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通用2多篇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通用2多篇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1

我本是很少讀散文的。許是國中時印象過於深刻,在我的認知中,散文多半是艱澀難懂的:它不像小說那樣,所有的情節都是圍繞這一條明晰的主線層層展開,隨着故事的推進,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給人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它總是從一些細微的角度入手,一點一滴地表達出作者的思緒,一切都需要讀者去細細揣摩,而這恰恰是我所不善長的。

此次也是在室友的強烈推薦下,我才接觸了汪曾祺的作品。在看他的第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怎麼說呢,汪老的文字會讓人有一種很親和的心情。就好像冬日溫暖的午後,在些許喧鬧的院落裏,一邊捧着熱茶、曬着太陽,一邊聽着滿臉笑容的老人把他往昔的經歷和想法娓娓道來,那種溫馨與愜意。

《花園》是我看的第一篇汪老的散文,文章並沒有十分華麗的辭藻,卻能讓人在腦海中清晰地描繪出在那個充滿生氣的小花園裏嬉戲玩耍的淘氣小孩。花園就是作者童年的樂土,充滿了單純的快樂,充滿了自然的聲音,也充滿了菖蒲草的味道。他喜歡壓在草上,靜靜地注視着倒下的草慢慢站起來,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時,又把頭枕上去,嘴裏叫一聲“嗯!”;他會把馬齒莧的瓣子套在啞巴蟬的眼睛上,一放手,啞巴就一直往上飛,絕不偏斜轉彎;他認爲土蜂是種蠢頭蠢腦的傢伙,因此常常愚弄它;他也會爲了被貓吃點的小鳥而哭泣……這一切都通過樸素的文字,生動地呈現在我的眼前。

我曾經看到過,有人這樣評價汪老的作品,說:它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一種平淡的美,是一種細水悠悠的淡雅。然而在它的平淡中,又無法如白開水般淡而無味,它如一呷清茶,淡雅中帶着一襲襲清香,讓人久久回味。的確,在汪老的文字裏我們不會感覺到激烈的情緒,一切都是淡淡的,卻能輕易地引發讀者的共鳴,同時容易讓人想起自己所經歷過的、所思考過的,並有一種會然一笑的心情。這應該就是汪曾祺文字的力量吧。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2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有很多人認爲中國現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閒暇之餘,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於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着曾經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衆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爲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後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3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與他廣爲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閒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的,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情,這種心情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他想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他的帶着心情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閒,世界也就這麼大:嘴裏叼着的微甜的草根、爲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着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裏或辦公室裏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裏行間散發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爲了一小盤帶着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爲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平平淡淡纔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人爲了擺脫平庸而奮鬥,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歷了暴風雨也見過了彩虹後,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的心境熱愛着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裏得以體現的閒適之美正是他經歷了人事浮沉後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可惜現在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製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着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裏。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4

孔老夫子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食色性也”。這說明,吃東西和喜歡漂亮的事物是人的本性。因此,吃,也就成了人類永恆的主題之一。

古往今來,關於描寫吃的文章多矣,然吾獨喜汪曾祺先生的風格。究其根本,在於其文字中充滿了對這世界的讚美與感激,對生活的熱愛與真誠。

在《故鄉的食物》裏,作者重點寫了一樣平常不過的食品—炒米。文章一開頭,作者引用了《板橋家書》中的一段話:“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此句一出,頓時讓人覺得很親切!處於社會最下層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溫暖着彼此的身體與心靈!

在文章的結尾,作者描寫了在戰亂年代的一個小插曲,沒有常見的悽風苦雨,也沒有常人心目中的離亂之苦,而是用幽默、浪漫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戰亂中與炒米相伴的夜晚:“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國民革命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把一罈炒米和一罈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衝炒米、泡焦屑度過的”。在如此亂境中,還能保持這樣的一份淡定,一份安靜,一份從容,甚至一份幽默,這是何等的大智慧,大勇氣!而這智慧和勇氣有來自何處?文中自有交待:“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沒有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沒有對生命的無比禮讚,怎麼會有如此的胸襟與氣魄?

《豆汁兒》描寫的則是北京城底層人民鮮活的生活畫面:“豆汁兒是製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很便宜。有了豆汁兒,這天吃窩頭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這是貧民食物。豆汁兒攤上的鹹菜是不算錢的”。最有趣的一段在結尾處:有保定老鄉坐下,掏出兩個饅頭,問“豆汁兒多少錢一碗”,賣豆汁兒的告訴他5分錢。“鹹菜呢?”“鹹菜不要錢。”“那給我來一碟鹹菜。”寥寥數語,充滿了人間煙火的氣息,頓時讓人感到這世界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可愛,如此的讓人留戀!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5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氣很涼爽,草上還掛着露水(蜘蛛網上也掛着露水),寫大字一張,讀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夏天》

如此平淡質樸,如話家常的文筆有幾人寫得如此愜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讀汪曾祺的散文,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然後,請葡萄上架。把在土裏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起!——起!”哎,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的伸開,扇面似的伸開。然後,用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讀到這裏,我不由得笑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讓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爺般呆在架子上。

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帶來的感覺享受。讀汪曾祺的散文處處可見這樣的文筆,行文中透着淡泊寧靜,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寫出不同的韻味。

如自1938年9月,日軍飛機瀕臨昆明進行空襲,狂轟亂炸,西南聯大教職員宿舍亦有被炸燬的,造成人員傷亡。汪曾祺正在西南聯大學習,當時師從沈從文,後來寫得小說受其影響,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西南聯大當時集中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的著名教授和專家學者,如對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頗有研究的陳寅恪,對中國哲學史研究卓有貢獻的馮友蘭,新文學運動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專長的聞一多、錢鍾書、沈從文、柳無忌、葉公超、吳晗、錢穆、錢端升、張奚若、費孝通、羅隆基、潘光旦、賀麟、陳岱孫、王力、吳宓、聞家駟等。在很多名人的回憶錄中,這段時間是慘淡動盪的。然而在汪曾祺關於這段時間回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6

作爲一個(僞)吃貨,我是很想和汪老先生打一架的。

經常看到段子裏寫到,若想結束一段爭辯,就突然提起“你是甜豆花黨還是鹹豆花黨”,然後一羣人馬上分成兩邊,進行無法相互理解又無休止的爭論……當然你知道,和吃貨打架就是個熱鬧有趣的事情。

汪曾祺先生是個真誠的吃貨。在“一果一蔬”裏頭他老練地介紹一些果蔬的各種吃法。諸如“豆葉在古代是可以當菜吃的”、“綠豆的最大用途是做粉絲”、“我在泰山頂上一個招待所裏吃過一盤炒棍兒扁豆,非常嫩。平生所吃扁豆,此爲第一”、“蠶豆是很好吃的東西,可以當菜,也可以當零食”……簡直對於事物的瞭解全方面圍繞吃了!謝謝他的坦誠交流,我覺得要是我的話是沒辦法跟他過到一塊兒去的。我對抓起一把蔥一把蒜一把胡蘿蔔一把栗子等等等等生吃是沒有什麼可說的了。(笑)

