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1.03W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精品多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一

本週五,我們3-6年級全體同學在音樂廳裏觀看了一部電影,叫《放牛班的春天》。看完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電影主要講了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代課老師。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着一顆仁愛之心對待這些孩子,對學校的嚴厲制度很不喜歡。決心用音樂去感化這些孩子。最後,孩子們變好了,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世界著名的音樂指揮家莫安琦是裏面的一個調皮孩子,莫安琦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着令人頭疼的性格, 雖然他很難纏,但馬修老師還是把他的音樂天賦挖掘出來。

這時,我想到了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學校用賞識教育來培育我們成長,鼓舞着大家前進。我們的學校因材施教,也培育出了許多人才。我們的學校和他們的學校相比,我們的學校更好。

這部電影沒有華麗的場面,沒有血腥的打鬥,沒有新穎的情節,但它感人的故事、鮮明的刻畫、動人的音樂已足以使每一個觀衆感動,並愛上了這樣一部《放牛班的春天》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二

今天,看了這部去年票房達到4000萬歐元的法國電影,已被法國政府選送參加本年度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競爭的影片,我深深地被感動了,作爲一名教師,比較瞭解像影片中這樣的特殊孩子,現在有很多。但我們只要用愛心就可以試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馬修不是聖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當他矮小的背影轉身離去,我們何嘗沒有一份無奈的蒼涼。

作爲教師,學生對於他們而言,可謂是“短期”的子女,一年、三年,最多也不過六年。而朝夕相處總能產生感情,頻繁的接觸也會引起矛盾與誤解,因此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就在“愛”與“恨”的不斷轉換中得到鞏固,得到提升。直到最後,臨近畢業,曲終人散時的那一幕又會沾溼多少人的衣襟,溼潤多少人的眼眶啊。多年之後,看不到了曾經的“愛”與“恨”,淡忘了往昔的歡樂與煩惱,唯有面對泛黃的畢業照時,多少才能拾回些記憶的碎片。凌亂不齊的碎片可能拼不起你對學生時代的美好印象,可能湊不出你得第一個“雙百”時的興奮感覺,但這些碎片,絕對可以喚起你對老師的回想——他們的長相、聲音、說話時的抑揚頓挫,或是一堂課要重複上百次的口頭禪。你可能會爲自己超凡的記憶力感到驚奇,可能會在朋友聚會時大談你的啓蒙老師,想借此博得朋友們欽佩的目光。然而,讓你更爲驚奇的是,你的話題被朋友們借用了,他們的描述比你的更具體,更細緻。這時,你會發現,伯樂不是每個人都遇得到的,老師也不是每一個都是偉大的。

因爲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儘管這種幸福在現實中顯得這樣的奢侈,但是我們仍然會渴求得到。

經典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三

昨天,百忙中的張校長,爲化工校區的全體老師帶來了精神大餐————《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我已看過四遍,但是每次看起總能引發內心的觸動和反思。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人倒是不壞。他服從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儘自己所能爲孩子乾點事情。他喜歡音樂,於是他便開始用音樂來教化那些問題少年們,藝術的確有其自身的魅力,這也是張校長所提倡的,以正能量引領,用讀書來薰陶,藝術來陶冶,但尊重同樣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課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的那一鏡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一小小的舉動包涵着對學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師生關係,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呢?而馬修老師以其溫和的作風改變着什麼,讓整座學校師生之間的對立緩緩消散,除了那個刻板的校長,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嘗沒有鬆動過呢?這就是尊重的魅力、溫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愛的魅力!用愛心可以試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馬修不是聖人,他無力堅持自己的真理,他只是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當他矮小的背影轉身離去,我們何嘗沒有一份無奈的蒼涼。讓我很受感動的是合唱團表演的那一刻,那個最具有音樂天賦的男孩因爲過錯被晾在一邊,心情沮喪,神情顯得格外落寞。而第一節音樂結束時老師突然轉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驚喜,而後帶着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一位老師可以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但並不是每一個老師都是偉大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樂的,可雖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儘管這種幸福在現實中顯得這樣的奢侈,但是我們仍然會渴求得到。而做這種教師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像馬修,雖然被校長開除了,但那一雙雙從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個個寫滿了孩子最真摯祝福的紙飛機已足以讓他感動,讓他幸福!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真是馬修人性光芒的體現。美國作家羅姆·大衛·塞林格,寫過一部小說《麥田裏的守望着》,他給我們提

