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8.72K

《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一

開學的前一天,感謝學校安排了我們看《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這使我再一次認識自己,更清楚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

這部電影主要講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成爲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着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着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爲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周校長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愛學生不單要建立在思想上,還要建立在行爲上,觀念行動要保持一致。我覺得這句話非常正確,關愛每一個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我相信每一位做老師的都會想,但盡力地做了嗎?用心地做了嗎?方法正確了嗎?這都是我們每一位做老師的需要思考的?馬修老師接手一個這樣惡虐的班級,都能把整個班的班風、學風教好,與此比較,我們的學生是多麼的可愛,多麼的優秀,在班級中會存在那麼一兩個較頑皮的學生,但我們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是教師的行爲方法是否得當。觀念行動保持一致,我們的學生會很好的成長的。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二

“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的揚長道。”這樣的一首歌,這樣的一部電影,成爲了教育界的永久經典,它就是《放牛班的春天》。

優美的歌曲,由冷到暖的鏡頭色彩,感人的語句,構成了這個音樂救人的美好故事。沒落的音樂家,馬修,爲了生計,他前往了問題學生們的集中地“池塘之底”,這裏紀律森嚴,如同監獄,校長一言不合便會體罰和關學生禁閉。但這也是出於無奈,這兒的孩子頑劣且調皮,第一天來看守的老先生便被孩子們的惡作劇搞傷了雙眼,但馬修的到來是孩子們的生活中的一束光,他溫柔有趣,他從不看扁這裏的任何一位孩子,從他們堅硬的頑固不化的外表下看見了一顆顆純淨的心。馬修教他們唱歌,不論哪位孩子都成了馬修眼中的寶貝,有了各自的位置,在合唱團中實現了自己的意義,甚至是連曾經捅過人的反社作文吧會少年蒙丹也在被送走前給了馬修感激的微笑。在馬修的陪同下,孩子們迎來了他們所見過的最美的春天,學校不再是開始的寒風刺骨。但造化弄人,在蒙丹被冤枉被帶走後,馬修借一次校長不在的機會帶孩子們春遊,蒙丹爲報復校長趁沒人燒了學生宿舍,校長失去了升職的機會,馬修也因帶學生出遊被開除。臨走前,他的學生們用紙飛機爲他送別,其中一位父母雙亡的孩子佩皮諾更是跟着馬修離開了,被自己的新爸爸接走了,在星期六。

馬修是孩子們的風箏,引領他們跑向屬於自己的春天,馬修善於去發現別人心中的美好,“永遠不要說永遠”。在他心中,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他將掩埋於土地中的一顆顆星挖出,他是孩子們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他讓皮埃爾這樣歌唱天才誕生,也給放牛班的孩子們帶來了美好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三

又一次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讓我領悟到了很多的東西。

在莫翰奇參加完自己的母親的葬禮後,遇上了同學貝比諾貝比諾給他了他們在學校時拍的照,以及馬修的日記本和他的皮包,讓莫翰奇想到了自己在學校的生活。

1949年,一個小有名氣的音樂家,克萊蒙馬修來到了池塘畔底,他看到了孤身一人的貝比諾,貝比諾是他認識的第一個學生,馬修親眼目睹了麥神父被孩子的惡作劇刺傷眼睛。

馬修想方設法讓這些孩子變好,他看見了自己的樂譜,他曾經發誓過,永遠不要再作曲,他又對自己說,永遠不要說永遠,於是他拿起筆,一筆一劃地寫下了每一個音符。

在聽着動人的音樂,欣賞着令人感動的電影,讓我不禁陶醉於其中,我一遍又一遍的回憶着第一次看這個影片時流淚的感覺,克萊蒙馬修,莫翰奇,貝比諾,郭和頒……這些人的名字,讓我不禁爲馬修而感動,看到孩子們變得很乖,我也替馬修感到高興。

這部影片中,孩子們的歌聲簡直就是天籟之音,讓我陶醉其中。

馬修因爲違反了院規,被開除了,在走的路上,馬修想,這些孩子聽話,現在連看就是冷漠,還有莫翰奇,算了,就在他很沮喪時,他看見了,一個個紙飛機落在他面前,他擡頭一看,更多的直飛就落了下來,傳來了悅耳的歌聲,馬修興奮無比,他在日記本最後是這麼寫的。

我真想向全世界喊出我的心聲,但,又有誰會在意我呢?我,克萊蒙馬修,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一個代課老師。貝比諾告訴莫翰奇,在馬修即將踏上大巴時,貝比諾來了,在貝比諾懇求之下,馬修沒有同意,但貝比諾依然等着,眼望着大巴離開了,可是還沒走多遠就停了,馬修帶走了貝比諾,哈善院長因爲濫用暴力,被蕭老師,郎老師,麥神父舉報,在孩子接受採訪後,哈善被開除,馬修走後,莫翰奇也被他的母親接走了。

