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聶榮臻讀書筆記

第一篇:聶榮臻

聶榮臻讀書筆記

聶榮臻(1899-1992) 四川省江津縣人。一九一九年赴法國勤工儉學。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四年赴蘇聯學習。一九二五年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祕書兼政治教官,中共廣東區委軍委特派員,中共湖北省委軍委書記。一九二七年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南昌起義軍第十一軍黨代表,同年參與領導廣州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紅一軍團政治委員,中央紅軍先遣隊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二書記,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市市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代總參謀長,國務院副總理兼中央科學小組組長,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聶榮臻元帥與日本孤女的故事 26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日本婦女來到了中國,卻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和熱情的接待。這名婦女叫美穗子,那並不是她第一次到中國來。說起她與中國的緣分,還要追溯到抗日戰爭期間發生在她與一位中國將領之間的傳奇往事。26年前的那次重逢是二人時隔40年後的再次見面,一部名爲《美穗子探親》的電影記錄了當時的一切。近日,央視《重訪》欄目專訪了美穗子老人,講述了戰爭歲月中一個跨越了國界和種族的愛的故事。 2014年8月24日,《美穗子探親》這部電影中的女主人公美穗子又一次來到中國,她是在抗日戰爭期間被聶榮臻收養的日本孤女。美穗子女士已經69歲,這是她第6次“回家”探親。與26年前相比,歲月在她的臉上已經悄然留下印記,中國也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沒有變的是,中國朋友們一如既往的熱情。這都是因爲這個日本婦女兒時和中國的一段情緣。 戰火中驚見孤女 1940年8月,故事發生在從石家莊到太原的鐵路,也就是正太鐵路上一個叫東王舍的村莊,這是橫貫太行山脈的一條交通要道。在這條鐵路線上有天險娘子關和日軍在華北的重要燃料基地井陘煤礦。曾經是華北交通公司職員的美穗子的父親——加藤清利,1939年末作爲助理被派遣到井陘煤礦車站,負責運輸煤炭。 8月20日,名震中外的百團大戰打響了。戰役前期的主要任務就是交通總破襲,破壞敵人的交通線,重點摧毀正太鐵路。8月20日夜,在八路軍前方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各參戰部隊按計劃對華北各線敵僞軍據點同時發起進攻。在激烈的戰火中,井陘煤礦變成了一片火海。在火海中,八路軍戰士救出了2個日本小女孩,4歲的美德子和她不到1歲的妹妹。面對2個日本小姑娘,八路軍戰士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於是向軍區司令部打電話 請示。 當時接電話的是一個參謀,因爲這個事情比較特殊,他便向聶帥報告。聶帥說叫他們趕緊送來,對俘虜只要他放下武器我們還寬待呢,2個日本小女孩是無辜的。後來戰士很快從前線把2個日本小女孩送到了司令部。 在司令部,2個小姑娘成爲聶帥的小客人,受到了悉心的照顧。“半天工夫,部隊就派人把2個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揮所。我先抱起那個受傷的嬰兒,看到傷口包紮得很好,孩子安詳地睡着,我囑咐醫生和警衛員,好好護理這個孩子,看看附近村裏有沒有正在哺乳的婦女,趕快給孩子喂喂奶。那個稍大些的孩子,很討人喜歡,我牽着她的手,拿來梨子給她吃。”聶榮臻元帥在他的回憶錄中,用“激烈戰火中的小插曲”回憶了這段往事。 火線養女表仁義 在戰火異常激烈的前線陣地,這2個孩子應該怎麼辦?日本人經常到晉察冀地區掃蕩,結果難以預料。如果這2個日本小姑娘留在異國他鄉,可能會對將來她們大了以後造成不好的影響。現在雖然她們的父母已經去世,但是她應該還有親戚。在當時的戰爭環境下,聶帥決定將她們送交給日方。 戰地攝影記者沙飛當時照了3張照片。一張是聶帥牽着只有4歲的美穗子,一張是美穗子坐在籮筐裏面吃梨,一張是老鄉挑着她們兩個回去。其中的部分作品最早發表在1941年6月《解放畫刊》第二號上,這是一份由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宣傳部新聞攝影科供稿、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晉察冀支部編輯的日文版畫報;最早發表的中文媒體是 1942年 7月7日出版的《晉察冀畫報》創刊號。在這個懵懂的年齡,美穗子並不知道幼年時的這段傳奇般的經歷會對她的人生有怎樣的影響。但是40年後,正是那張合影改變了她的生活。 在聶帥的安排下,沒過幾天2個小姑娘就被送往石家莊。戰士們找了一個可靠的老鄉,準備了一副挑子,聶帥和指揮所的幾個同志擔心孩子在路上哭,還往筐裏堆了許多梨子。美穗子姐妹轉交日軍後,被送到了石家莊的石門醫院。不滿週歲的妹妹因傷勢嚴重不幸死去。美穗子本人於1940年10月被伯父平安帶回日本,此後與外祖母相依爲命。 隨着美穗子姐妹回去的,還有聶榮臻寫給日軍的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此次我軍進擊正太線,收復東王舍,帶來日本弱女二人。經我收容撫育後,茲特着人送還,請轉交其親屬撫養。我八路軍本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深望君等幡然覺醒,與中國士兵、人民齊心合力,共謀解放,則日本幸甚,中國亦幸甚。” 40年後尋孤女 時間飛逝,戰火連天的峯峯歲月已經漸漸在人們的腦海中遠去。轉眼到了1980年的4月,總政華南的副主任帶着姚遠方同志,一起來採訪聶帥。那時全軍開政治工作會議,他們來請示聶帥關於政治工作方面有什麼指示,這樣談完了以後,姚遠方同志拿出了那3張照片,問聶帥還記不記得這個事情。 照片喚起了聶帥40年前的回憶。很快,姚遠方就完成了一篇通訊《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裏?》。1980年5月28日新華社播發了這篇通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文匯報》和其他一些省市的報紙也都刊載了這篇文章和這張珍貴的

