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細胞生命的禮讚》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3.17W

《細胞生命的禮讚》讀後感(精品多篇)

《細胞生命的禮讚》讀後感 篇一

你看,在這夏日的清晨,陽光懶懶地灑在草地上、樹叢中,絲絲新綠冒出地面、擠上枝頭,不,那種綠,是一種活力,豈是新綠嫩綠便能形容得了的,它展現出一種生命蓬勃的張力,可隱藏於下面的墨綠,我們曾經一定也像這樣讚美過它們。於是,不斷更新,便築成了他們生命的永恆。

這種規律,我想,便是科學的靈魂,而科學,便是我們人類思想借以飛翔的翅膀,帶着我們一次次飛越未知的海灘。劉易斯·托馬斯的《細胞生命的禮讚》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揭示的真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闡述了人類存在的本質,卻也未免有些殘忍,相比,托馬斯的共生體則顯得和諧得多,而內共生體,也就是葉綠體和線粒體所具有的細菌性質,卻不能淪爲一種呼吸工具,它更像我們的夥伴,在我們進化之路上最忠實的夥伴,或者是一個記憶,關於生命的。

托馬斯的思維跳躍着智慧的火花,他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讓我覺得我的思維正隨着他的腳步逐漸擴張,生命是什麼?人類是什麼?地球又是什麼?一種想要探索生命的悸動油然而生。

看了《禮讚》後,我不禁感慨,人類的本質不過就是裸猿,不管怎樣穿衣打扮,怎樣思想,仍然改變不了動物的本質,可有時人類把自己看得過高,認爲自己是萬物的靈長和主宰,認爲自己是高於其他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托馬斯用戲謔的口吻嘲諷了這種人類沙文主義,讓我看到人性有時表現出的自大的一面,我想這大概就是作者的本意吧。

我喜歡托馬斯的語言,優美詼諧而含蓄,但又帶有着作爲科學家的嚴謹,他通過自己半生的沉澱於優異的文學功底,用散文如流水一般把對生命的讚美娓娓道來,遊走於他的文字之間,就像是順着一條溪流走去,最終看到的是一片波瀾不驚的瀚海,廣闊而深遠,我的心境彷彿也豁然開朗起來。

有一篇是作者把地球比作一個細胞,而我們不過是細胞器的一種。也許吧,我們的存在有重要的作用,卻成不了主宰,所以我認爲地球更像是一個巫婆手裏的水晶球,人類在裏面上躥下跳就以爲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卻沒看見遠處巫婆的笑。我也堅信創造和統治這個世界的是一種未知的力量,可以叫上帝,也可以叫天,科學就是我們盲人摸象般觀察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和工具,我們要有尊嚴又謙卑的活着,對世界充滿好奇又充滿敬畏。

托馬斯的科學是對生命的讚歎,他用半生的時間來追尋科學,雖然對於現在的我來說,他的有些文字顯得生澀難懂,但改變不了我思維的不斷更新。生命是一種神奇的東西,偉大而脆弱,我們擁有它需要的不是盲目自大,而是探索與敬畏。

古時候的人們堅信女媧造人的傳說,喜歡把一切的災難苦痛都歸結於神、上天,直到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問世,進化論慢慢改變着我們,改變着世界;以前的人們把細菌感染認爲是不治之症,科學卻爲我們帶來了青黴素;古時的人們軍事薄弱、遠航總是迷路、苦於不斷尋找難得的龜甲獸皮、總是費時費力在刻字上,於是四大發明爲之誕生。這,就是科學,是一種提升,一種進步,一個使人類和社會不斷髮展壯大的階梯。

某種意義上來說,創造科學的人很可能便成爲了科學。我們呢?我們的科學可以單純簡約一些,時不時的搞些小發明,時不時的總結出一種全新高效的學習方法,甚至可以時不時的冒出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這些都是我們的科學不是嗎?有時候,科學就是這麼簡單。

你看,初夏的清晨,陽光已普照,恣意的人生篇章已經展開,穿梭於廣袤的藍天,夢想正快意飄揚,科學的羽翼愈漸豐滿,我們還在等待什麼?何不振翅一飛,飛出新一篇精彩!

