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以自由看待發展》讀書報告

一、著作簡介

《以自由看待發展》讀書報告

1.作者簡介

阿馬蒂亞·森(AmartyaSen),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森1933年生於印度,現在仍然保留印度國籍。他1953年在印度完成大學學業後赴劍橋大學就讀,1959年取得博士學位。

森曾執教於倫敦經濟學院、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等著名學府,現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森的突出貢獻表現在五個領域內,分別是:社會選擇理論、個人自由與帕累托最優的關係、福利與貧困指數衡量、饑荒問題與權利分配不均的關係以及道德哲學問題等。

森的學術思想繼承了從亞里士多德到亞當·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遺產。他深切關注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難的人們,被譽爲“經濟學良心的肩負者”、“窮人的經濟學家”。森的思想已經產生了重大影響,聯合國發佈的《人類發展報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論框架設計的。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尼斯·阿羅認爲,“在社會選擇、福利經濟學基礎理論、更廣泛的分配倫理學以及與這些領域相關的測量問題上。森是一位無可懷疑的大師。”

2.著作簡介

《以自由看待發展》是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綜合他在經濟學基礎理論、經驗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學領域多年來的卓越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着作。他改變狹隘發展觀的舊範式,闡述人的實質自由是發展的最終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論框架,全書論證,發展是涉及經、濟、政治、社會、價值觀念等衆多方面的一個綜合過程,它意味着消除貧困、人身束縛、各種歧視壓迫、缺乏法治權利和社會保障的狀況,從而提高人們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生活的能力。

森根據大量的經驗研究資料,分析了發展中圍家面臨的重大問題,闡明在實踐中富有成效的解決途徑。在強調市場機制、全球化對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做出基礎性重大貢獻的同時,他指出還需要政府和社會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領域承擔責任,更需要人作爲發展的主體在全面的社會交往和變革中發揮主動作用。《以自由看待發展》是森爲公衆所寫,他努力使書中的討論儘可能不帶技術性。非專業讀者可以從書中領略這位學術大師的深邃的哲理辨析、精確有力的經濟分析和令人信服的經驗論證。

3.著作框架結構

《以自由看待發展》全文共涵蓋緒論及十二章內容,森用三章篇幅(從導論到第二章)討論了實質自由概念的各個側面,然後在第三章中對實質自由的理論框架作了全面的介紹。同時也在這一部分,討論了“自由是發展的首要目的”這個第一命題。然後,森用書中絕大部分的篇幅進一步分析和論證了此書的第二命題,“自由是促進發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書的第四章到第十章都有詳細的分析和論證。最後,森用兩章的內容討論了他理論在應用方面的社會問題。

4.著作特點

他通過把貧困、經濟不平等進入到經濟權利以及公正等哲學概念,強調經濟活動中的平等、民主、自由,體現了西方現代公正觀、人權觀的主流思想,融合了多學科的觀點,對於經濟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政治學方面,他主張民主政府或社會選擇應該擴大信息基礎等等。總之,在森對福利、貧困、不平等分的同時纔有利於發展,他還認爲獨裁、不民主以及信息不通會導致饑荒的產生,集體選擇將經濟學、哲學、倫理學、社會學以及政治學有機結合起來。

二、著作主要內容

第一章,對發展的評價體系,除了關注經濟角度的收入和財富,更聚焦於實質自由方面。森將實質自由定義爲是享受人們有理由珍視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擴展自由就是對可行能力的擴展。在討論基本自由後,森又轉向“生活質量”方面的自由。後又討論了發展和自由的關係,以及自由的價值標準,及傳統文化、民主對自由的影響。總的來看,第一章從自由的角度對全文所要論述的內容進行了一個簡要的概括。以人們享有的實質自由來看到發展,爲下文具體理解發展過程及推進發展的方式和手段奠定了基礎。

第二章,森將擴展自由看作是發展的首要目的和主要手段,此時自由在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分別爲“建構性作用”和“工具性作用”。個人可行能力與社會、經濟、政治等密切相關,必須重視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人們在發展的過程中應發揮主觀能動性,而不是隻一味被動的接受。

第三章,森對不同學派進行評價判斷所依賴的信息加以分析,來識別各自採納的優先選擇。考察了以人們的實質自由爲核心的含義,其中功利主義、自由至上主義和羅爾斯正義理論都有其長處和明顯的侷限。以自由爲基礎的視角的不同應用方式,從可行能力角度來分析諸多實際問題,將理論的基礎性分析與實用性應用進一步結合。

