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26W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精彩多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讀後感 篇一

《時代廣場的蟋蟀》,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感到很有趣和不可思議,因爲和我以前讀的關於動物的書不一樣,書名上怎麼還有地點呢?時代廣場在哪裏?和我們的人民廣場一樣嗎?蟋蟀那麼小,樣子還讓我感到噁心和不喜歡,它能有多麼神奇呢?難道它還會像獅子、老虎一樣厲害,像狐狸、猴子一樣聰明,或者像夏洛一樣善良?

帶着很多疑惑我開始看這本書,漸漸地我被故事吸引住了,連去參加軍訓夏令營都捨不得把它留在家。它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個讓我一會兒笑,一會兒擔心,一會兒傷心的故事,一個關於一隻可愛、迷糊、貪吃、善良的小蟋蟀——柴斯特的故事。

這本書是美國作家喬治?塞爾登寫的,故事的主人公柴斯特一直在康涅狄格州鄉下的草場無憂無慮地生活,可有一天它卻因貪吃跳進了一個野餐籃而被帶到了紐約最繁華的地方——時代廣場的地鐵站。它的回家歷險記就從這裏開始了。它先被小男孩瑪利歐撿回了家。然後,它和老鼠塔克還有“善良的沒得說”的亨利貓做了朋友,它還擁有了一個非常漂亮的新家——小男孩瑪利歐爲它買的小籠子。塔克竟然還是一隻在紐約最有錢、最不愁吃喝的老鼠,它喜歡在特殊的日子裏舉行晚宴。後來,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柴斯特漸漸被朋友們發現了它神奇的才能——唱歌,會唱讓聽衆陶醉的歌。它出名了,幫助瑪利歐一家掙了很多錢,但是它卻不喜歡每天不斷的練習和被許多人摸來摸去,它越來越不快樂,想念自己農場的家,越來越想離開。最終,在朋友的理解和幫助下,它和大家說再見,真的回到了它的老家。

這隻小蟋蟀的故事,讓我感到了朋友間友誼的重要,就像書裏面寫的:一隻蟋蟀、一隻老鼠、一隻貓咪之間的真摯友情足以溫暖這個冰冷的世界!我還體會到了自由的重要,和家的重要。我想如果我是它,我也要回到自己的家,和我的爸爸媽媽,還有姥姥爺爺永遠待在一起,永遠不分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篇二

所以,上天會給我們一個很大的責任。我們必須首先努力工作,使我們的肌肉和骨骼緊張,使我們的身體和皮膚捱餓,使我們空虛和混亂。因此,我們必須感動和耐心,我們不能幫助我們。”這句永恆的名言來自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就是孟子的手。如果你想完成偉大的事情,承擔偉大的責任,你必須首先學會吃苦和忍受痛苦的考驗。相反,如果你很富有,你也應該有一種痛苦的感覺。和平的生活和對危險的思考是人類承擔責任的唯一途徑!

唐玄宗李隆基爲了在戰後奪取政權,在長期的危機中積蓄力量,使自己更加強大。最後,在打敗戰爭後,他奪取了權力,成爲一個優秀的皇帝。他會成功的原因是他有一種危機感,這樣他就可以一步一步的成功,成爲一個著名的皇帝。“如果你想到安全中的危險,你就會有所準備。“只有當我們有一種痛苦的感覺,我們才能無所畏懼。”

農民起義的領導人陳生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他有卓越的領導才能和組織能力。但正因爲他成功了,變得富有了,他享受着當時的榮華富貴。他根本沒有憂患意識。結果,陳生豪毫無準備,在秦朝戰敗。俗話說:“沒有遠見,就會有眼前的煩惱。”陳生沒有憂患意識,沒有看到近處的憂患,所以他失敗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300字 篇三

今天我學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得到了一個很大很大的啓發。

這句話是孟子說的,大多數人是磨難的,在磨難中他愈挫愈勇,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和自己的人生價值等。

多難興才,曾一度被人認爲是規律。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例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做《春秋》;曹雪芹寫《紅樓夢》;屈原寫《離騷》……是在搏鬥而取得成功的桂冠。比如說愛迪生,小時候他可厲害了,他一邊賣東西,一邊做化學實驗,他也得過很多很多的。獎項榮譽。當然具有優越的條件是好事的,但不能坐在那裏等吃的和穿的應更加努力。

今天,我終於知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啓發了,我的讀後感是要自己努力,磨難自己或是挑戰自己,就可以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真正價值和實力表現出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 篇四

