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一

最近我閱讀了朱自清先生寫的《經典常談》,對書中《詩經》第四頗感興趣。

《詩經》是一部樂歌,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大半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以敘述詩爲多。“頌”多敘事詩與祀神歌,總計三百零五篇。讀起來語言流暢還很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廣大羣衆能接收的廣度。

在朱自清先生寫的書中,我瞭解到了《詩經》的修辭方法有“賦”,直接敘述;“比”比喻;“興”先寫其他事物,而後明白敘述。

《詩經》有文學和史料價值。比如,我讀了“風”,讓我瞭解了那個時代各個地方的。民風民俗,以及生產和生活的狀況。它的語言表述方法雖然和我們現在詩歌的`表述方法不同,但是,作爲詩歌的節奏感和旋律感是非常優美的,讀起來朗朗上口。

《詩經》給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它們都來自於民間,來自於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勞動,非常地接地氣,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朱熹曾經有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我們平時在閱讀理解和寫作上困難重重,關鍵是對現實生活了解不夠,缺少現實生活的經歷,只是一味地死讀書,閉門造車想當然。正是這一經典的面貌,激發了我閱讀《詩經》的興趣,所以我希望能夠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經典常談好詞摘抄 篇二

1、翻波躍浪

2、撲鷂分鬆

3、芥納須彌

4、千丈冰崖

5、抖擻神威

6、天龍圍繞

7、指解源流

8、共樂天真

9、削職爲民

10、用在一朝

11、辛辛苦苦

12、邏輯

13、不知不覺

14、循環

15、剪裁

16、宮殿

17、改頭換面

18、斐然可觀

19、一唱三嘆

20、典禮

21、供奉

22、感恩懷德

23、搗亂

24、吐霧噴風

25、星辰燦爛

26、曹溪路險

27、五葉蓮開

28、磨磚作鏡

29、花雨繽紛

30、三乘妙典

31、智滿金身

32、笑逐顏開

33、用兵如神

34、嚎哭

35、頗有出入

36、自出心裁

37、魔力

38、詰屈聱牙

39、肅然起敬

40、闡明

41、抱殘守缺

42、迴腸蕩氣

43、諷諫

44、包羅萬象

45、恭敬

46、欺詐

47、尋蛇撥草

48、洗心滌慮

49、鷲嶺雲深

50、簾垂香嫋

51、積雪爲糧

52、理圓四德

53、五蘊楞嚴

54、惡氣遮漫

55、養兵千日

56、倚草附木

57、憑空

58、草率

59、恐怕

60、嫌惡

61、典籍

62、校勘

63、爲所欲爲

64、並行不悖

65、責難

66、制裁

67、遺蹟

68、移風易俗

69、龐雜

70、自然而然

71、假託

72、稀罕

73、不以爲然

74、疑信參半

75、洋洋大觀

76、斷章取義

77、秩序

78、規矩

79、順理成章

80、鼓吹

81、緣故

82、痕跡

83、信仰

84、編輯

85、幌子

86、體無完膚

87、翻來覆去

88、邂逅

89、饑荒

90、鄭重

91、繁瑣

92、蒐羅

93、畜牧

94、機械

95、殘缺

96、微言大義

97、真相畢露

98、宴會

99、天生麗質

100、諸侯

101、惰性

102、踵事增華

103、軌跡

104、輔助

105、權威

106、提倡

107、埋沒

108、蒐集

109、與生俱來

110、社稷

111、許許多多

112、蕩然無存

113、神祕

114、怪力亂神

115、完整無缺

116、無聲無臭

117、樂譜

118、含糊

119、延續

120、不近人情

121、盛行

122、冒名頂替

123、伺候

124、變本加厲

125、束縛

126、編纂

127、譬喻

128、平心靜氣

129、乾坤

130、警戒

131、抱殘守闕

132、雄厚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三

