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頭腦特工隊觀後感400字_頭腦特工隊觀後感

觀後感1.23W

頭腦特工隊觀後感400字_頭腦特工隊觀後感

頭腦特工隊觀後感400字1

一本好書可以喚醒人性的共鳴,一部好電影同樣可以值得回味,包括動畫。

人的大腦由各種情緒控制,友誼,愛情,家庭,淘氣,邏輯,幻想等是連接大腦總部的各個島嶼。一個個記憶球也成了電影膠捲,在人需要它的時候由管道輸送到控制室放映。而核心記憶毫無疑問就是啓動這一切的關鍵。多麼奇妙的想象!

記憶伴隨我們的一生,當然,我們的大腦不可能記住所有,因此記憶球也會被定時清除。但最重要的記憶卻會長久存在,成爲滋養生命的養料。如果失去這些,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喚醒走上錯路的人們。正是這些關於愛,關於友誼,關於毅力和精神的核心記憶球讓我們可以充滿希望地活着,可以迷途知返,有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也是作爲高等動物的一個標誌。

或許,我們會老,當我們忘記曾經很多事情的時候,核心記憶卻依舊存在,試問,誰會忘記刻骨銘心的事呢?

用大家都喜歡的動畫告訴我們如何做纔可以變得更好,這才證明了越簡單的東西往往蘊藏真知。

頭腦特工隊觀後感2

10月13日晚上,我帶着女兒和兒子去電影院觀看了電影《頭腦特工隊》。

作爲皮克斯的忠實影迷,該動畫工作室出品的每部動畫片我幾乎都陪着孩子看過至少兩遍。其中,《頭腦特工隊》幾乎是皮克斯動畫片中情節最簡單的一部,然而,卻讓我幾度流淚。

本片主人公是一個叫萊莉的11歲小女孩,一直過着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生活,但隨着父母從明尼蘇達搬到舊金山,面對新學校的不適,面對舊閨蜜的疏遠,面對父母因爲工作忙碌導致的淡漠,她的情緒變得很負面,卻一直壓抑這種負面情緒,故意做出積極樂觀正能量的樣子,最後終於某個夜晚,在怒火中爆發,在噩夢中驚醒,偷了母親的錢離家出走。走到半路上,突然醒悟,於是回家。

影片小主人公外在世界的經歷非常簡單,但小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探索卻極爲複雜,細膩,微妙。萊莉大腦中有五個情緒小專員:喜樂(樂樂)、憂傷(憂憂)、憤怒(怒怒)、厭惡(厭厭)、恐懼(怕怕),它們主導着萊莉對外部世界的反應,它們之間的衝突、和解、協作,演繹得既富有科學邏輯性的真實,又富有文學戲劇性的美善,實在是難得精品。

我留意觀察到,此片之所以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與導演彼得·道格特的成長經歷,以及導演女兒艾莉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道格特讀國小五年級時,他父母舉家搬到丹麥住了一年,以方便他父親學習卡爾·尼爾森的讚美詩音樂。道格特的兩個妹妹當時都過的比較輕鬆,但他卻掉隊了。這種感覺一直持續到他上高中的最後階段。

“那是我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時光。”他說,“突然之間,砰地一聲,你童年那種田園詩一樣的肥皂泡就那麼破了。你開始意識到,你做的每件事情,你的穿衣戴帽,你說的每一句話,別人都在品頭論足……我一直覺得自己笨拙、羞澀,因此,我在某種程度上縮回了我自己的小世界。”

後來,道格特也爲人父母,在2009年末,他注意到,自己11歲的女兒艾莉正在經歷類似的轉變。“她開始變得越來越安靜,越來越內向。老實說,這種情況在我自己心裏引起了很大的不安和恐懼……大家都知道,成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看到我女兒的成長,打開了我的記憶之門,讓我會想到自己成長的過程是如此艱辛,所以,我希望這部電影能讓大家都有共鳴,回想成長的經歷……”

