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教育在十字路口》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教育在十字路口》讀書筆記

《教育在十字路口》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在假期,斷斷續續讀完了法國哲學家、教育家雅克馬裏坦的《教育在十字路口》。沒有想象中的外國作品那麼生澀,有一些觀點對今天我們身邊的教育還是很有幫助的。

主持“特里講座”期間的演講整理而成的。68年過去了,書中揭示的教育問題卻依然普遍存在着。

作者從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動力、人文學科和自由教育、當代教育面臨的考驗四個方面闡述了他對教育的理解,發人深思,耐人尋味,能夠激發讀者不斷地反思我們需要怎麼樣的教育。

在我心目中,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它使精神得到傳承,也使受教育者終身獲益。教育者的責任是引領受教育者熱愛知識並願意自己發掘新的思想。

我作爲一名幼教工作者又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常常在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把我們的下一代培育成一個有用的人。幼兒在個性上的差異,一部分是由先天氣質決定的,很大程度上是受後天環境的影響,特別受大人對孩子的教育、態度以及大人的榜樣的影響。也就是說,孩子的個性特徵是在不斷變化,是可以改變的。像我的兒子現在兩歲多就已經很會察言觀色了,他能從大人對他不同的態度和言行而做出相應的反應。比如因爲我比較嚴厲一點,他跟我在一起的時候獨立性很強,而我的母親就比較寵愛他,當他和我母親在一起的時候,積極主動性差,依賴性強,比較任性,什麼事請都讓我母親幫他做,就算是自己會做的也不願意動手。其實在這個時候就要培養他的獨立性,鼓勵他自己動手,讓他鍛鍊自己吃飯,自己穿衣,家長不能愛護幫助過多,助長他的依賴性。此外,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特徵時,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讓他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如喜歡音樂的孩子,要多給些機會讓他唱歌、表演;愛好畫畫的孩子,給他提供蠟筆和紙,喜歡工具的孩子就給他買些組裝玩具。總之,不要以大人自己的興趣來安排孩子的活動。這樣,可以培養幼兒個性向完善、良好的方面發展,以逐步發展成他自身穩定的個性特徵。

因此更重要的是,教育也是人格的一種浸透。我們看人,會發現,他她的人品和性格都與其家庭息息相關。家庭教育尤爲重要,其原因顯而易見,父母在講話時做事時把自己的人格注入的下一代。同理,教育者扮演着相似的角色,他們的理念在不知不覺中灌入了受教育者。許多偉人們都贊同自己受的最重要的教育是在幼兒園時期,是幼兒園老師教會了他們基本的做人道理,教會了他們善良和積極。很多極簡單的道理是需要虔誠地來講授,一個不虔誠的人教育別人虔誠,這是毫無意義的。教育者應當心懷高遠,在帶領受教育者看到更廣闊的天地的同時,也讓受教育者明晰做人的最基本道義。

每個人都有所長有所不長,也有所愛有所不愛,教育者當讓受教育者對生活對人生都抱有理想,並因理想而執着奮鬥。抱有幻想的人絕對比過分現實的人可愛。幻想、理想這一類的信念是每個人心靈裏留的一方淨土,是這一方淨土讓我們前進時不彷徨不迷茫。

第二篇:《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

打開《教育的十字路口》,就是打開一扇教育之門,看到的是另一個視角的教育,看到的是一個獨特的心靈對教育的操守恆心。傾心的眷注中有哀傷、追逐、憤悶,而又充滿期待。峻緩而又別有機趣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一個個的教育故事,一絲絲的教育愁慮,一汩汩生命至愛的情流。清新透明,不假雕琢,內功深厚而張力宛然。無不令人爲之動容、隨想,細細反芻而直抵心靈深處。