供了一個很好的詞語“守望者”。書的書名來自於主人公霍爾頓同他妹妹菲比的對話:“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裏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羣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裏的守望者。”鄭學志的《做一個“偷懶”的班主任》中,有一篇文章是《累,一定是我們做錯了什麼》。“很多時候,我們總想管住學生,因此,當我們管不住學生的時候,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去制定規章制度,想方設法去說服壓制,想方設法去各個擊破。但是,我們從沒想過:管不住,()是不是我們的管理方式有問題,是不是一開始我們的管理方向就錯了?”這段話,讓我陷入深深的思索,難道是我的管理方式有問題,或者是一開始我的管理方向就錯了?學生並不需要老師盯死看牢,並不需要手把手地去教。很多時候,他們自己知道管理自己,自己知道教育自己。只是我們做班主任的太不信任他們,總以爲他們離開了班主任就不行。”一個人成長的動力源於內心的需求和渴望,而不僅僅是教師的指引和鼓勵。,教育的本質是影響,而不是說教、批評和指責。我也意識到,教育最根本的任務並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很多時候的教育成果其實只是瞬間的觸動,時間會消解這種教育成果。因爲孩子內在心理結構的穩定性具有較強的反調節能力,而一次教育的效果,哪怕孩子當時痛哭流涕,那也很可能只是一

次表層的調節而己。正如我們拉橡皮筋,它有彈性度,每一次拉它都是一次表層的改變,一旦鬆手,又會迴歸到它原始的情況。孩子的這個心理事實就決定了要改變一個人是很難的。所以,我們不能誇大教師的教育能力,尢其是不能誇大一次教育的效果。當對生命的敬畏讓位於自以爲是甚至是盲目的師道尊嚴時,教育只能是一地雞毛,蒼涼滿地。在孩子漫長的人生道路中,我們只不過跟他們偶然相逢了幾年。“池塘底學校”雖然名爲學校,實際卻是“教養院”,這裏聚集了衆多的問題少年,偷盜、說謊、抽菸、搞惡作劇對他們而言都是家常便飯;同時,這裏還有一個淺薄、勢利而冷酷的“鐵血”校長,一個把“犯規處罰”奉爲圭臬的教師。在這裏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

會客安排、關禁閉罰勞役的處罰等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使這裏更像是一座監獄而不是學校。但這一切,都因爲一個“失敗”的音樂家,“小小”的帶課老師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而改變。馬修是這樣的其貌不揚,他沒有魁梧的身材,沒有英俊的面容,再加上禿頂的腦袋讓他看起來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創造了奇蹟。他從這些讓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養出來世界有名的指揮家“皮埃爾”,並讓受他教化的學生在幾十年後滿懷着敬慕和熱愛的心情來懷戀他,這本身就是作爲一個教育者的無上光榮和莫大成就。平凡的小人物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們感動,恰恰正在於馬修的平凡和普通。他給予我們學習的可能性,而並不簡單是當作一個偶像或榜樣而遠遠的膜拜敬仰。“池塘底”在”鐵血”校長的統治下彷彿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風的鐵幕,任何的變革和嘗試彷彿都是不被允許的,而馬修在這種“制度下”進行了自己的探索。當他發現這羣孩子有唱“歪歌”的愛好後因勢利導,成立了合唱團,並在被發現後冒着丟掉飯碗的危險進行了“制度內”的抗爭,而成效是顯着的:當皮埃爾內心深處對音樂的愛好被喚起,而獨自在角落裏唱歌;當那一羣散漫不羈的孩子被音樂俘虜,而馴服的聽從了馬修的指揮,並大大減少了搗亂和惡作劇;當皮埃爾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並因爲獲得原諒而竊喜??這時候,在我們感慨音樂的神奇力量的同時,也不能不想到,無論多麼叛逆、任性、看起來無藥可救的孩子,其實都有一把可以打開他們內心之門的鑰匙,關鍵是教育者有沒有這種願望、有沒有這種耐心來尋找這把鑰匙;在今天中國的教育現狀下,我們聽多了一線老師對應試教育的不滿、對教育積重難返的無奈,馬修提供了我們思考的另一個角度:可否在無力改變大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力所能及的探索?看完這部影片,我爲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爲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爲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爲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爲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爲佩爾諾的執着堅守而歡欣。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啓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法國影片中馬修的行爲,杭莫治的成材,佩爾諾的成長,有力地印證了我着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四

