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聚焦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觀後感感悟

觀後感1.45W

聚焦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觀後感感悟

聚焦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觀後感感悟1

最美最濃是紅色。紅色是初心不改,是信仰堅定,是革命的顏色,更是奮鬥的顏色。紅色基因既是歷史的,也是時代的。它不僅蘊藏着我們“從哪裏來”的精神密碼,更標定了我們“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標。我們站在這新時代新的歷史起點,必須要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擔當起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

新時代從那風雨飄搖的路上走來,戰火紛飛編譯了紅色基因的密碼。2015年9月3日,98歲的抗戰老兵徐在桂穿着舊軍裝,在家人的陪同下,守着電視觀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當時他視力、聽力欠佳,但聽到電視屏幕裏天安門廣場禮炮齊響,國旗護衛隊入場時,他顫巍巍地擡起手,鄭重地行了軍禮。徐在桂,20歲時成爲靖江獨立團戰士,跟隨部隊在灣腰溝和日僞軍正面較量,在一次慘烈的戰鬥中,徐在桂的戰友們犧牲了大半,受傷的戰友也被敵人殘忍地用刺刀戳死。他將戰友的遺體疊在自己身上,躲過了敵人的搜尋。敵人走後,他因受傷嚴重、動彈不得,身上壓着的戰友的鮮血流下來,流到他的嘴裏,他有了點力氣,最終才死裏逃生。槍林彈雨裏浴血奮戰,戰火紛飛中以命相搏,給千千萬萬中國人民掙出一線生機,信仰的味道讓革命先輩情願吃百般苦,甘願受千般難,也要承擔起守護寸寸國土山河的時代責任。

2014年春節,王錫榮家客廳裏掛着這樣一張全家福:他和老伴張福美站在兩側,中間是他們的獨子王銘飛,小夥子穿着飛行員制服,高大帥氣,年輕的眼眸裏閃着細碎的光。這張合照是在王銘飛的遺物中找到的。2004年5月6日,他在飛行訓練中犧牲,年僅24歲。把名字從王燦橋改爲王銘飛,他說:我最大的熱愛就是飛行;從高中應徵入伍服役於中國人民解放軍92138部隊到壯烈犧牲,7年時間,他把這短暫璀璨的芳華獻給了黨和國家,也把飛行永遠地銘刻在了他年輕的生命中。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王銘飛的叔叔王漢榮,也是軍人,七十年代入伍,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硝煙瀰漫的戰爭中榮獲一等功的同時失去了右腿。而追溯起愛國情懷,王銘飛的爺爺王吉仁,1940年參軍,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裏火線入黨,參加了靖江獨立團,站過崗,放過哨,打過仗,原來,紅色的種子在這一代已經種下。紅色基因賡續,一代又一代人隱祕而偉大的犧牲,給予了前赴後繼的勇氣,開天闢地的志氣,制勝未來的底氣,他們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爲新時代平穩發展保駕護航。

2018年7月18號,下午5點左右,家家戶戶都在準備晚飯,東街社區退休老黨員童金成剛剛買完菜回家。當他剛打開房門,疲憊地坐在沙發上,突然聽到自家隔壁傳來獨居老人劉桂英的呼救聲,似乎還聞到了一股股燒焦的味道。童金成同志急忙返回屋子叫上妻子,趕到隔壁救火。剛進門,他發現原來是老太太在煤氣竈打火時,濺射的火星燃起了整個竈臺,情況十分緊急。他趕緊用水浸溼棉被,不顧個人安危,一頭衝進了火海,救出遇險老太。紅色基因從未褪色,激盪在每個黨員心中,紅色“DNA”從不淡化,厚植於每個普通人的血脈中。新時代新徵程,紅色印記鮮豔如昨,先鋒力量初心不改,他們默默守護身邊百姓“穩穩的幸福”,以自己的行動引領文明,奮鬥追夢於時代的步伐。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即將迎來70華誕的人民共和國,正在追夢的路上高歌奮進,步伐雄健。新時代,新思想,新徵程,讓我們厚植紅色基因,賡續精神力量,站穩人民立場,擔當時代使命,以不懈奮鬥的姿態,以永做追夢人的果敢,帶上沉甸甸的美好願望,推動“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

聚焦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觀後感感悟2

多少時代變遷,幾經更遙遠,在和平之鴿的庇護下,祖國不斷向前。

當人們刷屏微聊時,當青少年聽搖滾樂學着非主流時,那些紅色經典是否離我們越來越遠?那些先列事蹟是否被人們遺忘?不,當然沒有,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天空中出現那一抹紅色,是那麼鮮豔,那麼奪目,心頭莫名滋生起自豪感來。