“我怎麼會想到自己會成爲一名對教育耐心而又細緻的觀察者呢?然而,一旦進入其中,我卻因爲生命,因爲愛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這是作者心靈的獨白,也是本書的意味。《教育的十字路口》爲我們打開的正是作者細膩的教育觀察視野——他從生命的高度、從人文精神的視點,細緻品評着教育的細節,耐心反芻品出人性的力度,教育原始的淳樸,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的自由以及教育現狀的沉重。通過自己對教育愛的深深情懷,進行着百折不回的追索,而直截了當地噴發生命的強度,厚重的思想卻以輕盈的姿態站立在我們的視野裏,讓人精神衝動而情感隨之潛流,在喜憂相伴中看教育、看學校、看師生;在流水落花中看制度、看資金、看環境;在文字靈性與生命強度中看內心、視經驗、審靈魂。汩汩滔滔而出的心靈絮語,真摯、親切、深邃、深情,如同醇酒,稍一品咂便會讓人酣酣迷醉,與他同愁、同憂、同喜、同思教育的人性、人文。

在人們的貫性思維中,當一個事物處在十字路口時,便是一種艱難、一種痛苦,是一次需要小心翼翼的關鍵的抉擇。然而有着獨特思維的 張文質 先生卻對十字路口有着獨特的情懷,渴望教育十字路口的到來,他生動地描述道:“新的教育創生於十字路口。沒有傍徨,就無須選擇,無須抉斷,甚至不需要有隨時承擔責任的勇氣。十字路口意味着多元、多樣,意味着選擇的自由。如果這個世界上存在着真的愛,那麼必然就會有自由,因爲愛意味着自由,一定也會帶來自由。”與其說這是對教育的思考,不如說這是對教育長期眷注後的祈盼,是對十字路口教育充滿愛與自由的熱忱渴望。這也是他作爲一位人文學者的精神闡釋。“十字路口證明了一種屬於每一個人的夢想,有差異、有機理和值得信賴與忠誠的對未來的肯定。”他就是這樣一個懷着這種教育夢想的人文學者,並且將這一夢想化爲現實行動:以拍翅追逐於陽光下活躍的生命而踐履着、思考着、拍擊着,爲之勞心勞力。

我們日常總在書本與教室中忙碌,總是盯着孩子的未來而諄諄教導,忽視每日的當下生活,而使教育漸漸遠離人的生命所需,便有了“我們很多行爲都可能意味着責任的缺席”。教育確實是“不要宏大的敘事,甚至也不要微言大義,只要細緻的體會,只要用心地注視”。書中用心注視的大量細節,總能讓我們的眼球爲之吸引,可又時常汗顔難堪,甚至牽心扯肺。本書有相當的內容像是作者面對生活、面對書本、面對靈魂、面對生命的一切的晤對;像是自言自語,似同靈魂對話;又像是精神飄遊時的獨語。言談之間既有流貫的文思,又有動人的性情,冷峻而又幽默的筆觸,讓人既忍俊不禁,又被淡淡的傷感侵襲。倘若你沒有聽過他的講座,沒有接觸過他的思想,你會不解地問:這哪是教育著作?分明就是個人生活札記。然而分享過他的教育主張,瞭解他的教育思想的人便能心神領會這教育的另一種表達。正如他文中言及的“在一個對教育沉思的人那裏,這一切都具有教育的意味”。“這一切”指的便是他所例舉的許多詞的畫面、場景、記憶,而“每一個詞都和我們的身體有關,每一個詞同樣能夠打動現在仍暫時擁有這些詞語的思索者”。因此我們在書中看到了大量的課堂細節、校園細節、人際交往細節、日常生活細節、動植物生命細節、作者自身的言談舉止細節、閱讀細節,乃至一些詞語的細節。在這些細節的獨白自詠中給人展示了生命的脆弱、教育的沉甸,振臂籲呼人性、人文的教育實質,期待溫柔、耐心的生命化教育。這既表白了他的教育思想,又實踐他的教育主張——教育閱讀與教育寫作。他反對空泛的套話式論文,主張注入生命靈性與情感溫度的心靈手語,真實的細節與真實的情感傳達真切的教育思想。譬如:在《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中,像是個人生活細節的繾綣,但是在作者打開心扉時衝出的又

是“想到這一點,我免不了要把自己的成績歸功於大大小小、日復一日供我們上學的學校。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學校,這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時刻。這是我們的疼痛,禮儀,節日”。這其實不是個人成長與教育關聯的牽扯,而是他深入教育實踐後的憂思獨訴。

