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走在教育的路上》讀書筆記

第一篇:《走在教育的路上》讀書筆記

《走在教育的路上》讀書筆記

最近,有幸得到了朱市長的一本書《走在教育的路上》,利用了兩天的時間匆匆看完,雖沒有領略書中精髓,但是,卻讓我真正認識了朱永新市長或者說朱教授的崇高境界,他那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激情,對教育現狀發展的憂思,對教育改革的執著,對西部貧困地區教育的關注,對基層教育工作者成長的精心呵護、關切和牽掛,對教育現實困境的一次次流淚……深深感動了我,讀完這本書,彷彿和朱教授真的進行了一次心靈對話,好象我也成了一名爲了理想的教育而和他並肩戰鬥的行者。

給我印象最深的當屬他主持的“新教育實驗”,目前全國已有200多所學校加入此項行動,而且已經取得了卓著的成果。“新教育實驗”倡導了“六大行動”,即: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雙語口才訓練、建設數碼社區、構築理想課堂。“營造書香校園”就是創設濃郁的閱讀氛圍,整合豐富的閱讀資源,開展多彩的閱讀活動,使學校成爲傳承優秀文化的陣地、師生共同成長的樂園。“師生共寫隨筆”,就是倡導師生立足於每一天的教育、學習、生活,在寫隨筆(日記)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反思自己,促進超越自我。“聆聽窗外聲音”,就是開展學校報告會活動,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學會關心社會,激發學生形成多元的價值觀,培養他們創造的激情。“雙語口才訓練”,就是開展中英文聽說活動,培養學生講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培養學生具備終生受益的口頭表達能力。“建設數碼社區”,就是加強學校內外網絡資源的整合,建設學習型網絡社區,讓師生進行網絡學習、交流,在操作與實踐中培養師生的信息應用能力。“構築理想課堂”,就是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課堂氣氛,應由以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真正對知識、能力、態度進行有機整合,因材施教,充分體現課堂的生活性、生命性、發展性。“新教育實驗”開展以來,有許多老師在與學生共寫隨筆的過程中成長、成熟、成功,有許多學校在實踐“六大行動”的過程中發展、壯大、輝煌。“新教育實驗”所倡導的六大行動,也正和我們目前學前教育的課程改革不謀而合,尤其“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構築理想課堂”這三個方面,正是學前教育內涵發展的主要素,所以,朱教授倡樹的“新教育實驗”,對我們學前教育也有很大的啓發。

目前,我縣的學前教育還處在初級階段,距離學前教育的科學發展還有很大距離,尤其在成就一批名師、打造一批名園方面更欠缺一層,關鍵缺什麼?不是缺機制,是缺教師自覺的記錄、缺教師心靈的自醒,是缺少對教育濃郁、深切的愛。朱市長說:“一個真正愛教育的人,他的眼裏應該是有淚水的”、“教育,我思念着你,你牽動着我,我們一起走過”,試想當老師把寫反思當作園長派給的任務來完成的時候,能是心底真實情感的流露嗎?能是對工作自覺的反省嗎?能是對教育真正的熱愛和牽掛嗎?不是從心底真實流淌出來的文字又怎能打動別人?朱市長爲了激勵參與新實驗老師的寫作,曾開設了“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這個公司的承諾就是爲那些堅持寫十年日記的教師和學生投保,賠率是1賠10 。當然,朱教授的投保公司不但沒有倒閉,而且是頻頻獲利,賺的是盆滿鉢滿,因爲養成這樣一種良好的寫作習慣不成功、不成名纔是稀罕。朱市長說的好“寫日記可以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是能夠改變人生的素質教育、人文教育的大課程;日記是筆耕的田園、也是人生的史冊,而時間永遠翻卷的書頁,等待着你的濃墨書寫,等待着你的重彩描繪”。可以想象,作爲分管教育的一市之長、作爲帶着研究生的博導,不可謂不忙,但朱市長卻能把每天經歷的所想、每一篇書籍的所慨記錄下來,這種精神多麼值得我們感動和效仿。或許當我們在電視機前沉浸在肥皂劇的時候,或許我們在與朋友閒聊的時候,朱市長爲了生命中理想的教育,正在構思一個提案,或者在與經典著作對話,而時間卻從我們身邊不經意的悄悄滑走了。想到這裏,我們是多麼的羞愧。

