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國富論》讀書筆記精品精品多篇

《國富論》讀書筆記精品精品多篇

《國富論》讀書筆記 篇一

感悟:

打開《國富論》的時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麼多密密麻麻的字,總感覺讀起來會使我變得暈頭轉向。不管怎麼樣,我還是讀了下來,也深有感觸。

亞當斯密是18世紀的經濟學家,因此在看他的國富論時當然要從他的時代出發。無論他說的是對還是從誰的角度出發,對於今天的我看來,瞭解到當時的很多經濟因素和狀況,使我看待今天的經濟時聯想到國民經濟的發展歷史。應當說亞當斯密是偉大的,他提出的勞動創造價值理論和社會分工,使我們直觀的理解社會經濟的發展史。就這一點我們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亞當斯密。應當說每一個觀點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識之上,亞當斯密的觀點也不例外。

然而讓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學者,不是爲了提出觀點而是爲了整理觀點而努力,一點點成果沒有經過考證便自認爲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發表。我佩服亞當斯密的精神。亞當斯密一生中爲什麼只有這一個成果,並不是亞當斯密寫完這本書之後就沒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學態度非常嚴肅,當亞當斯密處於彌留之際時讓別人將除《國富倫》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毀掉,爲了不讓半生不熟的觀點公佈於世。

整篇文章通讀下來,使我不由得對作者獨特的見解和高深的學問敬佩不已,正是因爲有了許多像斯密這樣的偉人,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的進步和發展,作爲新世紀的主人,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傳承和發揚下去呢?

摘抄:

1、交換傾向出於自利的動機,並且引發了分工。

2、我們不能借着肉販,啤酒商或麪包師的善行而獲得晚餐,而是源於他們對自身利益的看重。

3、世界各國的君主都是貪婪而偏私的,他們欺騙臣民,次第消減貨幣最初所含金屬的真實分量。

4、財富是交換勞動的權力。

5、我們會經常發現,在世界上具有偉大人性但是卻缺乏自我控制的人,在追求最高榮譽時,一旦碰到困難和危險,就懶惰,猶豫,容易沮喪;相反,我們也常常發現能夠完善地進行自我控制的人,沒有任何困難可以嚇到倒他們的勇氣,沒有任何危險能夠驚駭他們,但同時,他們對有關正義或人性的全部感覺似乎無動於衷。

6、勞動分工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原因。

7、人天生,並且永遠,是自私的動物。

8、每個人都不斷努力爲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當然,他所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但是,他對自身利益的關注自然會,或者說,必然會使他青睞最利於社會的用途。這就像“有一隻無形的手”在引導着他去盡力達到一個他並不想要達到的目的。

9、科學是解狂熱和迷信之毒的良藥。

10、勞動技能的影響要大於有用勞動佔比的影響,文明社會裏產品的數量更多可以表明這一點。

11、我們所需的食物不是出自屠宰業者、釀酒業者、麪包業者的恩惠,而僅僅是出自他們自己的利益的顧慮,我們不要求於他們的愛他心,只要求助於他們的自愛心。我們不要向他們說我們必需,只說他們有利。

國富論讀書筆記 篇二

英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爲《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於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着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爲敏感的。他像後來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裏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彷彿全身裝着天線,能收到並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爲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爲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

斯密在《國富論》中要回答的最後問題是,感情與“公平的旁觀者”之間的內在鬥爭,在社會的長期演進中究竟是怎樣在歷史本身的大舞臺上發生作用的。這個問題的答案見第五編,他列舉了社會發展的四個主要組織階段,除非由資源的匱乏、戰爭或政府的壞政策予以阻止,否則這些階段是會連續進行的。這四個階段是:獵人的最初“野蠻”階段,原始農業的第二階段,封建或莊園“耕作”的第三階段,商業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階段。每一階段伴有與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制度。例如,在獵人階段中“沒有任何財產……因此,也就沒有任何確立的行政長官或正規的司法行政”。隨着牛羊羣的出現,產生了比較複雜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包括“可怕的”軍隊,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壘。斯密思想的核心是:這種制度是保護特權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爲之辯護。他說,“文官政府是爲了財產的安全而設立的,實際上是爲保護富人反對窮人而設立的,即爲了保護有些財產的人反對根本沒有財產的人而設立的。”最後,斯密將演進描述爲從封建主義走向一個需要有新制度的社會階段,這種新制度是由市場確定的而不是由同業公會確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這在後來稱爲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斯密稱之爲完全自由的制度。這種物質生產基礎的連續改變,將帶來的上層建築的必然改變,這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可是也有一個重大的差別: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最後動力是階級鬥爭,而在斯密的哲學史中,主要的推動機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慾望所驅使,由理智所指導。