道格特的分享讓我特別感動,難怪我在本片的很多情景中,看到了《飛屋環遊記》式的溫柔懷舊,看到了《玩具總動員》式的堅貞友情,看到了《怪獸電力公司》式的價值反思----如果說,《怪獸電力公司》指出真正的電力能量不是來自恐懼,而是來自歡樂,那麼,《頭腦特工隊》就更甚一籌,指出真正的情感健康,不是來自營造膚淺的歡樂,而是直面深邃的悲傷。

不過,如果僅僅如大多影評所解讀的,認爲本片的主題是“鼓勵孩子要敞開真實自我,要表達悲傷情緒,要坦然接受失喪……”,我覺得又失之片面和單薄。僅僅到此爲止嗎?

我思考的問題是:在怎樣一種更深層面的人際互動下,纔可以幫助孩子自由的敞開真實自我,勇敢的表達悲傷情緒?

每人都有“被忽略被遮蔽的內在小孩”

以小主人公萊莉爲例,她爲什麼要離家出走?其實是方方面面孤獨體驗的疊加。我們能看到,萊莉在新學校新班級做自我介紹時,從強顏歡笑(象徵“我情緒很好”)轉到失聲痛哭(象徵“我情緒不好”)時,並非沒有敞開真實的自我,也並非沒有表達悲傷的情緒。

但很可惜,當時沒有任何同學(包括老師)走上去擁抱安慰她;集體活動午餐時,沒有人搭理陪伴她;冰球比賽受挫時,沒有人鼓勵扶持她,再加上舊閨蜜有了新夥伴,對她沒有任何噓寒問暖;父母也因爲工作忙碌瑣事煩亂而忽略她,最後,她只能通過離家出走的方式來懷念從前——從前父母、從前同學、從前老師的愛。

那麼,她爲什麼要半路回家?因爲藉助無數溫馨美好的童年點滴回憶(情感賬戶),她始終相信爸爸媽媽是愛她的。所以,她回家後才能勇敢而自由地敞開心扉:“我知道你們希望我開心,但我真的很想念明尼蘇達……”這時,她的父母反應和新同學們完全不一樣,他們緊緊將她攬入懷中,心有慼慼地說:“其實我們也和你一樣,懷念美麗的森林,懷念自家的後院,懷念你溜冰的春湖……”

在相擁而泣的愛中,萊莉所有的懷舊悲傷都化作更深的成長喜樂。

但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萊莉回到家,真實表達悲傷情緒後,換來的是父母的憤怒、諷刺、冷漠或道德批判的話,萊莉還會敞開心扉嗎?

萊莉的這種離家出走經歷,在我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經歷中反覆出現。我們上一代父母是比較悲哀的,本來自身就積壓了很多百孔千瘡的負面情緒——比如我父親,童年遭遇家庭變故、青春遭遇“”浩劫,前途遭遇他人排擠,信仰遭遇徹底破產,婚姻遭遇激烈衝突,既不懂得如何經營夫妻關係,更不懂得如何經營親子關係,所以很多無處泄憤的怨氣和怒氣都轉向了比自己更弱勢的兒女。

大約也是在萊莉這個年齡,有一天中午,我父親因爲一件很小的事把我重重奚落了一番,平時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是忍氣吞聲、忍辱負重,也就過去了。但那一次,面對那些辱罵嘲笑之語,我實在忍無可忍,哭着跑了出去。

我家附近300米處就是長江,我在長江碼頭上一邊哭一邊徘徊,最後情緒平靜後才躡手躡腳地走回去,父親只是冷眼看着我:“還敢跑!有本事你就別回來啊!”我心頭一哆嗦,只得聽着他的嘲諷繼續唯唯諾諾,但卻暗暗發誓:“這真是自取其辱,永遠不要再哭,永遠不要當弱者,眼淚沒有任何價值!”