歷史照片。報道也引起了日本新聞媒體的關注。日本共同社駐北京記者,最先把文章和聶榮臻與日本小姑娘在一起的照片發到日本。5月29日,曰本《讀賣新聞》用很大版面,突出刊登了這篇文章和照片,題目就是《興子姐妹,你們在哪裏?聶將軍40年後,呼喚從戰火中救出的孤兒》。 6月3日,也就是在中國報紙發表《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裏?》的第6天,文章中說的叫“興子”的日本小姑娘終於找到了。然而,找到的日本小姑娘並不叫興子,而是叫美穗子。 聶榮臻元帥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曾經這樣說到:“把兩個孩子安頓下來,我讓炊事員做了一盆稀飯,把那個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懷裏,用小勺喂她,孩子就顯得不那麼拘束了。我問她叫什麼名字,她?嗯嗯?地回答着。翻譯在旁邊說,她說叫?興子?。我聽這個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其實,這個小姑娘叫美穗子。 1980年6月8日,《讀賣新聞》在顯著位置上刊登了文章《我就是興子》,旁邊還附有美穗子的大幅照片。當時的美穗子已經44歲了,住在日本宮崎縣,已經有了3個女兒。她和她的丈夫開了一家五金店,過着非常幸福的生活。 感慨萬千訪中國 當美穗子遠在日本看見了報紙上的這篇報道時,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就是文章中所說的“興子”,而且當時她還和丈夫一起議論說別人也有與自己一樣的經歷。當美穗子知道報紙上的“興子”就是自己的時候,她吃驚的程度只能用如雷貫耳這個詞來形容。 當晚,美穗子激動地給救命恩人聶帥寫了一封信,表示感謝,並表達了想到中國訪問的願望。這封信被次日返回東京的《讀賣新聞》的記者帶回,急速轉給北京的聶帥。 1980年6月24日,中國駐日使館得到了邀請美德子訪華的正式請帖,出發的具體日期是7月10日,這一天恰好是美穗子44歲的生日。 1980年7月10日晚上,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一行6人,乘坐中國民航的班機從長崎到達北京。歡迎他們的是大批的新聞記者以及照明燈、照相機的閃光燈。在人羣的簇擁下,美穗子來到了機場貴賓室,見到了聶榮臻的女兒聶力。 1980年,正是中日兩國關係在各個領域都開始升溫的階段。將軍救孤女,這樣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話,是任何一個新聞媒體都不會放過的。毫無例外,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也拍攝了記錄美穗子訪華的電影《美穗子探親》。 對美穗未來說,此次中國之行她最大願望就是見到聶帥,當面向他感謝救命之恩。這次見面被安排在7月14日,地點是人民大會堂的新疆廳。見面的前一天晚上,美穗子的心情非常緊張,不知怎麼感謝聶帥纔好。 第二天見到聶帥,美穗子覺得與在照片上所看到的嚴肅形象完全不同。聶帥身材高大,卻非常溫和,不由得使美穗子產生了錯覺,好像見到了自己的親生父親。當時目睹了兩個人見面的場面,原聶帥的祕書回憶:“當時非常感人,美德子非常激動,看到了聶帥以後,拉過了他的手,用日本的最高禮節,將自己的額頭觸在聶帥手上,這是最高的禮節。”美穗子泣不成聲,說聶帥是自己的再生父母。與聶帥見面後,7月16日,美穗子一家來到了石家莊和井陘煤礦火車站。在美穗子模糊的印象裏,火車站的

