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高中生大學讀書筆記

高中生大學讀書筆記

《大學》是我最早接觸的,也是最啓發我人生的一本不朽的中華古代經典。讀了這本偉大的經典著作我對人生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是《大學》令正值求學階段的我對未來少了一絲迷惘,多了一絲籌劃。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大學》讀書筆記,請您閱讀。

《大學》讀書筆記1

《大學》是國學“四書五經”之首。相傳《大學》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編入《禮記》的文章之一。後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單獨成書,並和《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四書”是我國古代教育理論重要著作,其內容和著述目的不僅在告訴人民怎樣做人?怎樣齊家?而且還告訴有邦有國者怎樣安邦治國?同時還提示天子怎樣做才能國泰民安,明德於天下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此書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謂一部全方位的理論教科書。因爲他的教育對象下從庶民起,中到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論對誰都適用。

首先想談一下個人對《大學》這部經典的感悟,此經開篇便挑明主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完全圍繞着發揚德性的原則,是爲《大學》三綱,隨後展開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爲《大學》八目,而八目卻是以修身爲中心,闡發修身方法與修身目的的全部內容,由此可見,修身,是儒家極爲重要的一個核心理念,唯修身纔可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義禮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爲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讀《大學》時絕不能把“大學”這個概念理解爲國民教育的“國小”“中學”“大學”的“大學”。《大學》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無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學》是研究和探討人和人類社會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書。書中既教給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齊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階層講了如何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回顧我國五千年曆朝歷代,下從平民上至國君其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無不證明《大學》講述的道理非常準確。哪個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個興國之君不以愛民爲本?

從成功與失敗的古今人物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覺不自覺地遵照《大學》所說的“修身是爲人之本”的要求修煉過自己。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懷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並想盡早實現自己的理想,認真學習和研讀一下《大學》,並按照《大學》所說的原則修煉自己,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通過學習《大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爲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爲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大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

《大學》讀書筆記2

記得以前中學時代自己也接觸過《四書五經》這一我國古代的經典著作,但那僅限於瞭解其文化背景、組成結構和大致內容,所以也就無異於管中窺豹、知其皮毛罷了。有幸在這次假期裏比較深入地研讀了它裏面的《大學》篇,方纔領略到它裏面所蘊含的爲人處世的深刻哲理,並且更爲清晰地看到,自己以後的人生道路該以怎樣的方式前行,才能切實地爲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貢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讓自己的一生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從小便志存高遠,他們爲了實現自己的光輝夢想和遠大抱負,尋得人生的真諦、生命的意義而耗盡一生。《大學》開篇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裏所展示的,即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三綱八目是《大學》的綱領旨趣和主要條目,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着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大學》的開篇也是其爲人做事的大道與精髓所在。“在明明德”說明加強道德的自我完善、發掘自己本性中的善根、摒棄邪惡的.誘惑、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對人自身修身養性的重要性,而博學的宗旨莫過於此。就此意義上說,西方的“懺悔”、東方佛教的“修行”、列夫·托爾斯秦式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式的“狠鬥私字一閃念”,乃至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培養四有新人”、“五講四美三熱愛”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爲目的。“在親民”,和下文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結合,從動態的角度來強調了不斷革新,加強思想革命化,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之重要。引申出來,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這使人想到的每日懺悔,使人聯想到女作家楊絳把她那本寫“gan校”生活的書起名爲“洗澡”。精神上的洗澡就是《莊子·知北遊》所說的“澡雪而精神”,《禮記·儒行》所說的“澡身而浴德”。話說回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示的即是一種革新的姿態,它驅動人們去棄舊圖新。“在止於至善”即是說博學的目的還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無數先哲們的人生歷程便印證了這一點。人奮鬥一生,是因爲他“知其所止”,即知道自己所奮鬥的目標是什麼,知道自己應該“止”在什麼地方,知道屬於自己的位置在哪裏。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鳥兒尚且知道找一個棲息的林子,人怎麼可以不知道自己應該落腳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區古來就是人們嚮往而聚居的地方,但這還只是身體的“知其所止”,不是經義的所在。