後來,在16歲那年夏天,和17歲那年夏天,我又分別有兩次離家出走的殘酷經歷,一次是夜半坐車私逃,一次是夜半投江自殺,但這兩次都未遂,而後果也更加慘烈,我也更加封閉。

所以,不難回答,爲什麼孩童(甚至包括成人)要隱藏真實的自我,迴避悲傷情緒?因爲比起喜樂,悲傷是內心最脆弱也最柔軟的情感,也是最容易被傷得體無完膚的情感。一旦坦露後,如果不被接納和理解,反而遭遇冷漠或嘲笑,自身就會不再輕易繼續坦露,而是用很多的盔甲將自己嚴嚴實實武裝起來,變得設防、強悍、冷峻、堅硬、過度獨立孤傲……

所以,孩童敞開真實自我的程度,與他們父母(包括老師、同學、親友)無條件接納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從年齡差異角度,青少年比孩童更不容易敞開一些;而從性別差異角度,男孩比女孩,男人比女人又更不容易敞開一些。在這個看似不得不帶着各種面具各種標籤各種身份生存的時代,其實,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被遮蔽被忽略的內在小孩”。

蘇芮有一首極爲風靡的歌,叫《親愛的小孩》,歌詞觸動出了無數人的成長體驗:“小小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是否朋友都已經離去/留下了帶不走的孤獨/漂亮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是否弄髒了美麗的衣服/卻找不到別人傾訴/聰明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是否遺失了心愛的禮物/在風中尋找從清晨到日暮/我親愛的小孩/是否讓風吹熄了蠟燭/在黑暗中獨自漫步/親愛的小孩快快擦乾你的淚珠/我願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

其實,這首歌的詞作者楊立德是一位_,他說創作此歌是想提醒大家,每個人從小長到大,怎樣才能一步步走向回家的路?我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

我想,這是一條迷路小孩尋找天父的路,也是一條天父尋找迷路小孩的路。因此,天父的愛子主耶穌才親自道成肉身,來到這片流離失所的紅塵世界,他願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

“與哀哭的人同哭”

我算是幸運,信主12年來,在這條被主陪伴回家的路上,內心的設防、強悍、冷峻、堅硬、過度獨立孤傲都在愛中被一點點融化。等自己做了父母后,更是能借着兒女的成長,不斷去挖掘、重審、醫治自己的成長記憶。正如《頭腦特工隊》的導演所感悟的一樣。

從我們這一代父母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關注原生家庭醫治、婚姻關係經營、親子關係培育、心理健康管理等被社會宏大敘事所忽略的問題。我們作爲父母可以學習借鑑的理論資源日益成熟。

不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需要有自覺的勇氣,更需要自我痊癒的時間和空間——有很多的成長記憶需要梳理,有很多的心理問題需要醫治,有很多的思維模式需要扭轉,這些都需要時間和空間。可以說,我們這一代是一邊自己成長一邊陪着孩子成長。我們都不願重複上一代簡單粗暴的育兒方式,但偏偏我們容易犯重蹈覆轍的錯誤。

比如,面對迅速成長中的女兒,我也曾像萊莉的媽媽一樣,以成人的規範去要求女兒:“爸爸媽媽工作很辛苦,所以你不要添麻煩,要懂事,要陽光……”也曾像萊莉的爸爸一樣,以嬰兒的模式去敷衍女兒:“小乖乖,別小題大做,來,笑一個……”當看到這幾招都不管用後,失望之餘就開始批評論斷了:“哪有像你這樣不順服的孩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女兒在八九歲時,會因爲一些小事而憤怒,比如和弟弟吵架了;比如別的小女生不和她做好朋友了;比如新買的鉛筆不好用了;比如作業寫得不夠滿意了。在我們父母眼中看來,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在孩子眼中都是愛恨恩怨的大事,以至於她陷在憤怒情緒中,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反而遭到父母的奚落的話,就會和萊莉一樣,衝進自己房間,摔上房門,大聲哭泣,甚至會萌發離家出走的念頭。而我們往往簡單歸結於青春期的叛逆。

印象最深的是今年五月,我作爲家長志願者給女兒班級上完一堂語文課後,帶着女兒和另外一個小朋友回家。在廚房做飯時,我發現女兒做了一個很不雅觀很不淑女的動作。我非常驚訝,特意走到客廳,鄭重其事地警告她下不爲例。沒想到她坐在沙發上,很不屑一顧地說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學校很多男孩也做過這樣的動作。