位置和父親曾經辦公的地方都和40年前一樣,到了自己被救的地方她也很激動。離開了石家莊,美穗子又前往杭州、上海.每到一處都受到了熱情的接待。7月23日美穗子結束了這次中國之行,從上海返回日本。 爲中日友好不遺餘力 回到日本的美穗子,爲了中日兩國的友好,從此做着自己微薄但是不懈的努力。1986年5月和1989年5月,美穗子先後2次隨日本友好代表團訪華。這此後的2014年、2014年美穗子又2次來到中國。美穗子和中國姐姐聶力見了7次面,其中有一次是在日本。1998年,聶力率全國婦聯、婦女代表團到日本,順道去看望美穗子。這也是聶力第一次去美穗子的家裏,爲了接待姐姐,美穗子特意把保存了近20年的聶帥送的那幅《松竹梅》拿了出來。2014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8月24日美穗子第6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這是她的第二故鄉,歲月匆匆,容顏改變,然而不變的是純樸的心靈,感激的心情。 在到達北京的當天下午,美穗子就來到了中日友協。在會見廳里美穗子與中國姐姐聶力時隔3年後再次見面。這一次見面,聶力送給美穗子的禮物是聶力夫婦親筆書寫的“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書法作品。聶力還專門比着她的身材爲她挑了一件墨綠色、下襬有紅黃條紋的中式外套。 8月25日下午,在中日和平友好交流北京大會上,美穗子與一直研究和宣傳聶帥救孤的來住新平先生一起登臺發言。他們因爲此事相識,並共同建立了日中友好協會都城支部。在大會上,美穗子深深鞠躬,和來住新平共同回憶起65年前被救之事,以及多年來他們在日中友好方面所做的努力,講話先後被6次掌聲淹沒。 “將軍救孤女”的故事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一位老人的出現,又讓這傳奇的往事多了一個圓滿的結局。這是美穗子這一次來到中國的另一個目的,那就是笑見另一個曾經救過她的恩人一一楊仲山老先生。在美德子第6次來到自己的第二故鄉中國時,見到了65年前把自己抱出火海的八路軍戰士,如今已經82歲高齡的楊仲山老人。老人回憶說,1940年8月21日早上5點鐘,當時還是一名年輕戰士的楊仲山,將美穗子抱出火海,並從自己的挎包裏拿出餅乾(實際上是一種幹餅,是把餅加熱烤乾,吃起來嘎嘣嘎嘣的),給美穗子吃,她一走不動了就吃點兒。 美穗子在見過另一位救命恩人之後,激動地說:“65年前如果沒有聶帥救我,就沒有我的今天,也沒有我的孩子的今天。雖然我現在過着平凡的生活,但這也是聶帥賦予我的,也是楊仲山先生賦予的。我現在有很多話想說,歸結到一句那就是:非常感謝他們的救命之恩。” 後記 2014年8月26日美穗子結束了自己的第6次中國之行,離開北京,飛回日本。由於身體原因,這也許是69歲的美德子最後一次中國之行了。但是,“將軍救孤女”這個故事,在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依然那樣意味深長。這是一個傳奇故事,是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話。在美穗子的心中,永遠不會忘記65年前在紛飛的戰火中,救她出來的八路軍戰士和中國將領,永遠不會忘記給予她第二次生命和珍貴友誼的中國人民。