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說過:“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這是魯迅先生一生勤勉於事,惜時如金的生動寫照。所以,世界上沒有速成的天才,也沒有不付出汗水就獲得的成功,只有象魯迅先生說的、朱永新市長做的那樣,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只要開始就永遠不晚。不要以年齡爲藉口,也不要以工作忙爲擋箭牌,惰性纔是最大的敵人。爲了實現理想的教育,各位老師,讓我們從現在就開始吧。

最後,和大家分享朱永新市長的一首詩《走在教育的路上》,和大家共勉。

第二篇:走在教育的路上

走在教育的路上

不知不覺間,我在教育崗位上已經有十個春秋了,有學習有反思,有進步有掌聲。一直在反思,作爲一位教師,究竟該帶給學生什麼樣的課堂,到底該如何行走在教育的路上?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 、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

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

3 、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 、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爲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爲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 、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 、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 、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着自豪感,飽含着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 、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 、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第三篇:教師讀書筆記《走在教育的邊緣》

偶然得到了這本《走在教育的邊緣》,因爲成爲了自己的書,所以也沒急着去看,反而將它擱置一邊任其生灰塵.直到一天翻開,我就覺得非要看完不可了. 這本書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教育,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教育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全書以一個"教育"字貫穿始終,這不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嗎?

劉鐵芳先生對於目前教育改革現狀並不樂觀。他認爲,世紀之交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層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內涵本身的深化。深度體制化之中的教育日 漸成爲一種越來越精緻的技術,而不關心這種實踐樣式本身的教育價值與意義,教育缺少了內在的靈魂。認爲,在一個話語時尚、口號迭出的時代,應更多地關注教 育的基本問題,如,爲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應關注每一個教育行爲的價值意義,以期在觀念層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義和技術主義,從而努力提升教育的 品格。同時,他還主張,教育改革步子要穩,腳踏實地,反對過於理想化、急功近利,應以平和的心態審視教育。雖然劉鐵芳先生被世人稱作“現代教育家”,但他 並不認爲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兒,喜歡在時下流行的教育觀點之中來一點反向的思考,是個“獨守在寂寞的書櫥邊,秉持心中那一脈細細燃燒的理想之火躑躅而 行”的人。

以上是我對此書作者觀點和心態的一個大致的理解。結合成人高校教育,我有言想發的有三點:

一、尊重、審慎對待傳統教育

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與“爲”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師教育創新的三個內容:

第一,教育觀念的創新。教師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活經驗積累的同時,要積極接納外在優秀教育理念,保持個人教育思想空間的源頭活水,在個人教育經驗與外在教育知 識的不斷交流碰撞之中,獲得個人鮮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長生成。第二,個人知識的創新。包括知識的更新,知識結構的更新。第三,教育行爲的創新。教師的教育創 新最終要落實到教師的教育行爲之中,落實到教師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

這三個創新內容是有機聯繫在一起的,有理論有實踐。教育觀念的創新與個人知識的創新,需要教師以開放的胸懷隨着時代發展不斷學習,“吐故納新”。缺少這方面 的創新,教師可以一時穩穩地站在講臺上,但缺少後勁,他的教育生命只能是曇花一現。真正難的還是教育行爲的創新,即如何把“鮮活的教育理念”付諸實踐,取 得有效的教育成果。

教育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在深厚積累的基礎上勇於開拓,也需要理性思考和腳踏實地的精神。有時候,我們的一種創新似乎很“時尚”, 但往往忽略了傳統教學的某些合理的成分,似乎反傳統的就是創新,這是一個思想誤區。例如,我們講,教師不能“滿堂貫”,要把學生看成是社會獨立的個體,強 調尊重、民主、平等、交流、教學相長,有些教師就不顧課型一味地“師生互動”,一問一答,把個課堂搞成qq聊 天室(請繼續 關注本站),表面上看,課堂很活躍,但是否真正達到了教學目的就很難說了。其實,“互動式”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課前對所教內容、教法的精心設計,課上通過引 導、提問與傾聽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思維。“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這是不能變的。被實踐證明好的傳統教學經驗是不能丟 的,知識還是要通過教師系統的傳遞,只不過在在講述、提問、傾聽等環節更強調技巧和靈活運用。課堂該“熱鬧”的時候就“熱鬧”,該“安靜”的時候也要安 靜。課型不同,考試方式也是有區別的,如果是“史”、“概論”等類課程,原理、概念、基礎知識是主要內容,閉卷考試是傳統的也是比較好的一種考試方式,通 過客觀題與主觀題、難易程度的合理配置,可以達到督促學生全面複習、檢查、提高所學課程的目的。如果一味地強調考試製度的創新,一定要做反傳統的創新,把 個閉卷考試改爲開卷或是“答辯”式的考試,似乎不如此就不是創新,我想這是不符合實際的,也反映了某些教學管理幹部改革內涵認識的淺薄。