說起生吃東西,我倒不是對所有沒煮熟的食物都抗拒,但好像對許多生的東西確實沒有太大興趣。但是我非常喜歡吃半熟的雞蛋,無論是半熟的溏心蛋還是三分熟的溫泉蛋,或許等到某天能接受生雞蛋的時候,我就去嘗試一些生雞蛋醬油拌飯——《銀之匙》裏頭把這種飯描述得太好吃了。確實如果對許多做法、許多食物不能接受的話,會失去享受很多美食的機會,就如我認爲媽媽不敢吃不熟的東西,不吃半熟蛋真的太可惜了……(我也不敢在她面前吃也就是了)。許多肉全熟都是不好吃的,全熟的肉肉質會變糙變老,比如熟透的白切雞、全熟的牛排,吃起來太可惜了。不過也有做法的問題就是了,畢竟熬熟燉熟的肉也還是挺好吃的。

很多人喜歡吃生的花生、玉米、栗子等等,這些我是真的不喜歡吃。大概有種“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感覺,喜歡吃的人覺得的鮮甜在我嘴裏是腥甜。土腥氣我大概不是特別喜歡。雨後草地的土腥氣倒也還好。

生吃大蔥我是見過的。生長在嶺南對這種吃法並不熟悉,唯一直面的一次是社團燒烤的時候,山東的師兄拿起一棵圓柱形的青青白白又長又直的大蔥說道“下面讓我來表演一下生吃大蔥”,然後咔嚓一下,比吃甘蔗還脆爽地咬了一大口……惹不起惹不起。

小嵐子不吃生的卻偏喜歡去吃壽司,看着轉盤轉了幾圈只拿了幾碟鰻魚,是有夠難受的了(笑)。

但是汪老先生吃的真是多,懂得的也真的多,天南地北的特產小吃吃過很多,也懂煮法。寫的也真好,許多我百度搜索到實物的東西看上去倒不如他寫的那麼誘人了。雖然描寫簡單字少,風格還平實真誠得絮絮叨叨的,該呈現的想法也一個不少。

他寫枸杞子“禮花似的,噴泉似的垂掛下來,一個珊瑚珠穿成的華蓋”,寫粉鹽豆“長可半寸,鹽炒,豆不收縮,皮色發白,極酥鬆,一嚼即成細粉”,寫一些現在已經不多見的小吃寫得賊香,所以叫人分外遺憾,還想照着他說的做法做一遍嚐嚐。這種對食物的安利力度倒讓我想起受欣了——一個熱衷於吃熱衷於做也熱衷給別人賣安利的好友,不過個人以爲她的點菜水平恐怕還未能比得上汪先生,差強人意。而汪先生(據他本人說)是被稱讚過點菜水平的。

小嵐子的安利手法就極其拙劣了(斜眼),就只會一個勁兒地說去吃西多士去吃麪,建議去學習一下安利水平(笑)。

覺得汪老先生分外可愛是因爲他的一些直抒胸臆的話。

聽說一個劇團團長不認識“螞蟻上樹”這道菜,於是評論“這樣的人怎麼可以當團長呢?”

可惜幾位北方同志不吃酸藠頭,感慨“哀哉,人之成見之難於動搖也!”

孫女愛吃汪老嫌棄的北京綠豆糕,他便說:“我的孫女很愛吃,一氣吃了幾塊,我覺得不可理解。”

在“黃豆”一篇寫道,黃永玉的兒子黑蠻吃了汪老做的口蘑豆後在日記裏寫“黃豆是不好吃的東西,汪伯伯卻能把它做得很好吃,汪伯伯很偉大。”

這些或是對安利賣不出去的可惜、或是對別人口味的不理解、或是對自己點菜煮菜水平的自信……都是極其有代入感的,吃貨的可愛想法。即便是要因爲口味打架了,也還是覺得那麼可愛。

歷史上真誠可愛的吃貨,還有一位——鼎鼎大名的蘇東坡先生。在三登子的漫畫裏頭他簡直是個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緊、有好吃的真棒這樣的堅強樂觀型吃貨。我在想熱愛吃各種各樣東西的人是不是也非常熱愛生活,熱愛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人間煙火,也愛天地之間草木原料的自然饋贈。

爲吃貨乾杯。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7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間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園》。讀了幾遍,每次都是一邊讀一邊笑,一邊讀一邊嘆,一邊讀一邊搖頭——唉,天籟之作啊,我怎麼就寫不出這樣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裏呢?掩卷思考,說不清楚好在哪裏,反正感覺好像就是在一個靜靜的冬夜,坐在火爐旁,手捧着一杯熱茶;又好像在風和日麗的早晨,行走在小橋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時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體味童趣時,既感到溫暖又感到淡淡的憂傷,“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閱讀水平,我想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於作者用渾樸自然的文字,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之美,於看似不經心、不刻意之中設傳神妙筆,寫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並沒有多少景物的描寫,而是用兒童的眼睛掃描花園。你看,花園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裏面充滿了影子——伸拔到無窮高的大柱子(兒童的眼裏當然是“無窮高”),神堂屋裏掛着的鳥籠和“永遠眯着眼睛假寐的鳥(兒童的心理!)”。寫園子裏的草,並不寫草如何青如何綠,而寫“巴根草”的兒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聲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無的水紅色、寫“我”與草的“遊戲”,寫被草磨得發光的鞋底、寫難聞的“臭芝麻”,一筆帶過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蘇的紅色。寫蟲,寫天牛、蟋蟀、鼻涕蟲、蟬、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寫蟲如何如何,而是寫“我”與蟲們的故事。寫鳥,寫冒冒失失飛進花廳裏的鳥,寫吃偷吃米粉,竈飯,碗兒糕的鳥,寫自己養的鳥被貓吃了的“哭”。寫花,也並不寫花如何美,而是寫供花,寫掐花,寫穿花,甚至寫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以及它們是主人小姑姑,還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

通篇文章都是兒童純淨的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兒童純真的心靈裏感受到的美。特別是土蜂的那段描寫: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傢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看它從洞裏把個有絨毛的小腦袋鑽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溼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着,一會兒,它拖着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鑽進去,看看,不對,於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着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或者,乾脆看它進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於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爲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在汪先生的筆下,蠢頭蠢腦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那對東張西望的“近視眼”,拖着的肚子,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的神情,酣態可掬的小動物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而那個可愛的小男孩,覺得土蜂在花朵上撅來撅去有點不配而對土蜂的愚弄,則體現了童趣和對花朵、動物、花園、大自然的熱愛。

獨到的審美,也是這篇散文特點之一。美在身邊,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徵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花園》讓我感受到的藝術神韻,就在渾樸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文人的雅趣和愛好中,在小事的敘述和刻畫中。

文章開頭並沒有講花園,而是講老宅,灰青色、褐色與黑色的老宅,充滿了影子的老宅。試想,在這種背景下開放的報春花,深紅、純白、碧藍、紫紅、淺黃等色的報春花,“它不至於被曬得那麼多粉”,更何況,還有花園,色彩斑斕,鳥語花香,能不美嗎?這是對比的美。講桂花,是這樣寫的:“父親一醒來,一股香氣透進帳子,知道桂花開了,他常是坐起來,抽支菸,看着花,很深遠的想着甚麼”,這是意境的美。寫臘梅,“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裏誰也還沒有起來,我常去園裏摘一些冰心臘梅的朵子,再摻着鮮紅的天竺果,用花絲穿成幾柄,清水養在白磁碟子裏放在媽(我的第一個繼母)和二伯母妝臺上,再去上學。我穿花時,服伺我的女傭人小蓮子,常拿着撣帚在旁邊看,她頭上也常戴着我的花”,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和白磁碟子以及穿花時立在身邊頭上戴着花的小女孩,就是一幅美麗的寫意畫,這也是色彩的美。最使我感動的是這段十分唯美的描寫: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