每當我讀到孟子所寫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時,我總感覺有一股力量從我的心底升出來,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這篇文章講了一些出身卑微的名人事蹟以及孟子的領悟。其中一段話很讓我受觸動:“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說明,一個人要想有成就,必須得經歷磨難,激發自己的毅力和奮發向上的動力,努力後纔會有巨大的成功!但是,如果生活在優越的環境裏,則會消磨人的志氣,使自己終日安逸享樂,最終一事無成。

走過歷史長廊,有多少偉人登上輝煌的頂峯,而又有多少人沉迷酒色,導致自己被他人嫌棄呢?三國的劉備、劉禪就是很好的例子,劉備憑着一腔熱血帶兵闖天下,打出了一片天下,做了蜀國國君,成爲一代豪傑,然而他的兒子劉禪卻是個無能之人,就是因爲他,才讓蜀國國力衰微,慢慢走了下坡路。而身邊的能臣雖竭力想挽回場面,卻終告失敗。最後,蜀國滅亡。

即使不說歷史,反觀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實例。那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大多有着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優越的生活條件,本可以立志成名有所作爲,但他們卻整日消沉,沒有向上之心,長大後之後碌碌無爲,成爲平庸之輩。爲什麼?是因爲他們自幼沒有經歷挫折,沒經過生活的磨練,成了溫室裏的花朵,而那些生活貧窮,家境不好的孩子卻與有幸福生活的孩子恰恰相反,他們奮發向上,勤思進取,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到後來考上好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在自己爲自己創造的平臺上施展手腳,揚名天下,爲什麼?因爲他們自幼多磨難,爲了維持生活只能自己努力,心智過早成熟,成了一棵頑強的小樹苗,長大後自然成了一棵參天大樹。而我作爲幸福孩子卻也無奮鬥之心,想來便慚愧不已啊!

那麼,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做起吧!自己經歷一切,自己奮鬥吧!相信自己,我們一定能活出精彩人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 篇五

在課前,老師告訴我們曾經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裏,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後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裏,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生於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註冊。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臥薪嚐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於轉弱爲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爲一代霸主,勾踐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憤、催他奮起的結果。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拼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於安樂 ”。這方面的例子莫過於闖王了。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爲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吒風雲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捲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 這令我想起范仲淹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險情環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爲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塗地。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 篇六

“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其所不能。”——題記

人只有經受挫折,不順利的干擾和阻礙纔會使他從實踐中增加自己所缺少的能力的毅力。人的一生正因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經歷住了磨難考驗的人才會出衆被着爲人才,也纔是有用的人,才能接受重大責任。在失敗時,不以失敗而頹廢,不因惱怒而一跌不振,不因爲纔不如人而心有嫉妒所以憤恨。我們要經常檢討自己的所作所爲。成功之母不是失敗,而是失敗後的自我檢討,只有此纔會有所一番作爲。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憂患,沉於安居樂業的事局中,不振奮軍隊,不讓國家發展,止步不前,最終敗得一踏塗地。不前進,不後退,原地踏步,最終換來的不是長久的國泰民安,而是敵侵略城池時的血流成河,勝劵他握。所以一個國家的不進步對於他國來說你就是腐朽得不可一世。別人在不停的前進,不住的發展強大。我們因爲缺少了戰備能力,國家沒有軍威,沒有科技發展,談什麼富可敵國讓國生存長久。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溫飽不成問題,物質豐富的生活是我們今天追捧的潮流。有的人對物質的追求接近瘋狂的地步。這個物質生活就是所謂的吃喝、玩樂。在這個時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該成爲一種警告。吃,我們要講究清淡、健康,那些成疾的“富貴病”就是因爲太在於“好”所以才生得的。什麼玩樂要高調?高調麼?花個幾千萬租架飛機逛一天就高調?是很氣派,最後欠債一大堆,最後就真的生於憂患了,這個價值取向還真有意義麼?錢,我們要節約,人短命就往往太過於享受。

今天的我們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年代,物質豐富的時代就要講究清貧一點,不要去一味的追求人間享樂,這樣的人一生都沒有價值意義,縱使萬貫家財最終都會被一掃而光。而懂得這點的人,他們一生都在奮鬥,一生奉獻事業。他們的憂患是爲國民而憂患,而享樂的人則是建立國民辛苦之上。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讀後感 篇七