暑假裏匆匆觀覽了朱自清先生的這本《經典常談》。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漫長的歲月中,先人留下的許多的文化遺產。這些經典多而難讀,讓人望而生畏,敬而遠之。朱自清先生似乎見到了這個,整理了經典,就有了《經典常談》一書。這部書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傳統的“四書五經”等著作,是羣經,史,子,集四部中的一些最廣爲流傳、最爲經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第,文第。書中自序中說“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並按照傳統的已經將“國小”書放在最前頭。”這樣的`次序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說,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說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說起《說文解字》,原先我家有一本,一直沒有人看以至於忘記了家裏的這本書,後來有需要就又買了一本,放到書櫃裏時才發現原來那裏已經有一本了。《經典常談》也是這樣,假期裏想看一本書,一翻,這個書有兩本,不同出版社出版。買了一次還要再買一次,想來這書確實是好書啊,就是沒有去讀它。經常是買了書不讀的大有人在啊。在我們的生活裏,慢慢地讀書、品味書香已經成爲奢侈的事物,大人、小孩讀點好書不容易啊。

朱先生的這本書被稱爲“經典常談”,其實應該是“經典導讀”。衆所周知,我國舊時的教育就是讀經的教育,讀經是唯一的項目,新式教育廢止了讀經。民國後,雖然有讀經運動,但是都失敗了。在近年的素質教育浪潮中,逐漸地,讀經成爲熱門項目,如我這般的人,讀書的時候沒有讀經典,做了媽媽後,和孩子一起讀,雖然沒有國學基礎,但是朱先生的經典導讀應該算是通俗易懂。書是薄薄的一本,即使一些生僻的文字,讀起來也不會費很多時間。所以,建議大家有空讀一讀,從經典文字中去關注華夏文化,就是希望“讀者能把它當作一隻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

讓我們的華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傳。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四

朱自清的《經典常談》這本看過的人或許很多,說到經典,映入腦中大概是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等,你知道名字,但是有了解它們是怎麼來的嗎?如何發展的嗎? 《經典常談》中恰好就講述了它們的前世今生,讀完讓人不覺眼前一亮。

經典之所以爲經典,靠的不僅僅是時間的沉澱,還有包括方面人生哲理,經驗總結。在這裏我要說的並不是這些,而是文中大量筆墨描寫了各個時代經典形成所遭遇的事情。 一個時代的更替必然伴隨着大量的戰爭、苦難,隨後安定、修生養息、繁榮富強,如此周而復始,在來來往往中,人們將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或有人收集成冊,或有人再加工就形成了今天的各類經典,《詩經》是這樣,《戰國策》等亦是。但是有的卻成爲了永垂不朽的'紀念供大家傳頌至今,有的卻消失在了歷史的軌跡裏。不可否認的是,不單單生物,任何東西都適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道理。

正是因爲有需要,所以它們得以保存,被留了下來。 這裏的需要更多的是政治上的需求,少部分來說纔是當時人們真正想要的,比如《周易》《尚書》,又比如《三禮》以及諸子百家的言論。 有人會說問什麼是政治?百度詞條的解釋是:對社會治理的行爲,亦指維護統治的行爲。有了這個解釋我們就能很好的來說明文化與政治之間的關係了。 文化的存在是爲了服務於政治。

王國維曾經說過:“中國政治於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殷、周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裏表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其制度文物與其立制之本意,乃出於萬世治安之大計”。說明了在不同時代政治需要導致對文化需求的不同,這時候文化的存在就是爲了服務於政治。周王朝,一個延續了接近千年的國家,不得不說他的統治是成功的,最出名的就是其施行了以禮治國的統治體系,提出了天下、治亂、德治、和諧及民心等政治問題。哪怕是最後王朝覆滅其治國方針,教化人的方式仍被後世所倡導。孔子就是其代表人之一,發展到後來甚至有了專門的書——《周禮》。到了秦朝,始皇統一全國,爲了更好的治理國家,發文昭告天下,而後車同軌、書同文,主張法家的“法治”和“重邢”,鼓勵全國上下學法、知法、懂法,而代表作《秦律》更是讓人歎爲觀止。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約束政治。 到了炎漢,由於久經戰亂,初期國力不足,農業生產停滯,爲了更好的發展,施行了道家無爲而治的治國策略。這就需要約束掌握政治的最高統治者和 *** 機關,使其拋棄形式主義和政績主義,重視農業,輕徭薄賦,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正是有這些的約束,漢朝的經濟達到了一個空前繁榮的程度。