閱讀《教育的十字路口》,其實就是與作者進行心靈晤對,不同於看一般的教育論文,可以心存一覽無餘之念。此書需要讀者慢慢品嚼,就如同作者品嚼教育的細節一樣,迴環曼妙的心語才能給你無窮的回味、深刻的反思和淡淡的揪心。

第三篇:《教育在十字路口》書評

09級歷史師範班 孫旭辰 1090201411

《教育在十字路口》書評

《教育在十字路口》,作者是法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雅克·馬裏坦。主要記錄了馬裏坦在耶魯大學擔任“特里講座”主講教授時的演講集。作者在書中把兒童的世界定義爲是一個想象力的世界——這種想象力能逐步發展成爲理性。作者提出必須教給兒童的知識應是一種存在於故事情境內的知識,是對世界事物和價值之想象力的把握,認爲青年學習和理解音樂,爲的是理解音樂的意義,而不是要成爲一個作曲家,青年必須學習和了解物理學,爲的是理解物理學的意義,而不是成爲-個物理學家。

《教育在十字路口》一書主要是針對德國和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教育以及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認爲這兩種走極端的教育形式都使得各自國家的教育處在了十字路口。馬裏坦指出“對於意志和人類行爲的真正的正直,知識和優良的教學是必需的,但是確實又是不夠的”,“知識對德行很少幫助,或者甚至毫無幫助”,“對德行有很大幫助的是愛。

馬裏坦的愛的教育爲迷茫彷徨中的歐洲教育帶來了生機。這不禁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現在的教育,相信當今每一個教師大概都是懷着對理想教育的無比憧憬走上講臺的。但此時我卻生出了疑問,是什麼讓現在的老師在工作中逐漸失去了童心,失去了感動,陷入了職業倦怠?

現在,教育界那麼多的流行觀念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來自社會和家長的苛責又讓教育成爲“戴着鐐銬的舞蹈”,使教育日漸急功近利,偏離了正確的航向;甚至一部分家長由原來的“尊師、惟師”變成了對教師的不信任,甚至誤解、曲解……

隨着知識的不斷更新和整合,教師只有通過繼續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應對,對教師特別是中老年教師來說也是一個挑戰;課程改革給課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學方式的變革、師生關係的改變等等,讓教師駕馭課堂時變得力不從心,教材變得難教了,孩子變得不聽話了……

教育是面向心靈成長的活動,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創生和靈魂的感召。教師是培養人的職業,教育工作者應該是最有夢想的人。因爲,人只能由人來培養,心靈只有心靈才能灌溉。只有擁有夢想、執着追求的人才能培養出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學生。教師,要穿越現實的迷途,拷問自己的靈魂:我爲什麼當教師? 正如馬裏坦說的那樣,如果說教學是一種藝術,而教師是-個藝術家,那麼,教師是否就像是一個雕塑家或是孔武有力的米開朗基羅,會狠敲打大理石,或專橫地把已經設想出來的形式強加於被動的泥土上呢?這樣的觀點在昔日的教育中並不罕見。由於與事物的本來面目相反,所以這是一種粗俗的、災難性的觀點。因爲,就算受教育者並不是個天使,他也絕不會是沒有生命的泥土。

冰心在《寄小讀者》中說道:“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氣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着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也不是悲涼。”每位讀者都會根據她的話演繹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因爲每個生命個體的感悟不同。

根據冰心老人的這句話做個簡單的推理:如果一個人生命道路的右邊是愛、左邊是同情,那麼我想路中間就應該是感動。據我理解,謝老想給後來人提個醒:不要吝嗇你的愛和同情,因爲總有人需要她們。

第四篇:教育在十字路口讀後感

《教育在十字路口》讀後感

利用寒假的時間讀了《教育的十字路口》這本書,使我感觸頗深,教育在十字路口讀後感。書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礎教育中的關鍵詞:自主。

