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談美書簡》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3.17W

《談美書簡》讀後感精品多篇

《談美書簡》讀後感 篇一

今年暑假,院裏要求我們讀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書簡》,什麼是美?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但毫無意外地,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它的確切答案。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美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於美都有不同的定義。在《談美書簡》中,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談美書簡》是一部系統的美學著作,書中的13封信對怎樣學習美學、馬列主義美學體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維、創作方法等等美學範疇,作了生動而詳細的闡釋。主要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回答,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啓發的作用。在《談美書簡》中,朱先生以親身的體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爲人的道理。他說:“我們乾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恆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苟地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心,做一點有益於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這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內容不謀而合。所以說:無論做什麼工作,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作爲一名剛剛接觸社會不久,各方面認識及素養都尚淺的大學生,想要儘快擺脫對日後前途的迷惘和困頓。但長久以來,卻仍如汪洋中的一葉孤舟,望不見燈塔,只能隨海浪盲目漂流。但人是不能沒有方向的,不明確目的的生活過之何如?於是便試圖從先賢閃光的思想中探尋泅渡的彼岸。自以爲平日閱讀量不小的我在與那麼多高貴的思想交流之後終於從一本薄僅百餘頁的小冊子中嗅到了最濃郁的芬芳。從此便記住了要“實事求是”,要有“清醒的頭腦”“堅定的恆心”“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立志“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其實直到現在我仍會時常疑惑:這些看起來如此教條、乾澀的話語是如何打動了我的心,讓我如此心悅誠服、欣然接受,並且渴望全力實踐呢?

我想這是朱先生人格與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許處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話,你心裏可能不會產生什麼感觸,但如果你專注投入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爲朱先生治學爲人的態度折服!

關於美的起源,朱光潛先生認爲,美“並不是起於抽象概念,而是起於吃飯穿衣、男嫁女婚、烈火野獸。打羣仗來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勞動生產之類日常生活實踐中極平凡卑微的事物”。意思是說,沒的起源與人的生活實踐密切相關。伴隨着生活實踐的日益豐富和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審美活動的方式也逐漸趨勢於複雜和多樣。朱光潛先生在《談美書簡》中反覆強調,對於美的研究,一定要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捕捉美的根源。這是美學研究最值得注意的方法。這種觀點和方法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從他的長期的美學史和藝術史的研究實踐中得來的。在談到美和藝術與生活實踐的淵源關係時朱光潛先生說:“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講究美,從事藝術活動。他們用發亮耀眼的顏色把身體塗得漆黑或緋紅,唱歌作樂和跳舞來吸引情侶,或慶祝狩獵、戰爭的勝利。”在朱光潛先生看來,原始人類對美的追求和所從事的藝術活動,如人體裝飾、歌唱、音樂、舞蹈等,都直接源於原始民族休養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經驗

關於美的探討,生生世世,總會延續下去,世間不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只但願歷史長河裏,有人願靜心打撈出《談美書簡》,帶着它雋永的文字在人世幾度秋涼中尋覓美的蹤跡,等待苦澀化做甘甜,等待美,擺出蒼涼的手勢。行將就木時,他將明白,美究竟是什麼。

《談美書簡》讀後感 篇二

第一遍讀《談美書簡》只用了三天,因爲朱先生深入淺出、妙例迭出的敘述完全把我帶進了那個奇妙的美學世界,儘管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論論着,但我去讀得津津有味。由於初讀時過於心急,錯過了不少珍寶,於是我第二次再讀時便採取了邊閱讀邊做讀書筆記的方式,筆記既包括原文的精華摘錄,也有自己當時的閱讀感悟。結果因爲自己一向嚮往的“完美主義”,爲了使筆記在日後更具參考價值,則第二遍的閱讀邊擴展爲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後來很多內容都讀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間認爲,在美感經驗中,心所以呈現於心者只是直覺,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態度與科學的和實用的態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實用等,只是聚精會神地對於一個物孤立絕緣的意象的觀賞。1950年以後提出主客觀統一說,認爲美必須以客觀事物作爲物的形象,然後提美。60年代,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把主觀視爲實踐的主體“人”,認爲客觀世界和主觀能動性統一於實踐。