全國優秀教師毛榮富說,“教師是一杯清茶,須善於品嚐纔會覺得有味。” 既然我們在種類繁多的飲料中選擇了一杯清茶,不妨在滿足解渴的同時細細地品嚐它的滋味,它的香醇,喝出一種感覺,一種情調,使你對她情有獨鍾,舍他其誰。

三、教師要找好自己的位置

在《大學的品格》一文中,作者提到大學教師的定位問題。認爲:“學術研究與教學確實有着重要的差別,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很好地統一起來的。”他引用英國教育家紐曼的話,“教學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研究則需要沉靜和專注,教學和研究在很多時候可能是相互矛盾的。”

學 術領域真正的創造是非常罕見的。由於教師負擔重、競爭激烈、職稱評定、學術評獎等功利誘惑,導致低水平學術泡沫的泛濫以及日益增長的學術造假層出不窮。這 雖然部分源於客觀環境、不合理的教育機制,以及個人師德問題,有待於教育和引導、規範規則、加強媒體監督等。但是,作爲教師自己,爲了避免上述問題的出 現,應該客觀地看待評價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業務能力。同時也應看到,任何一所大學,師資是有層次的,不同的教師有各自的特點。如何發展自己,需要不同的教師 給自己一個基點,找好位置。

作者認爲,大學教師的定位主要有三種:

第一,研究型的,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從事高創造性的學術研究,成爲大學學術風向的領頭人;第二,研究與教學結合型的,他們能吸收高創造性的研究成果,並能適當 地堅持自身的創造性研究,把教學和研究有效地結合起來;第三,教學型的,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充分吸收、理解國內外相關學科的科研成果,並能較好地傳授給學 生。

現在社會上給教師的“番號”很多,如學者型、學究型、專家型、反思型、智慧型,等等,我覺得作者提出的三種還是比較概括,簡單明瞭的。

從成人高校的情況來看,倡導“研究型教師”是不太符合實際的。“研究型教師”,我理解與“學者型教師”名字不同,意思相近,就是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主要以 研究爲主,教學其次。而成人高校教師的工作大多是以傳授知識或從事具體的教學管理爲主,在此基礎上做有關教育教學的研究工作。因此,成人高校的教師大多應 該定位在“研究與教學結合型的教師”。有的教師課上的很好,卻欠缺科研能力,或者有其他原因不能在教書的同時進一步在學術上爭取有所建樹,在現實生活中, 這樣的教師還是大有人在的,教書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學生反映教學效果很好,這類教師是否考慮把自己定位於第三種類型,即教學型的。在先進的教育研究成果 與學生之間扮演接力棒的作用,很好地完成知識的傳遞任務,應該是一種比較客觀務實的選擇。

做 “研究與教學結合型的教師”,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名合格者。德國著名學者馬克斯·韋伯在《以學術爲術》的學術報告中說,“想要從事學術的人。必須認識到他面 前的任務的兩重性。他不但必須具備學者的資格,還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師,兩者並不完全是相同的事情。一個人可以是一名傑出學者,同時卻也是個槽糕透頂的老 師。”有這樣一種情況,有的教師雖然教學效果一般,卻熱衷於研究,甚至碩果累累。我認爲這是不可取的。忽視教學實際效果,即使在學術上再有建樹,也只能是 紙上談兵,不免有急功近利色彩,也有悖於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要求。教師應該在教好書的同時,樹立終身學習的精神,掌握現代教育理念,結合成人 教育現狀研究反思教學和教育管理,探討發展成人教育事業的方法和途徑,使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纔是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行走在路上(讀書演講稿)

