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道士下山》觀後感

觀後感8.53K

電影《道士下山》觀後感

《道士下山》觀後感範文一

我認爲《道士下山》算是上乘之作,儘管不算完美,一些缺點也有影評人客觀點出,但是瑕不掩瑜,比起《歸來》至少好了三個《一步之遙》。

《道士下山》從頭到位洋溢着真誠。對的,真誠。這是我在懷疑劇情的時候把我按在座位上看完全片的唯一理由。何安下、崔道寧、周西宇和查老闆,都是下山的道士,他們有的是初入紅塵,有的是再回紅塵,在修行中見天地、見衆生、見自己,他們活得瀟灑自在。不管是初入紅塵試煉的何安下,還是熱愛紅塵的崔道寧,看破紅塵的周西宇,他們活得很真,真誠面對自己,真誠對待他人,真誠面對恩怨。

回想近年來看的諸多國產影片,要麼用力過猛、要麼過於高冷、要麼哭天搶地、要麼就是不知所云。然而像這樣把電影人物塑造得這麼真誠的,真的是少見。一衆演員也貢獻出了很真誠的表演,王寶強的草根氣質和魔性傻笑纔是這樣一個不諳世事、內心純潔的小道士;範偉最後的一幕(的確是昇仙了)那種從容慈祥簡直不能再仙氣一點點了!還有郭富城演出周西宇那遺世獨立的冷峻氣質,都不是一般的功力啊。我也不喜歡王學圻的表演,總覺得他演的和尚是一個殺人如麻的惡人遁入空門尋求庇護,但是咀嚼一下他說的“是慈悲還是淫邪”,我也就信瞭如鬆和尚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老方丈。林志玲和吳建豪在表演上的任督二脈,我想在這次是打通了,不要那邊說吳建豪的崑曲身段不到位了,他只是演一個變態的紈絝子弟,不是演戲曲演員好嗎!

原著和編劇都是《一代宗師》的作者,不免被拿來做比較。然而,相比於王家衛用自己獨立的電影語彙觀衆懂不懂無所謂,陳凱歌更像是學校裏兢兢業業傳道授業的老教師,他也許不受學生待見,但他真的是一腔赤誠。在《道士下山》中,他其實已經儘量在做接地氣的嘗試了,把徐皓峯這麼仙氣的作品,以較爲通俗的手段的呈現在大銀幕,他是真的害怕觀衆不明白他想講什麼啊。

《道士下山》中,陳凱歌想說的很多,而且也都做到了。何安下遇見崔道寧的`情感糾葛,見情慾;遇到如鬆和尚,見心性;遇到彭乾吾殺弟子,見自私見背叛;遇到周西宇,見超脫;遇到查老闆,見真情。這些故事段落再細究一下,哪一段不是對當下社會的隱喻。不要再說故事散連接生硬了,這就是紅塵試煉奇情美欲啊!不要說旁白說教愚蠢了,《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你是因爲聽不懂英文腦子不夠使所以覺得高深嗎?你們能不能平心靜氣地感受一下氛圍和人物啊!電影不僅僅是劇情,還有人物、美術、鏡頭、結構和表演啊!

第一天上映的時候看完走出影院覺得值得回味,然而回頭看到網絡上爲了差評而給的差評,爲了吐槽而給的吐槽,好像陳凱歌的電影不吐槽一下就顯得不文藝,感到這個世界深深的惡意。有些評論的觀衆感覺他扛起攝像機分分鐘就能拍出經典、坐到電腦前一晚上就能剪輯出大片、只要給他機會就能寫出嚴絲合縫邏輯清晰節奏合理的最佳劇本。言辭之粗魯無禮,毫無對創作者的一絲尊重,好像股票跌了是因爲陳凱歌做空一樣。

《道士下山》觀後感範文二

影片以何安下下山後的視角展開了三段故事:林志玲、範偉、吳建豪主演的第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全片頗有喜劇效果的部分。在此片中道士的戲份仍然很多。 郭富城和房祖名上場後的故事,此片中王寶強戲份逐漸變少,郭富城和元華角色的恩怨很重。郭富城角色死後張震角色登場。這部分何安下戲份最弱,幾乎被張震的復仇主導。

這中間還穿插了王學圻角色的“說理”戲份。 《道士下山》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這三部分故事完全不搭調,不論是手法上還是氣氛上。第一個故事保持了喜劇的色彩,但後兩個故事比較嚴肅。如果說,陳凱歌是想以公路片模式來架構全片,那麼第一個故事是道士與情慾,第二、第三個是道士與恩仇。陳凱歌無疑是想通過小道士下山經歷有關情慾與恩仇的世俗世界後明白“不擇手段非豪傑,不改初衷真英雄”的道理。

