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86W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多篇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1

打開《遙遠的向日葵地》書本,迫不及待看作者簡介,作者—李娟,看着這名字,心裏一楞,猜想,實名制,挺少見的,人一定很實誠吧。再看李娟1979年生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成長時期輾轉於四川新疆兩地,高中畢業後一度跟隨家庭進入阿爾泰深山牧場,有過一段阿勒泰牧場上的生活經歷,與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共同生活。作者與自己同一個年代,突然倍感親切,然而又比自己少了將近10歲,這麼年輕,高中畢業,成爲散文作家,心中陡然對她升騰起一股敬意,嗯,了不起的李娟。這一切都引起了我濃厚的閱讀興趣。

文中第一句“烏倫古河從東往西流,橫亙阿爾泰山南麓廣闊的弋壁荒漠,沿途拖拽出漫漫荒野中最濃烈的一抹綠痕。”“拖拽”一詞是多麼生動形象呀,一下子便被李娟的文字淪陷了,於是便愛不釋手癡迷其中不能自拔。

作者用明亮輕快的筆調、幽默灰諧風趣的語言、細膩深情的文字,把她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及自己一家人在北疆烏倫古河南岸的廣闊高地——阿勒泰戈壁草原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種植向日葵生活的點點滴滴一一呈現給我們。

不管是寫春播,夏耕,秋收艱辛的勞動場面,還是寫荒野、戈壁荒漠、旋風等惡劣的自然環境,抑或是寫深藏的美景,秋收的壯觀景象,人物形象的刻畫、內心情感的各種體驗,雞鴨兔狗牛等動物的描寫,都寫得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精彩致極,總之把萬事萬物寫得各具特色。李娟的文風既有李白式的豪情奔放,又有杜甫式的悲憫細膩,既有毛主席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般的自信,又有朱自清般的素樸真摯,讓人覺得溫暖、親切、真實、灑脫、大氣。

特別是寫媽媽,寫大紅花,寫得如木三分,還有寫醜醜,塞虎,神貓,寫得趣味橫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時又能給人啓示。儘管大地廣闊無物,荒涼,但在她的筆下,依然充滿靈性、生機勃勃、熱氣騰騰。她寫美景寫秋天豐收的盛況,寫得令人恨不得馬上放下手頭的工作朝着北疆那“遙遠的向日葵地”奔騰而去。在此,是不是有種貓須般輕輕觸碰胸腔般的感覺呢?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2

九月緣來有愛讀書會推薦李娟的《遙遠的向日葵地》。星期四下午拿到書後,只要有空便開始閱讀,星期五深夜讀完。不用動腦,十足的畫面感,幽默的語言,很容易入境。

同樣生活在西北,對於戈壁、乾旱、沙塵暴我是有發言權的,但是體會絕對沒有李娟刻骨銘心,三十多年的北方生活經歷不及她一年的經歷豐富和艱辛。

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人不可以選擇父母,但可以選擇謀生的手段和生活的地界。我上大學的學校途經郊區,每次外出去另外幾所學校找同學玩,路過農田看見頂着烈日的農民都有此感慨。北方夏季日照非常充足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土地裏刨食,汗珠摔八瓣,慶幸沒成爲農民,不用如此辛苦。寧夏農民農業耕種的條件比李娟母親的葵花地的條件優越的多。

李娟母親學農業,攜母挈女從四川來到北疆主業種向日葵,副業開小賣鋪、裁縫鋪,養雞養鴨養兔子。乾旱、鵝喉羚是最大的挑戰。飛沙走石的戈壁灘,收成全掌握在老天爺的手裏。李娟母親比男人還能幹還豪邁還勇敢,不屈命運與天鬥地戰。騎着一部大摩托穿梭於人跡罕至的戈壁灘去開店,掙收葵花的僱工費……住地窩子,條件之艱苦,排煙效果差,做一頓飯狼煙地洞睜不開眼,油一樣金貴的水用來做飯維生,每頓飯裏不知摻雜了多少沙粒。外婆、母親、作者本人,三代女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灰頭土臉,不說勞動的辛苦,光是這樣的生活條件我想我早已當了逃兵,或者每天哀怨。幸福是對比出來的,同樣在西北,缺水、沙塵暴、嚴寒,當年的新疆條件比寧夏艱苦的多的多。與李娟在北疆的生活對比,我在天堂,李娟在煉獄。