我真不知道,作者是帶着怎樣的感情來寫的,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有什麼聯繫——那是一箇舊時女孩閨房的東西啊,這個女孩是作者的小姑姑又是好朋友。愛素雅的白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拖鞋的女孩,該是多麼聖潔啊。

當讀到“那些繡球花,我差不多看見它們一點一點的開,在我看書作事時,它會無聲的落兩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經嫁了,聽說日子極不如意。繡球快開花了,昆明漸漸暖起來”時,我的眼淚突然涌上來,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啊。

這樣的小場景,在《花園》中比比皆拾:

夜宴,點一個紗燈送客,燈光照在花上樹上;槐樹上看到的佛院,關着的那兩扇門,關在門外的一片田園,悠徐單調的鐘鼓聲,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來抱一捆草,水東東的滴回井裏;半夜在園子裏抽菸的父親和我……一幕幕的小場景溫馨又有點傷感,這種美,就像清麗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絢爛之極歸於平淡”。《花園》通篇的筆調是清淡委婉、渾樸自然的。讀這些文字,就像在聽一個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即興偶感,娓娓道來,平淡質樸,如話家常般的自然。每每讀到會心處,不覺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這種不事雕琢的風格,恐怕緣於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而就是這種看似不經意、看似閒適恬淡中包孕着一種文化、一份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園》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恐怕不僅僅是美好童年的回憶,對家鄉親人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還有更深刻的東西,我說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覺就像《尋找家園》、《融入野地》這樣的作品一樣,在引領我們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東西,是真善美?精神家園?或許因爲我們就是從泥土裏走出來的,嚮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當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寧靜、閒適、恬淡的。

我想,《花園》帶給我的,是流淌在字裏行間的雅趣,讓我體味到含蓄、空靈、淡遠的藝術風格、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的美學價值。《花園》創造的真境界、傳達的真感情,引領着我步入精神世界的淨土。從這個角度來看,《花園》就是我們不斷尋找的精神家園。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8

《汪曾祺散文》是我20xx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後果),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閒暇之餘,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於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着曾經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衆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爲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後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9

汪曾祺何許人也?似有耳聞。語文老師推薦的。理由?文風質樸,文筆清淡,值得好作空話、大話的“我”品味。

借來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確富有生活氣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濃。

……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擱置了下來。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來汪的散文集,隨意翻至了《西山客話》。讀着讀着,眉頭不再緊鎖,嘴裏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樸實文字裏所描繪的迷人景緻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樹,約有幹株。一千棵杏樹,都開了花,那可是很壯觀了。遠望一片淺紅的海,如雲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樓一側有一棵玉蘭。八大處只此一棵,據說是明代所植,高與樓齊,開花時瓣如玉片,蕊似黃鵝,一樹光明。” ……

原來質樸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繪出如此絢爛的畫面,原來用我們的雙眼可以發現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這樣寫——“西山多隱士,絕世遺名,只求執守真我。在八大處山莊怡居或小憩,做一個閒人,晨起拾級登山,暮看夕鳥投林,春花秋月,興衰榮辱,存乎一心,然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營營之聲與身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淡泊寧靜,心止如泓,非但拋卻都市繁囂陸離,更能忘象見性,儼然小隱於野。”

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學——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我恍然大悟,沉靜的心也似那寂靜的夜一般清澈悠遠。

自那以後,我開始樂於讀汪老的散文。與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個吃客,我暗想,壞笑。你看他那不滯於形的文字竟能讓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裏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爲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爲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爲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調。

汪老用無華的文字回憶着一位位故人,卻又那麼形象而生動地呈現出富有個性的人物。看他在《趙樹理同志二三事》中有這麼一段——“趙樹理同志擔任《說說唱唱》的副主編,不是掛一個名,他每期都親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該發稿的日期,還沒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經過初、二審的稿子抱到屋裏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點的,就丟在一邊,弄得滿室狼藉。忽然發現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編輯部發出。他把這種編輯方法叫做‘絕處逢生法’。”

人物形象,貴在形似又神似。就在這樣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歡趙樹理先生,也就更喜歡汪曾祺先生了。

……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風格,以平淡致遠見長。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濃起來了。

有人會說,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們學習的恰是以下兩點:其一,文字不求矯揉造作,文風平易近人,一掃靡豔之風。其二,無論作文,還是做人,都要常葆樂觀從容之心態,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話“家常人生”。

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與他的“家常文章”啊。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10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與陸游廣爲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閒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

汪老喜愛這首詩,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境,這種心境是具有生活氣息的。“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是汪曾祺用來評價自己的散文的。他喜歡疏朗清淡的風格,深得自然之馥郁,敘述平淡,含蓄,而節制。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閒,世界也就這麼大:嘴裏叼着的微甜的草根、爲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着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桐城派講究寫文章要有"文氣",汪曾祺的文章就是很有"文氣"的,"氣"很足,抑、揚、頓、挫,全篇文章看似無法,結構散漫,但卻有一股"氣"相聯,"大巧若拙"。再一點就是汪曾祺的語言相當好,看似平淡,韻味很足,並且會留空白。汪曾祺寫他的老師沈從文,不去寫沈先生如何有才,如何勤奮,而是寫沈先生有一腔難懂的湘西方言;寫張君秋,就寫張君秋的能吃,吃過飯畫完妝再來二十個餃子;寫金嶽霖接受毛主席勸告要接觸社會,就坐三輪車在王府井東張西望——這些都是表現人物性格與特點的東西,汪曾祺就是不動聲色地抓這些,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裏或辦公室裏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裏行間散發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爲了一小盤帶着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爲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平平淡淡纔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着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裏。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淡",淡得相當有味道。他的散文,記的也就是一些昔人舊事,或者名勝古蹟什麼的,好像信手拈來,娓娓而敘,並且點到即止,留下大量讓人回味和思考的空白。那些隨手拈來的東西經過作者看似漫不經心的處理後,立即就充滿一種雍容大度的雅儒氣息,是一種真正意義的聰穎和智慧。這些年文壇玩深沉的東西特別多,滿紙文章故弄玄虛或者莫測高深。比較着汪曾祺,你就會發現後者的大家風範,而前者只不過是一羣自作聰明者,他們不是"真和尚"。可謂:真僧最言家常話。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11

仲夏時節,手捧汪曾祺散文集《人間草木》(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從他清淺勾勒的筆墨裏,卻分明看到了春的蓬勃和世間的祥和。這些薈萃汪曾祺恬淡智慧的經典之作,集中代表了先生四十多年文學創作的思想精華,從容淡泊的敘述裏,一幅寧靜安詳的和諧圖徐徐在眼前展開。

書中所輯錄的篇目,最早的寫於上世紀四十年代,但大部分是汪曾祺寫於後半生的作品。寫作風格也由最初的華麗蛻變到後期的樸實,寫作技巧也是逐漸臻於至境。全書共分“人間草木”、“四方食事”、“腳底煙雲”、“聯大歲月”、“師友相冊”、“平淡人生”“文章雜事”等七輯。既聚焦各色花草景緻,又書寫故鄉和各地美食,恬淡至性的筆墨裏,泛着汪洋的文化氣息。此外,還有遊走性的筆記,真實記錄着徜徉山水間的心情,流露出探訪各地人文風情時的點滴欣喜。