文化與政治不僅僅是相輔相成,有的存在着對政治的批評,例如《春秋》,兩觀點之一說的是實現民族大統一,天下一家,卻有內外蠻夷戎狄之分。有的存在着對政治的無可奈何,哀嘆等情緒,例如屈原的《離騷》以及大量優秀詩詞歌賦等,皆有所言。正如《題遺山詩》中述“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由此看來,文化與政治自古以來就存在着的曖昧關係,主要牽引不過“利益”兩字。今天的中國也是這樣,隨着中國國力的提升,國外對中國的虎視眈眈表現的不在那麼明顯,卻依舊打着蠶食的主意,即是文化入侵。而今我們要做的就是:繼承中發展中國固有的文化與精神,守住國之命脈,不讓文化軟實力成爲他人隨意踐踏的短板。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五

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於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

————朱自清

學生年代已然過去廿餘年,再讀朱自清先生《經典常談》是在從事中學語文教育二十二年後的今天。不知不覺,忙到飛起的這個暑假,已悄然過了大半,也只有在靜夜才得以獨自沉浸於朱先生凝練簡潔的文字中,感受先生80年前在浩繁艱晦的中國古代典籍中皓首窮經,青燈文字的良苦用心,領略先生的經緯之才。

書中,朱先生開宗明義,本書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典籍,亦可稱之爲“國學入門書”。於我而言,既稱得上“國學入門書”,其分量自不必贅述。何謂經典?先生言: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先生大才槃槃,在浩瀚典籍中覓滄海遺珠,所選經典囊括了經、史、子、集四部中最廣爲流傳的經典著作,既沿襲傳統順序精選了經典書籍十三種,又以教育大家的高瞻遠矚,自《說文解字》始,五經四書、《春秋左傳》《戰國策》《史記》、諸子經典、辭賦、詩歌、散文,玉振金聲,用夾敘夾議的行文,微言大義,以清雋沉鬱的文風、洗練秀麗的文筆,從十三種書籍作者、產生原因、內容及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等方面娓娓道來,簡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經典學史。在我看來,這本書既可看做散文集,亦可看做教科書,完全是讀者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絕好入門指南。

撰寫《經典常談》,朱先生心中應該有一個宏大的信念,那就是啓發一般人親近經典的興趣,將他們引到經典的大路上,使年輕一代瞭解整個傳統文化,造就通才。朱先生言:“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裏,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作爲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在隔着時空和歲月與先生求學,走進《經典常談》如入寶山,在先生的`引導下,在中華古代文化經典的瑰麗山水中,按圖索驥,探索着文字的起源,知曉了《尚書》流傳的曲折,感受着太史公的坎坷和堅守夢想的執着。朱先生以大教育家的深厚功力,高屋建瓴又極懂人心,這部《經典常談》,以“指南”爲主旨,卻只是引導你想去探尋。從先生談《史記》就可窺其一斑:不說流傳千古的列傳本紀,只講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發憤,如何終成一家之言,在史記的大背景中刻畫出司馬遷枯瘦卻如鐵的身影,直言他和《史記》一樣偉大,如此這般,直讓人不禁想去探一探那“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華彩。