列寧說:“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是的,小時候的我酷愛看戰爭片,一看便起勁,看見王二小被敵人抓去便急得哇哇大叫,一看見鬼子被炸,共產黨打勝仗又破涕爲笑,嘴裏還振振有詞,我長大也要殺鬼子,保家衛國,遙想當年的激動。我心中也泛起點點漣漪,遙想共產黨當年拋頭顱,灑熱血,爲了一切爲前線的決心,是多麼英勇的風采。

革命先烈,我敬重你們,你們的鮮血,澆灌明日的朝陽,用身軀,鋪墊遠方的路。前赴後繼,視死如歸,總是穿梭於槍林彈雨中,和敵人鬥智鬥勇。在此,便涌現出一大批保家衛國之英雄,那捨身堵槍眼的黃繼光,寧死不降的抗日英雄楊靖宇,英烈浩氣,威震敵膽的英雄魏,拯民……。太多太多。正是有這些英雄的捨生忘死,纔有今天的繁榮昌盛,俗話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對呀。”

漫漫長征路,一路艱辛坎坷誰知道?過草地,翻雪山,淌泥濘,十萬八千里,路途之遙遠,九九八十一難,克服重重難關,毛澤東在《七律。長征》中寫到,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是多麼凜然的氣勢,窮山惡水,不怕苦、不怕累,正因爲共產黨員心中有德念,有希望,腳下才有力量。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天,我站在長征大橋之上,望車川流不息,貢江的水流向遠方,想起一句詩,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掏盡英雄。路邊的小學生佩戴紅領巾,成了最美的風景。再向前,在廣場上,革命先烈的雕像,栩栩如生,手握槍柄,武裝起來,一種大義凜然的正氣瞬間瀰漫我。有幾個孩童正在上面拍照,稚趣橫生。黨的十九大指出:讓紅色精神光耀新時代,讓紅色基因融入時代,是的,泱泱華夏,炎黃子孫,中國人的紅色情結與俱生來,它流動在民族血脈裏,遺傳於民族基因中,我敬仰紅色,它是新時代的生命與鮮血澆灌的讚歌,唱響新時代的樂章。

如今,祖國以日新月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革命英魂也能含笑九泉,作爲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必須傳承紅色基因,與時俱進,在大江南北展現紅色風采。

敬重革命先烈,我們是紅色接班人。

聚焦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觀後感感悟3

當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翻開嶄新的課本,一次次捧讀寫滿苦難與輝煌的歷史故事;當我們坐在屋檐下,一次次聆聽父輩們講起那些崢嶸歲月的往事。於是,在兒時的憧憬中,便留下了紅色的印記。

“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它孕育了光照千秋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先烈們爲求國家解放,民族獨立,人民幸福,英勇奮鬥,不畏犧牲,前赴後繼,用鮮血和生命,用信仰和決心,寫下了人類史上彪炳史冊的壯麗詩篇。

如今,我國社會已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一個價值多元化時期。今天的物質條件以充實豐盈,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們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換來的,當你漫步街頭的時候,可曾想到,我們腳下的土地浸透着烈士的鮮血,他們用鮮活的生命讓幸福之花開的格外嬌豔。想起這些千千萬萬爲國捐軀的革命先烈,我的心中便充滿難以抑制的感動。

紅色基因是追求,是勇於拼搏,自強不息;紅色基因是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無怨無悔。這基因,讓激情燃燒,讓生命之花綻放,激勵着我們奮勇前進。作爲新一代接班人,我們堅定從容的走向明天,走向未來。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黨愛國,矢志不渝,爲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而努力奮鬥!

聚焦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觀後感感悟4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週年,是偉大的70週年,是奮進的70週年。70年,彈指一揮間,舊中國的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已經成爲過去。今天,我們的經濟高速發展,科技碩果累累,教育日新月異,醫療整體提升,素質突飛猛進,綜合國力日益增強。這些都在向世人昭示我們的祖國是騰飛的蛟龍,中華民族是屹立的巨人!

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慎終追遠,實幹興邦。不忘來時路,方能不對我們肩負的職責使命感到迷惘。當前,改革未有窮期,我們還在路上。在前進的路上還有風險,還有困難。“事不難過,知難不難。”最重要的是要在困難和風險中準確判斷形勢,在挑戰和考驗中清醒把握方向,增強憂患意識,充分認識國際環境的嚴峻性和複雜性。在增強憂患意識的同時,更要有進取意識,要善於抓住機遇機會獲得新的進步。