一部好的電影總是會在不經意間打動觀衆,不是大牌的參與,不是暴露的畫面,而是內容的走心,這種內容往往是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今天看的《放牛班的春天》,恰恰和我短暫的班主任和教學經歷有關,很慶幸能欣賞到這樣一部教育題材的電影。電影中的馬修老師顯得和池塘之底格格不入,仁慈,善良、有愛心,確實把學生當作學生,把孩子當作孩子,從沒覺得那些問題少年有多大的問題,也從不曾放棄任何一個學生。馬修可能不會意識到他在這所學校的短暫教學經歷對這些學生們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當年校長口中表面老實謙虛、心底裏惡毒的學生皮埃爾在五十年後成爲了世界著名音樂家。在馬修教授的音樂課中,每個孩子慢慢都有了變化,他們受到了音樂的薰陶,變得安靜了,似乎在音樂中才重新成爲了真正的孩子,不再那麼暴力,不再變壞,實際上任何一個孩子都不是壞孩子。音樂確實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它在不知不覺中淨化了人的心靈,讓苦難不再深痛,讓勞累變得輕鬆,讓悲傷的心接受撫慰。教育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成長結果必然就不同。這部電影中,音樂的教育方式就顯示出很大的力量和作用。如果學校的管理者只是對犯錯誤的學生採取類似關黑屋子的懲罰措施,不是溫和的態度,而是暴力的手段,不僅起不到任何好的效果,反而會激起他們的叛逆心理。哈森校長便是個失敗的教育者,簡直就是孩子們的魔鬼。哈森代表的就是當代很多刻薄的教育者,他們的方式和素質教育無關,嚴厲,沒有商量的餘地,沒有人性,他們對問題學生判了死刑,不試圖拯救,而是滿心厭惡而絕對式的管教,不瞭解他們的需求和內心想法,而硬生生的把他們劃分到不可救藥的隊伍裏。每一個教育者承擔的不只是教書,更多的是育人,我認爲應該把傳統的說法改爲育人教書。我們應該充分看到孩子們身上的可愛之處,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他們的缺點都是很小的可以糾正的。回到電影,如果沒有馬修學監,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應該是沒有什麼前途可言了,問題得不到解決,將來反而會成爲社會的毒害。說的直白點,哈森校長是毀人的人,馬修是重塑人的人。

在音樂中,陶冶性情,揮去惡魔。那樣天籟的聲音,發自純真的孩子們的口,是他們向善的表現,是他們對愛的追求。一個好的教育家,定會把孩子心中的那個魔鬼打壓下去,讓他成爲一個人,真正可稱得上是靈魂的工程師。在這樣特殊的崗位上工作,需要良心和善心,需要耐心和平等心。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五