即使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沒有任何的矯情,努力把現在的生活過得好一點,今天比昨天強那麼一點點,始終活在希望中,哪怕一線希望。李娟筆下的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棄強一點點。遇到災年,九十畝的葵花地播種了四回,就是這一線希望的強烈信念去一次次的艱忍和堅持。在李娟看來,家裏地種得最少,災情最慘,日子還過得最體面。家裏工具最齊全,要盆有盆,要罐有罐。要桌子有桌子,要凳子有凳子。甚至還有幾大盆綠植,成羣的雞鴨狗兔……住了一年地窩子第二年斥巨資二千塊買的蒙古包,在當時當地太土豪了,在我們看來這麼不堪的日子在作者的筆下,有聲有色有生機。

李娟從母親身上繼承了最高貴的品質――樂觀、勤奮和堅持。李娟在“澆地”一文中描寫母親給向日葵澆地:“她終日鋤草、間苗、打杈、噴藥,無比耐心。澆地的日子最漫長。她幾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飲。整整三天三夜,整面葵花地都均勻浸透了,整個世界都飽和了。花蕾深處的女子才下定決心,選中了最終出場的一套華服。即將開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靜。我媽是唯一的觀衆,不着寸縷,只踩着一雙雨靴。她雙腳悶溼,渾身閃光。再也沒有人看到她了。她是最強大的一一株植物,鐵杴是最貴重的權杖。她腳踩雨靴,無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榮、權勢鼎盛。”農業生產把一個女人磨礪得像男子一般粗獷、豪爽,在李娟的筆下彷彿加冕女王一樣隆重、神聖。我崇敬李娟及母親這樣一類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總是能發現生活之美,即使生活一地雞毛,也能扎出漂亮的舞裙翩然起舞,這是生活的藝術和智慧,也是我要修行提升的本事。

李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出的優秀文學作品,讓我們真切見識到去新疆種植、開墾……勞動者的偉大、勤勞、樂觀、勇敢,纔有了新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爲遊客嚮往的天堂。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成涼。致敬所有的勞動者!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3

藍天、白雲、一眼看不到邊的荒野、拼命才得以出人頭地的葵花苗,貧瘠但種滿希望的黃土地……想必大家讀完《遙遠的向日葵地》都想把大地當家,把向日葵當枕頭,把自己變成風箏放飛空中,或者縮小再縮小直接融入雞鴨狗兔牛的大家庭吧!

語意飛揚,妙筆生花!極具畫面感的景物描寫是全書的一大亮點,讓人不知不覺走入畫中不捨離開。“烏倫古河從東往西流,橫亙阿爾泰山南麓廣闊的戈壁荒漠,沿途拖拽出漫漫荒野中最濃烈的一抹綠痕。”文中開頭由烏倫古河引出下卷,其中的“拖拽”一詞用得很驚險,像一把利刃,瞬間讓原本荒涼的景物一下子活了過來。綠的那麼刺眼,彷彿我們也跟着李娟來到了故鄉!“和烏倫古河谷的綠意不同,田野的綠如同離地三尺一般飄浮着,遼闊,纏綿,又夢幻”作者巧妙地將烏倫古河和田野作對比,從“綠”入手,由遠及近,悄無聲息地將讀者帶入似夢非夢的廣闊天地,綠得恰到好處,忽隱忽現,無與倫比的美!

“文采斐然,活潑靈動”,幽默風趣的筆風,配上那些無厘頭的小動物們,整個小說好似一場歡鬧的動物大會。每天都有各種意想不到的“小品”上演,不知道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總之在你不經意間,突然一個未化妝的“演員”就上臺了,天性自然,無拘無束,他們是可愛的雞、鴨、狗、兔、牛還有臨時串場的貓等等……李娟筆下的小動物們全部是有個性的小生靈,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溝通和表達方式,也有與衆不同的嗜好,有害人精醜醜也有小可愛賽虎,我們甘願被他們俘虜,時而撲哧一下笑出聲,時而失控哈哈大笑,這種久違的快樂像泉水從書中一點一點流出,滲透人心!“鴨子們分成了二個團伙,整天爲爭地盤吵得不可開交。他們站在水邊發愣,象徵性地擦擦澡。鴨叫聲遠比雞叫啊狗叫啊什麼的更蠻橫,更富響亮的生命力”從李娟的筆下,我們看到的不是普通的鴨子,他們升級成了高情商的密探,知道爭地盤,知道裝模作樣,更知道用叫聲震懾對手,讓人又愛又怨,但眼睛不捨離開一步!