行走在路上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這些年,我陸陸續續地看了好些書。教育教學方面的書,有《名師教學思想和經典課堂》系列、《教學藝術論》、《牽到河邊的馬》等等,從老一代的於永正、賈志敏到新生代的王崧舟、竇桂梅、孫雙金等,這些名師的書都給了我很大的啓示,從中學到了很多。在這些大師中,最讓我難忘的是詩意語文的倡導者王崧舟先生。

欣賞他的課,他的課,精緻、和諧、大氣、開放。在他的課堂上,你彷彿置身於一個滿目繁花的世界,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深深地迷醉,你不願錯過玫瑰,也不願錯過牡丹,一處一景,一步一嘆,各有各的風姿,各有各的精彩。在這樣的境界裏,你驚喜不已,扼腕叫絕。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遊走,你和學生一起,心甘情願地哭了,笑了,憤怒了,又欣慰了。

欣賞他的語文觀。他這樣詮釋語文:“謫仙筆落驚風雨,子美詩成泣鬼神”語文是精神的;“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語文是感性的;“文章自得方爲貴,衣鉢相傳豈是真”,語文是兒童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語文是民族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是生活的。“詩意語文,我的朝聖之路!”當王菘舟執着地吶喊時,他告訴我們:“磨”課千遍也不厭倦。每節語文課的導入與結尾,他都要修改n次。他常常說:“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樂的。”正是這樣的行動,王老師的生命纔不斷走向了圓滿。

欣賞他的博學和勤奮。衆所周知,他深厚的文化底蘊來自書本和實踐。他酷愛讀書,名不見經傳時讀,成名後讀,閒暇時讀,忙碌時也讀,他讀了大量的書,宗教類、哲學類,文學類,美學類,人物傳記,甚至是奇門遁甲,周易看相之類的書。他曾經提到過一本書,叫《葉聖陶教育文集》,認爲不讀此書者不足以成爲語文教師,就憑這句話就讓許多語文教師慚愧。迫於生存的壓力、競爭的激烈,老師們能讀一些教育專業書籍已是不錯了,像他那樣讀諸葛亮的《誡子書》、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佛家的《心經》又有幾人呢?王菘舟說過“讀書於我,是一種詩意的生存狀態,一種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種溫暖的生命體驗。一天不讀書,就會有飢餓感、寒冷感、窒息感、憔悴感、孤獨感。”當讀書成爲生活的狀態,成爲精神的必需時,人已經“抽身而出,透過艱辛,仰望神明”;當從哲學、宗教、歷史、文化的高度俯視國小語文時,怎能不從“小”中窺“大”、從“小”望“遠”、從“小”透“深”呢?當我們驚歎他教育藝術的巧奪天工,品味他教育境界的自成高格時,哪知背後支持的是如此宏闊的文化背景,哪知十八年面壁參禪的苦痛與蛻變?

我原來認爲自己也算得上是一個愛學習的人,至少是一個不討厭學習的人。沒有成家以前,看書是我的最大愛好。爲人妻爲人母后,看書的時間相應就少了,不過一年也訂閱了近十種的書刊,夜晚,柔和的燈光下,我會拿着一本故事書,和兒子一起看,指着書上的畫面,一頁頁地念給他聽。兒子學英語了,我也跟着學;聽錄音、查詞典,忙得不亦樂乎,現在,每週一次的英語帶班早讀,我還能客串兩下領讀呢。兒子學繪畫了,我就在旁邊靜靜地看書。教學類的書,也多多少少看了一些。但靜下心來細細思考,我覺得自己很是慚愧。很多時候,卑微的虛榮心和難以抑制的惰性讓自己難以深入地學習和思考,還常常找藉口自我原 1

諒。相比較而言,看消遣類的書倒是花了很多時間,教育方面的書籍,我總是率性所至,囫圇吞棗,常常是沒有看完便束之高閣。想想王老師,真是汗顏!

只要行動,就有收穫!今天,當我們欣賞名師課堂上游刃有餘、韻味無窮時,背後正是一路辛苦的奔跑與一份夢想的堅守!讓我們在名師的引領下,懷揣希望的夢想,用讀書來磨礪自己的底氣,以一種淡然的心態,從容的行走方式,讓我們的教學生命不斷綻放“天道酬勤,寧靜致遠”的美麗風景???