初衷是什麼?何安下迷惑在了林志玲與吳建豪角色的關係中,迷惑在應不應該幫助求子女子的角色中。何安下本是一個在山上清靜寡欲的小道士,但是下山後他尋求一個真正喜歡的女子,也攪進了江湖恩怨之中。

導演本應該用這樣的故事來展現最後經歷了世俗世界後釋然的徹悟,但可怕的是陳凱歌居然選用了王學圻這樣一個角色”說理“,這還不夠,還非得加上旁白。若說只有王學圻角色這一部分,還好,旁白就十分多餘了。旁白的使用在電影中應當十分慎重,若做到泰倫斯·馬力克這種幾乎只留旁白的極致,也不錯。但是《道士下山》的旁白像是有個人站在你旁邊生往耳朵裏灌,這就造成了一種”我拍不出來,直接告訴你好了“的感覺。當然,本片主題確實有些玄妙,拍出來有難度,這是客觀原因。

陳凱歌近來一些電影都屬於”半部好片“,《梅蘭芳》是這樣,《趙氏孤兒》也是這樣,《搜索》雖不錯,但不是陳凱歌的典型風格暫且不提。《道士下山》前半部分也非常精彩,有幾次我都覺得又要到一個巔峯了,可惜到結尾完全泄了下去,從最後決戰開始,就有敷衍了事之嫌,之前搭構的還不錯的架構坍塌了。尤其是最後幾分鐘的旁白部分,說教,累贅。不知道陳凱歌爲什麼近來對結尾的處理都如此失控,或許是因爲他都親身參與到了編劇之中,想說的太多,元素太雜,結果失控。

說了這麼多問題,該說說優點了。畢竟我給了“推薦”。首先是陳凱歌的幾個超現實主義片段,十分搶眼。王寶強和房祖名的角色吃完野生動物的心而去搶功德箱這部分無疑是全片最爲精彩也最爲出色的部分。首先,野生動物的心,代表“惡”,代表一種放縱,這是與小道士的初衷相違背的。而此次搶功德箱,也是小道士最爲放縱的一個舉動。在幻像中,道士看到的皆爲邪念,此時林志玲的角色再次出現。因爲小道士對師孃其實是有感情的,而且對她是心存愧疚的。師孃在他心中也就成爲了一個“夢魘”,夢魘在瘋癲時出現,這是小道士下山後的一大考驗。此部分,表面荒謬,實則尖刻。值得深思。

另一處是元華角色在鏡子前回憶師傅臨終時的場景。此時鏡子的使用再度出現。陳凱歌愛用鏡子,鏡子也是電影中非常有意思的道具。鏡子在此處是角色內心的寫照。在元華擊碎鏡子後,多個碎片中出現了多個師傅的鏡像。此時破碎的鏡子照映出了元華角色已經破碎和扭曲的內心。同樣的手法,我們在《黑天鵝》中也見到過。

還有一處我比較欣賞的,同時也會引來爭議的是郭富城向王寶強回憶往事時插入的CG片段。這是一個非常大膽也非常新穎的做法。在第五代導演中實屬罕見。對於羣鳥高飛,百花綻放,這是非常超現實的場景。然而此些蒙太奇,用得好,畫龍點睛,用得不好,令人費解。我認爲此處的設置是比較成功的。這些畫面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生命之樹》中地球起源,生命誕生的種.種CG特效。

其實這也就是說爲什麼《道士下山》是一部陳凱歌的《生命之樹》,除去手法,兩部影片在表達的主題上也驚人的類似,只不過《生命之樹》與宗教相連,而《道士下山》是東方化的,用佛教、禪宗之理包裝。兩部電影都告訴我們,要釋然,要對這個世界寬恕,要對自己寬恕。世間恩恩怨怨,不過是生命中走過的一些風景,不忘初心,迴歸本心纔是極致。

《生命之樹》評價兩極,《道士下山》也定會這樣,當然我必須承認《道士下山》不如《生命之樹》那樣極致,那樣實驗,或者說高明。《道士下山》的說理都擺在了明面上,且有些生硬。

總而言之,《道士下山》有種.種弊病,但客觀說,此片仍是近期院線,甚至是一段時間以來最優秀的國產片。且不說陳凱歌一貫的人文情懷和眼界之大,本片在場面特效上也十分用心。武打場面精心設計,極具個人特色。同時,本片又是陳凱歌非常具有突破性和試驗性的一次嘗試,很多段落都能看出他的用心。達到的效果也超過了近段國產片。

《道士下山》觀後感範文三

《道士下山》講了一個小道士何安下下山後的生活。正如老道士所說:“一門之隔,便是兩個天地。”從未見過世面的何安下不斷的.拜師,學習技藝。在這過程中,他體會到了人間的善惡美醜,並在師傅們的指導下,最後放下恩怨,於師傅專心學習的故事。

這部《道士下山》中,何安下的師傅們都不僅僅教會他更多的武功,同時還教給他最基本的做人道德:不離不棄,不爭不恨。最後他才成爲了一個武功高強,而且品德高尚的人。但在我們生活中真的做到這些了嗎?