對於師從沈從文的文學大家,西南聯大的那段求學生涯,一直是汪曾祺筆下常常提及的話題,此番在《人間草木》裏,汪曾祺用寫實的手法,述說着寒窗苦讀的艱辛,深情講述着與恩師間的坦誠交往。或許是這種真摯的師生情觸動了汪曾祺的心絃,讓他由此又聯想到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本書中,他完全拋棄了遊山玩水時的閒適和散淡,專門在“平淡人生”這輯中,用大量深情並茂的文字,寫下了對父母的回想和懷念,彰顯出汪曾祺重情重義的孝子情懷。毋庸贅言,作爲現代文壇獨樹一幟的文學大師,汪曾祺對於文學創作自有一番獨到的見解,這些心得體會也悉數收錄在本書中,他既談小說和散文的創作之道,也與讀者分享多年從文的經驗之談,字裏行間盡顯汪曾祺對中國文化的敬仰和自信。

汪曾祺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行文落筆簡潔自如,往往寥寥幾筆,就描繪出人間風情萬種,在空靈幽靜的意境裏常讓人浮想聯翩。其洗盡鉛華的文字亦如他靈動脫俗的書畫,真實映照着他灑脫不羈的人生。所以,品讀汪曾祺的文字,尤其是他的散文,根本看不出他輕車熟路駕馭文字時的刻意做作,他的功力總是在悠閒輕適中,不着痕跡地流露出來。那些平淡的字句好似泉眼裏冒出的股股清泉,清澈明亮,汩汩流淌中還常常泛着生活的甜香,輕啜一口,總是那麼回味綿長。這種出神入化拿捏文字的至高境界,在他談及家鄉和各地美食的篇章裏,幾乎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如寫昆明野生菌一章裏,寫菌的品種不僅繁多,而且製作花樣還層出不窮,從他不急不緩的表述中,已然聞到了這些野珍的草木芳香,一種急於品味人間美食的征服感,早已被他情趣盎然的文字俘虜殆盡。

在《人間草木》裏,汪曾祺由風情也觸及到了人生。但他絕不是淺白直露地來一通說教,而是把他對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悄然隱喻到筆下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裏。先生一生經歷坎坷,曾遭受過非人的待遇,但他鮮有憤世嫉俗的冷嘲熱諷,更沒有躲到一隅做生活的旁觀者。他就像一個充滿了童趣的告白者,流連於世間繽紛的草木間,聞着悠悠花香,品着四方美食,賞着九洲盛景,在觸景生情中,還不忘當年一路走來的諸多不易……雖然生活對他有過不公,命運也對他有過苛刻,但他依然心懷感激地拿起筆,攤開潔白的稿紙,盡情謳歌着人間的美好和祥和。讀這樣的書,我們感覺不到生活的壓抑,也沒有心機上的負累,在他活色生香的文字裏遊走,內心的欣悅感禁不住油然而生。

古人說得好“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汪曾祺以《人間草木》爲題,足見他對大自然的草木有着很深的感情。而草木又是與山和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汪曾祺其人也好,其文也罷,完全稱得上是智仁相間的大師。故而,讀懂了他筆下的草木,也就讀懂了他那顆包容萬物的智者仁心。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12

我的深度閱讀的對象就是汪曾祺老先生,我對他的影響很淡很淡,也許是因爲汪老這個人本來就並不招搖,在二十世紀40年代,汪老已經在文壇嶄露頭角了,但因爲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他失去了成爲文學泰斗的機會,而這場災難無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他的文字也開始變得成熟和淡淡的憂傷。

我之前在《邂逅集》中看見了一個對未來有着無限希望的陽光青年,“如果我註定要孤獨一生,那就讓我站着,尋找那孤獨的軌跡,我相信,孤獨有一天會死去。”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覺霎時呈現在讀者面前,就是這樣,汪曾祺在文壇創出了一番天地。

之後,汪曾祺在張家界知青下鄉,他體會了十年之苦,他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有他自己的影子,比如他形容的一個女工程師,因爲一個莫須名的罪名,被劃成右派,這和汪曾祺的經歷多麼的相似啊!他可以盡情地說出自己的內心的真正的想法。有他對這段生活的美好回憶,比如一篇小說《七裏茶坊》,裏面他和自己的同事們一起說說笑笑,似乎留下了一連串歡聲笑語,但我總覺的,這中間包含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伴隨了汪曾祺的平淡的文字出現了神奇的效果,“我們帶來一口袋莜麪,頓頓飯吃莜麪,而且都是推窩窩。——莜麪吃完了,三套大車會又給我們捎來的。”“剛出屜的莜麪,真香!用蒸莜麪的水,洗洗臉,我們就蘸着麥麩子做的大醬吃起來,沒有油,沒有醋,尤其是沒有辣椒!可是你得相信我說的是真話:我一輩子很少吃過這麼好吃的東西。那是什麼時候呀?——一九六○年!”“這兩年他常發牢騷——小王也有些不平之氣。”彷彿有一種對時代的埋怨,我常常讀着他的小說想流淚,自己似乎也到了那個時代,感受他的苦痛,這應該也算是他的優越之處吧。

這樣的文字在汪老的散文中卻沒有體現,他飽嘗了天下的美食,對於美食文化興致勃勃,他的友人曾這樣評價他:“我和汪曾祺同桌吃過飯,在座的賓客都把他視若一部毛邊紙印刷的木刻菜譜。聽其用不緊不慢的江浙腔調講解每一道名菜的做法與典故,這比聽他講小說的寫作方法還要有意思。好吃的不見得擅長烹調,但會做的必定好吃———汪曾祺先生是兩者俱佳。”這邊可以體現了。還有汪曾祺對平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就是以平靜的口吻來敘述,並不加任何感情的修飾,這與他認真的寫作態度和他豁達平淡的人生態度是有關的。

撇開了這些汪曾祺的小說和散文,我更喜歡讀他的兩篇代表作,一篇是《大淖記事》,一篇是《受戒》,我更喜歡《受戒》,可能是更富童真,但其實,當讀了很多遍以後,我開始覺得這與汪曾祺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他依然是在表達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像衝破世俗束縛,渴望自由的感覺,這也是汪曾祺畢生追求的,他是一個時代的悲劇,被稱爲“最後一個士大夫”,他踐行的是大儒式的風格,他以天下博愛爲己任,把普及蒼生作爲自己的信念。

讀完了這本並不算厚的《汪曾祺作品精選》,好像是與一位文化名人隔了時空對話,他在平靜而又耐心的敘述,我在不知疲倦地聽着,不僅僅是故事,還有味道,濃濃的鄉土文化味道。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13

布封說過:風格即人。

能夠留下偉大作品的人是幸運的,即便風雲變化、滄海桑田,有那一份作品爲自己正身,驗證一段充實豐盈的歲月,抑或是一場別樣凝重的征途。

斷斷續續讀完了《汪曾祺散文》,感覺真實純粹、簡單自然。書中有對家鄉美食美景的無限眷戀,有對母校西南聯大的光輝追憶,有對父親家人的溫情感念,更有對風俗文化的悉心尋探。

我最喜歡的篇章還是作者對大學生活的一段描述,可能每個人骨子裏都對逝去的青春年華深深懷念,難怪這幾年盛行致青春。青春裏的自己都是快樂而無羈的,鬥志昂揚、意氣風發、滿腔熱血、壯志凌雲,如果能摻雜一點愛情的甜蜜那就更完美了。《新校舍》《泡茶館》《跑警報》讓我對西南聯大有了更多的瞭解。西南聯大可真是一個不朽的歷史名詞。