你知道5月25日是什麼節日嗎?對,是我們學校的心理健康節。我們全班一起看了心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中,馬修老師來到一所學校。他教的班級裏有很多孩子都是十分調皮,還欺負老師。在大部分的老師眼裏他們是無藥可救的。第一天,馬修來到教室,這裏十分吵鬧,一個孩子叫着:“禿頭來了。”教室裏立刻鴉雀無聲了。剛走進教室,一副骨架赫然出現在了他的眼前,嘴裏還抽着煙,十分滑稽。馬修對骨架說:“上課不許抽菸,包括你。”說着便把煙抽出來,扔掉了。頓時,他的幽默引起了全班的鬨堂大笑。這時我也忍不住笑了出來,我覺得這位老師真是又有趣,又有膽量,那一刻我突然有理由相信,這位老師一定會把這個混亂的班級教好。

過了幾天,馬修和學生們熟了起來。他教給大家許多音樂知識,一個叫皮耶的男孩唱得特別好,還在一次表演上大顯神威。此時,這個班的情形也在慢慢變好,學生們的臉上漸漸有了真心的笑。他們時常在一起玩,像一隻只活潑可愛的小麻雀,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陽光明媚的春天。同學們也不欺負老師了,這讓校長也感觸很深。一次,校長路過,不小心被球碰到了,馬修立刻說:“這是一個意外的球。”校長不但沒生氣,反而一起玩了起來。我看着開心極了,馬修真的把這個班教好了,太神了!如果沒有這位老師,沒有此時和諧的氛圍,也看不到這羣孩子一步步地成長。

最後,馬修因一次火災被冤枉而被趕出了學校,臨走之前,他突然看到一架飛機飛出了窗外,他知道這是他的學生寫的。一個皮比諾的孩子還請求老師把他帶走。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知道了:用一種愛來關心孩子,能讓壞孩子變成好孩子。壞孩子只是一些曾受過嚴重的心理打擊的孩子,他們用強硬的行爲對抗外部環境。讓這樣的人產生心理變化十分困難,但馬修卻真正做到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六

早就聽說《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但自我一向沒機會觀看,這次下定決心好好觀看,因爲早就聽說的音樂同行——音樂教師馬修。觀看中和看完後我的心中一向充滿了感動和敬佩,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電影名字《放牛班的春天》,很喜歡這個名字,給人無盡的聯想:一羣被放逐的社會邊緣青少年,將迎來童心舒醒、夢想放飛的春天;一個不得志的音樂家,在以樂育人的實驗中,獲得自我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春天!

克雷芒馬修是一個不得志的音樂家,在事業跌落低谷之至,他無奈來到一個名叫“池塘之底”的學校裏當學監,教音樂。這是一所收容行爲偏差學生的管教寄宿學校,名叫“池塘之底”,顧名思義,在池塘的最底部,被忽略的底部、淤泥堆積的底部。對於池塘外面的世界來說,他們是有問題的學生,是易惹事生非犯錯誤的學生,因而只能放逐到池塘底部,不再見天日。學生在那裏,無異於臉上刺了“刑”字的放逐犯,被一一貼上了標籤:逃學、吸菸、撒謊、偷盜、打架……在家長、社會、學校眼裏,這孩子都已無可救藥,唯一對付他們的武器,就是校長那“一犯錯就處罰”的金科玉律。

初到這個地方,克雷芒馬修的第一天是在顫顫驚驚中度過的:他目睹馬桑大叔被傷血流滿面,他聽聞學生犯錯找不到肇事者要團體處罰,他一進課室就被捉弄得下馬威,他被同事警告那裏的孩子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魔鬼般的心靈。

都是大鬧天宮的弼馬溫,就看這個如來佛如何妙筆生花,馬修對付問題學生可謂剛柔並濟、文武張馳,值得教育同行學習:

方法一:處罰,威而不嚴。抓到了傷害馬桑大叔的學生,他沒有告發讓孩子去關禁閉,而是代以處罰孩子去當馬桑大叔的護理員。孩子原本充滿仇恨的心,因爲馬桑大叔的耐心與誇獎,變得收斂而具有憐憫之心。

方法二:假慍,慈而待之。馬修初進課室,看到學生在人體骨骼模型嘴上插了根菸的惡作劇,他拿下煙,輕語道:“教室禁止吸菸,你也不例外。”學生在黑板上醜化他的畫像,他“以牙還牙”,把學生卡通化,幽默而化之。