什麼是美?這個問題直到我讀完了朱光潛老先生寫的《談美書簡》才找到了答案——和諧就是美。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只要去細細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去仔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會發現生活中無處沒有美。就拿羅丹的維納斯塑像來說吧!它雖然缺少了兩隻手,但裝上後反而讓人感到有些畫蛇添足。相反,正是因爲那兩隻手的自然掉落,纔給人一種和諧、自然的美感。

對我們而言。外表美不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美。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外表美只能取悅於一時,心靈美方能經久不衰。”我最近就聽到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長在洪水氾濫之時,跳入急流中,爲了救一名與自己毫無關係的小女孩,而犧牲。從這裏,就體現出了一個人的人情美和心靈美的統一。這是一個人無法去刻意模仿的。這是一種內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長一樣。

生活中充滿美,不是嗎?

《談美書簡》讀後感 篇三

什麼是“美”?用莎翁的話說:“這是一個問題。”

但毫無疑問,沒有人知道答案,包括歷史上任何時期的任何一位大師。他們耗盡畢生的精力也只是在人類對美的認知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見解,但卻從未揭開“美”的面紗。其實在我看來,“美”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因爲很少會有人對美的認知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美”是無定義的。在《談美書簡》中,朱光潛先生引用了他的一位“老朋友”(我懷疑是作者本人)給“美”下的定義,並對其刻板和迂腐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朱光潛先生也是反對套用空洞的抽象概念去給“美”鑄一座密不透風的牢籠的。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人是審美的主體,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審美中具有最高的意義,美離不開人。”同時,美也是屬於社會價值範疇,它的適用主體是人。這便是說我們要去認識美。

那麼我們該如何認識美呢?我的觀點是:不需要定義,只需要感受。

但在感受美的過程中,我們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在這一點上,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十分重要的提示,那便是既要把握對“美”的理性認識,又要注重對“美”感性認識。我認爲美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決不能只強調美的客觀性而將審美與人的思考力、情感與意識割裂開來。審美活動應是一種實踐活動,同時因爲它具有目的性並且與人類的情感息息相關,所以審美必然要從主觀與客觀兩個角度去進行。否則,就如“形而上學”一樣,以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認識世界,認爲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遠不變的。這顯然與主客觀結合的審美以及感性與理性的平衡相矛盾。認識美和感受美一方面要求我們學習一些美學知識,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重審美實踐,多去參加各種藝術展覽,多與他人交流自己對美的看法。在審美的過程中,探求美的真諦未必是我們最終的追求,但享受這個美妙的過程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必不可少的經驗。

而對於《談美書簡》這本書,朱光潛先生以耐心的口吻,以一位長者的身份用信件的方式,將自己平生對美學感悟向我們娓娓道來,並對一些重要而關鍵的問題向美學的入門者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因而這本書相比較其他美學著作易懂。他在美學問題上對我們的幫助不僅是思想上的,也是方法上的。

《談美書簡》讀後感 篇四

尋美,撐一根心篙,向人流深處漫溯、漫溯,去探索並宣告美的真諦。

美是什麼,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給他下個定義,她看的見,摸得着,但你卻道不出,言不明——她爲何物。

於是我帶着探知的心,翻開了朱光潛老師的《談美書簡》——這部在他82歲《本站·》所寫的著作包含着他許許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對美的獨特見解,而我也開始了對美細細品讀。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開了對美的見解,或許是我所學的知識太過匱乏,我並沒能夠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讓我受益頗深,在這我就只談談其中的幾封信吧。

