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一

就因爲這句“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於是我停下手中的活兒,輕輕翻開第一頁,有太多共鳴的語言把我深深吸引住了。讀完後心靈受到很大的洗禮和啓發。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都會隨着環境慢慢改變,我亦是如此。正值青春的我該如何做?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自己,尋找自己?

每個人都在經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後,還會大聲喊出這就是我的青春。當在工作上,生活上,感情上,遇到不如意,然後開始自暴自棄。當再次遇到類似情況的發生時,我們開始害怕、惶恐,慢慢就會丟失自我。其實經過時間的沉澱之後許,我們便發現青春時的我們是多麼的恐慌和無知。

人生沒有最佳新人獎。

我現在要做的,僅僅只是我自己想做的,而急於功利卻不願意觸及的事,敬而遠之,以後的工作或許在目標上可能不盡人意,但是最後的目標,它必是我一生追求的。並且是我喜好的工作。就像奧斯卡電影節沒有最佳新人獎一樣,我要得到的是最後的最佳女主角獎。

抓住身邊的時間小偷。

我們常常尋找藉口而不去做那些該做的事,而這個藉口很多時候都要歸結在可憐無辜的“時間”上,我們常說:“我沒做是因爲我很忙,沒時間做”這樣的藉口。但我們並不知道,當我們在說這句話時就在白白浪費時間。或許我可在等公車時可以聽聽動聽的音樂,可以看看一段優美的文字等,日積月累相信收穫會頗多。

我們沒有理由放棄,沒有理由虛度青春的美好時光,我們可以適當迷茫,因爲你20幾歲就是迷茫的不安的,但不要忘記,迷茫過後,我們應當回到自己奮鬥的路上,開始新的征程!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書筆記 篇二

本月我看了《因爲痛,所以叫青春》,這是一本韓國作者金蘭鬱寫的勵志書,寫給韓國的青年人,特別適合現在80和90後的人看,因爲茫然、因爲彷徨、因爲忐忑,所以青春,青春之所以艱難,因爲孤單,如今,手機、電腦讓人交流變得快捷便利發達,可是真正的對話和共鳴卻漸漸消逝,在以前沒有微博、QQ之類的方式交流,但是卻有人情味的存在,彼此相互關心、同甘共苦,現在的90後變得孤獨了,每個人都忙於經營自己的生活,三十歲,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我們二三十歲的人,已經步入青春、成年階段,獨自站在人生的路口,我們的希望在哪裏,我們改用青春追尋什麼,結合書中經典的話題,感悟以下幾點:

1、你的人生停留在幾點。這個話題彷彿馬上聯想到中國的古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之類的,活到現在,你感覺人生的路走了多少呢?我們不妨拿出計算機算一下,如果將人生出生到死亡的時間比作是一天的24小時,那麼你感覺自己現在正活在幾點?假如人的平均壽命是80歲,那麼24歲相當於幾點,告訴大家結論是——早上7點12分,相當於24歲頂多相當於7點12分,此時此刻,很多人才剛剛起牀,爲嶄新的一天準備,有些人甚至還沒有起牀。退休後準備安度晚年的60歲相當於傍晚六點,人生時鐘的計算方法十分簡單,24小時相當於1440分鐘,而將此分成80年,每等份就是18分鐘,一年相當於18分鐘,10年相當於3小時。對照一下自己,如果發現自己已經比別人慢了半拍,要想方設法超越,不要自暴自棄和逃避。

2、年輕,所以傷得起。我們人生中最燦爛和奮發的黃金時期是20歲到35歲之間,每個人都步入社會所必將經歷的煩惱和迷惑階段,青春施加給人生的真正壓力,並不是那些需要積累的經驗,而是看不到未來的不安感,因爲對未來一無所知,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曾經無限的選擇餘地也一點點縮小範圍,就像人們常說的“三十不學藝”,最後只剩下一兩種選擇,蝌蚪長成青蛙後往往就忘記了幼時自己是一隻蝌蚪一樣,這個階段是人生中苦惱最多的時期,所以我們要熱愛眼前的那些苦惱,青春期就是用來迷茫不安的,這是必然的經歷,讓我們投入全部精力去思考和發展自己的將來。