我便將她苦口婆心地教育了一番。諸如女孩子行爲舉止要端莊文雅,不要流裏流氣像個小太妹……也許我語氣有些嚴厲,她撅着嘴一邊聽,一邊反駁,還一邊晃動着鋼筆,我湊過去一看,那漂亮的沙發巾被鋼筆戳了好多小洞洞,估計很難洗掉了。

我儘量忍住怒氣說:“現在我不當着你朋友的面管教你,等她走了之後,我再好好管教你!”

結果,女兒一撒手,氣沖沖地跑到自己房間,哐啷一聲關上門。

當時,我並沒有反省自己,而是遷怒女兒:“現在的小孩真是嬌生慣養,金枝玉葉,說幾句就敢犟嘴!就敢摔門!想當年我們這麼大時,就算沒做錯事,被父母管教了,都是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真是反了……”

還好,我這些氣話都只是暗暗在心裏翻涌,並沒有隔着門對女兒脫口而出。其實以前她摔門而去的時候,我也這般對她進行過“憶苦思甜”的教育,但發現不但不會讓女兒“羞愧難當”,反而會讓她“變本加厲”,按她自己的說法:“我不喜歡媽媽拿你小時候和我小時候相比較。”

所以,我現在學會了冷處理。那就是不聞不問,不理不睬。從某種意義上說:冷靜處理比冷嘲熱諷好。因爲我們每次冷嘲熱諷都在重複上一輩父母的管教模式,只會帶來同樣的傷害。

然後,我若無其事地繼續去廚房洗碗。這時,女兒的小夥伴跑過來問我:“阿姨,她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裏會做什麼呢?”

我說:“沒事,她可能在哭,安靜一會兒就好了。你做作業去吧,別管她。”

沒想到,女兒的同學很認真地對我說:“今天放學講道時,聖經老師說,要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她在哭,那麼,我應該進去陪她一會兒,對不對?”

頓時,我被這個小女孩的話震住了。放學時聖經老師的講道,其實我也聽了,但就壓根沒想到可以運用到這件小事上,而這小姑娘,不但渴慕聽道,而且願意行道,太難能可貴了。我一個大人反而不如一個孩子!”

“那麼,你敲門問問她,願不願意讓你陪,阿姨估計她不一定願意。”

小姑娘開始敲門,果然沒有迴應。但她不肯放棄,又拿了一張白紙,刷刷寫了什麼,隔着門縫傳遞了過去。

還沒等我洗完碗,女兒就已經打開門出來了。兩個人有說有笑的。女兒情緒好轉的速度如此之快,讓我很驚訝。

我悄悄地看了看兩個小女孩之間的紙條對話,不禁莞爾。

“你是誰?我心情不好,請不要進來。”

“我想陪你一會兒。耶穌愛你,你的媽媽已經原諒你了。”

“好吧,那我就開門,因爲‘凡叩門的就給他開門’。耶穌也會祝福你。但請你不要寫這個事在禱告事項上,就寫‘讓我們都能聽主的話。’”

事後,我問女兒:“爲什麼要發脾氣摔門呢?”

她說:“因爲你是當着我朋友的面說我,我覺得很丟臉。”

剎那間,童年少年時代,父母當着鄰人、當着同學、當着其他親友數落我的情景浮上眼簾。而我在一旁表面噤若寒蟬安之若素,實則痛楚受傷,既不敢怒又不敢言的感受也涌上心頭。

看來,不經意間我還是在重蹈覆轍地沿襲我父母的管教模式,但女兒並沒有重蹈覆轍地沿襲我的受教模式——她覺得痛楚受傷,就選擇了敢怒和敢言。而這份自由和勇敢,正是寬容的家庭環境才能給予的。這也許是我作爲父母的進步。

