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莫扎特傳》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2.9W

《莫扎特傳》觀後感精品多篇

《莫扎特傳》觀後感 篇一

人們總是向上帝祈禱得到一些恩賜,比如天才,比如優雅,但總是會驚奇的發現自己所祈禱的居然在另一個人身上得到了體現,便只能夠埋怨上帝的不公了。電影以宮廷作曲家薩列裏的敘述爲線索,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描繪莫扎特的一生。這個角度無疑是高明的,嫉妒的眼光總是帶有別樣的感情色彩,有仇恨,也有羨慕。影片中莫扎特的第一次出場就是不同尋常的,與未婚妻在公共場合打鬧錶現了他的不羈,而故意倒着講話則表現出了他的聰慧。對於這一切,薩列裏的態度都是不屑的,而當莫扎特一觸碰到音樂,薩列裏的態度又截然不同了,是佩服,甚至是仰慕了。然而他對莫扎特的仇恨又是理所當然的,這不僅僅是搶走了自己的風光,更是搶走了自己的愛情的仇恨。而他對他的仰慕,也是無窮的,甚至於發出了這世上只有我懂莫扎特的音樂的感慨。莫扎特不是謙虛的,因爲謙虛這個詞並不適用於天才,謙虛只會埋沒他們的才華,而不謙虛的人,尤其是天才,又是不幸的,這會引起許多不夠有才華的人的嫉妒。

天才不是早死就是瘋了,莫扎特是屬於前者的,這或許就是天才帶給他最大的不幸吧!莫扎特的死,或許對於薩列裏來說是無罪的,沒有薩列裏,就不會有《安魂曲》的誕生,這或許也就是薩列裏爲莫扎特唯一的幫助了吧!在德國一家歌劇院的門上,寫了這麼一段話:巴赫帶給我們神明的絮叨莫扎特帶給我們天堂的歡笑貝多芬帶給我們生命的火焰但上帝賜予人類音樂讓我們不用言語也能向他祈禱完美的人不會存在,薩列裏是,莫扎特也是。完美不會永恆,就像莫扎特的音樂,只會帶給人瞬間的享受,創作它的人,總是早早的長眠於地下。

《莫扎特傳》觀後感 篇二

當他死的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僞裝都是虛假的承諾。

那麼瘦弱的身體躺在那個狹小的棺材裏。他是失敗的還是成功的都已經不再重要。安魂曲不知道是否讓他的靈魂得以安息。但他那一首首熟悉的宛若天籟般的旋律,卻始終提醒我們有他這樣一位音樂天才,曾經多麼真實的存在過。

他的歌劇我們沒有來得及觀賞,但是他的曲調卻得以流傳。嫉妒他的才華的人,是多麼卑微的在羨慕着他。薩列裏,這個不知道在外人看來是他的朋友還是敵人的人,就是那其中的一個,莫扎特死了,而薩列裏卻永遠活在了自己良心不安中。我們都知道,莫扎特最後死了,死了,在他苦苦哀求想休息一下的時候他永遠的休息了。不再受精神的折磨不再受貧困帶來的窘迫。

任何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在嘗試着世間最殘酷的折磨。天才,我們姑且以爲他是天才的時候,他沒有驕傲,雖然他一直堅持着自己所擁有的音樂天賦是最完美的。但是他還是在努力的爲了他的音樂譜寫最後的輝煌。他沒有停止夢想的追逐,他不會因爲使他成功的也會使他致命的音樂而停止。

莫扎特用盡一生在譜寫華章,用他那單薄的血肉之軀詮釋對音樂的理解。他和命運的抗爭他失敗了,他和音樂的戰鬥卻大獲全勝。在音樂的世界裏,所有的音樂家都知道有那麼一位自己想去超越的天才,天才就是莫扎特。他的音樂造詣,所有的人只敢用“天才”兩個字來給他定義。

星星隕落了,卻再也不會有一個可以和他媲美的冉冉升起。但他一直在那裏,只因他不死的旋律。

《莫扎特傳》觀後感 篇三

觀影之後,給我的淺層印象是莫扎特處在的十七世紀歐洲的獨特之處。十七世紀的中國正處於清朝初年,有短暫的康乾盛世。中國歷史中,判斷盛世的標準是貿易發達,往來自由,人口上升,課稅減輕。較於中國,歐洲呈現的更是一派在文化科技方面欣欣向榮的階段。或許是在奧地利維也納音樂之都這樣的地方由盛,皇室對於音樂極爲重視。國王,教主對於音樂很重視,在自己身邊聚集許多音樂家,宮廷樂師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甚至影片中的國王會把讓莫扎特留在自己身邊創作作爲對教皇的挑釁。