百度百科中這樣解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所著名學府聯合而成。具體背景應該爲:1937年抗日戰爭發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始上課,設立文、理、法商、工、師範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北大、清華、南開原均爲著名的高等學府,組成西南聯大與祖國的命運相關,在特殊的時期孕育了一羣卓越的師生。當時的著名教師有:陳寅恪,吳有訓,樑思成,金嶽霖,朱自清,馮友蘭,沈從文,聞一多,錢鍾書,吳大猷,

華羅庚,朱光潛,林徽因,吳晗,吳宓,卞之琳,張伯苓。難道有一個研究聯大校史的美國教授以爲:聯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答案是:自由、時事。

兵荒馬亂,前方抗戰,雲南聯大的學子們卻是清淨活躍地經營着自己的生活。《泡茶館》中的茶館林林總總、規模各異、名目繁多,爲學生們提供了休閒讀書的好去處。有同學從早到晚泡在茶館,甚至牙刷都寄存在茶館,深夜纔回宿舍。紹興的老闆惜才愛士,會資助學生奢侈的去南屏電影院看一場電影。《跑警報》中,雖然警報聲聲刺耳,而學子們更多地在警報聲中尋出了樂趣。一位姓馬的同學在每次跑警報時,不忘帶上一壺水,一點吃的,還要夾上溫飛卿或李商隱的詩,才慢悠悠地向後山走去。哲學系的研究生在跑警報時推理出了自己的哲學。有人帶金子,必有人會掉金子,有人掉金子,必有人會撿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撿到金子。故此,每次解除警報時,他都會細心查看路面,還真有兩次撿到了金子,由此實踐了自己哲學的合理性。更有一位羅同學,在別人都去後山躲警報時,自己一人逍遙自在地在宿舍樓裏洗頭洗衣,因爲此時,沒有人和她爭搶。形形色色的學子,詼諧幽默的生活。

《湘行二記》令我了神思,我也想去一趟湖南桃花縣,去看一眼現實版的桃花源,雖然世人都說不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但慰藉一下多年的暢想也是可以的。還有岳陽樓,長江三勝,滕王閣,黃鶴樓都沒有了,就剩下這座岳陽樓了。那麼多岳陽樓的詩句,那麼多洞庭湖的篇章,影響最深遠的還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范仲淹恰恰從沒有去過岳陽樓,從沒有看見洞庭水,卻寫的如此千迴百轉、蕩氣迴腸,難得,難得啊!

《林肯的鼻子》一文中寫到,林肯的墓前有林肯銅人雕塑,遊客們爲了借染好運,都要摸一摸林肯的大鼻子,日復一日,林肯的鼻子部位銅漆凋落,格外顯眼。作者似乎不太認同這樣旅遊習俗,而回顧我們周圍,不是也存在很多類似的情況嗎?我倒覺得摸摸也無妨,遊客們不遠千里慕名而來,總得親手碰觸一下歷史,這樣纔不留遺憾吧。

我是喜歡吃葡萄的,正應了一句廣告酸酸甜甜真好吃。而看完《葡萄月令》,才讓我對葡萄艱難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實瞭解。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積雪覆蓋。來年開春再挖出來,搭架、上棚。從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一脈水管,將根部的水分盡情吸飲,這是多了多麼神奇的植物啊。

《汪曾祺散文》值得翻閱,倘若喜歡,細緻咀嚼,不合君意,那就大致瀏覽。開卷有益,更何況是大家名作呢?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14

汪曾祺散文之好,讀過的人有口皆碑。他寫景、寫人、寫事、寫物,看似沖和散淡,其實有着精心的佈局,結尾尤其好。讀每一個結尾都是一種享受。一切景語皆情語,但還不只是景語,每一句平實的話都有深情。全篇只一兩句點到傷情之處,好比冰山露一角,我們就能體會到那座冰山。比如《北京的秋花》,通篇寫的是各種植物,很生動有趣,像科普讀物,後面寫到秋海棠,帶到自己的母親,很小的時候就得肺病死了,鎖在一個小屋裏,怕傳染不讓人去看,所以對母親沒什麼印象,小屋邊開着秋海棠,看到秋海棠就想起母親。語言非常的平靜,一點不抒情,但給我巨大的感動。再說寫他的老師沈從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細密的寫沈從文其人其事,非常平實,行文到最後寫到老師的死。只一句,也是用敘事代抒情:“這樣一個人,就這樣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這是多麼高級文字,堪稱人書具老。

書中也有赤子的情懷流露。在西南聯大邊的諸多茶館之一的牆上,發現了真正的詩:記得舊時好,跟隨爹爹去吃茶,門前摸螺殼,巷口弄泥沙。

幾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在《湘行二記》中,汪曾祺細細的提到了擂茶,他十分喜食,令我想起去年到湖南湘西時也在馬路邊買到過擂茶,已經不十分的土了,類似珍珠奶茶的店鋪。汪曾祺還反覆提到了在西南聯大讀書時,大學生們都愛泡昆明的茶館。有人甚至連牙刷臉盆都放在茶館裏。他是個美食家、老茶客,對茶也有心得,在《尋常茶話》一文中,大談了吃茶的點滴。

在《皖南一到》一文中我發現我祖母與汪曾祺是徽州的同宗,都是越國公汪華的後人。汪華大概是割據一方的豪俠,後來降了唐,受李淵封爲越國公。在隋唐時期,這是個很高的封號,隋煬帝時期的司空楊素就是越國公。當地稱“汪王”,或“汪王大帝”。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15

在讀《汪曾祺散文》之前,汪曾祺這個名字,我是知道的,但僅知道他是個作家。估計是在《讀者》《小說選刊》等雜誌上讀到過他的文章,至於寫了些什麼,不是很有印象了。

寒假,我讀完了《汪曾祺》散文,通過他的文字,對汪老有了一個較全面、較細緻的瞭解。

汪老出生於江蘇高郵城鎮一箇舊式地主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傳統教育和藝術的薰陶。在藝術上給予汪老啓蒙和薰陶的,是他的“絕頂聰明”的父親:是畫家,會擺弄、改良各種樂器,會養蟋蟀、金鈴子,養花,會給孩子們製作各種精巧美觀的玩具;在學業和爲人處事上給予汪老深遠影響的,也是他的兄弟般的父親:關心學業但不強求,培養愛好但不強迫,汪老小時候的繪畫、書法、作文,均受到父親的影響和啓發。

作家汪曾祺

汪老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品讀汪老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淡泊名利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就是對於自己當年被劃爲“右派”的經歷,他也是如談別人的事一般,娓娓道來。讀着讀着,你會一廂情願地認爲:汪老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我喜歡他的作品,當然也喜歡他的人了。讀着讀着,你會看到一個博學多識,情趣廣泛的老人,正把他的人生經歷一一細數。喜歡他的一組寫人的文章,推薦大家走近汪老筆下的金嶽霖、老舍、趙樹理,《地質系同學》《吳大和尚和七拳板半》等也很值得一讀。喜歡聽他講在雲南求學時的經歷:《泡茶館》《跑警報》。喜歡他回憶故鄉人事的文章:《花園》《多年父子成兄弟》《自報家門》。喜歡讀他的北京生活、工作:《國子監》《衚衕文化》《午門回憶》。