《細胞生命的禮讚》讀後感 篇二

當大地再次被黑夜籠罩,一切的喧囂又重歸平靜,時間彷彿凝固住這所有的所有。

輕輕合上書本,打開窗子,一股伴有泥土和樹葉的質樸的風迎面吹來,我伸出雙臂,閉上酸澀的雙眼,吞吐着大地的芳香,感受這夜的靜謐。

輕柔的瘋滌盪着我的思緒我彷彿看到了海里埃塔·拉克絲,一位出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種植菸草農戶家的黑人女性,曾經生育了5個孩子。1951年1月,30歲的拉克絲髮現自己的腹部出現了一個硬塊,隨即前往約翰·霍布金斯大學醫院接受治療。診斷結果顯示,海拉患上了子宮頸癌。主治醫生從拉克絲身上採集了癌組織標本,並交給了喬治·蓋伊博士。這就是著名的海拉細胞,這它一直在全世界各個實驗室裏分裂繁殖,每24小時倍增一次,生長分裂極其旺盛,至今已傳了上千代,仍沒有死亡的徵象。這微小的細胞不斷繁殖,死亡,只是爲了生命的延續。不僅僅是細胞如此,自然界中千千萬萬的生物無一不是爲了生命而不斷地堅持生命,用生命塑造生命。

連這人人爲之唾棄的癌細胞尚且如此的堅持自己的生命,現在某些人動不動就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不尊重自己的生命,這不是連小小的細胞都不如麼?身體髮膚,授之父母。我們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有什麼理由不去珍惜它,呵護它呢?曾寫下“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優美詩句的海子,選擇用臥軌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選擇永遠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面對極爲痛苦的環境時消極地對待了自己的生命,這多可惜!生命是無價的,生命屬於我們,生命只有一次。任何代價都換不來。即使再苦再難,也要保持對生活的樂觀心態,讓生命在困難痛苦上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宇宙是一個大生命,我們是宇宙大氣風吹草動之一息。江流入海,葉落歸根,我們是大生命中之一葉,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們是多麼卑微,多麼渺小,而一滴一葉的活動生長合成了整個宇宙的進化運行。要記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動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樹,不生長的便成了空殼!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於水道要經過不同的兩岸,樹木要經過常變的四時。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尚不美麗?

是啊,正式因爲有了苦痛的存在,快樂才彌足珍貴,正是因爲經歷了痛苦,才更能體會快樂的滋味。“願你生命中有夠多的雲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人生亦如四季,少年的快樂,青年的喜悅,中年的憂愁,老年的幸福,讓我們在生命的激情中一次次的感受着命運的坎坷與艱辛,感受着生命的燦爛與陽光。少年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季節,我們盡情的享受着快樂,同時也擁有了自己一片廣闊的天地。青年是一個開花的季節,我們靜靜感受着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讓自己有了一份堅實的自信。中年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我們懂得了珍惜自己也珍惜別人,讓自己有了一份踏實的人生,少年、青年時代所學的知識豐富了自己,同時也爲自己以後能有一份輝煌的事業奠定了基礎。老年雖然是一個花落的季節,但這個季節的夕陽更美好,因爲兒女都已經長大,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事業,老人爲事業家庭忙碌了一輩子,看到兒女事業有成,家庭幸福,自己才踏實下來,可以讓自己和老伴擁有一片藍藍的天,可以讓我們靜靜的感受黃昏之美。

生命在於感受、生命在於感動、生命更在於付出,生命如四季,四季亦如生命。四季是短暫的,生命也是短暫的,四季給我們帶來了生命的真諦,而我們也給四季帶來了生命的感悟!春天走了,夏天卻來了。夏天走了,秋天卻到了,秋天走了,冬天又趕上了。四季就這樣周而復始循環着,樹葉落了,生命還依舊,生命是短暫的,同時也是永恆的。

沉浸在靜謐的夜中,生命在流轉,衝破夜的枷鎖,奏響生命的禮讚!

《細胞生命的禮讚》讀後感 篇三

暑假裏我看了《細胞生命的禮讚》。它內容非常豐富,就像一個比宇宙大好多萬倍的海洋,而我是海洋中一條自由自在游泳的魚。下面,就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看完《細胞生命的禮讚》後的感想吧。

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心中帶有一種好奇、興奮的感覺。

《細胞生命的禮讚》,作者是美國劉易斯?託瑪斯博士,在文章中作者以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的身份對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進行了思考。在書中,作者懷着謙卑之心,以科學的、萬物一體的態度去看待細胞所組成的各種生命體。作者認爲:小到肉眼看不到的細菌,大到人類這樣偉大的存在,同樣是由細胞構成。我們需要科學地去認識細胞。電視、電影上描述的致病的細菌、人類與細菌的戰爭等等都是人類錯誤認識細胞作用的結果。