再讀《經典常談》,在這樣一部厚重的學術著作中,先生以大智慧,在平和的幽默中將歷史典故信手拈來,妙趣橫生處是簡練質樸的文筆。《戰國策》裏,蘇秦連橫失敗,“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於是發奮努力,夜裏讀書“倦了要睡,用錐子扎大腿,血流到腳上”,後來合縱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頭,嫂嫂爬在地下謝罪。”世態人情,只在寥寥幾筆;屈原著《離騷》,言說屈原“是個富於感情的人”,悲憤而發,“東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時候,叫‘媽呀!’‘天哪!’一樣;心裏亂極了,悶極了,透一口氣,自然是顧不到甚麼組織的`”,俏皮易懂的幾句話語,讓讀者把《離騷》的韻律特點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一覽無餘。講歷史,講古人,講文化,是“常談”而不是“長談”,有趣而豐滿,不囉嗦亦不說教,只是告訴你,那邊放着一些書,它們很老,很舊,裏面沉澱着許多東西,歡迎你去看。先生如此筆觸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祕,又從更立體和廣泛的角度挖掘這些經典背後的故事,讓孜孜的讀者不僅能理出經典流變的基本脈絡,更能學到做學問的一般方法,引導更多的讀者去向往經典,去研讀經典,足見其用心之良苦,筆力之精道。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作爲一名中學語文老師,我一直在思考,什麼是好的語文教育?引導學生在漢語言文字世界中探索語文之美,讓語文之美在孩子們心間生根發芽。再讀《經典常談》,忽然了悟,朱先生已先行久矣,我輩之幸,終能在《經典常談》裏體悟先生良苦用心和爲師之道,終於明白這纔是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將經典之美種植在少年之心的正途大道。

靜夜掩卷,我彷彿看到朱先生伏案凝思,把那些宏偉而磅礴的羈絆,一筆一劃地寫到紙上,滄海覓遺珠,將中華文化經典深深刻畫在歷史的歲月與時空,讓經典之美悄然勃發。朱先生單薄的身形於光裏搖曳,彷彿是瑰麗山水中巨人的背影。

經典之美,美在氣勢雄壯,字、詞、句、段、章無不綻放出別樣的華彩;經典之美,美在靈動秀麗,詩詞歌賦中都在吟哦着悲歡離合的傳奇;經典之美,美在它既見證了歷史,又昇華了歷史;經典之美,還美在它既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經典之美,美不勝收!而自古以來,經典就是人們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文化。

因此,作爲語文人,我們更應該傳承並弘揚中華傳統經典之美,以之滋養身心和靈魂,涵養文化底蘊,堅定民族底氣,讓經典之美於在更多人的心靈盛放,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經典常談好句好段摘抄 篇六

1、悲傷並不是未來的藉口,而是讓我們更加堅強的動力。

2、戰爭是個複雜的程序,敘得頭頭是道,已經不易,敘得有聲有色,更難;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閒,透着優遊不迫神兒,才成。這卻正是《左傳》著者所擅長的。

3、樂教人平心靜氣,互相和愛,教人聯合起來,成爲一整個兒。人人能夠平心靜氣,互相和愛,自然沒有貪慾、搗亂、欺詐等事,天下就治了。

4、培養學生讀解古書,欣賞文學名著之能力”的話。初、高中的國文教材,從經典選錄的也不少。可見讀經的廢止並不就是經典訓練的廢止,經典訓練不但沒有廢止,而且擴大了範圍,不以經爲限,又按着學生程度選材,可以免掉他們囫圇吞棗的弊病。這實在是一種進步。

5、古代用竹木簡最多,戰國纔有帛;紙是漢代纔有的`。筆出現於商代,卻只用竹木削成。竹木簡、帛、紙,都容易壞,漢以前的,已經蕩然無存了。

6、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親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師是政教的本源。

7、八卦是聖物;放在門頭上,放在帽飾裏,是可以辟邪的。辟邪還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夠因往知來,預言吉凶。算命的、看相的、卜課的,都用得着它。

8、楊萬里爲人有氣節;他的詩常常變格調。寫景最工;新鮮活潑的譬喻,層見疊出,而且不碎不僻,能從大處下手。寫人的情意,也能鋪敘纖悉,曲盡其妙;所謂“筆端有口,句中有眼”。他作詩只是自然流出,可是一句一轉,一轉一意;所以只覺得熟,不覺得滑。不過就全詩而論,範圍究竟狹窄些。