讀後心得:已過午夜,丈夫和兒子發出輕輕的鼾聲,我仍在捧着一本書讀得驚心動魄,還差最後三十頁,絕對等不得睡一覺的間隔。小說寫得太精彩了,尤其是作爲一位母親,讀來更是寸斷肝腸。

這本叫《無聲告白》的小說,出自一位美籍華裔女作家之筆,扉頁上的她很年輕,也很漂亮,很難想象如此深刻、如此刺痛靈魂的故事是這位優雅、溫婉的女士所作。小說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寫的是成爲“異類”的那種負擔與壓力,這種負擔與壓力,通常會摧毀一個人,而不是塑造一個人。

先說說故事梗概:莉迪亞死了,她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父母深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莉迪亞的屍體被發現後,她的父親內疚不已,母親則一心報復。莉迪亞的哥哥覺得,隔壁的壞小子鐵定脫不了關係,只有莉迪亞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

莉迪亞的妹妹看清了什麼呢?

原來,李先生是一位出身窮困的華人移民後代,從小受到排擠、孤立,最大的夢想就是融入白人的世界。李太太由單身母親撫養長大,雖是地道的白人,卻不願屈從母親期望的女性傳統角色,她夢想擁有自己的事業,比男人更加卓爾不羣。倆人的結合有愛,也有很深的誤解和由誤解產生的期待。等到孩子相繼出生,誤解越來越深,差點導致家庭的崩解。此後,莉迪亞就成了維繫家庭表面安穩的紐帶。她既要安撫父親對友誼的渴求,又要滿足母親對出人頭地的期盼。她被親情綁架,被父母的懦弱壓垮。

在小說中,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夢想,在現實中卻都舉步維艱。當成人的夢想遭到現實困境,當成人解決不了自己內心的痛苦,這種憤憤不滿,這種失魂落魄,就會轉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痛苦像瘟疫一樣,不但互相傳染,還會感染給所有的家人。當內心的痛苦深藏成祕密,這些祕密就會讓家庭產生裂痕。我想,每個人都難免心意難酬,難免傷痕累累。但是,這些決不能成爲勒索他人的藉口,尤其不能轉化成催逼孩子的重壓。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有不可避免的困境,都有繞不開的難題,那麼,這些都應該由每個時代裏的每個人去求索,去抗爭。轉嫁痛苦是一種怯懦,自己消化不了,扛不下來,也只好自己認,至少不要讓它再去毒害孩子的心靈。“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封皮上的這行字像針一樣刺進你的心裏,告誡你:要有勇氣活出自己,否則,你不但成爲不了他人期待的樣子,還會因此自我毀滅,帶給他人更大的打擊。因爲,每個人的問題只能自己解決,在別人哪怕是最親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徹底的代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 篇八

有個實例大家都知道,有句俗話也說明了這一點“窮人家的小孩早當家”。因爲苦難造就了他們的成長,因爲環境讓他們早褪了那份嬌蠻,當我們還在大揮“才能”——向父母不停的汲取我們原以爲屬於我們的一切時,他們己經爲父母辛勞思慮。因爲家境的不允許,所以比我們多一份憂鬱,多一份堅強,多一份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不會因爲家裏貧窮而變得灰心喪氣,也不會因爲奮鬥後富裕了而變得大肆揮霍。相反,正是一些從小生長在城市裏,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家庭裏的人,無節制的花費,直至某一天失足成貧就變得落魄於斯。在逆境中成長得堅強,在順風中生長得懦弱。

人只有經受挫折,不順利的干擾和阻礙纔會使他從實踐中增加自己所缺少的能力的毅力。人的一生正因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經歷住了磨難考驗的人才會出衆被着爲人才,也纔是有用的人,才能接受重大責任。在失敗時,不以失敗而頹廢,不因惱怒而一跌不振,不因爲纔不如人而心有嫉妒所以憤恨。我們要經常檢討自己的所作所爲。成功之母不是失敗,而是失敗後的自我檢討,只有此纔會有所一番作爲。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憂患,沉於安居樂業的事局中,不振奮軍隊,不讓國家發展,止步不前,最終敗得一踏塗地。不前進,不後退,原地踏步,最終換來的不是長久的國泰民安,而是敵侵略城池時的血流成河,勝劵他握。所以一個國家的不進步對於他國來說你就是腐朽得不可一世。別人在不停的前進,不住的發展強大。我們因爲缺少了戰備能力,國家沒有軍威,沒有科技發展,談什麼富可敵國讓國生存長久。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溫飽不成問題,物質豐富的生活是我們今天追捧的潮流。有的人對物質的追求接近瘋狂的地步。這個物質生活就是所謂的吃喝、玩樂。在這個時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該成爲一種警告。吃,我們要講究清淡、健康,那些成疾的“富貴病”就是因爲太在於“好”所以才生得的。什麼玩樂要高調?高調麼?花個幾千萬租架飛機逛一天就高調?是很氣派,最後欠債一大堆,最後就真的生於憂患了,這個價值取向還真有意義麼?錢,我們要節約,人短命就往往太過於享受。