我一遍又一遍的看這部電影,每一邊都能體會到不一樣的東西。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四

你知道5月25日是什麼節日嗎?對,是我們學校的心理健康節。我們全班一起看了心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中,馬修老師來到一所學校。他教的班級裏有很多孩子都是十分調皮,還欺負老師。在大部分的老師眼裏他們是無藥可救的。第一天,馬修來到教室,這裏十分吵鬧,一個孩子叫着:“禿頭來了。”教室裏立刻鴉雀無聲了。剛走進教室,一副骨架赫然出現在了他的眼前,嘴裏還抽着煙,十分滑稽。馬修對骨架說:“上課不許抽菸,包括你。”說着便把煙抽出來,扔掉了。頓時,他的幽默引起了全班的鬨堂大笑。這時我也忍不住笑了出來,我覺得這位老師真是又有趣,又有膽量,那一刻我突然有理由相信,這位老師一定會把這個混亂的班級教好。

過了幾天,馬修和學生們熟了起來。他教給大家許多音樂知識,一個叫皮耶的男孩唱得特別好,還在一次表演上大顯神威。此時,這個班的情形也在慢慢變好,學生們的臉上漸漸有了真心的笑。他們時常在一起玩,像一隻只活潑可愛的小麻雀,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陽光明媚的春天。同學們也不欺負老師了,這讓校長也感觸很深。一次,校長路過,不小心被球碰到了,馬修立刻說:“這是一個意外的球。”校長不但沒生氣,反而一起玩了起來。我看着開心極了,馬修真的把這個班教好了,太神了!如果沒有這位老師,沒有此時和諧的氛圍,也看不到這羣孩子一步步地成長。

最後,馬修因一次火災被冤枉而被趕出了學校,臨走之前,他突然看到一架飛機飛出了窗外,他知道這是他的學生寫的。一個皮比諾的孩子還請求老師把他帶走。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知道了:用一種愛來關心孩子,能讓壞孩子變成好孩子。壞孩子只是一些曾受過嚴重的心理打擊的孩子,他們用強硬的行爲對抗外部環境。讓這樣的人產生心理變化十分困難,但馬修卻真正做到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五

週五的午時,陳教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場電影。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代課教師,這個學校被成爲池塘畔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着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着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爲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終的結果是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之後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爲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爲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貝比若當時是個孤兒,總在週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期望父親會來接他。之後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貝比若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之後又不忍心,回來把貝比若帶走了。貝比若的執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啓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當看到:學生都有自我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樣去挖掘,怎樣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所以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六

“看看你經過的路上,孩子們迷了路,向他們伸出手,拉他們一把,步向往後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看完電影,這首《voissurtonchemin》依然在我耳畔迴響,莫朗乾淨的嗓音,澄澈的眼神在我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

雖然我的教育旅程已接近尾聲,但這部影片仍引發我深思與反省,馬修老師是“溏底”的貴人,我也想做學生生命中的貴人。我應該這樣做:

一、用真心交換真心

所謂真心交換真心,就是老師用心去關愛學生,學生一定能夠感受到老師的真心,並會用行動回報老師的真心。近十年來,我一直教一年級,孩子們很好動,根本管不住自己,甚至出現第一個叛逆期。剛開始我對他們非常嚴厲,卻忽略了“過猶不及”。我換了一種教學方式,放下身段和他們肩並肩,說說心裏話,不時誇誇他們,我漸漸發現那些“個性”孩子的改變。

二、用愛和智慧軟化堅硬的心。

面對犯錯的孩子,一味地粗暴指責,只會教會孩子以暴制暴,在孩子心裏埋下陰暗的種子,馬修老師音樂軟化了孩子的心,抹去了孩子們心中的塵埃,給孩子們帶去了希望和光明。

三、用耐心擦拭塵埃

在與學生相處中,學生是有思想的個體,不可能一切按照老師希望的來,這時需要老師多一點耐心,多一份堅持。班上有一個這樣的學生,他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有所進步,過一段時間後又回到原來的樣子。如果我們繼續斥責他,恐怕只會抹殺他心中僅有的一點愧疚。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對待他呢?耐心,對,就是多一點耐心,多聽聽他的心聲,對他的行爲不要妄加指責,讓他在我們耐心的呵護下,逐漸抹去心中的塵埃。

做學生生命中的貴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用真心交換真心,用愛和智慧軟化堅硬的心,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希望孩子能夠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七

