安排坐在年輕人中間。我認爲這裏就體現了他的一個侷限性,以經驗管理國家、治理社會的體制好嗎?社會是發展的,經驗是對過去的總結,這樣以老者作爲國家的管理者是不是不能很好的體現社會各階層的利益?畢竟人都是有利益的,那麼這個社會中的主要生產者,輕壯年的要求由誰來提出,又由誰來實現呢?第二個就是烏托邦大體上還保存自然經濟的特點,其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當於16世紀初英國的水平。這是一個很大的侷限性的表現,莫爾看不到生產力對與一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第三,烏托邦並沒有否定人們之間的不平等。烏托邦是有公民和奴隸之分的,前面我也說道只有公民才具有國家的權力,奴隸依舊不算平等的國家社會的主體之一,他們在生活上是不能和公民平等的,就連法律上都沒有平等,在烏托邦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主義國家裏依然留有這種不平等的思想。

烏托邦生活中那些重勞動和骯髒的勞動都是由這些賤民去完成的。可以看出莫爾先生還是留有努力社會中奴隸主的思想殘餘的;第四個莫爾沒有給我們講出爲什麼會有這麼一個社會的出現。是烏托邦原來的最高統治者思想很先進,願意把權力交給他的國民?假如是這樣的,那麼在他後來的統治者都有這麼先進的思想嗎?是不是這樣的政體和他們的施政合宜有關呢?要麼是人民自己去爭取的?那麼在爲什麼在這樣的社會中還是會有國王這麼一個最高的統治者呢?這些書中都沒有提到。莫爾對勞動羣衆是同情的,但是他沒有認識到勞動羣衆能夠改變社會的制度;最後一點讓我有疑惑的是這本書中,莫爾先生所倡導的公有制。莫爾先生認爲的公有不僅僅是在生產物上面的公有,也是在生產上的公有。這個在我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是什麼導致人們有了這樣的積極性,這麼喜歡勞動呢?人們到底是怎麼樣才形成的這麼一種思想觀念的呢?這些在書中都是找不到答案的。我想上面的幾個問題可能這是莫爾先生沒有想過的,有可能想過,但是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也沒能的到答案的。

以上都是我對《烏托邦》很淺顯的理解,和我自己的一些疑問,裏面必然會帶有我對莫爾先生思想的不深刻的理解。

烏托邦讀後感 篇二

之前看青春勵志電視劇《奮鬥》裏面的女主人公們把她們的地方叫心碎烏托邦,那時對烏托邦這個詞的理解僅限於知道這個層面上,自己理解的烏托邦的涵義是一個子虛烏有的理想國。類似於香格里拉這樣的詞彙。直到今日看了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才真正理解這個詞的由來以及這個詞彙所寄予的深刻內涵。

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拉斐爾與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對話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狀況,深刻地揭露了英國廣大人民那個時期所受的深重苦難。在《烏托邦》一書的序言中說:“莫爾之所以超出同輩,直到今天還享有盛名,其作品還未喪失現實意義,恰在於其高度關心人民大衆的生活。”他在書地第一部提出了這樣的社會問題,第二部描寫的烏托邦則是在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一個烏托邦便可使人民脫離苦難,這樣的烏托邦國家是莫爾的理想,然而在別人眼裏卻成了空想。

時代的侷限性必然造成科學的侷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侷限性。莫爾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產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義的代表,或者,這並不是莫爾所願見到的結果。說他是空想主義者,但是無疑他又是西歐歷史上第一個最偉大的空想主義者。維彼沃爾金在《烏托邦》的歷史意義一文中說:“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一切矛盾,並構成一個獨特的統一的思想體系。這個是大是資本主義正在誕生的時代,這時的資本主義正在衝破封建關係的重圍而突飛猛進的成長起來,並以帶有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會對抗的萌芽了。”