歐洲的party文化也讓我印象深刻,莫扎特的父親從沙斯堡來維也納找他,他選擇了帶着父親去參加party,而不是在家裏喝茶或者出去吃東西。要爲聚會準備各種各樣的裝扮,除了裝扮成小精靈,麋鹿,一些頭盔詭異的嚇人,就如他父親和後面的薩列裏都有帶的死亡面具。在聚會上大家一起跳宮廷舞,無論男女老少,但階級分化還是存在的。

薩列裏作爲影片的男二號,一直是一個充滿憂鬱的角色。他沒有天生的音樂天賦,但對音樂卻存在嫉妒的渴望,甚至因爲父親的去世而讓他得到去維也納學習音樂的機會在他看來是一件人生中及其可喜的事情。來到維也納,他倍加珍惜學習音樂的機會,成爲了宮廷樂師,並且保持着極好的口碑和人緣,他常常拉攏其他的'沒有他地位顯著的音樂家。正因爲如此,他格外嫉恨上帝眷顧的擁有無人比擬的音樂天賦的莫扎特,玩世不恭,不用處心積慮去討好外界,卻可以擁有薩列裏怎麼樣都無法超越的音樂才華。薩列裏也是莫扎特最忠實的聽衆,他把莫扎特的音樂認爲是上帝的聲音,是天籟,絕非出自人間。因此他恨上帝,恨那個曾經給與他音樂才華,卻又借莫扎特的軀體發出天籟的上帝。薩列裏和莫扎特絕對不是周瑜和諸葛亮,因爲莫扎特是遙不可及的。這種恨更徹骨,更錐心。嫉妒讓人發瘋。

莫扎特的父親在其中的作用不得不提,影片中好幾個鏡頭轉向了莫父掛在牆上的畫像,莫扎特對其父親的敬重觀衆不言而喻。薩列裏利用了莫扎特對父親的敬畏讓他創作了安魂曲,這一曲更是莫扎特自己的安魂曲。

莫扎特的妻子在我看來是一個很好的妻子了,對丈夫不離不棄,爲了家庭的生計一直奔波,怪只怪莫扎特實在不食人間煙火,對過日子之事一竅不通,可憐了康斯坦絲爲了莫扎特音樂被皇室賞識寧願犧牲自己的美色,作爲題外話,這是一個很笨的方法。我相信薩列裏一丁點兒都不想幫助莫扎特,只是以爲要妻子以美色爲代價可以嚇退康斯坦絲,沒想到她願意爲了家庭付出,不知這在更大程度上傷害了莫扎特。

作爲一個有才華的人,最大也是最常見的致命傷就是不食人間煙火。可能因爲上帝是公平的,給了你一樣世間最寶貴的,其他地方一定會有缺憾。所以,莫扎特不是人世間的奇蹟,他只是一個正常人。若不問世事,會招來旁人嫉妒暗算,不遵循規律,整個世界都與你作對。值得慶幸的是,他的才華沒有被埋沒,得益於歐洲當時開放的文化氛圍,若在中國,我想人類將少了一個偉大的音樂家。

《莫扎特傳》觀後感 篇四

莫扎特英年早逝,死時僅35歲,出殯那天,狂風呼嘯,大雪紛飛。惡劣的氣候迫使幾位送葬的親友都中途返回,只剩下一個掘墓老人趕着靈車踽踽獨行……這是一個埋葬罪犯、流浪漢與貧民的墳場,下葬的墓穴裏已有兩口他人的棺材。康斯坦採當時重病臥牀,沒能到場。當她數日後前往墳地時,已無法找到準確的墓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代奇才就這樣無影無蹤地消失了,身後留下尚未還清的1682弗羅林的債務。最初並沒有人知道莫扎特,比起長壽而晚成的海頓來,莫扎特剛好相反——短命而早熟。然而就在他不足36歲的一生裏,卻爲人們創造出數量驚人的音樂瑰寶。其中包括:歌劇22部;以《費加羅的婚禮》(TheMarriageofFigaro)、《唐璜》、《魔笛》最爲著名;交響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最爲著名;鋼琴協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最爲著名;小提琴協奏曲6部,以第三、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爲著名;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

