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人生讀書筆記

《人生》讀書筆記

人生讀書筆記

《人生》是由路遙執筆,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改革時期的陝北高原,描寫的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在農村和城市反覆折返的故事,以及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的感情糾葛,從而體現一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人生》是路遙創作的第一部經典長篇小說,發表於《收穫》1982年第三期,《人生》的發表標誌着路遙的開始步入文學之路的巔峯,也奠定了他在文壇的地位。著名導演賈樟柯曾這樣評價:“讀這本書的時候是在上中學的時候,後來也讀過很多作品都對我的電影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但惟獨《人生》對我的影響最大,讓我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我的人生。”

1980年代,中國戶籍制度將公民分爲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種戶口,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社會地理景觀:鄉村景觀和城市景觀和城鄉差別。同時,國家還通過種種政策強化這種差異。比如在勞動分配的制度上,在城市工作的職員每月有固定的工資收入,還有完善的醫療的制度、退休的制度。但在鄉村,農民不僅要按時按量向國家繳納糧食,還必須有限度地支配自己的勞動產品。這些政策的實施直接導致了農民在整個社會發展中長時間處於相對貧困的狀態中。《人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展開,“鄉下人天生就應該在城裏人面前低人一等”這種強烈的等級觀念、城鄉差異在小說中被大大強化。

“相比於一般悲劇作品,《人生》具有更加厚重的悲劇色彩,其所呈現的愛情心理的衝突、鄉邦文化的衝突、作家的精神衝突,都是具有深長的歷史意味的衝突,不可能在短期內消解,矛盾與矛盾衝突的所在,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人們前行的不息動力,督促人們去解決矛盾,實現追求的目標。”[1]

一、愛情心理的衝突。在高加林的愛情選擇的背後,埋藏着門第觀念的衝突。高加林和劉巧珍戀愛,高加林沒有門第差別的擔憂,但和黃亞萍戀愛,高加林首先發問的就是:“你父親肯定不會接受我!他們要門當戶對的!我一個老百姓的兒子,會辱沒他們的尊嚴!”高加林的發問確實很有道理,因爲在中國這個有着悠久等級觀念的社會裏,婚姻同樣打上了等級的烙印,而高加林不惜以道德背叛的代價與巧珍分手,目的只有一個,告別那塊土地,做一個真正的城市人。

二、鄉邦文化衝突。在中國的鄉村文化中,有三種力量最具影響,掌有行政權權的闊人、掌有經濟權的富人和掌有話語權經驗的老人。首先是高加林和高明樓之間的衝突,表面上看,他們之間的衝突是因爲高明樓玩弄權力、佔奪了高加林民辦教師的位置而引起的。但其實不是,高加林和高明樓屬於兩個不同的階層,高明樓是村裏的權力階層,而高加林是村裏的草根階層。其次是高加林和順德老漢的衝突,這是新一輩和老一代之間的衝突,高加林嚮往城市文明,守地意識薄弱,而順德老漢守地意識強烈。他們之間的衝突,從根本上說是現代文化觀念與傳統的農民鄉土觀念的衝突。最後是高加林和劉立本的衝突。劉立本的商人身份決定了他在高家村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他通過投機取巧實現了發家致富的目標。高加林鄙視劉立本,緣於知識分子的清高,這也是歷史慣性作用的體現,中國的知識分子歷來恥言商業金錢,看重官宦仕途。

三、作家精神衝突。“農村與城市、鄉土情結與現代意識、道德與歷史、奮鬥精神與自虐傾向,正是作家意識到這種兩兩相對的二律背反,一步步把自己推向內心裂變的極致。”閱讀《人生》,我的能感受到作家強烈的鄉土情結,而在這種情結的背後,毋庸置疑的是因襲的守舊觀念、封閉的小農思想和被動的保守惰性,以“只有紮根鄉土才能活人”作爲人生經驗和生活哲學的前提,不得不說是一種極其僵化的思維。其次,《人生》也顯示了路遙在心理層面的複雜矛盾。一方面,作家站在維護者的立場上,對作品主人公進行了鮮明批評。另一方面,就作品的情節來看,作者藉助高加林的行動卻又是在消解這種意識形態話語的。作家精神的座標陷入了自我迷失的狀態,路遙到底不能回答爲什麼社會主義體制的利劍砍下了高家明,而沒有砍下屢屢以權謀私、阻撓農村改革的高明樓?爲什麼城市人比農村人享受更多的優惠政策和福利?爲什麼我們的社會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代青年的發展問題?

“有研究者曾經指出:濃郁的悲劇審美意識,是路遙作爲藝術家的一大優勢。表現在小說的創作中,路遙自覺地把這種意識貫穿在了小說的情節設計、人物塑造、結構安排等各個環節,以達到強烈悲劇感的藝術效果。”[2]正如陳思廣所說“路遙的藝術關切點不在於表現心靈的選擇和靈魂的搏戰上,而在於揭示外在環境的壓迫對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制約,物質條件的匱乏對人格精神的追求和發展的限制。”並通過這些悲劇引發了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對人的關注。《人生》不僅爲那些在困境中奮鬥的年輕人指明瞭方向,對於科學的審視鄉土觀念、正確的處理城鄉關係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標籤:讀書筆記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