9、在外交的宴會裏,各國使臣往往得點一篇詩或幾篇詩叫樂工唱。這很像現在的請客點戲,不同處是所點的詩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這可以表示這國對那國或這人對那人的願望、感謝、責難等等,都從詩篇裏斷章取義。斷章取義是不管上下文的`意義,只將一章中一兩句拉出來,就當前的環境,作政治的暗示。

10、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11、那時候又相信數目是有道理的,所以哲學裏用得着它。我們現在還說,凡事都有定數,這就是前定的意思;這是很古的信仰了。人生有數,世界也有數,數是算好了的一筆賬;用現在的話說,便是機械的。數又是宇宙的架子,如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筮法可以說是一種巫術,是靠了數目來判斷吉凶的。

12、那時候又相信數目是有道理的,所以哲學裏用得着它。我們現在還說,凡事都有定數,這就是前定的意思;這是很古的信仰了。人生有數,世界也有數,數是算好了的一筆賬;用現在的話說,便是機械的。數又是宇宙的架子,如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筮法可以說是一種巫術,是靠了數目來判斷吉凶的。

13、“倉頡造字說”也不是憑空起來的。秦以前是文字發生與演化的時代,字體因世因國而不同,官書雖是系統相承,民間書卻極爲龐雜。到了戰國末期,政治方面,學術方面,都感到統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統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識之中。

14、秦以後只是書體演變的時代。演變的主因是應用,演變的方向是簡易。始皇用小篆統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隸書”。當時公事忙,文書多,書雖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書,卻不免寫得草率些。日子長了,這樣寫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體,稱爲“隸書”,因爲是給徒隸等下級辦公人看的。這種字體究竟和小篆差不多。

15、歌謠的節奏最主要的靠重疊或叫復沓;本來歌謠以表情爲主,只要翻來覆去將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費話。重疊可以說原是歌謠的生命,節奏也便建立在這上頭。字數的均齊,韻腳的調協,似乎是後來發展出來的。有了這些,重疊纔在詩歌裏失去主要的地位。

16、低頭是準備,擡頭是決心,留心是覺悟,勇往直前是成功。

17、如聞朱先生謦頦,不覺仰首伸眉,睏倦頓消。本書是研究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的一本入門書。一部小書,歷經數年而成,可見作者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態度。

18、我國經典,未經整理,讀起來特別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朱子似乎見到了這個,他注“四書”,一種作用就是使“四書”普及於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書”注後來成了國小教科書。

19、八卦相傳是伏羲氏畫的。另一個傳說卻說不是他自出心裁畫的。那時候有匹龍馬從黃河裏出來,揹着一幅圖,上面便是八卦,伏羲只照着描下來罷了。但這因爲伏羲是聖人,那時代是聖世,天才派了龍馬賜給他這件聖物。所謂“河圖”,便是這個。

20、生活如同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21、古代用竹木簡最多,戰國纔有帛;紙是漢代纔有的。筆出現於商代,卻只用竹木削成。竹木簡、帛、紙,都容易壞,漢以前的,已經蕩然無存了。

22、儒家和墨家其實都是守舊的,不過一個守原來上層社會的舊,一個守原來下層社會的舊罷了。壓根兒反對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道家。

23、生命就像一盞燈,我們應該把它照亮,而不是讓它暗淡無光。

24、倉頡據說有四隻眼睛,他看見了地上的獸蹄兒鳥爪兒印着的痕跡,靈感涌上心頭,便造起文字來。

25、但春秋時列國的賦詩只是用詩,並非解詩;那是詩的主要作用還在樂歌,因樂歌而加以借用,不過是一種方便罷了。至於詩篇本來的意義,那是原很明白,用不着討論。到了孔子時代,詩已經不常唱歌了,詩篇本來的意義,經過了多年的借用,也漸漸含糊了。他就按着借用的辦法,根據他教授學生的需要,斷章取義得來解釋那些詩篇。後來,解釋《詩經》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腳步走。最有權威的毛氏《詩傳》和鄭玄《詩箋》差不多全是斷章取義,甚至斷句取義——斷句取義是在一句兩句拉出一兩個字來發揮,比起斷章取義,真實變本加厲了。