自主首先是對人成其爲人本質的肯定。人生而自由,人生而就理應自己作爲自己的主人,人的一生便不斷地以“人的本然而應然的生命祈向”而尋求着精神的高度自由、自主狀態。人如果不能自己作主,人作爲人的本質屬性和基本權利就沒有被尊重和肯定。正因爲“自主”意味着人自己選擇自己的價值取向,因而自己對自己負責、從而增加了生命所有選擇的責任感,自我判斷、自我抉擇、自我提升、自我成全,使人生真正成爲自己締造的成果。

每個孩子都應有自己的自主權,尊重孩子,尊重學生,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大多爲獨生子女,家長對他們的呵護無微不至。父母總是擔心孩子餓着累着、凍着傷着等等。因此,對孩子也就加以多方“限制”。比如,怕遭到別的小孩欺負,不讓孩子參加羣體活動;擔心孩子活動時摔傷身體,不讓其參加體育鍛煉。總而言之,是這也不能搞,那也不許做,只准一心搞學習。孩子沒了自主的空間,他們的行爲完全由父母控制着,猶如關閉在籠中的小鳥,沒有任何自由。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個性發展及能力的培養極爲不利。孩子需要成長的空間,也需要成長過程中的關愛,讀後感《教育在十字路口讀後感》。 但是管得過分了,反而會限制孩子的自主,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使他們遇到問題時,自己無法作出決定,看不到自己的能力,依賴於他人。漸漸地,孩子變得縮手縮腳、膽小怕事。長期下去,就成了什麼都不敢做,什麼也不會做的書呆子。過分限制孩子的自主,會導致孩子失去獨立辦事的信心。孩子也根本不會相信自己有選擇的能力,這樣等於他把自控權交給了周圍的人,所以更容易被他人主宰。儘管各位家長是爲孩子好,但正如孩子走路一樣,你不可能代替孩子走路,更不可能代替孩子走他自己的人生,在這個問題上,老師是不是也在犯着和家長同樣的錯誤孩子應該受到法自主的尊重,這是他的權利,也是教育的結果能夠起到好的作用的需要

對孩子的管理有限制而不能過分,尤其是一些非原則性問題。孩子需要在一個完整的範圍內獲得安全可靠的生活,但在這個範圍內,他同時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支配自己的生活,就必須讓他們有支配的機會,即尊重他們的決定,對於他們所犯下的非原則性錯誤,一般應在對其錯誤進行糾正或提出改進建議時,還要創造一個讓他們作出個人決定的氛圍,

另外,孩子遇到麻煩時,要尋求幫助和支持。尋求幫助是先天的本能,又是後天養成的習慣。此時,家長要視其情況恰當給予幫助,但也決不要一概滿足孩子的要求。否則,他們便會養成依懶的習慣,就永遠不會支配自己的生活。爲了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可設置一些適當難度的活動,讓孩子進行體驗,如參加“生存訓練”等。讓他們逐步適應社會,提高他們的社會生存能力。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的教育、家庭的引導、社會的影響。由於父母是孩子的直接監護人,因此,家庭教育和管理顯得格外重要。家長應把握好教育和管理的“度”,這個“度”就是“德與能”。孩子會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何能力在社會中生存,是關鍵所在。因此要變限制爲引導,並重在加強引導,這樣孩子才能德才兼備,成爲有益於社會的人。“度”以外的問題,一般不要限制,更不能過分限制,家長要解放思想,放手讓孩子大膽選擇、決定,爲孩子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展提供空間,相信他們一定會走向成功。

第五篇:十字路口

在厚重大氣中顯示文章的深度和廣度

——命題作文“十字路口”寫作指導

江蘇省阜寧中學吳平生

【 文 題 】 閱讀下列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我們常常要經過十字路口。紅燈停、綠燈行、黃燈是警示,交通警指揮與疏導,人來車往的都是喧囂??方向與選擇,混亂與規則,從衆與堅守,誘惑與原則。瞬間的生活場景,往往也能帶給我們豐富的感受和思考。