3、奇蹟是靠點滴積累而成的。在生活中,我們不能靠一次決心和熱情去完成所有的事情,造成的聲勢越大往往跌得越慘,有些人喜歡大規模許願,結果到最後一件事完不成。其實。我們只要認真計劃一件事情,並且一邊堅持一邊調整,反而會完成得十分出色,懈怠的情緒誰都會有,不要擔心自己比別人走得慢,只要不斷的調整心態,懂得不放棄,不停下前進的腳步,一定會達到終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的能量和付出,經過日積月累的沉澱,達到一定厚度時,大自然終究會回饋與你,這就是大自然的因果關係。想一想我1996年從農村走出來的時候,那是還是一個沒有國中畢業的小孩,任何關係沒有,任何背景沒有,通過16年的努力和堅持,我的人生和生活質量慢慢得到改善,溫柔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車子房子,一切一切我也慢慢都擁有了,這就說明在廚師這個職業道路上是可以實現自己夢想的!再看一看現在的90後廚師,沒有責任心、自私自利之心強、沒有吃苦耐老的精神,不懂得珍惜“今天”,“今天太累了,明天再說吧”、“今天吃個夠,明天再減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明天再開始”只不過是對自己無法剋制惡習的安慰而已。

我們都應算一算,我們自己的人生鐘錶指針指到幾點,把你的人生比作是一天的24四小時,平均18分鐘爲1年,比如,我今年32歲,那麼我的人生指針時上午9點左右,也是我人生剛剛起步的年紀,感謝真本書讓我在以及而立之年,用給予我奮發向上的勇氣!同時也善權90後的員工,你們的人生還更精彩,是黎明和早上起牀的那一刻,只要稍微努力一下,比別人多幹一些,比別人多起幾分鐘,你的人生會很精彩,因爲你們時間、機會、平臺很多!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書筆記 篇三

看完了韓國作家金蘭鬱寫給“關於獨立站在人生路口的你”的一本書,它叫《因爲痛,所以叫青春》。20歲的自己正是金先生筆下的主人公,在我看來已經不惑之年的金先生尚且還有着活潑的思維和一般當代20歲年輕人的心。更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已經40歲的“老”成年人思想竟然如此跳躍,在20歲年輕人和40歲成年人當中轉換得遊刃有餘。我甚至猜想,難道80年代的韓國和當代的中國在教育事業以及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上有着極其相似的地方嗎?

下面是書中談到的,我一一列舉,看似毫無邏輯的觀點,卻並無相悖,在敘述此書時順便談談自己的想法。

根據金蘭鬱先生的時間推算法,設每人可以活到80歲,把它推算到每日的時間當中,便是一年相當於18分鐘,因此現在20歲的我人生時鐘便早上六點不到,而自以爲浪費了許多光陰的我或許還沒有真正見過生命中永恆的朝陽。豈能再繼續昏昏欲睡,我應當揉揉朦朧的睡眼,穿好衣服,踏上未來將要探知的旅途,難道不是嗎?

曾經的我認爲,讀名牌大學的人一定會比不讀名牌大學的人出路好。我曾經埋怨過自己不好好讀書,上了一所不怎樣的大學(其實我們學校挺好的,現在看來),或者不怎樣的專業(現在也很喜歡這個專業),而現在這些對我來說,都不再那麼重要了。光鮮亮麗的背後不一定是玲瓏剔透也可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再好的學歷對自己來說,僅僅是短暫溜鬚拍馬的噱頭,到頭來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又何必過於糾結。

或許很多同學已經做過不少兼職或省吃儉用攢了不少錢。他們以豐富社交經驗,勤儉節約等等藉口來爲理財辯護,但是對於大學生而言,現在理財還爲時尚早了,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積攢財富和所謂的社會經驗,而需要積攢的事知識和學習能力。或者這樣說,積攢下來的財富還不如獨自一人出去以豐富文化知識和增加人際交往爲目的的旅行來的更爲實際。

根據金蘭鬱先生書中所述,失戀後,傷心的人會產生大量莫名其妙(我不懂得這個,各種荷爾蒙)的荷爾蒙。簡單的說,你失戀後,痛苦並不是因爲你還怎麼怎麼喜歡她,而是身體裏面各種荷爾蒙的化學效果才導致你悲傷,食慾不振,頭暈,涕泗橫流,抽菸酗酒。而隨着時間的流逝,荷爾蒙逐漸減少,心情也慢慢恢復。當我看到這裏的時候,突然覺得心裏寬慰了許多。因爲她/他不適合你,或許有什麼地方還沒有達到你理想中想要的標準,分手的原因也僅僅侷限於此,時間是最好的良藥也是來源於此吧。

