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精彩多篇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精彩多篇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 篇一

有一句諺語爲:要等草兒青青,馬兒早已餓死。

在哈姆雷特的臺詞中只出現過這句諺語的前半句,並沒有提及下一句的內容。當讀完《哈姆雷特》全劇後,我們會明顯意識到這是一部悲劇,作爲主角的人物在結局中都以死亡作結,可以說哈姆雷特也是爲報父仇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可是我,一個糊塗顢頇的傢伙,垂頭喪氣,一天到晚像在做夢似的,忘記了殺父的大仇;銳讓一個國王給人家用萬惡的手段掠奪了他的權位,殺害了他的最寶貴的生命,我卻始終哼不出一句話來。我是一個懦夫嗎?誰罵我惡人?誰敲破的腦殼?誰拔去我的鬍子,把它吹在我的臉上?誰扭我的鼻子?誰當面指斥我胡說?誰對我作出這種事?”

哈姆雷特像此類的心理獨白不在少數,對於自己的殺父仇人,他在猶豫着,遲遲不肯動手,錯失了很多好時機;對於自己性格中的弱點,他也在不斷質問,他意識到自己的柔弱和憂鬱,寶貴的時間多半用在了思考和等待中;他對時局和現實有着較爲敏感的觀察力和洞見力,可他的行動總遠遠滯後于思想,我不否定他對“人”、“人的優缺點”等問題有着個人獨到的見解,可他最終葬送了性命才勉強實現了夙願。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 篇二

近日我看了莎士比亞所作《哈姆雷特》它是由五幕悲劇組成的。在這位戲劇大師的幾部悲劇中間《哈姆雷特》是最撲朔迷離的也是最富有哲理性的。其中如父王爲惡叔所弒王位被篡母后與兇手而婚王儲試圖復仇而裝瘋等基本情節。十分吸引我卻又十分悲慘。

這次我想聊聊劇中的三個人物。

第一位是本劇的主人公——哈姆雷特。讀完這本書我認識了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是活下去還是不活這是個問題”這句絕望的嘆息的全部心理背景。實際上哈姆萊特的尷尬,在於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着與其行爲能力不相稱的重任,比坦特魯斯更難堪飢渴比西緒弗斯更枉費心力。用歌德的說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紅嫩綠的昂貴的花瓶裏。”在哈姆萊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相反,而又相成以致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密緻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

其實就是如此的撲朔迷離,讓我的同情也不得不轉移到配角奧利菲亞的身上,她是如此的年輕心靈和身體,都沒有成熟。種種柔情,連她自己都不明其所以然,便提前油然而生愛和恨一起壓擠着、煎熬着她脆弱的身心。她愛人同時渴望被愛卻往往意識到自己愛人勝過被愛。

她不幸而又無助不是因爲品質上的弱點,完全只是由於自己也不瞭解的天真無邪,她當然十分痛苦卻從未流露出來。所以在我看來她更像一隻小鳥爲了尋求庇護投向哈姆萊特的懷抱;可嘆他在神經錯亂中竟把她從自己身旁摔開去摔的那麼重終於無意間殺死了她。她死在了她愛的人手上上天對她還是仁慈的。

最後我想聊的這個人物與前兩個人物相比,他出場次數並不多卻對情節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在外國,還是中國鬼魂,往往是一個有濃厚的人情味,因爲前世有莫大的冤屈在墳裏不得安寧,只得向活人顯靈直至冤屈得以昭雪正義得以伸張爲止。

老哈姆萊特正是這樣一個鬼魂,以致他一出場便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喊,後來把他如何被人謀害的。經過口齒清晰的描述給哈姆萊特聽,他談到他所受的痛苦並不是消極的哭訴,而是積極地要求復仇這就是老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但從幾個人物中我瞭解了許多懂了許多許多……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 篇三

《哈姆雷特》或許是最受爭議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你在16歲時或許會被《羅米歐與朱麗葉》感動得瀟然淚下,卻覺得《暴風雨》不知所云;當你60歲時,又可可以深深地被後者所帶有的神祕主義色彩所打動而對人生有所感悟,而前者卻已經無法再次激起你心中的波瀾……但是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場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當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俺,你總是可以在〈哈姆雷特〉裏找到一些你會覺得那似乎應該是屬於永恆與不朽的東西。因爲它談到了人生的抉擇,談到了一個生活在特定的歷史與生活環境下的人在對他個人來言是怪異的,而對於全人類來說又是普遍的的命運面前,在只有從過去所積累的有限的經驗可以憑藉與依託的情況下,所選擇的人生之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經驗也代表了俺們自己的經驗,他所面對的命運在俺們人生的某個階段裏也是俺們所要面對的。俺們面對絕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霧中找尋真相,在兩難難題裏作出行動,在一個失去標準與可以衡量標準的尺度的世界裏重建價值的體系與精神大廈……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是非理性的,相當衝動的,比如當他在激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爲是國王的波洛涅斯時,然而或許正是他這種不理智的抉擇,這種人性的弱點的表現,讓俺們打心底裏接受和認同他的藝術形象,因爲俺們經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看見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極其珍視感情的,在他以裝瘋來躲避國王的迫害時,他依然抑制不住對奧菲麗亞的思念,不忍心讓她由於自己裝瘋而痛苦,而冒着受到國王懷疑的風險給她寫了一首小詩:'Doubt thou the stars are fire;Doubt that thesun doth move;Doubt truth to be a liar;But never doubt I love。就是列樣,哈姆雷特在對命運的抉擇中構造了自己的悲劇,原來他完全可以屈服於自己的命運,不去探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答應他帶着一個疑問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尋真相的道路,此後,只要他所做出的任何抉擇稍有不同,他和其它人最終的命運都會改變,但是他的經驗促使他一次次作出在他認爲是正確的而實際上是致命的抉擇,最後,哈姆雷特並沒有爲自己的抉擇感到遺憾,他只是期望霍拉旭可以爲他"in this harsh world draw thybreath in pain,to tell my story。"因爲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情況下唯一而不可重複的,所以在這裏假設假如哈姆雷特可以回過頭去重新作出抉擇,會是怎樣一種情景就毫無意義;俺們每一個人也是列樣,可以說,在俺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俺們所做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它將直接影響到俺們未來的命運,沒有什麼標準可以衡量俺們的抉擇是否正確,俺們也必然要接受自己的抉擇所引起的一切後果,就象哈姆雷特所說的"Thingsstanding thus unknown,shall live behind me!"或許俺們要面對的難題不是象"to be,or not to be"這麼嚴重,然而,要想在這個佈滿風險的混沌的世界裏做好??而不是做對??每一個抉擇都不會輕易。在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惡的世界裏,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後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