方法三:理解,換位思考。皮埃爾往馬修臉上扔墨水,母親憤怒同學生氣,他對其母道出:孩子心中的母愛不願與人分享。他是明白孩子們的心思,並以這種善解人意的方式去與他們相處,否則他不會冒着違反校規之名帶孩子出去野外踏青。

方法四:音樂,獲得共鳴。馬修認爲:“運動和音樂是促進國家團結的力量。”在歌聲中,他看到了孩子們眼神的清澈盪漾,那種純淨無邪的神采在歌唱中被召喚回來,師生在歡娛的五線譜上學會了理解、寬容和愛。

方法五:寬恕,重獲新生。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馬修以退爲進,墨水事件過後,他故意冷落了自尊心極強的皮埃爾,剝奪了他的獨唱,然而,在伯爵夫人前來觀賞之時,他讓蜷縮在角落裏的孩子一展歌喉,“我看到,那是被寬恕的喜悅,一種全新的開始……”

馬修的實驗沒獲得完全的支持,他的合唱團也因校長的干預而轉爲“地下”狀態,他試圖挽救蒙丹的努力也半途夭折,他最終還被專橫狹隘的校長開除。這真是一個生命的嚴冬,當他提着行李一步一回首地仰望那個窗口時,他是多麼地心有不甘,突然,一隻只寫滿橫七豎八筆劃的紙飛機從窗口飛出來,如雪花般飛下,這一刻,無論是馬修還是觀衆,都是一種心靈的沉醉與震憾,悠揚的歌聲如沖天的凌雲壯志,簡寥的畫面美得令人動容。

當然還有一個失敗的例子:蒙丹因被誤會偷盜錢財而遣送到少教所,這個少年懷着滿腔的憤怒與怨恨,潛回管教中心放火焚燒。對於一個已是身心扭曲的人,簡單的粗暴只能加速他往毀滅的路上疾奔。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七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這部電影,也看過最經典的那部分,這次,藉着培訓,纔算是功德圓滿,看了,感動了,也懂得得了些東西。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馬修的老師,窮困不得志的他被派往一所專門管教所謂問題學生的學校(池塘之底),在那裏他重新燃起了創作音樂的希望,找到了靈感的來源和創作的動力,嘗試用音樂去感化去培養孩子,從而讓他們發現自己、找回本真。在臨行之際,馬修老師向辭退他的校長說出了很久以來想說的話。

一個無法去理解、引導和教育孩子的人,也許他有十足的才能,但無法讓這種才能無法做出對人們永續發展的貢獻,無法創造更大的財富。人的生命短暫,能力有限,於是這些只有留給後代,這纔是永恆纔是發展纔是生命的真諦,生活的本質。即使只是一個人,也是爲了更好的自己,更美的生活而活着,而不是原地踏步,或者迷失在過去。

想想馬修老師吧,用音樂開啓孩子的性靈,放飛他們的夢想,在他們的生活中注入了活力,馬修老師同時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責任和願望。借用汪國真的一句詩“人,不一定能使自己偉大,但,一定能使自己崇高。”作爲教育工作者,這就是要做的。

其實從整部影片看來,影片藉助的形式是音樂,內涵是愛的教育,一直貫穿其中的就是愛之教育的本質。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則可以解釋,從人們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到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就是在用愛的方式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做的。最後莫安奇成功地實現了自己夢想,只是由於環境和時代的壓力,其他的命運或許沒有如此幸運了。

再延伸一點想,人類素有的情感往往勝過千百條無血無肉的教條,規矩,更能啓發人的性靈,打開人的心窗。有些理智的行爲其實是人性的,違揹人的倫理道德的;有些看似感情用事,實際上回過頭來看是十分理智的選擇決斷、就如影片中的學校處罰條例和馬修老師的教育理念和行動的對比。

