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辛亥革命觀後感500精品多篇

觀後感2.38W

辛亥革命觀後感500精品多篇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一

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又稱十月革命,1911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義,偉大的辛亥革命在孫中山先生的倡導下,很多文人志士聚集到香港,他們爲革命而奔波,奮鬥,離開溫暖的家,離開他們的親人,隻身投入革命,他們中諸多人爲革命付出了年輕的生命。這是我們後人所佩服和稱頌的。在辛亥革命__年紀念越來越近的時候,讓我們來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吧!

辛亥革命是一場真正的人民革命,是一場光榮的革命,他推翻了清王朝,同時也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也拉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使中國成爲真正的民主共和國。辛亥革命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設工廠,開設銀行。它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無產階級得以壯大,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準備了經濟基礎與階級基礎。

辛亥革命開創的政治、經濟生活新局面是中國共產黨得以產生髮育的社會條件。它促進了社會主義的初步傳播,爲先進的知識分子後來接受馬列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它爲中國共產黨準備和培養了幹部,教育和鍛鍊了羣衆。辛亥革命的失敗教訓爲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革命提供了啓示,它極大的促進了民族一時的覺醒,埋葬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動了近代化的進程,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有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在世界資產階級革命史上的地位一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它使革命樂章以正義的聲音風靡華夏,感染着千千萬萬中國人起來戰鬥,最終讓中華人民淬火重生。它的歷史地位不容置疑,其深遠影響和偉大意義或許在更遠的將來會被我們的後人看得更清楚。我們現今和平的生活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他們那進取的精神,不屈不撓的精神,融入世界的精神,妥協和寬容的精神,我們永遠都會銘記在心!

觀《辛亥革命》有感 篇二

今天,我看了一部對中小學生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辛亥革命》。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孫中山帶領衆多起義者,經過重重困難,最後打敗清王朝建立新政權的事情。

這裏面我佩服的革命英雄非常多,如黃興、孫中山、林覺民等。都是讓人豎大拇指的英雄好漢。

黃興,不畏不懼,英勇果斷。在打爛一根手指時,毫不猶豫的'切下了自己的手指。在敵人的猛烈炮擊下,英勇的帶着起義軍衝鋒陷陣,在廣州起義失敗後,頑強的伏擊敵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一切爲了革命。

孫文,能說會道,能說多種語言。在困難面前,勇往直前。遭受別人的歧視和侮辱,但從不放棄。在四大銀行面前他是英雄,他用他的真理說服了所有的人。又用自己的信念和信仰成功的評上了大總理,讓王后退下了王朝,開創了新政權。

林覺民,我覺得雖不及前兩位,但還是要說說,他纔是真正的臨危不懼,信仰、信念。高高至上,無人能比。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清索我命,我誅大清心”。當我聽到這句話時,我被震撼了,感動了,在死亡面前能說這樣的話,不是英雄是什麼!當然他犧牲了,但是他在我心裏永遠活着,我相信他在全國人民心裏活着!

革命是爲了給天下的孩子造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革命是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革命是讓社會進步的理念從此深入人心,革命,革命——辛亥革命。

觀《辛亥革命》有感 篇三

今年暑假,我在家裏看完了《辛亥革命》這部電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在裏面,有許多仁人志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電影裏,廣州起義的時候,包括林覺民在內的七十二個人被捕。在牢獄裏,清政府對他們嚴刑拷打,想讓他們歸順清政府。可是他們死活不答應。最後,清政府把他們七十二人全部沉潭。這些革命先烈們,爲了祖國的繁華昌盛,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這種爲了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不是我們人人都應該有的嗎?我對革命先輩們的敬佩如黃河氾濫,而波濤不絕啊!

現實生活中,我們更應該向革命先輩們學習。現在大多數人都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愛的淋浴下養成了很多壞習慣,如:不會分享,有好東西的時候第一時間只想到自己,而不是想到其他人。亂花錢,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買,不知道父母賺錢辛苦。懶惰,父母叫他去幹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願意去做。如果那些革命先輩還在世的話,他們一定會爲我們現在的行爲嘆息,感到非常憤怒。

在生活中,我們要處處爲別人着想,爲祖國着想。現在要刻苦、努力學習,長大以後,成爲祖國的棟樑,爲祖國的繁榮昌盛,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來報效祖國,來保衛祖國。

我們現在的美麗生活,全是革命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要熱愛祖國。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600字 篇四

一個世紀前的中國,已不再是國,而是一隻任人宰割的的羊,被數不勝數的列強所瓜分,

從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儀,二千年的封建皇權勢必會走向滅亡的一天,就是辛亥革命爆發的那一天。

是誰領導了這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一人是出色的政治家,在外國積極籌款,說服四國銀行停止向清借款,最後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一人是勇猛的軍事家,領導着廣州、武昌起義的洪流,起義中失去手指卻仍頑強地與清軍殊死搏鬥。這兩個人,鑄就了清王朝的滅亡,開創了以共和爲基調的時代。一人爲孫中山,另一人即黃興。兩個人,雖然彼此遠在大洋千里之外,卻擁有彼此相同的信念,在懷錶閉合的那一刻,開始了艱難的征程……