“文筆清新,寓意深刻”,真實樸素的人物形象,不用着色,毫無隱藏,但看後定會過目不忘,這正是李娟的又一大成功之處。“她冒雪而來,背後背一個大包,左右肩膀上各挎一個大包,雙手還拎一隻大包,像是一個被各種包劫持的人”李娟巧妙地將“劫持”一詞貶義褒用化,瞬間將一個力大無窮,愛心滿滿的媽媽呈現在了大家眼前。轉了三趟車,費盡周折地大包夾小包,只爲給女兒帶來一堆食物和二根細棍子。如此威猛高大的形象,估計唯有“媽媽對女兒的那份不用言表的愛”纔可以解釋這種超乎尋常的“神話”。

“情感深刻,發人深思”,飽滿的人物語言和動作描寫,文情並茂,不經意間戳中淚點。“咱們的葵花苗能不能承受這次的沙塵暴……老子!現在正站在一個最高的地方。走了好遠好遠才找到這麼高的地方,唯一能收到手機信號的小土堆上!電話那頭她一字一頓,竭聲大喊與風力抗衡從母親撕心裂肺的呼喊聲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堅韌不拔不肯向命運低頭的母親,就像剛剛長出的葵花苗,雖然飽經滄桑,但最終都活下來了。

活着就有希望,李娟正是圍繞葵花,將一大串生活敘事不漏聲色地融合在了一起,恰到好處,一篇一章,天衣無縫。

回望當下,我們感謝李娟深情的敘述,更要學習文中母親那種樂觀和麪對任何挫折都不放棄希望的勇氣和決心!現如今很多孩子都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內心卻脆弱無比,一點挫折都想退到九霄雲外,甚至封閉自己的內心。

最糟糕的是有的學生竟然爲了“手機”拿生命做賭注。“不讓玩手機就不想活了”。每每看到新聞上那駭人聽聞的大黑字標題,我的心都會非常難受,從濱江市的15歲女孩因爲父母不讓玩手機就從19樓跳到三樓,當場失去了生命,到前不久的14歲男孩因爲父母沒收了手機就自殘,再轉到10歲的男孩……我都不忍心看下去了,一件件悲哀的事件讓我們不得不深思,爲什麼面對一點困惑就會立即“折斷”生命?

要知道在困難面前,只有強者纔可以生存!就像《遙遠的向日葵地》中的葵花苗,經歷無數次阻撓依舊選擇活下去,因爲只有活着纔有希望!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4

暑假,在新疆阿勒泰路上茫茫的戈壁上,不時見到一片片金燦燦的向日葵,在火辣辣的陽光下蓬勃生長。或許就是在這樣一片葵花地,李娟在此生活吧;或許就是這樣一片葵花地,李娟讓我感受到了力量吧?

親人的力量:溫柔而強大

外婆生活在異鄉,對於家的懷念,時時刻刻,心心念念,而李娟認爲的好,在外婆看來卻不是那麼好,因爲這不是她想要的,後來作者明白了,外婆卻沒有機會了。作者心中的自責,一直沒有離去。但這種自責,可以時時刻刻監督着作者,警醒她爲人處世,也讓她學會了關注他人的感受。

相比之下,也是在阿勒泰我遇到的另外一位哈族老人就幸福多了。她住在青草地上的蒙古包裏,臉上洋溢着一種很簡單的快樂。她家牧羊,她會跟着兒孫一同牧羊轉場,我到時,她正坐在蒙古包外曬太陽呢。他們世世代代都是牧人,在年老之時能夠馳騁在草原上。相比之下,她的兒孫和和睦睦,其樂融融,這或許就是她給兒孫帶來的力量吧。

堅持的力量:平凡而驚歎

種地的人對於土地與糧食的堅持,令人驚歎。

天有不測之雲,李娟的母親播了三次種,不是長蟲了,就是被動物吃了,或者是沒水。但一次次災難降臨並沒有擊垮他的母親,她不信命只信自己,別人幫不了她,她便自己上。在經歷起起伏伏之後,終於第四次插苗成功了。

堅持的力量或許就是擊敗那一瞬間,看似平凡,但若堅持,則令人驚歎——就是一次次看似平凡的擊敗,積累起來的。就像是長跑,咬咬牙,擊敗一次次放棄的念頭。即使渾身乏力,你的力量依然會爆發。並且一次次超越自己,創造一次次紀錄。