(通過查閱資料發現,汪老不僅僅是散文家、更是小說家、劇作家,著名的京劇《沙家浜》的劇本,他就是主要編者之一。他的小說作品中赫然有《異稟》,隱約記得這是我多年前讀過的印象比較深的一篇小說。)

戲劇家汪曾祺

汪老年幼時對唱戲就很感興趣,在雲南大學經常參加晚翠園曲會,和崑曲愛好者們做“同期”。這對他後來在北京京劇院的編輯工作是很有幫助的。他對北京京劇院的“五大頭牌”——馬譚張裘趙的四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各自的藝術特色,進行了中肯到位且獨特的評價,不是一個熱愛京劇、觀察入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傳神的文字的。讀到這樣的文字,對於年幼時曾經搬着小板凳趕村上的草臺班,看錫劇、越劇的我來說,真是過癮啊!於是我固執地認爲,在唱戲方面,汪老絕對是有一把好嗓子的。

旅行家汪曾祺

汪老出生於江南水鄉,大學就讀於雲南,後又居於北京。由於工作需要,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新疆的南山塔鬆、天池雪水、天山、伊利河、果子溝、葡萄溝,湖南的桃花源、岳陽樓,山東泰山的雲霧、石刻、擔山人,雲南的各種花木……一一入文,讀來如神遊祖國山河,領略各地風俗人情。尤其推薦閱讀《草木春秋》、《昆明的雨》、《湘行二記》。

美食家汪曾祺

誰說汪老這樣的文人雅士就應該粗茶淡飯,甚至不食人間煙火?民以食爲天,汪老一路走,一路遊,一路吃,一路寫,有名的、無名的,酸甜苦辣鹹,甚至臭,皆入口、入文。讀來讓我這個吃貨垂涎欲滴。推薦閱讀《肉食者不鄙》《魚我所欲也》《昆明菜》《四方食事》。汪老不僅僅是愛吃、能吃、會吃,自己也會烹飪美食,閒來喜歡自己買菜做菜,和家人一起品嚐,也喜歡親自下廚做小菜一二,招待貴賓或老友。汪老對吃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品味、寫文,他是把吃當作文化來研究的,有《宋朝人的吃喝》《吃食和文學》等爲證。在《故鄉的食物》《故鄉的野菜》中,汪老介紹了家鄉的食物:炒米、高郵鹹蛋、鹹菜茨菰湯、螺螄、蜆子、昂嗤魚、鵪鶉、枸杞頭、蔞蒿、薺菜、馬蘭頭……這些也都是我熟悉的江南特有的食物。

關於書畫家汪曾祺,就不一一贅述了,網上有很多他的書畫作品。只談一點,他喜歡楊凝式的《韭花帖》,撰文暢談這本名帖的來歷,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喜歡汪老和他的文字,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因爲汪老曾就讀於江陰南菁中學。在他的散文中,寫到了江陰的河豚魚,寫到了他念念不忘的、終身難忘的江陰壽山(中山)公園正對面的一家水果店。在我兒時的記憶裏,好像是有這麼一家。難道歷史如此悠久,在汪老的高中時代就存在了?此文不長,名《水果店》,特摘錄下來:

江陰有幾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對壽山公園的一家,水果多,個大,飽滿,新鮮。一進門,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美。這香味不是時有時無,時濃時淡,一陣一陣的,而是從早到晚都是這麼香,一種長在的、永恆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慾醉。

我後來到過很多地方,走進過很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濃厚的果香。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遠不忘。

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

汪老真是率真又可愛!當年,他是不是進去這家水果店爲心愛的姑娘買過水果?當年,他是不是和她一起嗅着陣陣果香,流連於壽山(中山)公園?

汪老的文字真是樸實無華而回味無窮!這就是借物抒情?更確切地說,是借香抒情?讓我仔細回憶自己什麼時候吃過的什麼食物,什麼時候看過的什麼風景,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回味的,也來試着寫一寫這樣的小短文。

讀完了汪老的散文,接下來,我要讀讀他的小說了。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16

在汪曾祺的這幾篇文中從字裏行間都透出了汪曾祺對故鄉的懷念和喜愛。在我的生活裏,好像並沒有這麼多的習俗。童年生活也是在家人打造好的規規格格中長大的,在一個混合多民族的城市裏長大的。

真羨慕一大羣孩子在一起玩,羨慕他們即使在離家很遠的地方,也有值得自己懷念和細心品味回味的東西。

汪曾祺的文中總給別人舒適、親切、淳樸、自然的感覺,不僅使經歷過這些事的人深受同感,還是沒經歷過如此多習俗的我有有一種親近的感覺,她的語言非常自然,就如大人輕輕的給小孩講着睡前故事。有一點好奇,有一點興奮,有一點輕鬆。

回想着讀過的每一句話,雖不是最華麗的語言,不是字字推敲寫出來的語言,但這種貓不可言的東西卻讓我樂在其中。

總值汪曾祺的文章然我讀來非常喜歡。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17

汪曾祺的書,用文學少女的話說,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女兒節的茶巾壽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噴噴的白芝麻,栗子。加入這麼多配料的醋飯,用稍帶甜味的薄薄蛋餅仔細的包裹着。雖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卻非常親切、可愛、緊緊揪住胸口,可是讀著讀著,醋的味道也不斷變濃,直到最後變成深切的無常觀充塞胸中。

我覺得汪曾祺的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濃。尤其是飲食文化,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了。不能不讓人想起《射鵰英雄傳》中黃蓉燒菜給洪七公吃的那一段。包括他的語言,都是半摻着文言的,讀起來反而讓人有一種順化流暢的感覺。羽毛般又輕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臟撲通撲通地跳著期待包在裏頭的鬆軟康吉鰻、碎栗子的出現。就像是這樣的感覺!

古往今來,上至九龍天子,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鶴子,隱逸孤山做個隱士。然而,他們卻忽略了塵世帶給人的快樂生活。舒婷在她的《神女峯》中寫道:“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正煽動新的背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長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欽佩,然而對酒當歌,尋山問水,觥籌交錯卻有着那些所謂的神仙隱士們體會不到的一番樂趣與風情。

汪曾祺的書,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一個道理。他寫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見的小人物,他寫的食也是路邊小攤上的並不怎麼高級的地方小吃,他寫的事也是一些常見的雞毛蒜皮。可人們可從他那看似平淡無味的語言中品出人與人之間的美麗情感。命運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時會偶爾留下一絲溫暖慰藉的餘溫,讓人對這塵世難捨難棄,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隨便出現的,全看你心智夠不夠來領悟天意。

兒子與父親間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樣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間流出的美妙湯汁!

融化在嘴裏的康吉鰻!

成塊的醋飯和栗子的甜味成了絕妙的搭配!

就連纏著蛋皮的葫蘆乾也是充滿彈性非常好吃吶!