《國富論》遠遠不是一部通常所認爲的學術論文。雖然斯密也勸說放任自由,但他的論證卻更多地是反對政府幹預和反對壟斷;雖然他讚揚貪慾的結果,卻又幾乎總是鄙視商人的行爲和策略。他也不認爲商業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讚美的。

《國富論》讀書筆記 篇三

在國富論中,第四章起名爲論政治經濟學體系,可通讀全章,看到更多的是亞當斯密對重商主義、限制進口、出口退稅、獎勵金、通商條約、殖民地等涉及國際貿易的內容,可能在亞當斯密的概念中,凡涉及國家干預經濟的內容就屬於政治經濟學。

由於我所理解的政治經濟學更多的是強調國家與市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國家維持社會穩定及國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各種管理制度,所以在理解上,無法同意亞當斯密將自己所寫的第四章納入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在我看來,重商主義、限制進口等更準確而言應該歸屬於國際貿易的內容。

這裏有一個名詞解釋一下:

“重商主義——18世紀在歐洲受歡迎的經濟管理體現,它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上:一國的國力基於通過貿易順差——既出口額大於進口額所能獲得的財富,這是16、17世紀西歐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一種經濟理論或者說經濟體系,反映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引號內容來源於國富論236頁)。

這個理論目前依然有許多經濟學家引用,包括中國國內目前奉行的國際貿易政策。從具體表現上看就是,爲了維持貿易順差,一國政府會傾向於通過關稅(提高進口商品的成本)、出口退稅(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獎勵金(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等手段,在國際貿易體系中,提高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實現出口大於進口的目的,達到吸收貿易逆差國的資本流入本國,藉以提高本國的資源條件,從而增加本國的國民總收入,以實現經濟的增長。

亞當斯密由於是堅定的市場經濟倡導者,其一直提倡小政府理念,所以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第四章幾乎每頁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意思——重商主義提出的絕大多數的維護貿易順差的手段,都在某種程度扭曲了市場在資源調配中的決定性作用,從長期看都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國家應該減少監管,應該放手由市場自發調節進出口。也許是由於時代背景,也可能由於其他原因,亞當斯密並沒有完成對重商主義的批判,只是在字裏行間表達了與重商主義觀念不一致的思想和理論。

回到現實,回到本文所述的國際貿易體系,在我看來,國際貿易的最大作用和好處主要是兩個,其一讓市場擴大,其二促進了社會分工並使得生產效率提升。市場擴大比較容易理解,比如中國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商品生產國,各種細分市場的商品,尤其是家電類產品(手機、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其主要生產地都是中國,如果沒有國際貿易,中國已經形成的生產體系就會出現生產過剩。所以對於目前的中國而言,因爲國內的生產體系已經形成,我們已經建立並形成了自己的工業體系,短期內實現改變不是太現實的事情,所以相比於世界上的任何國家,中國都更需要國際貿易的自由但又有序的發展。但是否意味着我們必須要追求貿易順差呢?我的觀念是,貿易順差來源於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由於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我國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也有限度,貿易順差用最簡單的言語表述就是,我們通過勞動及資源投入,生產出來了商品,但本國消費不完,那麼就出口到外國,而外國給予的是本國無法流通的紙幣,其實這種貿易順差實現的外匯儲備,類似一種債券。也就是逆差國用債券,購買了順差國的各種商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短期看順差有利,但長期看,貿易順差就如同幾個世紀前的殖民地一般,順差國就是逆差國的殖民地。

