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眼睛與大腦的距離》讀後感(精選多篇)

讀後感1.23W

第一篇:《眼睛與大腦的距離》讀後感

《眼睛與大腦的距離》讀後感(精選多篇)

今天,我讀了一篇題目叫《眼睛與大腦的距離》的文章,深有感觸。

文章寫了圖德和朋友一起遊玩,圖德看見了河上的冰,從而把冰銷售到了世界各國,科學家們從中受到啓發,發明了冰箱。文章對兩個孩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圖德是一個有心人,而圖德的朋友則是個只會看表面,不思考的人。文章最後一段點明宗旨,意義深刻。

正如文中所說的那樣:天才與常人的區別也許就在於一雙眼睛和一顆心。對於一些事物,有些人只能看到表面,想到當前;而有些人卻能看到內涵,想到以後。擦亮你的眼睛,敞開你的心靈,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個機會,相信你一定會迎來成功的曙光。

是啊,天才與常人的區別也許就在於一雙眼睛和一顆心。常人就像眼睛,不去思考,只看表面,不看本質。而天才就像一顆心,懂得思考,看清事物的內在本質,探索其中的奧祕。“成功人士是會有一雙慧眼的。”這句話固然不錯,但其根本便是要會思考、會推敲。人的任何發明和發現,都離不開思想。其實生活中也是一樣的。只有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做一個懂得思考的人,你纔會有所發現。歌謠中也講“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我們做事需要大腦的判斷和準確的分析。

記住,成功的人是一個會發現的人,但實際上更是一個懂得認真思考,看透內涵的人!

第二篇:大腦能“看見”的東西比眼睛更多

大腦能“看見”的東西比眼睛更多

這並不是新鮮的發現,從走馬燈時代甚至更早,我們就對這個原理完全掌握並靈活運用,現在最先進的3d電影和軍用雷達技術等也都與此密切相關。過去它被稱爲大腦的錯覺,現在看來卻是大腦專門進化發展而來的關乎生存的能力。當然,這項研究表明我們已從利用原理向探討生物學基礎轉變,從研究果蠅大腦對24個光點的處理起步,由簡單到複雜,去逐漸揭開思維本身的奧祕。

最近,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通過研究果蠅幼蟲的視覺系統發現,在“觀看”時,視力的重要性可能遠不如大腦把光點加工處理成複雜圖像的能力。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訊》雜誌網站上。

果蠅幼蟲的眼睛只有24個光受體(人眼包含的光受體超過1.25億),從它們眼睛輸入的光勉強夠大腦把這些光點加工成像。弗吉尼亞大學文理學院神經生物學家巴利·康德倫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研究果蠅幼蟲的神經系統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把一條幼蟲控制在培養皿底部時,它會用力扭動以擺脫控制,而其他幼蟲就會被吸引到它身邊。這一現象令人吃驚,因爲它們幾乎是瞎子,視力極其有限。

顯然其他幼蟲是看到了受困幼蟲的扭動才爬過去。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幼蟲會來回搖擺它們的頭,以一種類似於掃描的方式來探測事物,並非只能通過聽聲音、聞氣味或感受震動的方式來感知同伴。

爲進一步研究幼蟲是怎樣看見這種小動作的,他們讓幼蟲觀看一段受困幼蟲扭動的視頻,以排除震動、聲音和氣味的影響。他們發現,幼蟲仍能探測並找到在視頻裏掙扎的幼蟲。但如果放慢或加快視頻的速度,幼蟲就會更少地或根本不會被吸引到視頻裏幼蟲旁邊。死亡的真實幼蟲或另一種動物的被困幼蟲,也不能吸引它們。它們發現昏暗中的受困幼蟲也很困難。

“這讓我們重新思考,對於能否?看見?,視覺輸入可能不如其背後的大腦那麼重要。”康德倫說,“果蠅幼蟲能只用24個光點,並把這些光點處理成可以認知的圖像。”

康德倫認爲,果蠅幼蟲靠快速擺動頭部來掃描審視,如此能收集更多光點,讓大腦構建出一幅活動的全景圖,清晰到足以“看見”事物。搖頭掃描能幫幼蟲把更多視覺輸入收集在一起,那些嚴重視力下降的人在光線昏暗時也常常來回擺動他們的頭,以此採集足夠的光線來形成大腦圖像。

康德倫表示,果蠅可以是一種研究神經元的絕佳模型,它們只有20140個神經元,人類有近1000億個,但二者的神經工作原理卻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正在繪製果蠅的完整神經系統,將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動物,包括人類的神經元在處理信息、加工圖像時所起的作用。