生活亦是如此,一次次堅持和努力,或許會讓你感到疲憊。但想想李娟的母親,她動搖了嗎?從未。或許只是因爲火候未到,可能再堅持那麼一點點,你就會成功。

生靈的力量:活潑而堅強

醜醜,賽虎,兔子,雞,鴨。

這些生靈爲寂靜的葵花地增添了不少樂趣。即使是在這乾涸的土地,人煙稀少的地方,他們依然過着有滋有味的小生活。他們一個個爲戈壁上的人們增添了不少趣味。因爲有了他們,人們的生活不再孤寂,無聊。他們的存在,爲沉悶的大地增添了一抹鮮豔的色彩。

還有葵花。在這土地貧瘠且水源不充足的地方,只要有陽光,只要有那那麼一點水,他們就能生根發芽,並且茁壯成長,最終開出金燦燦的葵花,奕奕生輝。然後,追隨着太陽,肆意生長。

一切事物都富有力量,只是你還未察覺到。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5

生活在阿勒泰烏倫古河岸的李娟一家,靠着種植向日葵爲生,承包者彼此間離得都比較遠,李娟家直接支了一個蒙古包,在葵花地邊的空地上,養着雞鴨鵝兔狗,每天的生活就是照看着一百畝地,生活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空蕩。

在《遙遠的向日葵地》這本書裏,李娟記錄了她們樸素的生活細節,比如:勤勞樂觀的母親,高齡多病的外婆,大狗醜醜和小狗賽虎,還有整日悠閒行走的雞鴨鵝羣,以及她家日夜守護的最大財產——向日葵地。

李娟的母親是一個對向日葵地赤身相迎、肝膽相照的女人,在那片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上,萬物寂靜,母親卻在冷漠、塵土飛揚的北疆一角種起了向日葵。母親未能一次將向日葵種起,鵝喉齡、大旱、暖冬都會使向日葵失去生長的希望,儘管這會一次次的令母親沮喪,但母親還是一次次地重新播下種子,堅強而又執着。

母親熱愛着她的向日葵地,在貧瘠荒涼的沙漠中,播種着她的熱情和希望。她終日鋤草,間苗,打杈,噴藥,無比耐心。

對李娟而言,她的母親是一個“擅於到來的人”,而自己卻是一個“擅於離別的人”,當作者與母親分隔再見時,母親總會帶着大大小小的行李,不知倒了幾輛車。李娟在書中說,她的母親像一個被各種包劫持的人,這將力大無窮,滿滿愛意的母親,展現在我的眼前。

母親,是如何將這一堆東西弄上弄下帶來的呢?這成了千古之謎。但這也許就是母親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愛吧!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6

《遙遠的向日葵地》是緣來有愛讀書會九月推薦書目。封面設計色彩熾烈明快、大筆速厚重的油畫風,在荒蕪人煙的曠野中出現一條狗,不由讓人想到,哦,這有人家。

聽到書名就令人聯想到梵高的《向日葵》。梵高的《向日葵》是爲好友高更而作,是爲生命藝術而盛開。我沉思,“媽媽”的向日葵是爲誰而種?又爲誰而開?

梵高從鬱暗的荷蘭到巴黎,又從巴黎一路南下到陽光亮烈的阿爾,他一路追逐心裏的那一抹陽光。從而在阿爾留下了不朽之作《向日葵》。

媽媽爲了她的向日葵,不惜將新房賣掉,全家搬到漫漫荒野的向日葵地,住進地窩子。遇災年,四次播種,最後還是歉收。“媽媽”爲了“希望”,從烏倫古河南岸失收的九十畝地搬到水庫的水電站旁的一百多畝地。媽媽在艱苦的勞作中,與天地爲伴,與雞鴨狗兔爲伴,他們是媽媽辛勞過後的精神撫慰,他們是媽媽眼中美麗的追隨者。少了哪一個,媽媽都夢牽掛肚,輾轉反側,遍野大喊。媽媽甚至收留一羣“丐幫”雞,還給他們穿上各式各樣的衣服,最後還服侍他們終老。媽媽與她的“雞朋狗友”相互依戀,源於生命之間最孤獨的引力吧?媽媽在種植向日葵第三年,用全部的賭注終於迎來了大豐收,但“叔叔”卻中風從此臥牀不起。

有時我在想,“媽媽”爲什麼選種向日葵?就好象梵高爲什麼這麼狂熱畫向日葵?只願於向日葵在陽光中的燃燒,冶豔、頑強、熱烈、剽悍、旺盛而熾烈的生命力嗎?