或許你早就打算好了自己的未來,列出了時間計劃表,畢業找工作,先勤奮兩年,開始有固定的收入,借貸買房買車,七八年後,開始與現在的女友談論結婚的事情,然後那個時候已經成了管理人員,接下來就是孩子……這樣看來或許你想得太過於簡單,也太過於夢幻,所以重新設計一下自己的藍圖吧,加進去些磨難,加進去些痛苦,我們不期望自己的人生一馬平川,我們過着現實的生活,一切真實的生活,只爲了現在這個夢,炙熱的夢。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書筆記 篇四

因爲不安,所以青春;因爲茫然,所以青春;因爲彷徨,所以青春;因爲孤獨,所以青春;因爲忐忑,所以青春。漫漫人生路,一直在迷茫。在一個激烈競爭的年代,要拼什麼才能拼出未來?

如果說韓寒的《青春》提出了這一代年輕人的希望在哪裏這個問題,那麼金蘭都老師的《因爲痛,所以叫青春》則剛巧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本書中,作者如實地把成年人們所不曾瞭解的我們年輕人的困苦和不安都展現了出來。作者幫助我們診視這些無法向他人傾訴的苦痛,並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從這種苦痛中找到爲未來打拼的能量。本書與其他青春主題的書籍的最大不同在於,它並不是一本訓斥我們年輕人爲什麼這麼自私、無能、不爭氣的書,也不是一本空泛的喊口號的書。它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只要努力、前途就一定有光明,它就像朋友一樣靜靜地傾聽我們的苦惱,並通過睿智的寥寥數語,引導我們發現自己,獲取自己人生答案的書。

讀完本書,我明白了:年輕本生就是一種痛苦,但這種痛苦是美麗的。是因爲年輕代表着將來、希望、潛在的可能;所以,它是美麗的。之所以痛苦,是因爲我們年輕,來自對懸而未決的未來的不安。青春施加給我們的真正壓力,並非是哪些需要積累的證書和業績,而是看不到未來的不安感。因爲看不清,因爲對未來一無所知,所以時常感到迷茫而痛苦。所以,年輕的我們,連痛苦都是美好的。

本書的副標題叫做“寫給獨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我們現如今都開始獨自一人面對生活。雖然我們已經被認定爲成年人,但剝去表面的成熟,我們並未做好由裏到外的成年人的準備。所以,我們會覺得迷茫,我們的希望到底在哪裏?

不管現在的你正經歷着怎樣嚴重挫折,處於怎樣的迷茫,本書能夠以低沉有力的聲音鼓舞你,告訴你在殘酷的現實中,還爲你留着那一種最美好的可能。

現在的你應該來讀這本書。跟這本書述說你的故事,利用這本書,用“留給自己的一種可能”來照亮你自己的路。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五

輕輕合上書的瞬間我陷入了沉思……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一書充徹着近來的媒體網絡,著名作家畢淑敏及臺灣暢銷書作家王文華等都力薦了此書並作出了高度的評價,《揚子晚報》也在連載中。

原本認爲此書是對年輕人講的,我們已有了自己的事業,有房子、汽車,且已兒女繞膝,早已過了懵懂之年。但深讀之後才發現書中講的不僅是年輕人要面臨的困惑,而是人的一生中都要應對的問題。

很慶幸讀了這本有益的書,讓我能重新審視現在的我,讓我看到了許久不曾看到的人生目標。原本以爲自己已經老了,早過了學習、拚博的年齡,但書中卻給人生與時間作出了這樣的詮釋:假如一個人能夠活到80歲,將這一生設定爲24小時,,24小時相當於1440分鐘,而將此分爲80年,每等分就是18分鐘,一年相當於18分鐘,10年相當於3個小時,以此類推……我們離無限好的夕陽西下還很遠,因爲本質上講,只要生命存在一天,你就依然年輕,更如本文教授所引用的:人生從不嫌太年輕或太老,一切都剛剛好。所以無論我們處於人生的何時段都應有目標,並朝着目標努力。

書中有這樣一節-“1+1原則”可以改變世界,深深的觸動了我。水滴石穿,堅持的力量可以化腐朽爲神奇,這些看似淺顯的道理大家都懂,可有幾人能做到?我們雖不能象比爾蓋茨一樣的異類取得成功,也不一定能成爲莫扎特那樣的天才,但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兩個小小的夙願。即使想法看似渺茫,但只要持“1+1原則”就完全有實現的可能。