第三篇:人類的大腦讀後感

人類的大腦讀後感

以前,從未聽說過楚明瑞,也不覺得自己因此就缺少什麼,人類的大腦讀後感。看過此書後,感覺吃了一個口味不錯的雞蛋,倒想着有朝一日能認識下蛋的母雞。從封底作者簡介來看,1965年楚先生已經畢業於山東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可推測現已大約六十過五。此書後語云,書稿成於北京。若楚先生退休並安家在北京,有機會倒是應該拜訪面談一番。

以自己神經生物學家的身份來理解,本書作者構建了一個相當簡明的統一的模型,利用這個模型解釋一些認知神經科學(主要涉及單不限於此)的問題卻相當有效。本書的部分觀點和論述令人印象深刻,自己當然也有一些疑問,錄取如下:

1.作者旗幟鮮明、堅決徹底地反對元認知、元記憶、腦中“小人”(即控制者的後方還有控制者,反覆無窮)。國內一般學者似乎比國外超級牛人都順暢地理解這個問題,應是哲學思想的影響。

2.作者提出意識區的概念,並以此爲核心構建自己的神經信息系統。但是,意識區定位在大腦皮質何處?該結構是離散狀網狀分佈還是集中某區?

3.作者否認了“潛意識”和“內隱記憶”的獨立存在,但提出了“假注意”的概念。如何用實驗證明其否認是對的?

4.作者認爲,“意象”的無意識表達也要經過意識區。可是,“意象”的對應英文是什麼?感覺不應該是“image”。

5.作者對幾個名詞定義得非常簡明,如,注意是使目標意象在意識區裏以足夠的強度保持足夠長的時間;靈感是客體意象與主體意象載體之間共鳴的自我感受;情緒是機體對體內外刺激產生的反射行爲的體內外表現;情感是機體對上述反射行爲的自我感受。

6.作者認爲,事物和事物的意象均可激活反射中樞。深以爲然,作爲佐證,記得science曾發表過一篇論文,表明軀體性疼痛和社會性傷害激活的腦結構類似,讀後感《人類的大腦讀後感》。

7.作者提供了一些奇妙的比喻,如,帶有環境變化的刺激信息像是收音機接受的電磁波,而腦血流像是收音機自身的電池。前者能量較小,但富含信息;後者能量很大,卻不傳遞信息。收音機播放出電臺聲音,需要兩個部分的共同激勵

8.作者簡明地解釋了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特定條件下無關刺激可引起非條件反射)和格拉斯現象(一些包含相似項目的假命題更容易被否定)。

9.以進化的觀點看(轉載需註明來源:)待“人類”,不要把他當成神祕的,他現有的能力既是必然,亦是應然。是啊,既然一葉可知秋,一粒沙子可知大海,一片視網膜足以反映整個星空,一個腦子爲何不能表徵世界?這是自然而然的能力,不需要額外的結構設計和控制機制。也不要把人當成獨立於自然的,人是很能,但他也是由低等生物演化而來,他的腦子帶着猴子、老鼠、蜥蜴、果蠅等等的痕跡。所以,“經濟人”假設無法脫離“生物人”前提。由此,究竟是情緒影響理性,還是理性約束情緒?

10.特別有意思的是,作者利用意象表達這一工具,解釋了爲何人類把排卵期隱蔽起來?與絕大多數哺乳動物公開自己的排卵期不同,人類選擇隱蔽自己的排卵期。作者認爲,此舉的進化意義在於,一、在男性無明確線索的情況下,女性反倒可以主動選擇優秀配偶;二、女性恰好可以在意象表達驅動下尋求性樂趣。贊同!因爲:人類隱蔽自己的排卵期是女性的生物學表現,應該有以女性爲出發點的原因。在隱蔽排卵期的情況下,無論主動選擇配偶還是體驗性樂趣,皆以女性的意志爲中心。人類隱蔽排卵期的性樂趣取向也可以女性出現性高-潮爲佐證,此前,人們也不理解排卵無需高-潮,爲何出現高-潮?以往費盡心機卻又似是而非得解釋女性性高-潮有利於懷孕,何不以“爲了快樂”來解釋。目前關於人類合作(和利他)進化的最權威解釋,即是個體的動機享樂說“hedonic theory of motivation”。所以,隱蔽排卵期和表現性高-潮可能是協同進化!