媽媽幹活不着寸縷;養雞不賣不吃,只圖看着高興;媽媽熱情好客,打起招呼來甜美又親熱;媽媽是一位機車女郎,她的出行永遠是大排量帥氣的摩托車,技術了得,曾幻想參加野地拉力賽摩托競技,只恨超齡了;媽媽在最貧窮的時候也把生活過得最體面;媽媽要求叔叔幹活時不能喪着臉,“至少嘴角要朝上彎一彎吧?至少得露出幾顆牙吧?還有眼睛,眼睛也得兩邊眯一眯……”空閒時,媽媽晚餐後在靜謐的夜色中無比快樂帶着全家老小散步——貓、狗、兔、雞、鴨。

這是一種與大自然生死相依,充滿了艱辛、苦難而又自有其尊嚴與樂趣的生活吧。

看完了後記,再回想作者敘述的種種,突感心情沉重了很多很多。

作者那段經歷也許比書中所書寫的還要艱苦和無奈很多,那是我們永遠都無法體會的。28歲高齡,戴着眼鏡,穿着髒髒的衣服,包着頭巾在樹林裏幹活,總引來水電站員工好奇心的張望。在當時作者除了體力上辛勞,也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煎熬。作爲一位新疆漢族的作家,她說在書寫的過程中儘量把自己的身份模糊化。正如她所說,這是充滿了彎路的記敘和迴避了太多的傾訴。

“它們遠不止開花時節燦爛壯美的面目,更多的時候還有等待、忍受與離別的面目。”

“但所有人只熱衷於捕捉向日葵金色的輝煌瞬間,無人在意金色之外的來龍去脈。”

劉亮程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李娟的成名過程:“她走向廣大讀者的這個過程很漫長,沒有我們想象的一下子轟動,由此可見一個邊疆作家走向中國的道路之漫長和不易。”

讀李娟的'文字,讓我明白,如果你沒有本事喧譁,就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做自己能做的自己擅長的事,迴歸自己的本真,因爲只有真真實實的才能打動人打動讀者,因爲這種真實是不可複製的。

讀李娟的文字,讓我明白,父輩爲何苦苦經營不捨放下的土地,因爲只有土地的主人才真正做到愛惜土地,只有真正的農民,依附土地而生的人,才能真正地體諒土地。

讀李娟的文字,讓我明白,她用全部的生命在擁抱大地、陽光、草野、天上的雲、風、鳥聲或星空。

讀李娟的文字,讓我明白,她的文字裏不只是文字,而是我們精神上的富足。她帶領我們的心靈去觸摸廣闊的戈壁荒漠、沙丘與泥土;她帶領我們去見識自由、光榮、權勢鼎盛般女王;她帶領我們去品味花盤和沙棗成熟以後的清甜;她帶領我們去領略一場秋天金色王國,看葵花榮升金色寶座頂端;她帶領我們去感覺荒野中的寂靜,靜得,扭動一下脖頸都是巨大的動靜;她帶領我們去……

鷹在上空盤旋。

風綿而有力地吹。

感謝李娟的文字,原來文字可以這樣書寫。感謝緣來有愛讀書會推薦,原來還有這麼山野的女作家。感謝所有共讀此書的書友,因爲從此以後,我們記憶中共有一個揮之不去“不着寸縷的葵花女王”。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7

“眼下世界裏,青草頂天而生,爬蟲晝追日,夜逐月。風是透明的河流,雨是冰涼的流星。”在這樣如阿勒泰的土地般質樸的文字中,李娟帶我走進那從未想象過的茫茫荒野,引領我走出鋼鐵水泥的城市,來到全世界離海洋最深遠的內陸地區,向我敘述着一個平凡農民眼中的耕作勞動和生活氣息……

這片遙遠的向日葵地的確遙遠,它坐落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烏倫古河南岸,是作者母親多年前承包耕種的一片貧瘠土地——僅僅九十畝的荒土地。儘管這裏荒草叢生,毫無生氣,卻承載着作者一家生活的盼頭和期望。這一片命運千瘡百孔的向日葵地,不僅地質不優良,還面臨着命運的挑逗和嘲笑:它被母親一次又一次播種,首次是被鵝喉羚糟蹋殆盡,好不容易長大了的秧苗又遭遇了旱災,緊隨其來的又是蟲害……向日葵的生命歷經曲折坎坷,也伴隨着作者一家的生活起起落落。

