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紅與黑讀書筆記

第一篇:紅與黑讀書筆記

紅與黑讀書筆記

終於將司湯達的《紅與黑》看完了,用的時間幾乎可以讓我忘記書前的內容,

從最早的慕名看書,到堅持看書,再到被內容吸引而無法自拔的去看書,一本《紅與黑》,讓我對其產生了三種看書的感受。

慕名看書是因爲這是一本世界名著,法國作家司湯達所著。次數被本書譯者稱爲現今中國五十歲上下的知識分子沒有不讀的,甚至有學者說關於《紅與黑》的研究已經成爲西方的“紅學”。很早就知道此書的我一直想找機會看,但是總是沒有實行,所以一直拖到現在纔看到此書,可以說我是慕名看書的。

堅持看書。《紅與黑》的名聲早已遠揚,不需要我在這裏做更多的渲染,但是名聲並不帶表一切。當我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書中的描寫十分細膩,對人物的心裏、事件的描述,都寫的及其詳細,作者甚至將生活的一些瑣碎的事情的寫到了,慢慢的讓我有種拖泥帶水的感覺,不太想去這看這本書,但是這畢竟是一本名著,我是慕名看書的,所以我一定要堅持看完,這也就是爲什麼我看這本書如此之慢的原因了。然而,當我把這本書看完之後,在總攬全局後想,就會發現此前讓我感到有些拖泥帶水的感覺的描寫正是這本書的吸引人的地方。

被內容吸引看書是因爲看到書的下半部後,我被主人公於連的結局所吸引,我極其想知道於連最後的結局,想要直接翻到最後看結果,但又害怕遺漏中間的一些精彩內容,所以就壓制着好奇心,一頁頁的去看。

談到《紅與黑》,就不可避免的要說到書中的主人公於連·索萊爾,維裏埃(作者虛構的地方)一個木匠的三個兒子之一。書中描寫了一個想要飛黃騰達,但卻有着悲慘命運的主人公。於連·索萊爾有着兩次的感情經歷,通過這兩次的感情經歷,他找到了真正的愛情,而正是因爲這兩次的感情經歷,讓我們的主人公失去了飛黃騰達最好的機會,並且走向了死亡。當於連知道自己的飛黃騰達的機會被德·萊納夫人破壞之後,他不顧一切的去殺死德·萊納夫人,他第一位情人,然而當他後來在監獄得知德·萊納夫人並沒有死之後,他離開了德·拉莫爾小姐,他的第二個情人,一位侯爵女兒,投入了德·萊納夫人的懷抱,與其開始了爲期兩個月的愛情,隨後他被執行死刑。

讀完《紅與黑》讓我更加了解到宗教在歐洲擁有多麼強大的力量,不僅控制着人們的思想,同時後左右着世俗的權力。同時也讓我看到了歐洲貴族的奢華、虛僞、做作。書中讓我感到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對人心裏的描寫,幾乎細緻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尤其以描寫於連與瑪蒂爾德之間的感情更爲細膩。

《紅與黑》讓我看到了自己對歐洲歷史的瞭解的欠缺,在我看書的時候有時就無法瞭解中所描寫的一些史實,或者說影射的事件。時間、地點、事件內容,我絕大多數都不知道,可悲自己還是學歷史的!

第二篇:紅與黑讀書筆記

“各位陪審官先生:

我原以爲在死亡臨近的時刻,我能夠無視對我的輕蔑,然而我仍然感到了厭惡,這使我必須說幾句話。先生們,我本沒有榮幸屬於你們那階級,你們在我身上看到的是一個農民,一個起來反抗他的卑賤命運的農民。”“我對你們不求任何的寬怒,我絕不存在幻想,等待我的是死亡,而死亡對我是公正的。。。。。。但是,即便我的罪不這麼嚴重,我看到有些人也不會因爲我年輕值得憐憫而就此止步,他們仍想通過我來懲罰一個階級的年輕人,永遠地讓一個階級的年輕人灰心喪氣,因爲他們雖然出身於卑賤的階級,可以說受到貧窮的壓迫,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於側身在驕傲的有錢人所謂的上流社會之中。”

“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們,事實上,因爲我不是受到與我同等的人的審判,它將受到更爲嚴厲的懲罰。我在陪審官的座位上看不到一個富裕起來的農民,我看到的只是一些憤怒的資產者……”