然而,我知道自己明明可以做得更好,當女兒敢怒、敢言、敢哭的時候,不僅應該冷處理,更應該像女兒的小夥伴所做的:“與哀哭的人同哭”。正如《頭腦特工隊》中,bing bong 傷心的時候,樂樂爲了能讓它快樂起來,又是做鬼臉,又是逗樂子,卻急功近利,於事無補;而憂憂卻只是靜靜坐在它身邊,用耳朵表達聆聽,用眼睛表達同情,用雙手錶達撫觸。奇妙的是,在這種“與哀哭的人同哭”的陪伴中,bing bong變得快樂起來了。這就是愛與被愛的神奇力量。

當我們父母鼓勵孩子敞開真實情感時,請讓我們父母先鼓勵自己對他們給出真實接納。而當我們鼓勵自己對孩子給出真實接納時,請先相信,我們因爲上帝的救贖之愛已被無條件的接納。如果我們自己沒有體驗無條件的被接納,如何能夠對他人給出無條件的接納?

“上帝也有這五種情緒嗎?”

其實,有時候,不是我們幫助孩子成長,而是孩子幫助我們成長。比如,這次觀影,去的除了我的一對兒女,還有女兒的語文老師,兒子的英語老師,以及女兒班上另外兩個可愛的小女生,結束後,一路上,孩子們熱烈討論起來。

女兒和小夥伴說:“我最喜歡樂樂。”另一個小朋友說:“我最喜歡厭厭,因爲她長得最漂亮。”兒子則說:“我最喜歡怕怕,因爲我膽子小,很害怕。”我說:“我最喜歡憂憂,她很謙卑,很溫柔,富有同理心。樂樂太急於求成。”

兒子突然問我:“媽媽,上帝也有這五種情緒嗎?”

我說:“上帝應該只會有喜樂和悲傷兩種情緒吧。上帝會喜樂,因爲祂是喜樂的源頭;主耶穌禱告的時候就常常充滿喜樂;上帝也會悲傷,因爲祂憐憫人,主耶穌經常憂傷嘆息,還會因爲朋友拉撒路的死亡而哭泣。他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安慰。”

兒子搖頭,“但是上帝應該也會有憤怒吧?他看到人犯罪,就會憤怒。他厭惡罪呀。所以上帝也會有厭惡啊。”

我大吃一驚,覺得兒子聖經比我學的好,“你說的對,主耶穌在聖殿裏,看到那些人沒有敬畏之心,把聖殿當做賊窩做買賣,也發義怒了。”

“那上帝有沒有懼怕的情緒呢?”

“當然沒有,上帝已經勝過所有的罪惡和死亡呀!”我突然想到一句聖經經文:“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爲懼怕裏含着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約翰一書四章十八節)

於是,我又補充了一句:“但我們人會有懼怕。當我們對上帝的愛不夠信任的時候,就會懼怕。”

正說着,我們來到黑黑的近道小路上。需要攀爬土坡和穿越鐵軌,兒子本能地說:“我怕!”

我鼓勵他說:“不要怕,我們靠着上帝,做勇敢的小男子漢。”

然後,我牽着他的小手,成功的邁上去,再然後,他放開我的大手,勇敢的走下來。

頭腦特工隊觀後感3

《頭腦特工隊》可能是目前爲止最直接最完整地呈現這一主題的作品,沒有假託一隻玩具熊或一個童話公主,而是直接呈現了成長過程中美好記憶的一次次陷落。當小女孩拒絕迴應爸爸的玩笑時,淘氣島轟然傾塌,我身邊的陌生姑娘在啜泣,而我想要嚎啕大哭。

童年真的是在某一瞬間像爆破一樣消失的麼?小孩子可愛的瞬間,大多是不自以爲可愛的,而從逐漸懂得“賣萌”開始,我們學會通過假裝來重溫童年時受到的寵愛,而童年也真正成爲無法返回的孤島。