向日葵,嚮往光明之花,更寓意着美好和希望。在作者眼裏,它那麼倔強頑強,日日夜夜追尋心中的太陽。而種下的向日葵,卻猶如失去太陽的花朵,在貧瘠的土地中苟延殘喘。一次播種無獲,只能等待下一次播種,不管未來風雨雷鳴,不管結果能否收穫,每一次,種下的都是期盼,都是渴求,都是對未來的希望。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太陽。正如作者所說,“所謂‘希望’,就是付出努力可能比完全放棄強一點點。”

讀到這,我想到了人類的生命。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是一無所有的,而向日葵最初的種子也一樣,從播種入土的那一天開始,就無休無盡地與其他生物競爭,與大自然和天氣抗衡,直到疼痛破土而出,又迎來陽光風雨中與命運的鬥爭。人也一樣,從來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我們的命運具有的不確定性,未來可能面臨着數以萬計的困難與挑戰。如作者一家在阿勒泰的生活——茫茫荒野,寂寞無人煙,生活不僅僅是一場修行,更是一場忍耐孤獨與寂寞,踏遍坎坷和荊棘,嚐盡艱辛和困難的苦旅。然而,令我深深敬佩的是,在現在正常人無法忍受的極其艱苦的生活環境中,作者一家人始終懷着期冀與執着的內心,帶着平靜樂觀的心態,維持着一個家庭的點滴溫情,用善於發現的眼睛和心靈鋪展開在荒野中哪怕一點點的生活味道。而如今我們身後強大的祖國也一樣,從曾經的繁華一世,到鴉片戰爭開始的近代屈辱,無數次尋找救國道路,艱辛探索後卻是重重碰壁,陷入被他國肆意踐踏和侮辱的地步。而在祖國受辱的期間,又有不知多少中華兒女始終包含一片希望,堅守民族信念,追尋國家未來的太陽,甚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換來心中信念的火苗燃燒起的熊熊之光,換來由弱到強的偉大飛躍!而這一切,都源於那一份對民族未來自信堅定的期許,那一份對中國信念執着不懈的堅守!

我不知道,在往常臨近豐收的季節,荒漠旁顆粒無收的向日葵地對作者來說是一種多大的打擊,“像一塊死去的皮膚,敷在大地的肉身之上。”我不曾體驗過耕種過後收穫無果的情景,更不知道,曾經幻想的漫天金黃,如今眼前終究化爲烏有的絕望沮喪;但是我知道,平日在學習上有時勤奮刻苦咬牙堅持後仍然在關鍵一考名落孫山時的失落,知道十分耕耘,可能終無一分收穫的傷感;我也知道,在中華民族這一條改革,探索,發展,憧憬的道路上,不論未來風雨,前路坎坷,每一位炎黃子孫都一定會滿懷初心,勇往直前!

在他們身上,我不曾看到一點拋棄希望的神情,不曾聽到一句消極埋怨的話語;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一種令人驚異與欽佩的積極樂觀,體會到一種迎難而上的生活態度,感受到一種執着堅守的民族信念。正如作者的那句話:“一雙手的力量不能改天換地,卻恰巧能維持個體的生命。”在我看來,千千萬萬雙手不能改朝換代,但一定能接收最耀眼的陽光,創造最偉大的奇蹟!命運終不負有心人,無數次懷着僥倖心理播種下充滿希望的種子後,種子迎來了如太陽光般金燦燦的耀眼豐收。與此同時,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奇蹟性飛躍!

與其說李娟書寫的是向日葵的播種、育苗、成熟、燦爛、歉收或豐收,不如說筆下流淌出對人的出現,成長,隱忍,離別的一種獨特思考。在書中,我領略到的不僅僅是那片播種種子的向日葵地,更有金色向日葵之外的那些沉重而美麗的事物,是貧寒生活與民族困境中的一絲希望之光,人與人之間的相偎相依,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人與祖國的緊密聯繫,以及生命對生命的依戀和憐惜。

我想,李娟的記憶,也一定永遠定格在心靈深處的那一大片金燦燦的向日葵地,因爲“在大地上,除了白晝之外,麥田的金色是最大的光明。”充滿希望地伴隨她的人生路和心靈旅程。即使到了現在,每每回憶起,仍然“有無數條路通向記憶的那片金色的田野,卻沒有一條路可以走出”。而正是這些烙在記憶深處的經歷,塑造了他們滿懷希望,爲之奮鬥的人生,“只有燃燒起內心的希望,經歷奮鬥的汗水,才能收穫金燦燦的果實。”同時,也在我的心中浮現出這樣一位在茫茫風沙,寂寥的荒野中眺望遠方的少女,伴隨着在阿勒泰涌出的片片豐收的金黃中,她迎着心中的太陽,滿懷希望,走向未來……

