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烏托邦》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73W

《烏托邦》讀後感多篇

烏托邦讀後感 篇一

感覺像是厚重版的《謠言》。

很像,不是,更好看。

一直覺得書之於我的意義就是學習新知,展現新世界,新觀念。它辦到了,我看得很HIGHT。算是迫不及待的看完了。

就常識來說,一般認爲羣體較之於個人所做的決定或得出的答案相對更優異,而協商更能將多人智慧這種優勢發揮。但在實驗和跟蹤調查中協商有時僅僅只是放大錯誤。

獨立的個體擁有的經常是不完整的相對矛盾的信息。通過羣體力量,信息得以流通,最終達到共享,即一個人擁有羣體所整合的知識。在一些情況下,羣體協商可以得到正確答案。假設羣體內部,各自擁有各個方面的信息,即總有一個人知道正確答案。那麼成員便會聽從該人——不論對個人或羣體而言,自信都與正確性有關。

真正的協商和推理可以糾正個體的錯誤,而不是灌輸他們集中於最準確的羣體成員的判斷。由此,協商失敗有兩個根源:信息的影響和社會壓力。如果成員彼此傾聽,他們可能會順從領導者,或者明顯一致意見,因而緘默不語。作爲羣體性動物的人類,異者很容易因爲不同而被羣體排斥,從而面對社會制裁。而信息影響和社會壓力對於低社會地位的成員都可能格外強大。羣體強調所有人會大多數人持有的信息,而犧牲一人或少數人持有的信息,死角就是後果之一。觀點相近的人聚到一起,他們通常放大他們的偏見,散播錯誤。

當今,媒體和互聯網遍佈於我們的生活,在信息超負荷的時代裏,我們很容易退回自己的偏見裏。博客等等的網絡工具讓人們更容易選擇與自己意見相近的人或團體並加以關注。因此,當你看到與你相似的觀點時,便在潛意識中加強,於是更加堅信在自己的正確。就如同在自身之外建立繭房,隔絕異議,而相似觀點或者稱之爲偏見則在繭房內如同回聲般來回,不斷放大,最終形成更加偏激的觀點。

文中提出建立訂立價格機制,可預測市場,維基,開放資源軟件等。修正老的信息聚合方法,使得擁有信息的人披露信息~~

烏托邦讀後感 篇二

烏托邦的幻想太多了,無論是在電影裏還是在下午的聊天中。但我不認爲很多人的理想烏托邦和原來一樣。

《烏托邦》絕對是一部受時代控制的劃時代作品。原著作者摩爾從來沒有想過,在十八世紀,四百多年前,社會主義的概念開始演變。在未來的一百年裏,一些國家和組織將實踐他們所設想的理想社會。無論成功或失敗,它都足夠偉大。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它強化和發展了柏拉圖時期的民主觀念。每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糧食、服裝、住房和交通得到保障。它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康社會,有充足的食物和衣服。財產是常見的,但沒有人會被金錢誘惑而試圖將其私有化,而黃金、白銀和珠寶被視爲廉價商品。它們是隻有奴隸才戴的腳鐐。生產勞動力是如此的高效,它不需要擔心短缺,也不會私下存在。農業是基礎,城鄉界限模糊。城市規劃整潔統一,嚴格制定人口政策和移民措施。健康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與休閒的結合。教育學者,倡導人人接受義務教育,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遵守。

現代社會的每一個國家,不論其社會性質如何,都是在治國理政的重要政策範圍內提出這種建議的。它的願景遠遠超前於當時的資本主義,但仍然籠罩在封建君主制下的社會意識形態之中。

受時代的限制,原因是他的很多想法雖然超前,但不切實際,荒謬可笑。

現在,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擺脫主要的貧富矛盾。在最發達的國家,仍然有相對貧窮的人

烏托邦讀後感 篇三

之前看青春勵志電視劇 ww 《奮鬥》裏面的女主人公們把她們的地方叫心碎烏托邦,那時對烏托邦這個詞的理解僅限於知道這個層面上,自己理解的烏托邦的涵義是一個子虛烏有的理想國。類似於香格里拉這樣的詞彙。直到今日看了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才真正理解這個詞的由來以及這個詞彙所寄予的深刻內涵。

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拉斐爾與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對話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狀況,深刻地揭露了英國廣大人民那個時期所受的深重苦難。在《烏托邦》一書的序言中說:“莫爾之所以超出同輩,直到今天還享有盛名,其作品還未喪失現實意義,恰在於其高度關心人民大衆的生活。”他在書地第一部提出了這樣的社會問題,第二部描寫的烏托邦則是在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一個烏托邦便可使人民脫離苦難,這樣的烏托邦國家是莫爾的理想,然而在別人眼裏卻成了空想。

時代的侷限性必然造成科學的侷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侷限性。莫爾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產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義的代表,或者,這並不是莫爾所願見到的結果。說他是空想主義者,但是無疑他又是西歐歷史上第一個最偉大的空想主義者。維彼沃爾金在《烏托邦》的歷史意義一文中說:“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一切矛盾,並構成一個獨特的統一的思想體系。這個是大是資本主義正在誕生的時代,這時的資本主義正在衝破封建關係的重圍而突飛猛進的成長起來,並以帶有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會對抗的萌芽了。”