更簡單的說,我反對維護貿易逆差,從社會分工的角度,出口等於進口是對一國人民最公平和合理的勞動獎勵。

除了順差逆差外,關稅、出口退稅等都可以單獨成文書寫,本文不做累述。

希望看完本文,你對重商主義有所瞭解,對國際貿易有初步認識,最好能理解貿易順差的意義和缺陷。

國富論讀書筆記 篇四

第一次看到《國富論》這本書,只看了第一章的論分工,身受震撼。相恨見晚。200多年前就有這思想,使我對西方國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其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影響人類文化100本之一果然名不虛傳。原來我們現在所學的很多內容幾百年前西方就有了。以前看了馬克思的<資本論>的價值勞動市場的一些概念,對馬克思真是佩服。呵呵。原來很多的思想在《國富論》裏就已經提出來了。我想馬克思是吸收了亞當-斯密的思想。

17世紀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也是亞當-斯密寫這本書的時候。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了人類長期以來傳統農業社會,步入了現代社會。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雙手及簡單的工具勞作,生產力非常極其低下。整個社會發展及生活節奏非常緩慢,而人的思想相對也是呆滯不前。

第一次工業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機,纔有比較現代的工具。如火車,輪船,蒸汽抽水

機等大幅度提高生產率。大批的工廠開始出現。至此世界的發展節奏明顯加快,大踏步的發展。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進步,也纔有牛頓等那個年代的很多偉大人物。

亞當-斯密提出的影響深遠的思想就在這大背景下產生了,他的觀點跟第一次工業革命有相當大的影響。所謂生爲逢時。

自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其當時的思想水平及生產率遠遠高於其他各國。綜合國力無人能敵。也難怪稱日不落帝國。單純的說英國的財富完全建立在掠奪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礎之上,那是片面的。

那時候我們的中國呢?正是清朝,談不上發明。滿族是在草原靠騎射的一個民族,相對的起知識很原始。偶想那時候他們覺的馬是最好的交通運輸工具了,有馬就夠用了。雖然發明了火藥也有火炮,這隻單單在軍事上單純佔有一些優勢,但是社會的進步需要更多的是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

技術可以提高生產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產力。很有可能其影響力遠遠勝過技術,思想和技術應該是相互的,思想的進步都可以推動技術,反過來技術的發展也可以推動思想的進步。比如分工的概念,亞當舉了一個很好的以釦針製造業例子。一個人抽鐵線,一個人拉直,一個人切截,一個人削尖線的一端,一個人磨另一端,以便裝上圓頭。要做圓頭,就需要有二三種不同的操作。裝圓頭,塗白色,乃至包裝,都是專門的職業。

這樣,釦針的製造分爲十八種操作。做出來的數量遠遠高於每個人單獨做完全部工序的多的多。

亞當-斯密在1773年也就是236年前系統提出了分工這個概念。其實分工這個概念在亞當-斯密提出之前就已經無意識存在。只是沒有系統的科學提出分工的概念。現在在社會的各個組織普遍存在。可以這麼說,分工改變了世界。

分工有很多優點:

第一,勞動者熟練程度的增進,勢()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提高生產綠。

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常要損失一些時間,因節省這種時間而得到的利益,比我們驟看到時所想象的大得多。這可以使管理方面壓力大大減小,

第三,更容易發明新的機器。分工後會考慮用利用適當的機械能在什麼程度上簡化工作中某個環節的勞動和減少人的因素。亞當看來機械的發明,也可能起因於分工,

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產力,以及產生新的思想。以至現在的政府機構、科研機構、企業團體、軍隊系統、教育機構都有各組織的分工。將來分工還要佔有重要的統治地位。有了進步的思想再加上先進的技術,社會進步與發展水到渠成。一個國家的強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思想與科學技術,思想更重要。