在當時君主專制制度下的英國,英王用刑殘酷,殺人如麻。“我在那兒住過幾個月,在英國西部人民起義反抗英王慘遭失敗後不久,起義受到鎮壓,殺戮很重。”在文中,莫爾借希斯里德話說:“你們的羊一向是那麼馴服,那麼容易餵飽,據說現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以至於吃人,並並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這個說法的先進處在於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來批判圈地運動,這段話也被馬克思在資本論講原始積累中兩次引用。

到了烏托邦的第二部分,就開始描述烏托邦——莫爾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裏,財財產公有,人們務農爲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兒女服侍父母,年輕人照顧老年人,其樂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從事遊覽的公民可以輕易得到許可。等等。烏托邦人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給那個時代的受壓迫的人們無限的嚮往。然而,烏托邦的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現在看來並不是科學的,沒有辦法得到發展和循環運作。因此,烏托邦只能註定是空想主義的代表,而不能實現。但是它的歷史意義不能泯滅,在空想主義時期乃至整個發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進步意義。

烏托邦讀後感 篇三

《烏托邦》一書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傑出的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於1516年所着。這部着作借一個虛構的。社會——“烏托邦”來反映當時處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英國“圈地運動”情況。當我接觸了“烏托邦”這個虛構的但是有那麼令人嚮往的理想國的時候,不禁在心中冒出一些想法——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國”。

我接受過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曾對馬克思、恩格斯所描繪的那個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極度豐富、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充滿了嚮往。但是,我時常在想,共產主義社會難道就真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形態了嗎?共產主義社會之後,是否還會有更加先進、更加完善的社會形態?我並不懷疑共產主義社會。我始終堅信共產主義社會最終會實現,人類的發展將會在那是取得更加長遠的進步。但是,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恩格斯爲全人類描繪的一個宏偉藍圖,對於我個人來說,這個社會太宏大,太遙遠。在我有生之年,我並不奢望能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但我希望能闡述一下我個人對於理想社會的一些看法。

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有很多很重要的東西,比如經濟、文化、科技等等。但是,就我個人而言,對於人類社會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物質財富的極度豐富,也不是科技水平的高度發達。最重要的是人類的道德水平。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歷史已經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觀點了。結合我們中國現實的國情,以我國現在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來說,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事情。但是,現在我國在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種種問題,不禁讓我對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充滿擔憂。

首先一個問題是經濟發展中造成的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城鄉發展不平很、沿海與內陸發展發展不平衡表現得極爲突出。其次是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公平問題:作爲社會主義的中國,貧富差異卻在日益拉大。再次是經濟發展的觀念問題:很多地方尤其是落後地區的發展觀念也非常落後,依舊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一些地方官員爲了提高自己的政績而興辦的政績工程。還有……

我們的確取得了令世人歎爲觀止的成就,但作爲一個理智的中國人,我們就不應該回避國家存在的問題。誠懇的指出國家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去掩蓋這些問題纔是一個負責任的中國人應該做的。

這一系列問題產生的原因是相當複雜的,但是在我看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人們道德的淪喪。更確切的說,我們國人的道德水平並沒有隨着經濟的進步而得到提高。古語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但現實是,我們國家不但擺脫了過去一窮二白的經濟面貌,還成爲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國人的道德水平卻沒有達到應有的境界。就算是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人類如果沒有很高的道德水平,那共產主義也只能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

因此,在我的“理想國”裏,道德水平是與經濟發達程度相適應的,甚至是略高於經濟發達程度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人民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不是掌握在有道德的人手裏,那就是對勞動的不尊重和對人民勞動成果的踐踏。而人民要真正成爲財富的擁有者,也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否則也會經不住財富的誘惑而墮落。

孔子有云:“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我認爲孔子是主張人們追求富貴只要以仁義爲前提就是合理的。因此,我並不主張人們過低水平的物質生活。事實上,想要人們在低水平的物質生活中擁有很高的道德水平是很難的。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顏回那樣安貧樂道。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讓我們的道德能夠支配我們所擁有的財富,而不至於讓我們成爲財富的奴隸。如果人類的道德水平不足以支配人類所創造的財富,那麼人類就不應該擁有這樣多的財富。