第二篇:《聶榮臻》觀後感

我可以

----觀《聶榮臻》有感

“既然選擇了遠方,就不怕風雨兼程。”這是周國平的一句話,《聶榮臻》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到雜誌《新青年》,聶帥漸漸從一個懵懂少年蛻變成一個有着赤子之心的熱血青年,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他的思想,鑄就他一生的輝煌。聶帥的一生,起起伏伏,跌跌宕宕。1927年12月,他參加領導廣州起義。1980年,聶帥在戰場救下一位名叫美惠子的日本女孩。多年後,聶帥心臟衰弱死亡,死時不忘國家,黨對他的恩情,合上了聶帥一生的璀璨。

聶帥的上進,像久旱的春雨,滋潤着新一代的心,鼓動着我們奮發前進。 像迷霧中閃亮的燈塔,冥冥中指引着我們前進的方向??

作爲一個學生,我們應該學習聶帥堅定。風信子花期很長,但盛開後的絢麗卻會讓人們驚豔。曇花一現,震撼了所有人的心靈,可是它卻是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儲備和等待,在它綻放的那一剎那,它創造了瞬間與永恆的舞蹈。如果沒有堅定,風信子和曇花哪來的奪目的美麗。牆頭草之所以被人們所厭棄,就是源於它的不堅定,隨着風四處搖擺,沒有自己的方向。一張紙會在風中搖搖晃晃,可是一隻蝴蝶卻會在風中振翅飛舞,依然飛往一個方向,因爲它有思想,它懂得什麼是堅定與堅持。

這段時間的冬奧會,李堅柔無疑是最大的亮點,作爲一位替補

隊員卻陰差陽錯地拿到了短道速滑的金牌。當然,有人會說,這是運氣使然,可是我想說的是難道僅僅是運氣嗎。先不說她能進決賽必然是有實力的,決賽的時候,起跑後一直處於倒數第一的她並沒有放棄,是堅持與堅定助她奪得了冠軍。

我可以,這三個簡簡單單的字卻需要我們巨大的勇氣。我可以,是一種心態,一種能戰勝一切的自信,是一種精神,一種堅信能叩開成功之門的堅持。

七年級二班:蒲吉源

第三篇:《聶榮臻》觀後感

觀《聶榮臻》有感

程昌堯(7.1)

12月25日,電視劇《聶榮臻》在央視一套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劇情從聶榮臻元帥去法國留學開始,包括了其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設等各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刻畫出了一個純粹、高尚、卓越的黨的領導幹部的生動形象。