而〈國富論〉當中最爲重要,也最有意義的思想莫過於自由主義了,也是我們高中政治經常提到的價值規律與市場調節,俗稱“看不見的手”,在當時的世界局勢當中,唯有英國敢於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貿易壁壘而公開的和任何國家進行貿易合作,英國以自己對其他國家的貿易優惠來換取其他國家對自己的優惠。甚至在英法戰爭中,英國運用自己的財富採購着先進的武器來消滅法國部隊,而這些財富都是通過英國賣給法國軍隊用來做軍服的棉紡織品而賺來的。

當然,一味的自由主義雖然能使資本家取得高額的利潤,可是另一方面卻會使資本家過於的盲目對待市場,投資市場,爲了高額的利潤哄擡物價,結果會出現生產出大量的剩餘產品,資本家爲了不使物價下降,公然違背價值規律,寧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價賣給消費者。而消費者由於消費不起乾脆不消費,甚至遊行示威,這導致的最終結果只能是資本家破產,國家的統治不牢固。於是在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後,誕生了凱恩斯主義,即我們今天說的國家宏觀調控,俗稱“看的見的手,看不見的手,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只憑市場調節,就會出現經濟危機,只憑宏觀調控,就會使市場失去自由與活力,止步不前。

斯密死後,人們把《國富論》奉爲經濟學的聖經,把他關於利己的人受“看不見的手”引導增進了社會利益的思想,作爲市場經濟千古不變的基本原則,卻把《道德情操論》幾乎忘得一乾二淨。於是,市場經濟缺少了道德,引發了許多罪惡,在個別地方甚至成爲災難。

《國富論》讀書筆記 篇五

先說說這本書產生的時期。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剛剛結束的時候,我們知道英國是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時代較早,資產階級革命也相對不夠完善,實現了封建勢力與資產階級妥協,議會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憲制。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英國還擁有着大量的封建殘餘,大量的封建主還擁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經濟上和資本家一較高下。而資本家都是一些新興的資產階級,仍然看不到商業的發展前景,也不知道該怎樣做。從微觀的資本家的角度來看既是如此,那麼對於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來說,商業發展的影響更是巨大,東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開闢出了新航路,而且通過殖民掠奪的方式奪得了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絕大多數殖民地,也因此獲得了大量的資本積累,東邊的法國已經奪得了西歐的陸上霸權,掌握着西歐的經濟命脈,而長期居住在北歐的以海牧維生的荷蘭人,又霸佔着國際的海路貿易。在這種四周環敵的地理位置與貿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國如何崛起,新興資產階級如何生存,在他們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在這個時候,先知誕生了,他不是救世主耶穌,也不是佛祖釋迦牟尼,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活生生的人,一個在海關任職的專員,而就是他教會了英國的資本家們該怎麼做,使大英帝國在百年之內迅速崛起爲世界第一強國,這個人就是英國著名思想家,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先生,《國富論》的獨家作者。

而《國富論》當中最爲重要,也最有意義的思想莫過於自由主義了,也是我們高中政治經常提到的價值規律與市場調節,俗稱“看不見的手”,在當時的世界局勢當中,唯有英國敢於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貿易壁壘而公開的和任何國家進行貿易合作,英國以自己對其他國家的貿易優惠來換取其他國家對自己的優惠。甚至在英法戰爭中,英國運用自己的財富採購着先進的武器來消滅法國部隊,而這些財富都是通過英國賣給法國軍隊用來做軍服的棉紡織品而賺來的。

斯密死後,人們把《國富論》奉爲經濟學的聖經,把他關於利己的人受“看不見的手”引導增進了社會利益的思想,作爲市場經濟千古不變的基本原則,卻把《道德情操論》幾乎忘得一乾二淨。於是,市場經濟缺少了道德,引發了許多罪惡,在個別地方甚至成爲災難。