前兩封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如何學美學,而第三章卻是談人,把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題之首,我想這應該也是作者的一個思想吧,無論學習什麼都應該先學會做人,其次纔是學習其他,如果一個人連做人都不會,那也更不用談其他了。而單對於美學來說,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屬於經濟的範疇,無論是使用還是交換,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先有了人,然後纔有了美學之說。

人是一個感性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來雖然美是客觀的,但她依然可以說是一個唯心主義的產物,美沒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舉得例子在《巴黎聖母院》這不鉅作中,雨果便對美字詮釋的淋漓盡致,文中那位既聾啞而又奇醜的敲鐘人再見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賽女郎是,結結巴巴地使勁連身叫“美!美、美…”我想這位敲鐘人一定沒有研究過什麼是美,這是他的肺腑之言,對於美的事物表象的讚歎,而後來他因爲犯了錯而遭到毒打,是這位吉卜賽女郎給了她水喝。他依然對着這女郎贊着美、美、美,不過這不在是外表的豔麗之美,而是心靈的美,敲鐘人看清了靈魂的醜惡與美麗,所以後來每個緊要關頭他都成了這位女郎的救護人,最後他們死在了一塊,他們都是美的,敲鐘人外表長得奇醜無比,但那美的心靈,粉飾了他並不美麗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驚讚“雨果畢竟是一個名不虛傳的偉大作家”,他對美的敘述十分的到位,現實與想象的結合,讓美變得立體,有了人的味道。

這些算是對美的一個認知,後來朱光潛先生說文學作爲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這一點我也是非常認同的,美不一定是畫,不一定是一種很複雜的東西,對我來說語言就是一個很美的東西,你可以運用語言來描述任何一種東西,可以從語言中體會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樣,語言的運用也充滿着各種藝術手法,對於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讚歎。所以我認爲若想鑽研美學,文學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潛所說“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欠缺,而且會成爲‘空頭美學家’”,美學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說是一個體系,而在這之中融合着許多門的學問,若你都有所涉及,那麼我相信你對美學的認識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憑着對美學的喜愛,求知的精神,我也將會慢慢理解一些曾經生澀難懂的內容,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充實。

《談美書簡》讀後感 篇五

在未看《談美書簡》之前,我對“美”也有基本的認識。當兩個人站在一起時,我能辨認出誰更漂亮;我能感受音樂的美感,也能感受繪畫的線條感。但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對“美”有了更深的認識。

“美”是一種生活積累。

即使是嬰兒,他對醜與美也有自己的認識。看見美的,他會笑;看見醜的,他會哭。可他對於音樂,美術等作品只能發出最基本的感觸——面部表情。他不會評論,不會指出優點與缺點。普通人經過生活的洗練,漸漸看懂時間的美與醜,但對專業性的評價無法理解。我們無法理解凡·高的極端美學,無法理解那些抽象的繪畫,唱不出飽經滄桑的歌曲。

還記得汪峯的歌中曾這樣唱道:咖啡館與廣場有三個街區,就像霓虹燈到月亮的距離。對於很多沒有外出打拼的人來說,也許這句歌詞對他們的感觸不深,他們只讀出了無奈。而對於一些外出打拼的人來說,感觸之後,他會回憶那段艱辛拼搏的日子。就像歌者自己,在他體會人生的心酸之後,他的歌聲中充滿日月的傷痕,像刀疤一樣不可磨沒的痕跡,這時,他給聽者帶來的是滄桑的美感。所以,“美”是一種生活積累。

“美”是一種生活常態。

每次讀《西遊記》、《紅樓夢》時,我會用很多種不同的節奏去讀它們。閱讀《西遊記》應是歡快的;《水滸傳》前半段應是感嘆,中間是豪邁,最後是惋惜;而閱讀《紅樓夢》時,應是慢條細語,就像書中小姐們說話一樣,不經不慢。就像在《談美》書中,朱光潛先生說,他在讀書時,讀到有人拿到要刺殺一個人時,他心也被拎了起來。讀到緊張處,你的讀書速度也會變快;讀到傷心處,讀書心情也會低落,讀書節奏也會變慢。而我們在這些節奏中,就慢慢領悟了什麼是美,所以“美”是一種生活常態。