Bing Bong這個幼年幻想中的夥伴,和《玩具3》裏被拋棄的大熊,和《無敵破壞王》裏風光不再的糖果國王,甚至和《飛屋環球記》中受到質疑的冒險家有着許多共通之處,看電影的時候我總擔心如果萊利是一個受到心理創傷的小姑娘,Bing Bong很可能會黑化爲一個相似的反派人物了,然而受到呵護的萊利幻想中的夥伴是快樂而憨厚的,爲了小姑娘的快樂它最終選擇消失在遺忘的深谷中。這樣的遺忘是如此地不知不覺,以至於我們幾乎從不會爲忽視了某個幻想中的夥伴而愧疚。當樂樂趴在懸崖邊看到Bing Bong逐漸化爲暗影,我拼命地從我的回憶的廢墟中搜尋那隻被我賦予過生命的小鹿氣球和被我想象成小馬的兒童自行車,是我拋棄了它們,還是它們離開了我?

爲什麼不能永遠以過去的形式存在。爲什麼每時每刻都在獲得新的記憶遺失舊的。到底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還是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天堂圖書館一般的記憶檔案館中的管理員啊,他們的銷燬記憶的時候不會難過嗎。或許皮克斯覺得回憶還是及時清理的好吧,即便是美好的回憶,留下了太多也會令人難過。《飛屋環球記》中的老人的故事,不是事情的另一幅面孔麼。人生於世何止是與童年、與舊友的不斷告別,人生於世本就是一場漫長的告別,遺忘的哀愁或許是時間的獎勵。把所有故事都戴在身上,纔是旅途中最艱難的狀況吧。

然而這樣想也並不能讓我釋懷啊,真想跳進回憶的深谷中,重新看看每一個灰色的海洋球。

頭腦特工隊觀後感4

一部不反派、沒進級打怪,仍舊多線索敘事,讓《腦子間諜隊》釀成了一部斗膽勇敢有創意的動畫。靠着夠萌夠甜夠抒懷,各類文娛元素層見疊出,分切多視角的敘事臻入化境 ,竟然能製造出炫麗過癮的貪吃盛宴,放眼舉世生怕只需“迪士尼+皮克斯”能做到了。況且本片主題竟然是笑中帶淚、無懼消極的璀璨回首,註釋出細緻的真情實感,蘊涵着人生哲理與深思,叫我不能不感受團隊的感悟過高了。

康樂 、無畏 、討厭 、消極 、氣忿五種差異豪情,作爲環節人物浮現正在片裏,自身即是創意不凡。一邊是“高黑美”樂樂與“矮矬肥”憂憂,正在腦子世界拿着影象球,費全心思想返回總部,另外一邊奼女萊莉跟着舉家搬家、情況變差,有憤世忌俗的傾向,想離家出奔,尚有三位豪情正在小本營拾掇開局,外加一小堆人生影象片斷交織,這麼多線索融進《腦子》,該片敘說竟然有條穩定,而且放棄着跌宕放誕起伏、掛念重重,爲不雅觀衆浮現了一場五味俱全的豪情風暴,都足見編導對於腳本與鏡頭的控制力,可謂至臻完美。

彼特·道格特因爲是《怪物公司》編導,正在《飛屋》秉持了自身兩重拍檔的人物模式。從“小眼仔”與“毛怪”思緒,衍生出“樂樂”與“憂憂”,愚笨四眼、懶散貪睡、少言寡語的憂憂,時刻反渲染樂樂的機靈膽小、甜蜜動聽、興奮話癆。但身爲腦子豪情的主控官,她僅想去讓奼女萊莉高歡娛興,是以對於憂憂老是冷眼相待,卻沒有懂憂憂口中那句“啜泣也是減壓一種體式格局”,也是編導對於人類豪情的推翻式深思。終極,樂樂用袋子裝滿“複製帥哥”,破天荒搭建出了碩大的階梯,想耍雜技“堆人”一樣翻越過來,奮力拉住憂憂返回主基地,迪士尼傳統卡通片中神怪精髓,尚有編導逆襲小我決心,完全被施展患上極盡描摹。