品德是很重要的。所以在電影中,不一定武功高強就是好人。校園裏也一樣,誰說好學生裏沒有品德不好的?我就看見過一個“好”學生,爲了在大字課上有毛筆寫字,他將旁邊一個“差”學生的毛筆硬生生的搶了過來。在學校中,連最基本的在同學之間互尊互愛都不能做到,那還能算是好學生嗎?這和練武一樣,沒有武德,終究會覆滅;沒有德的終究也不會被社會與人們所容納! 我們都知道道德是立身之根本。品德好,你對人友善,別人也會同樣善待你;品德不好,那麼有誰還會接受你呢?

《道士下山》觀後感範文四

《道士下山》主要講的是:小道士何安下的師傅因何安下武力比較高而讓他下了山,下山後,何安下遇到了一位好心人,並拜他爲師,可是卻沒想到,師傅的弟弟卻把他害死了,並與嫂子結成了夫妻,何安下很生氣,卻也沒有辦法。後來,何安下又拜了一位師傅,他的武功無人能比,可是師傅的一位仇人卻很不服氣,晚上來搗亂,最後狼狽不堪的逃走了,但還是不甘心,叫來自己的兒子,偷偷潛入師傅的家,對準師傅打了幾槍,把師傅打死了。師傅死後,何安下想到了師傅臨死前想見一個叫查老闆的人,於是便四處尋找查老闆,終於找到了,原來,師傅和查老闆曾一起練過功,師傅是日練,查老闆是月練,他們兩個是最好的朋友,查老闆聽到師傅的死訊後,傷心極了,把師傅的仇人殺了,替師傅報了仇。

經過這些事情了以後,何安下變得成熟了許多,他終於懂得了原來的師傅所說的一句話“不擇手段是豪傑,不改初衷真英雄”。

《道士下山》觀後感範文五

陳凱歌導演是一個烙上了民族文化烙印的電影藝術家。起初是暴力美學淋漓盡致的展現,接着是《百花深處》民族化影像的表達,而《道士下山》則用奇幻的影像風格讓硬派武俠的瑰麗盡顯。最眩目的那透着古典的美感——靈動的打鬥與特效的幻境完美結合。片中每一位武者的招式和功力都形象地刻畫出了人物的性格特質和因果走向,再加上場景景色的映襯更加豐富了人物的生命屬性。

武學精神是影片一再強調的生命大義,“不離不棄,不嗔不恨”,“人生就是上山下山”。王寶強主演的小道士何安下,經歷了下山上山的生死輪迴,他見了衆生,見了善惡,也見了自己。何安下其實就是要放下,正如王學圻點化的,唯有放下才能解脫。整部影片就像是一個叫“放”的少年經歷的一場奇幻輪迴,他經歷了形形色色的執念和恩怨,也拜過了一個接一個武功卓絕的師傅,最終領會了道的真諦。影片通過旁白的娓娓講述,即便是完全不懂武學或者不懂東方生命哲學的人,也能夠領略片中所講的道理。

戲裏戲外,人世人生。影片的背景雖在民國,可處世的道理和修行的境界卻是放在任何朝代和當下皆準的。所以說,陳導依然在延續他的象徵美學,讓一個個生命更加符號化,讓一段段故事更加傳奇化,主角看似是王寶強,實際上他只是這一個個生命和一段段故事的連接體,真正的主角是道。也許這樣一部以華麗的武打場面和簡單的說理方式的電影,不僅可以讓外國人清楚什麼是中國人所講的道,也可以讓身處俗世的中國人,重新審慎自身的文化位置和方向。

好馬配好鞍,好戲需好演員。《道士下山》裏王寶強作爲諧星,使影片有了喜劇武俠的效果,真正演出最出色的是單獨出場的郭富城和張震二人,在他們帥的身上,可以很嚴肅地讓我們感受到一個道的精神實體。而範偉、林志玲、元華、房祖名等人,則滿足了不同口味觀影人羣的慾望幻想。

看電影亦如看自己,看人生。電影是一面鏡子,打鬥的繁花與真理的新芽都只停格在那兩個小時的幻象裏,接續我們思考的,是當下的斷、舍、離,誰能是生活的武者強者?只有像小道士一樣,到生活和社會的泥沼中歷練一翻,才能找到電影所不能給你的人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