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放棄播種希望的種子和夢想。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8

讀《遙遠的向日葵地》時,我問自己:戈壁灘是什麼樣子的呢?無需親歷也可以想象的荒涼和熾熱;那片向日葵地,是作者李娟母親承包耕種的一片貧瘠的土地。可就是這樣一片貧瘠的土地,卻孕育着李娟這樣豐富的靈魂,和她那看似平淡卻動人心絃的文字……

她的文字總讓人忍俊不禁,就算沒有水喝,就算沒有房子住,就算背後總有一個罵罵咧咧的外婆……夜幕降臨了,就讓我們一起跟着作者,走進向日葵地,帶着她的雞、鴨、兔子、貓、傻大個子醜醜和溫柔膽怯的賽虎,一起去散步吧!讓我們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安靜,感受大地的涼意,感受生活本身的詩意。是的,你以微笑面對生活,生活便會回報以微笑。

她用有趣的眼光觀察世界,世界自然也變得有趣。她愛向日葵地裏的一切:每一朵花、每一棵樹、每一粒沙……她撿着石頭,卻又心疼無處落腳的海鳥;她一邊插起稻草人,一邊憐憫它的孤單;她甚至怨恨自己吃了麻雀的冬糧。

她愛這片向日葵地。能不愛嗎?城裏的生活,無非就是讓外婆苦等下班的她,對外婆承諾完成不了的事情。可在這裏,她卻有兩隻狗的陪伴,一羣人的關愛,還有那片金黃的微笑:向日葵的花開得金黃,白樺林和牧草堆變得金黃,人們的身上也沐浴着金黃……

難道沒有憂傷嗎?有!那裏的人們有多少希望就有多少失望,作者自己說,所謂“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棄強一點點……可是向日葵永遠面朝太陽,所以看不到背後的陰影。李娟,和她的親人們,樂觀陽光,熱愛生活,活出了自己的“向日葵”!

讀此書前,我從未想象過那樣的生活:我不知道什麼叫作“地窩子”,李娟的媽媽只是不想刮一陣風頭髮就白了,吃着飯飯上全是土,但她只是想買一頂蒙古包都會被罵;我也不知道種一片向日葵地,補種了四次也有可能顆粒無收,我們只會欣賞葵花的美麗,葵花籽的清脆,卻不知道農人的艱辛;我更不知道,當沙塵暴來臨時,大家會是怎樣的心情……

於是,我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在我不停地抱怨生活的時候,有個人正在那片遙遠的向日葵地裏,愉快地歌唱。

戈壁灘就是這樣的,它適合種向日葵。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9

作者第一句話就描述:烏倫古河橫在戈壁沙漠,沿途拖拽漫漫荒野中最濃烈的一抹綠痕。這個"拖拽"一詞太生動有趣了,畫面感一下就由荒蕪變得靈動,就像李娟說那樣如鐵屑緊緊吸附於磁石,我被她深深的吸引住了。

書中塑造的每個人物都用詼諧的語氣描述得活靈活現,常常讓人忍俊不禁。其中,筆墨用得最多的是李娟的媽媽,一位經歷非常豐富、把日子折騰得熱氣騰騰、永不放棄,堪稱傳奇的母親形象。

堅韌不屈的媽媽——連播四次向日葵種子,與天鬥與地鬥,第一年只收獲來年的種子時,媽媽說:明年老子接着種,老子就不信,哪能年年這麼倒黴;第二年豐收時爲了節省僱工費用,與叔叔兩人將20多噸葵花籽400多袋挪動30米到路邊。

樂觀熱情的媽媽——在乾涸無際的大地中沒有一樹一花一草,可媽媽幹完活回家時,變魔術一樣從懷裏掏出了一束野花;去阿勒泰看望李娟臨走時買了幾株花苗怕凍壞裝在暖瓶裏帶到了葵花地的家中。