什麼時候能去一次奧地利薩爾茨堡,參加一次莫扎特音樂節,就好了……

《莫扎特傳》觀後感 篇五

這部電影其實拍的很真。但是真實過頭了。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薩列裏同樣是個著名的作曲家,才能上也許真的不如莫扎特。但是是否真的是薩列裏逼死了莫扎特呢?我們要知道,這個電影裏有着瘋狂嫉妒心的男人教出了世界最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還有李斯特和舒伯特。至少這樣的一位老師是絕對有一丁點胸懷的。但是故事片究竟是故事片。電影中最大的美感在於莫扎特的音樂,直至今天,依然深深震撼着每一個人的心。

我認爲這個故事片不能正確的表現莫扎特一生,因爲他是沒有意義的。他除了展示莫扎特“神奇”的一生之外,它並沒有值得注意的價值。莫扎特是個天才,但是卻絕對不是個偷懶的天才。但是若是我這樣的苛刻一部故事片有人文價值我就是罪大惡極。

但是我們不防認爲故事講的是真的。這位薩列裏大師失敗的地方在哪?他嫉恨的不是莫扎特,是上帝。他認爲上帝不公平,他多麼希望上帝公平。但是他不懂,在某個特定時代的特定時期,每個人的出生本身不帶有不公平性。我們難道要羨慕音樂神童莫扎特嗎?還是要嫉妒這個已經死了幾百年的作曲家?不會,天才是存在的。貧富差距也是存在的。何必跟音樂天才莫扎特相比,又何必跟電影天才威爾斯對照,你爲什麼要羨慕世界首富的兒子?

莫扎特說過一句話,“以爲我的藝術得來全不費功夫的人是錯誤的。我確切地告訴你,親愛的朋友,沒有人會像我一樣花這麼多時間和思考來從事作曲;沒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許多次。”這是我想表達的。中國報紙上總是會出現很多的天才,大學聯考滿分,哈佛天才。但是我們清楚的知道,最後我們再也聽不到他們的音訊。成名早並不定好,孔子就並不是年少成名,當然歷史上很多都是。

你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成功不成功卻並不一定。但是要求問心無愧不是嗎?

《莫扎特傳》觀後感 篇 六

今天我看了《莫扎特傳》這部電影。

電影主要講述了,莫扎特與御用作曲家薩列裏之間發生的故事,以及莫扎特從在人們的視線中出現到去世所發生的事情。

莫扎特在面對皇室貴族及官員的驅逐鄙視下從不放棄作曲,而是愈挫愈堅。在他指揮曲子的時候,來看的人很多,莫扎特指揮得也很有激情,可是表演結束後,鼓掌的卻寥寥無幾;自己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曲子,卻在沒有皇帝的允許下被音樂學院的院長撕掉了;因爲官員們嫉妒莫扎特的才能,所以揹着皇帝拒絕莫扎特加入音樂家協會,對他置之不理。面對如此多的挫折,他並沒有垂頭喪氣,而是更佳大量更加努力地作曲,最終獲得了皇帝的信任。我很佩服他這種意志堅定的精神。在看到莫扎特只聽了皇帝很不熟練的彈了一遍薩列裏剛剛新作的曲子,就能夠就能夠揹着彈下來並且還靈機一動改了一下曲子,巧妙地把曲子變得非常完美時。我很崇拜莫扎特那種超人的才華。再看到他爲了寫作,晚上連別人勸他,他都不肯去睡覺。他這種勤奮,爲了職業可以廢寢忘食的精神我很感動。

看完了電影,我受益匪淺,尤其是我在這部電影裏學到了巴赫結尾的彈法。我很佩服莫扎特敢於用自己的作品去改變皇帝的規定的勇氣,佩服他驚人的才華,佩服他的勤奮。我覺得我在練琴的時候缺的就是這種勤奮的精神,光顧想着玩,這回看了這部電影,我一定要像莫扎特學習,用我的才華和勤奮,鑄就我的精彩人生!