這或許就是這本書的美妙之處。想到書中人事那些美麗的誤會與牽絆,哪怕再僵硬的嘴角,也終會露出一抹微笑。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18

好的散文,是帶着情感與溫度的。——題記

我是在國中語文書讀到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從下面的文章出處發現了作者是汪曾祺,每個人寫作畫畫啊都有自己風格,我喜歡這篇文章,我想其他文章可能跟這個風格差不多,於是我找來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汪老沒有刻意的描述深層次的情感,都是很平常的描述周圍百姓的小生活情趣,大部分散文多出的是濃郁的文化韻味,這種韻味是歷史帶來的,是個人感悟的。文筆雖然淡然,卻讓人感到厚重。同時他的文字是跳的。他喜歡瑣碎事物。喜歡花草美食文化繪畫書法喜歡新鮮事物,像個富有童心的`小孩子。

汪老是個能夠享受生活之人,他寫吃喝玩樂總能比別人的多一份趣味,在他的筆下,似乎魚羊總是更鮮,泉水總是更冽,蔬菜總是更嫩,水果總是更甜。便是些常人不喜的食物比如豆汁、臭豆腐等物,讓他一描寫總也能勾起嘗一嘗的慾望。看汪老的照片不是便便大腹,有點帥,只是常看他的談吃散文可能真的會讓人胖個三五斤。那些畫面鮮活的存在我的腦海裏。

汪老的散文有時用筆極清雅,有時卻又極放任,有時淡然如君子,有時戲謔似頑童。讀他的散文常不覺笑出聲來。有一段寫他們要去吃臭豆腐“我們在長沙,想嚐嚐毛澤東在火宮殿吃過的臭豆腐,尋味跟蹤,臭味漸濃,“快了,快到了,聞到臭味了嘛!”到了跟前,是一個公共廁所!”讀到這裏你當真不能不笑,汪先生的戲謔可是連自己也戲在了其中。

《葡萄月令》讓我對葡萄艱難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實瞭解。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積雪覆蓋。來年開春再挖出來,搭架、上棚。從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一脈水管,將根部的水分盡情吸飲,這是多麼神奇的植物啊。

《夏天》——乘涼。搬一張大竹牀放在天井裏,橫七豎八一躺,渾身爽利,暑氣全消。看月華。月華五色晶瑩,變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圍有了一個模模糊糊的大圓圈,謂之“風圈”,近幾天會颳風。“烏豬子過江了”——黑雲漫過天河,要下大雨。一直到露水下來,竹牀子的欄杆都溼了,纔回去。(多麼閒暇的時光,多麼愜意的生活,城市裏哪裏這樣,哪裏能這樣清心寡慾,享受當下時光)

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着吃着就愛上了。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麼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你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生活,應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說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要雜一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

都說讀書能讓人內心變得平靜,我覺得不夠確切。讀不同人寫的的書感受也會不同,讀小說會讓你體驗別樣人生;讀傳記會讓你思悟人生;讀散文則會產生另外一種效果,有時去回憶,有時去思考,有時又走進作者所描述的世界。

生活中總是有着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爲了活着,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着,做一個能感受溫暖美好的生活家。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19

五大本,共2000多頁的電子書《汪曾祺全集》,我零零散散地讀完,共花了大概3個月左右。

汪曾祺的作品以散文及小小說居多,主要描述的都是他生活中的經歷以及所遇到的人,當然,還有很大篇幅是描寫“天下美食”的,由此觀之,汪曾祺必是吃貨一枚。汪曾祺的文字平實易懂,幾乎與“華麗”二字沒有交集,但卻有一種讓人能靜心讀下去的吸引力,有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味道。文章要達到這種水平,作者心態和寫作功底都必須達到“雙馨”纔可。

我喜歡書中關於他自身人物的一些小小說及他談到的一些關於寫作的文章。雖說我現在腦中一片空白,並不能講出書中他具體寫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理,但我知道我是有收穫的,最起碼心態是變得平和了些。要說到具體得到了什麼,一時還真是無法言說。

很遺憾,汪曾祺並未發表過長篇小說(不知是否寫過)。或許是因爲他的文字太過隨意,不習慣做去精巧的設計吧。總而言之,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是值得一讀。

這是我讀完之後目前所能想到的一些東西。對於沒有的東西,我就不強拉硬扯了,這一點也是受汪曾祺的影響吧——平實真誠,不刻意賣巧。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20

最早開始讀汪曾祺的作品,是在高中時學校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本汪曾祺的作品選《夢故鄉》,作爲課外閱讀的內容,語文老師還專門開闢了課程給我們講析其中的一些經典作品。我依然記得語文老師在上面講課,下面的我漸漸被汪老書中描寫的世界吸引,幾節賞析課下來,這本書已經被全部讀完。

我是一個高郵人,是汪曾祺正宗的同鄉。他在許多作品裏以高郵爲原型所描寫的南方小鎮,和我所見到的這些年來的高郵有些一樣、又不太一樣。這些年來的高郵和別的所有地方的縣城一樣,豎起了高樓大廈,建起了寬闊的廣場,從前小巷前後的住家都變成了整齊統一的住宅小區;但是如果在運河堤上向下望去,就能看到有着密密麻麻老房子的街區和最初記憶裏的高郵並無二致,要是再深入老城,走進那些幽深安靜的小巷子,看到房前屋後的花花草草和古舊的窗棱門板,就會覺得時光彷彿在此刻倒流,依稀能看見一些汪老作品中小鎮的影子。

汪曾祺的作品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如話家常般平淡質樸。無論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他首先一定會不緊不慢地敘說故事發生的地理和人文環境。這樣的敘述就像是潺潺流過的河水,不喧鬧、不沉悶、不因人事而變。《晚飯花》裏開始的一段對於李家巷的敘述就令人印象深刻:

這是一條南北向的巷子,相當寬,可以並排走兩輛黃包車。但是不長,巷子裏只有幾戶人家。西邊的北口一家姓陳。這家好

像特別的潮溼,門口總飄出一股溼布的氣味,人的身上也帶着這種氣味。他家有好幾棵大石榴,比房檐還高,開花的時候,一院子都是紅通通的。結的石榴很大,垂在樹枝上,一直到過年下雪時才剪下來。陳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往往寥寥數百字,一個恬淡的小巷景象就躍入眼簾。讀汪老的文章,就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話語平常,但饒有滋味。正如他自己曾經說過:“?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故事的情節或歡快、或悲傷、或掙扎、或無奈,但這些風景在他的筆下彷彿躍然而生,永遠不會改變。

汪曾祺的作品中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很難遇見大悲大喜的描寫。儘管他自己走過的人生歲月充滿了艱難坎坷,但是藉由樂觀的個性和率真的文筆,他的文字裏很難看到那段荒唐歲月留下的痕跡,一張張面孔都彷彿遊離在時間之外,有着自己的世外桃源,生活簡單快樂,連僅有的不快也被一筆帶過。人物心中那些歡樂或苦澀的瞬間,他並不會去刻意放大,而是以最平鋪直敘的語言讓這些情緒融入到周圍的環境裏。《受戒》的最後,小英子和明海的一段對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小英子忽然把槳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說:

“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說話呀!”

明子說:“嗯。”

“什麼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聲地說:“要!”

“你喊什麼!”

明子小小聲說:“要!”

“快點劃!”

英子跳到中艙,兩隻槳飛快地划起來,划進了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着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着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擦着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這段對話簡簡單單,沒有任何刻意的心理描寫,但是我們卻能分明從明子的表情、聲音和小英子的動作中充分感受到一種少男少女初戀情愫萌芽的喜悅。最後一段對於蘆花蕩的描寫,單獨看來平淡無奇,放在這裏,卻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活力和希望。而這份毫無修飾的純真情感,無關名利,卻很難讓人不爲之動容。再如《大淖記事》裏巧雲失身後的一小段描寫:

這種事在大淖不是第一次發生。巧雲的殘廢爹當時就知道了。他拿着這十塊錢,只是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鄰居們知道了,姑娘、媳婦並未多議論,只罵了一句:“這個該死的!”

