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觀看袁隆平電影觀後感50字 觀看袁隆平電影觀後感600字精品多篇

觀後感1.84W

觀看袁隆平電影觀後感50字 觀看袁隆平電影觀後感600字精品多篇

2021袁隆平電影觀後感 篇一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用一生踐行初心的生動註腳。如今,當我們站在稻禾的土地上仰望星空時,我們應該以“做一粒好種子”來悼念心懷“禾下乘涼夢”的袁隆平院士。

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袁隆平,從小經歷了災荒戰亂,所經之處看到的都是荒蕪的田野和滿目瘡痍的土地,從那時起,他就立下“讓中國人吃飽飯”的誓言。報考大學時,父母都不同意他報考農學專業,他說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沒有農民種田,就不能生存,最終堅持了自己的選擇。袁隆平最初從事的是紅薯育種研究教學,但面對國家糧食非常短缺的現狀,於是轉而從事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種田”,哪怕在病重住院期間,還念念不忘稻子的長勢,希望弟子們把雜交水稻事業發展好,把雜交水稻推廣好。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稻田裏的守望者心中時刻裝着國家和人民。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一代要肩負起以天下爲己任的責任擔當,繼續堅守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的底色,在祖國的稻田裏做一粒好種子。

科學探索的路從來都是漫長而艱辛的,沒有汗水和辛勤換不來豐收和喜悅。“下田”是他對年輕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輩子的追求,他常說電腦和書本里面是種不出水稻來的。正是因爲“下田”的本領高強,讓當時即將本科畢業的李建武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肯定,而後被破格招錄爲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袁隆平院士的這一選材標準,激勵着學生們埋頭麥田,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如今,人民羣衆的溫飽問題解決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他從未停止探索的步伐。湖南省農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塊試驗田,已有90高齡的袁隆平每天起牀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田邊“打卡”,他常說,“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一代要在工作崗位上深耕厚植、厚積薄發,繼續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開拓前進,在祖國的稻田裏做一粒好種子。

面對雜交水稻這個世界性難題,他說:“外國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們中國人不行!”他以科學的膽識和眼光,無懼“這是對遺傳學無知”的嘲笑,義無反顧地開始了探索。但夢變成現實,需要付出大量艱苦的勞動和努力。通過不懈地觀察、尋找、探索,1970年,最終在海南島發現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野敗”。隨後,經過團隊三年來的反覆實驗,袁隆平在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宣佈,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法”取得成功。從1964年開創雜交水稻研究到2020年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正是一次次的突破與創新,才能讓水稻的畝產量持續攀升,這就是敢爲人先、勇於創新的力量。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一代要崇尚科學、勇攀高峯,繼續引領科技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在祖國的稻田裏做一粒好種子。

袁隆平院士帶着夢的種子走了,卻將理想、奮鬥、創新的種子留給了我們。回眸他的一生,爲祖國和人民做得每一件小事都值得被銘記,誠如他所言,我們是新時代中國青年,必定會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做一粒好種子,躬行實踐、厚積薄發,不辜負時代的擔當。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二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電影之所以感人,歸根結底的原因只有一個——袁隆平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勤勞、堅韌、仁愛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辦公室裏,用電腦算出來的。那是長年累月,蹲在田間地頭一點一點摸索總結出來的。現在搞學術的人難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樣的勤勞辛苦精神呢?就以這次電影發佈會爲例,那麼多的媒體記者,發佈會一結束,全都離開,趕回去發稿子。可是他們連電影都沒看,又如何能寫出感動人心的稿件呢?曾經踏實的中國人,在如飛的社會節奏裏,早已經變得浮躁,又怎麼能獲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平夠堅韌,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他最後獲得成功。他的堅韌體現在以苦爲樂,逆境中也常開玩笑;他的堅韌體現在癡心不改,數十年如一日只想着雜交水稻;他的堅韌體現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沒有國家和別人的支持,他也要將雜交進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堅韌的,是他心中“爲民謀食”的仁愛精神。

袁隆平說:“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這正是中華文化裏,“以天下蒼生爲己任”的精神。這是人類社會最廣大最深厚的仁愛精神,遠比什麼虛僞的上帝來得真實。正是這種“愛人如愛我”的仁愛精神,幫助袁隆平戰勝數不清的困難,最後獲得成功,爲人類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因爲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億人。這種精神,是推崇天下爲公的中國人所獨有的。這種精神,放在自私社會裏是行不通的——現在爲什麼不出袁隆平?