在當時君主專制制度下的英國,英王用刑殘酷,殺人如麻。“我在那兒住過幾個月,在英國西部人民起義反抗英王慘遭失敗後不久,起義受到鎮壓,殺戮很重。”在文中,莫爾借希斯里德話說:“你們的羊一向是那麼馴服,那麼容易餵飽,據說現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以至於吃人,並並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這個說法的先進處在於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來批判圈地運動,這段話也被馬克思在資本論講原始積累中兩次引用。

到了烏托邦的第二部分,就開始描述烏托邦——莫爾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裏,財財產公有,人們務農爲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兒女服侍父母,年輕人照顧老年人,其樂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從事遊覽的公民可以輕易得到許可。等等。烏托邦人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給那個時代的受壓迫的人們無限的嚮往。然而,烏托邦的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現在看來並不是科學的,沒有辦法得到發展和循環運作。因此,烏托邦只能註定是空想主義的代表,而不能實現。但是它的歷史意義不能泯滅,在空想主義時期乃至整個發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進步意義。

烏托邦讀後感 篇四

因爲現實已經不能教我存有半點感情,於是我虛構出一個世界,在這個虛構的世界中,我看到了愛、看到了希望、看到以往遺失的良善,和光明,原來我曉得我並不屬於這個現實的世界裏,我是住在理想國中的一員,而這理想國並不僅僅由我一人虛構,它代表了世人美好的願景。

現實裏總是缺少太多和理想靠近的東西,在現實的世界裏已不能勾畫出理想的輪廓,因長久累積的積習已經太深,人人都在嚮往光明、和平、公義,但指望現實實在太難實現這種深深蘊藏在人內心深處的光明、和平、公義,人們在現實的逼迫下,無奈於寄希望於宗教中的上帝,因他完全、純正、代表世上一切的正直、公平、善良,但人們盼望了千年、渴望了千年,仁義公正的國還是無法完整的實現。

預言書裏寫道,理想的國要建立在這塵世間,但誰有這完全的智慧,在這現實的塵世間,建立一個完整的屬於仁義、正直、和平、公正的理想國呢,恐怕這樣的智慧,千百年來也難以尋找得到。

然而,人,永遠也不可算準將來的事情照着何種方向發展,並不能看到眼下似乎是一種失望的境地,就以爲未來沒有指望了,只要是心中構畫的藍圖,你以爲是屬於正義的,那麼就傾盡熱血去實行它,付盡熱忱、以一顆完整的愛心去將它實踐。

凡真正正義一類的藍圖,雖因環境的斥肘而導致踐行的失敗也不至於最終無果,後人會以你當時的念想而前赴後繼,跟隨着你激情的理想去全力以赴,以繼續完成你所未完成的績業,直到最終實現的那一天到來。

那時,你將在另一個世界的窗口,觀看到當初構畫思想的藍圖在這塵世間得到落實,你的理想得到了安排,你所精心構畫的事情得到了落實,那時,在你臉上閃現的光芒將照亮全世界,你的智慧之光將得到衆人的讚美,但你並不以此爲尊寵,你深深的確切你只不過是接受了來自內心深處永恆的召喚,去爲了實現一項正義的使命而付出生命。

啊,今天我受了感動而寫了關於你,彷彿我好像先知,但我真正的是誰呢,不過是萬千個人之中嚮往理想國的一員。

烏托邦讀後感 篇五

小時候就聽說烏托邦這個詞了,它被用來指稱不切合實際的幻想,知道有這本書也有很長時間了,直到最近纔看到這本書,《烏托邦》語言優美流暢,字裏行間無不流露莫爾先生悲天憫人的情懷,讀來如飲甘露,如沐春風,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寫讀後感的願望,瑣事分心再上生性懶散一直遲遲沒有下筆,雖時隔多日卻依然縈懷在胸,此書對我的影響可見一般。

正如尼采通過學習查拉斯圖拉代言,托馬斯。莫爾在書中通過拉斐爾講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國。我很欣賞拉斐爾的人格,他學識淵博周遊世界閱歷豐富。完全能夠像莫爾和其他人所勸說的通過向國王獻策謀取高位享受榮華富貴。自從拉斐爾遊歷烏托邦後就覺得他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國家制度。他深知這一制度很難獲得其他各國國王的贊同實行。這讓我想起春秋戰國時代的商鞅。他起先建議秦孝公推行帝道。秦孝公的反映很冷淡,即使降到王道也沒能打動秦孝公。最後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頓時來了精神”亦步亦趨”。現實如此無可奈何。在理想與實行的兩難中商鞅選擇降低理想以求實行,拉斐爾選擇即使實行不了也不降低理想以迎合國王,他爲了自由甘於平淡。