巧雲破了身子,她沒有淌眼淚,更沒有想到跳到淖裏淹死。

人生在世,總有這麼一遭!只是爲什麼是這個人?真不該是這個人!怎麼辦?拿把菜刀殺了他?放火燒了煉陽觀?不行!她還有個殘廢爹。她怔怔地坐在牀上,心裏亂糟糟的。她想起該起來燒早飯了。她還得結網,織蓆,還得上街。她想起小時候上人家看新娘子,新娘子穿了一雙粉紅的緞子花鞋。……

巧雲和十一子本已情投意合約定終身,卻在這時候失了身,這本應是個悲憤交加的故事,換作現在的電視劇裏,巧雲恐怕是要哭哭啼啼地要死要活,痛苦一生。但是在汪老的文章裏卻看不到這份沉重。一番輕描淡寫中,我們能夠看清巧雲和周圍人的悲與憤,但更能看到大淖人民生命中的韌性和頑強,另一種更重要的情感在這裏佔據着主導地位,那就是敬重生命。這是一種對生命最樸素的致敬。

汪曾祺的文章中,人物的描寫最爲傳神,尤其是一些民間的小人物,他們普普通通,卻又因爲正直、誠實或是“大隱隱於市”的絕技讓人敬佩。這些小人物是汪曾祺筆下亦真亦幻的南方小鎮中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或者說他文章裏那些看似冗長無目的的環境描寫,因爲這些人物的存在而互相印證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道理:這些人物就應該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這樣的世界就應該培養出這樣的人物,沒有爲什麼,就是這樣渾然天成。《鑑賞家》講述了一個賣果子的小人物和一個大畫家之間的故事,其中對於小人物葉三的描寫是這樣的:

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來了。裏面聽到他敲門的聲音,就知道:是葉三。挎着一個金絲蔑籃,籃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進堂屋,揚聲稱呼主人。主人有時走出來跟他見見面,有時就隔着房門說話。“給您稱——?”——“五斤”。什麼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爲到了什麼節令送什麼果子都是一定的。葉三賣果子從不說價。買果子的人家也總不會虧待他。有的人家當時就給錢,大多數是到節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說。葉三把果子稱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聲“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個個都是好的。

短短的一段描寫,將賣果人葉三的正直、細緻的個性和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平等、信任的情感描寫得淋漓盡致。但葉三的秉性只是一個基調,小人物們往往有着不同於別人的長處,葉三的長處就是愛畫、懂畫。他的“懂”不艱深晦澀,不附庸風雅,往往是出於對生活最簡單最樸實的觀察,而季匋民卻偏偏欣賞他的率真,正是基於這樣的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葉三本身具備的特質,賣果人和大畫家這兩個有着很大階層差距的人之間纔會衍生出一種珍貴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感。在汪老日常講敘式的筆下,這種情感顯得格外悠遠、堅貞,令人感動。

汪曾祺曾在一篇訪談中說道:“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汪曾祺的一生都在用筆挖掘尋常百姓身上的詩意和人性,以溫情撫慰人間苦難,以善意反觀世間百態,彷彿用溫柔的聲音告訴每一個人“這世間的苦難終究都會過去,希望一直都在”。閱讀汪曾祺,需要一些耐心,需要一些幽默,更需要一些善意和愛。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21

本週,我讀的書是《汪曾祺經典作品》。這本書分爲小說和散文兩大類。小說有《異秉》、《受戒》、《歲寒三友》、《寂寞和溫暖》、《大淖記事》、《七裏茶坊》、《職業》、《陳小手》、《安樂居》、《陸判》等。散文有《花園》、《冬天》、《夏天》、《我的家鄉》、《北京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館》、《昆明的雨》、《觀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記》、《皖南一到》、《泰山片石》。

這個小說集的第一篇就是《異秉》。由於我忘了看書,全書我也就只看了這一篇。

《異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爺爺。這個“王二小的爺爺”原先是擺一個薰燒攤子的。這個薰燒攤子什麼都賣:滷豆腐乾,牛肉,蒲包肉,豬頭肉,黑瓜子,白瓜子,鹽炒豌豆,油炸豌豆,蘭花豆,五香花生米,後來還添了時令的“羊糕”,“五香兔肉”……

可是,經濟不景氣,周圍的攤子都漸漸敗落下來,不過,王二的攤子卻辦的越來越紅。接着,王二把他的攤子搬到了一家店鋪那裏。金銀財寶嘩嘩嘩的往王二家裏流。

王二富裕了。他便去聽書,但我猜他啥也聽不懂。王二還愛賭博,書上說,王二輸的時候不多,這表示王二肯定是個大老千,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太會算計了……

文章的最後一段寫出了王二的“異秉”,先解小手,後解大手……真的是因爲“異秉”使他發達的嗎?恐怕是因爲他的勤勞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紅火起來的吧。而且,價錢公道,有誠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顧”的主要原因吧。

這堆雞毛蒜皮的小事,作者也給說了出來,可見作者特別囉嗦。可也正是他的寫作手法與衆不同之處。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22

近日讀到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昆明的雨》,大概是感興趣於他所描寫的也是我正身處其中的城市吧,所以就多讀了幾遍。

文章以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着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的畫開篇,視角新穎,不落俗套,以素樸的寥寥數筆便清晰地勾畫出了昆明雨季的形象:明亮、豐滿、濃綠,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使人氣悶。接着作者寫昆明雨季中的菌子、楊梅、緬桂花,其中寫到“最多,也最便宜的牛肝菌”,提到“格調比牛肝菌高”的青頭菌,介紹到“菌中之王”雞樅“中吃不中看”的乾巴菌和“中看不中吃”雞油菌。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做“火炭梅”。一點都不酸!昆明的緬桂是大樹!作者不直接寫雨,看似與雨無關,實是與此作襯托,將昆明的雨季立體、現實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我也能從字裏行間讀出作者作爲一個外鄉人在發現昆明雨季特點時滿心的驚奇、欣喜與自豪。篇末作者引用典故,直抒胸臆,深化了意境。“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溼雨沉沉。”

一整篇看下來,自己只感到賞心悅目,但也有些感慨。即使一些老昆明人的生活習俗,如“於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被逐漸淘汰,但例如蓮花池、“香得像蘭花”的緬桂花等自然景觀還是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如果你願意讓你的節奏慢下來,如果你有一顆善於發現美的心,你會發現身邊的現實世界很美,而不是經過別人的提醒,哪怕是名家的提醒,自己就是自己的精神導師!不要讓自己忙碌的腳步,遮住了雙眼,更不要荒蕪了自己的內心!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23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有很多人認爲中國現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後果),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閒暇之餘,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於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着曾經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衆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爲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後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24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與他廣爲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閒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的,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情,這種心情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他想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他的帶着心情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閒。世界也就這麼大:嘴裏叼着的微甜的草根、爲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着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裏或辦公室裏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裏行間散發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爲了一小盤帶着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爲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平平淡淡纔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人爲了擺脫平庸而奮鬥,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歷了暴風雨也見過了彩虹後,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的心境熱愛着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裏得以體現的閒適之美正是他經歷了人事浮沉後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可惜現在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製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着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裏。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25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有很多人認爲中國現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後果),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閒暇之餘,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傾述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於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着曾經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衆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爲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後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篇26

今天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觸較深。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說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麼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雲流水的灑脫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裏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後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國小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國小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

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後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彆扭,不真實。由於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親》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爲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