書中的觀點讓我有種煥然一新的感覺。人類主宰了地球,所以人類是偉大的。我們總以爲螞蟻、蜜蜂這些低級動物,沒有思想,也沒有自我。它們的生活只是過完每一天,它們永遠在幹同樣的事情。它們不懂得休閒,享受它們只是爲明天而奔忙。“假如我們想從它們的活動中看出什麼顯示人類特點的東西,那就是在違反科學”但事實也許不是這樣。細心觀察的人會發現,它們有很像人的一部分。“它們培植真菌,餵養蚜蟲作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還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組織蟻屬使用童工,抱着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它們不停地交換信息。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看到這些語言,我不禁震驚。沒想到小小的螞蟻竟然能幹這麼多的事情。它們的行爲,它們的頭腦,簡直讓人無法相信這只是普通的螞蟻。也許在它們的世界裏,它們和人類一樣。只是我們不曾瞭解它們的世界。

我想作者之所以要寫這本書,不僅是因爲想讓世人去了解細胞生命的世界,更是呼籲我們去尊重這些生命,去由衷地讚美這些生命,甚至去學習這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生命。

《細胞生命的禮讚》讀後感 篇四

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對生命,社會的新奇思考,其中最主要探討的是人的社會性和自然發展的趨勢。比起作者的思考,我更加欣賞本書的文風,因爲這本書像是一本散文集,作者像是隨筆一樣寫出自己對這個世界的非凡思考,奔放不羈,無論是想法還是文風。

作者是生物學家又是散文家,有些地方寫得有些不易理解,在這裏我就講一篇我認爲有意思的片段,當然裏面也蘊涵着非凡的思考。《一個誠懇的建議》篇,他諷刺用計算機找朋友的方法,用寄生在白蟻消化道的一種原生生物和白蟻互相賴以生存的例子作爲論據,但是看起來這例子和要說的事風牛馬不相及。作者在文中提了一句“有一種潛在的力量,驅使幾種生物湊在一起,”這種潛在的力量就是自然的力量,那這些生物都有可能被創出來。書名叫《細胞生命的禮讚》,可能在此有些體現。

最後我說說他的文風,也很吸引我。他的文章就像在和老朋友聊天一樣,平淡而有風趣。

《細胞生命的禮讚》讀後感 篇五

第一次讀到這本小書,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劉易斯·托馬斯博士的這本《細胞生命的禮讚》的小冊子給我的思想造成了強大的衝擊。這本書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我崇拜於托馬斯博士的博大而深邃的思想,他認爲人類自然界實質就是由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構成的,大到宇宙、人類社會,小到螞蟻羣體、細胞。他的生態學思想和方法,在行政管理學方面具有重大的比較研究意義。

其實,從生態學的角度看,任何國家的行政體制和行政管理,都是一個有機生態系統或是有生命的行政組織系統,都是一定文化環境的產物,在這個系統當中,輸入各種的環境反饋的信息,並通過整合這些信息作出決策輸出。

托馬斯在《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中提到“人們把羣居性昆蟲和人類社會做了很多類比,這是不奇怪的。然而,這種種類比是錯誤的,或是沒有意義的”因爲羣居性昆蟲的行爲具有先天的指令性決定的',它們與人類的區別在於人類社會的經驗和知識可以不斷地積累和傳播,然而昆蟲沒有學習和領悟的能力,因此,它們無法根據經驗發展社會傳統的能力。但是,羣居性動物和人類社會的統一性要遠比多樣性讓我們感到驚訝。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往往忘記了我們也是由動物發展而來的,動物性使我們社會的原始積累,這是我們不能逃避的事實。托馬斯認爲地球上黑壓壓的人類,從太空往下看,其實跟一個蟻羣或者一個蜂窩差不多,但是人們大多時候不相信這類說法,因爲人類自認爲比動物層次高出許多,常常是帶着一種近乎高傲的不可一世的姿態看待動物。在自然界,羣居性強的動物習慣於羣體生

活也只能適應羣體生活,像螞蟻羣,它們只有在一起分工合作才能生存下去。羣居性的動物往往傾向於專心地做一件特別的事,通常對他們的個頭來說是件龐大的工程,它們用遺傳的指令和遺傳的驅動力不停地幹,用它來做羣體的住房和保護所。人類社會何嘗不是這樣呢?在大地上建造高聳入雲的小區高樓,配置物管保護他們,羣居在一起使得他們感到安全。人類生活也是需要羣居的,我們吃的米要靠農民種植,穿的衣物要靠裁縫,用的生活用品要靠不同的商人提供,現代化的分工合作更加使得人類社會是需要羣居性生活的,其中一個環節出錯了就好像生物鏈斷開了一段那樣使得人類社會這個系統崩潰。