縱觀人類歷史,種種所謂“天災”實際上都是人禍。以長江爲例,在古代,經常有洪災的是黃河,長江是很少出現洪災的。原因就在於長江水域內湖泊衆多,湖泊可以對洪水起到調蓄的作用。但是爲什麼1998年長江流域會出現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呢?除了氣候上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長期以來的圍湖造田使得長江流域內湖泊的調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分析一下,不難知道,圍湖造田的目的是爲了提高糧食產量。而我們在實施這項措施的時候,並沒有仔細考慮這樣做將要付出的代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的發展只是片面的注重經濟而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也是由於我們在環境保護方面道德的缺失有關。

在我的“理想國”裏,人們的道德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以至於能夠用道德來指導人類的一切行爲。如此一來,很多事情就變得非常簡單了。要說什麼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自然會縮小。因爲大家都能意識到全國是一個整體,先進要帶後進,大家富纔是真的富。要說什麼貧富差異,也可以自然縮小。爲富者熱心慈善事業,盡力幫助貧困者。貧困者也積極勞動,通過誠實勞動脫貧致富。而要說什麼衝突、戰爭,那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爲大家都能意識到,人類是應該是一個共同體,沒有什麼事情是非要用武力來解決的。

或許我設想的那個國度真的過於理想化了,不過在我心裏,那確實是一個完美的國度。我並不期望將來的人類社會能像我設想的那樣,心中能有念頭畢竟是件好事。儘管世界越來越好,但離想象的完美世界還有差距,這差距就是我們繼續奮鬥拼搏的動力。

烏托邦讀後感 篇四

托馬斯·莫爾爵士是英格蘭政治家、作家與空想社會主義者。1516年用拉丁文寫成《烏托邦》一書,此書對以後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1478年生於倫敦的一個法學家庭,畢業於牛津大學,曾當過律師、國會議員、財政副大臣、國會下院議長、大法官。1535年反對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

莫爾的《烏托邦》是在1516年寫成的,而在那個時代看來確實是一個奇葩。

莫爾生活的年代有着很強的背景。從經濟上看,資本主義出於萌芽上升狀態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新興的資產階級強烈要求積累更多的財富,但是卻對下層階級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從政治上看,那個時期出於地理大發現時期和殖民掠奪時期,歐洲人走向世界,大開眼界,各種新興的思想在歐洲不斷涌現。從思想上看,那個時期正是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人文主義訴求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各種人文主義思想者競相爭豔。而在宗教上,處於宗教改革時期。總的看來,那個時期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思想還是宗教等各個方面都呈現出新興的跡象,社會處於急劇變革的時期,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出現了各種伴隨資本主義的弊病,引起了人文主義者們的高度關注,莫爾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

在14、15世紀,在農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佔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佔的土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這就是英國曆史上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給當時的英國農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佃農被迫脫離了土地,那些擁有土地的人們也被當時的大地主通過各種強迫手段廉價出賣自己的土地,最終,大批農民流離失所,在用完自己的資金之後由於無法找到工作,被迫淪爲盜賊和流民等,而當時的英國法律卻嚴厲禁止盜賊和流民等,如若發現,則會被處死,在這樣的情況下,莫爾出於對當時社會嚴重的不公平的同情,寫出了《烏托邦》這一劃時代的著作。

《烏托邦》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莫爾針對當時英國存在的嚴重不合理的制度,並對其進行了強烈的諷刺。裏面談到英國的圈地運動對農民生活造成的眼中影響,使農民淪爲盜賊和流民,而英國當時無人性的法律也使莫爾產生了強烈的反感,莫爾對圈地運動的嚴重後果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並針對英國當時的法律進行了強烈的諷刺。而莫爾並不止於此,他通過這種現象,看到了存在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私有制的存在,並且在第一部分的最後幾頁論述了私有制的嚴重弊端,這成了本書的中心,並在此基礎之上展開了對第二部分的詳細論述。