經義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於至善”。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比如說,在過去的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人心態平衡,或許還“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可是,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後,所謂“下海”的機會與誘惑重重地叩擊着人們的心扉,讀書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所止何處?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了——精神的流浪兒無家可歸,以至於出現了教授賣大餅之類的畸形社會現象。其實,《大學》本身說得好:“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關鍵在於尋找最適合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這纔是最最重要的。這樣一來,教授當然也就不會去賣大餅了!而“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告訴我們,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了,它強調做任何事都要抓住其根本,即着重把握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的道理。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審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發生,這正如“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的道理一樣,也教導我們要善於認識和掌握事物之根本。基於此,孔子所言,是一個教化與治理的問題,教化是本,治理是末。而正是由此出發,我們才能夠理解《大學》強調以修身爲本,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大學》讀書筆記3

一直認爲,總需要看一些提高個人情商的書籍,除了一些實用性很強而又帶有趣味性的的應用心理學類書籍外,最值得推薦的,就是《人性的弱點》。看了這本以後,每當感覺自己EQ又不夠用的時候,我沒有再找其他同類的書了,而是再次翻起了這本書。每次重新閱讀,都會加深對自己內心的理解。

整本書概括起來,其實就是“重要性”三個字。何爲重要性?要懂得換位思考,要像看待自己一樣地把別人重要看待,以這個爲出發點,自己所做的事情會滿足他人所需要的尊重需求,這和馬斯洛的五個需求層次理論是想通的。馬洛斯第四層次的需求理論爲: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爲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爲,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着的用處和價值。所以通過“重要性”,我們起碼能做到尊重對待他人,達到對他人第四個層次的需求,從而改善個人的人際關係。

在追求目標這方面,書中有也有談到,要提升自己的慾望,把自己的心願和夢想一一列舉出來,然後標明每個慾望的強度,標明目前最渴望得到的是什麼,並強化動力,告訴自己一定要實現某個目標,使這種想法深入潛意識,並不斷強化,成爲自己思想中最強烈的一部分,這樣,目標其實已經很接近了。

作者卡耐基說:“人就是這樣,做錯事的時候只會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責怪自己。”也許這句話我們並不陌生,而且經常用到,只是我們將其作了少的改動而已,改動之後就變成了,“他就是這樣,做錯事的時候只會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責怪自己。”看似細微的差別,可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當你用一個手指指着別人說這句話的時候,也許另外的手指正指着你自己!卡耐基一語道破人了這一劣根性。我們總是喜歡高高在上,談論別人的是非對錯,爲什麼就不能對照他們,審視一下自己呢?別人做的不好時,是否自己做的就完美無暇呢?當你認識到自己也會犯錯誤的時候,你又會上升到一個高度,總結出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究竟病源是因爲人們之間缺少理解和寬容。當我們每天擠公交車別人不小心踩到你的腳時,當我們每天走在路上別人不小心撞到你時,你是怎樣的態度呢?怨氣十足破口大罵還是饒恕別人善待自己?我們考慮事情總是習慣於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思考,於是,別人所做的一切與己相異時都是錯的,同時對於別人來說,豈不亦然!可是如果雙方都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審視一下自己的話,結果定會截然不同的。站在別人的角度審視自己是需要理解和寬恕別人的素質和修養的。只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和抱怨別人。的確,很多愚蠢的人都這麼做。我們只有學會真誠地關心身邊的朋友,才能贏得朋友們最大的信任。

書中我比較喜歡的章節有“與人相處的技巧”。書中是這樣評述的:“不要批評或抱怨別人:是呀!批評是危險的,因爲常常傷害一個人寶貴的自尊,傷害他的自重感,並激起他的反抗。”批評所引起的嫉妒,只會降低士氣和感情,同時指責的事情也不會有任何改善。生活中,如果是好朋友,適當的建議還是可以,但態度一定要溫和,朋友要是和我們意見不和,也要適可而止。我們還需要懂得-激發別人內心強烈渴望的需求。如果每人都可以設身處地地爲別人着想,洞察別人心理的人,永遠不會擔心自己的前途。“首先要把握對方心中最迫切的需求。如果能做到這點,就可以如魚得水,否則就辦不成任何事。”我們常常以“站着說話不腰疼”的態度說別人,其實,我們有沒有真正從他們的角度、心情、處境去爲他們考慮呢?沒有,從來沒有。儘量去了解別人,而不要用責罵的方式;儘量設身處地地去想,他們爲什麼要這樣做。這比起批評責怪要有益、有趣得多,而且讓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正確的思想會使人享受正確而快樂的人生,不斷完善我自己的思想,希望以後每次翻看,都會有新的感悟。