同樣是“愛可以挽回一切”,同樣是排山倒海的冒險奇遇,同樣是二位性情不同西崽翁,《腦子》顯着要比夢工廠至心鉅製《猖狂外星人》超過跨過一籌,緣於編導對於清淡生產微小處的捕獲。正在腦子的形象空間內,三人被扭曲變形爲兩維動畫碎片,尚有形象派的外型,都是很復舊、頗有趣、頗有創意。小象開初是一個樂天派高人,猶如啥都清楚,啥都樂不雅觀面臨,卻正在最黝黑絕境的忘掉深淵,用捐軀摒棄了自身性命,悲壯地叫副角駕駛年夜車衝進來,則有種觸動魂魄深度,催人淚下的力氣,叫人正在消極中連續直面爾後。

形象空間、認識牢獄、忘掉深淵等如許教科書都講沒有清楚的器械,竟然給活龍活現的展示正在不雅觀衆面前,至關叫人讚不絕口。看着樂樂正在控制檯溜冰,鏡頭切換到奼女萊莉正在房內溜冰,那種溫暖暖心的畫面,徹底跟實踐生產大相徑庭,瞬時讓人想沉溺其內。那堆數目單一的影象球,時而閃出或者歡喜、或者憂傷、或者氣忿的影象片斷,有些片斷稀釋大都人的生長閱歷的點滴,由於腳本與鏡頭先後鋪墊的嚴謹盡心,妥善時刻氣象交融,迎刃而解進行催淚人不由想讚歎與敬佩這些優良細節。

不任何淫穢惡俗橋段,羨慕於溫情悲劇卡通,炫麗視聽無以復加,各類戲劇牴觸簡樸,卻儘可能笑淚俱全,叫不雅觀衆備感驚喜,進而老小皆益,一直是皮克斯作品寶物。從《玩具》到《飛屋》,再從《玩具3》到《怪物國小》等“超等IP”續集誕生,已經被質疑再難原創肉體的皮克斯團隊,終於用《腦子》《恐龍當家》交出一份密切快意的答卷。《腦子》中“霸氣女總裁”樂樂,目擊小象捐軀豪舉,悟出“人生應無懼憂慮”真理,於是讓出自身職位地方給憂憂,讓奼女痛爽脆快地哭了一回,從而輕鬆封閉萊莉的心靈桎梏,抵達了不雅觀影共識點。魂魄深處璀璨影象是笑淚穿插?真不克不及漠視皮克斯這羣才調橫溢的可怕高手。

頭腦特工隊觀後感5

昨天看了頭腦特工隊,感覺太對我胃口了!觀影過程中不斷聯想到現實生活。對心理的準確把握讓這部電影的意義遠遠超過了講故事和笑話。我相信它即使是多年以後也還是大家口口相傳的經典的~以下便是我的從心理學角度的解讀。

我們還是一個小嬰兒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像一張等待被填滿的房間一樣充滿未知,沒有情緒小人,沒有記憶玻璃球,也沒有人格小島。那時我們的情緒還沒有出現,記憶還沒有開始產生,我們的人格也還不完善,所有的動作(包括哭)都是反射性。

慢慢地,隨着大腦的發育,情緒小人一個一個蹦出來了。我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情緒,當我們看到新奇事物的時候,樂樂蹦蹦跳跳地出現了,於是我們感受到了快樂,快樂可以爲我們帶來積極的想法,使我們更具創造性。當面臨危險的時候,怕怕打了個冷戰走來了,於是我們會害怕,害怕使我們迴避可能的危險。吃到難吃的東西的時候,厭厭帶着嫌惡的表情現身,於是我們會感到討厭,厭惡使我們原理對我們有威脅的的東西。被爲難的時候,怒怒也不甘示弱地跑出來,讓對方知道我們不喜歡這樣。這些情緒們在樂樂的主導下,反映了茉莉以及我們的生活,並將生活的點點滴滴變成代表記憶的玻璃球,儲藏在我們腦海裏。慢慢地,我們的人格山谷也隨着記憶逐漸形成了。我們便成爲了童年時期活蹦亂跳小孩子。