《莫扎特傳》觀後感 篇七

的確是不能只看一遍的電影,我看完了三個小時的導演剪輯版,想長吁一口氣,可看着莫扎特裹布丟坑的下場多少有些堵的慌

略顯粗鄙、豔俗,甚至有些市儈、狂妄,但對於音樂狂熱的無以復加,才華橫溢的宣泄自己的青春和能量,彷彿是上帝的樂器,呵,這就是少年天才的莫扎特

因爲他從小被訓練開發的音樂技藝,深深的決定了他的人生軌跡,年少名高的沃夫岡也沒理由沒時間去考慮什麼深沉的理念、哲學、信仰,如同貝多芬,他有的,是寵物般的周遊歐洲各王公貴族的門第,從環境決定論可以很好的解釋和開脫上段裏提及的不足了。

喜歡創作輕快、活潑,適合大衆口味的音樂,一旦要裝個故事框子放上舞臺,樂於探討的還是青春、愛情這些主呵呵,還能要求他什麼啊,還是好好欣賞那些天上流淌下來的美妙旋律吧

另,這裏的背景音樂繁花似錦,層出不窮,恰到好處,毋庸說是沃夫岡的作品+導演值得炫耀的地方了,因爲是莫盲,不敢多嘴,相信有所瞭解、浸潤後就更加能領會本片的妙境了。

《莫扎特傳》觀後感 篇八

莫扎特傳,但是題目確沒用他的最爲人之的姓莫扎特也沒用他的名字wolfgang,而是中名Amadeus。因爲這部電影不是講述莫扎特是個怎樣偉大的音樂家,一生對世界有多少貢獻,而是通過宮廷樂師薩列裏的視角看這個瘋瘋癲癲的人。

這部影片並不是關於莫扎特這個人的傳記,而是對人性人世的探究。薩列裏一生嚴格律己,不碰女人,刻苦作曲,爲人圓滑使得他很受寵。當他覺得自己被上帝眷顧時,一個瘋瘋癲癲的傻小子確作出讓他瞠目結舌的音樂。他認爲上帝在嘲笑他,他永遠得不到上帝的寵幸,這使他選擇對抗上帝,除掉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爲己任。

在另外一方面,莫扎特非常有天賦,但是就從他父親出場的一幕就告訴觀衆他和父親的關係。他父親一身黑衣,站在臺階上逆光處,向他展開雙臂,要吞噬他一般。莫扎特雖然表面對父親畢恭畢敬,但是他從心裏害怕他父親。不管在化妝誤會父親的雙面面具還是家裏斜眼盯着他的畫像,莫扎特一直生活在父親的監視管教之下,即使他父親已經死了還是不能脫出這份陰影。在影片開始的時候,薩列裏的父親就說你想讓我把你當猴子一樣牽着到處表演麼!這也映射了幼年莫扎特和父親的關係,父親一手遮天,莫扎特當年不過是父親手下的猴子。到維也納之後雖然莫扎特表面上脫離了父親,但是家裏依然掛着父親的畫像,他心裏的畏懼也沒有減少。

薩列裏一直認爲自己殺了莫扎特,其實他只是火上澆油,縱火犯還是莫扎特自己。薩列裏對莫扎特的又愛又恨最終在兩人合作《安魂曲》時化解開,那時他才真正明白平庸的含義,他纔對自己的平庸釋懷,因爲他看到了莫扎特爲自己的天才付出的代價,人生是公平的。

最後薩列裏忍受着一天天被人們遺忘,而莫扎特連享樂的機會都沒有。最後的安魂曲,獻給英年早逝的莫扎特。

《莫扎特傳》觀後感 篇九

向大家推薦一部影片,《莫扎特傳》,該片講述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莫扎特六歲開始作曲,八歲寫下第一首交響曲,十一歲寫下第一首清唱劇,十二歲寫下第一部歌劇,十四歲指揮了該歌劇的十二場演出。本片於1985年獲得十一項奧斯卡提名,最終獲得八個獎項,並且獲得了最具價值影片獎。無論是情節,還是編劇,無論哪個方面,都是最完美的電影。

第一次聽到莫扎特先生的作品是某次夜裏開車的時候,某個廣播電臺,一個專門播放經典音樂的節目,流暢的山路駕駛感受和優美的旋律就這樣不可思議地融合在一起。然後我就忘乎所以地尋找關於這首曲子的一切,後來才知道,那是《DieZauberflte魔笛》,那是莫扎特,那是連我這樣粗俗不堪的半文盲都覺得優美動聽的旋律。