請以“十字路口”爲題,寫一篇文章,不少於800字。

要求(1)角度自選,(2)立意自定,(3)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審題指導】

十字路口,這個實體形象,它是由許多元素構成的:十字交叉的道路,斑馬線, 紅、綠、黃信號燈,崗亭、交警。這個實體形象還有許多特點:人羣如潮,車輛如流,遵守規則,則交通順暢;違反規則,可能發生車禍;特殊情況下,還有可能長時間堵車??寫記敘文,要突出場景描寫,要抓住十字路口的特點,抓住它的構成元素,突出具體的實體形象的描繪;由實到虛,寫出人物在重大問題面前艱難選擇。比如:人情與法律,慾望與道德,誘惑和原則??要寫出人物內心矛盾衝突、掙扎、艱難的選擇。促使人物心理轉變、作出抉擇的外在因素,一定是和“十字路口”有某種聯繫,這樣,“十字路口”才虛實結合,具有象徵義。

寫散文,扣住“十字路口”某個方面,展開聯想,由實到虛,生髮感悟,引出對社會規則、生命方向、人生操守等思考。

寫議論文,扣住“十字路口”的象徵意義,針對具體的現實問題,議事論理,寫人們面對何去何從的重大問題,究竟該持怎樣的態度,究竟該作出怎樣的選擇等。佳作展示一:議論文十字路口

阜寧中學高二22丁璐璐

經過十字路口,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前面是幾十秒的紅燈,周圍是一羣不耐煩的行人。橫向車輛,穿梭而盡。這時,紅燈尚未停歇,周圍的一羣人便着急地直穿過去了。

於是,自己也隨別人一起闖了紅燈,卻忘了本應堅持的原則。

十字路口,往往會考驗出我們:是盲從流俗?還是堅持原則?

畫家黃永厚在藝術上就曾面臨過這樣的“十字路口”。有一次,朋友範曾推薦他去日本辦畫展,同時提了一個要求,讓他“畫李白就是李白,畫杜甫就是杜甫,別扯遠了”。

是順從流俗?還是堅守自己的原則?順從流俗,這的確是一個提高知名度的好機會,尤其是由市場確立畫家及其作品價值的今天,這更是一個誘惑。可是黃永厚卻斷然拒絕了,因爲他作畫堅持自己的原則,他的畫作表現的是他自己。他可以不去辦畫展,卻不願削足適履,在畫風上做任何改變。劉海粟給他的條幅是“大丈夫不從流俗”。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堅持自己的原則,反映出清高硬朗的品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人生迷茫之時永恆的指路明燈。

黃永厚堅持自己的創作原則,源自對金錢、名譽的淡泊鄙視,保持一種文人風骨。他的孤傲,透露出一種頑固的自信。他常把拿重金前來購畫的人拒之門外,“不看畫的人,給他畫有什麼用?”但又可以把畫隨便塞進一個信封,寄給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

放棄原則,從俗從衆跟着慾望走,的確很容易。而堅持原則抵制誘惑,的確要有堅強的信念和堅韌的耐力,要耐得住寂寞,要受得住清貧。許多作家都曾有自己的創作原則,而在快餐文化如此風靡的現代社會,有些人放棄了文人本應有的那一份尊貴,從文人變成了書商:別人愛看什麼於是就寫什麼。而其他人看到同行們的做法似乎有利可圖,便紛紛擁了上去, 1

所以我們在書店裏才能看到那麼多花花綠綠的言情、武俠小說,卻少有內容質樸、充實的佳作。

面對人生中的十字路口,把文人的操守、做人的原則,昇華爲民族大義、對國家的責任,那麼,一切物慾誘惑皆是浮塵雲煙。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從1935年到1955年在美國呆了二十年。而在祖國面臨困境,美國生活條件優越的背景下,他毅然決然決定返回祖國。而在回國的過程中,他又遭遇了種種困難。但是這些並未改變他的回國之心,最終,錢學森回到祖國併爲祖國航天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帶領中國航天科技向前發展,被國人永世敬仰。美國的優越生活條件,在有人格、國格的高士眼中,不過是一粒浮塵而已。是祖國的需要,是民族大義,是對國家的責任,使他牢牢地堅守知識分子的操守原則。