司湯達在小說《紅與黑》中,用全能的上帝視角,爲我們講述1830年一個農民之子---於連---力圖混入上流社會的悲情故事。小說的主題恰是以上所引述的主人公的獨白,展現了拿破崙式的青年在大革命後的被壓迫處境。通過閱讀,我從社會背景,個人性格兩個方面,分析了於連的命運結局的必然性。

從社會的角度看,自拿破崙倒臺以來,法國人的社會就喪失了偉大的形象。“騙子在聖會中尋求支持。僞善甚至在自由黨的圈子裏也得到長足的發展。煩悶變本加厲。除了讀書種地之外,再沒有別的消遣。”

具體看來,在經濟上,沒落貴族已不比資產者享受更多的尊重和權力。

而資產者熱衷於剝削人們,加劇了社會貧富差距,現身爲社會的蠹蟲。比如,在惟裏埃小城這個縮影中,市長德萊納的思想上是狹隘的,才幹僅止於讓欠帳的人如期償還。收容所所長瓦勒諾先生則是“一個自從管理窮人的福利之後顯然把自己的財產增加了兩、三倍的人,連專供棄兒使用的經費都要撈的人。”身爲下層青年,於連處在這樣的資產者之中,自然就培養了他憤世嫉俗,輕蔑上層的情緒。

在政治上,當權者在當地施行着最討厭的專制,小城市裏的日子簡直不堪忍受。才幹已不是在政治上獲取成功的主要條件,取而代之的是出身和交際。因而,對於於連來說,他的才能中,只在有利於交際的那一部分獲得了發展。比如,背誦聖經。同時,他把愛情也獻與了交際。

在思想上,教會企圖重新奪回中世紀的思想控制權。雖然正處於啓蒙思想的時期,下層民衆依然迷戀教士的優越生活。而教會就通過教士的培養與選拔,試圖繼續愚昧民衆。正如書中所說,“自打有了伏爾泰,自打實行兩院制政府,法國教會好像懂得了書籍乃是它的真正敵人。在它看來,心靈的服從就是一切。”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法國很多下層青年的生命被壓抑着,他們的前方沒有出路,正如上層的貴族和資產者所希望的,他們最好繼承父輩的溫順,服從下一代貴族與資產者的領導。

然而,受過啓蒙主義薰陶的知識青年們,很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他們中很多都代表着下層階級的利益,組建了自由黨派反抗這些不公。可是還有另外一些,於連一樣的青年,他們對自己階級的貧窮厭倦了,受了拿破崙精神的鼓舞,幻想着傳奇人生,步入了上流社會。

他們的性格中一直都有虛榮自負的成分。在上流社會中,沒有出身和資本,尊嚴面對着威脅,是他們最脆弱的部分。於連極爲重視尊嚴,乃至到了愛慕虛榮的地步。他在當家教之前就特別強調不與僕人一起吃飯;他曾美滋滋地夢想過,有朝一日被介紹給巴黎的美婦人,他會用輝煌的壯舉邀得她們的垂青。他在虛榮之下自視其高,認爲憑自己的奮鬥,一切無所不能。“他大概無時不對自己說,波拿巴,一個默默無聞又沒有財產的中尉,靠他的劍做了世界的主人。這個想法給自認爲極不幸的他帶來安慰,又使他在快樂的時候感到加倍的快樂。”

這種高傲,造成了他與貴族農民自由黨的矛盾,作爲下層青年,他鄙視貴族的虛僞;作爲上層的做客,他不屑於農民的粗俗。所以,他生活在社會的階級之外,同時也被社會所拋棄。小說中關於這一點的印證在於,他在迎接國王的隊伍中華麗的出場所引起的反響:

“大家齊聲譴責市長,特別是那些自由黨人。怎麼,這個裝扮成神甫的小工人做了他的小崽子們的家庭教師,他就敢把他選作儀仗隊員,而把某某先生和某某先生排除在外,這些人可都是有錢的製造商啊!”