《國富論》讀書筆記 篇六

對於經濟研究領域的人來講,亞當·斯密的名字絕對不陌生。他是經濟思想體系的開山鼻祖,曾經影響了馬克思、李嘉圖、穆勒、凱恩斯等幾代人的經濟思想。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作爲經濟學的必讀之書,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國富論》對於我來說,讀起來確實很吃力,尤其是裏面的專業名詞,讓我很有無力感。據我所知,不少經濟學領域的專業人士也未曾完完整整地讀完過着本鉅著,更何況我這個領域之外的普通讀者。所以,我就選擇了一些自己較感興趣的章節來仔細閱讀,避免陷入“有量無質”的境地。

國富論全書分爲五篇。而我比較感興趣的有幾章:

第一篇1、2章,講合作分工優點。斯密舉了個制針工廠的例子,把制針這個職業分成大約18種不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專門人才從事。因此,一個10人的小工廠每天能製造48000枚針。如果他們獨立工作,不專門從事一種工序,他們誰都不會每天製造20枚針,也許連一枚都知道不出來。所以,凡是能採用分工的工藝,一經採用分工便能相應地增加勞動生產力。

第二篇1章,講的是資產的性質。斯密認爲一個人的資產足夠維持他生活幾個月或幾年,他自然希望用這筆資產中的大部分來獲得收入。保留適當的部分維持生活外,可以將資產劃分爲兩部分:他所希望用來創造收入的部分被稱爲資本;另一部分被用來消費。

第三篇1章,論財富的自然增長。也是體現了合作分工精神。斯密認爲城市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生活資料的再生產。所以,鄉村向城市提供生活資料和加工原料,城市向鄉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加工產品作爲回報。兩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這裏的勞動分工也和在其它場合一樣,對從事分工中不同行業的所有不同人都有利。城市爲鄉村的剩餘產品提供市場;鄉村用剩餘產品交換自己需要的東西。城市居民收入和人數越多,爲鄉村居民提供的市場也就越大;這種市場越大,對大多數人的好處越大。斯密的意思也就是說,通過分工合作,然後交換,這樣雙方的財富都有所增加,這也就是他所謂的財富自然增長。

《國富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亞當·斯密把人的自利心與公利心做了和諧的統一,讓我們知道了自利與公利並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利於整體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社會自然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來引導着人們做出有利於社會與個人的最佳選擇,沒有任何政府與個人會代替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必會帶來混亂。

國富論讀書筆記 篇七

亞當 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爲《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於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着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說起國富論真的是經濟學當中的開山之作,至今200餘年仍有很實際的經濟指導思想與教育意義。

先說說這本書產生的時期。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剛剛結束的時候,我們知道英國是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時代較早,資產階級革命也相對不夠完善,實現了封建勢力與資產階級妥協,議會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憲制。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英國還擁有着大量的封建殘餘,大量的封建主還擁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經濟上和資本家一較高下。而資本家都是一些新興的資產階級,仍然看不到商業的發展前景,也不知道該怎樣做。從微觀的資本家的角度來看既是如此,那麼對於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來說,商業發展的影響更是巨大,東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開闢出了新航路,而且通過殖民掠奪的方式奪得了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絕大多數殖民地,也因此獲得了大量的資本積累,東邊的法國已經奪得了西歐的陸上霸權,掌握着西歐的經濟命脈,而長期居住在北歐的以海牧維生的荷蘭人,又霸佔着國際的海路貿易。在這種四周環敵的地理位置與貿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國如何崛起,新興資產階級如何生存,在他們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在這個時候,先知誕生了,他不是救世主耶穌,也不是佛祖釋迦牟尼,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活生生的人,一個在海關任職的專員,而就是他教會了英國的資本家們該怎麼做,使大英帝國在百年之內迅速崛起爲世界第一強國,這個人就是英國著名思想家,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先生,〈國富論〉的獨家作者。

爲何這本書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呢?閱讀過本書後我們不難發現,本書雖然爲經濟學的開山之作,而當中的經濟學思想卻十分縝密,確實可以稱的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裏面的很多思想仍爲我們現在所用,經久不衰。