他,曾是個熱血的青年。“我找到了我的信仰!”這是九十多年前,年輕的聶帥在巴黎公社紀念牆邊堅定下來的信念,從此以後,這個胸懷天下,一心救國救民的年輕人開始了他對信仰執着的堅守和追求。他,是忠誠的共產黨員。聽從黨的指揮,服從組織安排,無論是臨危受命到上海特科工作,還是帶領紅一方面軍爲長征保駕護航,無論是到敵人眼皮底下白手起家開闢晉察冀根據地,還是主動承擔起領導“兩彈一星”研發的重擔,他從不挑肥揀瘦,叫苦叫累。黨指哪兒打哪兒,勇挑重擔,紮實苦幹。

他,是個厚道質樸的人。雖爲遊子卻心繫故土,一生功勳著然樸實無華。劇中,聶帥委婉的拒絕了將自己的物品捐獻給軍博的要求,將兒時的珍貴物品留給了闊別多年的故鄉——江津,卻執意將楊阿燦留下的記滿了在抗日戰爭和國防建設事業中犧牲的烈士姓名的本子以及白求恩同志在犧牲前贈送他的鴨絨被捐給了軍博,留給世人惦念。

“白求恩從不自私自利,是一個純粹的人,高尚的,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是一名真正的國際共產主義者!”這是電視劇最後聶帥與女

兒在討論該捐些什麼給軍事博物館時,對白求恩同志的高度評價。而聶帥自己,一個爲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國防軍事現代化做出了卓越貢獻,卻一輩子厚道低調的共產主義革命家,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高尚、純粹的共產黨人呢?

第四篇:《聶榮臻》觀後感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

——《聶榮臻》觀後感

印象中,關於聶榮臻元帥的有這些標籤:“江津人”、“江津中學畢業”、“開國十大元帥之一”、“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奠基人”、“收養了日本小女孩”,他是長輩口中的江津人民的驕傲,是中日友好的見證。相對於各種娛樂明星,聶榮臻元帥一直是我心中偶像極的人物,是我的榜樣,是我前進時的動力源泉,他的事蹟時刻激勵着我。 電視劇《聶榮臻》以聶榮臻元帥的一生爲主線,將我們國家發展的幾個重要歷史時期作爲重要節點,從“巴黎和會”遠在四川江津的聶榮臻帶領學生燒了江津大商鋪,被迫去法國勤工儉學展開,在法國,他結識了陳毅,和蔡和森、劉伯堅、趙世炎等有識之士。通過觀看,我對聶榮臻元帥有了更深的認識。

聶榮臻元帥的一生是光輝的,他是我國傑出的革命家、軍事家、政治活動家。他胸懷大志遠涉重洋,尋求救國真理,從實業救國轉向信仰共產主義,由實業救國論者轉變爲以天下爲己任的社會革命論者,曾參加過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北伐戰爭、長征,是紅軍的創建者之一。抗日時任115師的副司令員(實際上是任政治委員)後率3000多人歷盡艱辛開闢我軍第一個模範抗日敵後根據地,普察冀抗日根據地,功勳卓著。內戰配合四野搶奪東北的戰役,參加平津戰役解放石家莊、北平等,身兼六職,衛戌平津,建國後任軍委總副參謀長,參加了剿匪抗美援朝部署工作等。建國後任副總理主管科技和國防軍技術,爲我國的科技事業,國防事業,航天事業,軍隊建設,尖端武器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