在一個寒冷陰鬱的冬日午後,在即將開學的工作前夕,看完法國文藝片《放牛班的春天》,心底裏有一股暖流徒然而生,心頭被影片中的默默溫情所縈繞。

故事開始在陰暗的雨天,產生於被稱爲“池塘底部”的一所寄宿學校,那裏有着難纏的問題兒童,有殘暴高壓的管理政策,伴隨着一陣憂傷的音樂,故事在沉重的背景下拉開序幕。接下去情節的發展沒有跌宕起伏的波瀾劇情,只是記錄了一個平凡的學監和孩子們之間發生的一切。影片裏也看不到華美的場景,拍攝地點主要就在那所頹廢破敗的寄宿學校。可就是這樣一部影片除卻情愛、動作、場面等商業噱頭因素的影片,卻在樸實、溫暖的故事裏細膩溫婉地一步一步挖掘着人性深處的零零總總,並將它們表現得情真意切,這一切激起了很多人心底的漣漪,感動着看過它的人,影片在上映僅僅一個多月期間就吸引了將近600萬人涌進影院,它被稱爲當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也更因爲這是一個發生在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故事而讓看過以後的我覺得回味悠長,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每個人讀故事都能讀出一個自己的世界。因爲同時老師的緣故,我對影片中的馬圖有頗深的感情。

在前一個呆不下去的老師對他“有過錯就要懲罰”的提醒下,他幫助犯錯的學生使他免於校長的體力懲罰,引導肇事者去照顧因他而受傷的守門人,使他接受心靈上的教育,這遠比體力、言語責備的懲罰要高明上千倍。這是馬圖在用他的善良來感化學生。在他發現了那位偷了20萬法郎的孩子,他也沒有簡單化地將他移交校長或警察局,他冷靜、耐心地找他談話,瞭解那位孩子的作案動機——僅僅是爲了買一個熱氣球,那是他的理想。同樣,馬圖把這位孩子的簡直是不可饒恕的錯誤當作了教育的資源。這一切源於馬圖生命力裏的對孩子的愛。馬圖的愛還是一種喚醒在他發現莫朗那清亮的天籟之聲時馬圖給予他信心和愛。這對於這個在懲罰冷眼裏走來的孩子而言馬圖給他的是他從未感受到的,麻木不仁的心靈真正感受到了溫暖,逐漸學會了去愛。他的愛不是毫無原則,學生犯規的時候,他私下處理,並不是包庇學生,只是把學生交給校長,會導致學生性格的發展更加糟糕。在對蒙丹威脅皮比諾事件的處理上他表現出強硬的一面。這樣的老師,一切舉措爲孩子着想,是孩子生命裏的守護神。同時如果在馬圖的拳拳愛意裏缺少了他一技之長的音樂才能,那麼,孩子們可能很難這麼快地凝聚在一起,並且學會專注,享受成功,山谷裏的野百合也不會綻放出自己的美。教師的一技之長在職業生涯裏不可缺少。

童年需要守護因爲它脆弱易折,童年需要守護因爲它無限可能,馬圖就是這樣一個孩子生命中的守護神。故事的結尾馬圖用一個人的魅力拯救了一羣學生的命運,這讓人深深震撼,恐怕這世間沒有一種力量可以與之抗衡,教育的力量直抵靈魂,關乎命運。想到手握牧鞭的我們,我愈發對自己的職業心生敬畏,善用牧鞭是我對自己的人生警示。被人稱做老師的一刻並不是能成爲老師之時,雖然被稱呼爲老師多年但其實一直都在學做着怎麼做老師,生命裏經歷過的沉澱以後的隨時都在啓示着我下一刻的出發,馬圖的故事也是我學做老師裏的生動一課。在冬日的午後,感謝這個故事驅趕空氣中的陰鬱讓我感懷生活的美好。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八

在影片結束時,我的眼睛溼潤了,我被影片中馬修老師的濃濃愛心深深感動了。

故事講述一位禿頭的馬修老師被調往一個稱爲死亡池塘的學校,那是一個彙集了所有不安分學生的學校,他們叛逆、偷竊、打架、抽菸…… “池塘之底”是一個典型的專制殘暴的寄宿學校和教育制度的縮影。哈珊校長及學校教工的所謂“教育”,都是暴戾的,馬修老師沒有用該學校裏一貫的懲罰手段,他相信學生的純真,以溫和的作風感化他們,用心去和他們勾通,用音樂的魅力讓他們發現自己的才華和潛在能力,馬修老師的愛心感化了這些不安分的學生。

