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2.24W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多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蹟觀後感 篇一

新華社記者對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的張定宇曾有這樣生動詮釋:在“疫情的風暴之眼”,他拖着“漸凍”之軀,踩着高低不平的腳步,與病毒鏖戰、與死神較量、與時間賽跑,帶領醫院幹部職工救治2800餘名患者,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認真閱讀有關他的事蹟報告後,讓我感慨萬千,作爲一名醫院領導,他從不張揚,捨生忘死、品質動人。深入瞭解了他的事蹟後,使我更加懂得,作爲一名迎難而上、救死扶傷的醫生,一名一心爲公爲民的黨的兒子,他傳承着一名共產黨員最本質的無畏無私品質,他已經成爲全社會爭相學習的榜樣,成爲廣大黨員同志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風向標。

魯迅先生曾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爲國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張定宇就是當今社會那個捨身爲國的人,他是中國的脊樑。

廣大黨員幹部,要向張定宇致敬,向張定宇學習。當前國外疫情日趨嚴峻,國內疫情時有發生,疫情這個全人類共同的敵人還沒有完全被打敗,我們廣大黨員同志要學習張定宇,繼續發揚抗疫精神,不忘初心、勇擔使命,爲打贏戰“疫”防控阻擊戰,爲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貢獻一份力量。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二

當孩子比不上“別人家孩子”的時候,當家長覺得孩子總是不盡如意的時候,可曾想過,除了一味指責,是不是更應該爲孩子提供幫助和支持,陪他尋找更多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沒有人會生來成功,如果孩子們在學習過程遇到了問題,我們也不能急於指責孩子,而是應該耐心地找出問題,分析解決辦法。譬如,試着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建立錯題集,改進寫字速度……總之,請相信,這世上沒有毫無理由的成功,不過是找準方向,然後不斷努力罷了!

頂級運動員如此,我們的孩子更如此。

蘇炳添父母對兒子的評價很低調,只說努力了就好,結果怎麼樣現在誰都不能下定論;兒子能有多點時間回家看望父母,他們倒是高興,一年見不上一兩次面,挺想念兒子的;當然,不能影響比賽和學習,兒子既要好好比賽,也要好好讀書,將來年紀大了跑不動了,能有份穩定的工作就好。

也正是蘇炳添父母對孩子不驕不躁的教養態度,蘇炳添對待比賽時才能永遠保持一顆冷靜踏實的平常心。

自律是人生的寶貴財富

蘇炳添一直很小心地看護自己的身體。他作息非常規律,晚上23點睡覺,早上7點多起牀,不抽菸不喝酒,也不追求大運動量訓練。他曾提過自己在20_年上半年訓練到骨裂的一段“小插曲”。

“20_年在封閉備戰的時候,成績也不比今年的成績差很多的,但是一直沒有比賽,然後在5月底的時候就訓練過度,就出現了一些骨裂,然後看到鑽石聯賽取消,國內所有的比賽都取消,我自己就請假回家了。”

這就是蘇炳添之所以能夠在31歲依舊成爲中國短跑領軍人物的重要原因——不管面對任何情況,他都極度自律地完成訓練計劃;不管年齡多大,爲了能夠提高自己的成績,將技術推進到新的高度,他都願意做出改變和嘗試。

有時,那些努力和嘗試並不一定能幫助到他,就像他所說,有的帶來了傷病,讓人不得已選擇放棄,但有也有另一些帶來了積極的進步,激勵人繼續打磨到完美。

正是蘇炳添對待短跑的極度自律和不斷探索的精神,他才能一次次突破極限,做到更好。我們的孩子不一定要成爲冠軍,但也應該有進取心,對待自己想要做好的事保持專注的態度,自覺自律地努力達到目標。

“我們這一代能做到的,也就是這一點(站上奧運決賽)了,我希望我們後面的年輕運動員,可以借鑑我的訓練手段,然後調整,這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好的資源。”

站在東京奧林匹克體育場裏,蘇炳添說到了劉翔,“劉翔就像是中國田徑的開路人”。而如今,蘇炳添成了下一座燈塔,把劉翔給他帶來的那束希望之光,照得更亮、照得更遠。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三

楊振寧在現在的物理學界是絕對的C位

提起物理學,大家第一反應應該就是牛頓和愛因斯坦,這兩個偉人,各自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物理學。

1905年-1925年,被稱爲物理學的黃金年代,牛頓已經逝世一百多年,愛因斯坦也已經老去,誰是這個黃金年代之後的第一人呢?

那個人就是楊振寧。

別覺得不可能,這不是我封的,也不是楊振寧自封的,這是現在整個物理學界公認的。

看一個物理學家厲不厲害,不在於自己獲得多少個諾貝爾獎,而是有多少同行靠研究自己的成果而獲得多少諾貝爾獎。

楊振寧獲得過諾貝爾獎,這個大家都知道。

還有7個諾貝爾獎,是直接利用楊振寧提出的“楊-米爾斯方程”拿到的。

有幾十個諾貝爾獎,是和楊振寧提出的理論有關。

此外還有6個“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也就是菲爾茲獎研究的對象,是楊振寧提出的“楊-米爾斯方程”和“楊-巴克斯特方程”。

還有一個小故事,楊振寧拿諾貝爾獎,是有史以來獲獎最快的人。

從論文刊登到最終獲獎,只有短短12個月。

而在諾貝爾獎的百年曆史中,從發表論文到獲獎,間隔平均時間是18年。

楊振寧獲獎的研究成果是“宇稱不守恆”,太專業的東西就不說了,就說下它產生的影響吧。

在楊振寧提出“宇稱不守恆”之前,整個物理學界都認爲,宇稱是守恆的,說個不太恰當的比如,這個就像大家都認爲“1加1等於2”一樣,“宇稱守恆”是真理。

但楊振寧的研究顛覆了整個物理學界的思想,之後整個物理學界都在此理論基礎上去研究物理學。

一個奠定物理學理論基礎的人,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成就。

牛頓是,愛因斯坦是,楊振寧亦是。

可以說楊振寧是華人在物理學界的頂峯,是一個能和歷史上所有偉大物理學家比肩的人物。

時至今日,楊振寧依然是華人在世界科技領域觸達過的最高的高度。

別去唸叨霍金,霍金比起楊振寧,就像《三國演義》裏的廖化對比關羽,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不是我矮化霍金,這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