同時爲了維護這份尊嚴,他們對貴族們充滿着猜忌,並沒有真正地融入上流社會。猜忌在於連的愛情歷程中始終存在着,他猜忌德萊納夫人對他的愚弄與瑪蒂爾德對他的嘲笑,所以他與她們的感情十分曲折。

這些虛榮與自負是造成於連悲劇的性格因素,然而,我們不可否認,正是這種性格之下的雄心抱負,征服了兩個上流女士的芳心。瑪蒂爾德與德萊納夫人,滿足着於連的虛榮;而於連,用中庸的上流男士所缺乏的激情與勇敢,給她們那乾枯乏味的生活帶來了生機。但從愛情的方面來看,他們之間

的感情具有超出世俗阻礙的勇氣,合情合理;但是從世俗的方面來看,他們的行爲缺乏理性的指導。對於當時的上流女士而言,於連適合做一個情人而非丈夫。直到最後的結局,於連由於德萊納的原因被判了死刑。表面看來,是於連因爲感情不慎,毀了自己的一生。但深藏的悲劇根源不在於感情,而在於—正如開頭所說的—上層階級通過於連來懲罰另一個階級的年輕人,永遠地讓這個階級的年輕人灰心喪氣。

“一千個人讀哈姆萊特,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們能從《紅與黑》中能得到很多方面的收益。窮人子弟看到了於連的自強不息;富人子弟看到了與下層子弟的相處之道。甚至我們也可以從中體驗到戀愛的全部過程。我讀於連,一方面感覺到了當時的法國處於暴風雨的前夕,革命即將來臨。作者通過於連的死,其實也在表明,下層階級混入上層階級是自取滅亡,那麼下層知識分子要麼終身做奴隸,要麼徹底地革命。事實上,拿破崙第二帝國就在這樣的矛盾中應運而生了。此外,聯想到當今中國的現狀,我覺得,農村非富農子弟和城市平民階級的子弟就有於連的影子。他們與於連的共性在於:要躋身城市中產階級或富豪階級,把家族希望寄予一身,自尊心極強同時毫無退路。這一點我想不能展開來講,否則就要被和諧啦。

第三篇:《紅與黑》讀書筆記

小說不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而且通過主人公於連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

於連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他勇敢,出生卑微卻敢於追求資產階級闊佬的夫人

他膽怯,去巴黎面試侯爵助理的時候,凝重的氣氛可以讓他害怕的

他真實,拒絕了艾麗莎的愛慕,不爲她所擁有的遺產而魑魅獻殷

他虛僞,兩段愛情的開端都源於他的虛榮心作祟,而不是自己真實的情感

他矜持,對於上流社會的種種不爲所動,不阿諛奉承 ,對於美麗的德?瑞納夫人和巴黎最漂亮的姑娘瑪蒂爾德?德?拉莫爾都表示了反感和被動

他僞善,爲兩個女人爬梯子偷情,面對深陷的愛情毫無尊嚴;

他自信,果斷霸氣的回覆來自上層階級的侮辱

他自餒,常常怨艾自己的卑賤身世,和自己高攀的可笑

小說主人公於連的經歷和遭遇反應了當時廣大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普遍命運。於連生性聰穎、高傲、熱情、堅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侶貴族當政、門閥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因出生平民而備受歧視。這種受壓迫的地位使他滋長了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啓蒙思想和拿破崙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崙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勳,飛黃騰達。但是在復辟時期,拿破崙式的晉身之道已被貴族階層堵死了。

就在這樣的岩石底下,一株小樹彎彎曲曲地生長。於連爲了博取大家用賞識,明知毫無價值,卻還把拉丁文的《新約全書》背得滾瓜爛熟。他那驚人的背誦能力讓他跨進了維立葉爾市長家,當起家庭教師來。在那段時期,他與德.瑞那夫人發生了曖昧關係,大部分是爲了反抗和報復貴族階級對他的凌辱。但是,紙醉金迷、利慾薰心的上流社會也腐蝕了於連的靈魂,助長了他向上爬的慾望和野心。

於連進入陰森恐怖的神學院後,親眼目睹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醜惡內幕,於是他便耍起了兩面派手法,這種表裏不一的行爲居然得到院長的表睞和寵幸。神學院的生活進一步扭曲了於連的性格,強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虛僞的作風。於連給木爾侯爵當私人祕書後雖然還不時流露出平民階級的思想意識,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瑪特爾小姐後,於連的“平民階級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復辟王朝的忠實走卒。正當於連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時,因槍擊德·瑞那夫人而徹底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作爲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着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第四篇:紅與黑讀書筆記

紅與黑讀書筆記

終於將司湯達的《紅與黑》看完了,用的時間幾乎可以讓我忘記書前的內容,從最早的慕名看書,到堅持看書,再到被內容吸引而無法自拔的去看書,

一本《紅與黑》,讓我對其產生了三種看書的感受。

慕名看書是因爲這是一本世界名著,法國作家司湯達所著。次數被本書譯者稱爲現今中國五十歲上下的知識分子沒有不讀的,甚至有學者說關於《紅與黑》的研究已經成爲西方的“紅學”。很早就知道此書的我一直想找機會看,但是總是沒有實行,所以一直拖到現在纔看到此書,可以說我是慕