看到這部法國電影,不禁想起中國的教育來,不想在這裏悉數中國教育弊端,也不苛求不企圖能夠將影片中的某些做法複製學習,這不現實,但希望我們都能夠從影片中得到心靈上的衝擊力,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或多或少的爲自己的中國的教育做些事情。

當馬修老師離開池塘之底,看着那一轉身的憂傷,潛在中卻孕育了更大的喜悅。因此,我們會爲這樣的故事結局多少有些傷感,但同時卻又感到了溫暖和希望,甚至是某種前進的動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八

貝比諾是個孤兒,他的父母在二戰期間犧牲,只剩下他一個,沒有一個真正愛護他的人,他所期待的星期六爸爸會來接走他,只是他單方面渴望的假象。馬修對他的特別關注讓他感受到了世間的溫暖,不會唱歌,就做合唱團團長助理,不允許任何人傷害他的心靈。乃至在馬修離開的時候,他的追隨和馬修的不丟棄,構成最美的景象。

在馬修的身上,我隱約讀到了自己的影子,全身心地爲每一個孩子努力着,付出着,用我的熱情和愛心去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柔軟,只有當孩子們有了期待,有了對生活的嚮往,他們纔會從心底改變自己的行爲。一定要相信:你用心愛着的每一個孩子,他們也同樣用心地愛着你。

莫翰奇是一個喜愛偷竊、屢次逃學而被公立學校開除了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他的孤傲,他的自卑,使他的心門緊閉。馬修發現他天籟般的嗓音,用激勵,用耐心讓他淋漓盡致的展示。當合唱團在表演《黑夜》時,在他的眼神裏,讀到了自豪,讀到了快樂和感激。

放牛班的孩子就這樣一個個被溫暖着,發掘着,他們心靈的春天到來了,因爲被愛着,因爲被關注着。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九

今天我和全班同學一起在音樂廳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好看極了。

電影講的是一位名叫克萊門特·馬修的音樂家因爲沒有機會展示自己,所以就當了某學校的代課老師。馬修發現這個學校的學生很調皮,校長用暴力和體罰管制住這些學生,於是馬修就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學生。有一次一位同學不小心把倉務員大叔的左眼弄傷了,本來根據規定要罰關禁閉15天的,但是馬修卻讓他照顧大叔直到他康復爲止。馬修還發現皮埃爾·莫安琦有着天使般的嗓音,於是他就舉辦了一個合唱團。最後,他改變了整個學校,使所有學生都不再調皮了。

馬修的教育方法令我敬佩。我記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把關於小隊活動的文件撕爛了,我害怕極了,忐忑不安,令我驚訝的是劉老師並沒有打我,也沒有批評我,而是再複印了一次。老師這樣對我反而讓我覺得更加羞愧,我以後一定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通過這部電影和這件事,我明白了教育不能體罰,那樣有可能會使我們更調皮,更不利於我們的成長。儘管我們很調皮,但是我們還是很喜歡溫柔、耐心、寬容待我們的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十

有這樣一個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

有這樣一個學校,名叫“池塘之底”,擁有着陰寒森然的建築、沉重笨拙的大門,陳舊斑駁的教室以及壓抑陰森的氛圍。

有這樣一幫孩子,在嚴格甚至近似於殘酷的教育管理模式下,他們孤傲而堅強的抗爭着,彷彿等待着一個救星,又彷彿他們已經放棄了這種期待。

有這樣一個失落的音樂家,帶着一絲失落來到這裏,見到了這一幫等待着救贖的孩子。

這一切來自於一本陳舊的日誌,世界著名音樂指揮家莫杭治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作者是他的啓蒙老師馬修。兩位老人沉浸在對於往事的回憶。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一部電影,沒有了奢華的場面,沒有了驚心動魄,但是卻多出了一絲的溫情,展示了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偉大的教育家如果與他的學生進行心理的對抗,進行心靈的溝通。