電影《袁隆平》裏,袁隆平因爲在課堂上推崇孟德爾和蘇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領導的批判。原因當然是“否定社會主義科學,提倡資產階級學術”之類的。這就太令人鄙視了,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也沒有階級之分,不管誰的成果,只要是爲人類造福,爲何不可拿來我用?如果按照電影中這幫弱智革命派的邏輯,蘇聯的人造衛星技術,源於納粹德國的火箭飛行技術,技術到底算誰的?蘇聯人造衛星上天,是代表了社會主義的先進,還是納粹制度的成功?

以劉老師爲代表的幾個水稻專家,就是這一類人。他們自己無能,卻佔據着位置。這還不算,他們還要極力破壞別人的事業,限制別人的能力,讓別人也一事無成。大家都一樣無能,他們的無能看起來才正常,纔不會被關注,他們的地位纔不會動搖。劉老師因爲怕袁隆平培育出雜交稻,趁着大雨把袁隆平的稻田毀掉,寧可損失國家利益,也要阻止能人成功,自私到了極點。“木秀於林,風必催之”,這個風,不是來自敵對方向,而往往是來自自己陣營。這種醜陋的中國精神,貫徹在無數的中國人中間,即使到今天,也仍然大行其道。因爲這個精神,中國屢受列強欺壓,被英法聯軍打,被八國聯軍打,被日本鬼子打。因爲這個精神,中國屢遭外商打壓,一些醜陋的中國人,爭相在外國人面前獻媚爭寵,卻對於自強的中國人,明槍暗箭,除之而後快。如果說,中國人不能夠根除這種劣根性,那中華崛起夢就永遠只能是一個夢。卑劣的小人們,把無數的袁隆平扼殺在萌芽裏。以至於今天我們對於袁隆平感到格外的珍惜。然而,按照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她應該產生千千萬萬的袁隆平纔對。那些被扼殺了的天才,都毀在這些中華民族的小人之手!

袁隆平代表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經完成,我們的使命纔剛剛開始。如何參與重建中華民族精神,使我們的國人,人人都可以成爲袁隆平,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果靜林們已經開始努力了,我們難道就只想旁觀?爲了祖先的光榮,爲了國人的幸福,我們需要爲重振中華精神做點什麼!

《袁隆平》電影觀後感 篇三

每個成功的人士都是那樣榮光,那樣威武,給人一種特殊的感覺!欣賞之餘,難免有一種羨慕的涌動,《袁隆平》觀後感。可是我們又深知,任何成功的人士,他的成長道路都有一段艱辛的歷史,甚至不爲人知。袁隆平——水稻雜交之父,他也不例外。前幾天觀看了《袁隆平》電影,使我對他有了更深的瞭解。原來

只從電視上看到過他獲獎的鏡頭,看到的是一個皮膚黝黑的小老頭,沒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不由衷的對他產生敬意。是啊,一個科學家能如此的專注,潛心研究出一種成果,從而造福了廣大的老百姓,這就是他的人生價值。他曾經是一個性格倔強的農科院的大學生,爲了研究水稻,在文革期間曾受到多少的侮辱和迫害,可是他研究水稻的決心從來沒有動搖過,他甚至不惜拋下妻子和兒子,把研究陣地轉移到海南島,克服種種困難,終於研究出優良的水稻品種,產值每畝上千斤的好收成,實現了自己的宏偉志向!

現在的人們生活在蜜罐子裏,什麼都可以隨手拈來,豈不知這些都是別人的勞動果實,我們自己又有什麼奉獻呢?我們不能滿足現狀,只有在各自的崗位上積極努力,那怕是收穫甚微,那也是自己奮鬥的結果,所以我們應以次爲契機,好好反省自己,多在工作上下點功夫,比什麼都有意義!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400字 篇四

這天,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同學一起去階梯教室觀看《袁隆平》這部電視,看完這部電視,大家都深有感觸。

片子主要講了袁隆平在早稻常規品種實驗田裏,發現了一株與衆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裏,結果證明了上一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羣”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爲自花傳粉而無雜的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的課堂上來。之後,他在稻田裏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從那時算起,袁隆平和助手整整花了6年時間,卻仍沒有達到他想要看到的成果,但他毫不氣餒,吸取了這6年以來的教訓,終於達到了他想要的成果。

看了這部片子,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做了很多作業,碰到了一道稍微有那麼一丁點兒難的題目,我就去請教爸爸,不多考慮什麼,但等爸爸做出來題目之後,我才發現這道題是多麼的簡單。以後我一定會多思考再請教。

袁隆平堅持不懈的精神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上,我會學習他,做一名和他一樣的人。