憂憂其實也是情緒小人中很重要的一員。但當代表憂傷的憂憂第一次瑟縮着出現的時候,樂樂並不清楚憂傷的意義在哪裏,很排斥憂憂。這正像我們很多人覺得消極的情緒是沒有意義並且不應該出現的一樣。樂樂還企圖壓抑它,把它限制在一個小圈子裏面不讓它出現,正像我們企圖壓抑自己的感情,讓自己永遠不悲傷一樣。後來樂樂發現適得其反,不僅讓憂憂自責和失控,最後還和憂憂一起被意識吸走了。悲傷和快樂其實是分不開的,我們以爲強行壓抑悲傷就能變得快樂和幸福,但是事實上可能會因爲自責讓悲傷更強烈,甚至會出現抑鬱(depression)。如果再極端一點,我們終於通過強行壓抑真的完全感受不到悲傷,但是我們也會感受不到快樂了。剩下的害怕,厭惡和憤怒在一起,就是焦慮,我們就會體驗到焦慮障礙(anxiety disorder)。所以壓抑自己的情緒很多時候反而沒有那麼有幸福感。消極情緒也有它的作用的,就像在樂樂想進去危險的抽象思維空間的時候,憂憂提醒過樂樂那離很危險,但是由於樂樂太積極不夠謹慎,所以遇到了危險;還有就是,故事的最後,憂憂讓茉莉把她的傷心事清晰地傾訴了出去,得到了父母的理解,並最終和解了。我們經常說我們應該積極,並不是說我們不能有消極情緒,只是讓積極佔主導而已。我們要知道,消極的情緒並不是只能毀滅東西的定時炸彈,是一個很正常的東西。我們應該像樂樂最後接受憂憂,並讓茉莉傾訴苦悶一樣,接受偶爾的消極情緒,並儘量找信任的人傾訴。就像心理諮詢領域有一句很棒的話:“求助是強者的表現:)”。

故事的最後,茉莉的核心記憶變成了漂亮的彩色的,不再像小孩子一樣是單調的黃色了,而是充滿了豐富的喜怒哀樂。我想當我們慢慢學會感知、面對、處理和接受多種複雜的情緒,使之成爲我們的一個整體的時候,或許就是我們慢慢成長了:)

下面是一些其他的雜感或吐槽:

這個動畫我印象很深的是,小象犧牲自己,幫助樂樂逃離遺忘深淵。我感覺童年的美好幻想雖然有些都被我們遺忘了,但是它所帶來的快樂心情我想是一直在我們腦海中的吧。(我小時候幻想過我有數碼寶貝=w=)也讓我想起了,回憶童年趣事是喚起快樂心情的好方法。

比較有意思的是,雖然樂樂、憂憂、怕怕、厭厭、怒怒是代表人的五個基本情緒,快樂(happiness),憂傷(sadness),害怕(fear),厭惡(disgust)和憤怒(anger)。如果把它們看做人,它們各自也是以各自情緒爲主導的人。樂樂是一個非常樂觀的多血質的人,他是積極的代言人任何時候思想都很積極,但是專注度欠佳經常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憂憂則是一個很悲觀的人,思想很消極,比較像抑鬱質的人。怕怕恐懼所有陌生的事物。厭厭對事物總是抱着嫌惡的態度經常挑刺。怒怒則是膽汁質的典型,很暴躁,經常怒火中燒。我們會發現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人。他們雖然也有其他情緒,但是有一種情緒是長時間佔主導的(就像兒童時期的茉莉就是快樂佔主導)。我們會發現不同性格的人對同一個事情的看法非常不同,即使遇見同一件事,樂樂會高興,憂憂會難受。其實他們說的都不是錯的,只是他們的關注點不一樣,我們的感知其實是外界事物和我們的關注點的共同產物。

故事對抽象思維的幾個步驟的演繹挺有創意的!

雖然這個動畫片小孩看不懂,但是小孩子們看到本片對幻想樂園的描繪一定會很興奮的,所以說不定會受小孩歡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