整部電影中,馬修通過自己的智慧與包容,贏得了學生的喜愛,也將學生甚至是被哈桑校長的粗暴、刻薄、自私、貪婪和剛愎自用而壓制的老師們拯救。

帶着一絲的失落來到這裏的馬修,發現了這幫“無藥可救”的“惡魔”們對自由的渴望,對音樂的嚮往,這也喚起了他內心對音樂的摯愛。於是,在他的“慫恿”下,這幫“放牛班”的“惡魔”組成了一個令人驚歎的合唱團。

這其實只是電影的一個層面,一個多小時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這些,但是僅僅這點也就值得我們思考。

這個是一個關於教育理念的探討影片,“行動—反應”原則導致了孩子們的更加叛逆,而馬修的音樂團卻將這幫“惡魔”拯救,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春天”,釋放了自己的“青春”。

不得不承認,這部看似簡單質樸的電影,反應出了偉大而溫情的人性主題,不得不承認,那班孩子有着不同的個性,讓人頭痛,但是馬修沒有放棄,他成功的讓這般失去了春天的孩子享受了春天的沐浴,給了他們釋放青春夢想的途徑。在此只想淺淺談談馬修與他們的故事,莫杭治、佩皮諾。

佩皮諾,這是一個執着的小孩子,每天星期六他都等着他那已經故去的父母來接他,於是他成了馬修見到的第一個孩子。它是這裏面最小的孩子,在這裏是飽受欺凌的,但是馬修給了他希望,他很特別的關懷給了小佩皮諾親人的溫暖,這也是爲什麼最後小佩皮諾要執着的跟着馬修走,因爲,經過相處,他已經離不開馬修,也只有馬修可以給他溫情與親情,馬修被他的執着所打動,最後,帶着這個有點笨還沒有成長的小孩,心情沉重而又輕鬆的踏上了歸途。

這是另外一個讓馬修難忘的學生,一個“天使臉蛋,魔鬼身材”,這個用來形容一個女生的詞彙的主人竟然是一個男生,莫杭治,一個喜愛偷竊、屢次逃學而被公立學校開除了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在馬修的細心與驚訝中,莫杭治的音樂才華被充分的挖掘,因此他與莫杭治的母親也有了一段特殊的感情經歷,而這卻引起了莫杭治的強烈不滿。於是馬修就給了他一個小小的懲罰,當公爵夫人來聽合唱團的表演的時候,他,這個熱愛音樂的精靈莫杭治被排除在外,他孤單的立在那裏,眼神中充滿的哀怨與委屈,同時還有強烈的渴望。終於,在最後,馬修轉向了莫杭治,在馬修鼓勵與首肯的眼神中,莫杭治放開了歌喉,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感激,理解與信心。他唱出了心中的理想,他的歌喉征服了所有人,也證明了自己的天賦才能,此時,莫杭治封閉的心靈完全打開,最終他成就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馬修與學生的故事有很多,他對於所有人都是寬容與鼓勵,同時不失時機的隨進應變與幽默風趣,將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徹底的拉近。

其實很喜歡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源於馬修令人倍感舒適的教育管理模式,對於即將走上教學崗位的我來說,啓發很大,對於經歷了各種教育方式的我來說,也深有體會。

這部影片,多了一份寧靜與溫情,給人無限的思考,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影片中充分的利用這點,莫杭治對於音樂與演唱的渴望,小佩皮諾對於親情與關懷的渴望,馬修對於孩子們期待自由的眼神中顯示出的無奈,馬修對於強悍蒙丹時更加犀利而堅定的眼神,孩子們看着窗外放的飛風箏時眼神中對於釋放青春,對於自由的渴望……

影片給我們最大的啓示就是,不要放棄書寫青春,每一個人,都渴望着成功,都擁有着夢想,教師,要爲學生的青春書寫規劃,無論學生是什麼樣的,都不能放棄書寫這些青春,不要打消他們對於夢想實現的渴望。對於學生,同樣不能放棄自己去書寫青春,自己的青春與夢想,要靠自己的努力來書寫。

所以,不要放棄書寫青春,即使是被放棄的“放牛班”的“惡魔”,即使是“池塘之底”也會綻放青春,也會擁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