溫情柔軟的媽媽——媽媽的幾次婚姻,在李娟眼中看都看夠了,可對叔叔卻是真愛,之前將就敷衍的日子,在隨着從城裏買回兩本菜譜,學做菜而慢慢變得正式認真。

龐大母性的媽媽——去城裏看李娟,全身上下被各種包劫持着,還扛着兩根三米長的樹杆,轉三趟車。媽媽是如何將這一堆東西弄上弄下帶過來,成了千古之謎。

野心勃勃的媽媽——幻想參加野地拉力賽的摩托競技,還託人去報名,卻被超齡拒絕而抱憾。

善良慈悲的媽媽——花錢收養殘缺的雞並給雞做衣服、給狗給牛做衣服;給小狗賽虎剝瓜子;散步時天色太晚雞是夜盲眼媽媽彎腰抱起它繼續前進;兔兔迷路一夜未歸,媽媽深夜輾轉反側,遍野大喊兔兔啊兔兔兔啊;愛惜土地,心疼死了土地變成了一面無邊無境的白色搓衣板。

豪邁潑辣的媽媽——賣掉新房子,全家住到了新房子旁邊的兔舍,只爲了賭葵花地的收成,敢於嘗試不瞻前顧後。媽媽趕牛,不管誰家的牛也不管誰家的牛圈,碰上就敢進去。

謹慎自律的媽媽——一望無際連個土包都沒有更別說人和樹了,開摩拖車卻堅持打轉向燈,看不懂紅燈卻追趕監督過路的司機。

純真可愛的媽媽——野外看上了一隻貓想要擔心人家不給,於是想出了借兩天,想着拼命給貓吃好吃的,讓它不想回去了,實在不行就賴着不還,結果對方不要,媽媽抄起貓就跑,回到家親了又親。晚上帶着全隊人馬出去巡遊,猶如女王出巡,帶上了雞貓狗,還想帶上鴨子,得意地說,我家啥都有,啥都乖。

書中寫道巴合提借了叔叔50元錢20年了,每次路過都要特意繞到蒙古包來打招呼,每次都誠懇的說:沒有錢。債務人與債權人雙方絕對平等,借錢就是借錢,還不起就是還不起,光明正大,沒有誰對不起誰。跟我們現在借錢老遠躲着走,差異之大,不可思議。當地的禮俗,單身不開伙挨家挨戶隨意輪流混飯吃,牧民沒誰覺得不妥。

借錢及混飯的故事,讓我感受到:牧場人民的淳樸,他們這種純真的天性,跟職場上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生活在那裏,不需要拐彎抹角,惴惴不安,橫豎撇捺一目瞭然,相處輕鬆愉悅。

李娟描寫的大紅花,在最農忙的時節,堅持請辭休假去城裏看大型彈唱會。媽媽在荒原中勞累一天還不忘遍尋一束花回來點綴灰色的生活,去到城裏還堅持用暖壺帶回來花苗,無論生活給予他們多麼貧瘠多麼不堪灰頭土臉,依然執着的追求生活的美好,媽媽說開店生意連續兩天能夠達到200元的話就休息兩天,不像我們一般人的思維模式,生意好要乘勢追擊,德國商店週末節假日是禁止營業的,屬於家庭遊玩放鬆時間,可是中國人太勤奮賺錢拼命,現在絕大部分還處於唯金錢至上。生活需要拼也需要慢下來好好感受,所有的努力都是爲了讓生活更美好,別忘記因爲什麼而出發,不忘初心!

大紅花雖然上工遲下工早中午還要午休,可是絕對的幹活能手,地老闆都想請她,媽媽開雜貨店商品品種單調數量少,靠着嘴巴甜,生意還不錯。職場上的每個人都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然分分鐘鍾都有被邊緣化的可能。

李娟以輕鬆靈動的文字描述那塊土地上的人們,他們是天生的樂觀者,粗糲而純真,堅韌又智慧,時常讓讀者開懷大笑,可是書最後真實的照片卻感到異常沉重,外婆站在荒野一眼望到地平線中的畫面太辛酸,雖然沒有直抒艱辛,然而全篇中,時不時流露出了孤獨與無助。後記中李娟寫道她用力地抒情,卻硬生生戛然而止,欲說還休。作者那份痛,那份無可奈何,那份想將更多的關於那塊土地上消失的永不消失的,人的無辜和人的貪心都書寫出來,最後還是坦言其實迴避了太多,因爲懦弱和虛榮。然而,現實生活就像她描述向日葵一樣,遠不止開花時節燦爛壯美的面目,更多的時候還有等待、忍受與離別的面目。

即使生活給予的是一地雞毛,但精神世界卻是充裕的,隨遇而安,尊嚴而又莊嚴,通篇帶給我們力量與沉思,智慧與慈悲。

"眼下世界裏,青草頂天而生,爬蟲晝追日,夜追月,風是透明的河流,雨是冰涼的流星。"感謝李娟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