人生雖說僅有短短的幾十年,但如果我們每天堅持用1小時的時間去鍛練身體並持之以恆,那我們擁有的將是健康的體魄。同樣,在生活中,我們如能每天堅持用一定的時間去學習、去反省、去總結,那麼在這不懈的努力中,你將達到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在提高自身價值的同時又昇華了自身的精神境界。

看完書的我有些悸動,就象書中所說我們必須活在當下,腳踏實地的走好每步路,摒棄掉自以爲是的藉口和惡習,選擇好人生的。路,待到遲暮之年,我們可以微笑着回憶曾經的過往-我們不曾後悔過!

在書中作者還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提示:

管理時間主要是管理雞肋時間,不要等待某一大塊時間的出現,我們要學會蒐集雞肋時間去完成大事情。

用讀書代替遊戲,用讀報代替上網,用欣賞電影代替看電視,用思考代替發呆,用對話代替發牢騷,

在攀爬很長的階梯時,眼睛不要盯着最頂端的那一階,而是要專注於眼前最近的這一階。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書筆記 篇六

如果將人生劃分爲一個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都賦予它一個定義。那麼,青春——人生中最珍貴、無可替代的時光——無疑屬於探索期。即將成年的我們,褪去了兒時的稚氣,有了夢想,卻也更加看清了現實,於是不安、茫然、彷徨、孤獨、忐忑。

這所有的情感交織在一起,便是青春。因爲有了這些複雜的情緒,難免有時候會在成長的路上摔得很痛;而正是因爲痛,所以叫青春。

韓國作家金蘭都所寫的《因爲痛,所以叫青春》,給了獨自站在人生路口的我們最佳的指南。

開篇第一章節就給了我一個驚喜——“你的人生此刻停留在幾點?”

假設人的平均壽命是80歲,將這段時間平分爲24等份,原來我的人生時鐘上所顯示的竟然是五點零六分!這是東方既白、萬物從沉睡中甦醒的時刻!原來我的人生,纔剛剛開始。

雖然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但事實上,卻沒有幾個人有這個勇氣能夠做到。無論是到知天命年紀的人,還是剛剛畢業即將要進入社會的大學生,總覺得做什麼都來不及了。

“來不及”漸漸地成爲了人們無奈的藉口。

作者在書中特別算了大學畢業時的人生時鐘,不過是早上七點十二分,這個數字能夠直接的告訴那些“因爲來不及而做不了的”人們:“此時此刻,很多人才剛剛起牀,爲嶄新的一天做準備。”之後又舉了“一位60歲的元老級畢業生”的例子,讓“來不及”這個藉口變得更加蒼白無力。

青春似乎永遠都有一位跟隨者,那就是叛逆。在父母眼中,小時候百依百順的我們學會了反抗,而反抗的原因,都是一些不切實際的因素。父母用他們的經驗,希望我們不受同樣的傷害,順利地成長。可我們,卻有着滿腔熱血,想要爲夢想奮鬥,哪怕撞的頭破血流。

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將要面對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擇業。是應該順從自己的心意,哪怕薪水不高但做着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應該順從父母與潮流,過着一日復一日單調的生活卻有着客觀的收入?金蘭都提出了“擇業十誡”,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條。

“不要選擇你想去的地方,選擇需要你的地方。”只有需要自己的地方,纔有一展身手的空間,才能爲社會、國家創造財富,才能讓自己的一生富有意義。

“你選擇的地方不應準備着王冠,而是由斷頭臺在等着你。”我們要尋求突破,而不是一味的享受安逸。只有有激情的工作,纔不會讓生活變成黑白相片。

擁有了“纔剛剛開始”的衝勁、“擇業十誡”的條件,接下來,就是向成功衝刺。那麼,何爲成功?

我們總羨慕有些人的天賦異稟,憑藉着聰穎他們總能事半功倍。然而,金蘭都認爲,“沒有最佳新人獎”。許多人希望快些踏入社會、獲得成就,早一點被授予“年輕有爲”的稱號,卻忘了,應該從生活中修煉自己、積累內涵。畢竟和“最佳主角”相比,“最佳新人獎”只不過是煙火,稍縱即逝。

有了《因爲痛,所以叫青春》這本人生教科書,我想,我的青春一定會十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