第五篇:行走在路上(讀書演講稿)

行走在路上

讀書演講稿

朱業平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這些年,我陸陸續續地看了好些書。教育教學方面的書,有《名師教學思想和經典課堂》系列、《教學藝術論》、《牽到河邊的馬》等等,從老一代的於永正、賈志敏到新生代的王崧舟、竇桂梅、孫雙金等,這些名師的書都給了我很大的啓示,從中學到了很多。在這些大師中,最讓我難忘的是詩意語文的倡導者王崧舟先生。

欣賞他的課,他的課,精緻、和諧、大氣、開放。在他的課堂上,你彷彿置身於一個滿目繁花的世界,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深深地迷醉,你不願錯過玫瑰,也不願錯過牡丹,一處一景,一步一嘆,各有各的風姿,各有各的精彩。在這樣的境界裏,你驚喜不已,扼腕叫絕。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遊走,你和學生一起,心甘情願地哭了,笑了,憤怒了,又欣慰了。

欣賞他的語文觀。他這樣詮釋語文:“謫仙筆落驚風雨,子美詩成泣鬼神”語文是精神的;“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語文是感性的;“文章自得方爲貴,衣鉢相傳豈是真”,語文是兒童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語文是民族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是生活的。“詩意語文,我的朝聖之路!”當王菘舟執着地吶喊時,他告訴我們:“磨”課千遍也不厭倦。每節語文課的導入與結尾,他都要修改n次。他常常說:“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樂的。”正是這樣的行動,王老師的生命纔不斷走向了圓滿。

欣賞他的博學和勤奮。衆所周知,他深厚的文化底蘊來自書本和實踐。他酷愛讀書,名不見經傳時讀,成名後讀,閒暇時讀,忙碌時也讀,他讀了大量的書,宗教類、哲學類,文學類,美學類,人物傳記,甚至是奇門遁甲,周易看相之類的書。他曾經提到過一本書,叫《葉聖陶教育文集》,認爲不讀此書者不足以成爲語文教師,就憑這句話就讓許多語文教師慚愧。迫於生存的壓力、競爭的激烈,老師們能讀一些教育專業書籍已是不錯了,像他那樣讀諸葛亮的《誡子書》、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佛家的《心經》又有幾人呢?王菘舟說過“讀書於我,是一種詩意的生存狀態,一種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種溫暖的生命體驗。一天不讀書,就會有飢餓感、寒冷感、窒息感、憔悴感、孤獨感。”當讀書成爲生活的狀態,成爲精神的必需時,人已經“抽身而出,透過艱辛,仰望神明”;當從哲學、宗教、歷史、文化的高度俯視國小語文時,怎能不從“小”中窺“大”、從“小”望“遠”、從“小”透“深”呢?當我們驚歎他教育藝術的巧奪天工,品味他教育境界的自成高格時,哪知背後支持的是如此宏闊的文化背景,哪知十八年面壁參禪的苦痛與蛻變?

我原來認爲自己也算得上是一個愛學習的人,至少是一個不討厭學習的人。 1

沒有成家以前,看書是我的最大愛好。爲人妻爲人母后,看書的時間相應就少了,不過一年也訂閱了近十種的書刊,夜晚,柔和的燈光下,我會拿着一本故事書,和兒子一起看,指着書上的畫面,一頁頁地念給他聽。兒子學英語了,我也跟着學;聽錄音、查詞典,忙得不亦樂乎,現在,每週一次的英語帶班早讀,我還能客串兩下領讀呢。兒子學繪畫了,我就在旁邊靜靜地看書。教學類的書,也多多少少看了一些。但靜下心來細細思考,我覺得自己很是慚愧。很多時候,卑微的虛榮心和難以抑制的惰性讓自己難以深入地學習和思考,還常常找藉口自我原諒。相比較而言,看消遣類的書倒是花了很多時間,教育方面的書籍,我總是率性所至,囫圇吞棗,常常是沒有看完便束之高閣。想想王老師,真是汗顏!

只要行動,就有收穫!今天,當我們欣賞名師課堂上游刃有餘、韻味無窮時,背後正是一路辛苦的奔跑與一份夢想的堅守!讓我們在名師的引領下,懷揣希望的夢想,用讀書來磨礪自己的底氣,以一種淡然的心態,從容的行走方式,讓我們的教學生命不斷綻放“天道酬勤,寧靜致遠”的美麗風景???

標籤:讀書筆記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