記得在影片中,當學生罵馬修的短處時,他沒有生氣,而是坦然的接受,就是這種耐心及愛心開啓了孩子們一片音樂的天空。在一次又一次的合唱練習中,馬修的善良漸漸打開了孩子們的心扉,他們開始信賴和喜愛他。他發現了音樂奇才莫杭治,他儘自己的力量去培養,發掘莫杭治的才能,他給他開小竈,他讓他唱獨唱,他給他創造去音樂學校的機會,他的音樂改變了他的一生……佩皮諾,失去了父母,然而每週六都還在盼望着爸爸能來接他。他年紀小,孤苦無依,還要受像蒙丹那樣的大孩子的欺負。馬修老師真誠地關心和愛護愛護着他,讓他感受到慈父樣的溫暖。影片中的每一個孩子,都被馬修老師的善良和真誠感動着。

作爲一個老師,馬修是偉大的。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作文 篇九

放牛班的春天,普通的篇名,普通的人物,普通的故事情節,卻演繹了一曲不同尋常的人生故事,洞穿的音樂、歌聲,飛逝的歡笑環繞着這所學校,一羣“無可救藥”的孩子,被夾着“行動。反應”的枷鎖,卻被一個叫克雷芒。馬修的學監喚醒。影片大篇幅的講述了學監和孩子們中間的學習和心靈的互動,每一個片斷都充滿了簡單而溫馨的愛,充滿了濃厚的感情,用心在投入,在交流,通過自己譜寫的音樂,喚醒了深埋在孩子們內心的渴望。該片從頭至尾被一種希望所寄託。用一個孩子心裏的星期六,預示着放牛班春天的到來,希望的到來,而影片結尾,春天到來,希望成真。也許結果如馬修所說,我是個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但事實上,他在這個地方播下了希望的種子,播下了希望。

馬修讓我聯想到了我們的教育,形勢不代表什麼,根本在於內心,只要內心是在教育,那就是教育。從小到大,從古到今,我們都在教育和接受着教育,從不停息,學校,成了教育的集中地。作爲一名普通的教師,影片中品之無味的學監,同樣的平凡,不顯一點色彩,卻可以讓我們演繹教育人生中迥然不同的經歷。影片中,在馬修之前,孩子的心是受傷和絕望的,被馬修用一顆虔誠而溫段的心,溶化了,而身處教育的我們,被這樣的教育所感動。虔誠,要知道,一個人民教師,我在做什麼,我本着什麼樣的目的,我在用什麼樣的方法,面對着一羣什麼樣的學生。馬修在跟音樂家的母親談話時說過,我不是一個人,我有這麼多的孩子。是的,他從一開始,就沒有認爲自己是獨立的,高高在上,反而迫切的希望融入到孩子們中間,在面對野蠻的校長,勇敢地施行自己的“試驗”,去體會他們的內心。

這是一部法國藝術片,沒有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更沒有出衆的故事情節,即時到故事最終,馬修也沒有任何的變化,他沒有得到什麼,這是他的祕密,他離開了,同樣的身份。可真的只是他的祕密嗎?他同樣得到了,得到的是孩子們的希望,信任和寄託,也同樣地開啓了馬修前進的道路。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十

很少有一段旋律能在我的腦海中縈繞那麼久,在《LesChoristes》(中文名:放牛班的春天)中,它一次次響起,一次次讓我情不能自已:“Sensaucoeurdelanuit/L'onded'espoir/Ardeurdelavie/Sentierdegloire(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原來童聲可以這麼美,這麼懾人心魄,明快而充滿了張力。

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着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而這個學校裏的學生,並沒有因爲這樣的嚴厲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爲了一羣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然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些似乎無可救藥的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昇華。懷着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馬修。

電影中的院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還會對犯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而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

馬修用愛找回了一羣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爲他們指引方向。我認爲:這不是奇蹟,這是愛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啓發孩子的潛能,讓這些個野孩子們都能成爲發光的小天使,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

馬修在接受校長的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條件:第一,不體罰學生;第二,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第三,不要透露他們的名字。這些條件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

最後,這個班級的一切都改變了。一幅幅美麗的春天景象在每個孩子腦海中浮現。他們從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膽,生怕犯錯的恐懼,而漸漸轉變成爲了慈父般的愛。

我們不防思考這樣幾個問題:這些孩子都是些問題孩子,但他們是不是生下來就是有問題的呢?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成爲了問題學生呢?對待問題學生,不用說是問題學生,當一個正常人遭遇院長這種處事方法的時候,你又該作何想法呢?我想起來了張校長的一句話“一個人有病,大家吃藥”,當初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還曾經用“殺雞儆猴”、“殺一儆百”這樣的言詞爲自己註解理由,現在作爲一個旁觀者去看待這種作法,真是有一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感覺啊。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學生有時可以不怕嚴厲的面孔,卻不忍欺騙一顆慈善的心,即使再荒蕪的田野,師愛播下的種子也能發芽。

不可否認的是,溫情是個好東西。它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種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尤其是看着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我們需要的就是這麼一鍋濃濃的,溫暖的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