第四章,森從可行能力角度對貧困進行分析,認爲貧困不只是簡單的收入低下,而是對人們一系列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剝奪。在本章中,森對貧困的內涵和本質的進一步論述,極大地豐富了原有的理論,使人們對貧困的關注由收入轉向更爲廣闊的範圍,重視教育、醫療保健、性別平等、社會公平問題等。這一思想時至今日,仍具有極大地借鑑價值。

第五章,森從自由的角度看待人類發展中所建立的機構和制度,如市場、民主體制、公共分配系統等,並將這些機構和制度做對比觀察,進行綜合評估和考察。市場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這種成功依賴於公共政策創造的基本的社會機會來進行補充。政府所創造的這些社會機會包括醫療保健、教育、社會保障的的擴展。依賴於市場和政府的作用,人類所尋求的發展的收益,已遠遠超出了對生活質量的直接提升,還深深影響着人們的生產能力以及廣泛分享的經濟增長。市場和政府在人類發展過程中,起着互補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第六章,森由養蜂人的故事引出一個觀點,即發展應優先考慮滿足經濟需要,森認爲將經濟需要和政治自由問題並非是非此即彼的,二者之間存在的聯繫和互相促進的關係。政治自由和民主權利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工具性作用和建設性作用,但是這種實效性作用的發揮取決於該權利是如何行使的。民主運用的充分程度和運用的領域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也反映出了所有自由的一個基本特徵,即自由所帶來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由實際上是如何被行使的。

第七章,森主要展開對飢餓、營養不足和其他危機展開討論。與一些悲觀主義者認爲類似飢餓和貧困在人類發展進程中是無法根治的觀點不同的是,森認爲恰當的政策和行動是能夠根除當代世界上嚴重的飢餓問題和大幅度減少長期營養不足的。對飢餓問題的把握應重點放在個人和家庭有無購買足夠食物的經濟能力和實質自由,而非單純的對準一國的糧食總量。解決飢餓問題除了關注糧食生產和農業方面,還應重視政治和社會安排的運行,饑荒的防止依賴於保障權益的政治安排。

第八章,內容圍繞着婦女的主體地位與社會變化展開,近年來,中國婦女的地位也是逐步攀升,在家庭之外掙得獨立收入的能力、在家庭之外就業、擁有財產權、識字併成爲家庭內外事務決策的受過教育的參與者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善。我也很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家,也無法想象自己若是生在一些婦女地位低下的國家是什麼一種場面。在獲得經濟獨立和社會解放的情況下,婦女可以在決定家庭內部以及整個社會分工的那些因素和組織原則方面發揮力量並造成一定的深遠影響。

第九章,森繼續展開對飢餓問題進行探討。在第七章時,森論述過在評估飢餓、營養不足和饑荒的性質和嚴重程度時,不應只關注糧食產量這一變量。著名的“馬爾薩斯人口論”顯然堅持存在糧食危機的情況,認爲隨着時間的推移,糧食生產會嚴重落後於人口增長的速度,並最終產生嚴重後果。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事實上當前世界糧食生產並不存在任何顯著的糧食危機。

森在文中舉了印度克拉拉邦的一個實例,該邦生育率的下降是通過自願來降低的,且速度並不低於採取強制措施的中國。“以自由看待發展”的觀點認爲,解決人口增長問題的辦法,在於年輕婦女自由權的獲得。中國自1979年實施“獨生子女政策”到全面二胎政策實施,生育率並沒有達到有關專家的預期。究其原因,一方面與撫養成本上升有關,另一方面則與人們觀念的轉變有很大關係。隨着婦女社會地位的逐漸提升,廣大年輕婦女在社會各項事務中越來越發揮廣泛作用,從過度頻繁的生育中得到解放。這種自願的生育率的下降,恰恰印證了森的觀點,即人口問題的解決,要求更多的自由,而不是更少的自由。

第十章,主要關注的內容是人權問題以及不同文化對人權的影響。森對聲稱“亞洲價值觀”對自由尤其漠視和重視自由純粹是一種“西方“價值觀的觀點持批評態度。森認爲來自不同文化的不同人們應該能夠分享許多共同的價值觀並贊同某些共同的承諾。自由的壓倒一切的價值,是以強烈的普適主義爲前提的。當前有些西方國家打着”人權“的旗幟肆意干預別國內政,這顯然是違反自由的內在本質。

第十一章主要探討發展中的社會選擇問題以及個人行爲在社會選擇中所發揮的作用。在開始部分,森對依靠理性爭取社會進步的思想進行了審視,並對持懷疑主義的一些理由進行了分析。主要對三種懷疑觀點進行討論:

1.不可能定理與信息基礎;

2.有意追求的變化與無意造成的後果;

3.社會價值觀與公共利益。

第十二章,主要討論人們自己必須承擔起發展和改變自身所生活的世界的責任。在對以社會扶助來擴大人們自由贊同時,應對個人責任持贊同態度而非反對態度。自由與責任之間的聯繫是相互的,沒有實質性自由的前提,就沒有責任的存在,自由是責任的充分和必要條件。

三、思考與啓示

在這裏,我從婦女的權利、愛爾蘭饑荒以及民主這三方面來說說我的心得體會

婦女的權利:

在第四章中,森提到收入和可行能力關係受到人的年齡、性別和社會角色、所處地域、環境等其他因素影響。通過舉性別不平等、印度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未成年死亡、營養不良、文盲等問題,在存在性別歧視的國家,考察可行能力剝奪比家庭收入分析更能解釋被剝奪情況。這裏的性別歧視毋庸置疑,顯然指的是重男輕女。對於上個世紀的中國甚至於當今的一些保有這些想法的人來講,這個分析方法依然更具優勢,也更有意義。

隨着社會發展,我們之中有重男輕女的觀念的人越來越少,我個人認爲男女平等主要是由於現在女性可以出去工作,可以爲家庭創造收入,在家裏更有話語權的原因。因爲我們知道想要自己做主,需要獨立,而一個人是否獨立體現在經濟是否獨立。女人能“拋頭露面”主要得益於摒棄了一些糟粕,這也是社會發展的體現。

婦女在社會中更多地發揮主體作用,並更多的參與到社會各項事務活動中,除關係到拯救婦女自身的生活外,也會對男人和孩子的生活產生影響。有相關研究表明,婦女在家庭內部的權利增強能夠顯著降低兒童死亡率。同時也有大量證據表明,隨着婦女權利的增強,生育率趨於下降。在家庭內部,婦女教育和識字水平的提高,會加大她們對子女福利的重視。同時隨着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和提升,婦女可以獲得更好影響家庭決策的機會,並使這些決策傾向更重視子女的福利上來。在以自由看待發展的思想中,關注婦女問題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這點讓作爲女性的我感同身受,也感動不已。

愛爾蘭饑荒:

這章內容中我尤爲深刻的是對愛爾蘭饑荒的的描述,飢餓和食品出口並存。在這場饑荒中,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問題是人們指控的矛頭。饑荒的直接誘因是馬鈴薯枯萎病所導致的糧食減產,但更重要的還是愛爾蘭地區的貧困和購買能力。在愛爾蘭大饑荒中,英國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17世紀中期以來,愛爾蘭的土地幾乎完全爲英國地主所霸佔,只關心穀物和牲畜的出口,因此愛爾蘭大多數農業收入被輸出到了國外。隨後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使愛爾蘭人在農業無助、工業無望的情況下只能依靠被擠壓的小塊土地種植馬鈴薯存活。而饑荒時,愛爾蘭人對馬鈴薯的愛好在英國人的眼裏,也是他們自作自受造成的災難的原因之一。

在1845年,災難剛開始,英國政府就收到了消息,卻沒有任何作爲。在饑荒時期食品反而逆向運動,愛爾蘭作爲美洲向英國出口糧食的中轉站,但飢餓的愛爾蘭人沒有得到一袋糧食。當然,如莫基爾所說,“愛爾蘭,被不列顛人視爲異已的,甚至是敵對的國家”不列顛政府在愛爾蘭饑荒時的不作爲,除了自身政治動機外,還與文化疏離有關。這些疏離阻礙了不列顛資本在愛爾蘭的投資。在不列顛,貧困被歸因於經濟變遷和波動,在愛爾蘭,貧困則被看成是懶惰、不在乎和無能造成的。

當我讀到愛爾蘭饑荒時英國的不作爲以及毫無人性的當睜眼瞎,確實氣憤不已,所謂的紳士,所謂的貴族竟是這樣的無恥,這樣的強詞奪理,這樣的毫無同情心,同理心!更誇張的是,爲了推卸責任還編出了一個蹩腳的理由,不列顛認爲自己的使命不是減緩愛爾蘭人的痛苦,而是使其文明開化,並引導他們,像人一樣去感覺和行動。對文化優越的過度深信與政治權力的不對稱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但這種引導會發生在不列顛嗎?顯然是不可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道理可能他們不是很明白,如果文明的代價是無數人的生命,那這文明還有什麼意義?人最重要的難道不是生命權嗎?