名看書的。

堅持看書。《紅與黑》的名聲早已遠揚,不需要我在這裏做更多的渲染,但是名聲並不帶表一切。當我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書中的描寫十分細膩,對人物的心裏、事件的描述,都寫的及其詳細,作者甚至將生活的一些瑣碎的事情的寫到了,慢慢的讓我有種拖泥帶水的感覺,不太想去這看這本書,但是這畢竟是一本名著,我是慕名看書的,所以我一定要堅持看完,這也就是爲什麼我看這本書如此之慢的原因了。然而,當我把這本書看完之後,在總攬全局後想,就會發現此前讓我感到有些拖泥帶水的感覺的描寫正

是這本書的吸引人的地方。

被內容吸引看書是因爲看到書的下半部後,我被主人公於連的結局所吸引,我極其想知道於連最後的結局,想要直接翻到最後看結果,但又害怕遺

漏中間的一些精彩內容,所以就壓制着好奇心,一頁頁的去看。談到《紅與黑》,就不可避免的要說到書中的主人公於連·索萊爾,維裏埃(作者虛構的地方)一個木匠的三個兒子之一。書中描寫了一個想要飛黃騰達,但卻有着悲慘命運的主人公。於連·索萊爾有着兩次的感情經歷,通過這兩次的感情經歷,他找到了真正的愛情,而正是因爲這兩次的感情經歷,讓我們的主人公失去了飛黃騰達最好的機會,並且走向了死亡。當於連知道自己的飛黃騰達的機會被德·萊納夫人破壞之後,他不顧一切的去殺死德·萊納夫人,他第一位情人,然而當他後來在監獄得知德·萊納夫人並沒有死之後,他離開了德·拉莫爾小姐,他的第二個情人,一位侯爵女兒,投入了德·萊納夫人的懷抱,與其開始了爲期兩個月的愛情,隨後他被執行死

刑。

讀完《紅與黑》讓我更加了解到宗教在歐洲擁有多麼強大的力量,不僅控制着人們的思想,同時後左右着世俗的權力。同時也讓我看到了歐洲貴族的奢華、虛僞、做作。書中讓我感到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對人心裏的描寫,幾

乎細緻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尤其以描寫於連與瑪蒂爾德之間的感情更爲細

膩。

《紅與黑》讓我看到了自己對歐洲歷史的瞭解的欠缺,在我看書的時候有時就無法瞭解中所描寫的一些史實,或者說影射的事件。時間、地點、事

件內容,我絕大多數都不知道,可悲自己還是學歷史的!

第五篇:《紅與黑》讀書筆記

《紅與黑》讀書筆記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爲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着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說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臺》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爲、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着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僞的言行作爲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於連.索萊爾的命運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綜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爲,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爲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雖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傑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後能廁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着我們的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及其實施當中。他爲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爲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爲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爲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爲此,他製出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虛僞手段,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畢竟是個好苗子,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深深自責。因此,他的計劃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我們不難發現於連在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爲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質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

態,僅僅是感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緊接着應該在制定一個計劃。這些所謂的幸福僅僅是表象而已,於連爲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當他以爲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獄。在獄中反而使他從社會的束縛解脫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僞裝和麪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質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死亡。

對於於連的愛情,我們同樣懷着強烈的興趣。因爲於連的成功幸福既而毀滅都與他的愛情緊密聯繫着的。他的兩個戀人——德.萊納夫人和瑪蒂爾德伴着短暫而奮鬥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別來看看於連與兩個戀人的戀情。於連和德.萊納夫人的愛情始於於連對她的誘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謂的“責任”,這是一種對貴族老爺的報復,一種虛榮的滿足。但是德.萊納夫人的善良、淳樸、溫柔深深地打動了於連。一段時間,他瘋狂地愛上了德.萊納夫人。可惜這顆愛心又很快被種種野心佔有了,直至最後才又復燃,爆發。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說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蛻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說“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着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脫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着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當我將落筆時,發現用意識寫出感想的時間已可與用精神閱讀原著的時間相比較了。我興奮於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啓示,感動於那些儘管扭曲而依然壯烈的愛情片段。當有人提及《紅與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讀過”後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