全體黨員幹部必須更加自覺地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從紅色基因中汲取養分、強筋健骨、立根固本,始終堅定理想信念、把牢政治方向;要貫徹落實好“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擴大開放、擔當實幹”的工作方針,進一步更新觀念、認清形勢、大膽創新,充分發揮好市場監管部門的職能職責,要把羣衆觀點、羣衆路線深植于思想中、落實到行動上,牢記黨的宗旨、踐行黨的羣衆路線,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作爲基層在職黨員要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以人民爲中心”的核心要義,不斷加強黨的思想教育、不斷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深刻學習領會黨的指導思想的歷史地位和豐富內涵,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作爲一名年輕的黨員更應該牢記使命,牢記囑託,積極投身於自己的事業,爲社會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一定要堅定黨的理想信念,做忠誠於黨的模範,加強黨性修養,做學習的模範,注意形象,做遵紀守德的模範,立足自身,發揮好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不忘來時路,才能不罔肩頭擔。昨天是一頁翻過的歷史,今天是一個嶄新的起點,明天是一幅宏偉的藍圖。新時期,我們要用自己全部的聰明才智和生命熱血來建設我們的祖國!

聚焦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觀後感感悟5

曾幾何時,波濤洶涌的大渡河畔,響起了紅軍“嗒嗒”的馬蹄聲;曾幾何時,冰封雪蓋的夾金山上,駐紮着紅軍長征的營地;曾幾何時,峯峯如劍,直入雲霄的婁山關前,流傳着紅軍可歌可泣的故事!

從岷山到草地,從瑞金到湘江,從遵義到延安,二萬五千裏的長途跋涉,紅軍保存了有生力量,完成了一次重大的戰略性轉移,劍鋒直指日寇,血染華北,挽救民族於危亡。

美國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一書中,有一句關於紅軍長征的話:“從福建最遠的地方開始,一直到遙遠的陝西北道路盡頭爲止。”這個“福建的最遠的地方”就是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中復村是長汀松毛嶺下的一個小村莊,它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一曲光照千秋的讚歌。在第五次反“圍剿”進入最艱難的階段中復村、松毛嶺這片土地成爲光榮的紅色聖地。在這裏,紅九軍團、紅二十四師與數倍於我軍的國民黨精銳部隊血戰七天七夜,以傷亡6000多名生命的代價,爲蘇區中央機關、中央紅軍主力長征贏得了寶貴的集結和轉移時間.

紅軍故事催人淚下,幾百年前,中復村被稱作鍾屋村,村中的觀壽公祠是鍾氏祠堂。同時也是松毛嶺保衛戰總指揮部舊址。1934年9月30日,在觀壽公祠這座400多年的祠堂前,聚集着數千紅軍。他們舉行誓師大會,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得知紅軍即將轉移的消息,鄉親們冒着綿綿細雨,拿着雞蛋、花生、地瓜幹、草鞋、布鞋,從四面涌來送別自己的親人。

在衆多生離死別的故事中,賴二妹和鍾奮然的故事最是讓人動情。新婚夜剛過就送別丈夫的賴二妹,____個月之後產下遺腹子,除了上山砍柴,含辛茹苦地養活獨子,賴二妹大部分時間就是坐在自家門檻上癡癡等待丈夫的歸來。沒曾想這一等就是30年,自家的門檻被她坐出了一道深深的凹槽,等來的卻是丈夫戰死沙場的消息。賴二妹含着淚給丈夫修建了一座衣冠冢,棺材裏放的是她每年給丈夫做的新衣裳和鞋子。一年一套,一共30套。衣冠冢正對自家大門不足50米,賴二妹依然每天坐在門檻上遙望衣冠冢,近一個世紀堅貞不渝的思念與守望,直到她__歲永遠地閉上了雙眼。當年的遺腹子鍾開衍如今已是80多歲的老人。他依然記得母親當年修建衣冠冢時在墓碑前給父親說的話:“然哥,你的兒子已經成人,我帶他來看你了。”鍾開衍一門有四位烈士,他的叔公、大伯以及大伯的兩個兒子全部爲革命事業犧牲。這樣的紅軍故事在中復村比比皆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爲了讓後人更好地牢記那段歷史,與中復村僅有幾裏之遙的長窠頭村,有一位耄耋老人鍾宜龍,自掏腰包辦了一個紅色家庭展。展館門口貼着一副他自己寫的對聯:若要紅旗飄萬代,重在教育下一代。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要讓現在的孩子學村史、頌黨恩、跟黨走,爲實現中國夢努力奮鬥。”萬里長征路,是人類超越自身極限的經典。其中的血雨腥風、艱苦卓絕是和平年代的學子難以想象的。險惡的環境,糧食的短缺,後有追兵,前途漫漫。每一條都足以讓人恐懼和絕望。紅軍從艱難險阻中一步步走來,走向了光明和勝利。而長征留給後人的,是一筆無法估量的財富。它蘊藏着一種精神,一種人類永恆追求的:“堅忍不拔”的精神。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們回顧長征歷史,不是爲了迴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而是爲了不忘初心,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我們要傳承紅色基因,繼承革命傳統,高舉長征精神的偉大旗幟,不怕犧牲,不怕艱難,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譜寫出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