真的,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和歌劇,和西方古典音樂會產生什麼交集。我一直以爲只有兩隻蝴蝶和衝動的懲罰,只有龐龍和刀郎纔是屬於我的音樂,只有丁香花纔是我的天籟。就好像我總是覺得蹲在街頭吃的北京飯店的大雪條,小時候淌着口水舔的冷狗和人頭比冷氣店裏的哈根達斯好吃一樣,畢竟,那是童年的味道。可忽然間,我聽到了莫扎特,聽到了魔笛;於是歌劇和古典音樂就這樣穿越到了我那再也找不到冷狗和人頭的生活中。

我依然還是在聽周杰倫,依然還是聽那些什麼榜上的流行歌曲。但偶爾那麼一刻,我會把《FürElise致愛麗絲》,會把《PianoSonataK331,turca》這樣的鋼琴曲一遍又一遍地播放;會一次又一次地聆聽《DieZauberflte—DerHolleRache魔笛》,還有那無法忘懷的《SwanLake—Scene(Act1)天鵝湖》。我的音樂就是這麼複雜,我甚至還會聽梵唱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很怪吧。

寫着寫着就漂移—跑題依然是我的風格,那些懷疑我的文章是轉來的人可以放心,絕對原創。

看了《莫扎特傳》,才知道什麼叫做天才。才知道最瞭解你的人,其實是你的對手。

《莫扎特傳》觀後感 篇十

天才在現實生活中有兩種表現:

一種是心智澄澈,世事洞明。他們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常常展現出愚鈍、糊塗、內斂等不會給人造成威脅的形象,因爲他們明白,自身的天分會凸顯旁人的平庸,由此遭到嫉恨和無來由的打擊。另外,他們明白,生命是有限的,而慾望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逐無限的慾望,幸福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所以有必要給心靈留一個安靜的空間,讓自己棲息於其中,詩意地生存。

另一種天才是在某一方面擁有驚人的才華,但在爲人處世方面卻天真幼稚,由此給自己帶來了不必要的傷害。雖然他們命運多劫,但不幸的遭遇又成爲他們在藝術創作上的豐富素材。由此,創造帶來的狂喜撫慰了生活中的痛苦和悲傷。

毫無疑問,莫扎特是第二種天才。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鋼琴曲實在是太優美了,“有耳朵可以聽的,都聽吧!”

《莫扎特傳》是1984年奧斯卡最佳電影。這部電影最大的特色,是通過莫扎特的死敵——宮廷樂師薩列裏的視角來重現這位音樂天才輝煌而坎坷的一生。

美國音樂學者約瑟夫61馬克利斯曾經這樣評價莫扎特的音樂:“在音樂歷史中有這麼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係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

然而,後世的讚譽,無法排遣莫扎特在世時的寂寞。他的岳母認爲他是一個“不切實際的人”,他的妻子指責他的工作“無法換回錢來”,維也納皇帝批評他的作品“音符太多”……

在莫扎特生活的年代,惟一真正理解、欣賞這位天才的卻是他的敵人薩列裏,他說:“透過音符構成的柵欄,我看到了一種純粹的美。”

薩列裏通過陰謀詭計,不斷地傷害莫扎特,他讓莫扎特被皇帝冷落,被貴族厭棄,被同行仇恨打壓。與此同時,父親的去世、岳母的嘲弄、妻子的抱怨、生活的貧困也讓他備受煎熬。不過,天才與凡人的區別,就是他們能夠在不幸的生活中提煉出流芳百世的藝術結晶,當岳母喋喋不休地數落他時,他卻屏蔽了一切雜音,只是專注地欣賞那些音符之間的旋律。也許,命運的作弄,在天才看來不過是上帝華美樂章的一個片斷,但這些片斷也只有天才才能夠捕捉到,並讓它們走向人間。

影片最後,莫扎特的屍體被租來的棺材丟入簡陋的墳坑,天才與凡人同歸一穴,這樣的結尾委實令人震駭。不過,幾十年後,當薩列裏演奏自己創作的曲目時,無人知曉並欣賞,唯獨他演奏莫扎特的樂曲,纔得到了掌聲。這是命運對他最大的懲罰。

“所有的庸才們——在世的和未來的庸才們,我寬恕你們全體。阿門。”導演米洛斯61福爾曼借瘋癲的薩列裏之口給影片劃上了一個凝重的句號。

天才從來都不屬於庸才,但是天才又和庸才是那麼的不可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