《大學》讀書筆記4

在《大學》書中看到這一句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有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這是每一個人的夢想和追求。然而,市場經濟發展到這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難以言狀的焦慮,成爲了我們這個轉型社會的突出表現,終日思索成功要訣而不得其門,於是乎,抱怨這抱怨那的,絲毫不審視自己。也就是說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定位,明確一個躍之能及的志向目標,持續一顆平常心,做事思慮周詳,堅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終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騖遠,心浮氣躁,半途而廢。由於每個人的社會主角、素質潛力、生活際遇不同,決定了註定每個人要在不同層面、不同的好處和價值體系上去獲得平衡,這種平衡的獲得就需要“適可而止”和“知足”的心態去調整。在充滿競爭和挑戰的環境中成功的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主角,持之以恆地付出應有的努力。在充分認清自我和權衡得失進退之後,一旦目標確定,就要“作之不止”,決不能半途而廢。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持之以恆地做下去,努力給事情一個完美的結局。倘若我們具備了這樣一種爲人做事的品格和精神,試問成功離我們還會遠嗎?

看到那句話想到了事業,但是我有反思了一些東西。事業對一個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除了事業,人生的另一頭就是婚姻家庭。隨着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存壓力之劇增,事業和婚姻家庭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多不和諧的音符。多少人爲事業和家庭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顧此失彼,多少人爲了自己所謂的“事業”而擯棄糟糠之妻,一些人則爲了家庭而放下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業。這一切都需要我們靜靜的思考家庭和事業之間的關係。

中國有句俗話:家和萬事興。簡樸之間道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家庭和睦,“後院”安寧,纔可能專心做事,纔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由此可見,家庭和睦於事業是何等的重要,能夠說是個人事業的基礎。這也是《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所表達的哲理。因此,不論你從事何等崇高的事業,也不論你工作再忙再累,請記住“必先齊家”。

齊家後想到“格物致知”。所謂格物致知,字典裏的解釋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爲理性知識。簡單來講,就是透過實踐來獲得真知。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好處。我理解爲,透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理,得到真理後利用真理來誠意。意誠而後心正,正心而後身修。的確如此,只有心意真誠才能夠使心態端正,心態端正才能夠修身養性,修身養性才能到達必須的境界,一種狀態。

讀完《大學》後,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大學》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能夠以此作爲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爲,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此刻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於完美自己的行爲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學》讀書筆記5

我一拿到《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我就如飢似渴得把它看完了,合上書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這本書是由俄國的馬克西姆.高爾基寫的,他生於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十六歲時,他隻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生命的鬥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含了生活的艱辛,從而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話經驗。

我雖然生活在新社會,不知道舊社會是什麼樣,但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舊社會是什麼樣。

這本書告訴我們了一個道理:做什麼事情,都要堅持到底,永不退縮。

這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著作,是高爾基三部曲的第三部。講了:在一箇中學生的股動下,阿廖沙來到喀山準備讀大學,卻發現夢想根本實現不了,只好在複雜的生活環境中小心工作,並認識了很多有思想的熱心人,自己也成了一個有抱負有責任感的新青年。

我一下就想到了今年陝西省大學聯考理科狀元李寧寧,她家也很貧困,可是她考上了北大,北大還免了所有學費,還給了獎學金。所以,如果生活在現在的社會,只要學習成績好,不用爲錢發愁。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的第三部,小說記敘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着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不久便參加了祕密的革命活動,可俄國的腐朽和個人的困境使他自殺未遂而受傷,傷愈後,他帶着新生的力量離開了喀山,重新踏上了流浪的道路。

高爾基(1868―1936年)是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今高爾基城)。

高爾基的爸爸是木匠。高爾基童年喪父,從小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歲就開始獨立謀生,高爾基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貧窮和受人欺負的家裏度過的。

苦難、辛酸,磨練了他的鬥志;他在爲別人做保姆時,勤奮學習,次被主人罵;有時差點油燈被眼睛薰壞。

是啊!只有讀書才能使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