事實上,這些問題恰恰是因爲缺少對執政黨的監督,才使得這樣嚴重錯誤的政策持續,記者也很自然的把饑荒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爲自然災害,例如北朝鮮和蘇丹。與此不同得是,在埃塞俄比亞有早災,在朝鮮則是穀物歉收,然許多同樣遭到類似自然災害的國家,在其災情更重的情況下,卻能有效地避免饑荒的發生。是因爲對選民負責的政府積極地採取了措施幫助人民減輕飢餓的威脅,在一場饑荒中,主要的受害者是窮人,他們能倖免於難是因爲政府通過創造收入,讓受饑荒威脅的受害者獲取食物。

當然除了以上原因,文化等方面的認同也是原因之一,沒有出於對殖民地人民饑荒和痛苦的同情而產生的防止愛爾蘭人的貧困和捱餓的決心。究其原因還是因爲民主缺乏,統治者缺少激勵因素;信息閉塞,缺乏信息透明度加重危機,政治權利和公民權利的正面作用。

民主自由:

在全國防疫課上老師說,人權不僅指自由權,也包括生命權、健康權等等。在疫情面臨大規模蔓延、可能對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時,生命權、健康權就成爲最大的人權、最緊迫的人權。

我想,闡釋自由權,首先應當解釋自由這個概念。自由是指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公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進行思維和行動,不受外來約束、控制和妨礙的狀態。但自由從嚴就不是沒有限制的,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的自由都必須以社會的利益和他人的自由爲前提,不得妨礙他人的自由和利益。

歐美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自由民主是他們崇尚的先進文化,曾經愛戴口罩的中國人還被嘲爲一大怪象,當疫情向全球蔓延時,他們依然自由瀟灑,泡吧娛樂照不誤,因自由散漫造成疫情肆虐爆發,如今不得不封城隔離、爲抗擊疫情將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價。自由需要約束,看看歐美在疫情中的表現,失去約束的自由不能長久,中國的自由表面上被限制,實際上更加長遠和穩定。

在疫情初期,正如《流浪地球》中所說,起初,沒有人在意這是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爲威脅人類生命的全球性難題。要想戰勝疫情,世界各國必須摒棄“門戶之見”,實現經驗同享、資源分享、技術共進。加強技術合作,攜手戰勝新冠肺炎疫情,構建人類生命共同體。

通過對本書的閱讀,我個人對發展的認識也有了更爲廣泛深刻的認識。

“以自由看待公平”視角的核心認爲:公衆是變革的能動的參與者,不是指令或自主配給的被動的、順從的接受者。這一章內容中的有些觀點感覺類似於馬克思主義思想裏面的關於社會和個人之間的關係,個人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個人價值的實現應以社會價值的實現爲基礎,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個人利益符合社會利益。森的視角具有創見性和遠見,是因爲他撇開了傳統的唯經濟增長來看待發展的視角。另闢蹊徑,找到了一條更符合現實的發展觀,他把發展的目的受益對象定義爲人,而不是一個國家或者社會。因爲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並不能代表一個國家的每個普通民衆到底具有多少的可行能力,在現實社會會中,國家的發展並不一定與社會個體的發展程度相適應和對等。這與我們國家的以人爲本相適應。

傳統的測量並不能準確反應貧困或是發展,單獨的去觀察社會的發展而不關注社會成員這是自我欺騙,得到社會發展與否的信息可信度也不高。社會財富的多少並不能準確反應社會的發展程度,因爲很多財富和我們普通大衆沒有什麼關係,而我們的社會更多的是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所以社會的發展要注重人類的自身的發展。

作者的核心觀點――以自由看待發展,且非常注重去考察人的可行能力與工具性自由。這種視角去衡量發展是非常全面和合理的,因爲它將經濟發展和社會前進的目標指向人類本身。單純地去衡量一個社會的財富增長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且操作性強,但是這種衡量的方法沒有重視人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獲得過一些實質性的自由,以及人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能夠去做什麼。這是傳統方法的致命缺陷,雖然今天的社會財富極其豐富,但是社會上依然普遍存在着貧困、失業、不平等以及歧視等現象。我國的的各項數據也顯示人均收入小於人均GDP,這也印證了這種發展的結果只是單純的經濟增長了,而社會本身的“涵養”卻沒有提升。

當然以自由看待發展的方法會有許多關於測量的難題,但是採取一些有操作性的處理的方式,儘管有偏差存在,,在實際中應該還是比傳統方式更貼近現實。比單純地以經濟看待發展更具合理性。以自由看待發展直指人類本身的發展,把社會和人的發展相聯繫起來的。並且非常全面和合理,極具人性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