26、木叉渾鐵棒,護法顯神通;怪物降妖杖,努力逞英雄。雙條銀蟒河邊舞,一對神僧岸上衝。那一個威鎮流沙施本事,這一個力保觀音建大功。那一個翻波躍浪,這一個吐霧噴風。翻波躍浪乾坤暗,吐霧噴風日月昏。那個降妖杖,好便似出山的白虎;這個渾鐵棒,卻就如臥道的黃龍。那個使將來,尋蛇撥草;這個丟開去,撲鷂分鬆。只殺得昏漠漠,星辰燦爛;霧騰騰,天地朦朧。那個久住弱水惟他狠,這個初出靈山第一功。

27、幸福是把悲傷和快樂結合起來,把淡淡的歡笑和眼淚混合在一起。

28、一個人高興的時候或悲哀的時候,常願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給別人或自己聽。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唱;一唱三嘆得叫別人迴腸蕩氣。唱嘆再不夠的話,便手也舞起來了,腳也蹈起來了,反正要將勁兒使到了家。碰到節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或一唱衆和,或彼此競勝。

29、古代人看見數目整齊而又有變化,認爲是神祕的東西。數目的連續、循環以及奇偶,都引起人們的驚奇。那時候相信數目是有魔力的,所以巫術裏用得着它。——我們一般人直到現在,還嫌惡奇數,喜歡偶數,該是那些巫術的遺蹟。

30、鞍上人披鐵鎧,坐下馬帶銅鈴。旌旗紅展一天霞,刀劍白鋪千里雪。弓彎鵲畫,飛魚袋半露龍梢;籠插鵰翎,獅子壺緊拴豹尾。人頂深盔垂護項,微漏雙睛;馬披重甲帶朱纓,單懸四足。開路人兵,齊擔大斧;合後軍將,盡拈長槍。數千甲馬離州城,三個將軍來水泊。

31、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3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33、順其自然,安份守己,滴水穿石。

34、有了現成的歌兒,就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隨時揀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悶。若沒有完全合式的,儘可刪一些改一些,到稱意爲止。流行的歌謠中往往不同的詞句並行不悖,就是爲此。可也有經過衆人修飾,成爲定本的。歌謠真可說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了。

35、人生沒有彩排,每個人都要自己上場,經歷起起落落,從而譜出人生的樂章。

36、國小裏教灑掃進退的規矩,和禮、樂、射、御、書、數,所謂“六藝”的。大學裏教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於民生日用,都是實學。

37、不爲失敗找藉口,只爲成功找方法。

38、寒風颯颯,怪霧陰陰。那壁廂旌旗飛彩,這壁廂戈戟生輝。滾滾盔明,層層甲亮:滾滾盔明映太陽,如撞天的銀磬;層層甲亮砌巖崖,似壓地的冰山。大扞刀,飛雲掣電,楮白槍,度霧穿雲。方天戟,虎眼鞭,麻林擺列;青銅劍,四明鏟,密樹排陣。彎弓硬弩鵰翎箭,短棍蛇矛挾了魂。大聖一條如意棒,翻來覆去戰天神。殺得那空中無鳥過,山內虎狼奔;揚砂走石乾坤黑,播土飛塵宇宙昏。只聽兵兵撲撲驚天地,煞煞威威振鬼神。

39、謀略敢欺諸葛亮,陳平豈敵才能,略施小計鬼神驚。名稱吳學究,人號智多星。

40、萬卷經書曾讀過,平生機巧心靈,六韜三略究來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