人類爲了過羣居性的生活,往往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建立各種各樣不同的機構和組織,還要建立複雜的制度來保證我們的羣居生活。政府就是這樣產生的,人類社會的運作要靠一個高效運作的控制中心和指揮中心,這就是政府的本意。政府的存在就是爲了讓人類更好地過好羣居性生活。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的提供,需要政府在協調,各行各業的規範要靠政府去制定不同的指標和制度來確保。政府就是這樣一個人類爲了保護他們的權利建立起來的機構和組織。

然而,區分人類是羣居性的動物,還是散居性的動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到分工合作讓人們必須羣居,人們更加傾向於羣居在大城市,因爲那裏提供豐富的生活資源,而不願意生活在僻遠的地區。所以,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即羣居性動物。但是,另外一方面,研究人類社會我們又不難發現,在生活需求上人類要求羣居合作使生活變得更好,精神上有時有要求獨立生活,有迫切的獨立的意願,需要有私人空間。比如,私人住宅和私人財產一樣神聖不可侵犯,人們在假期喜歡遠離人羣和【】喧囂的城市生活,去到安靜的郊區過獨立的生活。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人類既是羣居性生物,又是散居性的動物,具有兩面性。人類的羣居性和散居性需求反映在政府上則表現爲:一方面,羣居性要求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公共設施,各種各樣的制度規章保護人類的羣居生活;另一方面,散居性要求政府不得干涉個人的權利,要保證人類的自主性發展。

在《作爲生命的社會》一文中,托馬斯詳細講解了螞蟻的羣居生活,提到作爲一個集體性的社會,能夠像個生物一樣的進行活動。政府也是這樣的一個組織,可以被看做是一個有生命的系統,能夠像生物一樣具有生命。政府既然是一個生命系統,所以政府也是跟生命體一樣是具有壽命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長期活着”這樣一個長期的習慣而讓政府過

於安逸,看不到滅亡的挑戰,認爲政府會理所當然的一直存在下去。造成的結果就是政府,已經忘記了自己存在的意義,托馬斯·布朗(Thomas·Browne,Sir,1605-1682,英)說道:“活着這一長期的習慣使我們不願死亡。”當下,這習慣成了政府的常態。由於長期的存在,讓政府安逸過久,相信這些機構能永存,而不願接受來自任何社會組織和其它機構的挑戰或者介入。這樣一來,事情就變得糟糕了,沒有任何個人和組織可以約束得了政府的權利氾濫,政府就可以爲所欲爲了。爲了保護人類更好地生活的初衷,就會被政府拋之腦後了。從生態學的角度看,可以對生物系統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爲改善政府做出一點建議。生物界中的蟻羣可以被看做一個簡單而又複雜的系統。蟻羣的合作是通過它們的有趣而高效的通信系統完成的:螞蟻通過互相之間不斷地接觸,它們能告知蟻羣們關於外部世界的情況。我們如果仔細觀察螞蟻,會發現長長的螞蟻隊伍裏,每兩個小螞蟻見面都會“碰碰頭”,那是它們在進行信息溝通。正是這些通信系統的作用,讓蟻羣迅速地獲知信息。所以,當暴風雨來臨前,它們會有效地組織搬家。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政府也是一個系統,如果沒有很好地與市民們以及外部的環境進行信息溝通的話,政府就會困死在自身的系統裏面。

托馬斯在《自治》一文中,談到我們身體內部有一整套自治體系,進行着一系列的複雜的,協調的,奇巧無比的操作,我們身體內部的細胞生來就帶有全套的指令,一點也不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不需要學任何事情,一切都在他們的自治當中,運行得如此的順暢。如果沒有這種自治,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自己去控制的話,將會變得一團糟。關於我身上其他的部件,我有同樣的感覺,不管它們幹什麼,沒有我的干預,它們會更加幸運。

關於出路何在,我有一個建議。如果我們有能力控制自動功能,調節腦波,指揮細胞,那爲什麼沒有可能把完全一樣的技術運用於正好相反的方向?爲什麼不能做到不攪和進去,不接管事務,而是學着與事務徹底分開、分離、拆散,學着自由飄動?對於政府事務來說也是如此,爲什麼政府會陷入困境呢?因爲政府管得太多了,社會是有一套自治的體系的,爲什麼政府就不能放手讓這套自治體系起作用,而是事必躬親呢?

所以政府應該充分利用社會組織和社會機構的自治作用,大力發展智庫、NPO、NGO等社會組織,如果一切都需要政府來管的話,一切將會變得一團糟,政府沒有那個能力去管理所有的事務,沒有任何一個組織或機構有這個能力。

總之,讀托馬斯的《細胞生命的禮讚》,通過對比研究生態學,可以給予行政管理學很多有益啓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