除此以外,數不勝數的青年人投身於革命事業,“有的家境富裕,有的就要當父親,爲什麼他們能拋家別子而加入到革命之洪流中?因爲信心、信念、信仰!因爲革命的理想比什麼都重要。

辛亥的腳步雖已遠去,但每個人爲革命出力,爲國家富強而獻身的精神仍在這個世界上激勵着每個熱愛祖國、心繫未來的年輕人。可以講,從這方面,辛亥革命是積極的,樂觀的,是一個從未有過的歷史,一個神話。

但是,很遺憾,辛亥革命後所帶來的,並不是真正的理想與和平。袁世凱趁亂當上大總統,卻仍然壓迫、剝削着廣大勞苦百姓的利益,中國仍未改變半殖民半封建的陰影,從這點看,辛亥革命是失敗的,並沒有獲得顯著的成效。

但不管怎樣,辛亥革命與孫中山所開闢的共和制的新時代已來臨,它的精神,它的信仰,爲中國未來的巨大革命熱潮奠定了基礎,中國,就要在革命的熊熊烈火中,鳳凰涅槃!

辛亥革命觀後感600字 篇五

今天我去電影院看了辛亥革命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介紹了清末政府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

孫中山先生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爲宣傳革命的根據地,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候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一次的展開來。孫中山先生髮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辛亥革命》這部電影很好地描述了當年革命時的前因後果已經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孫中山先生的那種精神,而且影片將辛亥革命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都給了很詳細的。描述,像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回國、孫中山就任總統、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終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釋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爲什麼要辭去總統的職位,其實,在那個時代,孫中山先生也有很多的無奈。

我認爲這部電影很真實只是還原歷史的真相,基本上十分靠譜,沒有吹噓,沒有功過是非,沒有對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批判,有的只是孫中山先生在革命過程中的無奈,所以我們不應該用意識形態的眼光去看待這部電影,而且其中所展示的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同樣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六

《辛亥革命》作爲在《建國大業》、《建黨大業》之後出來的歷史題材影片,自然會讓人將之與這兩者進行比較。筆者個人最爲突出的感受就是這部電影拍得拘謹而古板。雖然陳列了片段化的事實,卻與時代脫了節。

一閃而過的時代感,總是配合着黑屏白字的交代這在年代電影裏屢見不鮮。《建國大業》和《建黨大業》也是如此。但此兩片開創了偶像時代的明星譜這一招,很得意的吸引到衆多年輕粉絲買票進影院數“星星”。這之後的歷史枯燥題材電影大都學了這一定律,當然這部電影也是如此。從胡歌、李冰冰和成龍的加盟正驗證了這一點。當然這點與導演無關,與技術層面也無關,與資金投入和老闆的人緣關係有關。筆者個人認爲,這不屬於影評討論的範疇。

不過,放在一個時空段裏的革命題材電影,最難把握的就是如何在一定的時間段裏將劇情短暫提煉、凝聚、使得觀衆情感宣泄抒發,不能冗長乏味。這一點是這部電影裏最致命的短板,也徹底導致了它與《建國大業》、《建黨大業》的差距。比方說戰爭場面,導演張黎似乎只記得成龍是功夫明星,於是刻意給了黃興這個人物幾處近身博鬥的戲份。然而此種以小寫大的拍法在視覺衝擊力上,往往一敗塗地。大的場面鋪陳得不夠大氣,沒有了視覺震撼,期待的大場面很少很少。於是這部電影的致命問題明顯呈現了出來。

那便是場面設置過於關注細節,而忽視整體,而情感表達卻過於想當然的一氣連貫,而忽視細節上的喘息機會。本來成龍和李冰冰這條感情線可以很有層次的。客觀的分析,這部電影的導演張黎是電視劇導〈WWW.〉演與攝影師出身,所以駕御跨度時間長的年代劇是很不錯的,比如他的《走向共和》,但電影又是另外一回事。於是對於電影拍攝執行經驗不甚豐富的他,很明顯的走上了一條寧拘謹勿犯錯的中庸之道。

觀影過程中給筆者最大的感覺就是敘事的老套和過場的退步。如果放在拍《解放戰爭》那個年代的話,這部電影就是好的。因爲有功夫成龍化身邋遢戰場將軍,帥氣胡歌撕掉偶像面具潛入海底。然而時代的進步不應該只體現在能請到大牌上的,或是年輕觀衆們喜歡的偶像明星加盟影片。而應該在敘事和講故事大方式上尋求進步。很明顯,這部電影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差。

儘管大的整體遜色,甚至退步,讓筆者覺得老套,當這部電影卻在塑造個體形象上也所建樹。這也從側面上再次驗證了張黎理性謹慎,拘謹少犯錯,卻沒有個性,不能把握感性東西的弱點。而演員的個體表演無疑也無意間幫助了他。其中孫醇扮演的袁世凱以強橫的臉部肌肉和個體化表演尤爲突出,而演慣孫中山的趙文煊則顯得中規中矩,這是一種極其缺乏張力的演出,筆者個人的觀點是趙文渲因爲對這一角色的表演之多,已經形成了固有的套路與模式。而在藝術創作中如果出現了套路和模式,就極可能使得表演非常的概念,缺乏生動感。