“美”也是需要去品味的。

真正的美學大師,像朱光潛老先生,他們都是博學多才。至少得精修文學,心理學,甚至是一些哲學,社會學派的學說。只有經過大量的知識的積累,才能真正品味“美”,發現“美”。比如說,音樂的“美”感,文學可助你豐富想象的空間,聲樂學可助你評論唱的好與壞,心理學能讓你理性地看透作詞者,作曲者的心情。經過這些思想的裝飾,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品味美感。每當聽到“北風那個吹”這首歌時,腦海中就閃現下雪之後,枝頭掛滿的雪晶,喜兒穿着大紅的新衣,期盼爹爹的回家,高興,興奮,出現在她的臉上,從理性上說,這首歌曲體現勞動人民渴望幸福生活與熱情的生活態度,還有人們在美好時節閤家團聚的習俗與心理。

“美”是一門藝術,甚至可以說是一門生活的藝術,因爲每個人都要掌握它,把握好它。這樣生活纔會多一些“發現”樂趣,纔會使自己比別人多一份才華,多增一份氣質。

《談美書簡》讀後感 篇六

尋美,撐一根心篙,向人流深處漫溯、漫溯,去探索並宣告美的真諦。

美是什麼,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給他下個定義,她看的見,摸得著,但你卻道不出,言不明——她爲何物。

於是我帶著探知的心,翻開了朱光潛老師的《談美書簡》——這部在他82歲所寫的著作包含著他許許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對美的獨特見解,而我也開始了對美細細品讀。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開了對美的見解,或許是我所學的知識太過匱乏,我並沒能夠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讓我受益頗深,在這我就只談談其中的幾封信吧。

前兩封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如何學美學,而第三章卻是談人,把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題之首,我想這應該也是作者的一個思想吧,無論學習什麼都應該先學會做人,其次纔是學習其他,如果一個人連做人都不會,那也更不用談其他了。而單對於美學來說,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屬於經濟的範疇,無論是使用還是交換,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先有了人,然後纔有了美學之說。

人是一個感性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來雖然美是客觀的,但她依然可以說是一個唯心主義的產物,美沒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舉得例子在《巴黎聖母院》這不鉅作中,雨果便對美字詮釋的淋漓盡致,文中那位既聾啞而又奇醜的敲鐘人再見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賽女郎是,結結巴巴地使勁連身叫“美!美、美…”我想這位敲鐘人一定沒有研究過什麼是美,這是他的肺腑之言,對於美的事物表象的讚歎,而後來他因爲犯了錯而遭到毒打,是這位吉卜賽女郎給了她水喝。他依然對著這女郎贊著美、美、美,不過這不在是外表的豔麗之美,而是心靈的美,敲鐘人看清了靈魂的醜惡與美麗,所以後來每個緊要關頭他都成了這位女郎的救護人,最後他們死在了一塊,他們都是美的,敲鐘人外表長得奇醜無比,但那美的心靈,粉飾了他並不美麗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驚讚“雨果畢竟是一個名不虛傳的偉大作家”,他對美的敘述十分的到位,現實與想象的結合,讓美變得立體,有了人的味道。

這些算是對美的一個認知,後來朱光潛先生說文學作爲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這一點我也是非常認同的,美不一定是畫,不一定是一種很複雜的東西,對我來說語言就是一個很美的東西,你可以運用語言來描述任何一種東西,可以從語言中體會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樣,語言的運用也充滿著各種藝術手法,對於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讚歎。所以我認爲若想鑽研美學,文學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潛所說“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欠缺,而且會成爲‘空頭美學家’”,美學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說是一個體系,而在這之中融合著許多門的學問,若你都有所涉及,那麼我相信你對美學的認識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憑著對美學的喜愛,求知的精神,我也將會慢慢理解一些曾經生澀難懂的內容,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