今天的我們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年代,物質豐富的時代就要講究清貧一點,不要去一味的追求人間享樂,這樣的人一生都沒有價值意義,縱使萬貫家財最終都會被一掃而光。而懂得這點的人,他們一生都在奮鬥,一生奉獻事業。他們的憂患是爲國民而憂患,而享樂的人則是建立國民辛苦之上。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300字 篇九

就在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讓我感受頗深。

這句話我一開始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請教過老師,我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憂患能激勵人奮發使人謀求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就會讓人萎靡,導致死亡。我也讀過一篇跟這個啓發相同的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隻貓在河邊散步,一不小心跌入水中,貓趕緊跑上岸。第2天貓在這條溪邊抓魚,沒抓到魚,打算跳入河裏抓,同樣也沒抓着,可這隻貓感覺在這洗個澡挺不錯。於是就在這裏遊了一會兒泳。突然貓的腳抽筋了,動不了了,最後貓被沉入水中淹死了。可憐的貓,他還不知道這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做一名勇敢的駕馭生命之舟的船長,與驚濤駭浪展開搏鬥,我們應該磨出自己的真才實學。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 篇十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 ——題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亙古不變的哲理。深深地震撼着我的靈魂。閱畢孟子之文,思緒飛揚,心潮澎湃。

輕叩歷史之門,古老的氣息撲面而來,穿越歷史的塵埃,一個個無比強大的朝代掀起塵土衝我咆哮着,卻又帶着哀怨慢慢遠去。

以史爲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歷史規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清晰而又深刻地警醒着古往今來的統治者。給予我深刻的智慧與啓迪。

遙想始皇當年,正是“出則”有“敵國外患” 才能吞併六國、君臨天下。意氣風發的他,自比三皇五帝,以爲萬世千秋都在掌握;修長城,建麗陵,造阿房宮,盡享“入則無法家拂士”的安樂。可惜秦二世遂即傾覆,阿房火數日不熄。這不就是安樂的好處嗎?縱觀千古,哪一個朝代又不是這樣?難道守住一方江山很難嗎?不,不難。只是那一顆顆勵精圖治的心,在長年累月的紙醉金迷中,失去了當年銳利的光芒。

國猶如此,人何以堪?舜、傅說、膠鬲等人崛起於憂患之中,經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折磨使他們走上了成功之路。太史公有言:“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後著《國語》;韓非子囚秦而寫《說難》;司馬遷遭宮刑而完《史記》??成功人士之所以會有所作爲,是因爲他們有着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與不懈的努力,憑藉着自己“打不死的蟑螂”精神爲自己開創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言及至此,聯想當下的有着“嬌(氣)驕(傲)奢(侈)獨(特)散(漫)”之美譽的“富二代”。他們肆意揮霍、盡情享受,喪失了父輩的“憂患“意識,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安樂”,從未體驗過“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滋味。父輩辛勤闖下的一片天地,揮霍乾淨。把也許,他們的父輩給他們了許多財富,但獨獨就忘了一件寶貝——磨礪。試問,談何青春之奮鬥,談何民族之崛起。嗚呼哀哉!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不是嗎?青春的色彩在奮鬥的汗水中會更加絢爛。作爲青少年的我們一定要勇於磨鍊自己。在生活中、學習中我們要時刻保持着“憂患”意識,不能一味貪圖“安樂”的現狀,否則美好的未來就會漸行漸遠了!

只聽得孟子喃喃自語道:“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活不就是這樣嗎?沒去過地獄的人,永遠都不認識天堂!

還記得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個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沒嘗過坐船的苦,哭鬧得讓人心煩,大家百般安慰也無濟於事。一位哲學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幾經沉浮才拉他上船。從此,波斯商就非常安頓,有說有笑。原因何在?哲學家說,歷經滅頂之災的憂患,才知安樂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