第二部分是作者虛構的一個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裏,私有制是不存在的,人人平等,共同勞動,人們之間相處和諧,社會出於良性運行的狀態,並且作者特別論述了財產共有、生產勞動、務農爲本、城市規劃、衛生健康、學術研究、宗教活動、民主政治等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構建了一個理想社會。這是本書的主體部分,而作者的構思並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很多方面是來源於對現實的不滿,而作者憑藉深厚的學術修養,對古希臘古羅馬學術的瞭解以及當時地理大發現對作者的影響,形成了他的“烏托邦”社會理想,雖然作者在論述他的“烏托邦”時並沒有說明烏托邦存在的條件以及如何從起點建立一個這樣的社會,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能夠產生出這樣的思想實屬開天闢地之作,並且被尊奉爲空想社會主義的鼻祖,我覺得這是應該的。關於他的這一思想的更進一步的理解,還需要回到柏拉圖的《理想國》等著作以及對他後來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如歐文、聖西門、傅立葉等人的著作的閱讀以及關於馬克思在這些思想家們的基礎之上建立的所謂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解,這一點待後面的進一步閱讀,在後面系統閱讀馬克思的時候再回過頭來詳細綜合論述,這裏就止於此。

烏托邦讀後感 篇五

之前看青春勵志電視劇《奮鬥》裏面的女主人公們把她們的地方叫心碎烏托邦,那時對烏托邦這個詞的理解僅限於知道這個層面上,自己理解的烏托邦的涵義是一個子虛烏有的理想國。類似於香格里拉這樣的詞彙。直到今日看了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才真正理解這個詞的由來以及這個詞彙所寄予的深刻內涵。

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拉斐爾與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對話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狀況,深刻地揭露了英國廣大人民那個時期所受的深重苦難。在《烏托邦》一書的序言中說:“莫爾之所以超出同輩,直到今天還享有盛名,其作品還未喪失現實意義,恰在於其高度關心人民大衆的生活。”他在書地第一部提出了這樣的社會問題,第二部描寫的烏托邦則是在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一個烏托邦便可使人民脫離苦難,這樣的烏托邦國家是莫爾的理想,然而在別人眼裏卻成了空想。

時代的侷限性必然造成科學的侷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侷限性。(13. )莫爾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產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義的代表,或者,這並不是莫爾所願見到的結果。說他是空想主義者,但是無疑他又是西歐歷史上第一個最偉大的空想主義者。維彼沃爾金在《烏托邦》的歷史意義一文中說:“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一切矛盾,並構成一個獨特的統一的思想體系。這個是大是資本主義正在誕生的時代,這時的資本主義正在衝破封建關係的重圍而突飛猛進的成長起來,並以帶有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會對抗的萌芽了。”

在當時君主專制制度下的英國,英王用刑殘酷,殺人如麻。“我在那兒住過幾個月,在英國西部人民起義反抗英王慘遭失敗後不久,起義受到鎮壓,殺戮很重。”在文中,莫爾借希斯里德話說:“你們的羊一向是那麼馴服,那麼容易餵飽,據說現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以至於吃人,並並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這個說法的先進處在於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來批判圈地運動,這段話也被馬克思在資本論講原始積累中兩次引用。

到了烏托邦的第二部分,就開始描述烏托邦——莫爾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裏,財財產公有,人們務農爲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兒女服侍父母,年輕人照顧老年人,其樂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從事遊覽的公民可以輕易得到許可。等等。烏托邦人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給那個時代的受壓迫的人們無限的嚮往。然而,烏托邦的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現在看來並不是科學的,沒有辦法得到發展和循環運作。因此,烏托邦只能註定是空想主義的代表,而不能實現。但是它的歷史意義不能泯滅,在空想主義時期乃至整個發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進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