面對這樣人生的十字路口,許多人卻經不住利益的誘惑,失去了做人原則,觸犯了黨紀國法,背棄了國家責任。被媒體曝光的政界鉅貪們,想當初,他們抵制不住誘惑,將黨紀國法棄之一邊,收受第一筆鉅額賄賂的那一刻,就已註定走錯了方向,走上了不歸路。即使那些叛逃國外的鉅貪,也將會按照國際司法程序,被引渡回國,接受國法制裁,“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十字路口總有車來人往的喧囂,人生的十字路口則充斥了更多的誘惑與危險,也正是因爲這樣,我們才更需要耐力與毅力,使我們在混亂的十字路口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清醒,獲得人格的昇華。

【點評】高中生寫議論文,常見的弊病就是抽象說理貼標籤,空洞膚淺。本文頗見功力,亮點紛呈。亮點之一:熟練使用對比論證的方法。用畫家黃永厚和當前許多喪失創作原則的作家對比,論證知識分子要有文人風骨、淡泊名利的觀點;用錢學森和政界鉅貪對比,論證知識分子要把文人的操守昇華爲民族大義、對國家的責任,自覺抵制物慾誘惑的觀點。亮點之二:議論層次層層遞深,體現出說理的深度。首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誘惑,要堅持原則,保持文人風骨、清高硬朗的品格;其次,要淡泊名利,要有堅強的信念、堅韌的耐力,耐得住寂寞、清貧,才能堅持原則抵制誘惑;其三,面對人生中的十字路口,把文人的操守、做人的原則,昇華爲民族大義、對國家的責任,那麼,一切物慾誘惑皆是浮塵雲煙。亮點之三:經典事例,翻陳出新,常用常新。對錢學森這個事例,提煉出觀點“把文人的操守、做人的原則,昇華爲民族大義、對國家的責任”,議論新穎有深度,文章境界厚重大氣。亮點之四:深度剖析事例,議論具體深刻。畫家黃永厚的事例,文章有層次地分析:黃永厚在人生十字路口,是如何堅持原則的,有怎樣的意義,出於怎樣的原因。(吳平生)

佳作展示二:散文十字路口

阜寧中學高二24劉德月

十字路口,紅燈尚未停歇,不遠處突然傳來撕心裂肺的一聲尖叫。一擡頭,就看到了一個黑影從空中劃過一道弧線,然後狠狠地摔到了離我不遠的一輛豪華轎車旁邊。是車禍,走錯了方向,闖了紅燈!殷紅的血汪在地上,旁邊一張鮮血模糊的臉沒有神情地抽搐着。一陣忙碌。120急救車來了,然後又走了。

一個富貴年輕的生命究竟駛向何方?那輛豪華轎車破損而又落寞地停在十字路口。很快,它又被交警拖離了事故現場。它又該流落何方?

剛纔那慘烈的一幕,歷歷在目。我不覺倒抽了口冷氣,縮了縮脖子,忽然間有一種害怕的感覺。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看到一個生命的隕落,才意識到生命的寶貴。但是不是珍惜了生命,就意味着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就把握住了方向?

人生好比走路,總會遇到一些十字路口。向左?向右?決定權在自己手中。向左,是千金之厚幣,高高之相位;向右,是一根釣竿、濮水煙波。大多數人選擇了前者,得到的卻是明爭暗鬥、爾虞我詐的疲憊;落得的卻是剪髮佯狂、拋屍荒野的下場。莊子選擇了後者,得到的卻是鵬舉鴻飛的內心逍遙,品味的是魚遊濠水的自在閒情。向前,是利益的誘惑?抑或是向後,道德的堅守?靈魂深處的卑俗與高貴就在那瞬間見出分曉??

人生中有太多的十字路口了,選對每一個路口幾乎是不可能的。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些路,一旦走錯就無法繼續走下去,必須回到原點重新選擇。有些路,走錯了還可以在下個路口重新抉擇。既然可以重新抉擇,就要認清眼前路口,選準人生的方向,做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就行。但這又何嘗容易呢?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陶淵明就做到了。“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靈魂偶有迷失的時候,自我偶有走失的時候,所幸的是,及時清醒:“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所幸的是,及時迴歸:“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重新走上正道。