11.如果人腦真如作者刻畫的模式來工作的話,此模型能否解釋抉擇情境(如分錢遊戲)理性和情緒成分之間的關係?能否解釋一些病理性變化,如藥物成癮。

第四篇:《人類的大腦》讀後感

《人類的大腦》讀後感

華成國小五年二班林夢影

讀了《人類的大腦》這本書,我知道了人類的大腦是由腦幹、腦橋、海馬、中腦、扁桃體、下丘腦、丘腦、間腦、布羅卡皮層區、前皮層、右半球、左半球、胼胝體、小腦、頭蓋骨、顱骨、頂葉、韋尼克氏區、小腦、腦室組成的。

人出生的時候,腦部就成型了,大腦裏的腦細胞每天都在分裂,慢慢地長成健全的腦部,腦裏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以及幾十億個其他類型的細胞。

我們每天都要睡覺,其實,我們的睡眠有四個階段,一個階段比一個階段深。

第一階段:睡得很淺,第二階段:快速腦波大大減少,第三四階段是慢波睡眠。

人每天需要睡多久?初生的嬰兒睡覺就像馬拉松,每天會睡20小時;三到五歲的小孩每天睡11到13小時;五到十二歲的孩子睡得少一點,每晚睡10到11小時;多數成年人每天需要睡7到8小時。難怪,我晚上作業做晚了,第二天就不想起牀了,原來是睡眠不夠啊!

如果缺少睡眠,是十分危險的,可能導致車禍、疾病甚至幻覺。我經常在新聞中看到,大部分車禍都是因爲司機睡眠不夠導致車毀人亡,發生重大交通事故。缺少睡眠還會導致學習不集中、記憶力不好、學習效果也不好。有時晚上背書總是背不會,乾脆就不背了,第二天早上很快就背會了,這是因爲晚上腦子裏裝的東西太多了,休息好了,就容易記住。所以在重大考試之前,不應該熬夜臨時抱佛腳,而是要好好休息,好好睡覺。

大腦是人最重要的器官,所以,我們要好好的瞭解它,開發它,保護它。

第五篇:《人類的大腦》讀後感

《人類的大腦》讀後感

在大千世界裏無奇不有,我們根據已知的事物進行挖掘發現新的未知,通過探索新的未知,我們發現更多有趣而又奇妙的新事物。我們可以通過淺淺的皮膚看到一條條青色的血管感受到血液的奔騰,但我們在思考時,我們不知我們的大腦究竟是否會閃動智慧的靈光?

生命是神奇而又偉大的,而人類作爲一種富有神奇色彩的生物,以擁有高度智慧的大腦而傲視生物界。人們常說自己是高級生物,其實值得誇耀的還是大腦,我們人類雖無虎豹的爪牙之利,也無牛馬的筋骨之強,但我們人類能上游宇宙太空,下探海底深淵,是我們大腦的功勞啊,然而我卻對這一人類功臣瞭解得很小很小,讀完這本書,我深感大腦的偉大。

大腦並不能進行百分之百的開發,40%的開發程度,就已經是大腦剩餘空間的極限了。 如果要增加大腦的開發比例,新的神經中樞代理必不可少。現代腦科學研究已經逐步認識到這一事實————微小的人腦構成人類社會的中心,它時刻在製造情感,判斷,邏輯。是真正意義的一個無人工廠。這個無人工廠的產品是各種思維,這些產品主導了我們每個人的行爲,思想。隨着對腦組織研究的加深,人們越發可以用腦這一物質來解釋過往認爲不可琢磨的思維。過往和現代的越來越多的腦科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各種情感,行爲,思維在人的腦組織中有着相對固定的區域分工,也就是說人類在幾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各種行爲和功能都在腦中有着相應的對應組織承繼各種功能遺傳密碼。它們並不是承繼了人類生活所需要的具體知識,而是“學習該類知識和能力”。因此即使你一生下來就是天才,但你沒有繼承人類千百年來的珍貴知識,你仍要學習。否則你將步方仲永的後塵。

看到大腦皮層的褶皺,彎彎曲曲的,恰似迷宮,裏面卻藏有我豐富的情感和五味陳雜的記憶。是的,大腦帶領我們認知世界,他是個盡職盡責的老師,直到生命的最後的那一刻,他仍絮絮叨叨講授着生命歷程。由新生到凋零,陪伴左右,不離不棄,擁有了大腦,我們人類擺脫行屍走肉的生活。我們感謝大腦同時,也要感謝神經元,神經元在大腦裏起着很關鍵的作用,沒有它大腦就不能正常地控制身體、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沒有它我們也無法感知什麼是輕,什麼是重。

正是因爲大腦上每一個部位都是那麼重要,不可或卻,我們才被大腦所吸引,有大腦的人類才活出五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