托馬斯·莫爾出身富裕家庭。喜好哲學卻迫於父親的壓力改學法律從事律師行業,後來當了法官大臣。莫爾對社會底層的勞苦大衆充滿了深深的同情。即使是罪犯也表現出寬容。他並沒有像別的律師法官一味指責罪犯的道德品行。絕大多數人是迫於生計才挺爾走險。從社會制度來看待犯罪問題。莫爾認爲貧窮是一切罪惡的起源,貧窮是社會不公引起的,而社會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他嚴厲批評國王貴族的貪婪殘酷奢侈無度,深深同情勞苦大衆陷於水深火熱的疾苦,莫爾爲拯救這些社會疾病開出消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制的藥方。工人農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制比如通過“打土豪,分田地”實現社會公正,我並不認爲他們的多麼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堅持這就是公正那是勝利者的專利;這一主張卻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國家重臣的莫爾足見難能可貴,把高尚的光環安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沒多少人會反對。莫爾因反對國王亨利八世離婚及其暴政而寧死不屈最終被下獄外死,爲了理想不惜違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犧牲生命僅憑此莫爾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烏托邦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土地肥沃風調雨順盛產黃金珠寶,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實行精英政治哲學家治國;島上人人都得參加勞動官員可以免除這一義務,但很多官員都會放棄這一特權,因爲勞動對他們就是一種娛樂,每人每天只要工作七個小時就足以豐衣足食,而別的國家之所以整天工作還吃不飽穿不曖是因爲要養活很多不幹活的人如貴族富豪及其僕役,還有爲他們提供娛樂的人。烏托邦是共產主義國家,沒有貨幣甚至連交易都沒有,需要東西直接到倉庫去拿,人們鄙視金銀只有奴隸罪犯才穿金戴銀(他們的鐐銬是金子做的),珠寶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寶就會遭到恥笑,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卻保護別國商人的私有財產,因爲他們知道金錢對他們沒有意義而對別國商人卻意味着一切,這和蘇聯的共產主義的天壤之別。穿衣都是很簡單的款式沒有那麼多的花裏胡哨,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國一樣。吃飯都在大食堂裏吃,如果你願意自己做飯可以去倉庫領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會這麼做因爲你不會做得比食堂可口,這和中國公社時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區別。烏托邦有很好的醫保制度醫生醫術精湛服務熱情,病人會得到很好的照顧,如果救治不了烏托邦提倡安樂死,因爲他們覺得病人放棄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死是上帝對生人的召喚,恐懼和不捨違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悅納的,當然非本人同意他們是不會對病人實行安樂死的,而且會盡心盡力的照顧病人直至死亡,但他們並不提倡自殺,自殺如沒經過議會和教士批准就得不到體面的安葬。烏托邦實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脫於當時的加爾文主義,另外他們認爲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個連神都無所畏懼的人還會畏懼道德嗎?烏托邦人工作之餘很喜歡學習,他們唯一的娛樂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園。烏托邦很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從嚴審覈教材,絕不允許敗壞道德,扭曲人生觀價值觀的內容出現在教材上像荷馬的史詩宣揚神的欺詐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們比較單純比較容易滿足,不像今天媒體到處充斥欺詐暴力墮落的內容。烏托邦人反對戰爭特別是爲擴張領土而戰,但爲了自由正義他們不怕戰爭,一旦開戰他們會用金錢慫恿別國參戰或用重金懸賞敵國國王將領的人頭,再不行就花錢請僱傭軍,因爲比起本國人的性命金錢是毫無意義的,大有《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遠見,他遠在十六世紀就看出當前社會以及未來社會會出現什麼樣的弊病。於是在書中他建構出一個沒有階級、十分平等的社會,人人都能在其中獲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同時他也指出人們對金錢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別是工業革命之後的社會,人們盲目的追求物質生活,科技的發達使得人們每天更疲於奔命,幾無休喘時間,於是精神上的快樂與滿足的缺乏真的是現代社會嚴重的問題。此外更難得可貴的是作者看出了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爭鬥所會帶來的種種傷害,所以主張人人擁有宗教的自由,這於作者當時身處的環境而言,其想法是非常難得可貴的。

托馬斯·莫爾不認爲這個世界上有烏托邦這個國家。但他寧願相信烏托邦就存在世界的某個角落。

這正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雖然他知道桃花源不存在於世界上,卻寄託了他的希望。《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在腐朽的社會中的美好願望,是陶淵明在黑暗的現實中心靈的一方淨土。

沒有剝削,沒有戰爭,共同勞動,風俗淳樸,人人安居樂業。這是作者的嚮往。雖然《桃花源記》的最後“不復得路”,但理想中的烏托邦始終使我們追求的方向。

而作者在書中所提倡的這些理念,一直以來都有人們積極的去推動,但是時至今日,已經有非常多人失敗了,然而爲何會失敗,我想應該是這種理想與人性有一段很大的落差吧!但是作者以及許多這方面的努力者所提出的理念,有一部份也已經被落實在社會福利制度當中,如歐洲國家在這方面的制度就發展的十分完善,可見其理念還是有其可行性與珍貴性的,只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試驗才能看到那成果出現,現在世界各國無不努力推行各種社會福利,我想這應該就是這個理念開花結果的時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