權力地位、榮華富貴是芳香的誘餌,究竟是誰纔是經不起誘惑、越陷越深的小蟲子? 楚人李斯少時爲吏,面對倉中鼠和廁中鼠的不同境況,大發感慨:“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人也同老鼠一樣,爬上高位的自然有出息,淪落下層的自然沒本領。於是他師從荀子,學成帝王術,終於在秦國有了一番作爲,官至丞相。是的,他做到了,他終於成爲一隻倉中鼠,而且是碩鼠。

賢也好,不肖也罷,但首要的是人格不可彎曲,靈魂不可卑污。當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倉中碩鼠嘖嘖稱羨的時候,靈魂深處就已散發腐鼠的氣息。出發點是錯的,人生的方向焉能不錯?於是,他嫉賢妒能,害死韓非;爲保富貴榮華,他不顧國家利益,放棄丞相的職責,投入趙高、胡亥的懷抱,合謀害死儲君扶蘇。後爲趙高所忌,論腰斬咸陽市。臨刑時,李斯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人的欲壑何時才能填滿?榮華富貴的汪洋能否有個堅固的海岸線?

真正可悲的就是亡了羊卻不知補牢,任憑自己一步步滑入罪惡的深淵而不肯止步悔改。面對上帝的勸告卻毫不領情,直到最後沒路了,也不知道錯在哪裏,卻一味詛咒命運的不公。多麼可悲的執著!

珍惜可以選擇的機會,不論選錯過多少路口,眼前這一站就在你手中。

人生的十字路口,怎樣的方向是對的?怎樣的方向又是錯的?歷史給了我們答案。文天祥選錯了嗎?面對着榮華富貴、高官厚祿他不要,偏要以身殉國,堅守忠義節操,他真的很傻嗎?陳世美真的是個聰明人嗎?在高爵顯位面前,同甘共苦的結髮妻子又算得了什麼!好殘酷的歷史!它讓我們看清了美與醜、忠與奸、善與惡。它把美的一面放大頌揚,它把醜的一面剝開批判,歷史就是一面最公正的鏡子!

不僅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實,走得安心!

現實中的十字路口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啓迪。紅燈、綠燈、黃燈,閃耀着智慧的眼眸。慘烈的車禍早已煙消雲散,十字路口又恢復了喧囂繁忙。地上的血跡早已風乾成褐色的記憶。南來北往的人潮,東去西走的車流,是否走對你的方向?

【點評】 散文很難寫。或是因爲有形象而無事理,顯得浮滑淺薄;或是因爲有事理而無形象,顯得空洞抽象。形象與事理,有機銜接水乳交融,是寫好散文的關鍵點。本文的亮點之一:形象與事理的關節點,選得巧妙。由眼前十字路口的車禍,因走錯方向而導致,從而引發議論感悟:該如何把握人生的方(推薦訪問範文網)向。形象與事理,通過“方向” 這個關節點,有機銜接水乳交融,文章顯得厚重有深度。亮點之二:使用歷史人物以古喻今,抒發人生感悟,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文章顯得凝重大氣。亮點之三:文章結構非常精緻,首尾呼應,渾

然一體。由眼前因走錯方向而發生車禍的十字路口寫起,生髮人生感悟,最後又回到眼前的十字路口的場景。由形象到感悟再到形象,放得開,收得攏。結尾以景結情,更是具有思想的啓迪,韻味無窮。(吳平生)

佳作展示三:記敘文十字路口

阜寧中學高三25徐 悅

(一)

小城中不太繁華的兩條街道,交叉而成十字路口。它的中央是個大圓盤,長着一棵龍爪槐,種滿花花草草。裏面居然還窩着個乞丐:頭髮亂糟糟的,臉上沾滿灰塵污垢;衣服上滿是大大小小的補丁,甚至破洞;身前放了個殘破的髒碗,空蕩蕩的。

(二)