的重大貢獻爲研“兩彈一星”立下了汗馬功勞和不朽功勳。見證了中國科技從弱到強的過程。

聶榮臻元帥的一生是高尚的,他樹立了報效祖國、振興中華的志向,聶帥爲報效祖國,先後奔赴法國,蘇聯留學,在留學期間以“吾將上下而求索”克服重重困難閱讀各類書籍爲科技興國思想奠定基礎。在早年,他曾以“我輩要以報國爲根本,爲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和同學相約,把“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作爲自己的座右銘,聶帥不僅胸懷大志“更能夠堅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的理想鞭策自己,在每次有他參加戰役中,他都身先士卒戰在第一線,新中國成立以後,戎馬半生的聶帥爲實現青年時期科技救國的夢想欣然接受了領導國家科技的工作的重任,從此中國的科技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兩彈一星”讓中國在世界的核領域和航天航空事業中有立足之地,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驚歎不已,新中國科技事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通過觀看電視劇《聶榮臻》,讓我對聶帥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他的豐功偉績舉世矚目,他在革命史建設中獨癖蹊經以不變應萬變,化腐朽爲神奇的創新精神是黨和國家難得的寶貴經驗和財富,聶帥爲祖國爲人民奮鬥終生的事蹟使我深受教育,我將加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精技強能,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爲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第五篇:聶榮臻觀後感

《聶榮臻》觀後感

12月25日,電視劇《聶榮臻》在中央一臺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劇情從聶榮臻元帥去法國留學開始,囊括了其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設等各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刻畫出了一個純粹、高尚、卓越的黨的領導幹部的生動形象。

他曾是個熱血的青年。“我找到了我的信仰!”這是90多年前,年輕的聶帥在巴黎公社紀念牆邊堅定下來的信念,從此以後,這個胸懷天下,一心救國救民的年輕人開始了他對信仰執着的堅守和追求。

他是忠誠的共產黨員。聽從黨的指揮,服從組織安排。無論是臨危受命到上海特科工作,還是帶領紅一方面軍爲長征保駕護航,無論是到敵人眼皮底下白手起家開闢晉察冀根據地,還是主動承擔起領導“兩彈一星”研發的重擔,他從不挑肥揀瘦,叫苦叫累。黨指哪兒打哪兒,勇挑重擔,紮實苦幹。

他善於處理幹羣關係。治軍嚴謹,“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絕不允許軍隊擾民。即使是在部隊糧食供應最困難的時候,也不允許士兵與百姓爭食,並身體力行的幫扶困難羣衆。

他是一名卓越的領導者。

“不能腦子一熱就決策,胸脯一拍就蠻幹。”他深知“將令出,則軍破身死”的道理,在戰場上,從不輕率決策,珍愛士兵生命;在國防現代化的發展規劃中,着眼政治、經濟、外交全局,着力長遠發展,科學規劃,寓意深遠。

“出了問題,責任也是在我。”作爲領導,他從不規避責任,並勇於擔責。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是他一貫的作風。即便是在東風二號導彈第一次發射失敗的情形下,他也頂住壓力,強調“一不追究任何人的責任,二要嚴查失敗原因”,爲一線科學家減壓,鼓勵他們從頭再來。

“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就是要當好科學家的勤務兵!”這是聶帥在要求研究院行政管理人員正確對待知識分子,妥善解決科學家後勤保障問題時反覆強調的一句話。他尊重知識分子,深知人才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把人才放到最適合的地方,充分信任;他惜才,在歷次的政治運動中,想方設法的保護,儘可能給予科學家最寬鬆的政治環境和好的生活待遇。正如錢學森所說,他是科學界永遠的聶總,是千里馬們心中永遠的伯樂。

他是個厚道質樸的人。雖爲遊子卻心繫故土,一生功勳卓著然樸實無華。劇中,聶帥委婉的拒絕了將自己的物品捐獻給軍博的要求,將兒時的珍貴物品留給了闊別多年的故鄉-江津,卻執意將楊阿燦留下的記滿了在抗日戰爭和國防建設事業中犧牲的烈士姓名的本子以及白求恩同志在犧牲前贈送他的鴨絨被捐給了軍博,留給世人惦念。

“白求恩從不自私自利,是一個純粹的人,是高尚的,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是一名真正的國際共產主義者!”這是電視劇最後聶帥與女兒在討論該捐些什麼給軍事博物館時,對白求恩同志的高度評價。而聶帥自己,一個爲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國防軍事現代化作出了卓越貢獻,卻一輩子厚道低調的共產主義革命家,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高尚、純粹的共產黨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