勞動分工思想,分工思想我們最早上在高中學政治時期提到的社會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人類社會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三次社會大分工:發生在原始社會中期的原始農業與原始畜牧業分離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促進着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發生在奴隸社會中期的農業和手工業分離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促進着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當時的'英國所處的時代,商業與手工業的分離,促進着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這些思想雖然都是馬克思具體提出的,而這些思想的雛形卻是亞當。斯密的提出。一個資本主義思想的開山鼻祖,一個社會主義思想的無上宗師,似乎是兩個勢不兩立門派的絕頂高手,卻在社會發展與歷史研究這門武學中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與感悟。三次社會分工是生產力的三次飛躍使亞當。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勞工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勞動效率。例如平時資本家們生產產品,都是讓工人一人對一臺機器的生產,而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時候,汽車的生產首次利用上了流水線作業的方法,每個工人都有屬於自己零件的任務分工,他們不用在一個人或幾個人對着一輛車子工作,每個的工作似乎都是一擰螺絲那麼簡單,可是分工後出來的效果卻是企業效益的高度暴漲,這就是勞動分工思想的魔力。

剩餘價值論,這似乎又是馬克思提出的,而這也是亞當。斯密最先提出的,不過他們所處的角度不同,亞當。斯密站在資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潤從何而來,就是從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中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積累資本,擴大生產規模,進行再生產,這樣資本家們就會越來越富有,而資本主義國家也會因此而積累大量的財富而稱霸世界。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資本家取得利潤的實質就是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工人們站起來,用無產階級暴力革命來推翻資產階級。

階級論,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關係,屬於生產關係之間相互矛盾卻又相互依賴的關係,地主爲了取得高額利潤而擡高地租,資產階級又要爲了減少成本和提高利潤而與地主討價還價和降低工人工資或提高工人勞動時間。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乾點活以及提高自己的工資而與資本家進行交涉,甚至罷工與暴力革命。這生產關係的三環一環套一環,缺一不可。其實這個思想在我國的現實社會也是有很大的意義,我國最大的地主就是國家,因爲土地是國有的,在可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國家不得不將地租擡高,賣給有競爭力的房地產商,而代表資本家的房地產商爲了支付高額的地租而擡高房價,而作爲類似於三環中工人階級的消費者,就要和房地產商討價還價,甚至不斷變幻東家,以取得符合自己經濟實力的住處。而在很多人因爲買不起房子而擔憂的時候,國家又要考慮消費者的實際情況下條文說如果房價再不下調,就對城市一二把手進行懲辦。所以說,三環之中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互相影響,這種思想用在今天,用在中國也是完全適宜的。

而〈國富論〉當中最爲重要,也最有意義的思想莫過於自由主義了,也是我們高中政治經常提到的價值規律與市場調節,俗稱“看不見的手”,在當時的世界局勢當中,唯有英國敢於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貿易壁壘而公開的和任何國家進行貿易合作,英國以自己對其他國家的貿易優惠來換取其他國家對自己的優惠。甚至在英法戰爭中,英國運用自己的財富採購着先進的武器來消滅法國部隊,而這些財富都是通過英國賣給法國軍隊用來做軍服的棉紡織品而賺來的。

當然,一味的自由主義雖然能使資本家取得高額的利潤,可是另一方面卻會使資本家過於的盲目對待市場,投資市場,爲了高額的利潤哄擡物價,結果會出現生產出大量的剩餘產品,資本家爲了不使物價下降,公然違背價值規律,寧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價賣給消費者。而消費者由於消費不起乾脆不消費,甚至遊行示威,這導致的最終結果只能是資本家破產,國家的統治不牢固。於是在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後,誕生了凱恩斯主義,即我們今天說的國家宏觀調控,俗稱“看的見的手,看不見的手,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只憑市場調節,就會出現經濟危機,只憑宏觀調控,就會使市場失去自由與活力,止步不前。

斯密死後,人們把《國富論》奉爲經濟學的聖經,把他關於利己的人受“看不見的手”引導增進了社會利益的思想,作爲市場經濟千古不變的基本原則,卻把《道德情操論》幾乎忘得一乾二淨。於是,市場經濟缺少了道德,引發了許多罪惡,在個別地方甚至成爲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