“媽媽,我想把麪包給那個叔叔,他好可憐啊。”望着女兒手裏香噴噴的麪包,再順着女兒的小手往東看,她看到了一個乞丐倚在龍爪槐濃密的樹蔭下;大老遠就聞到那酸臭的氣味。

她想拉着女兒從圓盤繞過去。腳下的路似乎很長。

“該不該帶女兒去呢?”她遲疑。“平時總教育孩子要有愛心,做善事,現在不正是個好機會嗎?”她想。“可是這會不會是個有人操縱的騙子?”她又有點害怕。

翻江倒海的心難以平靜。在這個十字路口,她感到,自己就是孩子的交警:順手一指揮,要麼讓孩子一路“平安”,要麼是“險情”不斷。

“如果是騙子,不是很恐怖嗎?”她神情有點凝重。“或許好心不總會有好報,但一顆冷漠僵硬的心總該是更可怕的。”她忽然覺得很可笑,有點庸人自擾,“或許真的是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看着眼前這個面有菜色的流浪漢,同情憐憫油然而生:“是的,冷漠僵硬的心比被欺騙更可怕。”終於,如釋重負。一陣清風吹過,帶走了手心的熱汗,下定決心的母親微微一笑。她緊握着女兒的手,來到乞丐面前,彎下腰,放上面包、一些零錢,又繼續向東走去??

(三)

“媽媽,你看,那個叔叔嘴脣乾裂,我想把冰激凌給他吃。”又一個小女孩尖起小手,指向西邊說。“哪個叔叔啊?”媽媽很驚奇。一個蓬頭垢面的乞丐倚在龍爪槐濃密的樹蔭下,乾裂的脣角滲出血珠。

兩隻高跟鞋停滯不前:“是帶女兒去呢?還是??”

已時至中午,烈日當空,十字路口行人車輛很少。母親把女兒拉到路邊涼涼的樹蔭下,乘涼小憩。

“‘助人爲樂’、‘授人玫瑰’,本該教她這麼做,那就去吧?”她潛意識覺得應該如此。“不行,處處做好事總會上當,到時候她怎麼承受得了,不能去。”她似乎忽然精明起來。“不能讓孩子善的本性被矇蔽,帶她去。”內心深處的道德感在勸說。

站在十字路口,作爲母親,現在就像一個交警,她必須爲女兒作出指示,給孩子一個方向。樹影錯雜,她的心頭愈發亂成一團。

“不行,社會上有些事太複雜,還是教女兒‘事不關已,高高掛起’才能一路走得順當。”她要教會女兒如何保護自己。

匆忙調整好心緒,母親冷下臉來,嚇唬道:“那是個大騙子,會拐小孩的。”“哇”的一聲,女兒害怕地哭起來。冰激凌掉在地上,很快化成一汪淚水。母親趕忙抱起孩子,一邊哄一邊急匆匆地向西走了??

(四)

三十年後的一天早晨,冬日的陽光,照着兩鬢蒼蒼的母親,溫暖的碎碎的,彷彿浪漫的

音樂溢滿陽臺。“媽,咱們那個基金會,這次又給災區的孩子幫上了忙,教學樓又都建起來了。”望着如今事業有成而又身爲慈善家的女兒,母親心裏暗自慶幸當初的抉擇,笑如陽光,欣慰不已??

(五)

三十年後,也是這樣一個冬日的早晨,曾經年輕的母親,如今佝僂着背,拎了一大包東西,早早來探望已下牢獄的女兒,步履蹣跚,形單影瘦。或許女兒今日的貪污腐敗、鋃鐺入獄,就是自己當年埋下的禍根,或許就是自己掐斷孩子善良的道德之根,讓自私冷漠的毒草在女兒心底萌發蔓延。悔恨的淚水涌上眼眶,母親心痛着。

【點評】 本文最大的亮點在於具有電影鏡頭般的質感,形象性、可視性特明顯。把抽象的人生道理轉化成形象具體的電影鏡頭,富有藝術感染力。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多個人生方向、人生選擇,究竟何去何從?記敘文最大的智慧不在於“教”——板着一副面孔“上政治課”,而在於“悟”——讓讀者在有血有肉的故事中去真切地感悟思想。作者採用對比藝術手法,把三十年的人生跨度壓縮成兩組電影鏡頭,表達出抽象的道理“選擇不同的人生方向,導致不同的人生結果”,別有韻味。(吳平生)

通聯:江蘇省阜寧中學高中語文組吳平生郵編:224400

電話:18912560079e-mail: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