儘管現今先進的化裝術已經幫助他的蒼老臉部輪廓很多很多,但無奈的是他一樣暴露了謹慎不變通的毛病。反觀察孫淳的每個鏡頭都似信手捻來的自然,而不露痕跡。同樣的表演特性,在成龍和李冰冰這兩人身上一樣體現了出來。李冰冰是徹底的“外放”型演員,就算那部幫她拿到金馬影后的《風聲》也不過是將她的歇斯底里發揮到極致的典型範例而已。這部電影裏的徐宗漢不過將她的外放功力再次出來釋放。因爲“給力”向來的是李冰冰的拿手好戲。

功過相抵,《辛亥革命》可以看明星,可以有話題,但因爲框架和敘事問題的老套,題材的大同小異,註定難成經典!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七

在電影的開頭,是秋瑾的英勇赴死。清朝官員在斬首秋瑾之前,曾經給她看了一張照片,“你可曉得這兩個孩子將會失去母親?”,秋瑾望着遠方,平靜的回答,“可我的死卻是爲了天下所有的孩子。”無私偉大的母愛!赴死的前一刻,她還在想,到底自己的革命是爲了什麼?原來,“革命是爲給天下人造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溫和寧靜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溫和爲何物。我此番赴死是爲革命,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但犧牲之快,之烈,犧牲之價值,竟讓我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極而泣。”爲了革命,爲了天下,爲了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爲了新中國的美好,她,革命女子第一人,英勇赴死,不爲其他,只爲了自己的死可以喚醒麻木的羣衆,可以讓革命的鮮血斷裂清政府腐朽的統治,人民可以享受着幸福。敬佩之!最感動的一刻莫過於廣州黃花崗起義。黃興、林覺明、徐宗漢等義士們不懼自己生死,用最年輕的生命,最熾熱的鮮血,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孫先生在國外演講時,其中的內容大抵都忘了,只記得信仰這兩個字深深的打動了我。 信仰,崇高的字眼,缺失的文明。當代的青年們,捫心自問,真正有信仰的又有幾位?沒有信仰,行屍走肉,或者沒有目標,或者只爲名利,或者麻木漠視生命。最近看報紙,關於中國對於緬甸影響的那一塊很有感觸。很多國家都認爲,緬甸似乎再走中國之前的老路,但是其中卻有一點,那是我們國人實在無法相比的,那就是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

前不久緬甸政府出臺了一項政策,要求緬甸政府機關辦事的國民,必須身着緬甸的傳統服飾“籠基”才準進入。總統吳登盛說,“華人傳統的習俗,你們丟了,但我們還保留着。”對於祖國傳統文化的信仰,使得他們在祖國受屈辱的日子裏,無論窮苦,依舊快樂開心的活着。即使現在可以過得更好,也沒有跳入金錢的旋窩,知足常樂,人生足以。但是反觀國人,多數人是活在金錢的牢籠裏。導致的結果就是國人沒了信仰,漠視生命,不懂生活,麻木的眼睛也捕捉不到美好。青年們沒有激情,面對危難不公也只會瞎嚷嚷幾句,卻不會有實際行動來證明什麼。大學學術之風低迷腐敗,弄虛作假之風太多,跟風者比比皆是,這樣的年輕團體,要是面對祖國的危難時期,我們是否還能有五四運動時學生們的激情,這怕是岌岌可危了吧。很多人都在問中國這是怎麼了?國民這是怎麼了?依我看來,還是經濟發展太快的原因,幾千年的封建制度怎麼可能靠這幾十年幾百年可以完全改變的。

如今的世道,官僚之風盛行,在學生團體裏面,這種現象也很嚴重。我想問的是,我們一直呼喊着的民主與自由,卻只真正成爲了我們利用的工具,我們所謂的信仰,也變成了我們利用的工具,除了可悲,只剩下可悲。如今,當真還可以再出現一個魯迅嗎?扯遠了,但是革命時期的那種激情卻值得我們反思。大學,本來就應該是渴求知識,學術思辨之地,卻成爲了現在的培養官僚之地。中國,你真的病了。歇一歇吧,好好回到你的先秦時代,看看那會的百家爭鳴,看看那些思想家們的政治主張,別再愚弄你年輕的一代了;再好好瞧瞧你的國情吧,爲什麼那麼多官員腐敗?

首先,當他們能夠坐上那個位子,肯定自身的素質不會低,那爲什麼那麼多有想法有膽識的人過了一兩年,確會變成心裏焦慮、人人唾棄的貪官?或許在這個環境中,人不得已都會變成這樣的。那麼,我們是否該換個角度來想想醫治的辦法呢?民主與自由,或者說是信仰與自由,一個青年人,應該是生機勃勃的,應該是激情洋溢的。五四精神,革命精神,我們都應該學習。革命的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了,歷史的腳步是這樣走着,即使有人掙扎,也無法挽回。影片其實拍的一般,但是人物有血有肉,振奮人心,關乎革命一詞,也做了一些表述,卻沒有從革命本源出發。大抵就是這麼些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